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儿童文学的发生原理
观点之一:儿童观制约着儿童文学的发展,决定着儿童文学的发展方向。以西方儿童文学的发展为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1.17世纪以前:西方国家为对儿童进行宗教教育,钦定出版翻译《圣经》,以对家庭进行教育,目的是以宗教的名义给儿童带来快乐。
2.18世纪40年代:1744英国约翰·纽伯利《可爱的袖珍书》,受到当时洛克儿童观的影响。这本书虽“以教育和快乐为目的”,认为儿童应该有快乐的童年,但书籍偏重理性教育,有压抑想象力,幻想和教训主义文学。
3.18世纪末到19世纪甚至20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受卢梭儿童观的影响,促使儿童文学从教育、教训儿童变为娱乐儿童。
4.中国儿童文学至清末产生以来,在娱乐解放儿童与教育儿童之间苦苦斗争,周作人反对“读经”反对教训主义。
观点之二: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源远
民间文学的价值: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是全人类的启蒙老师,包含人类的智慧、思想,经过一代代口口相传,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时代性,因此具有宝贵的价值。
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源流。几乎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儿童文学发展,都离不开改编民间文学这一起点。
夏洛·贝尔、格林兄弟、安徒生等童话作者都是搜集、改编民间文学而着成儿童喜爱的童话集,只不过他们的改编性质和方式不同。
对民间文学的几种创改形式:或是直接搜集、创改;或是以此为灵感,创作其他体裁的儿童文学;或是对其颠覆形式的继承再创作。
其中对民间文学的现性转化,主要有思想方面和艺术形式方面,这两方面的改编都是为了能更好地适合儿童阅读,如思想上更注重童真童趣,语言上由口述变为文学,加上更多细节,采用儿童喜爱的拟声词或拟态语言等。
中西方神话故事的区别:中国神话故事、传说故事没有得到很好的搜集、整理,记载不完整。而西方神话保存留下来得比较完整,注重叙事性。
观点之三: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
儿童教育催生大量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超越一般的儿童教育。较早发现儿童的国家,学校教育的发展也比较迅猛。如英、法、德等。现代学校也帮助儿童文学认识了童年、培养了大批读者、传播了儿童文学。但负面影响是儿童文化与现代学校文化之间存在着冲突。学校仍有对儿童作品的抵牾思想和现象.
B. 中国儿童文学近40年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变革和突破是什么
第一个阶段(1919-1949):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儿童文学。在这个阶段,虽然在理论上最早有周作人提出“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但因为当时的文学肩负着救亡与启蒙的任务,洞肆儿童文学都负载着沉重的阶级、政治、人生与苦难等方面的内容,儿童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退居其次。这一阶段的作家与作品也相对比较少,儿童文学的创作不够丰富。最着名的作品是叶圣陶发表出1923年的短篇童话集《稻草人》,冰心1923-1926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散文《寄小读者》,张天翼分别于1932年和1933年出版的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是现代文学史上童话创作的高峰,除此之外,还有1933年陈伯吹创作出版的长篇童话《阿丽思小姐》、1940年代严文井创作的童话《南南和胡子伯伯》等都是重要的收获。
第二个阶段(1949-1965):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儿童文学。这个阶段社会比较安定,儿童文学也比较繁荣,许多作家自觉地承担起了以儿童文学来教育与培养新中国儿童的任务。主要作品有张天翼的长篇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孙幼军的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肆禅》、严文井的长篇童话《下次开船港》、柯岩的儿童诗《小兵的故事》、还有葛翠琳、洪汛涛、黄庆云等人的短篇童话和萧平、任大霖、任大星等作家儿童小说、郑文光为代表的科幻文艺。
第三个阶段(1978-2000):新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这是中国儿童文学从复苏到空前繁荣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开始冲破政治与教化的桎梏,向文学和人性回归,儿童文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与作品。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家有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沈石溪、班马、周锐、冰波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动物文学和童话都产纳雹轿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C. 试述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为什么产生于五四时期
本文论述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发生。
所谓儿童文学,又叫少年儿童文学,是以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本位、具有契合审美意识与发展心理的艺术特征、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这一特殊
文学,因读者年龄的差异性特征(如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又可将其具体分为少年文学、童年文学、幼年文学三个层次。它的存在当以创作的自觉
性、创作目的的明确性、创作作品的对于少年儿童的适读性为基本标志。它的成熟则须显示出自己独特的民族品格和对于现实的契合。
中国现代意义上儿童文学的产生一方面是中国文学自身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是和整个人类社会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处
于现代儿童文学后发国,其产生过程中的外援性因素也不可避免。在这个过程中,从人的发现到儿童的发现再到形成儿童本位,直至最后儿童本位的思想与现实的契
合构成了一条基本线索。肩负历史使命的践行者们在不同的阶段,各自作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是晚清时期的梁启超、黄遵宪等在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过程中揭开了发现儿童的序幕。当然梁启超等人所致力的是政治领域的启蒙工作,并未
着意于“人”的发现,但他们在为“改良群治”和“新民”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客观上对儿童的发现起了促进作用。在本时期曾志忞、沈心工和李叔
同等先驱以及《小孩月报》、《蒙学报》等刊物也都客观上对儿童的发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四前夕,在晚清一代学人的带动下,孙毓修、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陈独秀、胡适等学界先驱分别在儿童文学的编辑、译介、理论甚至创作上作出了不菲的贡
献,特别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更是揭开了中国文学关注人进而关注妇女和儿童的序幕。事实上到了本时期,儿童文学在中国己客观上存在了,并且有了一定儿童
本位的自觉,但本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是译介或改编自中国古代的作品,真正自己创作的、特别是在思想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作品还没有出现。它们只是儿童文学
走向成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酝酿阶段。在五四前夕准备的基础上,茅盾、郑振铎、冰心、叶圣陶、赵景深等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们在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理论领域也
都有颇多建树,他们在儿童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作品的结构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道路,特别是叶圣陶的《稻草人》的问世使儿童本位的创作思想和现
实主义道路实现了完美结合,标志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