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新型儿童观是什么
扩展阅读

新型儿童观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5-02-01 06:04:37

1. 理论联系实际说明教育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儿童观,为什么

儿童教育是启蒙教育,教育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然而,当前儿童教育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儿童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或是了解不够深入。教师持有怎样的儿童观,就会形成对应的教育观,进而导致特定的教育行为。因此,我们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儿童为本的新型儿童观。具体而言,教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以儿童为主体,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和热爱儿童,通过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应灵活地扮演多种角色,从主角转变为配角,从演员转变为导演,成为快乐的指导者、灵活的组织者、积极的判断者和进步的推动者。只有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了解儿童的需求和想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探索正确的儿童观并应用于修正幼儿教育实践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四点:
1. 通过分析儿童行为表现来寻找教育者的责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儿童是多能力的操作者,他们能够承担起力所能及的任务。通过成人的鼓励和训练,孩子能够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如穿衣服、穿鞋袜、系鞋带、扣扣子、带手套等。然而,现在的孩子往往是父母心中的“小太阳”,许多本应由孩子完成的事情都被长辈代劳,导致幼儿园的孩子还需要老师的帮助来完成穿衣裤、系鞋带等基本动作。针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情况,我们可以在家长的配合下,通过举办“灵巧小手动一动”、“比一比谁叠被子最好看”等主题活动,以及“编辫子”、“给宝宝穿衣服”等游戏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学会自己处理事情。这也说明,正确的儿童观应首先树立在对被误解的儿童的正确态度上,给予孩子更多动手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在自由自在的尝试中成长。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不断寻求自己的责任和教育对策,这样才能使理论上的儿童观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价值。
2. 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帮助儿童自己建构知识。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是正确儿童观的核心内容。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意愿、知识和行为规律。他们思维敏捷,善于发现,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不能替代儿童的感知、观察、分析和思考。教师的任务是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材料,引导儿童在游戏和学习中建构知识。例如,在科学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和观察,自行发现哪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入水底,从而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
3. 尊重理解中促进儿童个性的自由和谐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个性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好孩子的标准是文静、听话,遵循老师的指示。有些教师也试图将个性鲜明的孩子纳入这一模式,这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关注这一点。例如,在课堂上,如果孩子对老师的讲解提出疑问,或给出非预期的答案,教师应及时肯定、引导,并鼓励这种创新意向和独立性。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内容、分配角色、开展游戏,教师应给予支持和肯定,使孩子们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4. 善于运用纵向比较激励儿童的成长。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倾向于对儿童进行横向比较,以此激励他们。然而,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教师应尊重这种差异。例如,在评价儿童的作品时,不应仅仅与同伴进行比较,而应关注每个孩子的进步和特点。通过纵向比较,教师可以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给予积极的反馈,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2. 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现在国家要求,幼儿在游戏中成长,学会一些基本知识。幼儿教师必须有爱心,懂钻,专业知识要足够,其他,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