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特殊儿童如何自理
扩展阅读
钟馗哪个版本最经典 2024-11-20 04:36:52
怎么放弃同班同学的爱情 2024-11-20 04:29:16
被同学单删很生气怎么办 2024-11-20 04:27:07

特殊儿童如何自理

发布时间: 2022-11-14 02:17:16

⑴ 如何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1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生活、学习和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要想办法自己解决。
2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
良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
当孩子的能力有所发挥时,他会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时,对他树立自信心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3
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操作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
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4
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图书和其他用具等。
5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且要努力做好;不该做的事不要做,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要让孩子明白一分钟、十分钟、半个小时等时间段有多长,可以做哪些事情。
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些事情,比如上厕所、喝水或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等。

6
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要求孩子做到:
1. 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不在公路、铁路、码头玩耍和追逐打闹;
2. 防触电、防溺水、不玩火,不做危险游戏;
3. 不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和礼物,不跟陌生人走;
4. 知道自己的家庭住址、家人的姓名和联系电话;
5. 掌握基本的紧急情况的自救、求救方式;
6. 知道常用的电话号码:110,119,120,知道什么时候打哪个电话。

⑵ 如何提高孤独症儿童生活自理能力

孤独症儿童能够学会交往吗?学会交往是实现社会生活自理、社会生活自立的必备条件。

一、交往、适应与生存

人际交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发展障碍的核心体现,是对孤独症儿童生存能力的最为本质的影响。语言障碍、情绪障碍、动机障碍、行为障碍、自我意识障碍,最后集中体现为孤独症儿童的交往障碍。换句话说,训练孩子学会交往,克服其交往障碍,需要从语言、行为、动机、情绪、自我意识等方面的训练人手,而所有这些训练,最终目标是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以人际交往能力,或者说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作为最终指标,来衡量康复训练的效果。社会生活自理、社会生活自立这两种水平的康复目标,分别反映了孤独症儿童对社会适应的不同程度。交往能力的提高,可以最直接、有效地提高适应能力。适者生存,这是生物界,也是人类社会铁的定律。

当然, 人类之所以文明, 就在于我们能够对有各种特殊需要、难以融入社会的 “不适应者” 给予特别的关照,
使他们具有同样的生存机会。同时,人类的文明还表现在人们能主动地创造条件, 促进 “适应障碍者’’ 战胜障碍, 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令体的主动适应性。
对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意义就在于此。人生活在与别人的联系中,建立和别人的联系过程就是交往。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场合,通过语言媒介实现的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实现交往有几个要素:主体、客体、目的、媒介、场合、内容、规则。人际交往能力的本质就是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就是在交往情景中对这几个要素的统合能力。

显而易见,孤独症儿童学会人际交往,需要下列几个基本条件:

第一,,孩子需要有交往的动机,需要理解交往的意义,有交往的兴趣,在交往中得到过积极的强化,这是最重要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交往,或者孩子不需要交往就可以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交往的结果从来没有给过孩子强化作用,孩子从来没有从交往中获得过愉快体验,那么交往动机就难以形成。

第二:孩子必须具有社会认知能力,能够理解交往规则。

第三,孩子有自我认知,知道“我”和别人的关系。孩子还要能够摆脱自我中心,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第四,孩子能够使用交往工具一语言进行沟通。

第五,孩子有控制能力,能一定程度地实现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上述任何一个条件的缺少,都会影响人际交往。我们的愿望是让孩子学会交往,那么我们就必须弄清楚,孩子学会交往,他必须学会什么呢?下列问题我们考虑过吗?

第一,我们怎样激发孤独症儿童的交往动机呢?怎样让孩子理解交往的意义呢?

第二: 我们怎样让孩子理解交往规则呢?

第三,我们怎么让孩子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呢?怎么让孩子理解交往对象和自己的关系呢?

第四,孩子说什么,怎么说,才能实现交往目的呢?

第五,怎么提高孩子的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的能力呢?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些问题。

诱发交往动机:骄阳似火,孩子在路上行走,焦渴使他产生了喝水的需要。怎么才能得到水呢?去商店可以买到水。这就是喝水的需要诱发买水的动机。

理解交往规则:买水需要付钱,因为水是别人的,得到别人的东西需要

交换,没有钱就不能买到别人的水。这是规则。

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如果“我”不说话,别人是不能知道“我”要买水的,“我”需要让对方知道“我”的要求。

使用语言:说出“我”的要求。

控制和调节:买水的人很多,需要等待,不能着急发脾气,不能有环境不允许的行为,否则,有可能得不到“我”要的水。

二、人与人之间怎样交往

一个妈妈说:“我陪读了好多年,用了很长时间,花了很大精力教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做游戏,但是,她始终还是不感兴趣,还是不会交往。我错了吗?”

另一个妈妈说:“我教孩子打电话,拿起电话我就连续不断问他:“你乖不乖?妈妈很想你,你想我吗?”可是他往往没听完就走了。好多年都没有进步。我怎么教会孩子打电话呢?”

我们都知道要训练孩子交往,但是,这样的训练为什么不成功?问题出在哪里?

交往分为实用性交往(工具性、功能性、功利性)和情感性交往,两种交往有以下不同。

第一,交往动机不同。从人的需要来看,一个人到底需要别人的什么呢?一是功利性需要,别人可以用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二是非功利性需要,别人可以满足自己的情感性需要、心理性需要。满足第一种需要是通过别人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动因是生物性需要;满足第二种需要是通过别人实现自己的精神愉快,动因是社会性需要。

第二,交往目的不同,重要性也不同。就所有人而言,实用性交往是满足低级需要,是最重要的;情感交流是高级需要,是第二位的。孤独症儿童严重缺乏高级精神需要,情感性交往对他们来说明显地动力不足。

第三,两种交往的特点不同,交往过程也不同。实用性交往是把别人当成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和手段,从目的到内容、到过程、到结果,都是物质性的、有形的、可以看得见的、显性的。实用性交往过程可以程序化,是能够事先预知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因而是比较容易学习的。实用性交往的稳定性表现在场合、对象、规则、目的、程序、手段等方面,其交往的客观条件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并且是可重复的。情感交流,它的过程重在体验性,重在精神性分享;情感交流的目的往往是隐性的,其结果也经常是无形的。情感交往虽然有规律,但是是非程序化的,不稳定的,没有固定的公式,需要靠人的感觉和经验处理,可变性因素很多;情感交往不会自然发生,需要交往双方经过主观努力才可以实现,因而,情感交往学习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第四,交往的对象不同,对程序的依赖程度不同。实用性交往角色是固定不变的,承担角色的人是可以互相取代的。这一因素的变化不会影响交往的进行。实用性交往的程序是固定的,需要双方按照规则去做,对规则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情感性交往对象往往是特定的,这一个不是那一个,不能任意取代,与不同对象之间共享的东西是不同的,乐趣也是不同的。情感性交往没有固定的程序,没有固定的规则,交往时双方需要不断地评估、揣摩对方的心理感受,根据观察来判断对方和自己的联系程度,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第五,对情感的依赖程度不同,检验的标准也不同。实用性交往也有感情沟通,但是感情不是达成交往的必要因素,双方都可以忽略对方的感情。情感交往则相反,它是高度依赖感情的交往,是否继续交往下去,以双方的感情获得为参照标准,双方的共同经验越多,共同体验越多,共同语言越多,继续交往的可能性就越大,否则交往就会终止。

实用性交往以是否实现目的来检验交往的成败,而情感性交往是以是否获得乐趣来检验交往的成败。

三、找到交往的突破点从重要性、实用性的角度看,实用性交往最重要,孤独症孩子必须要学习。从可能性的角度看,实用性交往容易学习,孤独症孩子可以学会;情感性交往不容易学习,大多数孩子不能学会。

实用性交往的学习重在外塑,情感性交往的学习重在内省。外塑,外力的帮助作用很关键;而内省主要靠孩子自己的理解、感悟,外力辅助作用的局限性很大。因此,应该让孩子先学会工具性交往,其次学习情感性交往:训练重点放在工具性交往方面。

实用性交往是孩子生存所必需的, 并且相对容易成功,能给孩子自信心。 从成年孤独症患者的情况看, 他们在实用性交往上可以获得正常的结果。
情感性交往需要发动孩子的内在情感动机,启发孩子的情感需要, 并且还要学习情感沟通技巧, 因此难度很大。是否学习情感性交往,怎样学习,学习的结果怎样

⑶ 怎样照顾特殊体质幼儿

据了解,常见的幼儿特殊体质包括肥胖、消瘦、食物过敏、高热惊厥等。该如何加强对特殊体质幼儿的关爱与管理,确保他们健康成长呢? 教师调查掌握情况 幼儿园通过致家长信和上门家访的方式,对在园幼儿进行全面的身体健康状况调查,让家长如实填写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情况。开篇提到的孩子低热惊厥,老师如果事先了解情况并做好功课就不会如此慌乱。教师应将孩子放平,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豆浆等分泌物,以免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让孩子保持呼吸道通畅。此外,幼儿园要根据规定对特殊体质、特殊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幼儿建立特殊体质幼儿档案,使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全面了解特殊体质或者特殊疾病幼儿的身体近况,使其无论在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得到及时的关爱。 保健医生精细管理 保健医生是特殊体质幼儿身心健康的保护者,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保健医要为每个特殊体质幼儿建立个人健康追踪档案;制定营养结构科学合理的食谱和食物过敏幼儿的特殊食谱,如对牛奶过敏的幼儿以豆浆代替,对牛肉过敏的以猪肉代替等;要开设多种专题讲座:如为教职工开设急救知识和特殊体质幼儿一日生活护理讲座,为不同体质幼儿家长开办有针对性的讲座;通过宣传栏、QQ群、幼儿园网站和书面材料宣传正确的知识和矫治措施;利用晨检时间和家长了解、沟通特殊体质儿童的近况,如向肥胖儿家长简单了解肥胖儿童在家的饮食、作息情况,鼓励肥胖儿童形成良好习惯,帮助家长寻找原因改变不良行为。 保健医生应与保教人员多管齐下、持之以恒对特殊体质幼儿进行矫治,如通过调整进餐顺序和控制进餐速度对肥胖儿进行指导:进餐顺序以“水果—汤—菜—肉—主食”为宜,每口嚼10下以上再吞咽,小碗多次盛饭,餐间安排幼儿盛饭、拿餐具等。对吃饭较慢的体弱儿来说,应避免训斥,要多鼓励让幼儿愉快进餐,天冷饭菜易凉,要少盛再添或及时加热后再吃。 保教老师丰富运动形式 班级保教人员应照顾到特殊体质幼儿的身体差异,因人而异开展户外活动和游戏内容,保健医生要参与指导和记录,并对其进行分析,促进他们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幼儿园可招聘男教师担任专职体育教师,通过男性优势和魅力激发肥胖儿的运动热情,同时男教师有力量的特点也能让胆小、体弱的幼儿放心大胆地参与锻炼。 专家和家长共同参与 邀请妇幼保健院专家为特殊体质幼儿制定矫治方案,半年进行一次体检,做好个案记录和病因分析,根据原因制定相应的计划。通过召集特殊体质幼儿家长座谈,相互交流干预方案实施进展情况,相互介绍有益的经验,如请幼儿体质转好的家长交流在家的干预方法,从而引起其他家长的重视和认可。

⑷ 怎样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我们说孤独症孩子面前的四大挑战是什么?第一就是生活自理能力,第二是语言沟通能力,第三是动作行为能力,在这三者之后才是 社会 交往能力。而生活自理能力又是最基础的一个方面。

那么,如果提高孤独症孩子的能力,让他们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呢?

首先,父母一定要耐心的教孩子,一次不会就教十次,十次不会就一百次,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要让孩子掌握,其他的都不要去想了。这个过程可能很痛苦,不仅是父母,孩子也是一样的。很多父母教了几次孩子都不会,就急了,脾气也上来了,言语和表情、动作都带着情绪,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不利于心理 健康 。

比如自己上厕所,先要学会有便意的时候去厕所而不是随便拉下裤子,还要知道拉下裤子再排,大便之后要擦干净,之后提裤子,冲水,这一系列的活动对于孤独症的孩子来说都挺有难度的,

其次,父母要掌握好分寸和节奏,你可以说我有耐心教十次,可孩子没有耐心,怎么办?不强迫,另找时间再来。这个也是让孩子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是必须要经历的。有些家长会和孩子较劲,今天就必须怎么怎么样,其实这是和自己过不去,如果孩子的能力可以,根本不会让大人帮忙的。

再次,父母绝不可拿孩子与别人比较,人比人,气死人,孤独症孩子的进步总是会来的慢一些,永远都和自己比,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才是合格的父母应该做的事情,也是让孩子建立信心和勇气的力量。

最后,父母要学会适可而止的放手,给孩子成长的机会,不要觉得孩子做不好、做不到而屡屡去帮,有时候孩子会发脾气以表达自己对完不成某种事情的情绪,父母要视而不见,继续鼓励孩子,并在适当的时候助一臂之力。

总之,孤独症孩子要想快速掌握生活自理能力,不仅需要父母的支持和鼓励,更需要理解与信任,相信孩子可以做到,而不是怀疑和不信任。

欢迎留言,关注大赛爸爸说,在 育儿 的路上与您同行!

生活自理能力一般情况是需要实际执行的,而认知能力则是需要从理论开始,一步一步学习和巩固的。也就是说,儿童在学习基础自理能力之前,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包括感觉信息处理的能力,大小肌肉的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基本的认知和模仿能力等。

在孩子具备了上述的基础能力之后,才有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像我们经常说的吃饭,睡觉,穿衣,如厕等,每一项技能都包含了多个步骤和相关技巧,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由浅到深,由简到难这样的过程,对家长来说,也不能操之过急,循序渐进的进行,我们学习自理能力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孩子将把学习到的技能应用到日常的生活当中。

而如果孩子不具备认知的能力,那就需要先进行理论方面的学习,包括观察,模仿等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最基本的知觉,听觉,配对和分类开始,这些都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然后再进行排序,因果,数学等比较复杂的方面进行学习。

在我们对孩子认知能力提高的过程中,需要将复杂的任务和指令进行拆分和分解,让孩子掌握好其中一个步骤,然后再引导其他步骤的完成,切忌很多的家长把所有的步骤都给孩子做完了,那就没有给孩子最起码的学习空间了。

举一个例子吧:比如说穿衣服,在给孩子进行指导的时候,我们尽可能的指导和辅助,留下几个简单的步骤给孩子来完成,也可以使用布娃娃的替代方法,让孩子先理解每个衣服应该怎么穿,以及穿衣的先后顺序,然后再进行复习。

要想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必须一定程度上放开手才行,一天穿脱衣服的机会有两次,就把这两次利用好了,孩子就可以逐渐提高起来。

首先家长不能着急,可以把穿衣服的过程分解成几个步骤,先教孩子找到自己所穿的衣服,每天如是,等他习惯到每次不用家长提醒就主动去拿的时候,再进行下一步。

以此类推,家长可以半辅助一下,觉得孩子能独立了的时候,要逐渐撤出辅助,一套动作下来,系扣子也跟着练习了。

起初所有的都可以拿着孩子的手,去感受去摸索,辅助他们完成,包括脱衣服,也是一个道理一个模式去教。

再泛化到其他方面,洗脸洗脚刷牙等这些事情都可以分步骤,分解成几个动作,逐一去教,孩子学习慢,家长不要心急,最终让他们学会自理,才是最重要的。

1.确定目标。

制定目标采取阶梯式。也就是说先评价一下孩子现在已经具备的能力,要达到生活自理还缺乏那些能力,把缺乏的能力由易到难,由重到缓的排序。比如衣食住行,自己是否会穿脱衣服,是否可以根据天气安排怎么穿;是否可以独立如厕;是否可以独自洗澡等等列出以后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做。

2.刻意练习。

有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就是练习。在孩子未获得某项能力之前,每天固定时间教孩子做,如近期目标扣纽扣,那么就教孩子怎么做,从大纽扣到小纽扣,从放在桌子上练习到穿在身上练习,一步步来。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对某项技能一点兴趣也没有就是不愿做,应暂时放下,选择另一项孩子愿意配合的先学,我们认为重要的,有时不一定适合孩子当前的认知。

3.耐心等待。

对于孤独症甚至特殊群体的孩子,学习新技能的能力较慢,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一遍不会十遍,十遍不行百遍,坚持一万小时定律,只关注最终目标,不关注学习时间的多少。这过程是很难熬的。当你付出很多心血,却看不到成果时会出现急燥、焦虑甚至于说过火的话,事后又后悔不已。心急时就暂停一会,深呼吸再去教孩子。

4.美好期待。

在教孩子时,心里始终坚信孩子能做到,出现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时间足够长他是能够做到的。家长对孩子的信任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的热情,同时因为相信孩子能做到,教起来也会有兴趣,这也是让我们坚持教孩子的动力。如果只有美好的愿望,没有实际的行动,孩子的能力也是很难提高的。

总之,对于特殊孩子,只能靠家长一小步一小步的引导,同时多带孩子出去参与各种生活,让他们从实际体验中学习。

以上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评论。

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挺难过的,因为说实话,这些孩子会跟其他正常孩子有一些行为上的不一样的地方,像人际交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发展障碍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家长来讲,如果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对整个家庭来讲都是会引起不小的一个波澜,那么如何来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呢?

有些家长会问,他跟正常孩子不一样,以后还能跟正常孩子一样吗?他以后的人生会不会就这样毁了?其实应该正确的认知孤独症儿童的概念,人际交往能力是最为本质的问题,他会有一些语言障碍、情绪障碍、动机障碍、行为障碍和自我意识障碍,最终会集中的表现出交往障碍,换句话说,训练孩子学会交往,克服其交往的障碍,需要从语言行为动机情绪自我意识等等方面去训练,而这些训练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还有一个就是生活自理的能力,孤独症儿童因为语言障碍会跟我们形成一个不良沟通,那么就要大量的语言输入,比如绘本的介入、多跟他沟通,让他有迫于表达的情绪起到促进的作用,然后当孩子表达出来以后,要有一些相对应的引导,比如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或者是在家长的陪同下引导他,找他感兴趣的东西让他多做,然后设计一些 游戏 的环节,让他去参与,做一个比较良好的沟通,所以在治疗孤独症前期对于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一块可以首先提高。

在康复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科学性以及学习渐进的方法去引导,家长可能要付出比带普通孩子多十倍、二十倍的努力,才能让他掌握一个小技能,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耐心,相信孩子,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并且不断的鼓励他去完成这些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那在进行家庭训练的时候,虽然他的智力发育迟缓,存在各种各样的行为缺陷和不足,但是他也和正常儿童一样有着被尊重的权利和意愿,所以家长一定要充分的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提出表扬,进行鼓励,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切记,不能对孩子进行责骂和呵斥,否则会使孩子缺乏自信心,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后期会导致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突出,所以对于孤独症的孩子一定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信心,让孩子去适应、去改变,那在这个过程中希望父母可以付出更多,给孩子更好的家庭生活,积极配合做康复训练。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马秀老师:长颈鹿幼儿园园长,儿童心理行为咨询师

自闭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基于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干预,

不是真有一个解决所有自闭症孩子的统一做法。

父母及家人不厌其烦教导,多鼓励孩子放手让他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我的孩子现时基本上能够达到正常孩子的自理水平。

除了耐心教,鼓励孩子实践,别无他法。

孤独症的孩子很多都会有认知障碍和言语障碍,其中又包含了听理解的障碍,这就导致了孤独症的孩子都会存在生活自理方面的问题。所以想要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首先要提高认知功能。

认知训练从最基础的训练(包括认识颜色、图形、基本物理量等方面)开始,按照儿童发展规律逐步制定训练计划,并在完成一个计划之后再进入下一个计划。

在训练认知的时候可以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相关的训练,以穿衣服为例,因为特殊儿童习得一个技能不可能一蹴而就,像正常儿童一样学两次就会了,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到回合式教学法DTT(Discrete Trial Teaching),把穿衣服分成好几个步骤,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来,简单的套头衫先把手伸到袖子里再穿过头再整理,复杂一点的拉链衫或者纽扣衫先练拉拉链或者系纽扣等等。

在进行自理能力训练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才能让孩子尽快的学会训练的技能。最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放手,否则孩子永远都学不会,就算在训练时孩子已经学会了,但你不让他自己去做,而是什么都帮他做,已经学会的技能也会退化,消失。

行为密集训练,三岁前的儿童治疗效果好

⑸ 如何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实现培智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对我们班的学生在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这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自理能力的训练。
一、有计划地各科渗透,形成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网络
智障儿童往往伴有其他缺陷,因此需要系统地规划训练内容、流程。我们任课老师一起研究,一起制定训练计划,做到各科围绕训练项目密切配合,训练中坚持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对困难大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例如:有些学生由于小脑发育不全、脑瘫而引起的手脚不灵活,牵制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此,我们在体育课上以补偿缺陷为原则,进行大小肌肉训练,通过抛接球、抛接沙包,伸屈腿、转头、行走、跑、跳等运动来增强他们的手臂力、腿力以及灵活性,为培养自理能力打下力的基础。
在劳动课上,由教师强化技能指导,从洗手洗脸到洗餐具,从脱衣穿衣到系鞋带,都手把手地教,反反复复地练。常常是教师示范后,学生先动手练一练,然后一起操作,再个别指导,最后是一个一个过关,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整改意见。
在活动课上,教师让学生全面认识各种衣物及日常生活用品,不仅教会这些东西的品名及它们各部分的名称,还让学生知道这些东西的用处用法,包括穿戴的基本常识等,并在劳动课学习技能的基础上再设计实践活动进行强化。
二、小步子,多循环,着眼于“动力定型”
由于重度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思维不能像常人一样有的放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对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我们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右脚穿鞋,左脚穿鞋。单脚穿鞋又分解出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1、一手拿起鞋子2、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3、双手握住鞋帮,让脚指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4、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5、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当左脚(或右脚)基本学会以后,另一脚的学习就相对容易。最终才让学生完整进行双脚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同时由于每一个分解步骤难易程度不同,在练习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出发,适时缩短或延长某一步骤的练习时间。例如:在穿鞋训练过程中,预定每一步骤四课时完成,1—4步完成较好,但第5步用了十课时的时间,可个别学生困难还是比较大。通过教师和学生循序渐进的努力,学生逐渐掌握了穿鞋的基本要领。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让他们在基本的生活自理上形成动力定型的生理机制,这是提高训练效果的关键。
三、运用激励机制,在表扬中展开训练活动
针对智障儿童也如同常人一样喜爱听人表扬,厌恶批评的特点,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但由于智障儿童对语言的实际含义不是能很准确地理解,因此在表扬过程中,一味地用枯燥的语言表扬,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这些孩子对于食物的兴趣是最高的,可以利用食物作为奖励品适时给予孩子们奖励,有时也可以将奖品提升为红花,五角星,最终过度到简短语言表扬。在表扬时,我们从对某一步骤的表扬,过渡到几个步骤的肯定,最终到达完整步骤的奖励,使激励机制更贴近智障儿童的心理需求,服务于促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这一根本目的。
四、验收竞赛,反复练习,巩固提高。
我根据本班学生特点设置了几个竞赛项目,如系鞋带、穿衣服等项目。通过比赛,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学生为了取得好的名次,就会自觉地强化练习。而验收合格后,也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记录下来的情况,我们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一看这个内容中哪个学生需要补课,一目了然。再进行纵向比较,这个学生的哪一方面比较弱,也非常清楚。我根据智障儿童遗忘快的特点,不断地反复训练,这是巩固和提高的有效方法。反复训练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即对能力差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强化;渗透各科反复交叉练习;要求把学到的本领运用于日常生活。
在一次活动课上,我们班进行了穿有拉链外套的比赛。比赛时同学们拿住衣服的领子,把两只手穿进袖子里,拉上拉链,拉好领子和袖子就算穿好了。评判时要让学生说说谁穿得最快,穿得最好,指出小朋友穿得不好的地方,让他们再穿一遍。我们分了几个小组和几次的比赛,先是男同学和男同学,女同学和女同学之间的比赛,再是差不多水平的同学之间的比赛。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进行了多次的比赛,练习了穿衣的方法,熟练了穿衣的过程。经过多次地比赛,有几个同学得了几次第一名,所以兴趣很高,表示还要和谁比一比。通过这样的竞赛,使学生得到了反复地练习,在反复中得到提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强化教育与训练,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而且效果是极显着的。班里有个叫王晓宇同学在班里的系鞋带比赛中获得最快最熟练奖。就连连经常去男厕所的一位女同学也改掉了坏习惯,知道自己是女的,乖乖地上女厕所了。而现在吃饭时,大部分小朋友已不用老师的提醒,习惯性地在饭前饭后洗手,洗餐具,并且放好饭盒后马上整理桌子。
五、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进行家庭强化。
智障儿童的父母往往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凡事包办代替,使这些孩子失去了许多生活自理机会,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依赖习惯,使先天的缺陷逐渐转化为后天的“弱智”。我认为,“勤能补拙”,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放弃这个特定的环境,就谈不上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然后根据学校教育训练计划,让每位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同时,请家长做好记录,学校再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做到对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合力效应。
发挥家长的力量,使家校一致教育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像有一个学生刚来时,每次鞋带掉了,他都只会叫别人帮忙,自己却无从下手。刚开始时,老师帮他系,后来,老师想让他自己学会系鞋带,教给他系鞋带的方法后,就不帮他系了,可他就让别的小朋友帮忙。在老师的鼓励和监督下,他自己动手系鞋带了。当然,初学时,鞋带系得很松,走几步就散了。通过不断鼓励和表扬,让他坚持自己系,后来,他的鞋带系得又规范又漂亮。他的妈妈还高兴地说:“以前,一穿有鞋带的鞋,就伸着脚让我们帮他系鞋带。现在,我们帮他系,他还很骄傲地不让我们系,说这个他也会,一点也不难。”
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需要不断反复,不断强化。在训练过程中学生有反复性,需要教师有特别的爱心和耐心,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去引领学生,监督学生。
在培养这些智障儿童自理能力实践活动中,我们持之以恒,始终如一,从不忽时紧忽时松或虎头蛇尾,这样,使这些孩子在长期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大部分学生达到了自己的事基本上自己能做。我们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里的每一位特教教师以特级的耐心、细心、爱心和关心去融化智障儿童冰冷孤独的心,去启开智障儿童寂寞沉睡的脑,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三不”、“三允许”,即不挖苦人,不排斥、不放弃,允许学生说不,允许学生选择,允许学生犯错,做到老师用心、做到微笑服务,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总之,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有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系统的过程。只要他自己能做,自己愿意去做,我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只有这样,培养儿童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作为特殊教育行业的一员,我们应充当好智障儿童“拐杖”的角色,让他们蹒跚的步履变得更加轻盈,让他们的心灵开出绚烂的花朵。

⑹ 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着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儿童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更是如此。学前班智障儿童进入学校前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有的整天被锁在房内处于半隔绝状态。有的又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迁就。这种环境造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不足,不会照顾自己。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为了缩小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别,使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自立于社会,使之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的社会成员。所以,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一、增强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
要让智障儿童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尤其作为智障孩子的家长,往往一心想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补偿,很多事不舍得让孩子亲力亲为,大事小事均为孩子包办代办,长久下去,自然让他们形成错误认识:只要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爸爸妈妈都会帮忙做。对于这种现象首先必须做好家长的工作,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其次还必须通过不同形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从入学那一天起,我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方面,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他们自我服务的愿望。老师可以在帮助他们上厕所、就餐、睡前穿脱衣时,有意识地提醒他们自己去做,增强他们的自我服务意识。我们要给他们提供独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自理的意识和独立的能力。
二、反复强化是提高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智障儿童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不稳定,而且容易乏化,因而对他们的训练要采用强化的策略。根据智障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好动、注意力不集中、遗忘快的特点,我采取了生活实践活动的方法,创造各种情景,丰富生活内容,不断地反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让儿童动脑、动手脚,然后边训练边纠正错误。在情景教室中,可提供床、被子等模具,极力为儿童创设最真实的自我服务的空间,开展儿童按指令穿衣服、穿袜子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儿童天天练,并且练得次数逐渐增多。儿童只有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中,积极地参与活动,才能将许多的经验付诸实践,才能有力提高自理能力。经常开展“我最棒”、“我也能做”等各种生活自理游戏、比赛活动,进一步调动学前班儿童的积极性,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其自我服务意识。除此之外,我校还开展了相关谈话活动,如“我学会了”、“争当好学生”等,通过大家相互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能力,让孩子正确看待人和事,养成自己动手的好习惯。
三、尊重儿童个体差异,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教育不能只顾着如何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儿童,要了解这些智障儿童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智障儿童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障碍程度使每个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也体现出不同的个别差异。因此,对不同层次的智障学生,要求就要有所区别。要重视儿童的感受、需要、兴趣。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重视个别化教育。对于各层次的儿童来说,要求就要有所区别,须因材施教。对于自我服务能力较强的儿童,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儿童,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应肯定。我们可以开展“强帮弱”的活动,如在午睡起床后,请自理能力强的儿童来帮助能力弱的儿童穿衣服、鞋子、叠被子等。使能力强的儿童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也使能力弱的儿童在内心深处播下了要学会自我服务的意识并逐步学会掌握自理方法。
四、体验成功,进一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智障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即使是微弱的“一小步”,教师也不该忽视,应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快。在孩子有了初步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还应积极鼓励他们更进一步地提高,如他们做事情的速度及质量的提升等。对他们行为的奖励就是对他们行为的认可、鼓励,体验成功可对智障儿童的行为起激励作用。如:儿童自己扣上扣子,但位置却扣错了。我们首先肯定儿童的自理意识,表扬他:“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接着纠正:“只是一颗小扣子进错了门,重新扣一次好吗?”使儿童产生良好情绪,提高自信心。但当孩子们限于自身能力而无法实现预想理想目标时,作为老师必须辅以鼓励,给予相应的引导,必要时,还可以协助他们顺利实现预期目标,以免挫败其自信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相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他们的自理能力定会不断提高。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儿童产生满足、安全的情感体验,这成为激励他们自觉掌握自我服务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他们限于自身能力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时,必须给予耐心指导,切忌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
五、与家长密切联系,提高儿童自理能力
大部分家长不懂教育训练理论、训练不专业、不系统,不懂得与孩子积极交往的定义和重要性,平时极少与孩子交流或做游戏,没有耐心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也从不给孩子以鼓励和肯定。结果,孩子往往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失去许多锻炼的机会,更不可能学会生活的自理。因此智障儿童在学校学会的良好习惯以及生活技能,回到家中应继续练习、巩固,家长因为“爱”就把所有工作都大包大揽,这样的后果只会是让他们失去可以掌握的技能。因此这些孩子在学校学会的技能,回到家中,家长应积极配合和支持,给予同样的鼓励,让孩子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与家长紧密配合,要告知家长:除了要具有不厌其烦的耐心外,还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方法。首先必须结合儿童自身能力情况,有的放矢地教育,其次只要没有危险,就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不强求,但也不溺爱。另外,家长对智障儿的教育应与学校保持统一思想,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学校、家庭双方相互配合的基础上,还必须坚持一贯性,即让智障儿童长期坚持这种良好的习惯,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有效提高其动手能力。目前我校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卡、与家长面谈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向他们介绍科学有效的方法策略,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更好地实现学校与家庭的相互配合、支持。
总之,学前班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有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系统的过程。只要他自己能做,自己愿意去做,我们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只有这样,培养儿童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作为特殊教育行业的一员,我们应充当好智障儿童“拐杖”的角色,让他们蹒跚的步履变得更加轻盈,让他们的心灵开出绚烂的花朵。

⑺ 幼儿智障,该如何进行家庭训练呢

1
坚持6项基本训练原则
(1)建立良好的家庭康复训练环境与氛围;
(2)有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
(3)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坚持一贯要求、持之以恒;
(4)小步递进、适当协助;
(5)多给孩子表扬和奖励,帮助孩子成功;
(6)充分利用生活情景进行训练。

2
制订好家庭康复训练计划
根据孩子能力制订计划,具体到训练的时间、场地选择、物品准备、训练内容等,尽可能利用现成的玩具和生活用品;情境训练活动是家庭康复的主要训练方式,如起床、如厕、盥洗、吃饭、购物和社区活动等生活情境,按计划在一定的阶段有意识地安排必须达到的目标。

3
家庭康复训练内容或方法
以基础的、基本的功能或能力训练为主,力求方便、简单易操作,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
(1)感知能力训练a、有目的的注视物体5秒钟以上。b、目光追随移动的物体,目光在人与物之间转换。c、分辨酸甜咸苦辣等常见味道。d、分辨3种以上经常听到的声音。
e、触摸物体,分辨冷热、干湿、软硬。

(2)认知能力训练a、认识3种以上常见蔬菜、水果等。b、分辨3种以上的颜色。c、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形状。d、认识眼前的物体,说出从眼前消失的东西。e、将相同的物品种类归在一起。f、认识物体之间的常见关系,分辨大小、长短、高矮等。g、分辨容器中有无东西,明白肯定与否定的差别,。h、分清里外、上下、前后等方位。i、知道晴天、阴天、雪天、雨天等天气。
j、知道吃了脏东西会肚子痛,知道天冷了要多穿衣服,知道饿了要吃东西,知道下雨天出门要打雨伞等简单因果关系。

k、唱数,点数,报数1到10.l、知道上午、下午、早、中、晚。m、认识钱币,知道用钱买东西。(3)语言能力训练a、听到叫自己的名字时有反应。b、明白别人的手势或语言表达的意思,有恰当的反应。c、用简单语言、手势、体态,交流板或用图画指出等方式表达想法或提要求。d、正确说出5个常用的词语和3个简单的短句。
e、有问有答,简单对话。

f、看图说话,用2-3句话复述或描述一个事件。g、持笔,画线、画简单的图形、写自己的名字。(4)生活自理能力训练a、拿着食物送到口中咀嚼、咽下。b、使用两种以上常用餐具,如筷子、勺。c、学拿着杯子喝水,端着小碗吃饭。d、训练如何表达要小、大便,到指定的厕所排尿、排便,便后自己擦干净。
e、脱衣:摘帽子、解围巾、脱衣服、脱鞋袜。

f、穿衣:分辨衣服上下、前后、穿好。先穿一条胳膊,再穿另一条胳膊,按顺序系好扣子。g、穿鞋袜:认识自己的鞋袜,对准左脚与右脚,先穿一只脚,再穿一只脚。h、刷牙:用杯子盛水,含一些漱口,把牙刷蘸湿,挤上牙膏,上下刷遍每一颗牙。i、洗脸:将毛巾在水中洗洗,拧干,用毛巾擦脸。j、洗手:把手蘸湿,擦些肥皂,反复搓洗,洗掉肥皂沫,擦干。
k、洗脚:坐在矮凳上,把两脚泡在水中,先洗一只脚,再洗另一只脚,分别擦干,穿上鞋。

l、盖被子:认识自己的床和被子,躺在床上,打开被子盖住身体。m、叠被理床:叠好被子,放好被子,放到指定的位置。n、认识家庭的内部环境:认识房间、厕所、厨房的位置。智力障碍这类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艰苦而繁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大家学习掌握丰富的康复知识,更要有十足的耐心与爱心,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决心。希望以上的介绍能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

⑻ 怎么给特殊幼儿帮助和支持

1、有良好的行为表现

孩子要具备一定的安坐能力,能听懂指令,不会轻易出现攻击或自伤行为,影响班级秩序的随意走动、大喊大叫,这些都是班级内不能接受的情况,因为进入班级以后,学生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个体,更是集体的一部分。即便有家长陪读,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班级秩序。

2、 感知觉趋于正常

也就是说,孩子是否有气味敏感、声音敏感、视觉敏感等情况,一旦孩子在某方面特别敏感,在课堂上出现不适,如何处理需要家长提前和老师沟通,如果有陪读,家长可以选择将孩子带离教室。

3、情绪稳定

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情绪问题总是难以避免的问题,但如果情绪问题出现过于频繁,会影响整个班级,老师和其他家长或许难以接受。至少要提供一个安抚情绪的已知方法供老师参考。培智学校的班级里不仅仅有自闭症孩子,还有一些其他障碍类型,模仿是小孩子的天性,一个孩子哭了,时间长了就会有孩子一起哭,班级就乱套啦。

4、理解服从规则,参与集体环境

理解规则很重要,校规校纪帮助学生学习社会规则,正确的行为准则。理解并服从规则才能保障秩序,才能更好的在校园里学习生活。要有参与集体环境的意识,比如跟随朗读与翻书、跟随课堂练习、做操排队等等。参与集体的意识要达到一定水平,否则即使在有陪读的情况下,在课堂上提醒多次也是不恰当的。

5、生活自理能力

能自行去洗手间,自己收拾书桌与置物柜,自己拿水杯喝水,自己吃午餐与间食,自己整理书包等等。

家长专栏|如何帮助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
如何让特殊孩子融入普通学校

特殊儿童进入普通校园,总是有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被特殊孩子欺负,因为某些特殊孩子常被贴上“暴力倾向”的标签。

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特殊孩子反而更容易受到其他孩子生理或心理上的欺负,比如被取绰号取笑、乱扔物品,甚至被“陷害”当替罪羊等。

家长专栏|如何帮助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
那么如何让特殊孩子融入普通学校,和其他孩子较好的相处呢?

1、孩子入学后,家长要做好与老师的沟通。

告诉老师孩子的真实状况,刻意的隐瞒只会引起更多问题,影响家校之间的信任。

沟通中,要告知孩子具体的问题,让老师先做好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的准备。比如:一直开灯关灯可能只是对光敏感,寻找自我刺激;表达能力不足,有时会用力过猛,但不是真的要伤害同学;

如果老师能用“优势的眼光”看孩子,多关注孩子身上的优点,带领班级里的同学用接纳的态度面对特殊孩子,相信对所有孩子和老师,都是最好的结果。

当然,家长要多理解老师,多肯定老师的付出,老师也需要被肯定,进而做的更好。

家长专栏|如何帮助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
2、提高管理特殊儿童的意识。

(1)家长和老师可以先让孩子熟悉周围的环境以及上课的情况,穿上校服在家里排练如何上课。

(2)提供一张有全体老师和同学姓名的照片,帮助孩子识别脸孔和名字。

(3)教导孩子基本礼仪,对可能发生的社交情况进行预先排演。

(4)帮孩子列出时间和事件清单,有助于他集中注意力完成工作。

家长专栏|如何帮助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
3、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集体环境下做关于自闭症等的科普。

比如让老师和同学们,了解自闭症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可能会有的举动等。同时,也可以分享自己在带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小故事,让他们了解到特殊孩子和家长的不容易,引导同学帮助特殊孩子。

4、关注孩子身上的细节和变化

孩子回家后情绪有没有什么波动、衣服有没有脏或破,有语言的孩子家长要多跟他交流,一方面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在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

家长专栏|如何帮助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
5、让孩子在班级里“有所为”。

必须承认,特殊孩子很多能力都比不上别的同学,但他一定有某些优点或长处,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发掘和引导,比如喜欢画画,经常获奖为班级争光;常常帮老师擦黑板等,一方面让老师和同学觉得他不可或缺,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当然,有些孩子可能达不到这些,起码我们要训练好他的安坐技能,学会等待,学会提要求等,减少对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影响。

家长专栏|如何帮助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
在融合教育的大趋势下,很多特殊孩子能够进入附近的幼儿园或小学“随班就读”,与同龄的孩子一起上学。但是,随班就读不是简单地将孩子安排在普通教室中上课就解决所有问题了。

⑼ 自闭症孩子会自理吗

自闭症孩子会自理吗

自闭症孩子会自理吗,孩子总是需要家人的用心呵护的,成长是甜蜜和困难交织的过程,对于成长问题更有利于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为大家分享自闭症孩子会自理吗。

自闭症孩子会自理吗1

自闭症孩子会自理吗

自闭症孩子的能力和表现千差万别,起点也差距很大,所以你这个问题没法一概而论地回答。

对于极重度的自闭症的确有可能无法自理,但大部分也是家长从小没有系统耐心日复一日地教授的结果,只要去教,长期坚持地去教,总会有可以实现自理的一天。

自闭症能治愈吗

目前我们所获得的国内外研究与临床信息来看,通过“训练”而“治愈”的自闭症患者几乎可以说没有。但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矫治,达到能够进行生活自理,甚至是独立生活并展示出良好发展状态的个案是很多。

虽然训练不能让自闭症患儿彻底痊愈,但训练对于自闭症患者的矫治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自闭症儿童由于本身的发育障碍失去正常、健康发展的内在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只能眼看他们陷在自闭状态中而无可奈何。

想要让自闭症儿童步入社会,家长一定要有更多地耐心帮助孩子,锻炼他的自理能力。只有能够自理了,才能慢慢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地融入社会。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打好基础,教他自理一遍不行两遍,及到百遍千遍,直到孩子有自理能力。

自闭症孩子会自理吗2

有些轻症自闭症患者能够生活自理,能够到正常学校就读,也有高功能自闭症的孩子能够考上大学。但绝大多数自闭症患者几乎没有自理能力,无法正常地与外界交流。自闭症是一个国际医学难题,目前还没有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能够根治。自闭症的康复训练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几乎是终生的。

自闭症孩子如何生活自理

1、早上起床穿衣服:

孩子早上刚刚醒来是迷糊的状态,家长可以让孩子明白,现在是早晨,今天有什么活动,要去医院做哪些康复训练,让孩子慢慢习惯。家长可以在一颗扣子上示范,先用手拉开一个扣子然后让孩子把剩下的扣子打开,先让孩子把一只手从袖子抽出,然后让孩子把另一只手也抽出,孩子成功后,家长要多多鼓励。

家长也可以准备宽松的T恤,作为孩子练习使用,也可以准备有扣子的上衣,作为孩子进阶操作练习使用,先让衣服正面套在孩子脖子上,帮助孩子把一只手伸进袖子,多用语言辅助,如果孩子无法理解,家长可以多做几次,让孩子明白这是要把手伸进袖子,让孩子把另一只手伸进袖子,此过程尽量让孩子独立完成。家长可以给予辅助,日后逐渐减少辅助。孩子结束时家长因给予孩子奖励。

2、穿袜子,穿鞋子

穿完衣服接下来就是穿袜子、鞋子了。家长因给孩子准备一个小板凳让孩子能够坐在上面进行穿戴正常。让孩子双手拿着袜子俩边,需要一定的力气,让孩子分清楚袜子的上下反向,最好是有图案的,这又能让孩子分清楚哪面是上面哪面是下面。

3、刷牙

刷牙无疑是比前面的难度要大一些。给予孩子牙刷,口杯,家长可以先示范一遍,动作慢一点,要让孩子看清楚。等到孩子适应这样的操作,且不会吞水,能够有意识的去刷牙,在让孩子接触牙膏。孩子初次接触牙膏时,可能不适应,这时家长可以给孩子示范然后辅助孩子完成刷牙,直到孩子可以自行操作。

4、就餐

很多孩子吃饭都是通过家长来喂的.,包括年龄稍微大点的,一般4到5岁的孩子都可以自主的吃饭了,所以家长也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吃饭了。

5、如厕

大小便不能自理,这是很多特殊孩子的一个问题,所以很多家长都像一个保姆一样,时刻跟着孩子,像调好了闹钟一样准时为孩子把尿,这样一来孩子基本跟幼儿园无缘了,所以如厕训练也是家庭干预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

其实很多的生活自理问题都离不开辅助,但是随着计划的进行,家长要慢慢的适当的减少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