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这天气孩子居然还感冒了,还有点发热,是打针还是吃药
不一定
药物的疗效根据药物的成分而异,不能纯粹的看是针剂还是口服剂型。实际上目前使用的退热针剂主要是吡唑酮类,如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关于这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已越来越多,在国外很多国家已禁止使用。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最新《发热指南》推荐的儿童首选退热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这个小快克感冒药中就有的,对乙酰氨基酚这种药物广泛应用于儿童退热,无论是其有效性或者安全性,都得到了全球一致的认可。
被融入小快克这些感冒药之后,使得这类药物有专属儿童的口服剂型和口味,能减少宝宝对打针的恐惧,也使宝宝有更好的用药依从性。
Ⅱ 儿童常用退烧药有哪些
在临床上儿科常用的退烧药主要(或其主要成分)有以下几种,1、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安全的退热药,其退热效果与剂量成正比,但剂量过大会引起肝肾功能损害,因此,使用时应严格遵守剂量,不能过量。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4~6小时一次。代表药如泰诺林、小儿百服宁滴剂等。
2、柴胡注射液:为从中药柴胡中提取的注射剂,该药退热作用较慢且弱,副作用少,但需注意,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应慎用。
3、布洛芬: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副作用少,本品可以代替肌肉注射退热药,适用于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患儿使用。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10毫克,每6~8小时一次。代表药为托恩口服溶液、小儿美林糖浆。
4、安痛定,又名复方氨基比林,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退热药,但若短期内反复多次注射本品易致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有致命危险,对于某些患儿来说,本药有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皮疹等副作用,此外,如注射本品剂量过大会使孩子出汗过多,体温骤降,易引起虚脱,因此,复方氨基比林婴幼儿禁用,年长儿慎用。
5、安乃近:主要副作用为肾毒性、胃肠道出血、严重皮疹,致死性粒细胞缺乏为其最严重副作用。目前有很多国家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本品,但国内还有的地方医院还在使用,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6、阿司匹林: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退烧药,退热作用较强,但副作用大,目前在国内儿科趋于淘汰,使用时,应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7.中成药的退热药物,
柴胡口服液:退热效果稍慢,但临床可以缩短发热病程、延长提问控制时间。
羚羊角滴丸、口服液:效果较好,另外可以预防惊厥,口味较好。不足是由于药物来源的原因,价格稍贵。
最后需要指出:
a、退热的同时要注意着重针对病因的治疗。
b、儿童发热多具自限性,无生命威胁,因此选用退热药主要依据是其疗效及副作用。研究表明,退热药的强度依次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和阿司匹林,前两种退热药短期使用常规剂量副作用轻微,可作为首选退热药。
c、半岁以内婴。儿发热时不宜用退热药来降低体温,而应选用物理降温,如松开包被,洗温水澡等。较大的儿童使用退热药物时,一般建议超过38.5℃后才考虑使用,但既往有过高热惊厥的孩子可以积极退热,防止再次出现惊厥。
d、多种退热药物最好不要同时使用。
e、临床许多医生喜欢使用地塞米松退热,此类药物有较多的副作用,一般不能随意应用,特别不要作为常规退热药物应用。
Ⅲ 注射用退烧药有哪些
你好,常用的退烧药有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咛、泰诺林等)、布洛芬(臣功再欣、美林)、阿司匹林(阿苯片、巴米尔)和吲哚美辛(消炎痛)等。这些药物对胃肠道都有些刺激,应予注意。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是儿科临床最常用的退热剂,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2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高热时首选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退热效果迅速可靠,不良反应较少,可家庭常备。它的商品名有泰诺林、百服宁、一滴清、必理通、安佳热、爱尔、小儿退热栓等,剂型较多,适合儿童使用。
祝您健康
Ⅳ 幼儿打什么退烧针能快退烧
病情分析:
这种情况可以去医院,不行就输液治疗,看看什么原因引起,调理好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情
指导意见:
饮食上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多给宝宝喝水,饮食清淡些,保持良好的心情
Ⅳ 小儿高热的退热针剂有哪些
儿童医院最常用的就是扑热息痛,直肠退热。在家里也可以根据孩子体重服用扑热息痛。
Ⅵ 儿童发烧用什么退烧针效果会好点
布洛芬还不错
Ⅶ 退烧针有哪些
您好:
首先向你解释一下体温方面的知识:
正常人的体温为36.8-37.2℃左右,可随着人的生理状态、昼夜时差、年龄、性别、环境等不同而稍有波动。一般情况下,早晨4~6时体温最低,午后5~6时体温最高,但在24小时之内,体温变化不超过1℃。小儿体温比成年人稍高,老年人体温稍低;妇女在月经期前或妊娠 期略高,行经期中体温最低。 检查体温的变化,可以为判断和治疗疾病提供重要参考。体温高于正常者称为发热,根据发热的程度,可分低热(体温在37.5~38.5C)、中度发热(体温在38.5~39℃)、高热(体温在39~40℃)和超高热(体温在40℃以上)。
发热俗称发烧,儿童发热多数是由各种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一种症状。(有些儿童在出生三个月左右会出疹,伴有先前发高热的症状,一般在24小时以后会好转,并全身会出现小红点).发热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反应,由于一部分6个月~5岁的小儿可能引起热惊厥(多数是良性惊厥,愈后好;如有原发性癫痫,则可能增加其癫痫发作次数),因此父母对发热感到十分恐慌,只要孩子一发热,不管白天黑夜,甚至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抱他去医院打退烧针,请医生迅速把体温降下来。有一些打了退烧针后确实体温暂时下降了,但不久又上升了,有的还出现副作用。
由于初生婴儿特别是在1岁以前不宜打针或输液, 肌肉注射退烧针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儿童对打针非常恐惧而常常吵闹不安;其次,肌肉注射除了局部刺激较大副作用外,有时也会引起臀部肌肉损伤(如果孩子较小只能打胳膊,输液也只能打头皮)、感染甚至产生局部肌肉萎缩或麻痹等并发症;再者,目前用于儿童退热的针剂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故儿童高烧时,应选用专为儿童设计,既安全有效,又能迅速退高热的口服退热剂,如美林等。
根据以上情况儿童在低热,中度发热或高热情况下都不需打退烧针,尽量使用退烧药剂,或辅以物理降温的方法(即使用湿毛巾放在额头吸热,如家中有冰箱可将毛巾先冷藏一下,温度不要太低以免引起小儿不适等).
Ⅷ 儿童常用“肌肉注射”退烧药有哪些(屁股上打针)
记忆随躯体一点点干枯,象细碎的粉末扑簌簌地掉落。
十年
去混织他们的人生
出生后,我将那音符捣碎成颜色
忧虑和痛苦
你是中天轻风拂面哈哈
Ⅸ 小儿退烧药有哪些
一般情况下,都用护彤,烧到38.5摄氏度以上,用甜倩,好像挺管用
Ⅹ 小孩子发烧
小孩子发烧是好事,这种现象在中医学上称为小儿变蒸,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力。下面我具体说一下。
小儿变蒸,又称“变蒸”,俗称“烧长”或“生长热”,是古代医家用来解释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该学说首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平小儿杂病证第九》,曰:“小儿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辄吐见者,脉乱无苦也”。隋唐以降,众多医家对该学说多有阐发,内容不断补充,其说益繁,然亦存在相关争端。
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主要是指精神发育;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主要指形体发育。2 岁以内的小儿,由于生长发育的旺盛,其血脉、筋骨、脏腑、气血、神志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变异,蒸蒸日上,每隔一定的时间就有一定的变化,并且还可表现出一些症状,如发热、烦吵、出汗等等,但无病态,是小儿精神、形体阶段性生长发育的一种生理现象。变者生五脏,蒸者养六腑,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小儿需得变一变、蒸一蒸,方能长一长。临床上可据其症状,辨证治疗,亦有医家不主张治疗者。
1变蒸的内容
关于变蒸的大小,历来观点并不完全一致,《颅囟经》认为三十日一变,六十日一蒸。《诸病源候论·变蒸候》则认为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后世医家多崇尚《诸病源候论·变蒸候》的观点,认为小儿初生之后,每三十二日一变,每六十四日一蒸,经过十变五蒸(即三百二十日)之后,再经过三次大蒸(即六十四日后为第一次大蒸,又六十四日后为第二次大蒸,又一百二十八日后为第三次大蒸,共二百五十六日),这样十变五小蒸、三大蒸全部完毕(共五百七十六日),小儿的脏腑气血、筋骨百骸方才生长齐备。
三十二天一变生肾志;六十四天二变一蒸生膀胱;九十六天三变生心喜;一百二十八天四变二蒸生小肠;一百六十五天五变生肝哭;一百九十二天六变三蒸生胆;二百二十四天七变生肺声;二百五十六天八变四蒸生大肠;二百八十八天九变生脾;三百二十天十变五蒸生胃。又厥阴经为脏,少手阳三焦为腑。此一脏一腑不变不蒸。故《小儿药证直诀·变蒸》谓:“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生志。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其发耳与尻冷。肾与膀胱俱主于水,水数一,故先变。生之九十六日三变,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小肠。其发汗出而微凉。心为火,火数二。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其发目不开而赤。肝主木,木数三。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肺属金,金属四。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此后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
后世医家就小儿变蒸的内容多有论述,但观点多一致,经过变蒸后,声音、笑貌、举止、灵敏皆进一步。正如《幼科铁镜》云:“变者,变生五脏,蒸者,蒸养六腑,长血气而生精神益智慧也。”
2临床表现
临床多见发热,可微热,可大热,心烦、夜啼、汗出、烦渴、呕吐、脉数而乱、口角起疱等症状。
张景岳认为:每经一变一蒸,情态即异。轻则发热微汗,重则壮热,脉乱而数或汗或吐或烦或啼烦渴。轻者五天可痊愈,重则七天可痊愈。其表现与伤寒相似。其治法,轻者,微表之;实热者,微利之。
《证治准绳》认为:变蒸则耳冷、尻冷,上唇发泡,状如泡珠。若身热,耳热,尻亦热,乃为他病,可作别治。
薛立斋认为:轻则体热,虚惊怕冷,微汗,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则寒热脉乱,腹痛,啼叫,不能乳食,食则即吐,五日可愈。
如果婴儿不热、不惊,略无症状而暗变者,是胎气壮实之故,万全、龚信和玉銮等医家均持此论。
现代医者有论其如同感冒者,亦有论其为轻度佝偻病者。
3辨证施治
古代医家提出变蒸过程中可以出现轻重不同的症候,轻者不必用药,只要静卧即可,重者可以治疗,但不可“深治太过”。
东晋葛洪,在《肘后方》中谓:“小儿变蒸以三十二日一变,宜用古方紫丸、黑散下其热”。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发展了此法。
《证治准绳·幼科》载有:柴胡汤治变蒸心烦,啼叫不已。当归散治变蒸有寒无热。调气散治变蒸呕吐不乳,多啼,欲出惊悸。平和饮子治婴儿变蒸,于3日后,3日进一服,可免百病。
4学术争议
小儿变蒸之说,自西晋王叔和以后才有提及。有的医家持批评态度。如张介宾认为:既生之后,凡长养之机,则如月如苗,一息不客有间。百骸齐到,自当时异而日不同,怎会有一变生肾,二变生膀胱及每变必三十二日之理?又如小儿病与不病,不因外感,必以内伤,未闻有无因而病者。如保护得当,自生至长毫无疾病者不少,虽有暗变之说,亦不能信然“。陈飞霞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此等固执之言,不可为训”。
后者《幼幼集成·变蒸辩》云:“予临症四十余载,从未见一儿依期作热而变者。有自生至长,未尝一热者,有生下十朝半月而常多作热者,岂变蒸之谓乎?”并告诫“后贤毋执以为实,而以正病作变蒸,迁延时日,误事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