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学前儿童的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什么变化
在成人眼里,幼儿永远是快乐和无忧无虑的,却未曾注意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潜藏着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事实上,焦虑已成为幼儿期一个普遍存在却较易被忽视的问题。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讲,幼儿都是弱小的群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经常会产生一种无力感,由此产生很大压力,而焦虑恰恰就是心理压力的一种体现。幼儿焦虑是幼儿在感知到内外界刺激对自己存在某种威胁,或者自己无法达到某种目标、克服某种障碍时所产生的愤怒、苦闷、羞愧、内疚、惊慌等不良的情绪体验或心理状态。
一、关于幼儿焦虑的相关研究
2000年,我国学者李江雪在“中国孩子的心理压力”研究中发现,学前儿童中心理压力较大的孩子约占10%。2001年刘建军对陕西省两所幼儿园的幼儿进行不良习惯的研究,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偏食、不按时作息、挖鼻孔、吮吸食指、焦虑、社会退缩、攻击性行为等方面,其中焦虑行为的检出率为4.89%, 明显高于身体瘦弱的检出率2.1%和肥胖的检出率0.61%。2002年,王星等对内蒙古地区256名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考察,发现幼儿在情绪、性格、社会适应、行为、交往、饮食与睡眠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在性格缺陷、进食与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三方面存在偏差的人数比较多。这些缺陷主要表现为依赖大人、胆怯、自卑、自责、害羞、对同伴言听计从、固执、任性、孤僻、厌食、挑食、肥胖、入睡困难、睡眠不安、心神不定、坐立不安、不愿独处、情绪易变且激烈等等,这些行为表现多是焦虑的外在表现形式。从以上研究可见,“焦虑”是学前儿童主要的心理障碍之一,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面临的压力增多,焦虑症在学前儿童中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多。
二、幼儿焦虑的外在行为表现
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直接性、自由表现性、外露性等特点,因此,受其心理因素影响,焦虑的幼儿通常表现出一些反常态的外显行为:
(一)情绪不稳定
幼儿焦虑时,常常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最常见的就是喜怒无常。他们常常会无端地大哭大闹,摔打玩具,或冲大人发脾气。事实上,这些无端的哭闹往往是有原因的,如幼儿在刚入园后不适应新生活而产生焦虑、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受挫或是得不到教师的重视等等。当他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受其身心发展制约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便会产生一些反常的情绪反应。
(二)行为异常
焦虑的幼儿,通常会表现出一些与平常截然不同的行为特征:对以往精熟的事情产生恐惧感,不愿意去完成;常常呆坐,双眼无神或游离;别人说东他道西,似听不进话去;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事情失去兴趣,无精打采,严重一些的甚至会出现大小便紊乱、睡眠障碍等。对这些处于心理困境中的孩子,细心的成人应该体察他的一举一动,多和孩子沟通,给予更多关爱,及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三)变相发泄情绪
遇到压力时,出于本能的应激反应,幼儿会主动地去寻找一些其他途径来缓解或排解内心的焦虑,如说脏话、暴饮暴食、吮吸手指、咬指甲、咬或抓衣角、迷恋电子游戏、玩弄生殖器等。在幼儿遇到压力情境时,常常会通过上述行为来安慰或抚慰自己,甚至会变成一种变相依赖。还有许多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通过攻击其他小朋友或物品来发泄内心积压的焦虑情绪,有的幼儿甚至会产生自残行为,把攻击目标转向自己,采取咬手、抓头,或用锐利器具伤害身体等过激行为。
三、幼儿焦虑的原因分析
幼儿产生焦虑情绪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人的因素入手,从成人与幼儿自身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人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
当孩子出现异常的举动,如大哭大闹等,许多父母往往归因于生理因素,担心孩子是不是没吃饱、或是没睡好等等,却忽视了孩子也有自己的心理需求。家长简单化了孩子的心理活动,认为小孩子只要一块巧克力就可以让他破涕为笑,甚至有些家长一会儿对孩子粗暴地打骂,一会儿又抱又亲,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与体验。殊不知,在孩子看似单纯的哭笑背后,却日益积压了消极情绪。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没有足够重视。教师在幼儿心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依赖教师、信任教师,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如果教师与幼儿关系不融洽,将会导致幼儿心理失衡。教师不能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与期望、对幼儿不公正、冷漠等都会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成人的不良教育态度与方式
1.家长对幼儿期望过高
适度的期望是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如果期望值过高,无视幼儿的个性差异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不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必然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目前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他们常一厢情愿或盲目地为孩子报各种班或参加一些特殊训练,从不问孩子是否有兴趣,认为小孩子不懂,做不了主。天真活泼的幼儿正是需要游戏和探索的年龄,却也要过早地背负如此沉重的包袱,这是他们的心理难以承受的。
2.家长的不良教养方式
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幼儿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中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研究表明,权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最佳,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较少。而在独裁型和放任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则相对容易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如在家中管教严厉的幼儿,在幼儿园容易产生胆怯,情绪易趋于不稳定等;放任不管的孩子则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这些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常会产生不良情绪。
3.教师不适宜的教育方式
教师的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包括教师如何和幼儿交往,如何对待幼儿的要求,如何管理幼儿以及怎样运用奖励等手段。在幼儿园中,不少教师往往倾向于采取批评、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幼儿,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幼儿会低估自己的能力。他们习惯于把一切过错都归因于自己,从而产生自责和内疚的情绪,教师过多的限制又让他们恐慌、无所适从,同时教师的指责和批评让他们自信心降低,产生羞耻感和恐惧感,久而久之,焦虑情绪自然应运而生。
4.幼儿自身身心发展水平与知识经验的制约
年龄幼小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知之甚少。他们对神秘的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而一方面受其身心发展制约,生存和适应外界的能力较差,远远应付不了周围世界的挑战,另一方面,幼儿知识经验少,他们在与外界发生接触时,极易受挫,其挫折承受力也普遍偏低。敏感的幼儿在遇到挫折时,失败的体验会给幼儿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担,产生焦虑、沮丧等情绪。此外,幼儿自身的先天气质等也是影响儿童焦虑形成的重要因素,面对同一种刺激,不同幼儿会有不同反应和应对措施。
四、解决幼儿焦虑问题的主要策略
幼儿的很多焦虑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在成人的努力下,幼儿的许多焦虑问题是可以预防和消除的。
(一)家长端正态度,合理教养幼儿
1.为幼儿制定适宜的目标
每位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某种期望。父母给对孩子适宜的期望和关注,可以成为促进儿童积极发展的一种动力因素。这是因为父母对儿童抱有某种合理的期望,就会以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幼儿,譬如对幼儿多鼓励,多赞赏,多支持,儿童感受到父母的鼓励、赞赏、支持,又会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回应父母,形成良性循环。反之,父母对幼儿抱有过高或过低的期望,都会影响到父母对待幼儿的态度和方式,造成幼儿担心自己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担心受批评或担心父母不爱自己等等,从而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积极关注与评价幼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有积极关注的需要,即儿童有对诸如温暖、爱、同情、关怀、尊重以及被人承认、接纳的需要。只有在给予儿童积极关注的基础上,儿童才会产生安全感,才会产生“自我关注”,也就是说,儿童只有得到别人的肯定之后,然后才会肯定自己。父母是学前儿童的“重要他人”,他们的评价会对儿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在评价孩子时注意多用肯定语,多说几句“你能做到”“在妈妈眼里你是最棒的”之类的话,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你的支持与肯定,感受到你是尊重他、爱他的,这样,孩子就会变得自信,变得有安全感,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够去从容应付。
(二)幼儿园提供适宜的教师与教育
1.为幼儿合理配备教师
幼儿园中,教师是和幼儿关系最亲近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等,都能给幼儿造成很大的影响。幼儿园在配备幼儿教师的时候,必须考虑教师自身的特点,如不能把两个都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放在一个班;性格沉静温和的教师最好和性格开朗活泼的教师搭配;焦虑水平高的教师一定要和心境平和、做事沉稳的教师共事,这样,即便是一位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欠妥,另外的教师也能及时补救,使幼儿的不良情绪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
2.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
幼儿园应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环境,师幼之间应建立种融洽、友爱的人际关系。教师对幼儿应充满热情和爱心,态度要和蔼,言语亲要亲切,要尊重与信任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不随便训斥与惩罚幼儿。幼儿受其知识经验的制约,难免会犯错误,教师应允许幼儿犯错误,并给予幼儿改正的机会,这是幼儿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要一视同仁,关心每位幼儿的成长,做到不歧视、无偏见。同时,教师还应利用日常活动和集体活动的机会,引导和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三)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许多焦虑问题的产生与二者密切相关。比如,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周围的环境和交往对象都发生了变化,幼儿对此容易产生恐慌;幼儿园与家庭不同的规则让幼儿感到不适应;家园教育的不一致让幼儿感到困惑
㈡ 焦虑症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焦虑症分为慢性焦虑症和急性焦虑症。症状分别为:
1、慢性焦虑症变现为:
(1)情绪症状 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2)植物神经症状 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3)运动性不安 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
2、急性焦虑症变现为:
(1)濒死感或失控感 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有的有特定触发情境,如封闭空间等),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
(2)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
(3)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 发作开始突然,发作时意识清楚。
(2)儿童焦虑症表现有哪些扩展阅读:
焦虑症的危害:
1、睡眠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
焦虑症常伴有睡眠障碍和神经障碍,如入睡困难、经常有噩梦、半夜惊醒、脸色苍白或脸红、肢体麻木、肌肉跳动、心悸和胸闷或窒息、食欲不振等。可能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如腹泻、尿频、月经不调、以及性欲低下和性功能障碍等。
2、会有轻生的念头
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能会持续头晕或暂时失去记忆力,身体表现为直肠出血、脉搏加速,背痛和头痛、身体震颤和经常失眠等症状。当焦虑症状最严重时,有些患者甚至可能有自杀念头。
3、情绪焦虑时会影响身高
焦虑和紧张的负面情绪,可能会使女孩的身高缩短。研究表明,紧张和焦虑的女孩将比快乐的女孩矮一些,因为经常处于焦虑的状态中,会使身体的内分泌紊乱,并且不利于青年期的生长和发育,所以,身高也同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4、负面情绪会使周围的人也受到影响
当家庭中有孩子,孩子通常对成人的情感状态非常敏感,当他们感到成人的焦虑时,他们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如果他们长期生活在焦虑的家庭中,不仅会严重阻碍他们的心理成长,还会导致身体疾病。
5、癌症的发生率提升
致癌因素非常复杂,精神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很可能发生在一些沮丧的、长期的焦虑、抑郁、恐惧、悲伤和其他情绪紧张中。
㈢ 幼儿焦虑症的表现都有哪些
家长您好,一,孩子出生后,其主要生长环境就是家庭,由于父母的关切与呵护,孩子从内心会得到一种安全感。当他进入幼儿园面临一种新环境时,这种安全感会被打破,心里会产生烦恼、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此时的老师必须让幼儿对自己产生依恋感,这是形成安全感的重要办法。二,幼儿胆怯、怕生,做什么事都不能独立完成,因而当自己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产生哭闹现象。对这样的幼儿,老师既不能一味满足他,也不能过多限制他。一味满足他,容易造成任性和执拗;过多限制他,会挫伤他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依赖,缺乏自主独立能力。这时作为老师,要扩大他的社会生活圈子,鼓励他与小朋友一道玩,帮助老师分发玩具、摆水杯等。三,任性的孩子个性偏执、意志薄弱、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这是成人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根据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幼儿任性的表现千差万别,因此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据因人因时因事加以实施,宗旨在于给幼儿提供适应的约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
㈣ 儿童焦虑症症状
儿童焦虑症常见于学龄儿童,以女孩为多见。这类儿童常常因学习成绩差,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对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看法非常敏感,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当急性焦虑症发作时,患儿表现为过度烦躁,焦虑不安,伴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食欲不振,心跳,气促,出汗,尿频,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患儿夜间往往不敢单独睡,怕黑暗,常需要妈妈陪伴,常伴夜间遗尿。 儿童焦虑症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这类孩子病关就有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强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多虑。他们的家长也常有敏感、多虑的表现,而且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 造成儿童焦虑症的重要原因有: 1.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苟求,只知“望子成龙”,而不考虑这些要求是否超过了孩子智力发育不平,孩子摄于家长的权威,整天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便导致了过度焦虑反应。 2.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在家中对其百依百顺,这同样使孩子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当孩子走出家庭,在社会上或学校中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时,就容易发生过度焦虑。 3.有些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过度地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搞“题海战术”等,教育内容过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孩子负担太重,接受不了,也易形成过度焦虑反应。
㈤ 孩子焦虑症的表现是什么样的
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极度恐惧、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心律加快,呼吸急促,出汗,发抖,虚弱等。目前焦虑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认知过程、不良生活事件、生化、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
㈥ 孩子在小的时候,什么行为是焦虑的表现
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焦虑的状态,其实这种状态如果父母能进行及时的开导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父母根本发现不了解孩子哪些情况是焦虑的表现。孩子出现心理焦虑,多是由于他们缺少安全感,由于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照顾,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造成的。孩子内心焦虑会有哪些表现呢?
一些比较小的孩子焦虑后表现出对一些事物的依赖感增强有些孩子突然就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了,而且特别喜欢一些玩偶类的东西,喜欢和他们诉说自己的心声,一旦离开他们就会感到不安和焦躁。这说明孩子不喜欢敞开自己的心扉,不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这些会让他们感到焦虑,父母需要多给孩子一些安全感。
㈦ 家长须知:儿童焦虑症的几大症状表现
很多家长不能理解,儿童竟然也会患者上焦虑症,小孩子怎么会患者上焦虑症?专家介绍到,心理健康对儿童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心理状态良好的儿童会变得活泼和聪慧,相反,长期处于焦虑、忧郁状态的儿童长大后也会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是心理病态。当儿童患上焦虑症时,会出现哪些症状呢?家长应提高警惕,慎防儿童焦虑症。
儿童患上焦虑症之后,家长应反思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教育方式等,并相应做出一些调整。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其内心焦虑情绪的来源,并给予正确和温和的开解,使其心理负担减轻。若情况严重,最好带患儿到心理科就诊治疗。
㈧ 幼儿时期常见的焦虑类型是
妈妈网
幼儿入园焦虑期的表现有哪些
2019-03-30
妈妈网资深编辑资深编辑
母婴网络妈妈网
很多幼儿在最开始进入到幼儿园的时候,因为不适应的原因很容易出现一些比较特别的表现。但是有些幼儿的这种情况很快就会消失,有一些幼儿在入园很长时间还会有这样的情况。那么幼儿入园焦虑期的表现有哪些?
如果幼儿入园以后对幼儿园做的一些活动都比较抵制不配合,甚至是经常的哭闹。还有些幼儿会出现特别生气,甚至是满地打滚这样的情况。尤其是在上幼儿园之前,干什么都比较慢慢吞吞的,其实这些幼儿是想用这些方法来避免去幼儿园。
幼儿在刚入园的时候,除了会哭闹以外,还有一些幼儿的性格还会发生一些变化。甚至有一些比较外向的幼儿,也会变得比较内向,甚至动不动就哭或者是发脾气,这都是因为幼儿突然之间在陌生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反应。
甚至还有一些幼儿在饮食方面也会出现不想吃饭,甚至在睡觉的时候还经常的做噩梦。这些都是幼儿入园焦虑期的表现,一般的幼儿适应一个星期左右,这种情况就会消失,希望父母在幼儿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照
㈨ 幼儿焦虑症较为常见,常见类型有哪些
宝宝不是焦虑症,只是有一些焦虑情绪,更多的是处理情绪的问题,家长做好安抚工作,解开心结就能改变孩子的这些行为。会显得紧张、不安,而且还会变得容易激动。一点点小刺激也会令他烦躁不安,不知所措,工作不能集中心理,失去正常判断力。不好的心理暗示是非常可怕的。正确的方法,是要因势利导,在排除实体病症的前提下,全面地关照、体贴、引导、培育孩子健康成长。
刚开始的时候宝宝可能会不习惯还是要哭一下的,经过几次以后孩子就会习惯这种方式,知道这时候妈妈要出门了,很快还是会回来的。五岁儿童害怕父母亲出门,将他们留给保姆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是小孩对于外在世界的风险日趋扩大的意识,所做出的正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