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孩子的成长需要小心呵护,很多在大人看起来没什么的小问题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下面和大家分享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1
小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五脏六腑的功能不够完善,尤其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不足,较成年人容易患病,因此应加强儿童日常保健。
一、0—3岁儿童日常保健
(一)饮食调养
婴幼儿脾胃功能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营养均衡。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纵儿所好,乳食无度。
(二)起居调摄
1、婴儿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发育。婴幼儿衣者应寒温适宜,避免过暖。
2、婴幼儿要有足够的睡眠,注意逐步形成夜间以睡眠为主、白天以活动为主的作息习惯。
3、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
二、4—6岁儿童日常保健
(一)饮食调养
1、食物品种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食,同时进食牛奶、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注意荤素搭配。
2、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按时,相对定量,不多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培养独立进餐的能力。
(二)起居调摄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 养生问题 母婴保健 养生小常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规律,定时排便。
2、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遵循古训“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
(三)运动保健
1、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
2、加强锻炼,适当运动,如跳绳、拍球等。 三、儿童饮食宜忌
1、大便干结:宜进食绿色蔬菜(芹菜、白菜、萝卜等)、水果(香蕉、苹果、火龙果等)、粗粮(玉米、燕麦等);忌食香燥、煎炸、辛辣、油腻食品。
2、腹泻:宜进食薏苡仁、山药等;忌食生冷、油腻食品。
儿童饮食宜忌
1、大便干结:宜进食绿色蔬菜(芹菜、白菜、萝卜等)、水果(香蕉、苹果、火龙果等)、粗粮(玉米、燕麦等);忌食香燥、煎炸、辛辣、油腻食品。
2、腹泻:宜进食薏苡仁、山药等;忌食生冷、油腻食品。
3、食欲不振:宜进食扁豆、莲子、山楂等;忌食寒凉、煎炸、甜腻食品。
疾病预防: 提倡母乳喂养,加强体格锻炼, 创造良好居住环境,减少屋尘。
少儿的保健要点
少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饮食、环境几经变更,体格、心理发育会发生几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据此,少儿期可分为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幼童期、儿童期这五个阶段,兹将各期的保健要点概述如下:
(一)新生儿期
自出生至满月为新生儿期。以保温、合理喂养和预防感染为保健重点,还应保证充足睡眠及良好的睡眠姿势。
(二)婴儿期
从满月到周岁为婴儿期。这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被称作人生中第一个飞跃时期。此期的保健重点是合理喂养,注意寒温调护,按时进行各种预防接种。经常日中嬉戏,以促进飞跃式生长发育,提高抵抗力。
(三)幼儿期
从一周岁到三周岁为幼儿期。重视早期教育,促进智力增长,以启蒙发萌。继续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培养良好卫生、生活习惯。
(四)幼童期
从三周岁到七周岁为幼童期,亦称学龄前期,应有计划地进行幼儿园教育,开展适于幼童特点的各种活动,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加强医护与教育,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要注意培养优秀品德及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
(五)儿童期
从七周岁到十二周岁为儿童期,亦称学龄儿童期。应重视德、智、体、美教育,使之全面发展,继续做好儿童保健,要特别注意预防近视、龋齿和脊柱变形,防止扁平足。加强体育锻炼,使体格和智慧进一步发展。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2
儿童中医药保健知识
摩腹
【部位】腹部
【操作】操作者洗净双手,两手掌对搓至发热,食、中、环三指并拢,将指腹面或手掌的掌面置于小儿腹部;按“摩腹绕脐”在腹部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
【注意】从操作宜匀速、缓慢、柔和,以小儿舒适为度。小儿肌肤娇嫩,操作者须剪短之间。必要时,可用小儿爽身粉做介质。
捏脊
【部位】背部,脊椎两侧,督脉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操作】操作者两手的拇、食指交替配合,按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从小儿的尾骶部至项下大椎捏拿一遍。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加强疗效。第六遍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腰部肾俞穴处,适当地按揉结合。
足三里穴
【位置】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丁下三寸(小儿的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四神聪穴
【位置】头顶部,百会穴(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前后左右各旁开一寸处,共四穴。
儿童保健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儿童保健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用四环素、土霉素。
儿童保健一病多药
孩子患一种病,家长往往多种药物齐头并进。殊不知,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应却相加,不仅疗效不好,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将磺胺与Vc联用,可加重肾脏中毒;青霉素与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药一齐上,或青霉素、头孢菌素与庆大霉素为伍,同样有上述危险。
儿童保健体弱与补药
时下给孩子服补药的现象比比皆是。父母此举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其发育,但因缺乏医学知识,结果事与愿违,补出了毛病。一位医生报告,9名婴幼儿服用人参后都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另一名儿童服用大剂量人参后发生抽风、昏迷,最后丧命。专家的建议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补品,5岁以上的体弱儿可酌服,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可自作主张,以防意外。
儿童保健忌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烧、厌食、烦躁、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虽较安全些,但也不可疏忽。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为此,营养学家强调,应以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为最佳选择。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3
如何调理孩子脾胃?先找原因再进行调理。
一、原因
1、饮食不节。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脾胃功能还不健全。所以如果饮食上不加节制,饥一顿,饱一顿,不按时吃饭,或零食太多,都可影响脾胃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脾胃虚弱等症,日久则“面黄肌瘦”。
2、过食寒凉。小儿本为“阳盛”主体,易产生内热,所以喜食寒凉。如果不加以节制,过食寒凉之物,就易损伤脾胃,造成脾胃虚寒,功能下降,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营养的摄取。
3、不合理的用药。小儿患病后,家长非常着急,就在很短的时间内服大量药物,尤其是一些消炎、镇痛的西药,如阿斯匹林、扑热息痛、消炎痛、红霉素等,这些药都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并引起恶心、呕吐等症,这样,病虽治好,却留下了胃受损伤的后患。长期下去则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造成营养不良而致“面黄肌瘦”。
4、人体微量原素的缺乏。如缺锌可导致腹泻、厌食症;缺钙导致生长停滞、抽搐等;缺铁等致贫血、厌食、生长发育停滞。以上这些都可使人体营养物质吸收不足,日久则使小儿“面黄肌瘦”。
5、营养失衡。小孩子没有自控能力,吃东西没有节制,一旦吃得过多,就会损伤到脾胃,出现消化紊乱,吸收不好,面黄肌瘦。有些家长以为孩子营养不够,变本加厉给孩子做好吃的,结果反而增加了肠胃负担,脾胃进一步受损,进入恶性循环。
二、调理
1、饮食:杂粮健脾和胃
脾胃虚弱的小儿,夏季饮食应以清淡,富有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易消化食物为主,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品。烹调采用汤、粥、羹、膏等情势,以利于脾胃消化和吸收。家长要注意食有控制,避免过饱伤及脾胃。要给小儿多吃些五谷杂粮,如小米有健脾和胃作用,合适脾胃虚热有反胃的小儿。小米粥上的一层黏稠的“米油”营养极为丰盛,对恢复胃肠消化功能很有辅助。此外,玉米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功能,多吃玉米可进步小儿胃肠功能及助智力开发;薏米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作用,其含蛋白质高,且易消化。
另外,还要多吃一些豆类或豆类制品,如黄豆也有健脾益气作用,豆腐、豆浆等对脾胃虚弱的小儿颇有益;赤豆有健脾补血作用,特别适合脾虚兼有贫血的小儿。
家长给脾虚小儿吃杂粮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在大米中加小米或豆类;做面食时在面粉中加些玉米粉或黄豆粉;将玉米粉做成玉米糊、玉米饼等,使小儿容易接收。
2、药物:中药分型调节
脾胃运化不良型:厌食伴有嗳气、恶心、腹胀,大便多有不消化物。常用苍术9克,陈皮4。5克,枳壳9克,鸡内金6克,谷芽9克,麦芽9克。煎服。
脾胃虚弱型:以消瘦、进食少为主,伴有面色苍白、精力不振、大便粘稠。常用茯苓12克,山药15克,炒白术9克,党参9克,神曲9克。煎服。
胃阴不足型:纳呆,多饮,大便干结,手足心热,易焦躁,入睡不好。常用沙参9克,麦冬9克,石斛9克,太子参12克,火麻仁6克,谷芽9克。煎服。
3、保健:按摩按摩穴位
按摩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两小腿外侧,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外,为全身性强壮穴。家长逐日给小儿推拿足三里穴5~10分钟,可使小儿消化体系功效茂盛,消化接收率增添,面黄肌瘦好转。
捏脊法对婴幼儿可采取捏脊法。家长站在小儿右侧,让他俯卧,用双手捏起脊柱两旁的皮肤,从尾骶部逐步向上挪动,直捏到颈部,反复十多回,天天2次。捏脊有健脾助消化和强壮作用,能够改良食欲、减少感冒、加强体质。
4、食疗:脾胃虚弱 喝粥最佳
A、红枣大麦粥
红枣8~10枚,大麦适量,用温水浸泡后旺火熬煮食用。
B、红枣焦秫米粥
秫米适量,先用少量水浸泡后,上锅炒,炒至略呈黄色,再加入浸泡后的小枣8~10枚,旺火熬烂食用。
C、莲子粥
莲子去皮去芯,温水浸泡后,用旺火熬煮而成,加糖少量食之。
D、苡米粥
苡米适量,或加少量秫米,温水浸泡后用旺火熬粥食用。
E、肉汤类
用鸡或牛肉、排骨煮汤,加入丁香、茴香、桂皮等,调入食盐少量食之。
倡议:脾胃虚弱的,喝粥最佳!假如可能做到每天喝上山药、茯苓、薏米其中任何一种熬的粥,就可起到补脾健胃作用。
虽然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但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导致了孩子脾胃失调,以上如何调理孩子脾胃,详细而准备,希望对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⑵ 小儿(望、闻、问、切)四诊概要
四诊即望、闻、问、切,是姿基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
在小儿疾病诊断中,应当四诊合参。但小儿有其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且小婴儿不会言语,较大儿童言不足信,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吵闹,影响气息、脉象,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因此,历代儿科医家都特别重视 望诊 ,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一、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包括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以及排出物、分泌物(形、色、质、量等)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 健康 或疾病状态。小儿望诊内容主要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纹。
1.望神色 指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
正常小孩子二目精彩有神、表情生动活泼、面色红润有光泽、呼吸均匀调和,反之则为有病小儿。
在望神色时,以望面色最为重要。正常人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若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面呈红色,多属热证;面呈黄色,多属体虚或有湿;面呈青色,主寒、主痛、主癖、主惊;面呈黑色,多主寒,或内有水湿停饮。
2.望形态 指观察小儿形体的强弱胖瘦和动静姿态。
凡筋骨强健有力、肌肉丰满润泽、毛发密黑有光泽、姿态灵动活泼者,属于发育良好,为 健康 表现。反之多属有病,如小儿头方发少、囟门迟闭,可见于五迟证;囟门凹陷、皮肤干燥,可见于婴幼儿泄泻、呕吐大伤津液。
通过动态的观察,也可发现不同疾病常有不同姿态,如小儿喜伏卧者,为食积或有虫;喜蜷卧而苦恼者,多为腹痛等。
3.审苗窍 苗窍是指舌、鼻、目、口、耳及前后二阴,为五脏的外候。详察苗窍的变化,可以了解其相关内脏的病变。
(1)察舌 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许多心的病证在舌部往往有所反应,且舌通过经络与许多脏腑相关联,所以脏腑的病变能从舌象上反映出来,临床上主要观察舌体、舌质和舌苔这三方面的变化。
正常小儿舌体柔软,伸缩自如,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反之则见于各种疾病,如舌体嫩胖、舌边齿痕显着,多为脾肾阳虚;舌质淡白,多为气血虚亏;舌苔黄腻,多为湿热内阻或乳食内停;热性病而见剥苔,多为津伤阴亏所致。
另外,还需注意小儿舌质一般较成人红嫩,初生儿舌红无苔和哺乳婴儿的乳白苔,均属正常舌象。
(2)察鼻 鼻为肺窍,是呼吸的孔道。察鼻主要是观察鼻内分泌物和鼻形的变化。
如流清涕伴鼻塞,为风寒感冒;流黄浊涕,为风热感冒,或感冒经久不愈;鼻翼翕动,为肺气闭塞所致。
(3)察目 目为肝之窍,五脏之精华皆上注于目。察目包括眼睑、眼珠及瞳仁等在内。
正常小儿两目精彩有神,目珠灵活,开阖自如。反之则多为病态表现,如睡时眼睑张开而不闭,多属脾虚;若两目呆滞,转动迟钝,是肾精不足,或为惊风之先兆;瞳孔缩小或散大或不等,对光无反应,病情危殆。
(4)察口 口为脾之窍。察口与口味,可以了解脾胃等脏腑病变。察口主要观察唇、齿、咽及口腔黏膜。
如唇色淡白是气血虚亏;牙齿过期迟迟不出,多为肾气不足;咽痛微红,且伴灰白色假膜而不易拭去者,多为白喉;两颊黏膜有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黏膜斑。
(5)察耳 耳为肾之窍。小儿耳丰垂厚色润,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反之则属病态或肾气不足。
(6)察二阴 二阴指前阴和后阴,皆属肾。前阴是指生殖器和尿道口,后阴指肛门。如男孩尿道口发红瘙痒,小便淋漓涩痛,或女孩前阴红而湿,均为湿热下注的表现。
4.辨斑疹 斑疹是温病过程中出现的皮疹,因斑与疹常相伴出现,统称斑疹。斑,点大成片,不高出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疹,点小量多,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小儿发疹的疾病较多,如疹色暗红,先稀后密,先头胸后四肢,多见于麻疹;疹小淡红稀疏,发和收都快者,多见于风疹。
5.察二便 大小便的变化,对诊断小儿疾病有一定意义。
正常新生儿大便呈糊状,一日三次左右。正常小儿大便色黄而干湿迹慧谨适中,反之则为疾病表现,如大便燥结,多为内有实热或阴虚内热;大便稀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的,多为内伤乳食;大便呈果酱色,并伴阵发性哭吵,常为肠套叠。
正常小儿小便为淡黄色。若小便黄赤短少,或有刺痛,多为湿热下注之热淋;小便清长量多,多为寒证或肾阳亏损。
6.察指纹 是中医对小儿疾病诊断的一碧烂种独特方法,主要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指纹”是指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一条青筋,按指节由近及远可分为风、气、命三关。
正常小儿的指纹多为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若发生疾病,指纹的沉浮、色泽、部位等会发生变化。浮主表,沉主里。红主寒,紫主热,青主燥,紫黑为热邪深伏,郁闭血络,病情危重。指纹现于风关,病情轻浅;现于气关,病情较重;现于命关,病情危重;若指纹到达指尖,透关射甲,则病情多危重。
察指纹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若指纹与病证不符合或病情轻浅、指纹变化不显着,当遵循“舍纹从证”,以确保疾病诊断的正确性。
二、闻诊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听小儿的啼哭、呼吸、咳嗽、语言等声音和嗅口气、大小便气味等。
1.啼哭声 正常小儿哭声较洪亮而长,并有泪液。小儿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饥饿、口渴、睡觉或尿布潮湿,如饥饿的哭声多绵长无力;哭声骤起而连续不止,可能是大小便或虫咬等因素引起,应细心检查。
小儿啼哭,也可能是病态的表现,如哭叫拒食且伴流涎烦躁,多为口疮;哭声尖锐,阵作阵缓,弯腰曲背,多为腹痛。
总之,小儿哭声以洪亮为实证,以微细而弱为虚证。
2.呼吸声 正常小儿呼吸均匀平稳。若小儿呼吸稍促,用口呼吸,多为鼻塞;呼吸急促,喉间哮鸣者,是为哮喘;呼吸窘迫,面青呛咳者,常为异物堵塞气道;呼吸微弱及吸气如哭泣样,为肺气欲绝之状。
3.咳嗽声 咳嗽轻扬,为外感风寒;咳声重浊,为外感风热;干咳无痰,多属肺燥;咳声重浊连续不已并有回声者,为顿咳。
4.语言声 正常小儿语言以清晰响亮为佳。语声过响,多言躁动,常属阳热有余;语声低弱,多语无力,常属气虚心怯;若小儿惊呼尖叫,多为剧痛、惊风。
三、问诊
问诊是采集小儿病情资料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小儿年龄和表达的局限性,主要向家长询问,年长儿也可自己陈述。
1.问年龄 不同年龄的小儿往往有不同的疾病。如脐风、胎黄等多见于一周内新生儿;遗尿则发生在三岁以上小儿;麻疹大多发生在出生后六个月的婴幼儿。
2.问病情
(1)问寒热 寒热即指发热和怕冷而言,不同的表现可以反映不同的疾病。如小儿恶寒发热无汗,多为外感风寒;寒热往来,多为邪郁少阳;傍晚或午后低热,伴盗汗者,为阴虚发热,称“潮热”。
(2)问汗 正常小儿睡时头额有微微汗出,一般不属于病态。白天稍动即汗出且量多者,为自汗,是气虚不固摄;若入睡后汗出,睡醒后汗止,为盗汗,是阴虚或气阴两虚;汗出如油淋漓不止者,是亡阳虚脱。
(3)问头身 婴幼儿头痛常表现为反常哭闹,以手击头或摇头,较大儿童能诉说头痛、头晕及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和不适。如头痛兼见恶寒发热,为外感风寒;头痛呕吐,高热抽搐,为邪热入营,属急惊风。
(4)问二便 主要询问大便的次数、质地和形、色及小便的量和气味等。新生儿大便次数较多,每天3-5次是正常的。如大便次数多且稀薄,为脾不健运;大便次数多有赤白黏冻,为湿热积滞;小便清长,为肾阳虚亏,下元不固。
(5)问饮食 包括纳食和饮水两方面。正常小儿能按时按量乳食。若不思乳食,或进食不多,为脾胃虚弱;腹胀满不思饮食伴口臭,为伤食积滞;能食而便多不化,形体消瘦,见于积滞证。在饮水方面,若渴喜饮冷,则为热证;渴喜饮热,或口不渴,则为寒证。
(6)问胸腹 询问患儿胸腹的感觉,在诊断时有一定意义。如胸胀满而频咳,为风邪束肺;心悸胸闷,头晕乏力,五心烦热,常为心之气阴不足;腹痛隐隐,能触及条索状东西且以脐周为主,见于蛔虫证。
(7)问睡眠 小儿的正常睡眠是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临床上有食积、虫积、受惊时容易影响睡眠。痰蒙清窍时容易导致嗜睡和昏睡。
3.问个人史 包括生产、喂养、生长发育及预防接种史等。要问清是否足月、顺产,孕期母亲的营养和 健康 情况等,以及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情况。
四、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方面,也是诊断儿科疾病的辅助手段之一。
1.脉诊 小儿脉诊较成人简单,主要有浮、沉、迟、数、有力、无力这六种基本脉象,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脉浮轻按即能触及,多见于表证;沉脉重按才能触及,多见于里证;迟脉脉搏迟缓,来去极慢,一息五六次以下,多见于寒证;数脉脉搏频速,来去急促,一息七次以上,多见于热证。有力者为实证,无力者为虚证。
2.按诊 包括按压和触摸头颈、四肢、胸腹、皮肤等。
(1)头囟 正常小儿前囟闭合时间是12 18个月,后囟闭合时间是3 4个月。囟门迟闭者,为肾气不足;囟门凹陷常见于呕吐、泄泻大量丢失水液;囟门高凸常见于脑积水等;囟门不能按时闭合,头缝开解,则为解颅。
(2)四肢 四肢厥冷,多属阳虚;四肢挛急抽动,多为惊风。
(3)胸腹 胸肋处触及串珠,多见于佝偻病;若左胁肋下按之有痞块,属脾肿大,右胁肋下按之有痞块,属肝大。正常小儿腹部柔软温和,如腹痛喜温喜按,按之痛减,为虚痛、寒痛;腹痛拒按,按之胀痛加剧,为里实腹痛;脐周腹痛,有条索状包块,多属蛔虫证;形瘦,腹胀青筋显露,多为疳积。
(4)皮肤 从皮肤的状况了解寒、热、汗的情况。如肌肤冷汗多者,多为阳气不足;肌肤热无汗者,多为实热、高热所致;手足心灼热者,为阴虚内热。
推广小儿推拿疗法,普及 育儿 知识,惠及你、我、他 。
本文来源于《小儿推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