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留守儿童标准2022年
1、留守儿童的定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2、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3、针对留守儿童存在带启的问题 我们需要提出的策略: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政策改进思考:
政策目标上要更加关注留守儿童高质量、差异化教育需求。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关爱问题进入到一个新时期。首先,为了更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关爱,政策目标上需要以高质量、差异化教育需求为基础和前提。在关注留守儿童高质量、差异化教育需求过程中,只有做到分类识别、分类划分才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其次,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困境是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由此产生的一些具有隐蔽性的心理问题。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识别不同儿童的状况。
政策内容上要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和权益保障。完善留守儿童权益侵犯追究机制;要定期对留守儿童精神需求以及权益保障程度开展评价,对保障成效明显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责任;对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个人,要给予适当奖励。
政策主体上要多元参与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政策主体不是仅仅依靠单一主体就可以解决的社会问题,除了政府和学校主体外,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以及某些事业单位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中来,形成政策关爱主体合力,营造良好的关爱氛围。
政策执行方式上要更加注重专业化、科学化水平的提升。乡村振兴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带来了契机,站在新的起点上,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方式在政策执行上应该采取更加专业、更加科学的规划。
法律依据:
《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第六条规定,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和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参加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民政部要牵头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在2016年上半年开展一次全面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依托现有信息系统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功能,健全信息报送机制。各雹消级妇儿工委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各地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督促有关方面落实相关责任。要加快推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权利义务和各方职责,特别要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二)加强能力建设。统筹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逐步完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场所设施,满足临时监护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寄宿制学校合理分布,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需求。利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开辟儿童活动场所,提供必要托管服务。各级财政部门要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各地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
(三)强化激励问责。各地要建立和完善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对认真履责、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责任。对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要适当给予奖励。
(四)做好宣传引导。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传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和家庭自觉履行监护责任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理性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宣传报道先进典型,营造蠢肆如良好社会氛围。
⑵ 如何帮助留守儿童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学校,其各方面的条件(如财力、人力等)非常有限,管理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约。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应对,认真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制订切实有效的对策,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保证留守儿童得到了健康的成长,促进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一、详细收集学生情况
在开学伊始,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家庭具体情况。例如,本校中六年级有90%的留守儿童,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生活在一起,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独自留守在家,生活学习完全自理。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非常高。在学习上根本无法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辅导和管理,而且由于年龄差异悬殊,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在教育管理方法上弊端较多,往往事与愿违。在实践工作中证明,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留守儿童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争取家长的支持
留守儿童的最大障碍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我们针对留守儿童的这种情况,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或等其父母回家探亲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在家访中发现,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许多事实证明,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父母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帮助家长建立浓厚的亲子关系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在家访中,我们经常提醒学生的父母:如果他们都外出,则要更注意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四、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从社会适应方面看,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对策。
(一)按照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留守儿童成长规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安排教育教学工作。小学低年级的留守儿童:适应新环境;养成学习好习惯;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热爱集体,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小学高年级的留守儿童:掌握有效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关爱家人;树立同学间合作意识,锻炼抗挫能力;初步了解情绪调节方法。
(二)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要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三)在全校范围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借助各种媒体开展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且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记录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我坚信,只要我们班主任对留守学生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关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热心,留守儿童问题一定能得到妥善解决。让我们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一份力量吧!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学校和社会的极大关注。
⑶ 山西阳泉矿区国家公务员面试
一般都是结构化面试,有5道题,每道题限定时间(一般思考1分钟,答题3分钟多一点),你面试回答问题一定不要紧张(这点切记),注意几点:1、要切题,问什么答什么;2、要逻辑清晰,条例明确,分层次或者步骤来答;3、要换方位思考,一定要站在一定高度来答;4、切记不要太模板化了,面试官很讨厌这种千篇一律的。举个列子,当年我考的时候有道题是:你是政府负责人,现在让你搞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你怎么做?我答题要点是:1、举办一场晚会活动;2、邀请领导、企业负责人参加,给明星发邀请函讲明意图,这样可以节省经费节约出场费,对明星也是提升知名度的好事;3、安排晚会进行程序(简要谈下就行);4、晚会中可以募捐,成立基金帮助留守儿童;5、后续工作(募捐的钱什么的怎么花呀、请电视台媒体宣传呀)。基本上就可以了,3分钟半钟,不需要讲太具体,只要把点答出来就行了(毕竟你也没弄过自己编不出来)。
⑷ 如何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
调查表明,湖南省0~14岁农村留守儿童286万人。从监护情况看,有58.91%的留守儿童与其祖辈亲人共同生活,其生活质量、基本生存状态、心理健康状态、成长环境与由父母监护的农村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留守儿童的最大心愿,就是不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必须构建留守儿童减量化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重点、社区(村)为依托、家庭为核心、全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一直以来,社会广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社会问题,湖南省妇联和湖南农业大学开展了“十县百村千户”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可行性调研。调查表明,湖南省0~14岁农村留守儿童286万人,其中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0.1%。从监护情况看,有58.91%的留守儿童与其祖辈亲人共同生活,其生活质量、基本生存状态、心理健康状态、成长环境与父母监护的农村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分析其原因,父母外出委托他人监护所导致的监护不力、家庭教育弱化、亲情缺失等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
在广泛的社会调查、专家咨询、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必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重点、社区(村)为依托、家庭为核心、全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构建留守儿童减量化机制
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的最大心愿,就是不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家庭结构异化,政府和社会的首要责任在于促进其回归常态化,即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由其法定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因此,构建留守儿童减量化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战略举措。
目前中国农村出现的农民兼业化、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现象,以及全社会面对的留守儿童问题、流动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失依儿童问题、夫妻分居问题等,虽然有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户籍地谋生无疑是形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调查表明,目前中国农村家庭80%左右不再主要依赖农业生产收入,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在农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湖南外出务工人员中,有77.31%的就业地与户籍地相隔200公里以上,必然导致其回家探访频率低,基本失去对其留守家庭成员的照顾。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首先吸纳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容纳能力的提升,最终接纳城市就业人群的家庭整体,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可见,留守儿童减量化机制最根本的也是终极的措施,就是城市接纳其就业人群的家庭整体,从而实现家庭结构常态化回归。
留守儿童减量化机制的另一途径,就是促进农民返乡就业或回归农业。目前中国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中老年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为部分青壮年农民回归农业指明了出路:回归农业既可以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家人团聚的乐趣也是一种强烈的内驱力。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构建地方产业经济体系,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就业;大力发展和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模式,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传统农民转型为新型农业工人或农产品加工企业职工,促进农民留守家园;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扩大本地就业容量,从而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总量下降。
构建留守儿童人文关怀补偿机制
作为现阶段中国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必须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留守儿童人文关怀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弥补家庭教育缺位与偏差,最大限度降低父母外出后可能对孩子带来的伤害,最大可能避免让留守儿童承担现代化发展的代价。
留守儿童是进城务工人员最牵挂的人,让留守儿童得到关爱,健康成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维护进城务工人员权益最温暖的体现,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最具人文关怀的举措,是社会公平正义最具说服力的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显着的标志之一。目前,全国主要留守儿童密集区,针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监护不力等现实问题,通过政府、学校、家庭、社区(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和实施了一定的人文关怀和补偿性措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改善留守儿童寄宿上学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和社区(村)通过各种形式的关爱服务阵地建设和关爱服务队伍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定的亲情缺失补偿和家庭教育补偿,对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构建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优化机制
调查表明,湖南外出务工人员中58.04%一年仅回家探访一次,12.08%的外出家长的探访频率在一年以上,且不论回家探访对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实际作用和意义,就是见一面都难!在这种亲子关系中,亲情也不可避免地被慢慢淡化,这是对家庭伦理的一种冲击,同时也反映了留守儿童家长的责任意识问题。一方面,家长的责任意识淡化可能漠视未成年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在这种社会环境和社区现实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产生认知偏差和价值观异化的潜在危险是很大的。因此,构建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优化机制,不仅是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措施,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一,重构社会主流价值观,强化家长责任意识,敦促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努力赚钱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是外出务工家长的朴素愿望,殊不知,子女更渴望的不是这些,他们更需要的是家庭的关爱、家长的榜样和正常的家庭结构。另一方面,在目前现实状况下,家长提高探访频率或通过电话等方式加强与留守子女的联系,也能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第二,重构中国特色的亲权伦理,强化家长的榜样意识。我国有一套完整的传统伦理规范,在《三字经》中就有“子不教,父之过”的明确表述;在家庭关系中,传统孝文化强调“孝”和“顺”也是基于未成年子女的行为能力限制考虑的。既强调子女对长辈亲人的孝顺,同时也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传统伦理实际上明确了家长的家庭教育职能和义务。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如何重构中国特色的亲权伦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始终以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为宗旨,以维护农村留守儿童最大利益为原则,明确规定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而在农村留守儿童权利的诸多保护主体之中政府是主导,家庭是关键,学校是重点,社会是支撑。可以探索通过立法、制定乡规民约、出台约束性政策等方式,切实保护儿童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