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如何观看留守儿童
扩展阅读
儿童脸被火汤伤了怎么办 2025-02-12 11:53:27
歌词的你哪里去了 2025-02-12 11:47:21

如何观看留守儿童

发布时间: 2023-06-16 03:52:25

㈠ 如何看待留守儿童现象

1. 社会因素

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关注留守儿童,如责令当地的中小学校关照其教育问题,但多停留在形式上,实际解决其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多,而且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关注较少。

2. 学校因素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的消极影响。但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地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老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75%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3. 父母因素

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据统计,某地区“留守儿童”在校学生中有40%与父母分离3年以上,最长时间为11年。父母多采用打电话其次是通过写信与孩子沟通,沟通的内容最多的是学习情况,占71.9%,询问生活情况占12.3%,谈及为人处事道理的占7.2%,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兴趣;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多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而较少给予孩子精神食粮(书籍及心理上的沟通等);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很多成为孩子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4. 监护人因素

(1)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其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多数监护仅限于生活上,疏于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和正常人格;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抚养者大多溺爱孩子,导致要求放松和原则失效,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

(2)上代监护。上代监护指由父母同辈人,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强。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方面,64.4%的监护人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54.3%监护人有过罚跪、罚站等家庭暴力行为),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3)自由监护。自由监护是父母把监护的责任留给留守儿童自己,由于其身心发展不成熟,自制力不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在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而父母大多在金钱上给予充分的满足,使他们易养成自由散漫、奢侈浪费、道德水平低下等不良行为习惯。

5. 自身因素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十字路口,生理、心理、人生观没有成熟,行为最易越轨。生活上得不到照料,学习上监督力量薄弱,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散漫,易在同学中拉帮结派,寻求势力支持;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擅自处理,或凭哥儿们义气行事,办事鲁莽;失意时孤独自卑,心理障碍增加;学习成绩下降时缺少上进心,自暴自弃。

㈡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断的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的辛勤劳功者。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群体,那就是留守儿童。大家也都知道,近几年新闻媒体报道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那么怎样更好的关爱我们的留守儿童也成了一个社会的热门话题。 . 如何更好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也能健康成长呢?

4.学校的教育和长辈的教育 ' 对于正在上学的留守儿童学校的教育对他们身心起着主导作用,长辈的教育起着辅导作用。老师除了教授孩子知识外,也要更主动与这些孩子多交流,了解其内心的世界,帮助他们更好成长。

父母出去打工了,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辈,教育方式肯定有所不同,所以长辈应主动多与孩子父母和学校沟通,对孩子的一些心身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和治疗,促进其健康成长。当然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还有很多的方面,但父母的关爱是最重要的

㈢ 谈谈你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看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家长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因为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会造成不良影响。
首先,中小学生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
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就会使孩子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孩子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
长此以往,将会使父母与子女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因此,亲子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
其次,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就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
学校应千方百计加强对留守儿童小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通过加强日常管理、对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途径,同时建立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调动父母参与对他们的教育。
总之,留守的经历对正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影响重大。
我们应当看到这些影响,并且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㈣ 如何看待留守儿童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要去保护他们,不要让他们在没有父母看护时,被风吹、被雨打,多给他们一些关心、温暖和爱护。

㈤ 你是如何看待农村众多留守儿童的

一、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亲情淡薄。

很多父母为了生计,不得已将孩子留在老家,让孩子的爷爷奶奶进行照看,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可能一年半载才回一次家,每次回家也是在家呆几天冲冲忙忙就走了。所以留守孩子跟父母之间的交往就非常少,即使父母关心他们,但是出门在外,也只能通过手机电话或者视频和孩子联络联络感情。

很多父母辛辛苦苦打拼其实就是为了孩子,但是将孩子留在来家自己出去打拼是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的。所以当父母的如果可能的话还是将孩子带在身边教育。很多人说没有办法将孩子带在身边,其实不是没有办法,只是有些父母他们是经过利益权衡后觉得将孩子放在老家才更划算。

㈥ 如何看待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问题确实是让人十分的揪心,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也是有许多的无可奈何。

首先是留守家庭的生存问题。每一个父母我相信都是愿意陪伴孩子成长的,可是陪伴他们成长的代价可能就是一贫如洗。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那么父母也是十分伤心难过的。他们很无奈,为了能够让孩子日后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只能背井离乡,丢下自己的儿女,去外地打工,为的也是孩子们的幸福。可以想象,这个决定是多么的艰难又多么的无奈。

留守儿童确实是面临许多的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可父母出外打工确实是避免不了的。只希望学校的老师能够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给留守家庭更多的帮助。让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也尽可能有一个快乐向上的童年生活,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关注。

当然,如果可以让这些留守地区的发展可以得到发展,使得出外打工的父母都能够回乡工作,那么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

㈦ 怎么看待留守儿童,该怎么做呢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23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一)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三)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四)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