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如何反驳留守儿童问题
扩展阅读
和老同学重逢怎么办 2024-11-25 04:39:18
一本通教育机构怎么样 2024-11-25 04:37:24

如何反驳留守儿童问题

发布时间: 2024-09-02 00:33:17

⑴ 小学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题目怎么看待留守儿童

  1. 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进城打工而独自留在农村上学的儿童,农民工子女指的是随父母进城并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儿童。前者遇到的困难是缺乏父母在身边关爱,后者遇到的麻烦是因流动频繁导致的学习环境不稳定。

  2. 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照顾,心理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大多得不到有效解决,长期下来极易引起心理和性格偏差,影响学习效果。此外,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唤悄前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和清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3. 农民工子女随着父母打工地点的变换,频繁更换学校,导致所学内容衔接不上,接受教育的内容体系不完整,生活环境和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不稳定,容易使他运知们产生自卑、内向、烦燥等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此外,由于城市接收流动人口的学校数量有限,打工子弟学校的毕业生不能在城市升学,农民工子女还面临着上学难、升学难的困扰,导致很多人由于看不到希望而放弃升学和深造。

  4. 应该看到,教育问题只是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生活成长所遇到的全部困难中的一个分支。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经济结构的整体调整,比如城镇化,比如促进经济的区域和城乡均衡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就近转移,不必离家万里去城市打工;同时加大教育投入,使农村和小城镇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那么其子女教育问题自然得到根治。

  5. 但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当中,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当下的困难要靠当下的措施来解决。为此,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及其以下的基层政府,应当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当成重大民生问题来抓,积极研究对策,保证相应的财政投入和组织力量。而接收劳动力输入的大中城市,同样要把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作为民生问题的重点解决对象,主动积极地为他们提供合格的上学条件和平等的升学机会,坚决停止以卡代管,或者听之任之。

⑵ 如何看待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怎样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童年

我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时代发展所必须的。想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童年,当然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平时的细心教导、沟通,无论谁都无法代替父母给予孩子的爱。留守儿童早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实在难以避免,毕竟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很多人还处于贫困当中,为了改变生活现状,为了让孩子能够有学可上,这些家长被迫外出打工赚钱。

这样做可以让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发展,不会因为自己没有一个完整的童年,而产生自卑、扭曲等心理问题。孩子不愿和父母分离,父母也不想把孩子独自留在农村,但社会就是如此,为了生活,很多人都在迫不得已做一些自己不愿做的事情。

⑶ 谈谈你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看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家长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因为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会造成不良影响。
首先,中小学生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
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就会使孩子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孩子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
长此以往,将会使父母与子女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因此,亲子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
其次,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就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
学校应千方百计加强对留守儿童小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通过加强日常管理、对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途径,同时建立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调动父母参与对他们的教育。
总之,留守的经历对正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影响重大。
我们应当看到这些影响,并且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⑷ 你怎么看待留守儿童的问题

我国曾是农业大国,后又发展成工业大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发展,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而这大量的劳动力就来源于农村的青年朋友们。

广大农村青年们,他们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为了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富裕而不辞辛苦、远离家乡来到异地务工,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乡,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朋友们照顾,这样就无形之中让自己的孩子成了普通孩子里面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在我看来,留守儿童的情况和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这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一同配合,协调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应关注留守儿童,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帮他们解决生活、学习方面的问题,并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积极引导他们向对的方向前进;在教育方面,政府应加大力度增设教育资源,让留守儿童都能得到应有的教育,并督促老师多关心留守儿童的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此外,作为现代的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志愿者团队下乡帮助留守儿童做一些事情、陪他们一起玩,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应对每一件事,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乐趣,身心健康的成长。

⑸ 我国留守儿童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对策

我国留守儿童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对策:

问题:

(一)人身安全存在隐患

青少年主要是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只有双方相互配合,他们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由于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较低且大多胆小孤僻,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安全防护能力有限,加之父母远在他乡,学校监管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于是社会上的“混混”常把他们作为猎物,有的伺机敲诈钱物(大多为吸毒者所为),有的教唆甚至逼迫他们寻衅滋事,还有的社会青年对留守女童实施性骚扰,性侵犯的事件发生在留守女童身上的并不是少数。同时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溺水、中毒、车祸、等意外事故的相关报道比比皆是。

(二)学习成绩不理想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者仅占10%,绝大多数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

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本来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出现学习观念淡薄,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被老师忽视或被同学讥笑,由此倍感受到冷落和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对学习感到厌恶和害怕,经常逃学,被老师和同学批评后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部分留守儿童甚至出现早恋、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现象,“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

(三)不良习性易沾染

留守儿童在成长发育、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指引,受年龄因素、社会经验的影响,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判断,非常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和被不法分子利用,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对于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诱惑,一些原来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由于在我国农村地区,社会文化相对单一和落后,孩子缺少必要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及公共设施,有些留守儿童开始沉溺于网络,沾染了不良习性,以致道德和纪律意识滑坡,严重的会影响他们人格的正常发展,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与监护人的情感交流沟通存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情感交流沟通很少。监护人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密切联系者,自身也受到了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的诸多困扰 且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与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年龄相差的悬殊,使得他们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认识和心理代沟。祖辈监护人对后辈的心理和思想观念不理解,后辈也不愿意跟老人沟通和交流。有调查表明,83%的留守孩子与祖辈监护人关系紧张有时候甚至顶撞祖辈、我行我素。[2]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很难在亲朋家中产生归属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与亲友监护人存在着巨大的心理距离。更多的儿童都是从同龄伙伴处寻求安慰,部分儿童选择封闭自己,造成了性格上的孤僻或心理上的压抑。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有心事时不太愿意与监护人诉说,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监护人不能理解自己,另一方面是因为监护人忙于家务,无瑕顾及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五)日常生活质量下降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首先表现在饮食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及其节俭。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吃好是不敢奢求的,只求填饱肚子,营养搭配往往跟不上。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

其次表现在身体健康方面,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通常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导致病情加重。同时,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的卫生状况也令人堪忧,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多数留守儿童不注意个人卫生,不勤洗澡换衣服,蓬头垢面。这些都给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埋下巨大的隐患 。

再次,家务负担变重。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六)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和社会环境使得留守儿童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留守儿童所处的经济、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制约直接导致其接受教育的水平普遍不高。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导致打工收人偏低,父母收入水平低致使子女教育投入不足,最终不利于子女享受教育机会和资源。社会和学校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投入不足,难以对其家庭教育缺失形成有效补充和替代,导致留守儿童群体的低教育水平结构。由此,“低教育水平”在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内部形成代际恶性循环。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对外界新事物基本没有接触机会。同时在打工文化盛行的山区充斥的“读书无用论”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没有长辈或老师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抱有中断学业与父母走上打二道路的想法。山区的农村学校受限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水平等因素,难以针对留守儿童群体提供有成效的教育和特别关爱,难以补足留守儿童学业发展的条件缺陷。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间,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在外打工的占很大比例。

对策:

1、把孩子带在身边共同生活。如果家庭条件允许,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共同生话。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和谐家庭的氛围可以最大限度的弥补孩子曾受伤的心灵,父母的阅历直接影响孩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因而,作为父母要对自己的责任有充分的认识,同时也要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进最大的可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有自己的爸爸妈妈的属于自己的家。把曾留守的孩子带在身边生活,让他们时刻都能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关心与照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弥补孩子受伤的心灵,也能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波动,纠正孩子不正确的行为倾向,把孩子的不良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

2、增强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与反馈的过程,沟通的目的在于寻求思想和情感的通畅。[10]农村的家庭安装电话后,会给父母提供更多的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使父母在有限的条件内对孩子有更多的了解。同时父母也可以选择书信的形式与孩子沟通。有些话、有些想法孩子在电话中可能无法说出口,但他们可以借助书信的形式表达。书信可以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可以锻炼孩子的语文写作能力、也可以缓解孩子内心的焦虑,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应对策略。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切忌每次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要了解孩

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提供说出内心想法与愿望的机会,正确的指引、教育孩了的思想,把不良行为的种子扼杀在摇篮里,要把分离带给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3、创造与孩子团聚的机会。美满的家庭对留守儿童来说是最渴望得到的。作为父母应尽力创造和孩子团聚的机会。父母中的双方或单方可以利用法定的节假日回家与孩子团聚,可以和孩子共同庆生,也可以在寒暑假时把孩子接到城里生活。这样可以减少与孩子长期分离的时间,减少孩子的被抛弃感,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提前感受城市里的生活。

4、可以多寄些礼物给孩子,但不要给孩子寄太多的钱。 调查发现,77.3%的孩子希望在过生日时收到来自父母的礼物,[11]说明他们内心最渴望来自父母的关爱,所以,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给他们买件礼物, 孩子会体会到父母的浓浓思念之情, 当然就不会有被遗弃感。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不少家长为了在感情上补偿小孩,只知道给小孩寄很多零花钱,他们中很多错误地认为只要给孩子寄更多的钱, 让孩子生活得更好, 就是对孩子负责相反, 这种做法会养成小孩好逸恶劳, 大手大脚花钱的不良习惯, 这对小孩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5、寻找合格的“代理家长”。有的父母可能由于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必需两人同时出外。这时候,父母不要图省力、省心,甩给老人照顾了事,父母应该就孩子的托养问题认真仔细地考虑,因为这可能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命运前途,一定要慎重!建议在自己的亲戚中,可以将家庭和睦温馨,托养家庭的孩子性格良好,学习上进,家庭中成员能辅导孩子的作业的家庭作为首选对象。条件好的也可以寻找孩子的老师为代理家长。父母要定期(最好一周内一至两次)与托养家庭及孩子联系,询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来自远方父母的关心。同时。父母要适时对托养家庭表示感谢,及时将孩子的生活费寄给托养家庭。

6、在孩子的幼小阶段和发展关键期,父母尽可能不要长期外出,或者至少留一方照顾抚育孩子。因为年龄越小越需要父母的呵护,对父母的依恋越强烈。虽然年龄很小的孩子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愿望,但更能感觉到父母远离后的亲情缺失,更容易因此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而且儿时的痛苦经验会影响其以后的成长,这种伤痛甚至会伴其终生。处于一些发展关键期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关怀,比如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由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阶段,孩子即将参加高考等这些关键时期,父母应尽可能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共同起去面对人生的重要转折。

7、父母应增强自身的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根本对策,就是要给他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即建立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其他人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是要从留守儿童的父母身上入手。要转变留守儿童的父母的教育观念,让他们知道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也是教育的责任人,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要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必须在防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起主要作用。

⑹ 幼儿园班主任如何应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当今中国,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下, 大规模大范围的农村人口为改变生存现状大量外出务工。夫妻双双外出,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了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父母与子女聚少离多,父母达不到监护人的角色要求,子女缺乏亲情, 生活无人监护,学习无人监督,行为上缺乏正确有效的指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安全、行为、生活、学习、品德等方面造成不良的影响。给学校教育带来困难。难以顺利完成学业。
一、 当前留守儿童现状与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我们知道,儿童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而留守儿童却缺失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教育因素--家庭教育。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位,很多家长都将自己的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只是在生活上尽量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却忽视了孩子们真正的心理需求。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以及学习成绩都受到影响。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性格和行为养成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却落在了隔代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由此就形成了不合理的隔代教育,大多数老人只是管孩子们的吃、穿、住和生命安全,只要等孩子的父母回来能给孩子的父母交差能将孩子完完整整地交给他们就行,更多的老人们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常在嘴里念叨这孩子可怜,父母在他5岁时就外出打工,于是他们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是溺爱,而不是应有的关爱。如果哪家的孩子欺负自己改早的宝贝孙子外孙,他们就会教孩子你爹妈不在身边,不能太弱,太弱就会被欺负,如果下次再有人欺负你,绝对不能示弱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思想、行为就进入了误区,如不及时阻止及矫正,就很可能酿成大错。同时父母和子女长期分隔两地,不利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即使父母偶尔会打电话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孩子们都只是简单的敷衍,父母很难从这种简短的回答中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出现。而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需求与教育关爱力不从心。使其学校教育也显得无能为力。家校缺乏沟通,监护不力,留守儿童厌学逃学,不服管教,成绩下降。导致大部分教师觉得现在的学生难教。特别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更难管理。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1.办学布局欠合理,办学条件差。就我学校而言,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没有专门生活教师,只能由肩负艰巨教学任务的班主任兼任生活教师,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另外,农村学校办学经费存在严重不足,制约着硬件设施和师资待遇。无力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从而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2.师资缺乏。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妇辅导教师。虽然素质教育早作为教育改革的内容被提出,但是在农村,学校却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升学率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更是令人堪忧。
3.家访不到位。 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老师不能及时就他们的学习思想状况与其父母沟通,而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部分由于自身素质的缺乏而导致老师与其沟通困难。长期一来,不利于孩子们的健裂歼派康成长。另一方面,由于师资力量经费限制,教师工作繁重和地域限制,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家访偏少。缺乏对其肆贺家庭情况的了解,未能给以特殊关爱。
4.教育理念滞后。在教育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评价方式之前。目前还在实行不是应试教育的应试教育。农村教育照样盯在升学教育理念上。教师不能照顾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大家关心的是有几个人能考上重点中学,从而忽视了那些差等生的学习,导致优等生和差等生两极分化严重,使得一部分差等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学生的升学率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老师的工作好坏、晋级加薪,导致各类重点学校、私立学校争先抢生源。在这种大环境下,老师又如何去关顾留守儿童?谁之过?难道仅仅是师之过么?
5.课程设置流于形式。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受多方面的制约: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等。开设的课程,多数没上,即便开设了,也只是配位。体育课,电脑课流于形式,图书室没有开放。很多的课被语数教师被迫挤占。这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实在令人吃惊。此类现象在农村学校并不是少数。而村校干脆就只上语数课,更不用说开设什么心理课程辅导课了。
总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现状是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主要原因。
二、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应对症下药,治标治本,改善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特殊群体出现的诸多问题,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与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落实有关。或者说开展不得力,不够理想,需要改进和提高。因此建议每个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由专门的心理教师担任。另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及时解决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对留守儿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