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面对留守儿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 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定期走访和电话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及时解决困难。此外,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和活动,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
2. 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支持: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可能会遇到困难。我们可以提供学习辅导和资源,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兴趣班和社团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
3. 加强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与联系: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他们在外地工作的情况,提醒他们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向家长传递关于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教育责任。
4.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完善相关政策。通过宣传和倡导,提高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形成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5. 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加入志愿者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各种帮助。例如,参与暑期“三下乡”等支教活动,提供学习辅导;在节假日组织亲子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㈡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法
如何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以便让他们随时随地得到父母的关爱?如何支持和帮助那些既想陪伴留守子女顺利成长,又要在城市中完成繁重工作的打工父母实现跨时空的家庭教育梦想?我为大家整理了一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多联系,多沟通。
当孩子在外面受到别人的欺负时,总是希望父母来帮自己去争个理儿;当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穿上新衣服后,他们也会想着让父母给自己也买一件穿穿。然而,这一切,都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难以成为现实。所以,与孩子不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父母,应当理解和体会孩子的这种渴望与希冀,保持与孩子的经常联系,让孩子充分地、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疼爱与亲情。
2. 善于倾听。
首先,善于倾听。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共鸣,如孩子告诉您他在幼儿园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您可以称赞说,“噢,真棒,下次你会做得更好”;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如当孩子告诉您小朋友推了他一把,他非常气愤时,您可以说,“你很生气甚至想打他,是吗?但你不能这样做,你可以告诉老师,请求老师的帮助”;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您可以使用“嗯”、“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表示您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这样,不仅使孩子更乐意向您倾诉,也可以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多思考。
家长在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不但要倾听,而且要善于思考,注重在谈话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比如,发现孩子能够独立地讲述简短的故事时,要及时给予赞赏:“你讲得真不错!”孩子第一次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时,就应该称赞:“你真有主见,就像个雄辩家。” 要注意培养并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一味地说教、指责,要“哪壶先开提哪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您沟通,还能提高沟通的质量。
4. 和其老师沟通。
向孩子的老师了解情况,可以一个月打一次电话。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孩子上学后,很多时间在学校,向老师了解情况是一个直接的办法。
另外和孩子进行书信交往,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相对于现代通讯工具而言,信件不仅具有有形、便于保存和静心阅读的优势,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需要注意的几个地方:
1. 慎用批评。批评是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扼杀孩子的灵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犯了错误的孩子,最担心失去父母的爱,所以家长的批评最好从谈话开始,所以对于留守儿童,无论在电话里面还是见面,都要注意批评的方式。
2. 德才兼顾,德在前,才在后。和孩子沟通时,不要一味的'只抓其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其德育,每个小孩都有不同的天赋,在学习上短时间会表现不同差异,这是正常的,不要因为其学习成绩不好,而丧失了对其尽心培养的信心,反要重点去观察其思想道德方面的成长,如果他是一个诚实、自信、孝顺的孩子,这样也未尝不可。
我觉得女孩应该在精神上富养,在物质上穷养。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
一、社会问题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2、缺乏抚慰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3、疏于照顾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
二、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1、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2、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3、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4、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城市留守儿童的类型
1、物质满足型
尽可能地让留守儿童在金钱、物质上得到满足,很少关心孩子精神上的需要。有这样想法和做法的家长不在少数,特别是一些自我监护的孩子的家长,他们在给予孩子金钱的同时,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样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不少留守儿童表现出自我约束差、自私、任性、不懂得关心体谅人的性格特征,这与其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2、不闻不问型
父母在外,也许是工作或生意太忙,无暇顾及家里的孩子,也不注重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不仅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与父母感情淡漠,对自己信心不足,而且对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如何与人相处,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3、关爱有方型
外出的父母经常打电话与儿童沟通联系,鼓励儿童上进,给儿童讲外面的事,利用寒暑假带孩子外出旅游等。显然,这种家庭教育既注重了儿童物质上的需要,又注重了他们精神上的需要。我们发现,通常有着较高学历、较好职业、稳定收入的外出父母,比较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使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地成长。但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还是少数。
城市留守儿童的成因
1、父母进修学习
在城市中,一部分知识分子家庭,因为夫妻一方到另外的城市或国家深造,而不得不暂别孩子。
2、父母挂职下乡
有些家长在国家机关单位任职,因为工作需要,得挂职下乡去基层单位工作,少则半年,多则两三年。
3、父母异地开公司或被派往异地公司
这部分家长更像是游牧部落,哪里有水草就去哪里放牧,根本无力照顾孩子,而有些孩子也早已习惯了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
4、父母工作繁忙
这大多是处于留守边缘的儿童。这部分家长因为应酬多,孩子只能见到其回来睡觉,多是公司高层人物或领导的子女。这一部分孩子处于留守的边缘,比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留守孩子较幸福的是,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情,父母可以很快赶过来处理。
5、子女异地求学
父母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孩子异地求学,这些孩子往往被寄养在亲戚家或自己生活在异地。这也是一种新的留守形式,这些家长对子女期望极高。
6、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只顾自己娱乐或者工作,而将孩子冷落在一边。你不陪伴他,也不关注他,他感受不到你的爱,他觉得自己好像被你遗忘了,独自待在小小的角落,感受着世间的孤独。事实上,父母这样的行为是一种家庭冷暴力。它虽然不作用于身体,但它作用在于心灵,身体上的伤可以修复,心灵上的伤却很难弥补。相对于身体留守,这其实一种是心灵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