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如何评价中医经典
扩展阅读
儿童医保修改地址在哪里 2024-11-15 11:19:01
儿童流鼻涕按摩哪里最好 2024-11-15 11:13:48
教英语基础知识 2024-11-15 11:13:45

如何评价中医经典

发布时间: 2022-04-14 10:06:05

1. 如何看一个人中医水平高低。水平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的

好中医参考一:医德高尚,淡泊名利。

无论中医西医,医德高尚,都是从业者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求,讲求医德,淡泊名利也是成为一个好中医必不可少的素质。很多患者在选择中医时,往往喜欢查看中医师的职称、行政级别等,总觉得只有所谓的“教授”“主任”“专家”才能治好病,笔者以在医疗界近十年的经验敬告各位,中国目前的医疗行政级别和职称高低,往往并不能反映从医之人的真实水平。所以往往一些职称并不高,行政职务比较少的中医师,才更有时间去研读古医书,感悟天人之道,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好中医参考二:细心诊治,慢速看病。

有人说,中医师“慢郎中”,这个“慢”并非指的是中医起效慢,而是指的中医在诊治疾病的时候,细心察验,认真组方,往往看好一个病人需要近十分钟左右才能完成。老病人可能时间会稍短一点,但也绝对不会两三分钟便了事。中医界的鼻祖,汉代的张仲景就曾经批评当时的一些医生“握手不及足,按脉不及尺”“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好中医参考三:药简而精,价格便宜。

一些病人因为病急而希望速愈,因此央求医生多开贵药好药,在潜意识里觉得贵药就等同于是好药,遇到开方便宜的医生,甚至觉得医生故意刁难自己,不舍得给自己用好药,由此甚至产生医患冲突。这种想法是十分可笑的。因为药价的贵贱与疗效并无直接关系,疗效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中医生的辨证是否精当,用药是否准确。并不是药材越贵,疗效就越好,药价是由市场调节的,比如冬虫夏草,本来是一位普通的补益肺肾的中药材,十几年前价格也没有如今这样贵,然而这些年来,由于媒体和市场的炒作,使得其价格迅速升温,并且由一种补益肺肾的中药材变成了无病不治的“神药”。普通百姓难得一尝,名门权贵趋之若鹜,一些重利的中医师煽风点火,为了经济效益,不管病人是否适合服用,也大量给病人开冬虫夏草这味药,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另外,药少而精,一直以来便是中医追求疗效的一种手段。药味错杂,往往导致整张处方药物作用相互抵消,无法发挥临床疗效。中医经典书籍《伤寒论》里的大多数处方,都不会超过十味药,不少处方甚至只有两三味药物,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而目前的一些中医师,处方用药动辄二十多味,药味混杂,不唯无益于病,亦且有害于身。医生为人间司命,手握生死大权,如此处方以求利,不有愧乎?再此也提醒各位,遇到开贵方,大方的医生,也还是躲着点好。

好中医参考四:朴素真诚,不夸海口。

黄帝内经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朴素真诚,既是中医经典上所认为的有道德修养的人之外在表现,也是一个好的中医师所应该奉行和遵守的修身之道。可以想象,一个喜欢豪车、权力、前呼后拥、大讲排场的人,不仅外在不符合一个中医师应具有的儒雅气质,内在也难于保持住纯正的中医灵魂。

中医既是一门医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修身之道,一个好的中医,带给人的气场,必然是安静、祥和的。古语有云“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一代名医张仲景,在年轻的时候给相面家何颙看相时,何颙就评论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说张仲景想问题比较深入,但是人不是很高调,后来张仲景果如所言,成了一代名医。可见,言辞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动辄便给病人保证,并不符合传统中医师的气质要求。庄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医师所持的是天地之道,天地之大美无需言辞,同样,医生医术的高低也无需多言,一切以病人服药后所产生的疗效为评判标准。气质安静、从容的中医,往往医术也会相对高一些。

好中医参考五:不主动推荐西药与中药同时治疗。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相融合的理论体系,至少在目前,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体系还远远未能构建起来。医学博大精深,无论中医西医皆如此,因此,同时精通两种医学,并能够融会贯通的医生,还尚未出世。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医开中药,西医开西药,大家各司其责,才是正道,不必越俎代庖。很多中医师限于水平,在临床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为了追求速效,往往推荐病人中西药同时治疗,这样即使有了疗效,也难于说清到底是中药起效还是西药起效,医生的医疗水平也就无法提高。因此,一个有志于在中医上有所成就的医生,在内心上,大都是希望病人在服用自己所开的中药之时,不要另外采用其他疗法,这样才能见到效果。而且,由于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尚未建立,也建议大家,不要病急乱投医,同时采用中药西药两种疗法,这样对于患者的身体,也是存在风险的。

总得来说,评判一个好中医的最终标准,还是临床疗效。求医问道,并非一件容易之事,本文所述,主要是为大家提供一些在看病之前,辨别一个好中医的窍门,希望大家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不要为表象所迷惑,最终找到理想的中医师。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2. 你如何看待中医

在西医的冲击下,社会中对中医的质疑声越越多;但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中,中医承担起几千年救死扶伤责任,有其伟大之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也出身中医,她发现了青蒿素,因中医拯救了千千万万的人类。所以中医并非不可取。

3.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医经典

大家所知,是我国的传承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经过岁月的沉积而留下的经典。中医经典对于一位从医的专业人士来说是必须拜读且必须好好研读的,但对于爱好者或者说业余人士,可以作为中国的中医发展史来研读,了解它的历史,对其中专业的知识就可以看过就好,没必要深究,因为就算你深究且理解了它,你日后没有继续加深充电,或从业这方面的发展,你日后也可能会忘,而且中医的专业知识是相当晦涩的,很难了解,脑细胞可能承受不了,当然在老师的指导可能会好点。当这些知识的入脚点是非常值得大家思考的,纵观中国中医发展史,大家不难从其中提取出“伟人的思想是如何微妙,且从生活入手提取而最终运用于生活的”这就是伟大思想的伟大之处。广为大家所知的阴阳及五行学说就包含了哲学中的辩证方法和整体观念,我甚至觉得我国的中医经典是哲学蕴含于中医思想的经典。

4. 如何公正理性地看待中医

如何公正理性地看待中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西医没有传入中国的几千年里,中国人民主要是靠什么来防治疾病的。即使在西医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各地如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的传统医学都相继衰亡,而中医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事实胜于雄辩:法国早在17世纪就出版有中医书籍,并使用针灸治病。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在2003年《全球传统医学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针灸、中药等传统医药正在全球获得广泛重视,在人类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个没有疗效、没有价值的医学又何以能流传几千年依然生机焕发。要知道医学不是儿戏、非同小可,关乎人类疾病生死。而中医最根本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它的疗效,有疗效才是硬道理。也正是因为中医独特而又显着的疗效,中医才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二、客观看待中医存在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中医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受社会、历史、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中医的理论体系呈现出近似封闭的结构,处于“外人想了解,进不去;自己想突破,出不来”的尴尬境地。中医的许多思想和理论比较粗糙和笼统,大多是建立在直观或者经验基础之上的,“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在肯定中医对许多疾病卓越疗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医在治疗疾病上也是有着自身局限性的,对某些疾病中医的疗效并不好,甚至完全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中医难免搀杂着一些糟粕,某些方面甚至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即使是中医的经典着作,也绝非金科玉律、字字珠玑。这些无疑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医的发展以及影响了民众对中医的看法和评价。三、正确理性看待中医。对于中医是否科学的话题,我认为民众应该理性审视: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轻易否定。不可否认,中医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体系。对那些糟粕,我们毫无疑问应该摒除;对精华,则该好好吸收和利用;至于那些目前尚难以理解、证实或否定的内容可暂予阙疑,以待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对于那些不了解中医的民众,可以持疑,但是请不要妄下定论对中医予以全盘否定。因为很多民众恰恰是由于不了解中医,进而误解中医,从而得出“中医是伪科学”的结论。如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不少民众一看到“阴阳”、“五行”的字眼往往就很自然地把它们与“算命”、“巫术”联系在一起了,因此就言之凿凿地认定中医不科学。事实上这里面存在着误解。阴阳五行学说本来是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盛行于春

5. 鲁迅是如何评价中医的

本文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故事发生在鲁迅年轻时的绍兴城,鲁迅的父亲患水肿,长年无法康复,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人称“神医”的来看。开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药,却无一见效,最终父亲还是死了。而听说那神医还天天坐着骄子,生活好得很。
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就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
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的批判。
对于当前社会上坑蒙拐骗的游医,我们要与他们斗争到底。辨明是非,广泛宣传、共同促进精神文明的时代进步。

鲁迅还说过: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

6. 你如何评价中医

中医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它是中国人骄傲,千万年以来中国人靠着中医养育人类延续到现在,如果对中医存在有怀疑或有弊端认识话,那是人类都是不想死,想用西医科技术来代替人类长寿延年方式,但这种科学技术发展存在有限西医,绝对不可能顶替中国千万年以来中医所说天人合-权柄思想,如果正确认识这种观点人类来讲,为人类服务还是中医,离开中医全面认识观点就等于树上无根。

7. 对中医的评价

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

8. 客观评价中医中药的疗效 详细的~~最好500字以上

可以这么说中药博大精深,相对西药来说中药治疗慢性病还是优于西药的,效果比较明显,不过中成药相对差点,因同一病症不一定是同一病情.因为中成药是固定方,所以是不可能都解决的,只有汤药(中药)因人开方,根据每个病人情况设立治疗方案,针对性强,所以效果好,是中成药不能相比的.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这个道理,服中药是麻烦,但因人而宜,对症下药正是它的优势。
中医应用望、闻、问、切四诊采集病史,用中药辨证治疗疾病,可以灵活地加减用药,但服用中药的最大麻烦之处在于煎煮中药,有些年轻人连做饭都不会,而且要花费相应的时间用心操作,这对于每天忙于职场又身体条件欠佳的人来说很不方便。不过现在也应该让年轻人学学这种原始煎药方式及中药的样子,体会一下国医中药的煎煮方法也还是不错的,进一步使而中药得到长足的发展。
人人都知道良药苦口,而这良药其实就是指中药。---摘自“真草堂中药”

9. 谁知道中医四大经典名着的历史地位如何

中医四大经典着作
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素问》共24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
《灵枢经》共12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该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的有关问题,全面阐述了五脏六腑、精神气血津液、人体气质类型等内容,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特别是对经络腧穴理论和针刺方法的记载更为翔实,例如对针法的论述,不仅强调了守神、候气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数十种针刺方法,还详细介绍了针具使用、针刺部位、针刺深浅、针刺禁忌、针刺与四时的关系等内容,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理论名着--《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三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此书为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难经》是中国经典的中医理论着作,“难”含有“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难经”即“问难《内经》”。
此书的着者把自己认为的《内经》中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并且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分别对人体的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俞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此外,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疾,泄痢等病多有阐发,对后世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遵循。

外感巨着---《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为汉代着名医学家张仲景所着,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着作。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着,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伤寒六经病的脉证治法,是《伤寒论》的主体组成部分;尚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分别论述了伤寒、杂病的脉证预后以及伤寒的病因、病机、传变等;还有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和禁忌证。后世多数学者认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及“痉湿暍、“汗、吐、下可与不可”等条文非仲景笔,系王叔和编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删而不录。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着,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故被历代医家尊为“经典”,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存最早中药专着--《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神农”为托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以简练古朴的文字阐述了中药理论的精髓,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出概述。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常山可以治疗疟疾、大黄可以泻火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神农本草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与朝中的君臣地位相对应,进行类比,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配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此外还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这样选药组方、配伍用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神农本草经》中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