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儿童竞争意识怎么写
扩展阅读
小学英语知识精华 2025-01-16 05:36:45

儿童竞争意识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4-08-14 23:42:48

A. 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孩子在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能力是比较轻松的,孩子的世界是很纯净的,看完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学着启蒙家里的小天使吧!

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1

消除孩子在竞争中产生的嫉妒心理

有的孩子害怕同学比自己强而对同学采取“封闭”和“打击”的对策。比如,有好的资料和信息不愿意借给别的同学,对同学的求助漠然置之,甚至毁坏比自己强的同学的资料等。这时父母要启发孩子在竞争中表现出高尚的情操,不要以打击对方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让孩子认识到竞争不应是阴险和狡诈、暗中算计人,应是齐头并进,以实力取胜。

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与竞争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发展孩子的个性,应从其本身的需要、兴趣出发,让孩子不但有广阔的知识背景,更要掌握几种特殊的才能和本领,具有较完善的人格。而且,能自理、自主、自律、自信的孩子,其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往往强于他人。个性突出的孩子,其自身往往蕴涵无穷的竞争力量。

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有的孩子的竞争欲望过于强烈,这时父母应该先帮孩子端正心态,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参与竞争的意义之一,就是学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实意地祝福对手。告诉孩子,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和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接受挫折教育,提高竞争能力

在竞争中,没有常胜将军,没有哪个人能在各方面都次次取胜。因此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失败和挫折,知道强中还有强中手。有的孩子在家中与父母下棋,只能赢,不能输,一输就要耍赖,于是父母便只能让他赢,长期这样,容易产生负面效应,使孩子变得“输不起”。因此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能培养孩子的意志,让孩子感到失败并不可怕,只有在失败之后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忧虑和自卑等消极情绪,才能争取到下一次的成功。

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

父母在引导孩子竞争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在任何竞赛前,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诸如“你一定要拿第一”、“你一定要赢某某”等,而应告诉孩子,只要你努力了,爸妈就会高兴,时刻对孩子充满信心;对于孩子的一时失败,父母可以给一些很具体的建议,让孩子知道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另外,父母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过程中,也要让孩子明白:竞争不排除协作,没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单枪匹马的“强者”是孤独的,也是不会成功的。

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它是产生竞争行动的前提。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很多父母也知道让孩子早日明白竞争的意义,了解竞争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于是他们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孩子参与竞争,鼓励是好事,但是,如果盲目地鼓励孩子竞争,却没有让孩子了解到竞争的意义,恐怕这种鼓励非但不会起到推进作用,还会导致孩子为了得到鼓励而恶性竞争。当孩子成功时沾沾自喜,当孩子失败时怨天尤人,甚至仇恨对手,严重的还会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使原本有益的竞争变了味道,走向了歧途。

父母如何正确地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1、帮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有的孩子以为竞争就是不择手段地战胜对方,“置人于死地而后快”。比如,有的孩子为得到老师的关注,就说别的同学的坏话等。这时,父母要教育孩子认识到,竞争应该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集体和他人,不是不择手段地战胜对方,同学之间的竞争应该有利于促进相互督促,相互学习,以竞争促进大家追求更高的目标和共同进步。另外,父母要鼓励孩子在优良的作风及精神道德方面与同学竞争,与同学比学习、比纪律、比团结、比进步、比友谊。教育孩子要珍惜同学间的友谊,要运用正当的竞争手段,不能做出伤害同学的事情。

2、教育孩子在竞争中要学会宽容

现实生活中,部分在竞争中失败的孩子,往往会流露出不高兴的情绪,会对获胜的一方充满敌对情绪,表现为不再和对方交朋友,甚至怂恿别的伙伴孤立他。这点也反映出这些孩子还未能积极、正确地面对竞争,这就要求父母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同时,提高孩子的竞争道德水平,教育孩子在竞争中要学会宽容。让孩子明白竞争不应该是狭隘的、自私的,竞争者应具有广阔的胸怀。

竞争本没有错,但是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2

竞争意识的培养

1、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紧密相联,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显现出来的。要引导孩子发展自我的个人心理,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一面,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在不同的年龄,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孩子都在刻意塑造自己,都在注意自己的言行将会如何影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这就是竞争意识在进一步形成,要抓住孩子自我意识上升的不同时期,应及时予以支持与正确引导。

2、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情。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而参与竞争的意义之一,就是学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实意地祝福对手。要告诉孩子,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和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家长用自身行动作出良好的示范,孩子自然会感同身受。

3、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只能通过竞争来体现自我价值。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能做一个继续努力的赢家或是毫不气馁的输家,而不是过分注重竞争本身,特别是对一些尽了全力,但仍然失败的孩子更要加以肯定,鼓其斗志。要引导学生作自我总结,明白自己为什么能胜、为什么会败,从中吸取教训,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经常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

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竞争气氛,使广大学生在参与竞争过程中相互学习、互动发展。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竞争形式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考试、演讲、唱歌、绘画等,使学生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中,逐渐树立“争当先进光荣”的意识,从而积极进取、奋起直追。要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比赛,在竞赛中使孩子明白公平竞争不仅是生活生存的需要,也是一种社会道德。要建立合理的竞争制度。学校为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竞争中来,感受竞争气氛,在班级建设中要建立竞争制度,比如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各类优秀学生评定办法、纪律竞争制度、卫生竞争制度等,形成竞争舆论导向,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活动,以制度作保障,以制度促建设,使他们慢慢地适应竞争、敢于竞争。

合作意识的培养

现代社会,竞争与合作越来越密切,竞争决不能忘记合作。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竞争与合作,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我”

为中心,唯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在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

1、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合作的升华,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当他融入集体之中,个人的潜力创造才能得到发展。正如马克思说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是发展其全面才能的手段。”今天的学生将来不论在哪个岗位,都会加入一个或大或小的团队。有些同学还可能亲自组建一个团队,领导一个团队。无论你是团队的成员或是团队的领导,都需要一种团队精神。而这种团队精神的实质就是集体主义的表现。它要求在集体中有事要大家商量,个人要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家长和教师在平时就要注意这方面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为什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让孩子们产生团队意识。

2、让孩子学会交流。

交流是合作的桥梁,合作的开端。通过交流,使学生听取不同的意见,进行比较探讨,以达到对问题处理。

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3

想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就要先帮助他端正心态

学会竞争,是征服世界的通行证。一个人如果没有竞争意识,不想赢,那自然会形成惰性,甘于平庸,最终导致碌碌无为。也因如此,哲人才将成功认定为竞争对手的功劳。让孩子拥有竞争意识非常重要,让他明白所建立的竞争意识是否合理,也同等重要。

帮他明确竞争的边界,不能以抛弃一切为代价去换取胜利。帮孩子确定竞争优势,当你的孩子相信自己,认定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时,才能在竞争中呈现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状态。

但这种自信并不是空口无凭的,是需要家长通过引导和挖掘帮助孩子找寻的。比如,有的孩子看似心不在焉,但记忆力很强;有的孩子算数很差,在语言方面却有极强天赋…这些,都是需要父母敏锐察觉的。

找到竞争优势,再在优势基础上不断进行强化,孩子才会在竞争中克服恐惧,变得自信和勇敢起来。端正孩子的竞争心态,要让孩子明白,在竞争中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父母要告诉孩子,竞争中的胜利固然重要,但同伴间的团结协作,才是一个人取得长久胜利的要诀。在这个方面,如果父母能够做出良好示范,教育效果就会更好。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之所以动不动就以打滚、哭闹的方法“要挟”父母,根本原因就在于,父母没有给孩子的行为确定框架,而是默认了他们的“放肆”。

孩子也敏锐察觉到,自己这种“放肆”在父母那里确实行得通。所以,如果父母能较早地规范孩子的行为。

特别是在6岁逆反期,也即入学的第一年,让孩子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打破规矩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接受怎样的惩罚的话,无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是上学后的状态,都将是极大的帮助。

在全球范围内,规矩教育是一个真正精通教育的家庭必须要熟练掌握的一种基本教育手段。那么,对于6岁孩子,父母要着重在哪些方面给他立规矩呢?第一,做人方面。比如,孝顺父母,对长辈要恭敬,对晚辈及朋友要爱护。

第二,做事方面。比如,与人交往必须要诚信,遇事要坚强,做事要勤劳,以及“今日事今日毕”等等。

第三,学习方面。比如,每天回家之后,必须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作业才能够看一集动画片;考试必须进入班级前五名,才有机会跟爸爸妈妈旅游;看书写字的时候必须专心致志,否则任务量要加倍等等。

第四,劳作方面。比如,睡觉前必须自己主动刷牙洗脸,袜子要自己洗,不能耍赖。帮妈妈洗一次碗,就能攒一颗小红心,攒够10颗,就能要求爸爸妈妈实现一个自己的愿望。

了解了规矩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后,接下来,我们就要了解一下,就6岁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来看,究竟什么样的规则才是孩子爱听且听得懂的。

6岁小孩的理解力较差,自控力也没有那么高,所以,冗长而复杂的规矩,孩子非但无法遵守,甚至都搞不清大人究竟想让自己干什么。

比如,希望孩子回家后不要乱扔东西,而是按规矩摆放,与其抱怨连连:“跟你说多少遍了,每天回来不要乱丢书包,你是不听还是不记?”

倒不如直接告诉小朋友:“现在,请你把书包拿进书房。以后每天回来都是这样,不能乱丢,这是小朋友必须遵守的规矩。”第一种说法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在责备自己,而忽略了言语中的要求,第二种说法则将具体规则简单易懂地表达出来了。

B. 如何向孩子灌输“竞争意识”

亲子教育指南:“儿时不竞争 长大才胜出”

一直以来,我们的习惯是崇尚竞争,犹如崇尚美德一样;而且很多人认为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如同美德需要从小培养一样。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这一误区的出现有两方面主要原因,一是过分高估了“竞争”的正面意义,二是没明白童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人生并非完全不需要竞争,我们不否认竞争给人们带来的成就感,能推动社会进步。但竞争一定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一个是年龄向度。前者说的是“适度”的竞争是好的,不要“失度”;后者说的是并非任何年龄的人都适宜参加竞争,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该有竞争。因为他们是弱势人群,体内能量本身就很少,竞争消耗能量,于老人来说会加速枯萎,于孩子来说会影响其正常成长。

老人竞争一直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儿童竞争却愈演愈烈。希望孩子未来有出息,能在社会竞争中胜出,这个目标本身没错,就像少年怀有理想从来没有错一样。但如果认为孩子的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在孩子年幼时就推动他参与竞争,这就错了。

童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龄段,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小孩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正常过程,是一个由“小动物”向“人”进化的历程,即“自然人”向“社会人”过度的历史。初生婴儿和一头刚出生的小牛犊一样无知,体力上比小牛犊更柔弱,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时间也比小牛要长得多。

这是大自然的精心安排,它要为每一种有巨大潜能的生命,留出足够的积蓄能量的时间。就像麦苗从小绿芽过度到麦穗硕壮必须需要时间和阳光雨露一样,其间有较为漫长的岁月,以及严格的、不可愈越的顺序。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成年人的责任则是不打扰孩子的自我发展,有条件的情况下给孩子一些助推力——即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良好的启蒙教育,呵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这些教育学上恒定的真理,正是发掘儿童内在潜力、成全他未来竞争力的最简单最重要的手段。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看不到这些简单教育要素中深藏的力量,却更愿意把精力花在一些眼前的竞争事务上。其理由是,社会需要竞争,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不能不说,这看似长远的想法,实际上是短见。

有这样心理的家长,往往自己的攀比心比较重,喜欢给孩子灌输一些弱肉强食的道理,喜欢计较一些可量化的外部得失,如会背的唐诗比别人多几首,是否上了重点校,成绩排名如何,获得了多少种证书……等等,不仅引导孩子和他人比,更推动孩子和自己较劲,较少关心孩子内在的感受。表面看来这些家长站得高,其实不过是尿得稍远而已。

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各种“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长就力量开始分散,而竞争带来的焦虑感又会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内心变得越来越羸弱。

我曾收到这样一封信,写信的是一个二年级小学生的家长,信是这样写的:昨天,我儿子放学回家,晚上做作业时还好好的,一会儿拿出了一张试卷就开始掉眼泪,我以为没考好,瞄了一眼分数,是99分,我问是怎么回事?他就问:“妈妈,我数学一考就是100分,语文考试怎么老考不了100分呢?”,说着就开始哭了。

我用您的方法告诉他,你自己把试卷订正完,如果全对了,还是100分。可他含着眼泪说,可是在老师那里不是100分,老师今天让我们反省为什么没得100分。我告诉儿子,没得100分没关系,重要的是学过的东西有没有掌握。孩子点头好象明白了,但做作业时还是伤心,情绪不高,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在作业上,显得心不在焉。我想请教尹老师,如何才能引导孩子面对考试有个好的心态?

虽然信件只是孤立地陈述了一个生活小片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才上二年级的小男孩为了一分之差而流泪,背后要多少相关事件才会孵化出这个结果呢?老师要孩子“反省为什么没得100分”,这真是疯了,家长又在多大程度上推波助澜了呢?

虽然这封信中家长开导孩子的话说得不错,但从孩子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并不相信家长的话。孩子像雷达一样,能准确感觉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只是为了开导孩子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孩子是会听出来的,他不但不相信,反而会更难过。沿着这样的心理轨迹一直走下去,十年、二十年后,这个小男孩会是个有竞争力的人吗?

我们常用“格局”来评判一个人的发展潜力。有的人你会感觉他身上有宏大气场,体内蕴蓄着蓬勃的能量,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我们会说他“格局大”。有的人则心胸狭隘,或有小聪明小心眼小钻营,凡事很用心却很无力,内涵让人一眼望到底,我们会判断他“格局小”。

我认识一位年轻人,他的微博大约只发两类内容,不是励志就是抱怨和骂人,情绪总在两极上惴惴不安。他的父母都是当年经过艰苦奋斗,从农村走出来的,在事业上小有成就。年轻人遗传了父母的智商,小时候很聪明,父母对其寄予厚望,一直不停地给他励志,要他处处胜出,孩子达不到,父母就不停地失望,不停地对他训诫……

现在孩子成年了,对自己不满意,总想做出个样子给父母看,又力不从心,集合不起体内的能量,只能在励志和咒骂中纠结着过日子。如果童年的生活总处于斤斤计较中,大格局从何而来呢?

不能不说,现在的童年生态环境太差了,成人把自己的焦虑过多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即使有“拼爹”这一说,压力实际上最终都落在孩子身上,太多的孩子过早地被赋予竞争的责任,背负了攀比的重担。

我曾收到一封这样的家长来信,说他为了给孩子择到一个市级重点幼儿园,倾尽全力,想了很多办法,找了一些关系;同时,因为幼儿园要用考试选拔孩子,为了在选拔中能有好的表现,家长早就做了准备,教孩子学了不少东西。但最后却没能被这家幼儿园录取,只好选了一个普通幼儿园。

得知这一消息后,年仅三岁的孩子居然嚎啕大哭,并在接下来的日子,只要一提上幼儿园,就伤心不已,对于上普通幼儿园非常排斥。眼看着入园的时间快到了,孩子表现得还是很抗拒,家长给我写信要咨询的是,怎么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才能让孩子愉快入园呢?

我无法给出答案,因为“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是在头痛医脚。孩子们在不适宜竞争的年龄,被卷入无节制的竞争中;在尚不具备抗挫折的年龄,被成年人搞得心理失衡,这怎么能用一番说教解决呢。就像不可能通过说动听的话让一个饥饿的人不再需要食物,我们也不可能通过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解决他正常生命秩序被扰乱的困惑。

让幼小的孩子去竞争,不是给孩子助力,只是给他使绊子。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早早地把孩子推入竞争的洪流,除了上面提及的削弱孩子内在的力量,让他变得羸弱无力,还有以下几方面损害。

第一种损害是会破坏孩子的合作能力。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合作能力正是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合作能力的内涵是友善、诚实、宽容等,所以培养孩子的竞争力,首先要培养好品行,打下合作的基础。可现在的情况是,当孩子开始上学时,他们对竞争的准备远较对合作的准备充足。几乎是从幼儿园开始,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竞争为目的,哪怕玩耍,最后也不是以快乐而是以得名次为目的。

这种持续不断的竞争训练,使得孩子们很少有机会去学习合作,只是学会了比和争,学会了防范。比如很多成绩较好的学生甚至不愿意给其他同学讲一道题,生怕别人学会了,把自己比下去。更多的孩子在竞争中产生挫败感,首先不满意自己,产生自卑;然后不满意他人,敌视他人。

有位家长忧心忡忡地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他儿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每天给作业、考试、纪律等方面“表现好”的学生发放小红花,定期评比谁得小红花多,多的人受表扬,少的人挨批评。老师还要把这些情况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每个家长,这又大大地激起了大家的攀比心。

而他的儿子总是得小红花太少,弄得他在别的家长面前抬不起头,就经常批评儿子。结果最近老师找他告状,说他儿子居然偷同学的小红花,还数次向老师打别的同学的小报告,尤其是得小红花数比他多的同学,明显嫉妒这些同学。

英国教育家尼尔说过,“所有的奖品、分数和考试都会妨碍正常性格的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证实,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所以,并不是这个孩子的品行出了问题,显然孩子是被一步步逼到这里的。

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的首要职责应该是为儿童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以排除社会环境中丑陋现象对儿童的影响。我们当下的现实却是,学校经常花样翻新地制造着评比,并不考虑这些评比设计的合理性。例如有一所小学,分早中晚三次对孩子们进行评比,评比等级分为五级,从“最可爱的人”到“最不可爱的人”。想想看,一个孩子,很有可能从早上的“最不可爱的人”变成晚上“最可爱的人”,并且经常在各个级别间来来回回地变。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评价却一会儿把他抬到天上,一会儿把他贬到地下。在这样的评价中,孩子的内心能不乱吗,他的道德能不被损坏吗?有的孩子学会了表演,有的自我认知被搞乱,有的变得满不在乎……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没有机会发展诚实、友善和宽容,成年后,如何能要求他具有合作的品行?没有合作能力的人,竞争力又有几何呢?

第二种损坏是会培养出病态的奋斗者。

有些孩子确实能被训练得很有“竞争意识”,从小表现出极度的争强好胜,但它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孩子早早停止自然人的发育,小脚穿大鞋地努力让自己适应各种社会标准。这种扭曲是以消灭天性为代价的,他被训练得在生活的各种选项中,会不加思索地弃绝内在的愿望,只以社会评价作为价值判断。

例如有位小学生,他为了不丢掉副班长的职务,每节课都坐得笔挺,蚊子落到胳膊上,都不肯去打一下,生怕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宁可让蚊子叮一个大包。这个孩子可能会得到老师的赏识,但这种反天性的行为肯定会在生命中留下硬伤,病灶不一定在什么地方暴露出来。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活动能力是有限的。努力自我控制的人——强迫自己吃胡萝卜而不是巧克力,或压抑被禁止的思想——随后在遇到无解的难题时,会更快放弃。有意的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即使他们在某些时段获得了世俗意义的成功,但紧崩崩的精神始终处于险象环生的境地。比如有些过度“吃苦耐劳”的人,他们甚至把“苦”和“劳”当作生命意义本身,把生活中任何一丁点享乐都看作罪过。

也有不少“成功人士”,我们发现他并不快乐,总是活在焦虑和紧张中,甚至有些人自杀了;或者有些人最终放弃了曾经最看重的名利,心态归零,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生命似乎绕了远道,才进入正途。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和一个妄想中的精神病人,其心理机能是一样的,他们都无法和世界建立正常连接,以一种病态的方式存在着。竞争的后果往往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击倒自己。这和哲学家弗洛姆的观点相映衬:懒惰与过度的勤奋并不对立,它们是人的全面功能受到干扰的两种症状。

在神经病患者中,我们常看到他的主要症状是没有工作能力;而在过度勤奋者身上,我们看到其主要症状是缺乏轻松的享乐和休息的.能力。过度勤奋不是懒惰的对立面,而是它的补充。它们都是人内在的和谐遭到破坏的一个后果。

第三种副作用是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长久的、超过承受力的压力首先会在情绪上积淀毒素,影响做事效率和品质。而情绪上的毒素太多了,又会影响到生理健康。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发育当中,太大的精神压力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心理,也会影响到生理发育。

已有研究发现,压力或睡眠不足会影响儿童脑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身高,也有可能表现在机体其它方面,比如皮肤病。英国教育家尼尔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发现,“我从未在一个快乐少年的脸上发现过暗疮。”哲学家弗洛姆也发现,我们的身体对幸福与不幸福的反应,统统比我们的意识对它的感受更明显。身体比心理更不易受蒙骗。这和中国传统医学讲的“七情”对五脏六腑的理论也是吻合的。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已察觉到社会竞争心理对孩子的伤害,希望还孩子一个童年,希望孩子愉快轻松地成长。但不少人只能在孩子尚小,尤其还没上学时会这样想。一但孩子上了学,面对学校各种各样的奖励及排名,尤其是老师经常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给家长们的信息——几乎都是各种评价的通报——很多人开始无法淡定了,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开始一边抱怨孩子压力太大,一边配合学校给孩子施压。

理由是,现在教育就这样,不能不竞争,我们也没办法。有的人甚至搬出精子和卵子结合也是竞争的结果这样一个理论,来证明人类的竞争必须是从头开始的。

没错,生命的诞生固然是一场竞争的结果,一个精子为什么可以战胜几亿个精子捷足先登,并不是因为它有竞争意识,而是因为它强悍,它不需要在意别的小蝌蚪游得是否比它快,它只管自己尽情游,就成了赢家。一个人想要在江湖上立足,必须先远离江湖,躲进深山,无打扰地修炼,练好内功,才有笑傲江湖的本钱。培养竞争力的奥秘正在这里。

所以,不要抱怨大环境,先解决小环境的问题,小环境好了,大环境自然就好了。解除竞争压力,制度当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靠意识来解决。成人自己要反思竞争的尺度和意义,成人淡定了,孩子才能淡定。

我认识一位电视台编导,她的儿子正上小学四年级。有一天她给我打电话,说她儿子今天放学回家告诉她,学校举办了奥数选拔赛,所有同学都参加,卷子上的题好难。她问儿子会做几道题,孩子轻松调皮地回答:“一道都不会。”这句话不但没让她生气,反而隐隐地感到一种欣慰。

她说,以前自己太计较孩子的考试成绩以及在学校的其它排名,这让她和孩子都感觉很累。她也一度简单地把这种困扰归咎于社会竞争、学校和老师。后来她慢慢意识到自己这种受害者心理很是可笑,其实主要是自己的焦虑和虚荣心作怪。放下这些,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学校还是那个学校,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以前孩子考试不好的话根本不敢跟家长说,现在却能用如此坦然的口气告诉她“一道都不会”,她形容她当时的感觉,不亚于听到孩子说“全都会做”。

亚当•斯密说过,人生中的不幸与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过度高估各种处境间的差别。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间的差别,虚荣心过度高估默默无闻与声名远播间的差别……没错,有一些境状也许比其它境状更值得我们偏爱,但没有什么境状值得人们用太过激烈的方式去追求。

如果不是出于审慎的态度,不顾及正义法则,一个执意改变境状的人,等于是在玩所有危险游戏中最没有胜算的那种,并且把全部家当都押在几乎不可能赢的赌局上。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是“虚荣”和“恐惧”。在本已险象环生的人生中,虚荣是一种自残行为。可以说,哪里有虚荣,哪里就有自我伤害。有些人命运不济,与其说是运气差,不如说是虚荣作梗。放下虚荣,就能减少消耗,节约生命成本;克服恐惧,就会降低贪婪,享受生活之从容。“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当下乃至未来,人们比拼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面上的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这正是俗话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设想一个孩子体质好,心理健康,有求知欲,开朗友善,自信平和,那么即使他从未听说过“竞争”这回事,在未来的人生中,有什么样的竞争会打败他呢?

着名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可谓典型的“成功”人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曾经历种种挫败,却一直坚持,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他说,“一流高手眼睛里面没有对手,所以我经常说我没有对手,原因是我心中没有对手。心中有敌,天下皆为你敌人;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这句话道出了他的成功秘诀。

放下竞争意识,才是拿起竞争能力。这正是老子说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也就是本文要表达的“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C. 孩子有竞争心并非不好,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良性”对待竞争

当我们做小孩子的时候,总是很讨厌爸爸妈妈口中的那个"隔壁家的小孩谁谁谁",觉得爸妈就是在给我们压力,不理解我们。

为了父母喜欢的那个别人家的优秀小孩而吃醋,感到嫉妒。

可当我们自己也做父母的时候,也变得总爱把"隔壁家的小孩谁谁谁"挂在嘴边,想要孩子有紧迫感,有上进心。

父母都希望自家的孩子可以有胜负欲、竞争心,但是过度的施加竞争压力,反而会导致孩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孩子的成长。

有竞争心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父母要注意孩子在竞争过程的状态,心态要摆平,态度要端正,方向要正确,做"良性竞争"。

那天,我到我的表妹阿梅家做客,天气好就想把孩子带出去,让孩子和她的同龄人玩,我和阿梅也趁机好好聊聊天。

孩子一出去就撒欢似的,刚开始一切都好,没过一会,孩子就和别人打起来了,好不容易拉开,孩子还想挣脱出来给对方补上几脚。

了解原因后才知道,孩子本来是和对方在玩游戏,但是她老输,胜负欲一上来就急了眼,跟对方动起手来。

跟对方家长赔礼道歉,带着孩子回家的路上,她还愤愤不平,一路叫嚣。

我问表妹:"也不知这孩子争强好胜的性子随了谁?"

表妹说:"这孩子最近是越来越输不得、输不起,竞争心超强,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一旦没占到优势一方,立马龇牙咧嘴,家里要哄好久,真的是怕就这么长歪了。"

孩子想赢,有胜负欲,有竞争心并非不好,只是如何让孩子意识到、做到"良性竞争"才是一件难事。

竞争是孩子的本能

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人类的法则。

想要生存,想要获得资源,必然是要厮杀、拼斗,优胜劣汰,强者生存。所以竞争心理是自然赋予我们的,竞争的热血流淌在我们的身体里,竞争是孩子的本能。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四岁左右的时候,就能够根据经验对自我进行评价,而这种自我评价的来源依据就被称为"竞争"。

研究表明:孩子从三岁开始,内心的竞争意识就会慢慢产生并不断增强,同时与其他人不断进行比较,并更改竞争标准。

并且在儿童之间,"竞争"的方式表现得更加直白简单,甚至有些粗暴,比如抢玩具、玩游戏、互相攀比、打架……

所以,趁着孩子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一切都还有挽救的可能性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学会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观,让孩子积极参与良性竞争。

休谟说:"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

孩子有竞争心,有竞争热情并非坏事,聪明优秀的家长懂得借力打力,利用好这一点更加容易鼓励孩子前行。

化不忿、怨气、怒气为拼搏的动力,让孩子朝着正确的竞争方向冲围,"良性比较"下做到"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