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儿童医院血液报告怎么查
扩展阅读
关羽的歌词是什么 2025-02-03 21:34:54

儿童医院血液报告怎么查

发布时间: 2023-08-31 00:13:23

1. 幼儿验血报告单怎么看

问题一:如何查看验血报告单? 100分 结果全部基本正常第一张说明你肝肾功能正常
第二张说明你初步血液检查正常, 无贫血, 无明显感染或患恶性血液疾病的表现。 结果中稍高稍低无关紧要。
第三张说明你未患乙肝, 且注射过乙肝疫苗
第四张说明你体内无艾滋病毒抗体。 如果3-6月前或更久曾发生高危性行为, 基本排除感染HIV病毒。

问题二:验血报告怎么看 血常规主要包含了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和比例、淋巴细胞数目和比例、嗜酸细胞数目和比例、嗜碱细胞数目和比例、单核细胞数目和比例、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数目、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指标。简单来说,看血常规报告主要看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有无异常。

白细胞(WBC)
正常值范围是(4.0~10.0)×10e9/L。白细胞对人体具有保护和防御功能。白细胞是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及单核细胞所组成。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数的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5%,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嗜碱性粒细胞占0~1%。全身各部位的感染都可导致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增高;白细胞减少常见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症、骨髓纤维化等)及放化疗等所致;嗜酸细胞增多则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过敏、自身免疫病和肿瘤,而嗜酸细胞减少常常是伤寒的表现。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
红细胞正常值是男性(4.0~5.5)×10e9/L、女性(3.5~5.0)×10e9/L、新生儿(6.0~7.0)×10e9/L。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男性120~160 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一般情况下测定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二者的意义基本相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往往提示有贫血,结合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可以初步判定贫血的类型(如缺铁性贫血、慢性病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等)。贫血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血红蛋白90~120 g/L;中度:血红蛋白60~90 g/L;重度:血红蛋白30~60 g/L;极重度:血红蛋白30 g/L以下。我们一般人体检中常见的多为轻度贫血,且如红细胞体积偏小,多为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则可见剧烈吐泻、高热大汗等导致脱水的情况下,还有就是处在高原或长期缺氧的情况下。

血小板(PLT):
正常值是(100~300)×10e9/L。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改变会产生出血症状,如皮肤和黏膜的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和眼结膜下出血。严重者有便血、血尿,肺出血,甚至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可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放化疗后,或有些生理现象(如女性月经期)。血小板增高多见于血小板增多症,也可见于某些疾病(如类风湿病活动期)。

血细胞比容(HCT):
正常值是男:0.40~0.50 女:0.35~0.45。红细胞比容是影响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血液黏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降低。红细胞比容增高可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即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原地区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红细胞比容减少见于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

中性粒细胞:
正常值40%~75%或(1.80~6.3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急性或化脓性感染(如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如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或在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

2. 血检报告怎么看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