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儿童出现的心律失常有哪些
扩展阅读
孩子一抱就惯坏怎么教育 2025-02-05 19:08:55

儿童出现的心律失常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8-12 16:11:28

‘壹’ 什么是婴幼儿的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不齐

表现为随呼吸而改变,吸气时心率增快,深吸气时更为明显,呼气末期心率减慢。在发热、运动、情绪紧张、哭闹或用阿托品后心律不齐消失。

窦性心动过速

表现为小儿正常心率因年龄而异,如新生儿心率超过200次/分;1岁以下超过160次/分;1~2岁超过140次/分;2~6岁超过130次/分;7~12岁超过120次/分,这被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运动、紧张、哭闹、发热、贫血、出血、休克、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其他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及某些药物如阿托品、麻黄素等影响也可引起心率过速。

病窦综合症

这是由于窦房结功能衰竭而引起的激动产生和传导发生障碍。小儿可由心肌炎、心肌病、洋地黄中毒、先天性心脏病引起。临床特点是持久而显着的窦性心动过缓,心律不随运动、哭闹、发热而增加。除心动过缓外还可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所以也称心动过缓一心动过速综合症,简称“快一慢综合征”。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此病约有60%发生在健康儿童身上,约5%~10%病人原有预激综合征,亦可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缺氧、洋地黄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等。4个月以下婴儿多见,常突然发作,此时可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凉、呼吸急促、拒奶、呕吐、口唇发钳等症状,可持续数秒、数分钟或数小时而突然停止。血压低,听诊时可发现心音弱,心律快而规则,新生儿可达300次/分,婴儿可达200~300次/分,幼儿可达160~180次/分。

早搏

正常心脏跳动的起搏点是在心脏窦房结,而早搏是由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激动而引起心脏搏动。按异位节律点出现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这些症状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来确切诊断。

房室传导阻滞

可由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药物中毒(如洋地黄)、低血钾等原因引起。按受阻程度可分为1、2、3度。1度一般无症状,心电图仪表现P-R间期延长。2度可出现心脏漏跳现象。3度由于心律过慢,可出现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这是十分危险的,需要及时去医院诊治。

‘贰’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心脏出问题的一种情况,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其实是心率不齐的一种表现,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操之过急,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相关知识吧。

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

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不正常的情况,那么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有哪些呢?

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小儿最常见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卖薯塌。是指异位激动在希氏束以上的心动过速。主要是由于折返机制导致的,少数为自律性增高,或平衡心率。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对药物的反应是比较良好的,是儿科的急症之一,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出现心力衰竭。

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容易反手游复发作,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先天性的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等疾病,但多数情况下患儿没有器质性的心脏病,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当然过度的疲劳、精神紧张、过度换气、心脏手术时或者是心脏手术以后,心脏导管检查都可以诱发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出现。

新生儿室上性心动过速原因

新生儿室上性心动过速需要搞清楚原因才好治疗,那么新生儿室上性心动过速原因有哪些呢?

新生儿室上性心动过速是由心房或房室交界处异位兴奋灶快速释放冲动所产生的一种心律失常。新生儿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小儿最常见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发病率约占1/25000。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容易反复发作,但初次发病以婴儿时期为多见。表现为突然发作和骤然停止。

新生儿室上性心动过速小儿常突然烦躁不安,面色青灰或灰白,皮肤湿冷,呼吸增快,脉搏细弱。年长儿还可自诉心悸、心前区不适、头晕等。发作时心率突然增快,为160~300次/分,多数>200次/分,一次发作可持续数秒钟至数日。发作停止时心率突然减慢,恢复正常。此外,听诊时第一心音强度完全一致,发作时心率绝对规则为本病的特征。发作持续超过24小时者,容易发生心力衰竭。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能治愈吗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有一定的方法,那么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能治愈吗?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能治愈。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组疾病的诊断,其中最常见的是预激综合征,即心脏先天多长了一条或多条传导旁路,由此导致心动过速。通过发病时心电图可诊断。射频消融手术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唯一根治的方法,否则可能终生面临发病。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发生于先天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等疾病基础上,但多数患儿无器质性心脏疾病,原因不明。感染为常见诱因,但也可因疲劳、精神中圆紧张、过度换气、心导管检查等发作。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怎么引起的

有些孩子患有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那么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怎么引起的呢?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发作时可以出现胸闷晕厥的症状,甚至有猝死的风险。一般都有器质性心脏病或遗传性心脏病,根治的方法实行射频消融术,紧急发作时需要到医院静脉给予注射抗心律失常药物,而且小儿心律失常需要到专业的儿童医院治疗。

对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情较重、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且有心衰表现者,宜首选洋地黄类药物。室性心动过速或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禁用此药。低钾、心肌炎、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或肾功能减退者慎用。常用制剂有地高辛口服、静注或毛花甙丙静注。一般采用快速饱和法。

‘叁’ 心律失常有哪些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心律失常的症状表现为一种突然发生的规律或不规律的心悸、胸痛、眩晕、心前区不适感、憋闷、气急、手足发凉和晕厥,甚至神志不清。其次,少部分心律失常病人可无明显症状,心律失常症状仅在心电图方面有所体现。正常的心律频率为60-100次/分钟(成人),比较规则。当心律失常发生时,心脏搏动之前先有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心脏内的激动起源或者激动传导不正常,引起整个或部分心脏的活动变得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或者各部分的激动顺序发生紊乱,引起心脏跳动的速率或节律发生改变。第三,婴儿心律失常的症状会出现乏力、多汗、呼吸加快、烦躁、少食、睡眠不安、不爱活动等。大孩子自诉胸闷、心慌、憋气、易疲劳等。孩子若出现以上症状,应引起家长关注,摸摸孩子的脉搏是否整齐,心率是否增快。第四,严重时心律失常的症状会表现为心前区剧烈疼痛、抽搐、晕厥及猝死。心前区剧烈疼痛:可见于心肌梗塞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晕厥:可见于阿—斯氏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快速心房纤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高度窦房阻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抽搐:可见于阿—斯氏综合征。猝死: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室颤动、未经治疗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室停搏、预激综合征等所引起的心脏停跳。总之,如果出现以上提到的
心律失常症状
的话,应警惕自己患了心律失常,须及时到医院心血管专科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肆’ 儿童的心率不齐是怎么回事

在一般情况下,人的心跳节律是规律整齐的,频率每分钟约为60—100次。如果儿童心脏跳动不规。称其为儿童心律不齐。那么导致儿童心律不齐的原因是什么呢? 临床上,儿童心律不齐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因此,造成儿童心律不齐的原因也有所不同。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是窦性心律不齐中最常见的一种。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是由于在呼吸过程中,体内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的张力发生变化,使窦房结自律性也因之发生周期性、规律性改变。吸气时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增快,呼气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变慢。心率快慢变化的周期恰等于一个呼吸周期,停止呼吸时心律转为规整。 2、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较少见,具体原因还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与生气、情绪不稳定、或使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吗啡等)有关。 3、与心室收缩排血有关的窦性心律不齐: 与心室收缩排血有关的窦性心律不齐,是由于心室收缩排血异常致窦房结血液供应不均匀,从而造成窦房结的自律性发生改变。 4、异位心律诱发的窦性心律不齐: 异位激动,尤其是发自心房的异位激动,有时可使窦房结的激动提早发生,继之窦房结受抑制,因而发生一过性异位激动所诱发的窦性心律不齐。 从医学上讲,窦性心率不齐分呼吸性、非呼吸性两类。 前者主要是与生理性变化有关,属于正常的,不需要进行治疗。单纯的呼吸性窦性心率不齐是属于正常的,但是不能够代替所有的检查,如果其他的检查都正常的话就可以不用管它。后者多半出现在某些心脏病中,同时伴有心电图的其他改变,容易发现。 如果儿童心律不齐不是由于心脏病所诱发,一般不需要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律不齐症状也会逐渐消失。

‘伍’ 小孩心律不齐是什么原因

心律不齐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症状,不过为何说呢么小孩也出现心律不齐,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就跟着我一起去看看吧。

小孩心律不齐的原因

1.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心包炎、心肌病、心内膜炎等,由于心脏的窦房结和传导系统受病变的侵害,就是小儿心律失常的病因,所以小儿心律失常几乎见于各种型别的心脏病。

2.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

水、电解质失衡心脏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心脏的离子平衡失调等;心肌乏氧、全身及心脏区域性酸碱平衡的调节障碍等,常常诱发小儿心律失常。

3.药物的影响

多种药物可以引起小儿心律失常,比如洋地黄类药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也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如果应用不当,也能导致小儿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4.全身性或其他系统疾病

如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创伤、手术、心脏导管检查等都是引起小儿心律失常的病因。

5.生活因素

*** 改变、吞咽食物、穿合成纤维的衣服、寒冷 *** 、狂躁哭闹都可能诱发小儿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也见于正常人,健康学龄儿童约1%—2%有过早搏动

如何诊断:

其一:仅凭一次听诊或心电图即诊断“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常有家长咨询,主诉很简单:“我孩子心动过速”。当问及心跳多快时,经常的回答是“一百多次”。而医生诊断过程却并不那么简单。

其二:与成人不同,孩子年龄越小心跳较成人越快,因此心率正常范围随年龄组而不同。其次,影响心率的因素很多,心率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其三:同样的心率,在同样的年龄,我们很难简单地评判它是正常亦或异常。通常,我们需要结合心电图图形是否正常,特别重要的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了解全天心率波动范围来综合评价。

其四:听诊“心律不齐”。有时体检或就医时被告之“心律不齐”,家长经常很紧张。心律不齐只是个泛泛的名词,它包含了更多具体的诊断,如可能与呼吸有关的窦性心律不齐是谨轮镇正常生理现象。其他常见的有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仅凭听诊有时较难鉴别!

其五:阵发性心动过速,发病间期听诊或心电图检查正常。对阵发性发作的心动过速,如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非常快,可达160~300次/分,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患儿可能仅持续数分钟!

如何预防心律不齐

1、预防诱发因素: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菸、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2、稳定的情绪: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 *** 的电视,球赛等。

3、自我监测: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桐消。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祥粗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有些病人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能控制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发作后立即用 *** 咽喉致恶心呕吐,或深呼吸动作,或压迫眼球可达到 *** 迷走神经,减慢心率的目的,也能马上转复。

4、合理用药: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5、定期检查:身体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生活要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节制性生活,不饮浓茶不吸菸。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陆’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父母是非常关注孩子的健康的,而小孩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不正常的现象,需要及时检查治疗。下面介绍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1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也分先天性因素,这种病容易复发,可能是因为急性感染所导致。

这种病的病因有很多,如房间隔缺损、心导管检查、心脏手术都有可能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临床的表现为突然发作或者突然停止,对象是任何年龄段,其中婴儿较多见,我姨家的小孩儿才一个多月大,就突然发作了,不吃东西还老吐。

小儿阵发性室上行心动过速病因

(一)发病原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儿,预激综合征病儿易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并易复发。急性感染可为诱因。

室上性心动过速也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炎、三尖瓣下移、房间隔缺损等,洋地黄中毒、心导管检查、心脏手术也可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

(二)发病机制心脏电生理研究提示,室上速多系折返引起,少数因自律性增高所致。折返可发生在窦房结、心房内、房室结及房室旁路,其中以房室旁路及房室结折返最常见。

北京儿童医院应用食管心房调搏术对34例室上速患儿进行电生理研究,结果证明房室旁路折返者19例(56%),房室结折返者13例(38%),房自律性增高者2例(6%)。

重庆儿科医院用同样方法研究27例室上速患儿的发生机制,确定分型的22例中,房室旁路折返者占63%,其次为房室结折返者。

1、折返机制

发生折返者必须具备单向传导阻滞、传导延缓及折返环路三个因素。

(1)房室结折返:

图1示房室结纵向分离为双径路:慢径(α径)传导慢,不应期短;快径(β径)传导快,不应期长。在正常窦性心律时,心房冲动同时经快、慢径传播,由快径下传产生QRS波,因经慢径传至房室束时后者处于快径下传的不应期而受阻。

如有房性期前收缩,快径尚处于不应期发生单向阻滞,冲动经慢径下传产生QRS波,并沿快径逆传产生心房回波。如房性期前收缩更为提前发生,产生心房回波传至慢径时,后者已脱离不应期,则形成房室结折返性室上速(AVNRT)。

由慢径下传、快径逆传者称慢—快型(S—FAVNRT),较为多见。由快径下传、慢径逆传者称快—慢型(F—SAVNRT),较罕见。

(2)房室折返:

即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速。房室结为慢径,房室旁路为快径,折返环路包括房室结、心室肌、房室旁路及心房肌。

房室折返性室上速(AVRT)通常由适时的房性期前收缩激发,冲动在旁路阻滞,沿房室结前传,抵达心室时又经旁路逆行折返,循环不已,形成房室折返性室上速。由房室结前传、旁路逆传者称顺传型房室折返性室上速。

由旁路下传、房室结逆传者称逆传型房室折返性室上速,极为少见。如预激综合征的房室旁路只有单向逆传功能,

则心电图无心室预激的表现(P—R间期正常,无δ波),但仍可通过旁路形成顺传型房室折返性室上速,称为隐性预激综合征。北京儿童医院经食管心房调搏诊断为AVRT的19例中,隐性预激综合征为6例(31%)。

(3)窦房结折返及房内折返:

二者均较少见。窦房结折返多发生于病态消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房内折返见于心房扩大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2、自律性增高

由于心房或房室结区4相自动除极坡度升高,形成异位冲动,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缺氧、儿茶酚胺及洋地黄副作用等因素,均可使心房及房室结区自律性运轿增强。小儿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可能由于心房肌残留具有自律性胚胎细胞引起。

在饮食上要注意旁桥肆避免暴饮暴食,减少盐的.摄入,注意平常吃些清淡的食物,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最后可以总结出以往发病的情况,总结经验,来避免病情的诱发。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2

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

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小儿最常见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是指异位激动在希氏束以上的心动过速。主要是由于折返机制导致的,少数为自律性增高,或平衡心率。

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对药物的反应是比较良好的,是儿科的急症之一,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出现心力衰竭。

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容易反复发作,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先天性的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等疾病。

多数情况下患儿没有器质性的心脏病,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当然过度的疲劳、精神紧张、过度换气、心脏手术时或者是心脏手术以后,心脏导管检查都可以诱发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出现。

新生儿室上性心动过速原因

新生儿室上性心动过速是由心房或房室交界处异位兴奋灶快速释放冲动所产生的一种心律失常。新生儿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小儿最常见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发病率约占1/25000。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容易反复发作,但初次发病以婴儿时期为多见。表现为突然发作和骤然停止。

新生儿室上性心动过速小儿常突然烦躁不安,面色青灰或灰白,皮肤湿冷,呼吸增快,脉搏细弱。年长儿还可自诉心悸、心前区不适、头晕等。

发作时心率突然增快,为160~300次/分,多数>200次/分,一次发作可持续数秒钟至数日。

发作停止时心率突然减慢,恢复正常。此外,听诊时第一心音强度完全一致,发作时心率绝对规则为本病的特征。发作持续超过24小时者,容易发生心力衰竭。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能治愈吗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能治愈。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组疾病的诊断,其中最常见的是预激综合征,即心脏先天多长了一条或多条传导旁路,由此导致心动过速。

通过发病时心电图可诊断。射频消融手术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唯一根治的方法,否则可能终生面临发病。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发生于先天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等疾病基础上,但多数患儿无器质性心脏疾病,原因不明。

感染为常见诱因,但也可因疲劳、精神紧张、过度换气、心导管检查等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