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百幕大三角在地球仪上大概哪个位置
百慕大三角的具体地理位置是指位于大西洋上的百慕大群岛、迈阿密(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和圣胡安(波多黎各岛)这三点连线形成的三角地带。
百慕大三角位于大西洋西侧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海峡和大安的列斯群岛东端的波多黎各岛之间。大部分位于北纬20°~30°之间,属于北热带。
这里全年主要受热带气团控制,盛行东北信风。夏秋多热带飓风,狂风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墙,还经常可以遇到海龙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几千米的高空,给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阴影。
百慕大三角的名字由来
百慕大魔鬼三角区名称是1945年12月5日美国19飞行队在训练时突然失踪,当时预定的飞行计划是一个三角形。
于是人们后来把美国东南沿海的大西洋上,北起百慕大,延伸到佛罗里达州南部的迈阿密,然后通过巴哈马群岛,穿过波多黎各,到西经40°线附近的圣胡安,再折回百慕大,形成的一个三角地区,称为百慕大三角区或“魔鬼三角”。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百慕大三角
‘贰’ 百幕大三角在哪里
百慕大三角(Bermuda Triangle)地处北美佛罗里达半岛东南部。具体是指由百慕大群岛、美国的迈阿密和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三点连线形成的一个西大西洋三角地带,每边长约2000千米。
百慕大三角位于大西洋西侧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海峡和大安的列斯群岛东端的波多黎各岛之间。大部分位于北纬20°~30°之间,属于北热带。这里全年主要受热带气团控制,盛行东北信风。夏秋多热带飓风,狂风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墙,还经常可以遇到海龙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几千米的高空,给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阴影。
历史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涉险经历百慕大三角的人物,是世界上着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公元1502年,哥伦布率领的远洋船队第四次远航美洲。船队在靠近百慕大时,海面上突然刮起狂风,船只好像航行在峡谷之间,几乎看不见天日。有丰富航海经验的哥伦布急令船队掉转航向,向佛罗里达海岸靠去,以避开这股凶猛的暴风。
令哥伦布感到惊奇的是,此时船上所有的导航仪器全部失灵,舵手和水手们晕头转向,无法辨清方向。还算他们运气好,最终船队歪歪扭扭地从波峰浪谷间摆脱了危险。事后检查,船上的磁罗盘的指针方向已从正北方往西北偏离了36°。
‘叁’ 浙贝母种植
【种植技术】浙贝母一般分为育种与商品贝母两种。
1、选地选种:
(1)育苗法:应择向阳、温暖、稍干燥,土层深厚疏松含有腐植质的沙质土壤,排水畅通的区域为宜。
(2)商品贝母栽培地:宜选生荒、向阳温暖,土质深厚疏松,含有较多的腐植质土壤,灌溉排水便利的地方或板田均适合栽种贝母。
(3)选种:在寒露前5~10天选择晴天土壤干燥时进行采种,边挖边选,并选大小一致扁圆形的鳞茎,鳞片两瓣紧密合拢,没有病虫害和损伤的留作繁殖种子的种茎。选种应注意不能使种茎破伤或两瓣分裂,以免损伤心芽。最好是当天挖当天种,可以减少损伤与不定根的死亡。如果当天不能下种,必须挑回家暂储藏,在挑运途中不宜装满,以免压伤心芽发热,到家后应立即摊于阴凉干燥的地方,时间不能搁置太久。
2、繁殖与栽培:
(1)育种:下种应在寒露前5~10天,及早播种可使种根发苗多,生长茁壮,对提高产量和质量关系很大。栽种时严格挑选大小均匀的鳞茎,边作畦边下种,畦宽普通是120~220cm,应注意适当密植,达到增产要求。行距13cm,株距2cm,行株之间略呈方形,使其通风和日照充足,减少植株倒伏和折断。下种的深度13~17cm,这样可使产品结实两瓣紧合。每667㎡可产600~750kg,除留种繁殖的种茎300~450kg外,可分出栽培商品用的鳞茎300kg。
(2)商品贝母的栽培:一般在寒露前后下种完毕(最好是寒露前),畦内宽度与育种同,种茎栽种要浅,切忌太深,恰与育种茎相反,栽种深度以5~6.5cm为宜,过深鳞茎不易生长肥大,浅种可使种茎舒展,两瓣容易分开。鳞片大,产量高,这是提高贝母产量的关键之一。由于浅种容易受冻,畦面必须铺盖厩肥或稻草,排除渍水,做好防冻工作。株行距可根据种茎大小决定,种大稍稀,种小稍密。种茎须分别大小下种,以免在同一块地上,植株大小不一,管理不便。每667㎡可产鲜贝母600~900kg,加工后可得干贝母200~300kg。
【栽培管理】
1、施肥:贝母是耐肥作物,且生长期短,立春出苗,立夏枯萎,生长旺期只3个月左右,必须施足基肥,才能保证贝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同时也是增产的重要措施。并应根据育种和商品栽培的不同需肥情况,采取下列施肥方法:
(1)育种:一般是采用沙质土壤,春季多雨,肥效容易流失,应施用厩肥与堆肥为主,以改变土壤结构,减少流失。在下种的同时,每667㎡施厩肥或堆肥2000kg,人粪500~1000kg,或用厩肥1000kg与棉子饼50~75kg混合作为基肥,由畦面开沟放下,然后覆土,以免蒸发与流失。如基肥不足,立春雨水期间,苗高3~6.5cm时,用人粪250~500kg,加水稀施1次。繁殖种茎的时候宜少施氮肥,使种茎生长健壮。
(2)商品贝母:如前作物是芋头(由于芋头田多施厩肥,土壤疏松肥沃),可不再施用厩肥,只在立冬前后每667㎡施棉子饼75~100kg,作基肥即可。追肥计3次,第1次立春前后苗高3~6cm时,每667㎡施硫酸铵5kg,第2次在惊蛰前后结合中耕除草,施用硫酸铵7.5kg;第3次清明前后摘花后,施用硫酸铵7.5kg。追肥必须根据贝母鲜个大小,适时、适量的多次薄施,以减少流失,增加肥效。
2、摘花:一般在春分后进行,当开始抽梢开花时,为了促鳞茎生长,避免养分损耗,应及时摘去花蕾,但不能过早或过迟,以植株顶部还有2~3朵花蕾含苞未放时采摘为宜。摘花宜在晴天进行,以免雨水从断口侵入,引起植株的腐烂和发生病害。育种的贝母只摘花,不去花梢。商品贝母,先摘花,后摘去梢部6~10cm,但不可摘去阔叶,否则会影响鳞茎生长。
3、中耕除草:在贝母生长发育的各阶段,勤中耕,多锄草使田间清洁,土壤疏松,有利种茎和植株的正常成长。根据浙江产地经验,要做到多锄、早锄,田间无杂草。育种田中耕除草5~6次,第1次冬至前,贝母田间间作的蔬菜收获后,进行中耕松土并将菜根锄去,第2次幼苗出土后,浅锄表土,第3次在雨水前后浅削畦地,第4次在清明前后结合施肥拔草,此时植株已枝叶茂盛,不宜中耕,第5次在立夏后,浅锄并清除枯萎枝叶,第6次在间作物收获后,中耕1次,将间作物的根部锄去,以防渍水而致种茎腐烂。商品田的中耕可分3次,第1次在立春出苗后,第2次在雨水后,第3次在清明后锄草,锄草时要注意不伤苗、不踩苗和不锄破地下种茎,以免造成缺株减产。
4、灌溉排水:贝母育种田一般采用旱地,水源缺乏,灌溉较为困难。商品田对灌溉排水非常重要,如天旱时每隔7~14天灌溉1次,灌溉最好在下午4~5点钟或早晨为宜。灌水的深度以达到畦埂高度一半为宜,使土壤被水渗透后再行放水。掌握及时灌溉对贝母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如遇天雨,必须随时排除渍水,以防鳞茎腐烂。
5、防治病虫害:
(1)病害:
①灰霉病:又称“早枯”、“青枯”。病株先在叶片上出现淡褐色的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灰色大斑。花被害后干缩、幼果被害后呈暗绿色而干枯。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发生,以气温在18℃以上,阴雨连绵时病害严重。防治方法:可用50%多菌灵或50%扑海因1000倍药液喷雾,每隔7~10天1次,连续3次。
②黑斑病:从叶尖开始发病,叶色变淡,渐向茎蔓延,被害部位的病斑呈褐色水渍状,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出现淡褐霉状物。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危害,雨水多时发病较严重。防治方法:同“灰霉菌”。
③干腐病:被害鳞茎呈蜂窝状,基部变青黑色。除冬季外,均可发生,尤以6~8月严重。防治方法:选择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作种子地;选择无病虫伤痕的种茎作种,种茎储藏前或栽种前,用20%三氯杀螨砜1000~1500倍液浸种10~15分钟。
④软腐病:鳞茎受害后开始呈褐色水浸状,蔓延很快,严重时鳞茎腐烂,具有酒酸味。防治方法:除选种、选地、注意排水外,可用300倍托布津液浸种10~15分钟,配合应用各种杀菌剂和杀螨剂,并清除残枝枯叶及田间杂草,防止传播病菌,减轻危害。
⑤病毒病:植株染病后叶片呈褐色,变薄,有不明显的斑点。防治方法:选用健壮鳞茎或选用抗病力强的品种,冬、春季清除残枝杂草,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⑥炭疽病:发病叶片上先出现浅褐色晕点,逐渐扩大呈棕色圆形或狭长形略有下陷的斑,并有明显的褐色边缘,后期病斑上生有小黑点。危害基部时,在基部和近叶腋处产生棕色纵向条斑,后期病斑缢缩,直至萎缩干枯。4月中旬发生,4月下旬、5月中旬严重。防治方法:清除病株残体杂草,发病期用50%多菌灵每667㎡100g,加中性皂100g,加水120~150kg喷雾。每7~10天1次,连续3次。
(2)虫害:
①蛴螬(金龟子幼虫):多危害浙贝母鳞茎,4月中旬开始,过夏期为害最盛。防治方法:进行水旱轮作,冬季清除杂草,深翻土地;用灯光诱杀成虫。
②豆芫青(又名红豆娘):以成虫咬噬浙贝母叶片,严重时成片植株叶片被吃光。
⑤利用虫的群集性,及时用网捕捉,并可用90%晶体敌百虫0.5kg,加水750kg喷雾,或用40%乐果乳剂800~1 500倍液喷雾。
③葱螨:危害浙贝母鳞茎,主要发生在过夏期间。防治方法:严格选种,把腐烂有螨的鳞茎挑出。鳞茎起收后在室内存放7~10天,使螨在干燥环境下死亡或离开鳞茎。播种前用杀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浸种;防治方法:防治干腐病、软腐病。
【收获与加工】
1、采收:立秋后为采收期,以贝母植株全部枯萎,植株茎秆已脱离贝母鳞茎,鳞茎表皮呈浅黄色,这时贝母有效成分最高,浆汁最多,是商品贝母收获最适宜的时候。收获时将元贝与珠贝分开,元贝即大鳞茎,直径3~6cm,鳞片形似“元宝”,俗称“元宝贝”。珠贝形小,直径在3cm以下,两瓣相连未去心蒂,形似“算盘珠”,俗称“珠贝”。每667㎡可产鲜贝母600~900kg,每300kg鲜贝母加工后可得干贝母100kg,元贝占70%~80%,珠贝占20%~30%。采收贝母正值雨季,必须选晴天,并预测在三四天内不致下雨方起土,否则不易保管。
2、加工:加工手续大概分为洗泥、挖心、去皮、晒干4个步骤。将采收的贝母盛于竹箩内,放在河水中洗去泥土,将每个元贝挖开,挖去心芽,珠贝不需挖心手续;加工时将元贝、珠贝分别处理,并装进特制100cm长船形木斗内,悬于三角木架上,由两人操作两端木柄,来往推动,使贝母互相摩擦至表皮脱净浆液渗出为止,然后每100kg鲜贝母加石灰3.5kg,继续推动撞击,等没有声音时,贝母已全部涂满石灰,再倒出盛放篮内,经1夜,使石灰渗透,次日即利用日光暴晒6~7天,稍停1~2天再晒到表里纯干。如起土后适逢阴雨,可在通风处摊放阴干,或用烘灶烘焙干燥,应注意火力不宜过猛,并经常上下翻动,以免成为僵贝(熟贝母),延期烘焙则质地疏松(俗称松泡),均会降低品质与药效。
‘肆’ 贝母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贝母来源于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卷叶贝母)产云南、四川、西藏;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产四川、青海、甘肃;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ex Batal.)产甘肃、四川、青海、西藏;棱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产云南、四川、青海、西藏;大金贝母(F.dajinensis S.C.Chen);华西贝母(F.sichuanica S.C.Chen);浓蜜贝母(F.mellea S.Y.Tang et S.C.Yuch);瓦布贝母(F.wabuensis S.Y.Tang et S.C.Yuch);槽鳞贝母(F.sulcisqamosa S.Y.Tang);康定贝母(F.cirrhosa D.Don var.ecirrhosa Franch.)等以上贝母统称川贝母。另外还有:浙贝母(F.thunbergii Miq.)主产浙江宁波鄞县;太白贝母(F.taipaiensis P.Y.Li)分布于陕西秦岭太白山及四川大巴山区城口、巫溪等县;平贝母(F.ussuriensis Maxim.)产东北三省,主要分布在长白山湿润山脚坡地阔叶林带及河谷两岸,海拔1000米以下;尖贝母(湖北贝母F.hupehensisHsiao et K.C.Hsia)产湖北利川、恩施、鹤峰、宣恩等市县。伊贝母(F.pallidiflora Schrek)分布于新疆伊犁州各市县。以上所有贝母都作贝母供药用(见图2-16)。以鳞茎入药。味甘苦,性微寒。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痨咳、咯痰带血等症。川贝母粒小,是各种贝母中质量和药效最好,价格最贵的贝母,川贝母主要依靠野生,由于乱采滥挖,产量越来越少,价格昂贵。近年来正积极开展人工栽培的研究,但栽培的技术难度较大,浙贝母和尖贝母主要依靠栽培,其它几种贝母也都有栽培,贝母主要含有多种贝母生物碱。
图2-16 贝母植株形态图
‘伍’ 百幕大三角在哪里
百慕大三角(英语:Bermuda Triangle,又称魔鬼三角或丧命地狱,有时又称百慕大三角洲;但此区域并不是三角洲地形,且不合语源),位于北大西洋的马尾藻海,是由英属百慕大群岛、美属波多黎各及美国佛罗里达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区海域,据称经常发生超自然现象及违反物理定律的事件,面积约390万平方公里(150万平方英里)。
世界各地“百慕大”三角
百慕大三角2009年6月1日,一架载有228人的法航飞机起飞不久后与地面失去联系。经过多日寻找,巴西军方在大西洋海域找到了部分残骸,巧的是,飞机坠落的地点与着名的“百慕大三角”属于同一海域。其实,除了位于北大西洋西部神秘的“百慕大魔鬼三角”,世界上还有很多令人感到恐怖的神秘之所。
鄱阳湖的“魔鬼三角”
鄱阳湖北湖区老爷庙水域被称为“魔鬼三角”,几百年来,在这里葬身鱼腹的人不计其数。 1945年4月16日,日本运输巨轮“神户丸”号在这里沉入湖中,船员无一生还。后来,日本海军派人潜入湖中勘察,下水的人中只有一人返岸,且精神失常。 经专家考察,老爷庙水域像个喇叭口,许多江河支流在这里交汇,形成“狭管效应”。当冷气南下且偏北风盛行时,湖面风速剧增,水的流速增大,水流紊乱并产生漩涡,这便是船只频频出事的主要原因。
神秘的兰新公路430公里处
在兰新公路的430公里处,经常发生莫名其妙的翻车事故。一辆正常运行的汽车行驶到这里,有时便像飞机坠入百慕大一样,突然翻车。这种事故每年少则十几起,多则二三十起,尽管司机们严加提防,车祸仍不断发生。 这里道路平坦、视野开阔。那么,如此众多的车辆在前后相差不到百米的地方接连翻车,奥妙究竟何在,却至今无人能解。
亚洲“百慕大”日本龙三角
看了国内的“百慕大”,再让我们把视线移向国外。20世纪40年代以来,无数巨轮在日本以南的海面上神秘失踪,大多数在失踪前没有发出求救讯号。这个三角区域就是日本龙三角。 1980年9月8日,相当于泰坦尼克号两倍大的巨轮德拜夏尔号在这里消失得无影无踪;2002年1月,中国货船林杰号在这一海域消失…… 后来,日本海洋科技中心通过深海探测器揭开了谜底:在日本龙三角西部深海区,岩浆随时可能冲破薄弱的地壳。这种事情毫无先兆,威力之巨足够穿透海面,形成海啸。但转瞬间又可平息下来,不会留下任何痕迹。难怪那些遇难船只都来不及发出求救信号了。
波兰华沙的死亡之路
在波兰华沙附近有个叫司机们头疼的恐怖之路。司机们驾车来到这里,会感到头昏眼花,引发交通事故。所以,他们宁愿多走冤枉路,也不敢从这里经过。 这里的植物也很有趣,枫树、柳树、桃树长得枝繁叶茂,而苹果树、枣树、杜鹃花却无法成活。 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由地下水脉辐射造成的,但此处的地下水脉究竟与别处有何不同,他们就无法说清了。
俄罗斯“利雅迪三角”
俄罗斯的普斯科夫地区被称为“利雅迪三角”,远近闻名。 1928年,7名伐木工人在此失踪,连斧头都不见了踪影;1974年,从列宁格勒来的一伙采蘑菇的人在“鬼谷”里神秘失踪,两个星期后找到其中的两个人,可他俩谁也说不出其他5人的下落……至今,科学家仍然无法解开“利雅迪三角”之谜。
‘陆’ 川贝母的主要产地在哪里哪里产的川贝母品质好
川贝母的主要产地在四川。
主要产西藏(南部至东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海拔3200-4200米。也见于甘肃(南部)、青海、宁夏、陕西(秦岭)和山西(南部),海拔1800-3200米。
(但后几个省的标本很少,花色与形态也略有区别,很可能是新的类型,必须进一步采集、研究。)通常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或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也分布于尼泊尔。
川母贝的特点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
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川贝母是我国传统的一味名贵中药材。从野生到栽培种植,目前分布在我国的很多地区。
其中主要盛产川贝母的产地有西藏的东南部地区、云南的西北部地区还有四川的西部地区都有种植,分布在海拔高3200-4300米高的山坡上。此外,在甘肃南部、青海、宁夏、陕西、山西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1800-2300米的地区。
‘柒’ 百幕大三角区在哪
概况
“百慕大魔鬼三角”名称的由来,是1945年12月5日美国19飞行队在训练时突然失踪,当时预定的飞行计划是一个三角形,于是人们后来把美国东南沿海的西大西洋上,北起百慕大,延伸到佛罗里达州南部的迈阿密,然后通过巴哈马群岛,穿过波多黎各,到西经40线附近的圣胡安,再折回百慕大,形成的一个三角地区,称为百慕大三角区或“魔鬼三角”。在这个地区,已有数以百计的船只和飞机失事,数以千计的人在此丧生。从1880到1976年间,约有158次失踪事件,其中大多是发生在1949年以来的30年间,曾发生失踪97次,至少有2000人在此丧生或失踪。这些奇怪神秘的失踪事件,主要是在西大西洋的一片叫“马尾藻海”地区,为北纬20°-40°、西经35°-75°之间的宽广水域。这儿是世界着名的墨西哥暖流以每昼夜120-190千米,且多漩涡、台风和龙卷风。不仅如此,这儿海深达4000-5000米,有波多黎各海沟,深7000米以上,最深达9218米。
成因
到目前为止,对“百慕大魔鬼三角”的解释可归纳为如下几类:一类认为,这些失踪是由于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联想到是否是外星人的飞碟在作怪。第二类则认为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异常、洋底空洞、甚至还有人提出泡沫说、晴空湍流说、水桥说、黑洞说等等,用一些奇异自然现象来解释“百慕在魔鬼三角”。最近,英国地质学家,利兹大学的克雷奈尔教授提出了新观点,他认为:造成百慕大海域经常出现沉船或坠机事件的元兇是海底产生的巨大沼气泡。在百慕大海底地层下面发现了一种由冰冻的水和沼气混合而成的结晶体。当海底发生猛烈的地震活动时被埋在地下的块状晶体被翻了出来,因外界压力减轻,便会迅速气化。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使海水密度降低,失去原来所具有浮力。恰逢此时经过这里的船只,就会像石头一样沉入海底。如果此时正好有飞机经过,当沼气遇到灼热的飞机发动机,无疑会立即燃烧爆炸,荡然无存。与此相反,有些人认为这些奇特的失踪现象彼此间并无联系,因而也就否定百慕在魔鬼三角的存在。百慕大这层神秘的面纱是否已经揭开,沿待后人的研究验证。
案例
在本世纪海上发生的神秘事件中,最着名而以最令人费解的,当属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连串飞机、轮船失踪案。据说自从1945年以来,在这片海域已有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神秘的无故失踪。失踪事件之多,使世人无法相信其尽属偶然。所谓百慕大三角是指北起百慕大群岛,南到波多黎各,西至美国佛罗里达州这样一片三角形海域,面积约一百万平方公里。由于这一片海面失踪事件叠起,世人便称它为“地球的黑洞”、“魔鬼三角”。
1945年12月的一天,美国第十九飞行队的队长泰勒上尉带领人14名飞行员,驾驶着5架复仇者式鱼雷轰炸机,从佛罗里达州的劳德代尔堡机场起飞,进行飞行训练。泰勒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有着在空中飞行2599小时的飞行记录,他的飞行技术对完成这样的训练任务应该是根本不成问题的。但当飞行的机群越过巴哈马群岛上空时,基地突然收到了泰勒上尉的呼叫:“我的罗盘失灵了!”,“我在不连接的陆地上空!”以后两个小时,无线电通信系统断断续续,但是还能显示出他们大致是向北和向东飞。下午4点,指挥部收到泰勒上尉的呼叫:“我弄不清自身位置,我不知在什么地方。”接着电波讯号越来越微弱,直至一片沉寂。指挥部感到这事不大对头,立即派一架水上飞机起飞搜索。半小时后,一艘油轮上的人看见一团火焰,那架水上飞机坠落了。
在短短的6个小时,6架飞机,15位飞行员一下子都不见了。他们消失得莫名其妙。这件事使美国当局受到极大的震动,军方决心查个水落石出。次日,在广达600万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出动了300架飞机和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21艘舰艇,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搜索。搜索范围从百慕大到墨西哥湾的每一处海面,时间达5天之久,可仍没能找到那六架飞机的踪影。
多年来,人们对这次事件众说纷纭,百慕三海域也就随着这次事件的披露而出了名。然而,该地区无法解释的船只或飞机失踪事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早在1840年,一艘名叫“洛查理”的法国货船航行到百慕大海面时,人们就发现船上食物新鲜如初,货物整齐无损,而船员却全部神秘地失踪了。
1872年,在亚速尔群岛以西的海面上,又有人发现叫“玛丽亚·米列斯特”的双桅船在海上漂流,船上摆放着新鲜的水果、食物,甚至半杯咖啡还没喝完,而船内空无一人。
1935年,意大利藉货轮“莱克斯”号的水手们眼看着美国荞帆船“拉达荷马”号一点点的被海浪淹没。但5天后,他们又亲眼看到这艘帆船居然又漂浮在海面上。水手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即使是他们连同被救起的“拉达荷马”号船员一起跳到这艘船上,他们还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白日梦。
另一个突出事例是装载着锰矿的美国海军辅助船“独眼神”号在1918年3月失踪,这艘巨型货轮拥有309名水手,并有着当时良好的无线电设备,竟没有发出任何呼救讯号就无影无踪。
1951年,巴西一架水上飞机在搜寻他们一艘在这片海域失踪军舰时,发现百慕大海域的水面下有一个庞大的黑色物体,正以惊人的速度掠过。
1977年2月,有人驾驶私人水上飞机飞过百慕大海域,发现罗盘指针偏离了几十度,正在吃饭的人发现盘子里的刀叉都变弯了。飞离这里后,他们还发现录音机磁带里录下了强烈的噪音。
美国海难救助公司的一位船长说,有一次他乘船途经百慕大海域时,船上的罗盘指针突然猛烈摆动,正在运转的柴油机功率突然消失,浊浪滔天,船的四周都是大雾。他命令轮机手全速前进,终于冲出大雾。但这片海域外的海浪并不大,也没有雾。他说,从未见过这种怪事。
百慕大三角发生的事件,引起了各国科学家和有关方面的注意。人们对此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百慕大海底有巨大的磁场,因此会造成罗盘失灵。1943年,一位名叫裘萨的博士曾在美国海军配合下作了一次实验,以两台磁力发生机输出十几榈的磁力。磁力发生机开机后,船体周围涌起绿色烟雾,船和人都受到了某种刺激,有些人经治疗恢复正常,事后裘萨却自杀而死。因此结果也就不了了之。
有人认为百慕大区域有着类似宇宙黑洞的现象。但“黑洞”是在太空中的一种状态,在地球上否有黑洞,还有待于证明。有人认为百慕大海域海底有一股与海面潮流发生冲突时,就会造成海上事故,但这股海底的潜流又是怎样形成的此也没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此外,还有次声破坏论、空气湍流论等种种说法,但这些解释也都是一种假说,既缺乏足够的依据,也未能为人们普遍接受。
科学探索
1979年,美国和法国科学家组织的联合考察组,在百慕大海域的海底发现一个巨大的水下金字塔。根据美国迈阿密博物馆名誉馆长查尔斯·柏里兹派人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到这个水下金字塔比埃及大金字塔还要巨大。塔身上有两个黑洞,海水高速从洞中穿过。
水下金字塔的发现,使百慕大三角谜变得更为神秘莫测,它到底是人造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它与百慕大海域连续发生的海难和空难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讨。百慕大这个黑洞,至今还没有看见底。
并不存在的“百慕大魔鬼三角”
·方舟子·
百慕大群岛是大西洋上着名的旅游胜地,然而却跟一个恐怖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在地理学上,并不存在“百慕大三角”这样的划分,但是神秘现象的鼓吹者将百慕大群岛、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和波多黎各的圣胡安这三个地方硬是划了三条连线,组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声称在这一海域曾多次发生过莫名其妙的航船、飞机失踪,称之为“魔鬼三角”。有的甚至声称这种“魔鬼三角”在地球上还有多个,较着名的还有一个日本“魔鬼海”。这种说法经过无数文章、书籍的渲染,越传越神,不仅家喻户晓,甚至连某些专业人士也信以为真,比如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海洋信息网也将“百慕大三角”当成“海洋奇观”、“海洋之迷”,收录了几篇有关文章。国内海洋方面的主要科普杂志《海洋世界》在80年代初首次向国人介绍了“百慕大魔鬼三角”,以
后又多次提起这个话题,直到2000年,上面至少还有两篇介绍文章,一篇是赵俊涛《百慕大:死亡三角》(2000年第2期),一篇是洋洋《海洋中的神秘地带》(2000年第4期),声称:“几十年来,有许多船只、飞机在这里神秘失踪,而且从来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在这片海域内,无人驾驶的鬼船飘来忽去,奇光异雾时隐时现……百慕大三角被人们称为‘死亡三角’、‘魔鬼三角’、‘魔海’……”(赵俊涛《百慕大:死亡三角》)一个风景优美的人间天堂在这些作者笔下成了人间地狱,实在骇人听闻。
五花八门的理论、假说被提出来试图解释这个神秘现象,简直成了一门学问。比如上面的这篇文章,就提到了“外星人绑架”、“大西国发射激光”、“黑洞理论”、“海上次声波振动理论”、“高压油气说”、“平行宇宙”、“第二重力”、“四维空间”、“时空收缩论”等等。最流行的说法认为百慕大三角海底有个外星人基地,那些失踪的飞机和船只被外星人掠走了,失踪者被外星人带去当实验品,科幻电影《第三类亲密接触》就有几十年后那些失踪的飞行员被外星人放回的镜头,而且还跟失踪前一样年轻。还有一种很迷人的科幻说法,说是这些飞机和船只进入了“时间旋涡”或第四维空间,去了另一个世界。也有人试图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给出合理的解释,比如海啸、地震、龙卷风、重力异常、磁异常(美国海军在普查绘制海图时测量过这个海域,并未发现任何异常)。其中有一个“磁偏角异常”的说法,看上去似乎很合理,甚至连一些怀疑论者也接受。众所周知,地球的磁极和地理极往往是不相吻合的,导致罗盘所指的北极与实际的北极有一定的偏差,不同地点的磁偏角一般均不同,这种磁偏角现象早在宋朝就已被中国人发现,是航海的一个基本常识。
有人声称,百慕大三角这个地方与众不同,磁北极和北极却是在同一直线上,即磁偏角为零,如果海员、飞行员在百慕大三角继续保持校正磁偏角的习惯,就会迷失方向。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磁偏角现象是每个海员、飞行员都时刻牢记着的,如果他们一时忘了,在别的地方会偏离航向,在磁偏角为零的地方却偏偏不会。即使有海员、飞行员发神经突然在不需校正罗盘的地方去校正罗盘,也只能解释为什么飞机、船只偏离了航线,却无法解释它们为什么会消失。地磁上有很多地方磁偏角为零,将这些地方连接起来,成了一条假想的“零磁偏线”,这条线从美国五大湖区,经美国东部、佛罗里达、古巴一直延伸到南美。百慕大三角实际上并不都在零磁偏线上,只有在靠近佛罗里达的地方磁偏角才接近零,往东则磁偏角逐渐增加,在百慕大群岛处达到15度。
神秘现象的鼓吹者都承认,并没有一个合理的理论、假说能够解释百慕大三角的神秘失踪现象。问题是,如果这个神秘失踪现象本来就不存在,又何必挖空心思去解释呢?但是这些“研究者”却没有一个想到要去调查调查是否真有那么多船只、飞机在百慕大三角失踪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员拉里·库舍(Larry Kusche)决定为他们代劳,挨个挨个地调查神秘现象鼓吹者所具体提到的全部五十多(因为有的相关事故很难说该算在一起还是分开,所以不用确定数字)起事例的真相,查阅美国空军、海军、海岸警备队、伦敦劳埃德(LLoyd's)保险公司的有关调查报告,事故发生时报纸的报道,以及向有关人员写信查询,在1975年出版了《百慕大三角神秘--已解》(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 Solved)一书,详细地介绍了他对每一起事例的调查结果。该书被美国海岸警备队、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和许多权威机构认为是对百
慕大三角现象的定论。在这本书中,库舍得出了十条结论:
一、在找到了足够的资料以后,大多数的事故都能有合理的解释,并不神秘。比如,有的是因为遇到了飓风,有的是船体结构本身有缺陷又遇到坏天气,这些在事后的调查报告中都有结论。
二、在一些传说的“事故”中,关键的细节,甚至整个事故,都是虚构的。
三、一些明显发生在别处的事故也被算进了百慕大三角之中,最臭名昭着的是1902年发生在太平洋的一起海难和1951年发生在爱尔兰的一起空难,都被当成了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事故。如果我们根据鼓吹者所提到的百慕大三角事故划定百慕大三角,它将包括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北大西洋的无比广阔的海域。船只、飞机失踪是全球各地到处发生的,比如,自1850年以来,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和北欧之间,有近两百艘、架船只、飞机失踪或被遗弃。事实上百慕大三角的失踪现象并不突出。
四、有一些失踪的船只的航线经过了百慕大三角,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是否是在那里失踪的。
五、在许多事例中,船只或飞机的失踪地几乎完全未知,搜寻者不得不被要求寻找广阔的海域。
六、许多事故在发生的时候,当时的人并不认为有神秘之处,但在许多年后,神秘现象的鼓吹者在寻找证据时,却开始把它们也算入了神秘事故。这时候要再去完全搞清楚发生在多年前的事故的详情,一般是很困难的。
七、与传说的相反,在许多事故发生的时候,天气都非常恶劣。在几起事故中,飓风应承担责任。
八、许多事故发生在下午或晚上,使得援救人员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看清现场,因此大海有整夜的时间破坏现场,难以找到残骸。
九、许多作者在介绍事故时,并未做原始的调查,而只是引用别的作者的文章,因此以讹传讹,越传越离谱。
十、在介绍某些事故时,鼓吹者隐瞒了那些能对失踪有明显的解释的重要细节。
库舍在书中(第二版)并没有具体统计有多少起事故是可以确定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我根据他对每一起事故的具体描述算了一下,在这五十多起事故中,只有二十起左右可以确定是发生在百慕大三角或其邻近海域。考虑到那是一个船只、飞机出入极其频繁的地区,在一百多年中只发生了这些事故,并不算多。此外,与传说的相反,有的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事故找到了残骸,甚至还有幸存者。
这些结论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的“魔鬼三角”,比如日本的“魔鬼海”,库舍发现实际上是美国人捏造出来的。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想到,如果百慕大三角真的频繁发生神秘的海难、空难,最该重视的是海洋保险公司,应对经过百慕大三角的船只收取额外的保险费。但是保险公司并不认为百慕大三角是个特别危险的海域。1975年,在答复《命运》(Fate)杂志的询问时,垄断英国海洋保险的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声明:“根据劳埃德记录,自1955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有428艘船只被报失踪,而你们也许有兴趣知道,我们的情报部门未能发现任何证据支持百慕大三角比其他地方有更多失踪案的说法。美国海岸警备队有关大西洋事故的计算机记录可以追溯到1958年,其结果也支持这个结论。”
如此看来,所谓“百慕大魔鬼三角”神秘现象是根本不存在的,神秘的倒成了,这个神秘现象是如何被炮制出来、流传开去的?这必须从美国航空史上一起着名的空难事故--美国海军第19飞行中队失踪说起。
第19飞行中队由5架“报复者”(Avenger)鱼雷轰炸机和14名飞行员(包括5名驾驶员,其他为无线电员和枪炮手)组成。其中四驾飞机由学生飞行员驾驶,第五架飞机的驾驶员是负责训练这些学生的中队长查尔斯·泰勒(CharlesTaylor)上尉。在1945年12月5日下午2点,这五架飞机从佛罗里达的劳德代尔堡(Ft. Lauderdale)海军航空基地起飞进行飞行训练,既定航线是从佛罗里达半岛向东飞越大西洋抵达巴哈马群岛上空,然后折回劳德代尔堡,全程约300英里,飞机上携带的汽油足够飞行6个小时。在下午4点,基地接到了泰勒发来的遇到麻烦的信号。这时飞机已到达了巴哈马群岛的上空,但是并未按原定的向南、向西折回,而是继续向北、向东飞行,离开大陆原来越远,向大西洋深海飞去。基地收到的最后一次通讯是7点过后不久,那时飞机还有一小时的燃料,但很显然仍然继续向大西洋深处飞去,直到汽油耗完沉落海底。飞行员可
能试图在海面迫降,但在黑暗之中失败而遇难。援救人员未能发现飞机的残骸和尸体,显然它们都已沉入了大海深处。“复仇者”绰号“铁鸟”,空机重达14000磅,一旦掉到海面上就很快沉落海底。但是这次悲剧并没有结束,在当天晚上7点27分,两架“水手”海上飞机(Martin Mariner)起飞前去救援,其中的一架在升空23分钟后发生爆炸,机上13名乘员全部遇难。“水手”海上飞机有容易漏油的毛病,绰号“飞行油箱”,如果有乘员吸烟或因别的原因出现火花,就可能发生爆炸而出事。“甘斯·米尔斯”号(SS Gaines Mills)的海员目睹了这架飞机的爆炸经过,并发现了掉到海面上的残骸。
随后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包括库舍)的调查结果,都认为泰勒上尉必须为第19飞行中队的失踪承担主要责任。泰勒并不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而以马虎着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曾经两次因为在海上迷航而不得不弃机跳伞而获救(泰勒还被迫在海上第三次弃机跳伞,不过那一次不是他的责任)。在这次飞行训练时,泰勒既忘了带手表又忘了带基本的导航仪器。在飞行中,他报告他的飞机上的罗盘失灵,但是相信自己能够根据目测继续带领飞行,声称无需帮助。在4点45分时,基地发现泰勒显然已迷失了方向,要求他把指挥权交给跟随的飞机,但是泰勒显然没有这么做。从通话记录可知,泰勒一直在率领飞行中队向错误的方向航行,迟至6点时,泰勒还在命令飞行中队向东飞行,而至少有两名学生飞行员认为应该向西飞行,但是由于军中的纪律,他们不得不跟随泰勒飞向深渊。基地反复地要求泰勒改用更可靠的紧急频道通讯,而泰勒也拒绝这样做。因此这次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为错误导致,其次天气也不佳。尽管在第19飞行中队刚起飞时,天气情况良好,但很快就变得恶劣。救援飞机报告遇到强烈的气流和危险的飞行条件,当时在该海域的船只报告风暴和巨浪。一位迷航而又刚愎自用的中队长带着没有经验的学生飞行员在恶劣的天气中夜里飞行,遇难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并没有任何神秘之处。
但是泰勒的亲属对这个调查结果不满。他们向美国海军高层上诉。在40年代末,美国海军最高当局满足了泰勒亲属的要求,把事故原因归咎于坏天气和“未知因素”。“未知因素”激发了人们的想象能力。第19飞行中队的失事成了“百慕大魔鬼三角”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神秘故事,在传播中又被有意无意地添油加醋,于是恶劣的气候被说成“当时天气很好”(见赵俊涛《百慕大:死亡三角》,下同),一次对学生飞行员的训练飞行被说成“参加训练的14名飞行员也都是有经验的老手”,泰勒拒绝使用紧急通讯频道被说成“无线电联络受到干扰”,那架升空后不久就爆炸的“水手”救援飞机被说成“与基地保持一段联系后也失踪了”,好像也很神秘,而实际上那只是当天出动的众多救援飞机中的一架而已。
对“百慕大三角”的渲染可以追溯到1950年9月16日,合众社在那一天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在佛罗里达海岸和百慕大之间,船只和飞机神秘失踪”,该文的作者琼斯(E.V.W. Jones)可视为“百慕大魔鬼三角”之父。两年以后,《命运》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乔治·桑德(George X. Sand)的文章,总结了在百慕大一带发生的“奇怪的海上失踪案”。随后又有几本描述百慕大一带的神秘现象的书籍出现,比如杰萨普(M.K. Jessup)着的《不明飞行物案件》(The Case for the UFO),奇霍(Donald Keyhoe)着的《飞碟阴谋》(TheFlying Saucer),都宣扬这些百慕大失踪案是由于外星人绑架。1964年2月,
在一本名为《商船队》(Argosy)的小说刊物上,嘎迪斯(Vincent Gaddis)发表了《致命的百慕大三角》(The Deadly Bermuda Triangle)一文,首次提出“百慕大三角”一词。1969年,斯宾塞(John Wallace Spencer)出版《失踪地带》(Limbo of the Lost)一书,专门研究“百慕大三角”,影响不小。两年后,一部名为《魔鬼三角》(The Devil's Triangle)的长篇纪录片发行。1974年伯利兹(Charles Berlitz)出版《百慕大三角》(The Bermuda Triangle)一书,成为畅销书,卖出了五百万册。在这些文章、书籍、电影的鼓吹下,“百慕大魔鬼三角”成了在西方家喻户晓的神秘地带。库舍的《百慕大三角神秘--已解》一书,主要就是为了反驳伯利兹的畅销书而写。在该书出版后,伯利兹又四处散布谣言,声称在百慕大三角的海底发现了一座大金字塔,至少高420英尺,底座边长540英尺,并认为这座金字塔可以揭示神秘失踪的奥秘。1978年3月,库舍向伯利兹提出挑战,要求伯利兹提供发现海底金字塔的证据。库舍与麻省理工学院、美国海军等机构的海洋学家联系,都无人知道有海底金字塔这一发现。他要求与伯利兹打赌,各向一家银行存入一万美金,如果在1978年9月1日之前,伯利兹能够出示海底金字塔存在的证据并被美国考古研究院、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全国地理学会等权威机构证实,将赢得赌金,更重要的是,库舍将承认伯利兹是
正确的。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周,1978年4月24日,伯利兹通知这家银行的副行长,他不愿接受库舍的挑战,等于承认了自己是在毫无证据地信口开河。这出以讹传讹的闹剧至此在美国告一段落,紧接着却在中国开演,至今未息。
磁场说
在百慕大三角出现的各种奇异事件中,罗盘失灵是最常发生的。这使人把它和地磁异常联系在一起。人们还注意到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失事的时间多在阴历月初和月中,这是月球对地球潮汐作用最强的时候。
黑洞说
黑洞是指天体中那些晚期恒星所具有的高磁场超密度的聚吸现象。它虽看不见,却能吞噬一切物质。不少学者指出,出现在百慕大三角区机船不留痕迹的失踪事件,颇似宇宙黑洞的现象,舍此便难以解释它何以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次声说
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荡。人所能听到的声音之所以有低浑、尖脆之分,这是由于物体不同的振荡频率所致。频率低于20次/秒的声音是人的耳朵听不见的次声。欢声虽听不见,却有极强的破坏力。
水桥说
据认为百慕大三角区的海底有一般不同于海面潮水涌动流向的潜流。因为,有人在太平洋东南部的圣大杜岛沿海,发现了在百慕大失踪船只的残骸。当然只有这股潜流才能把这船的残骸推到圣大杜岛来;当上下两股潮流发生冲突时,就是海难产生的时候。而海难发生之后,那些船的残骸又被那股潜流拖到远处,这就是为什么在失事现场找不到失事船只的原因了。
晴空湍流说
晴空湍流是一种极特殊的风。这种风产生于高空,当风速达到一定强度时,便会产生风向的角度改变的现象。这种突如其来的风速方向改变,常常又伴随着次声的出现,这又称”气穴”。航行的飞机碰上它便会激烈震颤。当然严重的时候,飞机就会被它撕得粉碎。
幽灵潜艇说
1993年7月,英、美两国联合探险队在这一海域水下l000米深处发现了一艘潜艇,其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世界各国已知的任何潜艇。后经查实,在这一天,世界各国根本没有任何潜艇在那一带执行任务,也就是说,这条潜艇根本不可能是人类制造的。因此人们称之为“幽灵潜艇”。以后人们又多次发现它,甚至与之较量,但都没有结果,甚至“丢盔卸甲”。
外星人建造
有人认为,“魔鬼三角”原是外星人在海底安装的强大信号系统,这些信号系统发出的信号严重干扰了船只和飞机的导航系统,损坏了人的神经系统,船只和飞机自然会失去正确的航向。为了证实这一点,美国科学家借助各种现代仪器的监视,指挥一艘驱逐舰快速驶过百慕大海区。结果,军舰受到干扰,葬身鱼腹。
‘捌’ 川贝母是什么
(唐心曜)
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 产四川、青海、甘肃;川贝母(卷叶贝母F.cirrhosa D.Don)产云南、四川、西藏;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ex Batal.)产甘肃、四川、青海、西藏;棱砂贝母(梭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产云南、四川、青海、西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收载。据调查,四川贝母道地产区所产大金贝母(F.dajinensis S.C.Chen),华西贝母(F.sichuanica S.C.Chen);浓蜜贝母(F.mellea S.Y.Tang et S.C.Yueh);瓦布贝母(F.wabuensis S.Y.Tang et S.C.Yueh);槽鳞贝母(F.sulcisqamosa S.Y.Tang);康定贝母(F.cirrhosa D.Don var.ecirrhosa Franch.)以及云南西北高原亦产的粗茎贝母(F.crassicaulis S.C.Chen)和中华贝母(F.sinica S.C-Chen),都是古今川贝母商品药材的来源。以鳞茎入药。商品药材“松贝(母)”是多种贝母只具基生叶植株的鳞茎,“青贝(母)”是多种贝母具花茎植株的鳞茎,棱砂贝母鳞茎的形态与“松贝”、“青贝”差异较大,商品药材称“炉贝(母)”,统称川贝母。历来依靠野生资源的开发,本世纪60年代初,川贝母各来源种始被分别引种于野生分布区内外栽培研究。现甘肃漳县,四川阿坝、理县、黑水、茂县、小金、平武、宝兴及布拖、木里和云南丽江、德钦等地分别引种栽培一种或几种,建有繁殖种子、种鳞茎供本地引种栽培的种子基地。不同产地的商品贝母样品中,分别分离出青贝素、松贝素甲、白炉贝素、贝母素丙、岷贝素甲、岷贝素乙、西贝素、梭砂贝母素甲、梭砂贝母素乙等生物碱的一种或几种。研究证明,暗紫贝母等的醇提出物、生物碱及皂甙有祛痰、镇咳作用。川贝母药材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干咳少痰,阴虚劳咳,咯痰带血。
一、形态特征
1.暗紫贝母
株高15—60cm。鳞茎扁球形或近圆锥形。茎直立,无毛,绿色或也具紫色。茎生叶最下面2枚对生,上面的通常互生,无柄,线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花生于茎顶,通常1—2朵;花被片6,长2—3cm,深紫色,内面有或无黄绿色小方格;雄蕊6,花药近基着,花丝有时密被小乳突;花柱3裂,裂片长0.5—1.5mm;叶状苞片1枚,先端不卷曲。蒴果长圆形,6棱,棱上翅宽约1mm,干萎花被宿存至果熟不脱落。种子卵形至三角状卵形,扁平,边缘有狭翅。
2.甘肃贝母
与暗紫贝母很相似。区别在于花黄色,有细紫斑,花柱裂片通常短于1mm,叶状苞片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
3.川贝母
株高20—85cm。与暗紫贝母区别在于茎生叶通常对生,上面的线形、狭线形,先端卷曲或不卷曲;花被长2.5—4.5cm,黄绿色或紫色,具紫色或黄绿色的条纹、斑块、方格斑,花柱裂片长2.5—5mm,叶状苞片通常3枚,先端向下面卷曲1—3圈或成近环状弯钩。蒴果棱上翅宽1—1.5mm,干萎花被宿存至果熟脱落。
图14—20 川贝母形态图
A.暗紫贝母
1.具花茎植株 2.只具基生叶植株 3.花内面展开
B.卷叶贝母
1.花茎下部 2.花茎上部 3.蒴果
C.梭砂贝母
1.具花茎植株 2.花纵剖内面
4.棱砂贝母
株高15—35cm。须根根毛长密;着生叶的茎段较花梗短,茎生叶卵形至椭圆状卵形,花被长2.5—4.5cm;蒴果翅宽的2mm,宿存花被果熟前不萎蔫。极易与其它川贝母来源种相区别,详见图14—20A、B、C。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及繁殖
川贝母各来源种,皆多年生多次结实,兼行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每年个体各器官更新,前生长季形成的鳞茎于积贮养料向更新苗转移后颓废。种子萌发后依序通过实生苗、营养生长更新阶段发育至抽茎开花结实,并进行生殖生长更新而发育成熟。以后延续各生长季都可生殖生长更新,还能同时营养繁殖。
1.生长发育各阶段的更新生长
种子萌发出苗至该生长季结束的实生苗阶段,不发育基生叶和花茎,地上器官只生长子叶,松针状或狭线形,1枚,鳞茎具分化基生叶的更新芽,相继营养生长更新。营养生长更新各生长季,皆不发育花茎,只发育1—2枚基生叶,至少营养生长更新2次后,鳞茎更新芽才分化发育花茎和花,相继生殖生长更新。生殖生长更新生长季萌芽出苗后、花茎及花同时长大。个体的叶面积和鳞茎的积累重量,随更新次数增加而增大,每生长季鳞茎重量增长率与叶面积的增长相关,营养生长更新阶段通常高于3倍,生殖生长更新阶段通常低于2倍,再随生殖生长更新次数增加和更新株开花数增多而下降,至生殖生长更新株兼行营养繁殖时,总增长率约为1倍。在栽培条件下,单个鳞茎生长积累重量,不同种间相差悬殊,以暗紫贝母、瓦布贝母为例,实生苗阶段分别重10—20mg和30—80mg;更新株具多朵花但不营养繁殖的生长季,鳞茎积累重量最重,分别为8—17g和60—150g。均约为野生状态下的3—5倍。
2.有性繁殖
周期不短于4年,第三年生长季及以后各生长季,鳞茎达到或超过更新芽发育花茎时最低重量的个体,转入或继续生殖生长更新,否则停滞或“逆转”于营养生长更新阶段。生殖生长更新个体,随相继生殖生长更新次数增多和鳞茎积累重量的增大,有性繁殖系数增大,引种栽培后更为突出,单株开花数、单果种子数及种子千粒重都显着上升,引种栽培的比野生的多或重(表14—36)。相关营养生长、生殖生长互转的鳞茎最小重量,各来源种间有差异,如暗紫贝母为0.6g,瓦布贝母为4g。
表14—36 4个川贝母来源种单株花数及种子千粒重
3.营养繁殖
在野生环境,营养生长更新阶段产生营养繁殖小鳞茎或发育2更新芽的川贝母来源种,兼行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其它种未见进行营养繁殖。引种在适宜环境,多次更新生长后,各来源种都进行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营养生长更新并营养繁殖的,随营养生长更新次数增加而营养繁殖系数增大,通常较其生殖生长更新时为高。只在生殖生长更新阶段兼行营养繁殖的,随生殖生长更新次数增加而营养繁殖系数增大。
营养繁殖形式多样,各来源种都有发育2个更新芽;鳞片间鳞茎盘上相当于腋芽部位萌生小鳞茎;离体和不离体鳞片的愈伤面和非创伤部位萌生小鳞茎;以及贮存养料不能完全转输给更新苗的越冬老鳞片萌生小鳞茎等。这些形式产生的营养繁殖体在更新苗生长,老鳞片颓废时彼此分离。除后1种形式外,其它形式产生的营养繁殖体彼此分离时已长出更新苗。少数种分别具有花茎或副花茎萌生小鳞茎;地下走茎或基生叶柄萌生小鳞茎及未分化花芽发育成小鳞茎等形式或部分形式。这些形式产生的营养繁殖体于枯苗时彼此分离。与越冬老鳞片萌生的小鳞茎一致,分离时只具有更新芽。营养繁殖体形成的当年,无地上器官,发育的更新芽在次年萌发生长。与有性繁殖生长发育的鳞茎一致,更新芽发育花茎的,生殖生长更新;只具基生叶的,营养生长更新,持续更新生长发育也兼行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
(二)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
1.野生生态环境川贝母各来源种,分别分布于青藏高原及青藏高原东南隅向四川盆地、云贵高原过渡的高原、山地。青藏高原分布的贝母植物种的分布区,延伸入四川盆地西缘外围山地,分别与只分布于该山地区各贝母植物种的分布区镶嵌,形成贝母植物种水平分布从南到北、垂直分布从低到高的序列相一致的带谱。棱砂贝母分布于冻荒漠流石滩,下限略高于高山灌丛上限。甘肃贝母、暗紫贝母、川贝母、中华贝母、华西贝母、槽鳞贝母和大金贝母,分别分布于不同区域的高山灌丛、草甸地带,下限分别相接或低于亚高山针叶林上限。粗茎贝母、浓蜜贝母、瓦布贝母分布于亚高山针叶林带中部以上相应的亚高山灌丛、草甸地带,上限接近或高于高山灌丛下限。除棱砂贝母外,其它种贝母分布的交叉地带,寓于亚高山灌丛、草甸与高山灌丛、草甸的交叉地带。
生长棱砂贝母的冻荒漠流石滩,每年地面积雪200天以上,水分不缺;土壤只有积于石砾间发育不良的粗骨土或细砂;植被稀疏不连续、团块状。高山灌丛草甸地带,年平均气温低于0℃,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13℃,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年降水量550—850mm,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土壤为高山灌丛草甸土或高山草甸土,富含有机质,酸性或微酸性;生长贝母地块的灌丛常低于0.6m,草层叶丛通常低于15cm,总盖度50—80%。亚高山灌丛分布贝母地段,年平均气温低于3℃,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5℃,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2℃,年降水量700—950mm,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或短于50天;土壤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棕褐土,酸性至微酸性;生长贝母处灌丛高近1m,草层叶丛通常高于15cm,总盖度约40—70%。
川贝母各来源种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带的位置不同;分布相邻的植物种,分布区或带彼此部分交叉或重叠。各植物种在其分布区内亚高山灌丛、草甸与高山灌丛草甸的交叉带,多少有分布。各植物种都随水平分布向南、垂直分布向下,群体多花率的比率,个体的体型和器官的大小,都增大。
2.环境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川贝母各来源种的生长发育,对相同性质环境因素作用的反应、性质相同,对同一环境条件的作用数量(包括时间长短)要求,种间多少有差异,分布相邻种间的差异较不相邻种间为小。
(1)温度
在其它环境都适宜时,温度往往起主导作用。据观察,贝母物候与种子、鳞茎所在环境的日平均温度(以下同)关系密切。温度制约川贝母各来源种的生长发育时期,以引种于四川西部暗针叶林带、海拔2700—3000m的多种贝母为例,全生育斯通常4年。年生育期13—15周。当生长季结束时,及时后熟处理种子(播种田间也效果相同)或定植鳞茎,10月中、下旬,温度下降至3℃,种子原胚和鳞茎更新芽形态发育成熟,相继3—0℃变温期,生理发育至后熟,自发休眠解除;继0℃以下又继续被动休眠。次年3月上旬至下旬,温度回升至2—3℃时复苏,胚及更新芽萌发生长,但不长出地面。3月下旬至4月上旬,5℃左右出苗。5月中旬至6月中旬,10—13℃,具花株开花,越冬鳞片萎缩成近膜状,实生苗和更新苗的鳞茎,外观形态发育完全,更新芽分化。6月下旬至7月中旬,14—16℃,果实成熟,各年生植株茎叶凋萎。
种子原胚、鳞茎发育不全的更新芽,秋季至春季,春季至冬季期间,都可形态发育,以4—12℃变温期最快,因种而异,分别需时6—8周。生理发育以0—3℃变温期快,因种而异,需时10—13周。秋季适时后熟处理或播种种子,以及定植鳞茎,通常寒冬后次年春能萌发出苗。处理过晚,春前不能后熟,要于再下一年春才能萌发出苗。春季播种种子,结果与适时秋播一致,次年春出苗。种子胚形态发育成熟时,长度至少为胚乳纵轴长的2/3,具子叶、胚根、维管束;鳞茎更新芽形态发育成熟时,基生叶叶柄或花茎的叶下茎段延长,芽尖伸出鳞茎外,已分化的花形态发育完全。胚及更新芽的形态发育如未完成,则生理发育温度无作用,需等形态发育完成后,再相继生理发育。生理发育所需低温变温期偏短或温度偏高、致生理发育程度稍欠的种子或鳞茎,在适宜萌发的温度环境,仍能萌发,但时间延后,生长更新缓慢,甚至胚乳、越冬鳞片贮存养料向实生苗、更新苗转移出现障碍,种皮延迟脱落或不能脱落,可因此导致实生苗夭折、更新苗成矮株或黄化苗。
无芽的鳞片碎块先萌生胚状体,胚状体再长成发育不全的鳞茎,其更新芽需要适宜的变温期,较更新鳞茎长4—6周,环境适宜变温期不足时,需延至第三年才能出苗更新生长。
解除休眠的种子和鳞茎,在5℃左右萌发出苗快,温度稳定上升2—3℃时,展叶,温度不上升或下降,出苗后不展叶。花期温度10—12℃,有效花率和有效种子率高。花期后随温度上升,鳞茎的重量增长率每10天可达10—30%,至枯苗时10—14℃变温期长,果实充分成熟,先于或同步于叶转黄,种子和鳞茎的产量都高。花后环境温度提前达16℃或遇霜冻,果实假熟或不全假熟,晚于叶转黄,种子和鳞茎的产量都相对为低,瘪粒率高。
出苗后温度过早超高,被动枯苗导致生长期短缺严重时,生长发育停滞于营养生长更新阶段,生殖生长植株的更新芽可不分化花茎,次年“逆转”为营养生长,甚至鳞茎年增长率为负值,如不改善环境温度条件,延续更新株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或衰亡。日平均气温≥10℃的年积温低于100℃地区,出苗晚,花期前生长期短,鳞茎增长率,营养生长期为正值,生殖生长期为负值,当鳞茎重量耗失到更新芽不分化花茎时,“逆转”为营养生长更新,常营养生长更新、生殖生长更新交替进行。
(2)水分
川贝母各来源种野生地,冬春旱季长,寒冷,土壤缺水干旱和生理干旱并存,后熟期中及已后熟、被动休眠的种子和鳞茎失水半干不死。地上器官生长生活期遇集中降水,雨季土壤渍水或在季节性沼泽边及沼泽内草丘上也能正常生长发育;实验淹水2周不死。当环境其它条件适宜时,不旱不涝,生长发育良好。休眠期中失水干旱,后熟期延长,甚至种子不能后熟,鳞茎被刺激发育贮水根增加贮存养料的消耗。解除休眠后遇旱,出苗受阻,严重时雨季才破土,形成出苗即开花现象。花后至果熟期干旱,鳞茎增长率降低。花期连日阴雨,有效花率低。果期连日阴雨,贪青晚熟。
环境降水量及年分配,显着影响川贝母各来源种的分布,特别是垂直分布。夹金山年降水量1200—1400mm、无旱季的东南面、针叶林带至高山草甸带,只分布华西贝母;年降水700—1000mm,集中降水6—9月,冬春旱季长的西北面,针叶林带及亚高山灌丛草甸分布大金贝母,高山灌丛草甸有华西贝母分布。两侧都已引种此2种贝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最低海拔,东南面较西北面低400—600m。
(3)光照
除棱砂贝母外,其它川贝母的来源种对光照的适应范围较宽。茂密灌丛内或次生的裸地面都能生存。光照弱茎叶细长,鳞茎产量低,花期光照弱,有效花率低,有的种不育。环境午间照度15000—50000lx,生长茂盛,器官长宽比变化不大;在适温范围,鳞茎增长率与光照成正相关关系。环境光照强,叶片被泥土污染处易灼伤,实生苗和只具基生叶植株近地面处易污染,是存苗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棱砂贝母适生环境光照很强,温度低,引种至针叶林带的林下或人为裸地,都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鳞茎更新增长为负值,除环境温度高外,光照弱也是重要原因。
(4)土壤、肥料
川贝母各来源种,在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土壤生长良好。环境冬春旱季长,过砂常严重干旱,过粘常很板结,都不利于出苗。砂土易污染茎叶,板结土壤通气不良、散热慢,都容易引起早衰,导致地上器官生活期缩短、降低产量。实生苗对肥料要求不高,更新株对氮、磷肥敏感,肥料充足能显着增产。缺氮时叶片黄绿,出现黄色条斑;缺磷时植株生长不旺盛,叶片薄,绿色暗淡或出现红褐色、少光泽,抗锈病能力降低,鳞茎也不易干燥。贝母根系不发达,扎土不深,近平展,每年能遗留的有机残体很少,土壤结构极易变坏。要充分注意施肥的时机、种类和数量。
3.引种栽培适宜的环境
离开原生长地引种,棱砂贝母逐年早衰,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最终消亡,驯化甚难;其它各来源种已经不同程度地驯化。与原产地引种比较,都具有环境温度高,个体体型和器官增大,鳞茎产量高及温度低结果相反的共同性。各种间适应温度的范围多少有差异,在四川西部高原、山地区域,于川贝母各来源种产地就近引种,平均温度全年0—6℃,最冷月不高于0℃,最热月不高于15℃,年降水不少于700mm,10月至翌年4月降水达全年20%以上环境,除棱砂贝母外,都能正常生长发育并持续生殖生长更新,较少见花器官的可逆性形态变异,只槽鳞贝母败育;加强栽培管理,在平均温度全年不高于10℃,最冷月不高于1.5℃,最热月不高于17℃,年降水1000mm以上环境,瓦布贝母、中华贝母及粗茎贝母未见败育,华西贝母、大金贝母和川贝母也能正常生长发育并持续生殖生长更新,但较易见花器官形态变异或败育。
远离原生地,引种川贝母各来源种的难度较大,近20年间不乏引种者,包括川西南凉山山原区,其地有川贝母野生分布的亚高山灌丛、草甸地带,引种川西北高原亚高山灌丛、草甸有分布的植物种,至今尚未见能持续生殖生长更新的报道。
二、栽培技术
(一)栽培用种的选择
引种野生川贝母的研究时间不长,风土驯化的区域不宽,当前各引种栽培区已引种所得栽培用种子或种鳞茎,适于引种的区域性很强,种源亦甚为有限,远离原生地区域不宜引种。野生贝母分布区或已有的引种栽培区及其邻近区域,引种当地产或邻近区域产的野生种或栽培种,特别是水平分布偏南、垂直分布低的植物种,能在生产、生活都较方便的环境栽培。川贝母各来源种的引种区现况见表14—37。
表14—37 各种川贝母引种区及现况
已引种的川贝母来源植物种 引种区 能正常生长发育并持续生殖生长更新 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持续生殖生长更新 区内分布 区外引进 区内分布 区外引进 松潘—壤塘 高平原、丘原区 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槽 鳞贝母 大金贝母、浓蜜贝 母 棱砂贝母 龙门山—,岷山 山 区 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浓 蜜贝母、瓦布贝母、槽鳞贝 母 大金贝母 棱砂贝母 邛崃山山区 暗紫贝母、大金贝母、浓 蜜贝母、华西贝母 瓦布贝母、槽鳞贝 母 棱砂贝母 凉山山原 川贝母 中华贝母、粗茎贝 母 暗紫贝母、浓蜜贝 母、大金贝母(二)繁殖方法
川贝母多数来源种,在良好栽培条件下,都可用种子、完整鳞茎和分割鳞茎繁殖,经过相应的更新次数后,都能抽茎开花结实。种子繁殖需建立种子田;鳞茎或分割鳞茎营养繁殖不必建立种用田,在每年收获时选留种鳞茎。
1.种子直播
川贝母各来源种的种子后熟需较长时间,层积后熟较播入田间容易控制温度和水分且条件一致,能整齐出苗提高出苗率和减少田间管理的劳力耗费。为取得对播种用地最好的灭草时机,最好是层积处理种子于冬季冻土前播种。种子萌芽后播种损失很大,常因后熟床先于播种地解冻,春播的时机难于人为掌握。
(1)种子的层积后熟处理
贝母果实转黄,不待失水即收摘脱粒,筛簸除去秕粒和瘪粒、果皮等,取种子容积4倍量腐殖土或锯木末与种子混匀,层积入设置在室内或林下、宽40cm、深20—30cm的平底沟或木箱内,积层厚10—20cm,盖以山草、松萝、藓类等透气保湿材料1—2cm,保持填充料充分湿润。积层厚度大于10cm,每隔1周左右翻动积层换气1次。维持积层日平均温度4—10℃变温期6—8周或更长时间,胚形态发育成熟的种子可达90%以上。隔年干种子最迟应在7月底前后开始层积处理。
(2)播种
将播种用地深挖20—25cm,耙细作畦,宽105—110cm,高10—15cm,长以方便管理为宜,畦间步道宽40cm。播入种子前,在平整畦面均匀撒施过磷酸钙,每亩50—60kg。播入种子后立即过筛覆盖堆肥或腐殖土,厚1.5—2cm。盖上无种子的山草或其它方便易得又便于清除的覆盖材料,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地表板结和“冻拔”。
种子播种1—3年生的个体体型小,可密植,每亩播种600000—1200000粒。各种贝母种子粒重不同,后熟含水量有差异,应测定千粒重计算用量。
穴播浪费土地,费工,坡地撒播优于条播,平地条播优于撒播。条播幅宽10—15cm,幅间隔7—10cm。
2.完整鳞茎栽培收获种子或营养繁殖
(1)种用鳞茎的选择和种植前处理
在贝母果实成熟或正常枯苗后及时挖收,选鳞片肥厚、淀粉充盈、水分轻、包被更新芽的鳞片稍外露或外面2枚鳞片宽度相差小于1/2的无伤鳞茎作种用。收获种子,用鲜重2—10g只具1个更新芽的,可隔年翻栽,减少用种和劳力投资。用营养繁殖收鳞茎作药材,选鲜重10—30g具2个更新芽的,或鲜重1—5g具其它营养繁殖形式的鳞茎。入选种鳞茎需在15℃以下通风良好的室内或荫棚下,晾置1—2周,待隐伤表面呈浅棕色后栽植。不晾置或晾置时间短,有隐伤的易腐烂,晾置厚度超过20cm,或盛装在不通风容器内,都容易发热致更新芽“自焚”。
(2)栽植
在整理好的栽培畦横向开平底沟,开1沟栽1沟,沟底依序施用过磷酸钙和腐熟厩肥或堆肥,再安放入种鳞茎,用开挖下一沟的土壤盖平至畦面;每亩用过磷酸钙60—80kg、厩肥或堆肥2.5—4m3。种用鳞茎重量与栽植深度、窝行距见表14—38。
表14—38 川贝母各种的鳞茎栽植规格
3.分割鳞茎栽植收获种子及营养繁殖小颗粒鳞茎
取采挖时损伤或大粒鳞茎的分离鳞片或将分离鳞片切块,晾置约1周,切口与分离破折面形成棕黄色愈伤组织后栽植。底肥用量及栽植规格与完整鳞茎栽植要求相同。使用有机肥需密封堆沤1年以上,最好是腐殖土或含有草根盘结层的泥炭沤制的。
具更新芽和鳞茎盘的鳞片,通常次年仍能抽茎开花结实,同时营养繁殖发育一些只具基生叶的植株;不具鳞茎盘和更新芽的鳞片或切块,营养繁殖发育具基生叶的植株。在温度偏低的地方,寒冬前愈伤面上胚状体尚未分化成芽时,次年不出苗,只继续发育营养繁殖小鳞茎,数量增加,重量减少。若损伤面未形成愈伤组织或栽植后土壤渍水、温度高,容易腐烂。
(三)田间管理
1.防旱、防洪涝、防溅泥污染
现今适宜栽培任何一种川贝母的地方,多无灌溉之便,利用不带锈病的材料于雨季结束时覆盖地面,于栽培地解冻后,再切段覆盖,能减少蒸发,截留溶雪、溶冻水和防止暴雨溅泥。无适宜材料时,可利用贝母枯苗后冻土前时间,种植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或大麻(Cannabis sativa L.),7—8月,气温高雨水好,能很快出苗,枯苗时割倒使用。挖好排水沟,随时保持畅通,雨季可排涝、排洪。
2.培土、追肥
种子播种第一、二年生长季枯苗后,都需在畦面培土约2—3cm,使鳞茎分别位于地表下4—5cm或6—8cm。第一生长季不需追肥,以后各年及鳞茎栽培,在即将出苗或展叶后,揭去覆盖物追施厩肥或堆肥,每亩2—3m3,盖上短节覆材,再于出苗6—7周和9—10周时,根外追施磷肥和钾肥,促进鳞茎增长,提高种子质量。
3.除草
贝母播种浅,密度大,杂草根丛大时除草易带出种子和小苗,易损伤苗、叶的地下部分,可造成很大损失,应除草芽。特别是利用贝母枯苗后,秋季雨水好,温度高,杂草种子萌发生长快而贝母鳞茎埋地下的时机耙除几次草芽,可减少次年除草次数。
(四)轮作与套作
贝母能遗留在土壤里的有机质很少,新开垦结构良好的土壤、连种2—3茬后变板结,肥力下降。经试验按2茬贝母1茬大麻轮作,麻根留槎或拔除,麻叶沤制肥料,麻杆作覆盖材料后再翻入土壤,可以稳定保持土壤结构和良好的生产性能。
一、二年生贝母叶面积很小,地面多裸露,接受直射阳光多,地温容易升高,短时地表温可达50℃以上,鳞茎所在层距地表较近,易引起早衰。采用同种贝母抽茎植株套作,种子播种密度和方式不变,套作抽茎植株的窝距20—25cm,行距30—50cm,可延长一、二年生贝母生长期,节约用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五)病虫兽禽害及其防治
1.锈病
5月至贝母茎叶枯萎前发病,先起于近地面的茎、叶,受害部位成棕褐
‘玖’ 太白贝母是什么
(郑良敏)
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Li)别名太贝。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野生太白贝母分布于陕西秦岭太白山及四川大巴山(东经108°75′—109°58′北纬31°45′—31°66′)区城口、巫溪等县。野生变家种研究成功,并推广应用于生产。以鳞茎入药,鲜鳞茎中含多种生物碱。味甘、苦,性微寒。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功能。治肺燥咳嗽、久咳痰喘、咳嗽咯血、肺炎、支气管炎等症。
一、形态特征
鳞茎呈卵球形或近球形,外层两个鳞叶大小相近。茎单生,直立,不分枝,绿色或带微褐色。叶披针形,先端不卷曲,下部叶对生,中上部叶对生或轮生。花单生茎顶,俯垂,有叶状苞片3枚,花被6片,内花被片匙形,浅黄色,先端两侧有紫色斑点,蜜腺明显;雄蕊6;子房上位,通常3室。蒴果长圆形,长2.5—4cm,宽0.6—1.5cm,棱上有窄翅;种子黄色,扁倒卵形,边缘具膜质翼,每果具种子180—310粒(图14—44)。
图14—44 太白贝母形态图
1.外轮花被及雄蕊2.雌蕊3.雄蕊背腹面4.鳞茎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
1.太白贝母在气温5—25℃生长正常,地上部年生育期100天左右(表14—47)。
表14—47 太白贝母的物候期
太白贝母的鳞茎由两个粉白色鳞片抱合而成,1—4年锥形,以后球形或近球形,最大直径约3cm,鳞片着生于鳞盘上,鳞盘下有须根和贮藏根数条。根于7月上旬高温(28℃)季节在植株倒苗后萎缩而脱落,此时,鳞茎进入夏季休眠。8月下旬,气温下降至20℃,以外层老鳞片的物质供营养,它内部的小鳞片即新芽开始生长,更换根芽,此时老鳞片随新的根芽生长过程而逐渐萎缩,至10月下旬气温降至5℃时,开始冬季休眠。到第二年3月份气温回升到5℃时,再出苗生长。从此时起,以老鳞片未耗尽的营养加上新植株自养的物质,供给植株生长发育,到7月上旬倒苗,此时完成一个生育周年,一年两次休眠,两次生长。
2.太白贝母栽种鳞茎大的植株,开花、结果实数、种子千粒重,均比鳞茎小的植株多,因此,建立种子田,在栽种时,以选用直径2cm以上鳞茎作种较好。
3.不同肥料与太白贝母果实产量与种子质量关系极大。各年的果实产量和种子的质量均以钙镁磷肥第一,厩肥第二,其次为尿素、桐油饼、5406菌肥。
4.太白贝母每个果实有种子180—310粒,种子薄而扁平,倒卵形,皮呈褐色或棕褐色。胚乳中有一胚腔,胚呈原胚形,位于胚乳前端,胚细胞发育时,沿着胚腔伸长,温度在5—15℃时,胚发育成线形,逐渐伸长,待与胚乳等长时,发育停止一段时间,以后再分化成根和芽;温度在20℃以上时胚发育受抑制,停止分化。如再经0℃处理后,又能恢复发育,最后仍分化出根和芽。太白贝母种子,必须经过催芽(胚分化)处理,才能提早发芽;实验证明,以鲜果湿砂贮藏冬播出苗率最高。
播种深度与覆土厚度对出苗影响极大,播种深度与出苗率成反比例,播种愈浅,出苗率愈高(表14—48)。
表14—48 不同播种深度对太白贝母出苗的影响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太白贝母适宜气候冷凉的高寒山区。四川产地巫溪县红池坝海拔1800m,年平均气温9.65℃,绝对最高28.5℃,最低-15.5℃,年降雨量483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该地区有野生分布,家种生长良好。土壤以含腐殖质丰富,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
三、栽培技术
(一)种子培育
用种子和鳞茎繁殖,以种子繁殖为主。
1.选种茎
在6—7月采挖鳞茎时,选直径在2cm以上的鳞茎做种茎,随挖随栽,栽后每年只需田间管理,不必翻栽,逐年就可收获一定数量的种子。
2.整地、栽种
先清除地面杂草,捡去石块、树根,翻土30cm深,整细耙平。开130cm宽的畦,畦沟宽30cm,畦沟里的土暂不挖起,待栽好后再取沟土盖于畦面。每亩用腐熟的人畜粪或地皮堆肥1000kg加钙镁磷肥、饼肥等50—100kg作基肥,撒在畦面,用锄头拌匀,翻入土内,整平。采用条栽,按行距10—12cm,横向开深10cm的沟。栽时贝母芽尖向上,鳞盘向下,不能倒栽,株距6cm,栽入沟心,深9cm。栽得太深影响出苗,太浅了生长不好。每亩用鲜鳞茎100kg左右。栽好后,用锄头挖起畦沟里的土打碎盖于畦上,整成梳背形。
3.管理
从栽后第二年起,每年春季3月下旬在贝母出苗前用4∶100倍液“草甘膦”药液,喷洒杀死野草(出苗后不能用,每亩用“草甘膦”2kg);4月上旬出苗后,及时除草,并用清水粪或0.5%尿素溶液施提苗肥(每亩用尿素10kg或清水粪1800kg)。4月中旬至5月下旬用人畜粪或化肥再追肥1—2次(用肥量同前),施肥时注意不使肥料落在茎叶上,以免死苗。
4.采种
6月下旬或7月上旬贝母的果实成熟,在种子蜡熟或外壳呈褐色时就可采收,采时注意不要把果壳弄破,果实采收后应及时贮藏。选冷凉潮湿、通风的屋角或地窖。一层果实一层土(含水量低于10%的湿润细腐殖质土),约2—3层,贮后应经常检查,土干应及时加湿土调剂湿度,不能用水淋,淋了种子要坏。种子不能晒干久存,当年采收当年用。
(二)播种
太白贝母大田生产,采用种子直接播种。
1.整地播种
整地方法和要求与种子田同,但因种子出苗细弱,密度大,土地力求细碎,畦面整平,播种应于9—10月下雪前进行。播种前将贮藏的果实取出,轻轻弄开果壳,抖出种子。每亩需净种子2—2.5kg(约计10000个果实)。与10—20倍的细土拌合均匀后播种。条播行距15cm,播种时在畦面用10cm宽的木棒压成横沟,深1cm,将种子均匀播在沟内。然后撒细腐殖质土,厚1cm,再用草覆盖畦面。
2.田间管理
(1)搭棚
贝母第1—2年生幼苗纤细,必须搭棚遮荫。在播种后第二年3月出苗前,先揭去播种时覆盖的草,然后立即用小竹枝或树条搭棚,搭1m高,荫蔽度为50%的活动棚,平时注意检修。晴天荫蔽,长阴、久雨天揭棚炼苗。试验证明:晴天荫蔽,阴雨天揭棚炼苗,可大幅度提高保苗率。
(2)除草
1—2年生幼苗应勤除草,除草及时,可大大增加保苗率。要求除早,除小,细心,不伤苗。除草时如带出幼苗应立即栽下去。
每年3月在贝母出苗前和7月倒苗后,可用“草甘膦”液喷洒除草,节约工时,保苗率尚。
(3)施肥培土
每年施肥培土是保苗增产的关键。4月中旬出苗后用0.5%的尿素液施提苗肥1次(每亩用量7.5kg)。5月上旬用0.5%尿素液再追肥1次(每亩用尿素10kg)。夏季倒苗后除尽杂草,每亩用人畜干粪2500kg施在苗床上,然后用细土覆盖培土1cm厚。结合修补荫棚,保护越夏,10—11月再按上法施冬肥1次,以利越冬和次年春天出苗生长。
(三)病虫兽害及其防治
1.立枯病
(Rhizoctonia Solani Küehn)
夏季多雨季节发生,为害幼苗。防治方法:注意排水,调节荫蔽度,阴雨天揭棚盖;拔除病株,用石灰处理病穴;发病前后,喷1∶1∶100波尔多液或50%托布津1000倍液。
2.根腐病
5—6月发生,根发黄腐烂。防治方法:注意排水,拔除病株,用5%石灰水淋灌,防止扩散;轮作。
3.金针虫
〔(Pleonomus canaliculatus(Faldermann)〕
4—6月为害,咬食植株地下部分,被害植株地上部分萎蔫。防治方法:在为害期用1∶30的烟叶水(每亩用烟叶25kg熬成原液75kg)灌入植株周围的土中,效果较好。
4.地老虎
(Agroiis sp.)
咬食茎叶,造成缺苗断垄。可在清晨人工捕杀或毒饵诱杀。
此外,还有野鸡、野兔、鼹鼠等为害贝母鳞茎和植株。多用人工捕杀。
四、采收与加工
(一)采收
用种子繁殖的在第四年或第五年6—7月倒苗后,选晴天挖起鳞茎,消除泥土(不能淘洗),及时干燥。若延长栽培时间鳞茎抽薹,外形破口,加工后品质差。
(二)加工
当天挖回的鲜贝母,立即用硫磺熏后薄摊于竹席上晒干(决不能在石板或三合土上曝晒),以一次能晒至半干,次日连续晒干为好。如遇雨天,用炕烘干。烘烤温度在40—50℃内,温度过高要糊化(变成油子),影响质量。晒炕过程中,贝母外皮未达粉白前不宜翻动,翻早了要变黄,影响光泽。干燥后装入麻袋摇动,搓脱泥沙残根,色白即可。
‘拾’ 世界上的三角区分别分布在哪里,分别是什么
百慕大三角——慕大三角 Burmuda Triangle
百慕大群岛是世界闻名的一个地方,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正东约600公里的海上。百慕大三角的具体地理位置是指位于大西洋上的百慕大群岛、迈阿密(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和圣胡安(波多黎各岛)这三点连线形成的三角地带,面积达40万平方英里。百幕大三角由360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这些岛屿好似圆形的环,躺卧在大西洋上由于百慕大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有一股暖流经过,因此,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岛上绿树常青,鲜花怒放。百慕大又被称为地球上最孤立的海岛.因为它与最接近的陆地也有几百英里之遥,因此,百慕大群岛四周是辽阔的海洋,具有蓝天绿水,白鸥飞翔,花香四溢的秀丽风景。
不过,百慕大之所以出名,并非是由于它的美丽的海岛风光,而是,提起百慕大,人们就会联想到恐怖而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海区”。相传,在这里航行的舰船或飞机常常神秘地失踪,事后不要说查明原因,就是连一点船舶和飞机的残骸碎片也找不到。以致于最有经验的海员或飞行员通过这里时,都无心欣赏那美丽如画的海上风光,而是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唯恐碰上厄运,不明不白地葬送鱼腹。现在,百慕大三角已经成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种失踪事件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