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让孩子遵守纪律规则 从小培养宝宝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大班是孩子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孩子的规则意识就很难形成。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规则意识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发展的。因此,家长应当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给家长朋友提几点建议: 一、在日常生活中定规则 首先家长本身要有规则,再给孩子定生活、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的基本规则,家长要有帮孩子定规则的意识,比如说,早晨要按时起床,上学不迟到,与人交往时主动打招呼等。大班孩子面临升入小学,到学校后要遵守纪律。纪律是什么?在家庭中就是一些小的规则,给孩子定规则,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 二、规则表述要清楚明确,易于理解 比如当你发现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时,你不应该对孩子说:“你快点吃!”因为你要求他“快点吃”,他会理解为“加快速度,狼吞虎咽地吃”,而不能正确理解你的意思是让他吃饭要细嚼慢咽,不做别的事情。 三、以积极的方式对孩子提出规则 家长要积极正面的影响孩子。比如,家长告诉孩子吃饭时要一心一意地吃,不要带着情绪说反话。倘若家长说反话,告诉孩子“你就慢慢吃吧!”有些孩子就当真慢慢吃,并且振振有词地说,“不是你让我慢慢吃吗?”其实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听懂反话,但他就和家长对着干,所以,家长最好用积极肯定的方式、愉快的方式向孩子提出要求。 四、让孩子参与定规则 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参与定规则。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出门,让孩子当导游,领着家长过马路,启发孩子说出:红绿灯要遵守,要走斑马线。让孩子身体力行,他接受起来会很容易。这样,让孩子觉得这个要求不仅在要求自己,也在要求别人,孩子还会有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 五、对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及时进行鼓励 当孩子做得很好时,家长应给孩子表扬或鼓励,这种表扬或鼓励不一定是买玩具或零食,可以是一个拥抱或口头上的鼓励,都会使孩子非常愉快,关键是家长的态度,及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的好行为。 六、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要时时、处处、事事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年幼的孩子最擅长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模仿,比如说,家长要求孩子不能玩电脑游戏,而家长自己却痴迷网络,这样就会影响孩子,所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比如,看完书后放回原处,见到客人主动打招呼等。这些细小的行为都会对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七、规则意识的培养要持之以恒 孩子终归是孩子,规则的意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孩子有点反复也是正常的,但家长的要求要始终如一。比如,定在每天6点起床,家长就必须6点起床,每天都这样做,这对孩子是一种带动,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管规则怎么合理,讲得怎么细,如果不能坚持的话,所有的一切都是零。在这里给家长朋友提个醒,当我们决定做这样的事情,孩子也愿意做这样的事情,那么,我们一定要坚持下来,持之以恒。
② 给孩子立规矩很不容易,你知道有哪些法则呢
首先要父母有着规则意识
在倍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对他们的个人行为耳闻目睹。在日常生活,父母最先必须具备规则意识,这样才能在文化教育孩子、给孩子立规矩时候更有说服力。
在孩子年龄小的情况下,一些基本的规定建立起来,这会对他日后自控能力、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会产生推动作用。小树不牵正,以后也难直长啊。
标准尽量少,才能体现功效
大家经常说,“没规矩,不成方圆”。仿佛孩子本性跋扈,如果成年人无论着,他就会陆续踏入误入歧途一样。我觉得客观事实正好相反。孩子不懂事,并不是大家管得少,而是他们大家管的太多了!回想一下,我们每天对孩子讲的话,有多少个是在管她们。
吃饭时坐到位置上
对于吃啥、吃多少,赶快嚼或是渐渐地咽,用手抓或是拿勺子,在孩子都还没培养指定用餐的好习惯以前,这些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生活当中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与其说规定许多,孩子一条也做不到。比不上只要求最主要的一条,勤奋把他保证。
③ 在班级中,哪些行为是帮助儿童建立真正的纪律
蒙台梭利教育环境中具有六大基本要素:自由观念、结构与秩序、真实与自然、美感与氛围、蒙台梭利教具、社会性发展等。儿童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即,在一个与其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活动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其内心的秘密。如果不坚持这条原则,今后的教育就只能使人更深地陷入无穷的混乱中。
作为成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帮助儿童实现真正的自由呢?
一、独立发展给予帮助
首先,我们应在儿童的独立发展方面给予帮助。儿童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探索逐步走向独立,然而在针对儿童的自由方面,教育界却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荒谬的观点,那就是儿童的自由基于“成人想象的独立”,我们并不需要为他们预备相应的环境。蒙台梭利指出,成人必须给儿童提供能激励他们走向独立的环境和活动,以便让他们在有预备的环境中,借助这些活动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实现独立,任何人都不能替代这项伟大的工作。
“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儿童的个性得到积极的表现,使之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独立。”“儿童可以通过自由选择能力的发展,获得意志力上的独立;通过工作中的不受打扰,获得思想上的独立。”他们是在不断获得独立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作为成人,我们要在儿童的独立发展方面提供支持,这是我们对待儿童应该遵循的宗旨。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需要非常具体的教育活动,并且这样的活动要有非常清晰的内容。“有效训练儿童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帮助儿童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学会自己走路、跑、上下楼梯,学会捡起掉落的东西,学会自己穿衣服、脱衣服、自己洗澡,学会清楚地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我们必须提供这样的帮助,使儿童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和欲望,进而帮助儿童实现独立。”
二、意志发展给予帮助
第二,我们应在儿童的意志发展方面给予帮助。成人要鼓励儿童,依据设定的目标协调自己的行动,以完成自己选择做的事情,这样达到发展儿童意志的目的。因此,成人一定要保护儿童免受成人的压制,更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儿童的意志,要给予儿童自由选择的权利与机会。
蒙台梭利告诉我们,造成儿童意志力缺失的原因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成人的无知与压制。“儿童做事没有规律,是因为曾经被随意地强制有规律地做事;儿童懒惰,是因为他们曾经被强制去进行工作;儿童不听话,是因为以前他们曾经被强制听话。”这些现象表明,成人必须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意志的发展同样如此。
三、纪律发展给予帮助
第三,我们应在儿童的纪律发展方面给予帮助。蒙台梭利发现,纪律必须通过结构性的工作来逐步实现。因此,成人不必在行为上去指导儿童,只需给他们提供有建设性的工作机会,让儿童通过独立的工作而自然地获得纪律。
让儿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样儿童就能变得专注,进而达到自控的状态。儿童通过集中注意力与外界隔离,就会形成一种坚毅而平静的性格,对周围的人充满爱,最终自然地就建立了内在的纪律。所以,成人必须牢记工作的重要作用。
“只有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只有一个守纪律的人,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对于必须进行纪律教育的儿童而言,我并不知道他们的心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经过纪律教育,这些儿童都将变得很好,而且这种良好的态势会持久稳定下去。他们能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表现自己,对此他们深感自豪,对老师和我也总是表现出亲切之情。”
四、明辨好坏是非给予帮助
第四,我们应在明辨好坏是非方面给予儿童帮助。“为了能够积极遵守纪律,儿童学会的第一个观念就是能明辨好与坏。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观察儿童有没有混淆好与不好、坏与不坏这些概念。”成人必须制定出明确的限制和规则,以阻止儿童的破坏性和反社会行为。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显而易见,儿童的自由以不违反集体的利益为原则,从其形式而言,就是一般人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我们必须制止儿童做出触犯他人或骚扰他人的行为,以至于任何粗鲁或不礼貌的行为都要受到制止。”
蒙台梭利曾经把达到她所谓“自由运作”的理想教室,描绘成这样一个场所:“每一个儿童都在做一些有益而充满智力的自发性活动,没有任何粗鲁的行为。”
为了能发展出这样的自由观念,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清楚的限制性规则,只有当儿童的行为具有破坏性时才需要被限制。也就是说,只要儿童的行为不违反以下三个基本规则,“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他的行为就应该被允许。“至于其他的行为,不管是怎样的行为,表现为怎样的行为方式,老师一方面要允许,另一方面还必须进行观察,这一点至关重要。”
对儿童自由选择的这种保护,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关键所在,绝对不可以违背,否则,儿童刚刚表现出来的自发性行为,也许就会被我们扼杀了。“更为可怕的是,我们竟然不知道扼制的后果,此时,我们也许扼杀了生命本身。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那些抑制自发行为和任意强加的行为。”
五、自由选择给予帮助
第五,我们应在自由选择方面给予儿童足够的机会。
显然,要让儿童有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我们就需要多设计一些有益的活动或工作,并呈现给儿童,允许他们通过自由选择工作来实现自主教育。进一步说,要想让儿童能够自由地去工作或活动,就必须让他们在其周围环境中,找到一些与他们的内在结构存在直接关系的东西,这些内在结构依据自然法则而自身发展。设计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和教具也是一名蒙台梭利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真实的选择依赖于对工作的认识。所以儿童在使用教具前,教师需要给予他一定的演示,演示的方式可以通过教师的个人教学,也可以让儿童观察其他儿童对教具的使用方法。因为这些演示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儿童的自由,所以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演示的课程与过程都要尽量简洁明了。
一个自由的蒙台梭利环境,可以让儿童有机会反省自己的行为,进而确认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所产生的影响。这样儿童就可以去体验现实情境的范围限制,并分辨哪些行为能带来满足感,哪些行为会带来空虚感和不满,从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和不足。所以,在蒙台梭利教室这个预备环境里,给予儿童一个了解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这也是自由所带来的最重要的结果之一。
④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守纪律,就是听老师的话,很安静地坐在那儿。但蒙特梭利方法中的纪律和这种守纪律截然不同。在谈到纪律时,蒙特梭利强调说:“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大家就会不明白,纪律怎么会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呢?蒙特梭利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这是第一点。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我称之为纪律。
这个“生活准则”到底是什么?人怎么样才能是自己的主人呢?听起来好像有点难以理解,我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解释。
人怎样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举过那个心理学上着名的例子,我觉得它应该成为做自己主人的经典事例。有一个小女孩平时由保姆带。注意,带她的是保姆。保姆平时带她的时候,她一动水龙头,保姆就说:“不要动,不可以动,你会把衣服搞湿的。”每次都重复。注意,每次都重复。保姆肯定是怕麻烦,因为衣服湿了保姆会有很多麻烦。后来,这个小女孩到她外婆家去玩,她外婆家有一个花园,花园中间有一个喷水的喷头,小女孩非常想动这个喷头,但她停住了,外婆说:“你动呀!你为什么不动它?”小女孩非常非常矛盾,但她最后还是说:“噢,我不能。我不能动,我的保姆说我不可以动的。”
小女孩已经受到了约束和禁忌,她不能动这个东西。她想动,这是她的内心告诉她的,但她的内心不起决定的作用了。她的外婆也不能起决定的作用了。决定她行为的是保姆。?
可是她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动呀!”她说:“不,我不能动。”就是说当保姆不在的时候,保姆这个人依然在控制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做什么根本听不了自己的心声,她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当一个人不能成为他自己时,就会出现矛盾和挣扎,痛苦就产生了。
事实上,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和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自动约定一些规则并很好地遵守它,例如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等。但这些规则应当是和儿童的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同小朋友的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儿童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这样的规则必须量少、严谨和科学,并且可由儿童自己去创造。这样的规则,儿童遵守才有乐趣,而破坏这种规则,儿童就十分痛苦,因为它已成为儿童生命的一部分。
为什么这个事例是一个经典的事例呢?因为儿童时期的父母、儿童时期的教师、儿童时期的保姆最重要。儿童到了8岁,还在崇拜或热爱他的老师,但到了初中,孩子将去爱一个朋友,爱一个明星,到了高中,他将去爱或暗中爱一个同学或心中的爱人。在儿童成长中,成人是逐步退出他爱和效仿的位置的。
我们学校有很多从其他幼儿园转来的大孩子,以前他们可能很听老师的话,很听父母的话,每天的工作或是玩耍都由老师来安排。就是老师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来我们蒙特梭利幼儿院以后,突然把自由给他,他就不知道做什么了。他经常无所事事,就等着老师给他分配学习任务。如果老师不给他分配的话,这一天他什么都不干。这在蒙特梭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这不是一个孩子,这更像一个老人。事实上我们人类可贵的创造力就是被这些东西一次一次抹杀了。无形中的一种禁忌使你不敢去思想,不敢去超越这个范围以外的事情。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她的孩子6岁时力气已经特别大了,为了到电视机后面找乒乓球,孩子不小心把电视机碰到地上,电视机摔碎了。那个时候电视机还没有普及,是个贵重的东西,我同学的妈妈、妹妹以及亲戚朋友都说她:“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也不打孩子,也不训孩子,也不说孩子,你会把孩子惯成什么样?”她说:“不,我决不训我的孩子,我只对他说:‘没关系,你是不小心的。’”她说,她小时候动了收音机,她妈妈训她,不让她动。每次都这样,结果搞得她有了心理障碍,她现在就是不敢动音响上面的那些按钮,一动就恐惧。她知道她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有心理障碍,她自己知道。所以她说,她决不再把她的孩子搞出心理障碍。
自己有心理障碍又自知的人太少,而自己有心理障碍又不自知的人太多。我的一位朋友,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电脑公司做技术员,一拿改锥手就发抖。简直不可想象。大家帮他分析童年的经历,说到他爸爸对他怎样怎样。这个“好孩子”不断点头。后来他成为蒙氏教育的一个坚定支持者。
我们如何让孩子养成守纪律的好习惯,而且在自由中,让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成为自己的主人呢?
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是有兴趣的,孩子就会反复做那件事;在这样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最早的纪律形成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蒙特梭利所说的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纪律是指专注,行为的纪律是指顺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
⑤ 怎样培养孩子自律
一、首先,认识什么是自律。
管理自己欲望的能力,需要理性思考,不被情绪所左右,管理自己的欲望,就需要能够做到不被当下的诱惑,牵着鼻子去做事。
延迟满足的能力,是能够舍下目前的诱惑,来换取未来某段时间的更多、更高的回报或是利益。这个回报和利益包括物质,以及心理层面的东西。
图片
二、其次,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
1、对于1岁的孩子,树立规则,让他学会自我约束。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表明,由于无限制的自由,既不安全也不健康,所以羞愧和怀疑的存在是必要的。对于1岁半左右的小孩子,需要尽早树立规则,给予适度的限制,羞愧和怀疑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到对这些限制的需要。
我国心理学上也有研究显示,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给予适当的限制,可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感。
这也就是说,想要孩子自律,就要先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父母给幼小的孩子制订一些实用性规则,比起长篇大论讲道理要好得多。孩子的天性不愿接受规则的束缚,为了充分尊重孩子,父母千万不要自己说了算,建议让孩子参与进规则的制订,以此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制订一个积分规则,能够自己好好吃饭加1分,能够按时睡觉加1分,积到一定的分数,孩子就能够换到自己要的某个玩具。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原本不爱吃饭,晚上不肯早睡的孩子,一下子得到约束,为了得到奖励,作息正常起来,不用父母操心了。
2.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父母要适当地放手。
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为了更加地发挥孩子的内驱力,父母就要适当地开始放手了,这主要是因为一直生活在他律之下的孩子,是永远也学不会“自律”的。
所以,父母适当地放手,放下纠结的心,可能是培养“孩子自律”的最好途径。比如给孩子说“不”的机会,让孩子表达自已的想法。让孩子学会自主——自己吃饭、穿衣、洗澡等独立能力。父母此时,就需要允许孩子们做出合理的自主选择,而不是过多的限制,或者嘲笑孩子时,孩子自律便会自然而然形成。
2.自律要从家长做起。
“孩子写个作业,我要在一边盯着,不然他就拖拖拉拉写到很晚……”生活中,我常听到父母这样抱怨关系。
但是,孩子们也有抱怨:“爸爸妈妈在家里,哪怕陪我定作业的时候,也玩手机!”很多父母,盯着孩子写作业,盯着盯着,就崩溃了,开始冲孩子大吼大叫,严重影响亲子。就干脆在一旁低头玩起手机来,这让孩子更加没办法专心写作业,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在家一直在当低头一族,给了孩子们不好的榜样。
言传身教很重要。父母爱看手机和孩子爱玩电子游戏是一样的,如果父母能够做到每一天都有陪伴孩子的专门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不看手机,即便要接电话也要经过孩子的同意,孩子也会做到专心致志的写作业。因此,在要求孩子要做到某件事之前,父母自己要先做到,自律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
三、最后,从小培养孩子“自律”的五点注意事项:
1.父母不要长篇大论给孩子讲道理,而要简直地直接描述,对孩子提出要具体,并针对孩子年龄,给出适合他认知、接受、执行,到内化的方式。
2.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给予坚决地拒绝,但必须保持温和的态度。
3.避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沟通。在孩子大哭大闹要挟父母的时候,父母要做到视若无睹和无动于衷,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个招数没有效果,只有正常的沟通方式,才有效。
4.自主性强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强,自律性才高。在幼儿阶段,学习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兴趣。因此,发展孩子某些方面的兴趣,比如画画、唱歌、下棋等等,父母如能尽最大可能地支持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能够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那么孩子将会不需要任何外力来约束,就可以达到100%自律。
5.其实在生活中,许多父母已经认识到培养孩子自律的重要性,只是父母需要认识到自律是长期练习的结果。它不可能短时期形成,有一个从外到内的进程。也就是说,培养孩子的自律,需要依靠规范行为,直到有较高水平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发展特点和行为表现都会有所不同。
⑥ 0-8岁儿童的纪律教育读书笔记
作者:玛乔丽.菲尔茨
纪律教育:在提高自尊的同时教授自主和自律的方式,帮助儿童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自己判断正误,最终目的是帮助儿童成为快乐的有责任心的,有价值的人。
当然,这不是从班集体管理出发,而是从儿童个体发展出发。
作者简介:
玛乔丽·菲尔茨(Maorev.Fieds)博士玛
乔丽曾在幼儿教育领域工作长达30余年,她一开始在幼儿园执教,然后执教一年级,再后来从事教师教育工作。幸运的是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
也拥有了合作性学前教育以及其他多种类型的儿童看护经验。
(她拥有从幼儿到少儿的实践教育经验)
※“没有一种纪律教育方法能在任何时候适用于所有儿童。”
※“成人与儿童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是发展道德自主的基础。互相尊重意味着你尊重儿童和儿童尊重你都很重要。”
※成人应“尽力帮助儿童理解为什么某种行为是可取的或不可取的”“帮助儿童在成人不在场敦促’时,也能自行选择令人满意的行为
方式”。
※“了解儿童怎样成长、怎样学习与思考,有助于成人与儿童更和谐
地相处。这种理解不仅能使成人更宽容儿童正常的幼稚行为,也能减少成人不适宜的期望。”
※“按照儿童的发展水平设定你的期望,能使儿童从害怕去学校变成盼望每个新的一天的到来。”
discipine(纪律教育)
一词来源于词语(门徒),意思是引导和教。抱持这样的纪律教育观,就会将不良行为看成教导的机会。
比起仅仅强制规定不许做什么,我们更想帮助儿童学习对自己应该做什么做
出明智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他们而言,学会做出明智的选择与仅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迥然不同。我们不是提倡对儿童的行为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相反,我们提倡的是帮助儿童理解为何某些行为比其他行为好,帮助儿童在成人不在场“敦促”时,也能自行选择令人满意的行为方式。
本书围绕着如何将儿童培养成有责任心的、友善的和有价值的公民而展开,这并不是强迫甚至强制儿童按照某种方式行动。我们将会阐明为何我们坚信外部控制(如奖励和惩罚)妨碍了社会迫切需要的行为和态度。我们不只告诉你不要奖励或惩罚儿童,也阐释了达成行为目标的更好的方法。
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判断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并努力排除这个原因。
如果人们没有学会关心他人,做事有原则、有责任心,那么他们再学习什么内容都不重要了,他们的生活也将因此而布满荆棘。
教师们反映,课堂纪律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随着越来越多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社会交往技能匮乏的孩子来到学校,学校面临的这一挑战也逐年增大,许多孩子都缺乏控制冲动的能力,他们也没有能力管理沮丧与愤怒的情绪,教师则要努力与这些孩子一起创设一个互相关爱的教室环境。
幼儿教师需要在纪律教育上花很多时间,这不仅是出于自卫,而且也是因为这些孩子正处于关键期。对大脑的研究表明,生命的头几年是儿童学习有关行为的复杂技能(如逻辑思维和情绪控制)的关键期。3-10岁,大脑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拥有更多的连接脑细胞的创造性突触。而很多熊孩子的最终“修成”也正是因为没有及时用疏导方式解决他的需求。
纪律教育的目标:
☞长期目标:
我们应该牢记,早期的纪律教育会影响人一生的性格,因此,关键是思考什么样的成人对社会的作用最大而不是仅仅考虑什么样的儿童最容易管理。什么样的品质会对民主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呢?
☞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自尊则是对上述内容的感受,一个现实的自我概念对于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它是形成良好自尊的基础。
我们都希望儿童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但儿童尝尝得不到成人倾听,他们得不到尊重,他们常常被成人用成人绝不能忍受的方式加以责备、忽视、欺负和贿赂。
☞自律和自我约束:
只要他人在替儿童管理他们的行为,儿童就不能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
☞道德自主:
道德自律:用自己的信念和理解来管理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道德他律:自己受他人管理和控制。
自律:自主并不意味着缺乏控制,即使独自一人也从不背弃道德。
他律:只有当他人在场时,才体验到控制,他们依赖于奖励或惩罚他们行为的外部判断。
☞长期解决办法与速效解决办法:
压力:为了所谓纪律班级荣誉以迅速短期效果为目标的纪律教育手段。
家庭纪律教育模式:
鲍姆林德分类:权威型/专治型/放任型
对应的态度:坚定而温暖的态度/严格的坚定态度/缺乏指导的温暖态度
对应的理论: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成熟主义
建构主义纪律教育策略目标:帮助儿童建构有益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自己的价值观,帮助儿童发展出更好的归因能力成为更理性的人。
这种方式能帮助大多数儿童很快学会与他人协商解决问题,学会解决他们自己的矛盾,并学会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
最常见且消极影响最大的惩罚(奖励)措施之一就是将爱和赞许作为服从条件
为道德自主而教:建构主义方法:
□互相尊重
□帮助儿童理解。
□指导儿童做选择。
□处理原因而不处理症状
思考:
1你以什么样方式或你观察到的方式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
2你以什么样方式或你观察到的方式体现了对幼儿缺乏尊重尊重?
问自己以下问题,可以引导你发现某个行为问题的原因:(可能会有若干个“正确”的答案。)
环境是否能满足儿童的需要?
足够的运动?
足够的隐私?
足够的空间?
充足的材料?
课程计划是否能满足儿童的需要?
适度的挑战?
个人兴趣?
有意义吗?
行为期待是否适合这个孩子?
发展上?
文化上?
性格上?
孩子是否有未满足的生理需要?
饿吗?
累吗?
孩子是否有未满足的情感需要?
友谊?
信任?
自尊?
个人权力?
关注?
孩子是否缺乏一些社交技能
观点采择的能力?
参与游戏的能力?
孩子在交往技能上需要得到帮助吗?
“我认为”
协商?
行为是不是由一个不当的角色模型引起的?
媒体?
所崇拜的成人?
所钦佩的同伴?
孩子是否知道为什么这个行为很重要?
对后果缺乏经验?
孩子是否已习得了错误的满足需要的方式?
用不当的行为引起注意?
如何发现原因:
□通过观察发现原因
我们描述了纪律问题是如何由以下原因产生的:
(1)教师的期望没有与
儿童的发展、性格或文化相匹配;
(2)不适宜的学校环境;(3)不良的成人示范和交流。
我们在随后的章节中也解释了强制性的、惩罚性的纪律教育方式是如何适得其反,并引发更糟的纪律问题的。
讨论或反思。
1.制作一张你对纪律教育的期望目标的清单。将你的清单与他人的进行比
较。选择在指导儿童的过程中你最想鼓励的儿童的三个性格特征。说明你的选择,并与一位朋友的选择进行比较
2.想想你父母抚养孩子的方法。你认为它们最有价值的特征是什么?这些价值观是如何影响你的童年时代的?你的选择是否符合你父母的价值观,抑或它们是不同的吗?
3.在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封闭体系中,你如何确定自己的等级?这种等级划分是如何反映你父母和教师的纪律教育方法的?如果你是他律的,你能帮助儿童变得自律吗?
4.阅读完本章之后,你会给本章开头案例中那个身处不愉快班级中的教师什么样的建议?
⑦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遵守纪律习惯
如何养成孩子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孩子不遵守纪律问题是各个年级段老师都头疼的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试探一些教育他们的方法。通过几年的摸索,我有几点看法。
第一、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就是孩子自己教育自己。这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中是行之有效的,能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并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如引导孩子根据自己情况,写些有关遵守纪律的格言、警句放在桌上提醒自己;制定《课堂纪律十条》来要求自己;编写《一日生活常规》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些做法都是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坚持下去,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二、榜样法。榜样法是孩子以其他同学或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为榜样,自己向榜样人物学习的方法。孩子用榜样激励自己自觉遵守纪律,同时用榜样做一面镜子进行对照检查,矫正自己不遵守纪律的言行。在孩子身边,一定有许多同学遵守纪律,可以以他们为榜样,看他们是如何专心听讲,遵守课堂纪律的。老师特别是要注重和他们交谈,了解他们是怎样养成严格遵守纪律习惯的,请这些同学经常和那些不太遵守纪律的同学交流感情。还可以介绍革命先辈和英雄人物为榜样。
第三、评价法。评价法是根据孩子自己订的一些准则和《小学生守则》、《课堂常规》等有关纪律内容,对其行为给予一定的检查、判断。这种方法也可以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不断强化自身的积极方面,抑制自身的消极方面,逐渐懂得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从而提高是非观念和认识水平。只要孩子经常进行自我评价,不断检查自己,对自己遵守纪律情况进行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就能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效果。自我评价能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遵守纪律的“内驱力”。但是光靠孩子自己评价仍然不够,还要老师不时给孩子以指导和帮助,适时为孩子提一些建议。还可以要求孩子每个阶段制定一个目标,规定自己在纪律方面达到什么程度。如包括出勤、课堂纪律、课间纪律、课间操纪律、集体活动纪律等。老师可以指导孩子按照以上内容画一个表格,贴在家里的墙上,请父母督促他们每天晚上进行认真地总结,每 天自我评价,这样也能起到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作用。
第四、说理法。所谓说理法,就是孩子和他自己的行为进行说理,是孩子自己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认识、辩明是非的方法。比如孩子上课随便说话违反了课堂纪律,就要进行自我分析,找出违反纪律的原因,并想出克服缺点的措施。这样,他们就在自我说理的过程中,不断分析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第五、训练法。训练法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基本方法。要想让孩子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同样需要训练。因为训练可以使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我们班有一名学生,上课总是违反纪律,父母和老师都怀疑他有“多动症”。后来在家长的协助下,他每天晚上在家里静坐半小时,家长在旁边看时间,并数他动作的次数。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他做小动作的次数日趋减少,后来上课时基本能遵守纪律了。
这个例子中可以告诉我们:孩子只要坚持训练,是能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的。训练要强调严格二字。因为培养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要咬紧牙关并且严格坚持下去,不能让旧的不良习惯占了上风。训练时还要强调反复二字,不反复进行训练,良好习惯不可能自动形成。养成好的习惯,需要一定时间,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特别是不遵守纪律的孩子,已经有了违犯纪律的不良习惯,矫正这个习惯更需要持久反复的进行。老师们都知道,凡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好的学生,一般来说,都比较遵守纪律。反之,纪律较差的学生,一般来说自控能力欠佳。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要想办法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培养孩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耐心对待,坚持、反复引导训练,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⑧ 怎样培养孩子纪律意识
改变孩子自由散漫、不受约束的习惯,家长除了多和孩子谈心、交朋友、现身说法外,还有可能离不开惩罚。因为在一定的时候,特定的环境下,惩罚还是会起到一定的效果的。只是要提醒那些疼爱孩子的家长,在孩子受到惩罚时,千万不要包庇,要让孩子体会自由散漫不受约束所带来的后果,承担应有的责任。比如,孩子因上课不顾课堂纪律,自己不向老师请假就上厕所,老师对其罚站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了批评,孩子可能会觉得没有面子,会和家长诉苦,反诉老师不让他上厕所,家长就不能盲目的顺着孩子的意图走。要摸清情况,分析孩子被惩罚的原因,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存在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会起到一定警示作用的;如果家长只听孩子的,觉得老师太过分,在孩子目前数落老师的不是,也会让孩子产生轻视老师的心理,课堂上的自由散漫可能会变本加厉的。所以家长对孩子所受的惩罚要有心理准备,不能盲目包庇。当然,家长也不要觉得孩子太可气了,自己被老师找也特别丢面子,就又对孩子加重惩罚。这样做很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让他更散漫自由,纠正的惩罚就起不到警示作用了。
⑨ 小朋友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俗话讲,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小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规矩,不讲纪律,无疑会阻碍孩子成长、成才。
爱孩子和立规矩 从来都不是单选题!
其实,管得太少和管得太严的父母在我们身边都不少见。一般溺爱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要面临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趁着现在还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放纵孩子一下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而太严格的父母则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不从生活细节上管教孩子,以后怎么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
这两种观点听起来都有些道理,但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综合考量,而是在“爱孩子”与“立规矩”之间做起了单选题。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过度爱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没规矩,不懂礼貌不懂尊重;后者则让孩子谨小慎微、循规蹈矩。
家长们有必要认识到:规矩和爱本来就是统一的。
我很同意这样一句话:“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
听起来很拗口,但理解起来却不难:“比如牧牛场,周围用铁栅栏起来,牛在栅里吃草喝水,东奔西跑,这叫做活泼,放牛人不好干涉它;如果跳出栅外,就是放肆,就不得不干涉。不出栅,这就是规矩;如果在栅里,却不准它吃草喝水,或是东奔西跑,如此就是呆板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给孩子的爱,造成了孩子的自私与懒惰,让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能力与教养,那这种爱就是贻害无穷的。
相反,如果我们给孩子立的规矩,造成了家的淡漠和冰冷,让孩子的天性受到了压抑和扼杀,那么这种规矩就是毫无意义的。毕竟家的本质是内心的归宿,需要的是真诚的关怀和亲近,需要的是人情味儿和同理心。
⑩ 解读蒙台梭利丨蒙台梭利教室中的“自由与纪律”
成人跟随孩子,
孩子跟随自然,
孩子把我们带向未来!
玛利亚•蒙台梭利 “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成为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蒙台梭利教育,跟随孩子。它本着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己做的原则。让孩子自发性的主动学习。而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做一名观察者,观察幼儿的工作情况及反应。老师充当的角色是一名辅导者而不是一名教导者,我们要给孩子自由 ,这里的自由并不是让孩子随便去做,而是要孩子去自由的做正确的事情。自由与纪律是一体两面,有纪律才有自由。蒙台梭利环境下的自由,是心智的自由,而非外在行为上的自由。有些人的观念会认为自由就是完全不受限制。一些家长来到蒙台梭利幼儿园,听说蒙台梭利教学比较自由、则觉得自己的孩子比较坐不住、来到这里可以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受约束。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一定要先给家长一个概念:孩子要先遵守教室的常规,在常规之下才是自由的,不是什么都不限制,一般家长也都会认同。 自由是什么? 蒙台梭利带来了自由的新定义, 自由是个体能够按照人类生存的自然规律,并做出对自己个体发展有益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通过倾听“内在老师”的指引,去为自己做出明智的选择。选择的能力必须通过练习而获得!蒙台梭利说:“从生物学观点看,幼儿早期教育的自由概念必须理解为:他们的环境必须适合幼儿个性的最有力的发展”。幼儿任何具有有益目的的表现,无论采取什么行为方式,教师不仅要允许,而且要观察:观察这个行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是本质所在。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自由”不是肆意妄为,而是有一定范围的。 为什么要给予孩子自由?自由是儿童正常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儿童只有在一个自由的氛围里才能展现真实的自我。告诉我们其发展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协助其发展。第二,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其发展之路必须是自由的,自由乃生命的自然法则。
蒙台梭利教室环境下,自由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教室里,不会硬性规定孩子必须坐在某一个地方,他可以自由地活动,选择工作。另一方面,自由是不需要依靠他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教师应当进行协助以帮助儿童获得自由,把儿童从限制其自发表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如何让孩子独立?小朋友们来到学校自己换鞋、穿脱衣服、洗手、吃饭,自己选择工作等。老师在教室中不是直接帮助他到达结果,而是在过程中教给他如何去做。 纪律是什么? 纪律也是一种能力。真正的纪律-不是服从于某个人,而是服从人类优化发展的自然定律。服从自己内心建立起来的秩序—自律!自由是有限制的,这个限制就是纪律。在蒙台梭利看来,真正的纪律是来自“工作”,工作制定的好,可以使儿童的自我得到自由发展,完成自我成长的使命。 自由和纪律如同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自由是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事物的能力。 纪律是实施这种选择的能力,即使它意味着暂时的斗争。蒙台梭利将“工作”作为二者的媒介,将自由与纪律协调统一。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只要孩子不违背三大规则 :1.不伤害自己;2.不打扰他人;3.不破坏环境, 就拥有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预备好的环境。自由与纪律对立又统一。自由基于纪律,纪律保障自由。因为都基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双重使命感,创造自我,创造和谐!自由和纪律不是两个对立面。二者是非常相似的过程,都是内在得而非外在。
蒙台梭利:自由与纪律的新观念
蒙台梭利教室中的自由
蒙台梭利环境下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有人觉得自由就是不能有所限制、有限制就不自由,但路上会有交通标志,没有交通标志最自由了,但行驶在路上得随时担心是否有车会冲撞过来,而显得很不自由。这说明了一点,这样没有限制的自由,是“ 假 ” 的自由。也就是说没有规矩、纪律,将造成失序、紊乱,所以先要遵守常规,才有真自由可言。 所以,蒙台梭利环境下的自由,也是心智的自由,而非外在行为上的自由。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表面上他是受到约束,但他的心智是自由的,他有选择的机会、他有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他能为自己所选择的事情负责任,这样的环境创造出一个独立、成熟、负责、有自信的孩子。一个环境的规矩,由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共同维持。一个新生,进到教室,最常会有的景象就是:忘了靠椅子,就会有好几个声音同时提醒:某某某,你忘了靠椅子。诸如靠椅子、慢慢走、收地毯…这些常规已是在这个团体中既定的规则,不需要只靠老师的力量,所有人都会一起维持这些规矩,环境中的纪律自然会产生。
蒙台梭利环境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用生活化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室里的各项活动。在淮备好的环境中,老师经过观察然后依照每一位孩子的发展兴趣、步调与需求进行引导,让孩子展开自发性的探索与学习。孩子们在教室里操作教具来自我教育,每个领域的教具都具备着自我修正的功能,如果孩子做错了,他只要重新审视教具就会发现错误的所在。透过这种方式,我们不需要直接的纠正孩子的错误,也不必担心伤及孩子的自尊心。
在教室里,孩子可以自由选择不独立工作或是与他人工作,并学习遵循教室里的“基本常规”,孩子们会相互提醒甚至引导年纪较小的孩子遵守教室里的生活常规。这一切就像是有秩序的小型社会。
蒙台梭利教室常规内容
蒙台梭利教师需要知道的一些蒙台梭利教室内的常规内容:
•进教室前,坐着脱鞋子、换鞋子,并放置到鞋柜内。
•穿脱外套,必须在固定位置,如需放置外套应折叠。
•轻声开、关门。
•和老师、同学道早安,说再见。
•在室内以慢步行走。
•在室内要轻声交谈。
•和人说话,应目视对方。
•必须以双手搬取桌子和椅子。
•坐姿、站姿及行走须端正。
•坐或者离开椅子时,应先拉开或收起椅子。
•铺开工作毯时,应考虑与周边其他工作毯的位置,以便他人通行。
•工作毯或桌上的工作,必须摆放整齐。
•如果要加入别人的工作,必须征求别人的意见,别人同意之后再加入。
•工作结束时,务必妥善收拾并放回原位。
•用餐时,盛舀汤饭时,不宜过满,水果应置碗盘内食用。
•餐点后,应清理桌面、椅子面及地面。
•餐后要洗脸、刷牙、洗手。
•午睡后,应叠被、整理仪容。
•使用洗手间应保持整洁,餐前、便后要洗手。
•衣物柜应随时清理,学习物品整齐地摆放。
•不忘说:请,谢谢,对不起。
•排队要守秩序、耐心等待。
注:常规的建立,是为了帮助孩子从“习惯成自然”中,发展秩序感、专注力、独立性与手眼协调,盼望照顾孩子的成人们,共同协助孩子完成规范。
蒙台梭利教室中的纪律
蒙台梭利教室中的纪律就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
在《发现儿童》一书中,蒙台梭利提到“ 纪律是由间接的和在工作同时发展活动时产生的。每个人必须靠自己的努力,透过冷静和沉着的动作引导用来赖以生存的内在火焰,找出如何控制自己的方法,而不是靠外来的力量。”因此,成人如果是用霸道的态度在控制压抑孩子,是无法帮助孩子建立纪律的。没有规范就不会有学习,而自由绝对是需要学习的,它不是让孩子任性而为,而是需要被纪律所制衡。 自由的第一道曙光是从工作而来,因为工作不能用强硬的方法要求孩子做,必须是孩子渴望去做,所以,当孩子对工作表现出热切的兴趣,就可从他全神贯注的神情与重复练习的耐力上看出征兆,这时的孩子已经踏上了纪律之路。 当孩子的工作习惯一旦养成,成人必须小心翼翼地运用指导原则,我们尊重孩子进行自己选择的工作,但有时却必须加以干预,并对其自由选择有所限制,孩子在自由工作时必须受到三项限制:
1.自由以不危害他人的兴趣与自由为基本原则,所以应该以共同的兴趣为原则。
2.只有在知道如何使用该教具后,才可以选择这项教具。
3.只要使用方法正确,孩子可以使用任何教具,因为只有借着正确的使用教具,才能发挥教具中帮助儿童成长的特定目的。
蒙台梭利教室里,我们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选择工作,但一切都要遵守一定的纪律才能获得。例如,只要一进入工作时间,轻音乐就会响起来,孩子们可以自由交谈但声音不能太大影响别人工作;在教室里各个区域的教具架上摆放着适合孩子们操作的工作,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工作结束后必须小心的放回原位;选择完工作要小心翼翼的端着工作托盘到合适的工作桌或找空的地方铺上地毯进行操作;教室里可以随意走动,但不可以跑动影响别人的工作;每个人都是忙碌而有序的,工作累了,他们会自己选择去喝杯水,吃水果,或者是趴在窗户上看看外面的风景,到图书区看本书,或者在不打扰他人的情况下去欣赏别人做工作。在这里,孩子是教室的主人,他们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他们懂得尊重别人,如何才不会影响别人的工作。他们明白:只有遵守好教室的规则,才会获得更大的自由。当一个孩子在教室中或生活中建立了良好的习惯,懂得尊重自己和别人,可以做正确的选择并自然地展现服从,那孩子就会拥有真正的自由,也就是一种从心所欲的内在自由,孩子会对环境感到安全,在环境里得到正常化。另外,孩子拥有行动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语言的自由和被信任的自由,对身心灵才得以发展合一,独特人格才得以成形。但是自由的定义并非为所欲为的放任。
让孩子去从事他喜欢,但却在其能力控制之外的事情,这实际上是对自由的背叛。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我们若允许孩子为所欲为,等于是让他们受一时的欲念与冲动摆布,这往往会伤害别人、环境,甚至于他们自己。事实上,蒙台梭利环境所指的自由意味着自我控制,能做选择的事,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为了培养孩子的纪律,我们必须从孩子小时候建立适当的生活规范及行为限制,执行时更要坚定、公平并前后一致。我们也必须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及模仿的典范。
如何把握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孩子在进入蒙台梭利班时,开始必然会出现一些混乱,这种所谓的混乱,是一种完全的无秩序,乱闹、乱打,那些曾受到过压抑和控制的孩子更会表现出过激行为。“在蒙台梭利幼儿园只有三种情况被禁止,一种是干扰别人,另一种就是粗野、不礼貌的行为,这种粗野指的是破坏、打人、骂人和一些不文明的动作,如掏鼻子。另外就是拿别人的东西。只有这三种行为是被严厉禁止的,这个禁止不是靠惩罚,而是靠提醒孩子。”比如,在我们教室,孩子们在一张张小方形或小长方形的桌子上做工作,为了不互相影响,我们和孩子们协商一个小方桌只能有一个小朋友做工作,小长方形桌子可以在两头做工作,但在日常区的两张小方桌上经常会有两个或三个小朋友一起共用一张桌子做工作,非常拥挤,一不小心就会把工作碰到地上,而且还会互相打扰,一旦看到这种现象,我就会轻轻的走过去,蹲下来询问这张桌子是谁先使用的,后来的小朋友被请到空的桌子上去做工作。再例如一个孩子无端打扰另外一个专心工作的孩子,这时老师必须对这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说:“来,我们去做另外一份工作。”像这样的提醒反复几次,孩子逐渐经验到——这样做老师总是请我离开,不可以打扰别人的概念就形成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逐渐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某种兴趣,一旦表现出这种兴趣,他就会专注,就会反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发现疑难问题,他会自己去解决。蒙台梭利教具都有自我校正的功能,为他自己解决问题提供帮助。然后他会有一种成功感,当他成功以后,他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时候,纪律就在工作过程中产生了。 所以,蒙台梭利说:真正的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于工作。为什么要给孩子提供工作的条件呢 ? 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自由工作”。孩子自降生那天起,就在不断地、不停止地发展生命,孩子没有一秒钟会放弃这种发展,所以“工作”中的孩子是最正常的孩子,“工作”能使孩子回归“正常化”的轨道。
在孩子们非常热衷于某件工作的特定时刻,他们的激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细心和耐力、毅力和持续性、自动性和创造精神,是纪律的充分体现。也正是孩子们开始走上了纪律之路。不管他们承担什么任务,都会同样地保持良好的纪律。 工作为教师培养孩子的纪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工作中,孩子是发自内心的遵守规则。
启示和思考
自由与纪律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的闪光点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建立在孩子自由、独立的基础之上,其内涵与普通学校中的纪律思想大相径庭。对我国幼儿教育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我们永远都应该记住,内心深处的纪律性是后天形成的,而非先天具有的。我们的任务就是为这种纪律性的形成指明方向。孩子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对他们来说具有吸引力的事物时,就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纪律性,这些具有吸引力的物体不仅能够给他们有用的实践经验,也能够帮助孩子控制错误。正是由于这种实践经验的作用,孩子的心里开始具有了整体一致性,他们也变得安静快乐起来,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孩子的这种能力是让人吃惊的,他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心里的巨大价值。蒙台梭利老师的工作就是给他们指明一条通向完美之路,教授他们方法、帮助他们排除“障碍”,陪伴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