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有哪些
学前儿童的教育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这需要家长更加上心,虽然没有专业的教师教导,但是家长也可以学习一些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并对症解决,相信通过家长的帮助,学前儿童可以得到帮助和教育,接下来小编就来介绍一下。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
1、语言发育异常
若孩子到了3岁仍不会讲话,或词汇特别少,用词混乱错误等,则可能是智力低下、孤独症、耳聋、特殊性语言发育迟缓等疾病。
2、吃手指和咬指甲
3—6岁儿童还有吃手指现象,也可能是某种心理问题引起的,如缺乏母爱、不被人关注、受到挫折失败、恐惧不安或寂寞无聊等。
3、口吃也叫结巴
孩子口吃时可能还伴有挤眉弄眼、歪脖子、摇头、挥臂跺脚和呼吸急促等表现。主要由遗传因素、脑损害、受惊吓、过度紧张、父母关系紧张、突然变换环境以及模仿等造成。
4、抽动
有些孩子出现不自主的眨眼、耸肩、抽动鼻子、摇头、皱眉等习惯性行为,称作儿童抽动症,多见于男孩。造成的原因有过分紧张,也可能是因为眼角膜炎、气管炎、脖子扭伤、落枕等未能及时治愈而导致。
怎么教育学前儿童
一、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使他感觉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这样他会感觉到学得没劲,另外,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出一个目标,实行奖罚分明,当达到该目标时,家长应遵守“合同”给予相应的奖励,若没达标时,家长也不应责怪,打骂孩子,应鼓励帮助指导他,这样才能重新树立起他的信心。
二、“健康是财富”,家长应教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早起早睡,平时打打篮球,跑跑步等对身体很好。
三、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对人有礼貌,教他们怎样待人接物。
看了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那么家长可以针对性地关注这几个方面来解决孩子目前有的问题,平时也要从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孩子,同时也要关注好孩子的身心健康。
‘贰’ 幼儿存在哪些问题行为
常规教育理念和行为的偏差。一些教师在常规教育的观念存在偏差,有人指出了实践中幼儿园教师出现的四种不良的常规教育类型:自由型、管制型、教条型和说教型。有的教师把常规教育视为以管理为目的,结果常规教育成了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还有一些教师则是漠视常规教育,认为常规教育会束缚幼儿的自主性和愉悦性,因此让孩子在无任何要求的情境中“自由”活动,导致了班级秩序的混乱和无序。而在常规教育方式上,一些教育者以说教为主,教育途径和方法单一,很少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因此,一旦孩子出现“违规”现象,教师采用的手法往往比较简单和粗暴,只会批评、命令、说教、惩罚等。
‘叁’ 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有哪些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覆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过动儿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征有:
·注意力难以集中。
·肌肉协调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绪不稳易发怒。
·过度敏感。
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于活动型的孩子。
治疗可分成二部分,积极方面应尽量减低家庭压力,怀孕时不要乱服成药;消极方面则可使用镇静剂,降低孩子的活动量(但不宜长久服用),在教学上则尽量安排消耗体力的或简单的活动,并时时给予必要的增强。
恐惧症
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着,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矫正上应尽量避免危言恫吓;如果过度恐惧可以服用轻微镇静剂减低其恐惧程度,然后再使用系统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惧。
如果您的孩子没有以上的状况,那就恭喜你,如果有;也不要过度担忧,及早治疗可以让孩子未来充满希望!
‘肆’ 幼儿问题行为包括哪些
一、儿童外化性行为问题 儿童外化性行为问题以往称反社会性行为问题,在《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中称破坏性行为障碍,包括多动、违抗、攻击性行为、违纪行 1.儿童多动。多动(hyperactivity)又称活动过度(overactivity),指自主或不自主的动作异常性增多。在幼儿,表现为不安静、活动量大、奔跑、蹦跳、见什么都要摸一下、看一看,在家里翻坛倒罐、破坏东西。上学后,不能安静上课.常做小动作,听课时与同学讲话。异常多动的儿童其行为往往唐突、冲动、不顾后果,这些性质也有助于区别正常或异常。在ICD-10、DSM-Ⅳ等诊断标准中都非常强调“与其年龄发展阶段不相符的、明显的活动过度”,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约有半数表现为多动,儿童孤独症患儿中多动性行为异常也很常见,脑器质性损伤、精神病及一些药物也可以引起多动。多动的行为问题常见于儿童多动症。 2.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问题。注意力不集中(inattention),注意不是一种单独的行为,而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我们的注意力分散是指随意注意的障碍,是注意力不稳定的一种表现,是对完成工作任务有不良影响的无关刺激缺乏抗干扰能力。注意有障碍的儿童表现为分心、不稳定,不能使注意力长久地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是经常不断地由一个客体转移到另一个客体。注意障碍可见于多种情况,对事物的兴趣直接影响注意力,在出现心理应激、情绪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其他精神障碍(如儿童期精神分裂症)或脑器质性损害时,也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3.儿童攻击性的行为问题。攻击性行为(aggression)是指对他人或其他目标采取的破坏性行为,可表现为具体行动.也可以表现为语言、文字攻击,客观上使别人受到躯体或心理的伤害。在幼儿表现为打人、冲撞、咬人、抓人、踢人、摔东西;学龄儿童多为争吵、斗殴、破坏物品、威胁、骚扰他人.虐待动物,至青少年期可发展成打群架及械斗、抢劫及性攻击等。男孩多表现为躯体攻击行为,女孩则以语言攻击为多。对这种行为如不及时纠正,或儿童通过攻击行为而获得满足,则形成一种处理事物的行为模式,儿童变得逞强好斗、动辄诉诸武力,易发展为品行障碍。 4.违抗。违抗(defiance)指儿童脾气暴躁、容易激怒、不服从、故意与父母或老师对抗,自己的过失却责怪别人,喜欢报复等行为。 5.违纪行为。违纪行为(delinquency)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如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纵火、偷窃等。 (1)说谎(lying):一般说谎有两类原因,应区别对待。大多数儿童说谎是为了逃避惩罚。当他们做了一些不合社会或家庭规范的事,如打破了东西,学习成绩不理想或不愿克服困难去完成某事(如完成作业),他们就用说谎来应付。另一类说谎是为了获益,如欺骗家长说学校要交钱,而拿去玩电子游戏,这种说谎往往是从偶尔说谎获得好处而发展起来,形成了一种待人接物的方式,为获益的说谎才构成品行障碍的症状。 (2)逃学(truant from school):儿童开始逃学多为贪玩,忘了上学,或因作业未完成,怕老师批评,还有的因厌恶学习、反抗家长或老师等原因,而背着父母不去上学。发展下去形成习惯,觉得在街上玩比上课惬意,而故意不去上学在外游荡或玩电子游戏,发展成品行障碍。 (3)离家出走(running away):在童年早期,常出自对外界事物的好奇而出走,多数学龄儿童离家出走是因为在家自尊心受到损伤,学习成绩不好.害怕家长惩罚或愿望得不到满足。如第一次出走后获得满足,出走行为问题得到强化则可多次离家出走。 二、儿童内化性行为问题 儿童内化性行为问题包括退缩、焦虑、抑郁、恐惧、强迫、躯体化症状等,过去称为儿童神经症。 1.焦虑(anxiety)的行为问题:波贝认为产生焦虑的原因有两类,一是逃避陌生事件;二是与依恋对象分离。 2.退缩(withdraw)的行为问题:当遇到陌生的环境或意外遭遇时,表现短暂的退缩、胆小、害怕、局促或焦虑。部分个性内向的儿童在社交场合较为退缩,是因为他们还未能学会如何与人和睦交往的技能,对人际往来感到焦虑。 3.恐惧(phobia):正常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发生恐惧、害怕。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些具体事物,如怕动物、怕陌生人、怕水、也可以是一些抽象概念,如:怕被丢失、怕死、怕被拐骗等。 4.强迫(obsessive and compulsive)的行为问题:2~8岁及青少年期是正常儿童出现一些强迫症状的高峰年龄,几乎每一个儿童在游戏时都可出现一些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问题,如认真地沿着人行道的缝线走、折手绢要对得整整齐齐、反复提问同一问题等。
‘伍’ 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有哪些
一般来说,学龄期间孩子出现了问题,行为很多是由于都出现了多动的现象。。有一些只是由于缺锌的原因,所以才会这样可以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试试。建议平时不要吃味精和鸡精,这个容易缺锌,因为它可能导致排出增加。其实还有一些就是比常见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主要有遗尿,厌食,挑食,咬指甲,吃手指,说谎、攻击,语言表达能力差,口吃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有的孩子可能还比较胆小,没有安全感较严重了
‘陆’ 幼儿问题行为包括哪些
1.语言发育异常若孩子到了3岁仍不会讲话,或词汇特别少,用词混乱错误等,则可能是智力低下、孤独症、耳聋、特殊性语言发育迟缓等疾病。
2.吃手指和咬指甲3—6岁儿童还有吃手指现象,也可能是某种心理问题引起的,如缺乏母爱、不被人关注、受到挫折失败、恐惧不安或寂寞无聊等。
3.口吃也叫结巴。孩子口吃时可能还伴有挤眉弄眼、歪脖子、摇头、挥臂跺脚和呼吸急促等表现。主要由遗传因素、脑损害、受惊吓、过度紧张、父母关系紧张、突然变换环境以及模仿等造成。
4.抽动有些孩子出现不自主的眨眼、耸肩、抽动鼻子、摇头、皱眉等习惯性行为,称作儿童抽动症,多见于男孩。造成的原因有过分紧张,也可能是因为眼角膜炎、气管炎、脖子扭伤、落枕等未能及时治愈而导致。
5.揪头发手指不自主地捻、搓、揪头发或眉毛,有时揪得像斑秃一样。有些父母以为孩子得了皮肤病。究其原因还是与孩子紧张、焦虑等情绪有关。
6.尿床有些孩子4岁之后仍经常尿床或尿裤子,原因有生理性和心理性两个方面,前者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系统疾病等;后者包括受到惊吓、失去母爱、突然改变环境、过度被溺爱、幼儿园恐怖症等。
7.摩擦癖有些孩子经常贴近硬物摩擦阴部,有的抚弄摩擦生殖器。这还不属于手淫,只能叫做摩擦癖。初始原因可能是阴部湿疹发痒、内裤过紧,或出自好奇而玩弄生殖器最后导致摩擦癖。
8.偏食有些母亲总是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饭,吃饭时挑三拣四、边吃边玩。这种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生长缓慢等。可能孩子体内缺乏某种元素、胃酸分泌减少,也可能孩子吃零食偏多、父母过分关注或吃饭时批评责备孩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