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儿童怎么用药
扩展阅读
送同学小礼物送什么 2025-02-02 09:53:46
k线基础知识什么是k线 2025-02-02 09:48:57

儿童怎么用药

发布时间: 2023-09-02 00:31:34

㈠ 儿童用药误区多,该如何正确用药需要了解哪些事项

儿童年龄较小,抵抗能力也较低,经常会受到一些疾病的侵袭而诱发疾病,孩子生病后如果盲目的用药,对孩子的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有些药物不仅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会威胁到孩子的健康,那么,儿童用药误区多,该如何正确用药呢?需要了解哪些事项?


儿童是属于特殊群体,在用药上是非常谨慎的,这个孩子用药时必须要掌握孩子的病情,针对性的选择儿童所使用的药物,千万不可乱用药。用药后要密切的观察孩子的用药反应,如出现不适或病情越来越严重,应立即停止用药,及时到医院治疗。

㈡ 儿童合理用药常识

1. 儿童怎样合理用药
儿童服药量和成人大不相同,不能单纯按照说明书上的用量 来用,例如成人用量为一日一片,如果给儿童也照此用药,可能会 导致药量过大。

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选择用药:(1) 按体重计算。有的药物小儿服用剂量按体重计算。

例如头孢克肟颗粒,每 次按1。5 ~ 3毫克/千克体重服用,可按此计算后的量内服用,病 情轻者剂量相对减少。

年龄稍长的儿童有时按体重计算后其剂量 会超过成人量,则给药量不超过成人量的下限即可;肥胖儿可按 剂量的低值计算。(2) 按年龄计算。

有的药物说明书上标明各年龄的剂量,例如泰诺林混悬滴剂 2 ~ 3岁为1 ~ 1。5毫升,即2岁限1毫升,3岁限1。

5毫升。按年 龄计算的药物剂量往往不需要十分精准,例如止咳药,一般按每 岁1毫升,最多不超过10毫升(成人量)。

(3) 以成人剂量为基数折算。计算公式:小儿剂量=成人剂量x小儿体重(千克)/50。

如成人剂量为10毫升,5岁小儿体重20千克,则小儿剂量为10x20/50 = 4毫升。 体重偏轻者剂量偏小,体重偏大者剂量偏大。

(4) 以体表面积计算。此法比以上三种方法更为精准,常用于抗癌药等对剂量要求 非常严格的药物。

要根据身高、体重再查体表面积计算用药量。(5) 简易计算法:此法适用于药品说明书未规定小儿剂量,或忘记按千克体重 计算的剂量。

总之,儿童服用处方药时应遵医嘱,服用非处方药可按说明 书上的剂量。如果有“儿童酌减”的备注,其剂量可参照以上介绍 的方法,这样才能用准药量。
2. 小儿合理用药的要点有哪些
小儿机体正处于不断发育阶段,其新陈代谢旺盛,循环时间短,一般 对药物排泄较快。

但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及某些酶系统尚未发育成 熟,用药不当可致不良反应或中毒。小儿时期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成人 大,水盐转换率较成人快,但调节能力差,故易致平衡障碍。

新生儿和婴 儿的胃排空慢,出生后6〜8个月开始接近成人,新生儿的胃酸分泌较少, 胃液pH很高,大约2〜3岁开始达成人水平,这些都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和 生物利用度。新生儿和婴幼儿膜通透性较高,药物易于通过,特别是其血脑屏障不完 善,药物与血浆蛋内结合较少,游离药物浓度较大,易发生药物中毒,中枢神 经系统特别敏感。

小儿用药剂量比 *** ,应根据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进行计算。
3. 儿童用药安全知识有哪些
原则1:用法用量要精准。

不论是药品的使用 时间、频率,还是次数、用量等,都需要父母严密管控。一旦超出剂量,就容易引发中毒,而剂量过少则不易达到疗效。

原则2:早预防、早治疗。 妈妈要成为孩子的第二个医生,多了解孩子的生理特性,有针对性的对小孩易患的疾病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小儿上火,是年轻父母经常忽视的常见疾病,它一般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口舌长疮或者爱哭闹等症状,很多家长往往会忽视治疗,殊不知儿童上火不加以控制治疗,往往会引发扁桃体炎、咽炎、肺炎、感冒发烧等症状。治疗儿童上火,现在很多年轻妈妈都选择三公仔小儿七星茶,就是专门针对儿童上火的中成药,药性安全温和。

有一百多年的使用历史,孩子爱喝,是常见病儿童上火的不错选择。 原则3:推荐使用儿童专用药物。

婴幼儿脏器娇嫩,发育不完全,适合使用药性温和、 *** 少、副作用小的药物。如小儿上火了,可考虑使用三公仔小儿七星茶,专门针对儿童上火,可预防治疗使用。

1、注射法应慎用:注射对小儿的 *** 较大,次数多可造成臀肌挛缩(表现为走路歪斜等),甚至注射不当有可能造成坐骨神经损伤。 2、注意药袋标示:服用前检查药袋上的姓名、药品总量、用法用量、临床用途及注意事项、用药指示、药品的保存方式等。

3、一小时内的吐药才需补服:小儿药物起效很快,如果在1小时以内大量呕吐,则再补服一剂;若超过1小时后呕吐,不需补服。 4、出现副作用后带药品迅速就医:任何药品都可能有程度不一的副作用,若服药后有任何不适,有可能是疾病本身所致,或是药品所引起,所以用药后出现新的症状,请随时与医生联系。

万一不慎误服药品或服药过量,都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应带着药品迅速就医,可为患儿获得正确诊断争取宝贵的时间。 5、不要挑战儿童的好奇心:大人应避免在儿童面前服药;在喂食儿童药物时,避免哄骗小孩药品是糖果,以免孩子对药物产生好奇从而引起误服。

6、喂服儿童药物要领: 婴儿以毛巾或衣物包裹固定,使用吸管或口服注入筒,采取少量、多次给予原则,避免婴儿呛到;幼儿给予选择权,如让其选择服药姿势、场所、药丸先后顺序等,并鼓励幼儿合作,服药后给予糖果或饮料奖励,同时也可起到去除药味作用。 。
4. 小儿合理用药应注意哪些事项
(1)选择用药品种应谨慎:小儿用药应注意选择,不可简单地 用成年人的药品直接减量服用,最好选用小儿专用药品。

例如,在 使用解热镇痛药时,成年人用的索米痛片中部分成分易使儿童出 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新生儿使用阿司匹林易在胃内形成黏 膜糜烂;感冒通可造成儿童血尿。 目前推荐2个月以上婴儿和儿 童高热时首选的解热药对乙酰氨基酚,其疗效好、不良反应小,但 应注意剂量不宜加大。

再比如,12岁以下的小儿尤其要注意禁用 或慎用的抗生素: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 诺氟沙星可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抑制骨骼生长;庆大霉素 可致儿童永久性耳聋及肾脏损害;新生儿使用氯霉素和磺胺类可 引起灰婴综合征和溶血。 (2)联合用药要控制:由于药物之间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络合 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联合用药不当时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不良反 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

例如,部分抗生素与钙、镁、铝等无机盐 类抗酸药或含铁的抗贫血药合用会生成配位化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生素期间,应暂停服用钙片等 药品。 小儿用药品种应尽量减少,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就不用两 种或更多的药,一般合用药品以不超过3〜4种为宜。

(3)严格计算用药剂量:小儿用药的剂量一般可按照小儿的年 龄、体重、体表面积3种方法计算。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肥胖或 瘦弱患儿除外),即不同年龄儿童的用药是成年人剂量的:1个月 为1/14,6个月为1/17,1岁为1/5,2岁为1/4,4岁为1/3,6岁为 2/5,9岁为1/2,14岁为2/3。

同时应注意计算联合用药时同一类 药物的总用量,如服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速效感冒颗粒) 同时使用阿苯片解热时,因都含有解热镇痛药成分,剂量应适当 减少。 (4)不能使用成年人药物:有些家长会给患儿吃一些成年人用 的抗生素、感冒通之类,虽然剂量减半,但这也是不妥的。

因为儿 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药物解毒的酶系统、代谢系统均未发育成 熟,许多药于儿童不宜。例如,多西环素可影响小儿骨骼正常生 长,且易沉淀在牙组织中导致牙釉质发育不良;感冒通中的有效成 分双氯芬酸对肾有损害,并可引起急性血小板减少。

(5)不可随意改变药物剂型:有的家长常把成年人用的胶囊内 容物倒出来喂儿童,或把针剂改为口服液,给患儿服用。 这样随意 改变药物原有的剂型,减弱了药物的作用,增加了药品的不良反 应,有的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6)不能滥用解热药、止泻药:有些解热药对儿童的呼吸中枢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于家长缺乏医药常识,且急于减缓患儿病 情,儿童发热时便随意增加解热药的用量或多种解热药并用,引起 儿童虚脱、休克。

儿童腹泻发病率较高,治疗应根据脱水、电解质紊乱程度适当 给予液体疗法、饮食疗法及控制感染等措施。但有些家长不加选 择地乱用止泻药,用后腹泻虽然减轻,但因肠道的吸收而使毒素增加,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状。

(7)不可擅自使用抗生素: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感冒发热,便盲 目使用抗生素,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滥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造成 耳聋,青霉素可致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磺胺类引起过敏性皮疹等。

有的可引起二重感染,其中以鹅口疮及真菌性肠炎最为多见,且较 难用药物控制。 (8)不可滥用营养药:儿童生长中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主 要应当从食物中均衡吸收,饮食正常的儿童一般不必服用营养药。

有些儿童因某种原因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补充时,应咨询 医生适当补充。然而,不少家长误以为此类营养药多吃点没坏处, 就给孩子盲目过量服用,实际上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招致机 体功能失调。

一些家长长期给孩子服用钙剂,造成骨骼的过早钙化,影响了 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过量补充微量元素锌易发生脓疮病;鱼肝油 (含维生素A与维生素D)吃多了可引起发热、厌食、烦躁、肝肾脏 功能受损;维生素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更甚者 给予大量营养滋补品,却不知道这些营养品中有的含有一定量的 激素或类激素物质,用之过多会造成内分泌功能紊乱,形成早熟或 影响发育。 顺便还要提醒家长,存放药品的地方应注意安全,牢记药品说 明书上的警示语言:“请放置于儿童不易接触的地方。”

以免发生 误食。
5. 怎样做到儿童合理使用药物
儿童药物使用合理与否,关系到药物能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及患儿能不能尽快恢复健康。

因此,用药必须强调“安全、合理、有效”。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 了解用药史。

家长要向医生提供患儿有无药物过敏史和家族史。 (2 )正确计算药量。

(3) 不能随意给药。没有明确诊断的疾病不能盲目给药,以免掩盖病情,拖延治疗。

对已有明确诊断的病症,应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4) 定期随访观察。

对一些需要长期服用,但又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如服用激素、抗结核、抗癫痫等药物的病儿,要定期做好随访观察,经常做血、尿、X射线等检查,严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5) 药物配伍合理化。

在合用药物时,切忌将两种毒副作用相似或相如的药物配伍。 (6) 血药浓度监测。

对一些安全系数小、治疗剂量和中毒量接近的药物,最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这样可避免用药过量或药物在小儿体内蓄积而造成不良反应。

㈢ 儿童用药给药途径

儿童的用药给药途径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像常见的口服给药,肌肉注射给药,静脉用药,有一些药物可以经肛门用药在直肠吸收。还有雾化给药,贴敷透皮吸收等。

㈣ 怎样给幼儿喂药幼儿园用药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儿科医生用药的原则是能口服用药的不采取肌肉注射用药;能够肌肉注射给药的不采取静脉输液给药。因此口服喂药是治疗疾病的第一选择。但是由于宝宝年龄小,药物或多或少带有苦味或者其它宝宝不喜欢的味道,对于偏好甜味的宝宝来说,这些异味的药物确实不受宝宝的欢迎,甚至拒绝、反抗,因此造成不少的宝宝喂药困难,使得疾病不能很快地进行治疗,往往贻误病情,对此妈妈颇感头痛或无奈。
儿科用药与成人有着显着不同的特点,小儿绝不是缩小的成人版。由于小儿的各个器官处于未完全成熟还在继续不断发育时期,尤其是肝、肾、血液以及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用药不当很容易对身体的损害,甚至是一些不可逆的伤害;小儿由于的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身体中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比成人快;小儿体液含量比例较之成人高,但是对于水、电解质代谢的调节功能差,因此对于影响水、电解质代谢的药物更加敏感,较成人更易于引起中毒。因此家长需要向医生进一步了解药物的性能、作用、原理、吸收、代谢和排泄以及适应症、毒性反应以及禁忌症,做到合理用药,正确喂药,尽量减少患儿的痛苦以及家长的负担,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目前儿童药物多以液体或者颗粒制剂为主。此外还有滴剂、混悬剂、咀嚼片、泡腾片剂以方便患儿口服。为了减少药物的不良味道,多采用糖浆或者加入甜味剂和香味剂的制剂、或者包以糖衣以增加宝宝的喜好,达到安全、顺利口服药物的目的。为了孩子依从性,还开发了一些半衰期(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比较长的药物,可以每天吃一次或者两次的药物,减少了喂药时的困难。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接受药物,家长最好选择宝宝易于接受的药物剂型或者半衰期比较长的药物。
幼儿园用药应该注意事项:
1.保健人员负责喂药,送药时间日托为餐后20分钟,不许幼儿自己随便拿药吃。
2.鼓励幼儿自己吃药,甜药先吃,苦药后吃,保健人员必须看着幼儿把药吃下再离开。
3.只接受家长送治疗性药物,不接保健药和滋补药。
4.用药前要核对班级、姓名、药名、用药时间、剂量、药物是否沉淀变质。
幼儿用药注意事项:
1.止泻药饭前服。
2.对胃有刺激的药和祛痰药饭后服。
3.感冒时尽量不用抗生素。
4.体温38以下不用退烧药。
5.咳嗽时不要乱用止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