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儿童静脉营养走速不超过多少
扩展阅读
清末教育法规有哪些 2025-02-08 22:59:48
希乐同学参加了哪些比赛 2025-02-08 22:56:46

儿童静脉营养走速不超过多少

发布时间: 2023-07-08 13:36:11

‘壹’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的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1.评估及分类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分别以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和体重/身长(身高)为评估指标,采用标准差法进行评估和分类,测量值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评估及分类 指标 测量值标准差法 评价 体重/年龄 M-3SD~M-2SD 中度低体重 ﹤M-3SD 重度低体重 身长(身高)/年龄 M-3SD~M-2SD 中度生长迟缓 ﹤M-3SD 重度生长迟缓 体重/身长(身高) M-3SD~M-2SD 中度消瘦 ﹤M-3SD 重度消瘦 2.查找病因
(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或小于胎龄儿。
(2)喂养不当,如乳类摄入量不足、未适时或适当地进行食物转换、偏食和挑食等。
(3)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消化道畸形,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其他慢性疾病。
3.干预
(1)喂养指导 进行喂养咨询和膳食调查分析,根据病因、评估分类和膳食分析结果,指导家长为儿童提供满足其恢复正常生长需要的膳食,使能量摄入逐渐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85%以上,蛋白质和矿物质、维生素摄入达到RNI的80%以上。
(2)管理
1)随访:每月进行营养监测、生长发育评估和指导,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2)转诊:重度营养不良儿童,中度营养不良儿童连续2次治疗体重增长不良、或营养改善3~6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者,需及时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行会诊或治疗。转诊后,应定期了解儿童转归情况,出院后及时纳入专案管理,按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的治疗意见协助恢复期治疗,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3)结案:一般情况好,体重/年龄或身长(身高)/年龄或体重/身长(身高)≥M-2SD即可结案。
4.预防
(1)指导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采用特殊喂养方法,定期评估,积极治疗可矫治的严重先天畸形。
(2)及时分析病史,询问儿童生长发育不良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个体化指导;对存在喂养或进食行为问题的儿童,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和行为矫治,使儿童体格生长恢复正常速度。
(3)对于反复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及影响生长发育的慢性疾病儿童应及时治疗。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评估及分度
(1)评估指标
1)血红蛋白(Hb)降低:6月龄~6岁<110 g/L。由于海拔高度对Hb值的影响,海拔每升高1000米,Hb上升约4%。
2)外周血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0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 g/L。
3)有条件的机构可进行铁代谢等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2)贫血程度判断:Hb值90~109g/L为轻度,60~89 g/L为中度,<60 g/L为重度。
2.查找病因
(1)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和妊娠期母亲贫血,导致先天铁储备不足。
(2)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导致铁摄入量不足。
(3)不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胃肠疾病,影响铁的吸收。
(4)生长发育过快,对铁的需要量增大。
(5)长期慢性失血,导致铁丢失过多。
3.干预
(1)铁剂治疗
1)剂量:贫血儿童可通过口服补充铁剂进行治疗。按元素铁计算补铁剂量,即每日补充元素铁1~2 mg/kg,餐间服用,分2~3次口服,每日总剂量不超过30 mg。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以促进铁吸收。常用铁剂及其含铁量,即每1 mg元素铁相当于:硫酸亚铁5mg、葡萄糖酸亚铁8mg、乳酸亚铁5mg、柠檬酸铁铵5mg或富马酸亚铁3mg。口服铁剂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胃疼、便秘、大便颜色变黑、腹泻等副作用。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可改用间歇性补铁的方法[补充元素铁1~2 mg/(kg·次),每周l~2次或每日1次],待副作用减轻后,再逐步加至常用量。餐间服用铁剂,可缓解胃肠道副作用。
2)疗程:应在Hb值正常后继续补充铁剂2个月,恢复机体铁储存水平。
3)疗效标准:补充铁剂2周后Hb值开始上升,4周后Hb值应上升10~20 g/L及以上。
(2)其他治疗
1)一般治疗:合理喂养,给予含铁丰富的食物;也可补充叶酸、维生素B12(VitB12)等微量营养素;预防感染性疾病。
2)病因治疗:根据可能的病因和基础疾病采取相应的措施。
(3)管理
1)随访:轻中度贫血儿童补充铁剂后2~4周复查Hb,并了解服用铁剂的依从性,观察疗效。
2)转诊:重度贫血儿童,轻中度贫血儿童经铁剂正规治疗1个月后无改善或进行性加重者,应及时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会诊或转诊治疗。
2)结案:治疗满疗程后Hb值达正常即可结案。
4.预防
(1)饮食调整及铁剂补充
1) 孕妇:应加强营养,摄入富含铁的食物。从妊娠第3个月开始,按元素铁60 mg/d口服补铁,必要时可延续至产后;同时补充小剂量叶酸(400 mg/d)及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分娩时延迟脐带结扎2~3分钟,可增加婴儿铁储备。
2)婴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应从4周龄开始补铁,剂量为每日2 mg/kg元素铁,直至1周岁。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足月儿从4月龄开始补铁,剂量为每日1 mg/kg元素铁;人工喂养婴儿应采用铁强化配方奶。
3)幼儿:注意食物的均衡和营养,多提供富含铁食物,鼓励进食蔬菜和水果,促进肠道铁吸收,纠正儿童厌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
(2)寄生虫感染防治:在寄生虫感染的高发地区,应在防治贫血同时进行驱虫治疗。
(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评估与分期
(1)早期:多见于6月龄内,特别是3月龄内的婴儿。可有多汗、易激惹、夜惊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此期常无骨骼病变。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AKP)正常或稍高,血25-(OH)D降低。骨X线片无异常或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
(2)活动期
1)骨骼体征:小于6月龄婴儿可有颅骨软化;大于6月龄婴儿可见方颅、手(足)镯、肋骨串珠、肋软骨沟、鸡胸、O型腿、X形腿等。
2) 血生化:血钙正常低值或降低,血磷明显下降,血AKP增高,血25-(OH)D显着降低。
3)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增宽,呈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软骨盘加宽>2 mm。
(3)恢复期
1)症状体征:早期或活动期患儿可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2)血生化:血钙、血磷、AKP、25-(OH)D逐渐恢复正常。
3)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增加,骨骺软骨盘<2 mm。
(4)后遗症期:严重佝偻病治愈后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2. 查找病因
(1)围生期储存不足:孕妇和乳母维生素D(VitD)不足、早产、双胎或多胎。
(2)日光照射不足:室外活动少、高层建筑物阻挡、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冬季、高纬度(黄河以北)地区。
(3)生长过快:生长发育速度过快的婴幼儿,VitD相对不足。
(4)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消化道疾病、肝肾疾病。
3.干预
(1)VitD治疗:活动期佝偻病儿童建议口服VitD治疗,剂量为 800 IU/d(20 μg/d)连服3~4个月或2000~4000 IU/d(50~100 μg/d)连服1个月,之后改为400 IU/d(10 μg/d)。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一次性肌注VitD 15~30万IU(3.75~7.5 mg)。若治疗后上述指征改善,1~3个月后口服VitD 400IU/d(10 μg/d)维持。大剂量治疗中应监测血生化指标,避免高钙血症、高钙尿症。
(2)其他治疗
1)户外活动:在日光充足、温度适宜时每天活动1~2小时,充分暴露皮肤。
2)钙剂补充:乳类是婴幼儿钙营养的优质来源,乳量充足的足月儿可不额外补充钙剂。膳食中钙摄入不足者,可适当补充钙剂。
3)加强营养:应注意多种营养素的补充。
(3)管理
1)随访:活动期佝偻病每月复查1次,恢复期佝偻病2个月复查1次,至痊愈。
2)转诊:若活动期佝偻病经VitD治疗1个月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无改善,应考虑其他非VitD缺乏性佝偻病(如肾性骨营养障碍、肾小管性酸中毒、低血磷抗VitD性佝偻病、范可尼综合征)、内分泌、骨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低、软骨发育不全、黏多糖病)等,应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明确诊断。
3)结案:活动期佝偻病症状消失1~3个月,体征减轻或恢复正常后观察 2~3个月无变化者,即可结案。
4.预防
(1)母亲: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冬春季的妇女宜适当补充VitD 400~1000IU/d(10~25μg/d),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的发生。使用VitAD制剂应避免VitA中毒,VitA摄入量<1万IU/d。
(2)婴幼儿
1)户外活动:婴幼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每日1~2 h,尽量暴露身体部位。
2)VitD补充:婴儿(尤其是纯母乳喂养儿)生后数天开始补充VitD 400 IU/d(10 μg/d)。
3)高危人群补充:早产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VitD 800IU/d(20μg/d),3个月后改为400I U/d(10 μg/d)。有条件可监测血生化指标,根据结果适当调整剂量。
(四)超重/肥胖
1.评估与分度
(1)超重:体重/身长(身高)≥M+1SD,或体质指数/年龄(BMI/年龄)≥M+1SD。
(2)肥胖:体重/身长(身高)≥M+2SD,或BMI/年龄≥M+2SD。
2. 查找原因
(1)过度喂养和进食,膳食结构不合理。
(2)运动量不足及行为偏差。
(3)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
3.干预措施
(1)婴儿期
1)孕期合理营养,保持孕期体重正常增长,避免新生儿出生时体重过重或低出生体重。
2)提倡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在及时、合理添加食物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3)控制超重/肥胖婴儿的体重增长速度,无需采取减重措施。
4)监测体重、身长的增长和发育状况,强调合理膳食,避免过度喂养。
5)避免低出生体重儿过度追赶生长。
(2)幼儿期
1)每月测量一次体重,每3个月测量一次身长,监测体格生长情况,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进食,适当控制体重增长速度,不能使用饥饿、药物等影响儿童健康的减重措施。
2)采用行为疗法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3)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多进行户外活动,尽量不看电视或电子媒体。
(3)学龄前期
1)开展有关儿童超重/肥胖预防的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均衡膳食,避免过度进食,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尽量少看电视或电子媒体。
2)每季度进行一次体格发育评价,对超重/肥胖儿童进行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分析,纠正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
4.医学评价
(1)危险因素:对筛查为肥胖的儿童,在排除病理性肥胖之后,需进行危险因素评估。下列任何一项指标呈阳性者为高危肥胖儿童。
1)家族史:过度进食、肥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
2)饮食史:过度喂养或过度进食史。
3)出生史:低出生体重或巨大儿。
4)BMI快速增加:BMI在过去1年中增加≥2.0。
(2)合并症:根据儿童肥胖严重程度、病史和体征,酌情选择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高血压、脂肪肝、高胆固醇血症、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等合并症。
5. 管理
(1)对筛查出的所有肥胖儿童采用体重/身长(身高)曲线图或BMI曲线图进行生长监测。
(2)对有危险因素的肥胖儿童在常规健康检查的基础上,每月监测体重,酌情进行相关辅助检查。
(3)根据肥胖儿童年龄段进行相应的干预。
(4)对怀疑有病理性因素、存在合并症或经过干预肥胖程度持续增加的肥胖儿童,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一步诊治。 (一)管理方法
1.登记管理
对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肥胖、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儿童进行登记管理(表1),及时干预,记录转归。
2.专案管理
对中重度营养不良儿童,中重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儿童,活动期佝偻病儿童应建专案(表2-4)进行管理。
3. 会诊与转诊
应及时将疑难病例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行会诊,并进行追踪随访,记录转归。
(二)专案管理人员资质
专案管理人员需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质,并接受过营养基础知识和营养性疾病培训。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专案管理率=(辖区内中重度营养不良儿童专案管理人数/辖区内中重度营养不良儿童人数)×100%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轻度贫血儿童登记管理率=(辖区内轻度贫血儿童登记管理人数/辖区内轻度贫血儿童人数)×100%
2.中重度贫血儿童专案管理率=(辖区内中重度贫血儿童专案管理人数/辖区内中重度贫血儿童人数)×100%
(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活动期佝偻病儿童专案管理率=(辖区内活动期佝偻病儿童专案管理人数/辖区内活动期佝偻病儿童人数)×100%
(四)肥胖
0~6岁肥胖儿童登记管理率=(辖区内0~6岁肥胖儿童登记管理人数/辖区内0~6岁肥胖儿童人数)×100%

‘贰’ 调节滴速,一般成年人每分钟滴速多少滴,儿童每分

⒈ 一般速度:补充每日正常生理消耗量的输液以及为了输入某些液物(如抗菌素、激素、维生素、止血液、治疗肝脏疾病的输助药等)时,一般每分钟5ml左右。通常所说的输液速度每分钟60~80滴,就是指这类情况。静滴氯化钾,如速度过快可使血清钾突然上升引起高血钾,从而抑制心肌,以致使心脏停搏于舒张期状态。因为血清钾达7.5毫当量/升时,即有可能发生死亡。如果把1克氯化钾(13.9毫当量)直接推入血液,那么在短暂时间内,就可使血清钾水平从原来的基础上立即增高3~3.5毫当量/升,显然是极危险的。所以氯化钾的输注速度,一般要求稀释成0.3%的浓度,每分钟4~6ml。葡萄糖溶液如输入过快,则机体对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部分葡萄糖就会从尿中排出。据分析,每公斤体重,每小时接受葡萄糖的限度大约为0.5g。因此,成人输注10%的葡萄糖时,以每分钟5~6ml较为适宜。此外,输入生理盐水时,也不宜过快,因为生理盐水中,只有钠的溶度和血浆相近似,而氯的含量却远远高于血浆浓度(生理盐水的氯浓度154毫当量/升,血浆的氯浓度只有103毫当量/升),输液过快的结果,可使氯离子在体内迅速增多。如肾功能健全时,过多的氯离子尚可由尿中排出,以保持离子间平衡;如肾功能不全,则可造成高氯性的酸中毒。
⒉ 快速:严重脱水病人,如心肺功能良好,一般应以每分钟10ml左右的速度进行补救,全日总输量宜在6~8小时完成,以便输液完毕后病人得以休息。血容量严重不足的休克病人,抢救开始1~2小时内的输液速度每分钟应在15ml以上。因为,倘若在2小时内输入2000ml液体,就可使一个休克病人迅速好转的话,若慢速输入,使2000ml液体在24小时内缓缓滴入,则对休克无济于事。急性肾功能衰竭进行试探性补救时,常给10%葡萄糖溶解500ml,以每分钟15~25ml速度输入。为了扩容输入5%碳酸氢钠或低分子右旋糖肝,为了降低颅内压或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早期使用甘露醇时,每分钟均需以10ml左右的速度进行。
快速静滴时,要注意观察病情,因为静脉输液过快,血溶量骤然增加,心肺负荷过度,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原有心肺疾患的病人或年老病人。因此,在达到每分钟10ml以上的快速输液时,护理人员应确切掌握输液前的呼吸次数与脉率,如输液后,呼吸次数与脉率较前为快,且伴有频繁咳嗽者,应减慢滴速,并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检查。若出现双肺底湿性罗音,说明存在肺水肿的先兆枣肺瘀血现象。此时应立即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快速利尿剂。另外尚须注意,高渗溶液输入速度过快时,可引起短暂的低血压(可能与冠状动脉功能失调、致使心排出量减少有关)也必须予以警惕。
⒊ 慢速:颅脑、心肺疾患者及老年人输液均宜以缓慢的速度滴入。缓慢输液的速度一般要求每分钟在2~4ml以下,有些甚至需要在1ml以下。
⒋ 随时调速:根据治疗要求不同,输液时除有始终保持一种速度的情况外,还有须按实际需要随时调节滴速。如脱水病人补液时应先快后慢。输液血管活性药的速度应以既能保持血压的一定水平(80~100/60~80mmHg)又不致使血压过分升高为宜,例如去甲基肾上腺素滴速可维持在4~20μg/分,阿拉明维持在30~800μg/分等。为便于计算这些药物输入剂量,在配制液浓度时,使在一定量的液体内加入药量恰好使每滴所含的药量为一个整数,这样易于调节计算,如需低浓度或高浓度,则可按倍稀释。
最后还要注意,要达到需要的输液速度,一定要开放一条可靠的静脉通路,尤其要求快速输液时,针头要粗、固定要牢。危重病人应同时开放两条通路,一条补液,一条根据病情加用各种药物静脉滴注。另外,根据循环稳定情况(血压、脉搏)、脱水情况及输入量的记录,应该每6~8小时总结平衡一次,以便医生及时决定调整补液速度

‘叁’ 来不及准备 谁有总结好的 儿科常见的护理常规及小儿各年龄阶段静脉输液速度速求!!!感谢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 (一)护理评估 1.患儿病情、年龄、营养状态、心理状态。 2.用药目的,患儿及家长对输液的认知程度。 3.穿刺部位皮肤及血管状况。 (二)护理计划 1.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了解所输药液的使用方法及作用,掌握输液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2.用物准备: (1)输液器、液体及药物。... (2)治疗盘内置:碘伏消毒液及容器、棉签、弯盘、胶贴、备用头皮针等。 (3)其他物品:剃须刀、污物杯、肥皂、纱布、治疗巾、必要时备砂袋或约束带。 3.患儿准备:排尿、为其更换尿布、顺头发方向剃净局部毛发。 4.环境准备:清洁、安静,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扫地及更换床单。 (三)实施要点 1.在治疗室内核对、检查药液、输液器,按医嘱加入药物,将输液器针头插入输液瓶塞内,关闭调节器。 2.携用物至患儿床旁,核对患儿,再次核对药液,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排尽空气。 3.将枕头放于床沿,使患儿横卧于床中央,必要时约束患儿。 4.如两人操作,则一人固定患儿头部,另一人穿刺。穿刺者立于患儿头端,消毒皮肤后,一手紧绷血管两端皮肤,另一手持头皮针柄,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cm处将针头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皮肤,然后将针头稍挑起,沿静脉走向徐徐刺入,见回血后推液少许,如无异常,用胶布固定。 5.调节滴速,将输液管妥善固定。 6.整理用物,记录输液时间、输液量及药物。 (四)注意事项 1.认真查对,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2.穿刺中观察患儿的面色及一般情况。 3.合理调节输液速度。 4.正确处理输液中的各种异常情况。

‘肆’ 静脉输液速度两岁小孩是每分钟多少滴成人是60-80滴/每分钟

这要看是用什么药,滴速是有区别的。滴速快主要是心脏负担不了。有的药会在说明中注明应在多少时间内滴完,不然会影响疗效。具体滴速最好依据具体用药向医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