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儿童心理有哪些
扩展阅读
书法教育中心是做什么的 2025-02-04 16:41:24
同学父母过世捐多少 2025-02-04 16:41:22

儿童心理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8-23 10:04:24

Ⅰ 幼儿心理特点包括哪些方面

幼儿心理特点包括哪些方面

幼儿心理特点包括哪些方面,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作为家长也是特别的留心幼儿的心理。以下是关于幼儿心理特点包括哪些方面。

幼儿心理特点包括哪些方面1

在幼儿期,儿童的情绪、情感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故此期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情感也具有易变性和富有冲动性,情感和情绪的受调节性差,成人有时不得不用转移的方法消除他们的某种消极情绪。到学前晚期,随着儿童内抑制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才逐步增长起来,并能多少有意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甚至控制情感本身。

幼儿期儿童的第二个特点是爱模仿。爱模仿是幼儿期儿童最大的特点。因为在这时期,儿童独立性差,所以就表现出爱模仿来,爱模仿可以表现在儿童对玩具的选择上。比如幼儿园组织孩子玩儿,给孩子提供玩具。你往往会看到,一个孩子看到一个玩具要玩儿的话,其他孩子也要玩儿这个玩具。你给那个玩具让他玩儿,他不要,他就非得要这个。这就说明儿童的模仿性很强。

幼儿期的各种小常识是值得引起爸爸妈妈注意的`,也是保证宝宝的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爸爸妈妈都需要多留意观察,发现宝宝的心理特点,对培养宝宝健全人格有很大的帮助。

幼儿心理特点包括哪些方面2

幼儿心理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幼儿的心理表现为: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

幼儿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描述幼儿发展的普遍行为方式;2、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探究不同的外在对心理发展的影响;4、提出帮助和指导幼儿发展的最优化方法。

Ⅱ 幼儿心理问题有哪些

常见幼儿心理问题:

1、抗拒入园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因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园的一切感到陌生,加上有些家长平时的溺爱或娇纵,对外交往过少,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群体生活等。这些都会使幼儿对入园感到陌生和不适应,有些幼儿甚至会对新环境感到恐惧。

2、孤独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部分幼儿有可能因为自小缺少玩伴而养成喜欢独处的习惯,不合群或拒绝接受其他孩子的亲近。

3、咬指甲

这可能是幼儿发泄内心紧张的一种方式,大多是因为父母或老师要求过高,对幼儿批评过多,态度粗暴所致,致使幼儿只好用咬指甲来减轻内心的压抑。经常咬指甲可使被啃咬的指甲短小变形,个别指甲有可能发生出血或感染。幼儿还有可能通过咬指甲造成细菌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而引起各种疾病。

4、任性

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难于克制自己。有些幼儿会因为某一件事情大人没有满足自己的愿望而采取极端任性的态度和动作。有些孩子活动时喜欢以“捣乱”“打人”来引起教师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关爱。

5、进食问题

主要表现为偏食、挑食、厌食以及进食行为异常。不良的进食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幼儿对营养的吸收和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幼儿缺钙、贫血、免疫力低下而引发各种疾病。

6、注意力不集中

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开展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好动,难以安静下来做好一件比较简单的事。

(2)儿童心理有哪些扩展阅读:

幼儿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1、入园前做好家访工作

教师在新生入园前,可以适当地带上一两件幼儿喜欢的玩具去家访,并在家访时和幼儿投入地玩上一会儿,这会大大地增强家访的情感效应,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记住每个幼儿的姓名

幼儿每天来园时,教师都要大声而亲切地称呼他,这样可以大大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关注有心理困境的幼儿

对那些正处于心理困境的幼儿,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4、允许幼儿犯错误

由于经验、能力的限制,幼儿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幼儿心理发展必需的阶段,因此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我们以成人的标准去苛求幼儿,那么幼儿将被置于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当然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5、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幼儿

这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

6、尊重每个幼儿的人格

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师要与幼儿平等相待。

7、与幼儿“亲密接触”

教师每天都要与每个幼儿有肯定性的接触,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我们在与幼儿的交往中,要让鼓励、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8、以欣赏的眼光看幼儿

教师要经常用肯定的语气、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幼儿身上的每一点微小的、值得赞赏的地方,让幼儿从我们的眼神中得到支持和鼓励。

9、鼓励幼儿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让每个幼儿都能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获得进步,进而增强自信心,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0、不要在幼儿面前发火

发火是我们教育无能的表现,同时又会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

11、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始终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应贯穿在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年,甚至整个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全过程,日积月累才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意识态度和行为习惯。

Ⅲ 儿童心理特点是什么

儿童心理特点是什么

儿童心理特点是什么,不同时期宝宝的心里会发生变化,宝宝的抽象思维还是已经存在的,必须是采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宝宝,父母要以身作则,下面告诉大家儿童心理特点是什么。

儿童心理特点是什么1

儿童期指的是个体从婴儿起到学龄初期的这个阶段他的年龄范围,通常划分为一到十二岁,这个阶段是人生发展变化较大较快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一个心理特点是:

一、好奇心强,儿童天生好奇,对周围的一切事物觉得新鲜感兴趣,就想探求个究竟。因此,好奇心非常的剧烈,什么事都可能打破沙锅问到底,甚至就说,有些儿童会把一些玩具拆开仔细的来看,最好是能够满足他们的一个好奇心,认真对待的询问的问题并给出答案。

二、喜欢模仿,模仿是儿童的本性,通过模仿学习一些知识,对他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情绪不稳,儿童的情绪波动是比较大,远远不及成年人稳定,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受点挫折就灰心放弃,也是非常常见。

四、抑制力差,儿童在两三岁时出现了抑制的最初的表现,能够在某个较远的目的,而有意抑制和延缓自己的行为。比如说为了吃零食听父母的话,但是总的来说,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前,还是比较缺乏克服困难的一种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五、思维发展存在阶段性,每个阶段三岁以前看动作思维为主,三岁以后他可能形象思维得到了加强。

儿童心理特点是什么2

一、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特点

1、学龄前儿童指的是3—7岁的儿童。此期儿童大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到6—7岁时脑重量达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神经纤维继续增长,分枝加多,长度加长,能更有利于神经联系。到6岁,神经髓鞘基本上发育完成,神经传导也就更加迅速、准确。

2、大脑各叶的分化到6岁末也渐趋成熟。大脑结构生理的日趋成熟,为儿童行为的发育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学龄前儿童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在不断增强,兴奋过程也比以前进一步增强。儿童每天醒着的时间,比以前相对增加。7岁儿童每天睡11个小时就足够了,这使儿童有更充足的时间参加游戏和学习实践活动。

二、学龄前儿童的.发展特征

1、学龄前儿童生长变化速度惊人

在这个短暂的时期里,儿童学习语言,产生自我意识和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自我环境意识。这一时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规律、有顺序的。例如,在学走之前必须先学站,学会简单词汇之后才能学会使用复杂句子。

2、学龄前儿童过认知能力有了全面的发展

由于儿童不仅个性有别,所处的文化环境也各不相同,这方面的跨文化研究还有待深入。斯洛宾曾对英国、芬兰、前苏联等国儿童语言发展作了研究,他指出各种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大约都是在开始走路的同时开始说话。3岁时已掌握了1000个词汇,具备了正确使用语法结构的基本能力。

3、学龄前儿童社交能力也有一定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有一个共同的祥槐型特点,只要有可能,便成天玩耍。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玩耍的方式不同,但在玩耍过程中均体现了对周围成人活动的模仿,而且这些活动能为孩子提供许多与人和物相互作用的机会。

上面就是关于学龄前明谨儿童的发展特征以及心里等,这个最主要就是宝宝在这个阶段的生长阶段还是很快的们心里的变化等也是很明显的,父母等要及时干预的,给予宝宝正确的引导的,也可以进一些早教机构的,对于宝宝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儿童心理特点是什么3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特点有哪些?

一、运动发展

大运动技能反映儿童的平衡、协调能力。3~4岁儿童可双脚交替上楼梯,从较高处跳下,并足跳远,单足跳;4~5岁儿童可交替着单足下楼梯,脚尖站立。5岁时可荡秋千,多数儿童能学习其他复杂的大运动技能,如轮滑、骑两轮车、跳舞等(表8-5)。

学龄前儿童谨猜高级的视觉运动发育促进精细运动发展。儿童3岁时能模仿画圆形和“十”形状,会用剪刀,可搭10层积木;4岁儿童可模仿画方形,能画出人的至少3个部位;5岁儿童会临摹写自己的名字,画开放的方形和闭合的圆形(表8-5)。

二、心理发展

1、知觉发展

学龄前儿童形状知觉、空间方位发展很快;时间知觉发展较晚,4岁后儿童有正确的时间概念,5~6岁儿童逐渐掌握时序、季节和相对时间概念。

2、言语、语言发展

3岁左右的学龄前儿童仍有部分辅音发音不太清晰,但已完全可听懂语音。4岁儿童的部分翘舌音发音已很清晰,如sh、zh、ch、z、c等。学龄前儿童理解与思维能力较好,语言发展尚未成熟,表达能力有限,出现不流利现象可间断出现或持续数月,男童较多,一般无需矫治。“提问题”是学龄前儿童语言的一个标志性特点,体现儿童思维的发展。4~5岁儿童语言表达内容较丰富,可描述自己参与活动的细节;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逐渐掌握正确的语法,如主谓宾的正确顺序。自言自语是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常见的语言现象。

3、思维

4~7岁儿童对物体的感受主要依赖其外在的特征,属前运算阶段的直觉思维时期。儿童逐渐去“自我中心”,开始从他人的角度思考。5~6岁儿童可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和推理。

4、想象

幻想或假想是儿童想象的主要形式,特点是夸张,将幻想或假想与现实混淆,常被成人误认为是在说谎。

5、注意

无意注意占优势。5岁左右始能独立控制自己的注意,5~7岁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平均约15分钟。5岁后能够注意事物的内部状况、因果关系等。

6、记忆

3~4岁儿童逐渐发展有意的记忆,无意记忆以无意的形象记忆为主。5岁儿童记忆的能力已与成人相似。

三、学习能力发展

学龄前儿童学业技能的获得与语言、记忆和注意有关,包括阅读、书写和计算,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关键。

四、情绪发展

学龄前期儿童情绪仍主要为行为冲动,自主性的迅速发展使3~4岁儿童喜欢简单地说“不”,违抗成人的要求。随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儿童能在成人的要求下可做一些非自愿、不感兴趣的事情。自我控制和独立感发展,使儿童能参与同伴的活动,建立友爱的伙伴关系。

五、社会性发展

3~5岁儿童始发展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我满足、自尊、自信等性格特征,能自我评价。随年龄增长利他性的发展,是儿童发展友谊关系的基础,属于前社会行为。3~4岁儿童感到不安或受到挫折时喜欢扔东西或用拳头打人,攻击的方式以躯体性攻击为主。随儿童沟通能力以及参与活动计划、组织能力增强,攻击性逐渐减少。4~5岁儿童能比较准确地理解性别的概念,在完全认同性别概念之前就有行为上的性别倾向。

六、道德发展

儿童最初只从具体到一般进行道德判断,多以自我为中心;随年龄增长儿童逐渐学习注意别人的礼仪、愿望与要求。学前儿童的道德价值受外界支配,主要来自事物的外部特征或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