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佛说住顶三昧出自哪些经典
扩展阅读
如何和小爱同学匹配 2024-11-15 23:16:40
黄疸同学哪个 2024-11-15 23:00:50

佛说住顶三昧出自哪些经典

发布时间: 2022-04-08 02:02:17

⑴ 佛家经典有哪些

无量寿经 是必须看的
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此经前后有十二译,存五译、失七译,会集、节略本四本。 [1] 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堪等内容。
《无量寿经》出自《干隆大藏经·大乘宝积部》

⑵ 如是我闻... ...是出自什么经典

出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释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
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
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
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
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
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
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
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释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释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
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释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
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释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做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
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
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
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
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
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
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
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
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释尊。”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
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
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
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
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
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
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
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
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所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
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
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
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
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
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
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
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
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
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
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
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
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
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
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
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
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
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
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
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
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
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
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
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
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
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
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
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
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无边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
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
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
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
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
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
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
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三
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
来得阿耨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
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
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
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
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
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
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
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
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
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
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
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法界通分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
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
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
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
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
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
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
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
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
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
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
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
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
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
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
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知见不分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
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
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
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
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
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
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⑶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这段我没理解,能讲解一下吗

佛问:“须菩提:在你看来,须陀洹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须陀洹的果位`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虽然说已脱六凡境界,初入圣者之流,从而名叫入流,但也正困为其已入流,已断除了对三界一切境界的错误见解,心无所取,所以,实际上他是无所而入的。具体讲,既不入眼睛可见的大小形状、不同境况、各类颜色等表面现象,也不入于耳闻的声音、鼻嗅的气味、舌品的六味、身体的触觉以及意识所感觉和认识的一切事物现象。如此无所而入,所以说须陀洹仅仅是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斯陀含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斯陀含果位`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虽然说已除了对世界事物所持的贪欲、嗔恨、愚痴等大多数情欲和迷惑,从而只须在欲天、人间往来转生一次,即可脱离欲界,故名叫一往来,但实际上,色身虚妄,心无所得,并无往来之相。所以说斯陀含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阿罗汉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进入阿罗之道`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已除尽一切迷惑,断尽三界烦恼,情无逆顺,识境双忘,证入不可言说、不可取舍的无为寂静之体,从本质上说并无真实可取的阿罗汉,而只有作为假名的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罗汉道`,那说明他有得果之心,妄见未除,迷惑未消,尚属凡夫之列,从而必然会执着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
“世尊:如来佛说我已经深悟无争妙趣,在所有弟子中是最能与世无争的人,是名列第一的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这样想——我是一位远离各种欲望的阿罗汉。世尊:我如果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阿罗汉字道,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远离尘嚣、隐居幽林的寂静行者。因为须菩提已悟性空无相之理,从而不再受物役使,受境系累,心无一念,行而无行,所以假名为须菩提,如此才算是乐于远尘离俗的寂静修行。”

“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会生起这样的心念?‘我已证得须陀洹果!’”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佛陀!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圣流,而事实上是无所入的,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相,因为心中没有取舍的妄念,不随六尘流转,所以,才叫作须陀洹。”“须菩提!你认为斯陀含会有那样的念头吗?‘我已证得斯陀含果!’”“不会的,佛陀!什么缘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已证初果,要再一往天再上,再一来人间,断除欲界思惑。而事实上,他对于五欲六尘已不起贪爱了,应是体顺无为真如之理,在这无为真如之理上,那有往来之相呢?因为他已无往来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须菩提!你认为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心念吗?‘我已得阿那含果?’”“不会的,佛陀!为什么?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二果斯陀含,断除了欲界思惑以后,就永久居住于**的四禅天,享受天上的福乐,不再来人间,所以才名为不来。所以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称为阿那含。若他尚有证果之念,便是着了不来之相,就不可以称为阿那含。”“须菩提!阿罗汉能起一种念头?‘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不会的,佛陀!怎么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的念头,那么,就是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对待分别,就不可以称为阿罗汉。“佛陀!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但我并没有执着我是离欲罗汉的念头。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佛陀就不会称我为阿罗汉,那么,佛陀也不会赞叹我是欢喜修阿兰那行。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称为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

金刚经一点都看不懂啊?那看看我更的故事吧http://tieba..com/p/1592941761

⑷ 华严经说的什么_

《华严经》说的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是大乘佛教要典之一。

此经汉译本有三种: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

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

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4)佛说住顶三昧出自哪些经典扩展阅读:

1、此经第一译六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三万六千偈,是由慧远的弟子支法领从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得来,于晋义熙十四年(418)三月十日在扬州(今南京)道场寺请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出。初译出时分五十卷,后改为六十卷,内分三十四品,总由七处、八会的说法而成。这就成为现行《华严经》六十卷本。

2、此经第二译八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四万五千颂,系唐则天武后遣使从于阗求得,并请来其地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于证圣元年(695)三月十四日在洛阳大遍空寺开始翻译。

武后亲临译场首题品名,菩提留志、义净同宣梵本,复礼、法藏等并参与笔受润文,到圣历二年(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记寺译毕(见《开元释教录》卷九),成八十卷,内分三十九品,总由七处(同旧译)、九会(八会同旧译,新增"普光法堂"一会)的说法而成,即为现今流行的《华严经》八十卷本。

3、此经第三译四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一万六千七百偈(见《贞元释教录》卷十七)系南天竺乌荼国王亲手书写遣使于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送赠来唐。

翌年六月,唐德宗嘱罽宾三藏般若在长安崇福寺从事翻译,广济译语,圆照笔受,智柔、智通回缀,道弘、鉴灵润文,道章、大通证义,澄观、灵邃等详定,至十四年(798)二月译毕,成四十卷。

⑸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若有一念得果心,即落遍计所执,即是人我见,禅宗叫“落草”,为人时叫和泥入水、啷当不少等等。

⑹ 释迦牟尼佛述着的经典有哪些

金刚经,楞严经,华严经,圆觉经,地藏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等很多。

佛教的骨髓《楞严经》

摘自《宣化上人开示录·四》

若没有〈楞严咒〉,佛法就没有了;没有《楞严经》,正法就消灭了。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四日晚间开示于万佛圣城

我们生在这个末法时代,离佛远了,可是法还没有灭尽,大家还可以依照佛法来修行,还有希望开悟证果成佛。

身为出家人必须要抱定一贯的宗旨,即使横逆交加,仍然百折不挠。不管谁来破坏我们的宗旨,都不被摇动,只要认识清楚自己所行所作是一条光明正大之路,就勇猛迈步前进。

在末法时代,一切天魔外道、魑魅魍魉、山妖水怪,所最怕的就是〈楞严咒〉。〈楞严咒〉是破邪显正的神咒,而《楞严经》就是为〈楞严咒〉所说的一部经,是佛教的骨髓。人若无骨髓,一定会死;佛教裏若没有《楞严经》,也可以说就没有佛法了。所以在这个末法时代,护持正法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楞严经》能背诵出,〈楞严咒〉更要能背得出,我们要能背诵、能读念,念得滚瓜烂熟,尽量发挥《楞严经》的妙旨,一一为人演说。

⑺ 首楞严经是佛说首楞严三昧经还是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按佛在《涅槃经》中自释‘首楞严’三字曰:‘首楞者名一切毕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由此可见,“首楞”二字合为一义,不能分开读,后人简称的《楞严经》,应该简称为《首楞严经》。 《首楞严三昧经》与《楞严经》互为表理,相互印证,不分彼此。依《楞严经》中所言:此经是十方如来之灌顶章句,菩萨万种行持之根本,依之修行必得首楞严三昧,首楞严三昧就是佛性,就是十方诸佛之母。《首楞严三昧经》叙述佛应坚意菩萨及舍利弗所问,为说首楞严三昧法,并示现其威力,且以百句义解释此三昧,并列举化度魔女、弥勒之神通以揭示此三昧的神变不思议功德。 《佛说法灭尽经》里说的《首楞严经》,应该是通指一切宣演首楞严三昧的经典,如果严格按字义分析,必取其一,应该就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即《楞严经》。

⑻ 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波旬是欲界最高天天主,也是佛教所说的魔王,曾耽搁佛陀成道,后又屡次打扰佛陀说法

⑼ 阿弥陀佛,出自哪部经典

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大乘佛经主要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均有详述。

专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经典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二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传为吴支谦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支谦译(传为支娄迦谶译)

《无量寿经》二卷,晋竺法护译(传为曹魏康僧铠译)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唐菩提流志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赵宋法贤译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小阿弥陀经》共两种译本,不说阿弥陀佛本愿,也没说三辈九品,仍叙述净土庄严,而劝念佛往生。

《大阿弥陀经》共有五种译本。专叙弥陀本愿,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三辈往生。唐代译本被藕益大师认为是五个译本中最佳的,印光大师认为,唐代译本的可惜之处在于缺少“五恶五痛五烧”的重要内容,所以勘定曹魏版为标准版。曹魏版因为则得到印光大师的支持,流传较广。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唐玄奘译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宋畺良耶舍译 立十六观,九品往生,属于观相念佛。

其他的阿弥陀佛相关经典

《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经》卷下、《华严经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经》等专明念佛三昧。

其中,《般舟三昧经》是最早传入中国的与净土有关的经典,由支娄迦谶于东汉时汉灵帝光和二年翻译。

另外,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有普贤菩萨十大愿导归极乐的思想。此外佛陀跋陀罗译《文殊师利发愿经》、晋译《文殊师利悔过经》、《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和《普贤行愿品》一样,弘扬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思想 。

密教的相关经典和传承

日本东密兴教大师,根据金刚界经典,认为阿弥陀佛即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 明朝净土宗的莲池大师也有相同的看法。阿弥陀佛在密教中有《无量寿如来念诵仪轨》、《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无量寿如来十甘露真言》等法门。而单纯的密经里,阿弥陀佛也时常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莲花部的部祖,大日如来妙观察智的显现。因此,对阿弥陀佛的崇拜和密教手印与仪轨结合在一起。

⑽ 佛教十二部大乘经典都是什么名字

一、修多罗、素怛缆,此译为经或契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二、只夜,此译重颂或应颂,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三、和伽罗那,此译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四、伽陀,此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五、优陀那,此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六、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七、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八、伊帝目多伽,此译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九、阇陀伽,此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十、毗佛略,此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十一、阿浮陀达摩,此译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10)佛说住顶三昧出自哪些经典扩展阅读

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佛教经典分为三藏,最基本的佛法概念全部被囊括在三藏之中。“藏”是梵文“毗扎嘎”的汉译,意思是总聚、含藏。因能总摄归纳同类于一处,所以称之为“藏”。

三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为了调伏众生摆脱受苦与享乐的两边生活,讲说了律藏,开显佛教的戒律道德规范;为了让众生断除对世间存在三宝四谛等真理的疑惑,宜说了经藏,开显摄心一处的禅定;为了对治众生与生俱来执我的错误观念,宣说了论藏,同时阐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