A. 如何看待经典作品的英语作文
Some
people
hold
the
view
that
the
classics
are
classics
because
they
have
stood
the
test
of
time.
Therefore,
they
are
to
be
treasured
by
people
of
all
generations,
ours
being
no
exception.
Others
believe
that
the
classics
represent
the
wisdom
of
the
past.
As
we
are
advancing
towards
the
future,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venture
into
the
unknown
and
generate
new
understanding
of
man
and
nature.
What
is
your
view
on
this
issue?
Write
an
essay
in
400-500
words
in
response
to
this
question
and
give
reasons
to
support
your
position.
有
些人认为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无论身处哪一个时代,人们都应该将它们视为珍宝,我们这代人当然也不例外。也有些人认为经典着作代表着过去的智慧。我们正向着未来大步迈进,探索未知世界、发掘对人与自然的新认识是我们的责任。对此,你有何看法?
B. 经典散文及赏析
《四十自传》——老舍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生于北平,3岁失怙(hù),可谓无父,学志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着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四十自传》赏析:
翻译过来大概意思就是说:我叫舒舍予,字老舍,今年40岁,出生在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面皮发黄没有胡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可以说成长过程中没有父亲的陪伴。上学的时候,皇帝早就不存在了,可以说帝王不存。因此特别孝敬自己的老母亲。小时候读三百篇,只是浏览而不懂其中的真髓,后来到师范读书,这才奠定了做老师的根基。等到长大以后,为了生活四方奔走,以教书为职业。每次买奖券,总是以得末等奖为光荣。二十七岁的时候发奋读书,但是科学哲学都学不懂,所以才写小说,希望能博大家一笑而已。三十四岁时结婚,现在已经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都很顽皮可爱又机灵的。闲暇的时候养养花,苦于不能掌握种花的方法,常常养到只有叶子而没有花朵,但也不忍心丢掉。读书是无所不读,但却没有什么收获,不过也并不为此着急。我教学和做事都很认真,老是吃亏,也不后悔。就这样而已,再活下去40年,或许能有点出息吧。这篇仅200余字的自传虽然简短,却有很强的概括力。其中不仅凝集了老舍40年的沧桑经历,而且叙述了家境、教养、家庭、品格爱好、人生态度,乃至他对黑暗、昏昧社会的嘲笑与否定,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老舍幽默风趣的言辞,令人忍俊不禁。在笑过之后,又不能不受启迪,陷入深深思索。
供参考。
C. 如何看待经典的英语作文
1. 开头万能公式一:名人名言
有人问了,“我没有记住名言,怎么办?尤其是英语名言?”,很好办:编!
原理:我们看到的东西很多都是创造出来的,包括我们欣赏的文章也是,所以尽管编,但是一定要听起来很有道理呦!而且没准将来我们就是名人呢!对吧?
经典句型:
A proberb says, “ You are only young once.” (适用于已记住的名言)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we cannot be young forever. (适用于自编名言)
更多经典句型:
As everyone knows, No one can deny that…
2. 开头万能公式二:数字统计
原理:要想更有说服力,就应该用实际的数字来说明。
原则上在议论文当中十不应该出现虚假数字的,可是在考试的时候哪管那三七二十一,但编无妨,只要我有东西写就万事大吉了。所以不妨试用下面的句型:
According to a recent survey, about 78.9%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anted to further their study after their graation.
看起来这个数字文邹邹的,其实都是编造出来的,下面随便几个题目我们都可以这样编造:
Honesty
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大学生向老师请假的理由当中78%都是假的。
Travel by Bike
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85%的人在近距离旅行的时候首选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
Youth
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在某个大学,学生的课余时间的70%都是在休闲娱乐。
Five-day Work Week Better than Six-day Work?
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98%的人同意每周五天工作日。
更多句型:
A recent statistics shows that …
结尾万能公式:
1. 结尾万能公式一:如此结论
说完了,毕竟要归纳一番,相信各位都有这样的经历,领导长篇大论,到最后终于冒出个“总而言之”之类的话,我们马上停止开小差,等待领导说结束语。也就是说,开头很好,也必然要有一个精彩的结尾,让读者眼前一亮,这样,你就可以拿高分了!比如下面的例子:
Obviously(此为过渡短语),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good manners arise from politeness and respect for others.
如果读者很难“显而见之”,但说无妨,就当读者的眼光太浅罢了!
更多过渡短语:
to sum up, in conclusion, in brief, on account of this, thus
更多句型:
Thu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refore, we can find that…
2. 结尾万能公式二:如此建议
如果说“如此结论”是结尾最没用的废话,那么“如此建议”应该是最有价值的废话了,因为这里虽然也是废话,但是却用了一个很经典的虚拟语气的句型。拽!
Obviously,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took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这里的虚拟语气用得很经典,因为考官本来经常考这个句型,而如果我们自己写出来,你说考官会怎么想呢?
更多句型:
Accordingly, I recommend that some measures be taken.
Consequently, to solve the problem,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写作的“七项基本原则”:
一、 长短句原则
工作还得一张一驰呢,老让读者读长句,累死人!写一个短小精辟的句子,相反,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如果我们把短句放在段首或者段末,也可以揭示主题:
As a creature, I eat; as a man, I read. Although one action is to meet the primary need of my body and the other is to satisfy the intellectual need of mind, they are in a way quite similar.
如此可见,长短句结合,抑扬顿挫,岂不爽哉?牢记!
强烈建议:在文章第一段(开头)用一长一短,且先长后短;在文章主体部分,要先用一个短句解释主要意思,然后在阐述几个要点的时候采用先短后长的句群形式,定会让主体部分妙笔生辉!文章结尾一般用一长一短就可以了。
二、 主题句原则
国有其君,家有其主,文章也要有其主。否则会给人造成“群龙无首”之感!相信各位读过一些破烂文学,故意把主体隐藏在文章之内,结果造成我们稀里糊涂!不知所云!所以奉劝各位一定要写一个主题句,放在文章的开头(保险型)或者结尾,让读者一目了然,必会平安无事!
特别提示:隐藏主体句可是要冒险的!
To begin with, you must work hard at your lessons and be fully prepared before the exam(主题句). Without sufficient preparation, you can hardly expect to answer all the questions correctly.
三、 一 二 三原则
领导讲话总是第一部分、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第二部分、第一点… 如此罗嗦。可毕竟还是条理清楚。考官们看文章也必然要通过这些关键性的“标签”来判定你的文章是否结构清楚,条理自然。破解方法很简单,只要把下面任何一组的词汇加入到你的几个要点前就清楚了。
1)first, second, third, last(不推荐,原因:俗)
2)firstly, secondly, thirdly, finally(不推荐,原因:俗)
3)the first, the second, the third, the last(不推荐,原因:俗)
4)i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second place, in the third place, lastly(不推荐,原因:俗)
5)to begin with, then, furthermore, finally(强烈推荐)
6)to start with, next, in addition, finally(强烈推荐)
7)first and foremost, besides, last but not least(强烈推荐)
8)most important of all, moreover, finally
9)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适用于两点的情况)
10)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thing(适用于两点的情况)
建议:不仅仅在写作中注意,平时说话的时候也应该条理清楚!
四、 短语优先原则
写作时,尤其是在考试时,如果使用短语,有两个好处:其一、用短语会使文章增加亮点,如果老师们看到你的文章太简单,看不到一个自己不认识的短语,必然会看你低一等。相反,如果发现亮点—精彩的短语,那么你的文章定会得高分了。其二、关键时刻思维短路,只有凑字数,怎么办?用短语是一个办法!比如:
I cannot bear it.
可以用短语表达:I cannot put up with it.
I want it.
可以用短语表达:I am looking forward to it.
这样字数明显增加,表达也更准确。
五、 多实少虚原则
原因很简单,写文章还是应该写一些实际的东西,不要空话连篇。这就要求一定要多用实词,少用虚词。我这里所说的虚词就是指那些比较大的词。比如我们说一个很好的时候,不应该之说nice这样空洞的词,应该使用一些诸如generous, humorous, interesting, smart, gentle, warm-hearted, hospital 之类的形象词。再比如:
走出房间,general的词是:walk out of the room
但是小偷走出房间应该说:slip out of the room
小姐走出房间应该说:sail out of the room
小孩走出房间应该说:dance out of the room
老人走出房间应该说:stagger out of the room
所以多用实词,少用虚词,文章将会大放异彩!
六、 多变句式原则
1)加法(串联)
都希望写下很长的句子,像个老外似的,可就是怕写错,怎么办,最保险的写长句的方法就是这些,可以在任何句子之间加and, 但最好是前后的句子又先后关系或者并列关系。比如说:
I enjor music and he is fond of playing guitar.
如果是二者并列的,我们可以用一个超级句式:
Not only the fur coat is soft, but it is also warm.
其它的短语可以用:
besides, furthermore, likewise, moreover
2)转折(拐弯抹角)
批评某人缺点的时候,我们总习惯先拐弯抹角说说他的优点,然后转入正题,再说缺点,这种方式虽然阴险了点,可毕竟还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呢,我们说话的时候,只要在要点之前先来点废话,注意二者之间用个专这次就够了。
The car was quite old, yet it was in excellent condition.
The coat was thin, but it was warm.
更多的短语:
despite that, still, however, nevertheless, in spite of, despite, notwithstanding
3)因果(so, so, so)
昨天在街上我看到了一个女孩,然后我主动搭讪,然后我们去咖啡厅,然后我们认识了,然后我们成为了朋友…可见,讲故事的时候我们总要追求先后顺序,先什么,后什么,所以然后这个词就变得很常见了。其实这个词表示的是先后或因果关系!
The snow began to fall, so we went home.
更多短语:
then, therefore, consequently, accordingly, hence, as a result, for this reason, so that
4)失衡句(头重脚轻,或者头轻脚重)
有些人脑袋大,身体小,或者有些人脑袋小,身体大,虽然我们不希望长成这个样子,可如果真的是这样了,也就必然会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文章中如果出现这样的句子,就更会让考官看到你的句子与众不同。其实就是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宾语从句的变形。
举例:This is what I can do.
Whether he can go with us or not is not sure.
同样主语、宾语、表语可以改成如下的复杂成分:
When to go, Why he goes away…
5)附加(多此一举)
如果有了老婆,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再讲某个人的时候,她会插一句说,我昨天见过他;或者说,就是某某某,如果把老婆的话插入到我们的话里面,那就是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或者是插入语。
The man whom you met yesterday is a friend of mine.
I don’t enjoy that book you are reading.
Mr liu, our oral English teacher, is easy-going.
其实很简单,同位语--要解释的东西删除后不影响整个句子的构成;定语从句—借用之前的关键词并且用其重新组成一个句子插入其中,但是whom or that 关键词必须要紧跟在先行词之前。
6)排比(排山倒海句)
文学作品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此,如果非要让你的文章更加精彩的话,那么我希望你引用一个个的排比句,一个个得对偶句,一个个的不定式,一个个地词,一个个的短语,如此表达将会使文章有排山倒海之势!
Whether your tastes are modern or traditional, sophisticated or simple, there is plenty in London for you.
Nowadays, energy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various sources such as oil, coal, natural gas, solar heat, the wind and ocean tides.
We have got to study hard, to enlarge our scope of knowledge, to realize our potentials and to pay for our life. (气势恢宏)
要想写出如此气势恢宏的句子非用排比不可!
七、 挑战极限原则
既然十挑战极限,必然是比较难的,但是并非不可攀!
原理:在学生的文章中,很少发现诸如独立主格的句子,其实也很简单,只要花上5分钟的时间看看就可以领会,它就是分词的一种特殊形式,分词要求主语一致,而独立主格则不然。比如:
The weather being fine,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went to climb the Western Hills.
Africa is the second largest continent, its size being about three times that of China.
如果您可一些出这样的句子,不得高分才怪!
文章主体段落三大杀手锏:
一、举实例
思维短路,举实例!提出一个观点,举实例!提出一个方案,举实例!而且者也是我们揭示一个观点最好的方式,任何情况下,只要我们无法继续文章,不管三七二十一,尽管举例子!
In order to attract more customers, advertisers have adopted every possible stimulative factor in making ads, such as sound, light, colours, cartoon films and human performance. For instance, to advertise a certain food, advertisers will ask an actor or actress to sit at a table and devour the seemingly delicious food while they fime him or her.
更多句型:
To take … as an example, One example is…, Another example is…, for example
二、做比较
方法:写完一个要点,比较与之相似的;又写完一个要点,再比较与之相反的;
世界上没有同样的指纹,没有相同的树叶,文章亦同,只有通过比较,你才会发现二者的相同点(through comparison)和不同点(through contrast)。下面是一些短语:
相似的比较:
in comparison, likewise, similarly, in the same manner
相反的比较:
on the other hand, conversely, whereas, while, instead, nevertheless, in contrast, on the contrary, compared with …, …
三、换言之
没话说了,可以换一句话再说,让你的文章在多一些字,或者文邹邹地说,是让读者更充分的理解你的观点。
实际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下面的句子实际上就三个字 I love you!
I am enthusiastic about you. That is to say, I love you.
I am wild about you. In other words, I have fallen in love with you.
或者上面我们举过的例子:
I cannot bear it.
可以用短语表达:I cannot put up with it.
因此可以这样说:I cannot bear it. That is to say, I cannot put up with it or I am fed up with it.
更多短语:
in more difficult language, in simpler words, put it more simply
D. 怎样看待经典
经典有个人的经典,也有大众的经典。对于个人的经典,我觉得是自己某一件深刻的事情或者某一种经历。那大众的经典是需要世界认可的,现在都有“经典歌曲”,“经典电影”,“经典语句”等。都是因为有意义才会存在,它具有价值,永不衰竭,永远活在记忆之中,成为烙印。
经典就是经久不衰,过了很久你都还会想起的
E. 我们该怎样看待经典着作
经典并非绝对正确的老师
而是我们的朋友
-1 -
上一篇文章发表后,有位爱看书的朋友问我,我们要怎样去读那些经典的着作?
老实说,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超越了我的能力范畴――经典着作如此广博,我读过的连1%都不到。
但机会难得,我还是愿意借题发挥,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很多人把经典着作奉为圭臬,时不时在讨论事情的时候引经据典一番,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说实话,我有时挺烦这类人的。
你说他们没文化吧,倒也不是,有些经典我也不知道,可以顺便学习下。可要给他们去解释这段经典的前提已经不适用于刚才的论点了,又特别麻烦。
最重要的是,这类人往往会有一个致命的观念:伟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是对的。
-2 -
小时候,我恨死鲁迅先生了。
他独有的文体晦涩难懂,还往往需要“整段背诵”。
我还翻看了他的其他着作,和课本里的删节版比起来,更加阴暗残酷,好像要把人心里最黑暗的东西全剐出来一样。对于青春期的我来说,这刺激实在太过强烈,难以下咽。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感到鲁迅先生对人性的观察有多深刻。正如先生所说,大多数中国人似乎都有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卑微感,致使他们不敢越雷池半步。
当我说,我并不赞同儒家宣扬的一些观点时,有些连《论语》都没有看过的人却跳出来卫道,说这是圣贤讲的东西,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你怎么敢妄加评论。
当我说,有些旧时的观念在这个时代只能产生反作用,应该加以改进时,又有人不假思考地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里面有着深深的智慧,你才多大就有资格提意见?
某位知名的企业家在一次演讲里说,他建议现在的年轻人要读读康德。我说,康德就是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傻X,他的理论完全不符合人性,白白浪费了他那么高的智商。于是又有人说,那个企业家比你成功多了,你有什么资本和他比较?
呃,不好意思,我记得我们讨论的好像是哲学,不是赚钱吧?
鲜少人的理由,是我的逻辑哪里不严谨,或是我的观点哪里有漏洞、哪里说得不对。而这,正是我表达观点时最渴望听到的话。
所以大家也看到了,我一直都非常欢迎各位提出不同的观点。遗憾的是,也并不是所有人的前额叶都起到了它该有的作用。
-3 -
我经常受邀去各个大学做些分享,但对其中的几所大学总是心存忌惮。
去这几所大学的时候,感觉就像在和一群七老八十的老人讲课,死气沉沉,完全没有年轻人的样子。在我面前,他们表现出深深的卑微感。
在他们提问的时候,必须先说上一句“非常感谢李老师的分享”,然后才开始说自己的问题,感觉不这么做就说不下去一样。如果我没回答到点上,他们也只会继续保持迷惑的眼神,点点头说句“谢谢老师”。
我并不是说不要尊敬老师,但流于形式的尊敬没有任何意义,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他们能像别的大学生一样把我当做工具、对我发起挑战。
但我也清楚,这不是学生的错。自古以来,老师在学校里就是权威,说的话是不会错的,是不能反抗的。
孔子好不容易收了三个敢于正面挑战权威的学生,可惜颜回死得早,子路最后还是被权威所教化,而坚持到最后的宰予也因此被后人丑化了形象。
-4 -
我有些朋友在国外大学任教,和他们交流时,总是会很羡慕他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教学和研究环境,更是因为他们与学生的关系。
他们的学生尊重的是事实,在老师面前没有卑微感,挑战老师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有些老师甚至会感谢学生,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他们没有想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可在中国,要做到这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现今的中国社会,如果你胆敢质疑老师说的话、把老师问得哑口无言,那就等着请家长吧。
应试教育让95%的人都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我们获得的任何信息都不是终点,而是思考的起点。
-5 -
我小时候被告知,有了火,人类的智商就有了飞跃性的提高。我问老师,为什么火可以提高人类的智商,得到的答案是,因为吃熟食可以让人变聪明。
这个答案并不能让我满足,因为我拼命吃了很多烧熟的肉,却没有变得更聪明。我也尝试吃了几口生猪肉,可是学习成绩也没有下降,最多是有点闹肚子而已。
在没有谷歌或是网络的日子里,我花了10年的时间才终于知其所以然:熟食的出现解放了咬肌,于是剩下的空间扩充在了脑容量上。
长大以后,我开始了漫长的心理学之路。
弗洛伊德说,我恨自己的父亲,所以才有现在的性格。我做这样的梦,是因为潜意识的压抑。我不满意这个解释,于是继续探寻更合适的答案。
这并不是在否定精神分析的存在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的角度,是一切的开始。但这并不代表我门要放弃思考,更不是要我们为了证明先人是正确的而牵强附会。
先人已逝,我们还活着。
当年,孔子是个万里挑一,甚至可以说是百万里挑一的思想家,天下根本找不到几个。
但如果你在今天还要我把统治者等同于父母,认为统治者会像父母一样爱护子民,而我也必须要对父母像对至高无上的君王一样绝对服从,那简直就是个笑话――这个时代连天子都已经找不到了。
由于人口的暴增、物质基础的增长、资讯的发达、局限的破除,今天能与孔子比肩、甚至超越孔子思想境界的高人比比皆是,他们的成就都是受惠于先人的思想基础并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今天我们尊敬过去的思想家,并非仅仅因为他们极高的思想境界和缜密的思考方式,而是因为他们在那样的时代局限下还能对世界、对人性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开创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给后人指了一条发展的明路。
注意,是发展,而不是遵从。
-6 -
所以,我们要多读经典,但并非是要全盘接受,更不是要去膜拜。
读经典,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为我所用。所以最应该抱有的态度应该是“原来如此,也有这种观点呢,让我思考下”,而非单纯的“弟子受教,老师好棒”。
当我们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理解、去分析甚至去批判的时候,这些东西才能真正化为自己的骨肉。
只有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我们才能从任何人、任何事上都获得智慧。
― END ―
作者简介:李劲波,专毁三观的不正经心理学家,独立思考者的朋友;授权请联系言之有李(ID:Talkwithlee )。
F. 如何看待经典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作文
近年来,由于流行文学逐渐浮入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眼中,造成了流行文学与经典文学的对立。
在我身边的一些青少年,几乎每人都会捧着一本流行文学的书,这不禁引起人们的深思。
流行文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在我个人认为,由于现在80、90后逐渐追求时尚,再加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娇生惯养,个性独立,信奉非主流,把一些带有西方元素的东西逐渐运用在生活中,从而把中国传统的一些好的元素丢失了,于是就成了这个样子。在我认为,流行文学简直不能称之为文学,“文学”是一个很有涵养的词,它应该用于生活中的细节和被人们忽略的地方,并由此而得出一定的道理,而且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而流行文学所写的是一些黄色的东西,这就是经典文学与流行文学最大的不同。
经典文学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它是经过后人论证过的,例如《论语》,它之所以到现在人们还把它尊为经典,并继续使用和流传下去,正式因为它是经过几千年人类的验证的,孔子以“仁”的思想来教育其弟子,其弟子子路、子贡、子冉、颜回等均有所作为,但论语所说并非全对,例如重教轻农。
几天前我读一篇文章,其中这一句话对我感触非常大“现在的大多数文人都是为钱而活,为钱来写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来侮辱中国几千年的精粹”我认为这句话很符合当今流行文坛的风气。
现在的80后、90后,尤其是90后非常缺乏爱国主义认识,一个人如果忘了自己的根,试问那还是人吗。
多读一些经典文学,不仅能让我们更有学识,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自身素养,有益身心。
G. 如何看待经典及如何看待思辨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黄玉峰
余党绪的课题是“生命之殇——英雄和好汉的边界”。从这个标题已隐约可见执教者大致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果然,余老师把杀人如麻的梁山人物分作两类,奉杀人有原则的林冲为英雄,把“一斧一个,排头杀去”的李逵和血溅鸳鸯楼、将丫环仆役都杀个干净的武松界定为好汉。
整堂课给我的感觉首先是如临杀人现场,其次是感到困惑,课后我问一个学生:如果你处在林冲的境遇,该怎么办?他竟然拍着桌子道:“杀尽那帮鸟贪官和丧尽天良的狐朋狗友”——这难道就是这堂思辨性阅读课所要达到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经典作品?《水浒传》到底是不是经典?如果是经典,那么它在什么意义上是经典?第二,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
(一)
经典可以有多重意义。第一是学术上的经典,即在学术研究中具备某种价值的作品。作为一部生动反映古代社会生活风貌和各色人物观念行为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在流传的过程中得到许多学者的批注考证,确实有其学术价值,因此是具有研究价值的经典。
经典的第二重意义是审美方面的。《水浒传》在这个意义上也可谓经典。尽管在中国传统的文艺观念中,小说属于文学之末流,地位远远比不上用来“载道”的散文和诗歌,何况《水浒传》起于民间话本,不过是供茶余饭后消遣娱乐而已。但西学东渐之后,外国文艺理论的输入抬高了小说的地位,遂产生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着”的提法。因此,从小说审美的角度看,在叙事技巧、塑造人物等方面,《水浒传》堪称经典。
经典的第三重意义是价值观层面的。这恰恰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衡量经典的重要依据。也就是对于高中生来说,这部作品是否有值得吸取的精神品质,是否有真、善、美的内涵,是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成熟,从而使其变得更加善良。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浒传》不能称为经典。即从课后学生的反映来看,孔子所谓“血气方刚,戒之在斗”的古训就还有意义。
这不禁让我想起《水浒传》曾被“钦定”为反映农民起义主题的作品,是歌颂反抗贪官恶霸的英雄史诗。这与当时鼓吹暴力革命、强调造反有理的政治背景密切相关。但是,如果认真考察《水浒传》,就会发现它在这方面的价值取向是很成问题的。
笔者曾经对“梁山一百零八将”每个人的出身作过详细的梳理,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的出身是严格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大多是些底层官吏、中下层军官、不法店家、庄园主、渔霸、盗贼、流氓、地痞、赌棍、杀人犯……他们杀戮的对象,也未必全是贪官污吏,更多的是无辜百姓,甚至是同类火拼。如武松醉打蒋门神,不过是“黑吃黑”。双枪将董平看上程太守之女,太守不允,他竟然为此“径奔私衙,杀了程太守一家人口,夺了这女儿”。把这种人也列为“好汉”,不知是何道理?!更讽刺的是,对于皇帝、高官,他们并不真正反抗,那位迫害林冲的元兇高太尉,最终还是被毫发无损地放了回去。
他们确实劫富,却并不济贫。那所谓“智取”而来的生辰纲,被“英雄好汉们”瓜分了。吴用一语道破天机:“取些不义之财,大家图一世快活。”他们反抗起义,并不是要改变社会不公,只不过是取而代之罢了。李逵说:“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他的快活是什么?可以想象,他的“理想”如果实现,又会如何对待天下苍生?
说到“官逼民反”的典型——林冲,确能引起无数同情。但从全书来看,真正如此者极少。或本就是亡命之徒,犯罪后为逃避拘捕才入伙;或本无心却硬是被“梁山好汉”“逼上梁山”,而且手段还极为卑劣。比如为了让朱仝上山,吴用故意叫李逵杀害了知府之子“小衙内”,逼得朱仝“只得上山坐把交椅”。那“小衙内”不过是一个年仅四岁的孩子,却被李逵“以板斧将头劈成两半”。为了让秦明入伙,宋江更是指使燕顺、王英带领人手将青州城外“烧成白地,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杀死的男子妇人,不计其数”。这种反人类的残忍卑鄙的所谓“逼上梁山”,有什么典型意义和价值可言?!难怪余老师要用这节课来反复强调真“逼上梁山”的林冲与那些假“逼上梁山”的“好汉们”的区别所在。
另外,《水浒传》对女性的观念也是极为腐朽的。全书充斥着“红颜祸水”的暗示。即使是林冲的故事,不也是他那个颇有姿色的妻子引起的吗?而“英雄好汉们”可以轻易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剥夺她们的一切权利,甚至性命。被杨雄挖取心肝并肢解的潘巧云所犯下的罪过是“淫”——女子有一点点性需求都是该死的。反观梁山仅有的三位“女英雄”,孙二娘、顾大嫂是开黑店的,扈三娘本也是地方恶霸的一员,父兄都为梁山集团所害,但她竟然接受了宋江的安排,拜宋父为义父,还被迫嫁给了武艺低下、好色丑陋的王英。
以上种种,都反映出《水浒传》的不少内容在价值层面不但与现代文明相背,甚至与中国古代主流文明也是格格不入的。价值观层面是基础教育中衡量经典的重要依据,那么在《水浒传》的教学过程中,内容重点到底应该如何安排,确实需要好好“思辨”一番。
(二)
如前所述,《水浒传》尽管在价值观层面瑕疵甚多,但它自有学术和文学审美方面的价值。从中学语文教学出发,《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很多值得研究学习之处。比如语言描写、林冲性格发展变化、小说情节冲突的巧妙设置等。
余老师对“思辨性阅读”有过一个定义:“指导学生以批判的态度阅读理性的文本”。①我想,以这个标准来看待《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先不论它是否是一篇“理性文本”),那么教学目标至少应该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质疑并思考:为什么一个善良的、循规蹈矩的、有着光明前途的人在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最终家破人亡,被迫成为一个强盗。这就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读出文本背后的信息,关注主人公命运发展变化的关键。
H. 求一篇英语作文英语作文:如何看待经典作品 谢谢大家了~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people can get a lot benefits from reading classics. On the one hand, it is a good way for readers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 and increase their knowledge in many aspects. For instance, they can learn the society characters by reading classic literature novels about history or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provides a chance for them to enhance their aesthetic taste in that most of classics has a very beautiful or unique language style and arts, which gives readers more enjoyment and interest.
However, nowadays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are unwilling to or cannot spend their times in reading classics. There are some reasons accounting for the phenomenon and I would like to state two of them. For one thing, people are distracted by other things increasingly, which can give their more joy and fun and have no requirement in thinking, such as all kinds of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For another, some people think that it is no use of reading classics because these classics are outdated and useless to our society and lives.
In my opinion, it is wrong to consider classics as an outdated matter because it still has many important functions and influence on our society and our lives. Classics are a kind of treasure in a n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give enough attention to them. And I advocate that all of us should try our best to read some of them.
不可否认的是人们从阅读经典中可以获益匪浅。另一方面,阅读经典也是让读者开阔视野、多方面增加知识的好方式。例如,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关于历史和文化的文学经典小说来了解社会人物。另一方面,阅读经典还为他们提供增强审美观的机会,因为大部分的经典都有着美丽而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这可以给读者更多的享受和兴趣。
然而,如今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愿意或不能花时间去阅读经典。对于这一现象有很多原因,这里我只想列出两点。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被由其他的东西分散了注意力,它们可以给他们更多的乐趣也不用思考,如各种娱乐活动。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阅读经典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些经典着作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已经过时了而且也没有用。
在我看来,把经典着作看作是过时的东西是错误的,因为它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仍然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经典是一个国家的一种财富。因此,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尽量去读一些书。
I. 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与“伪经典”,试举例分析
一、文学经典
文学经典是指传统的、符合大多数人审美认可的、为广大读者推崇的中外文学作品。
正是通过不断地阅读文学经典,德国诗人歌德和美国作家海明威后来在自己的写作生涯中才悉心体悟到,任何一个认真的当代作家,都不是同自己的同辈人竞争,而是同古代的伟大人物和死去的优秀人物一决高下。美国作家爱默生亦曾说过:“只有传世之作才值得继续流传下去。”
文学经典化的完成及经典作家作品的树立,不仅与作者、读者、批评、阐释等因素密切相关,还离不开意识形态、时间等其他多种要素共同且持续的作用。
二、伪经典
通过炒作、虚假宣传推广,博人眼球提高点击率阅读量的所谓国学文章则为伪经典。
“伪经典”的文化,看似一副休闲做派或前卫的个人秀,实质是用西方现代文化和后现代艺术的低俗性和虚无性,来修改中国文化经典的内涵,并盼望成为这个无经典时代的“经典”
“一手拿枪,一手拿《圣经》”,这是对近现代西方侵略者、殖民者的形象写照。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世界通过军事战争、经济控制和文化渗透,占据了文化话语权的高位。他们制订的政治尺度和文化条约,其他国家只能被动遵守和执行。
(9)如何看待经典文章扩展阅读:
文学经典化的完成及经典作家作品的树立,不仅与作者、读者、批评、阐释等因素密切相关,还离不开意识形态、时间等其他多种要素共同且持续的作用。
但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目前正进入一个文学泛滥与经典匮乏并存的时期,说什么似乎都有点为时过早。毕竟,一切尚在路上。
我们既要读青春文学,也要读古典名着。当古典名着与青春文学在市场上都有它们的立足之地,也就是说,它们能够共同成为人们的文化需求时,才能共同发展。这是很重要的。
J. 如何看待经典文本阅读
(1)变式阅读,在阅读后,能做到改变表述体裁、重组文章内容、改编文中角色等; (2)个性理解,阅读过程中,能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获得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