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扩展阅读
hk歌词是什么意思 2024-12-23 15:11:09
将夜动漫哪个版本好看 2024-12-23 15:11:01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发布时间: 2022-04-07 03:44:41

① 为什么读经典和《为什么读经典》

《为什么读经典》是译林出版社于2006年、2012年出版的中文图书,作者是意大利的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我爱简·奥斯汀,因为我从未读过她,却只因为她存在而满足。我爱果戈理,因为他用洗练、恶意和适度来歪曲。我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他用一贯性、愤怒和毫无分寸来歪曲。我爱巴尔扎克,因为他是空想者。我爱卡夫卡,因为他是现实主义者。我爱莫泊桑,因为他肤浅。我爱曼斯菲尔德,因为她聪明。我爱菲茨杰拉德,因为他不满足。我爱拉迪盖,因为青春再也回不来。我爱斯维沃,因为他需要变得更老。我爱……
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卡尔维诺经典:为什么读经典》36篇文章,论及31位经典作家及其作品,是进入经典世界非常好的入门书。在这里,卡尔维诺向我们开放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秘密书架,娓娓道来他的理想藏书。凭着热枕和智慧,卡尔维诺让文学作品在读者面前呈现千姿百态的魅力。没有学院术语和新闻报道的油嘴滑舌,博学而非炫学,充满了对文学真正的热情。正因为此,《卡尔维诺经典:为什么读经典》打动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的读者,无论他们是首次阅读,还是以一种新的方式重读。

② 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王小波三人有什么联系和相同点吗

对于楼主叙述的三个作家,总体上而言都是文青们喜爱的作家。

卡氏之文在于绚烂、博氏文在于神秘、王氏之文在于真诚和洞见。

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都先后曾在瑞士的同一所中学求学过,算起来,博尔赫斯还是卡尔维诺的师兄。

博尔赫斯的《私人藏书》里面并没有提及卡尔维诺其人,原因是博尔赫斯没有读过太多新式作家的作品。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面对博尔赫斯的行文有所提及,但是湖光掠影,一笔带过。因为影响卡尔维诺至深的是他所尊崇的欧洲文学和以帕维萨为代表的意大利新式文学流,很显然,博尔赫斯这种美洲文学主将并没有太多交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卡尔维诺出生在拉丁美洲的古巴。在古巴,卡彭铁尔联合博尔赫斯们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爆炸文学。

至于王小波,此人对卡尔维诺的喜爱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对于推动卡尔维诺在中国的普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博尔赫斯在中国的普及,必须提及马原、余华和残雪为代表的先锋派文学,他们试图去模仿新的形式写作,这一点上大约要早王小波时代20年,也就是说博尔赫斯在中国的影响从80年代开始,而卡尔维诺,从王小波90年代去世到大热2000年左右,整整晚了20年的时间。

所以说,相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博尔赫斯是中国80年代新式文学【永远的教父】。

③ 《为什么读经典》读书笔记

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我之前就从不知道过这个人,从书中扉页上看到卡尔维诺关于自己生平的说法:“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不会告诉你真实。”就可以了解卡尔维诺之为人了。
经典着作我有读过一点点的,但经典之于我似乎没有任何的影响,也不记得当年阅读时有何感触、收获。现在就连那些经典作品的作者是谁、内容是什么都已忘到九宵云外去了。或许当时阅读自认为懂了,其实什么都不懂的,不然何致以经典作品在自己内心荡然无存了。剩下的只有再遇见想起的书名,让我想起:哦,这本书我曾经看过的。在现在网络盛行的读图时代,那有闲情和时间去读经典了,厚厚的一本书更是让我望而生畏。
这本《为什么读经典》正如书名一般我仍不明白为什么读经典,是我们需要它丰富我们的学识,还是它需要我们延续它的生命。其实,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经典带着以往阅读痕迹传承给我们,并且带着它们本身留给文化,或者更明白地说,语言和习俗的痕迹”(经典的定义)。我们阅读经典并不是做为人前炫耀的资本,也不需要经典作品当即能给予我们什么价值收获。然我们今后所做之事当是益于过去多年的积累,如当年阅读过的《论语》,绝大多数文字当时是不解其意的,然而那些经典文字的冲击力仍然尤存于心。以后的人生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有一个反思的依据,真正碰到有人恶意对待你时,你会猛然明白孔子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多么好的一句话,是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一种为人行为的圭臬。

④ 《为什么读经典》读后感10篇

当代文学的发展似乎总在矫枉过正的两极中左冲右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是对前此文学的意识形态工具论和平庸的现实主义的矫正,在消除了传统的一些
积弊的同时,带来了某种程度的技术至上的危险;九十年代以来的新现实主义回潮,成功地将飘浮在半空的小说拉回了人间,给文学接上了地气,但同时又在另外一个极端里把文学埋进了现实的尘埃中难以升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一些急功近利的伪现实主义的盛行,越发将小说降格为粗糙的民间故事,作为一门独特艺术的小
说正在急剧地丧失其艺术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在悄悄地篡改文学本应面对的命题。这样说应该不是危言耸听,只要你身置当下的文学现场,就会发现,创作整体上的
平庸懈怠让人吃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的确有很多毛病,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但它对中国当代文学贡献,至少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足以赢得我们的尊
敬。那个时候的中国文学充分地敞开了自己,作家集体成为“开眼看世界”的人,无数的思潮、经典和大师一拨一拨地进入我们的视野,然后转化成文学的发肤血
肉,参与到当代文学的建设和成长中来。在反思八十年代文学的热潮中,很多人批评作家们丧失了自己,生活在国外的大师的阴影里不能自拔,以致“把大师挂在嘴
上”成为诟病先锋文学的口头禅。如果哪一位胆敢“言必称卡夫卡、博尔赫斯”,那必定要成为文学的笑话。
这类口头禅被当作反思八十年代文学的重要成果成功地保留到现在。但有意思的是,开眼看世界的文学时代的遗产,好像除了这类口头禅,存下来的东西少得可
怜。你很难想象当初文学激情澎湃、锐意进取的姿态在仅仅十几年之后就消失得如此迅捷,不曾存在过一样。当下的文学,尤其新世纪以来,创作越发平庸和失去追
求。在这里有所微辞,并非否定此阶段取得的成绩,而是就文学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而言,作家们似乎陷入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正集体地降低它的品格,失掉了对艺
术精进的探索,忽略了创造乃是文学的最大要义,而潦草地停留在简单地描摹现实的层次上。在当下,非文学意义上的“现实”再一次得到浅薄的膨胀,以致沉溺于
“现实”、反映“当下”成了作家们投机的借口,以为一“现实”、“当下”就可以走上成就文学的捷径,并以此为荣。除了“现实”和“现实”带来的市场,文学
主动丢掉了真正有效的参照和立法标准。这大约是当下平庸的创作现状的源头。
在这个背景下谈论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不免感慨良多。
当年我们谈论卡尔维诺,就像卡尔维诺在书中谈论他的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康拉德、海明威等一样,如同仰望一尊尊的神。区别在于,我们仰望过了
就扔到脑后,卡尔维诺则仰望了一生。仰望不等于取消自己,而是用以汲取、警醒、反思和照亮。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文学的立法者就是经典。此外,这本《为什么
读经典》也可以纠正某些人长久的一个偏见:卡尔维诺只是一个玩“虚”的作家,与现实无关。
后者当然是个错觉,评价者大概和当下的作家持有相同的评判标准,以为只有写苦难、写乡土、写农民进城和工人下岗才是现实。卡尔维诺在对这些经典作品的
解读中,比如解读司汤达、狄德罗,比如解读帕斯捷尔纳克,有效地澄清了什么才是真正文学意义上的“现实”,那就是一切跟“人”的灵魂、内心困境和怀疑、追
问息息相关的东西。所以他在“前言”里说:“我爱卡夫卡,因为他是现实主义者。”而我们的“现实主义”从来都是将卡夫卡排除在外的,因为我们的“现实主
义”是另外一个“主义”,意味着进去了就出不来,像照相机一样习惯了与生活重合。卡尔维诺还证明,文学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它有无数的方向需要作家们去开拓
和深入。而经典恰恰是通过历史的积累,呈现出这些可能性:可以有司汤达的“个体道德张力、历史张力、生命冲动合成单独一样东西,即小说的线性张力”;也可
以有“清晰、讽刺和严肃”的普希金和“唯实、轻描淡写、渴望幸福与忧郁”的海明威;以及“表现为他愿意的那样”的史蒂文森、“没有超出他所去的地方”的契
诃夫、“在深渊中航行而不沉入其中”的康拉德、“我觉得自己是理解他的,事实上却什么也没有理解”的托尔斯泰。等等。卡尔维诺在不同的维度上证明了他们的
差异,进而证明他们作为大师存在的合法性。

⑤ 《为什么要读经典 》卡尔维诺读后感

当年我们谈论卡尔维诺,就像卡尔维诺在书中谈论他的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康拉德、海明威等一样,如同仰望一尊尊的神。区别在于,我们仰望过了
就扔到脑后,卡尔维诺则仰望了一生。仰望不等于取消自己,而是用以汲取、警醒、反思和照亮。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文学的立法者就是经典。此外,这本《为什么
读经典》也可以纠正某些人长久的一个偏见:卡尔维诺只是一个玩“虚”的作家,与现实无关。

后者当然是个错觉,评价者大概和当下的作家持有相同的评判标准,以为只有写苦难、写乡土、写农民进城和工人下岗才是现实。卡尔维诺在对这些经典作品的
解读中,比如解读司汤达、狄德罗,比如解读帕斯捷尔纳克,有效地澄清了什么才是真正文学意义上的“现实”,那就是一切跟“人”的灵魂、内心困境和怀疑、追
问息息相关的东西。所以他在“前言”里说:“我爱卡夫卡,因为他是现实主义者。”而我们的“现实主义”从来都是将卡夫卡排除在外的,因为我们的“现实主
义”是另外一个“主义”,意味着进去了就出不来,像照相机一样习惯了与生活重合。卡尔维诺还证明,文学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它有无数的方向需要作家们去开拓
和深入。而经典恰恰是通过历史的积累,呈现出这些可能性:可以有司汤达的“个体道德张力、历史张力、生命冲动合成单独一样东西,即小说的线性张力”;也可
以有“清晰、讽刺和严肃”的普希金和“唯实、轻描淡写、渴望幸福与忧郁”的海明威;以及“表现为他愿意的那样”的史蒂文森、“没有超出他所去的地方”的契
诃夫、“在深渊中航行而不沉入其中”的康拉德、“我觉得自己是理解他的,事实上却什么也没有理解”的托尔斯泰。等等。卡尔维诺在不同的维度上证明了他们的
差异,进而证明他们作为大师存在的合法性。

⑥ 为什么要读经典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着作。而且,它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永久性的。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叫经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叫典范。换句话说,经典就是“恒久的模范”。这样的书不读,读什么?

那么,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因为先秦诸子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知道,先秦诸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叫“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命题。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个时期,世界各民族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成为世界各大文明的标志。比方说,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则有孔子、老子等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所以雅斯贝尔斯把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的思想家许多都是同代人。其中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份比较麻烦,全世界有60种说法。按照中国学者的研究结论,他应该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活了80岁。这样,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5)就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则与墨子(约前468-前376)同时,柏拉图(前427-前347)可能与老子(不详)同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则与孟子(约前372-前289)、庄子(约前369-前286)同时。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很有意思?

这样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会集中出现在历史的同一时期(公元前6-3世纪)、地球的同一纬度(北纬30度上下),这是一个谜。它也许只能用马克思的说法来解释,即那是“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之“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更有意思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远隔千山万水,但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却有很多相通之处,那就是对人与人类社会的“理性态度”和“终极关怀”。他们不约而同地在思考,人,究竟要怎样才能幸福;社会,究竟怎样才能和谐。正是这些思考,影响了各自民族的文化,而且达数千年之久。这样的思考,我们怎能不知道,不了解?

或许有人会问:那么久远的思想,现在还管用吗?管用!实际上,这些思想家和先驱者的思想,也一直在影响着我们。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思想家思考的,是一些永远的问题。比方说,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永恒。这些问题,尽管哲学家们做过无数次回答,有过许多的结论,它们却仍然是问题。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这些问题不是关于物的,而是关于人的。只要人是一个问题,它们就永远成问题。第二,这些问题也不仅仅属于某某“学”,或者某某“家”。它们属于全人类,属于每个人。每个人都会面临这些问题,也都会思考这些问题,还会有不同的结论。这样,它们就永远是问题。

于是,当我们为这些问题所困惑时,我们就会想到那些先哲,想到那些经典,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思考怎样回答的。这便正是哲学和经典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今天阅读经典,阅读先秦诸子,不过是为了帮助我们自己思考人生,获得智慧。

⑦ 为什么读经典卡尔维诺 mobi

链接:https://pan..com/s/1EJ2M5WtvgHFW_f4-1Ck8PA


提取码:tqr8
《为什么读经典》的第一版由埃斯特尔·卡尔维诺编辑,在蒙达多里出版社的“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书”丛书中出版。除了给予这本书以书名的那篇文章,这个在作者死后出版的文集包括了三十五篇绝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的文章(只有四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两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谈论了那些在不同程度上并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而对卡尔维诺有重要意义,或是激起他的钦佩的作家—从荷马到格诺。

⑧ 谁有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Why read the classics》)的英文版~

这个时候读这个

⑨ 《为什么读经典》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为什么读经典》([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 t8u4

书名:为什么读经典

作者:[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黄灿然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4

页数:320

内容简介: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本书36篇文章,论及31位经典作家及其作品,是进入经典世界最好的入门书。在这里,卡尔维诺向我们开放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秘密书架,娓娓道来他的理想藏书。凭着热枕和智慧,卡尔维诺让文学作品在读者面前呈现千姿百态的魅力。没有学院术语和新闻报道的油嘴滑舌,博学而非炫学,充满了对文学真正的热情。正因为此,这本书打动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的读者,无论他们是首次阅读,还是以一种新的方式重读。

作者简介:

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提名,却因于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但其人其作早已在意大利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

卡尔维诺从事文学创作40年,一直尝试着用各种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心灵。他的作品融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于一身,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象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深为当代作家推崇,并给他们带来深刻影响。《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命运交叉的城堡》、《帕洛马尔》等达到惊人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意大利童话》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意大利民间口头故事的原貌,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兼具,是再现意大利“民族记忆”之深厚积淀的不可多得的作品。《美国讲稿》是卡尔维诺对自己近40年小说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进行的系统回顾和理论上的总结与阐发。他的作品以特有的方式反映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

⑩ 为什么读经典伊塔洛·卡尔维诺.pdf

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我之前就从不知道过这个人,从书中扉页上看到卡尔维诺关于自己生平的说法:“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不会告诉你真实。”就可以了解卡尔维诺之为人了。
经典着作我有读过一点点的,但经典之于我似乎没有任何的影响,也不记得当年阅读时有何感触、收获。现在就连那些经典作品的作者是谁、内容是什么都已忘到九宵云外去了。或许当时阅读自认为懂了,其实什么都不懂的,不然何致以经典作品在自己内心荡然无存了。剩下的只有再遇见想起的书名,让我想起:哦,这本书我曾经看过的。在现在网络盛行的读图时代,那有闲情和时间去读经典了,厚厚的一本书更是让我望而生畏。
这本《为什么读经典》正如书名一般我仍不明白为什么读经典,是我们需要它丰富我们的学识,还是它需要我们延续它的生命。其实,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经典带着以往阅读痕迹传承给我们,并且带着它们本身留给文化,或者更明白地说,语言和习俗的痕迹”(经典的定义)。我们阅读经典并不是做为人前炫耀的资本,也不需要经典作品当即能给予我们什么价值收获。然我们今后所做之事当是益于过去多年的积累,如当年阅读过的《论语》,绝大多数文字当时是不解其意的,然而那些经典文字的冲击力仍然尤存于心。以后的人生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有一个反思的依据,真正碰到有人恶意对待你时,你会猛然明白孔子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多么好的一句话,是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一种为人行为的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