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
您好! 看您描述的症状,可以断定这个孩子有自闭症的倾向。 自闭症的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用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② 自闭症儿童几种问题行为的有效处理方法有哪些
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归咎起来,都是一种“自我刺激”。
自我刺激行为是自闭症儿童在没有特定环境诱因的情况下,一种重复性的、刻板性的行为,这些行为似乎并无目的,但其主要还是为自己提供感官刺激,例如长时间反复不断的旋转物体、摆手、拍打身体、玩弄生殖器、凝视、上下跳跃、转头、挥舞手臂、前后旋转等。通常这些行为和外界刺激原因没有关系,都是患儿内在刺激的反应。而这些有别于普通儿童的奇怪行为,虽然不一定对患儿产生伤害和危及他人安全,但是它却足以妨害患儿在日常生活中的适应,会干扰生活技能的获得,因而,它同样是极令人困扰的问题行为。
我们从自我刺激行为产生的原因、种类及矫正干预三方面来认识自我刺激行为与相应的干预。
1. 自我刺激行为产生的原因:
产生自我刺激的行为可能与病源有关,使患儿生理或心理功能缺陷所致。即患儿试图以各种机械性行为,引导身体不断地、反复不停的节律动作,以补充或替代心理或生理活动不足的一中功能性需求。
以自我刺激的方式来满足个人达到逃避任务的目的。
由于社交技能缺乏,于是大多用自我刺激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正常儿童,在缺乏父母或老师关怀的情况下,同样会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或自我伤害的行为来引起父母或老师的注意。
纯属利用自我刺激来满足个人的感官刺激需要。
2. 自我刺激行为的种类 :
头部自我刺激:不断的摇头、点头、转头、抓头发等。
脸部自我刺激:盯视、痴笑、伸舌、玩口水、舔物、扭转嘴唇、牙齿发出声音、用手贴口部及耳部、玩弄舌头等。
手部自我刺激:扭转手指、部分手指不停晃动、将手指做成其它形状、摆动双手、双手手指对敲、用手敲身体某部位等。
身体自我刺激:身体向前或向后不断摇晃、左右摇动身躯、旋转身躯、激烈跳动、紧抱身体、扭转双手置于耳后、怪异的跳动(或跑动)等。
其它自我刺激:尖叫、闻自己或他人身体气味、呆望天空、强迫性写笔记、大量时间的计算等。
3. 自我刺激行为的矫正干预:
自我刺激行为虽然与外界环境刺激无关,但是它与患儿训练时间、活动内容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活动程序。
当患儿没有事情可做而有太多的空闲时间或结构化的活动日程太少时,便会有太多的自我刺激。如:给孩子制订一个忙碌的结构化的活动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有时间和活动安排要顾及患儿身体状况和活动能力。如果活动太多或活动本身太困难,同样会导致自我刺激,患儿以自我刺激来做为逃避手段。如:适当给孩子安排休息时间和低起点小步子的活动。
不强调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但是要求儿童用另一行为覆盖自我刺激行为。如:对玩弄舌头的患儿,让他张开嘴巴进一步指导儿童做舌体操练习,配合发音训练;对摇晃手指的患儿,让他把手指张开放在桌上或膝盖上等。
在奖励患儿时,必须要告诉他为什么会得到奖励。最好是在良好行为出现的同时提供特定的奖励。奖励办法应更多的使用有形奖励,同时也可使用表扬、赞美等方式。(如果使用强化物,则需充分考虑强化的时间、形式和应强化的行为,切忌乱用。)
出现一种新的自我刺激行为时,在不知新行为产生的原因时,我们需要先观察,以免增加矫正的难度,这时就需要陪伴者适当妥协。
不予理睬。患儿是想以此引起他人的注意,对于这类行为,最好办法就是不予理睬,而让其自然消退。
呼应训练。呼应就是回应外界刺激、多叫其名字的单纯反应。当患儿出现自我刺激行为时,直呼其名,以停止其行为。经过反复训练可以使患儿顾及外界刺激而逐步改变其内在刺激反应。
在进行训练活动之前,对患儿给予特定的口头指示。即让患儿明白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好了该做的事或少做甚至不做不该做的事会得哪些奖励等等,而且指导者(家长或老师)在活动中要抓住机遇充分赞扬其良好行为,这样就可以预防自我刺激行为。
适当选择训练课题,训练内容需要多种多样。如:生活自理训练、认知功能训练、运动训练、语言训练等等。但是,训练中一定要针对患儿实际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训练课题,让患儿通过训练课题学习刺激—反应—强化三者的关系,从而起到由课题集中心理的作用。自我刺激行为也就随之减少。
学习适当的社会行为,这里的“社会”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的含义。它泛指孤独症儿童自身之外的一切外界环境。即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让患儿学习与家庭成员相处原则和习惯、待人接物礼仪、饮食起居等;让患儿学习学校课堂常规、教育教学活动规范、集体行动规范等;让患儿学习社会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等。这些行为的学习,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因此,在抗拒自我刺激行为的基础上学习适当的社会行为,是矫正患儿自我刺激的的根本的指导方法。
自闭症儿童行为较为固执。自我刺激行为也是一样,需要花大力气,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得到矫正。在矫正过程中,特别是在教育场合中,一定要细化观察孩子的行为,不要急于解决行为问题而解决,要以心理学为背景来分析儿童的具体行为。
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
③ 我国每68名孩子中约有1名患自闭症,我们应该如何关爱“星星的孩子”
依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68名孩子中约有一名患有自闭症,这个数字或许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占比,这也激励着我们要学会去关注这些孩子,学会与他们相处,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我们要多了解这些“星星的孩子”,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他们的那一当方小天地,还有更大的温暖。
我们会觉得自己一个人吃饭,逛街,看电影很孤独,但是这是他们的常态。我有幸曾在大一时期加入了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而有一个每周的定期活动就是关于这些自闭症儿童,我们会去陪着他们玩儿,会给他们一下午的陪伴时间。但这远远不够,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人关注星星的孩子,尽自己的一份力,让他们看到的天空也是蓝色,也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