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4.论述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对策。
现在我们来分析导致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一、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很强。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二、与幼儿交往的技能很差,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斗。想要的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于是就攻击别人。
三、有一种欺负别人而自我满足的快感。看见人家比自己弱小就有成就感,喜欢看别的幼儿被人攻击以后哭的样子,喜欢领导别人,缺少同情心。
四、持宠生娇。幼儿依赖家人的溺爱,开始攻击他人的时候没有受到老师和家长的严厉制止,觉得做错了事情也会被原谅,形成了习惯。
五、寻求别人注意。在幼儿做得好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而他又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攻击别人,来引起注意。
六、模仿电视电影里的暴力行为。分辨不清勇敢和鲁莽,常把胆大、脾气躁、好打斗的人误认为英雄,他们看电影、电视上有打人,格斗的镜头,觉得很好玩,就要好的同伴间相互嬉闹,模仿电视电影的武打动作进行“切磋”。
在这种受部分幼儿喜欢的行为活动中,不论是有意攻击还是游戏攻击,他们毕竟都是幼儿,自控能力不是很好,有攻击行为就可能会导致伤害,要对好斗的幼儿实施正确的教育 ,我认为应该从这些方面去着手:
第一、建立信任,及时进行正面教育
无论是教师或者家长,如果把自己放在“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幼儿,去管理幼儿,那么,你就错了。一个好的教师或者家长,应该是幼儿的朋友,是幼儿的玩伴,是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和他同龄的幼儿,变成他们的朋友,引领着他去游戏、去发展能力的人。也应该是幼儿最信任最依赖的人。如果发现幼儿有攻击行为就训斥,就命令他“不要做什么”“不许怎么样”,效果是非常差的,幼儿就会觉得在你的身上找不到依靠,逐渐对你失去信任。在对待攻击行为的幼儿时,惩罚要及时,明确指出幼儿的不对之处,并进行教育。同时惩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适度且就事论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质方面,以免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产生不良心理暗示。在教育时,要使用正面的语言:“你应该怎么做”……,而不是由教师或家长一味的训斥,恐吓。
第二、适时放手,允许幼儿自主学习
由于幼儿还正在发育中,他的大脑抑制能力是比较差的,当幼儿间发生纠纷时,可以先让幼儿们尝试自己解决。《幼儿心理学》讲到:“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对于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幼儿有攻击行为是很正常的,或许从幼儿的性格上来讲,不服其他的幼儿;也许是因为幼儿习惯在家备受呵护,有时候出现分歧,有争论就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果幼儿的有攻击行为发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并不十分厉害,教师和家长就不应过多干涉,让幼儿自己去解决好了。这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协调性和社会交往能力。主动攻击的幼儿遭到同伴反抗和老师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同伴接受时,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被攻击的幼儿通过反击,成功地阻止了别人的“进攻”,当再有人侵犯他时,他就不会退缩。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他的成长也是有利的。
第三、减少说教,放大优点指出问题
作为一个教师或是家长,不要给幼儿定性:这个幼儿不乖,这个幼儿不好。这种评价,是不可取的。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点,他肯定有乖的时候,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可能因为幼儿不乖,家长和老师平时容易经常批评他,如果教师和家长只盯住幼儿的过错,那无疑是加重疮疤的疼痛,对于幼儿幼小的心灵是一种侵蚀,是一种伤害。批评太多了,幼儿会不求进步,只想捣乱。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对这个幼儿的了解,看看他有什么样的爱好,从他的爱好入手,找出闪光点有针对性的表扬他,使幼儿逐步建立自信。(表扬不是无目的表扬,一定要有针对性,比如:他画画好,可以在他画了一幅画以后,向全班幼儿展示一下他的画,指出他的画哪些地方比较好。表扬要具体。)
建立自信以后,在他犯错误的时候,提醒他:你画画非常好,但是,你哪些地方还有些不太好,如果你能把这一点也做好,你就会表现的更棒,会有更多的幼儿喜欢你......——指出他的问题,再鼓励他。
第四、家园合作,共同参与幼儿教育。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如果幼儿确实有些任性,有暴力倾向,教师和家长之间应该多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园共同教育方式。有很多幼儿的任性,出在家庭教育的溺爱上,可以与他的父母和家里其他成员或是班内其他的老师多交流,商量好,在教育方法上要统一态度。让父母跟老师一起合作,帮助幼儿纠正自己性格上的不足之处。幼儿之间如果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教师和家长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体伤害。
对问题的解决还是先要坚持:幼儿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幼儿自己解决。幼儿自己解决不了,求助于老师和家长,我们就应该首先弄清楚攻击行为的原因,让幼儿有正确的是非观,分析原因后是哪个幼儿不对,还应该让幼儿向对方赔礼道歉,指导幼儿道歉时应注意的礼貌用语。假如分析原因后是对方的不对,教师和家长也应指导幼儿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属于在正常交往中发生的小冲突,可让幼儿采取忍让、不予理睬的方法,这有利于培养谦让宽容的良好品质;如果属于幼儿的既得权益受到侵犯,可让幼儿据理力争;对经常欺侮人的幼儿,可以采取回避的方法,或向教师、家长反映情况,让大人介入。
第五、正确引导,给他发展的空间
在幼儿和同伴的交往中,打打闹闹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教师和家长过于敏感和紧张,不能容忍幼儿的任何冲突,往往把幼儿原本正常的行为演变成极力制止的“十恶不赦”行为,影响了幼儿的正常交往。正如我共班三年的保育老师陈友菊所说:“幼儿有攻击行为也是他在学习与人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方式,起码自卫就是这样学会的。”
如果幼儿确实是个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短期内没有好的改善,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能为了避免麻烦,限制幼儿与幼儿交往。如果我们限制幼儿与别的小伙伴交往,幼儿的交往能力就得不到提高,他就越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对纠正他的攻击性行为根本不会有任何帮助。与成人相比,幼儿的行为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实践证明,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玩具、充裕的玩耍时间及良好气氛控制的环境中,幼儿的攻击行为会大大减少。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提供足够的空间、玩具、书籍和其他娱乐器具等供幼儿选择。在选择玩具与娱乐器具时,我们要应尽可能避免选用刀枪等明显有攻击倾向的玩具。
第六,转移情绪,提供宣泄的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学龄前幼儿情绪变化的比较快,自控能力较差,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待遇,所以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因为玩耍时意见不合或争抢喜欢的玩具图书等而起争执,甚至攻击别的幼儿。另外,他的动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不知轻重,经常有意无意推倒幼儿,有时还会冷不丁的突然撞到幼儿或是老师的身上。他的攻击性行为常常伴有较强烈的情绪变化,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对这样的幼儿教育他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直至杜绝情绪化的攻击性行为对其他幼儿的伤害。
然而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心理,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教师和家长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引导他们采取被允许的积极的方式去表达或去发泄情绪,教给幼儿一些情绪表达的方法:用语言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通过运动来调适自己情绪,如打球、跑步、扔沙包、跳舞等,这些运动同样会使幼儿表达或发泄情绪。
②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作为幼师应如何矫正
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
(一)社会环境
幼儿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影响幼儿攻击性发生的因素主要有电视、游戏和书刊等。这些因素对幼儿行为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
1.电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儿童接触的传媒主要是电视,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为儿童提供了攻击样板,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教给儿童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方式,并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学习攻击性行为,放松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把攻击性行为合理化、经常化,降低了对暴力的敏感性。经常观看有暴力行为的电视节目的儿童,易更多地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游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游戏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今的孩子很小就学会了使用电脑,很多电脑游戏的主题都是战争、搏斗、暴力厮杀,这些暴力内容作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榜样,激活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联想,增加了儿童的敌对性和焦虑感,鼓励了攻击性行为,助长了儿童的攻击倾向,从而增加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及发生频率。
3.书刊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书刊的诱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含有暴力、色情内容的报刊和杂志,儿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或助长其攻击性行为。
(二)家庭环境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幼儿的发展影响也不同。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调查表明,在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很多孩子主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他们更加宠爱孙儿,导致了孙辈的自私、任性、懒惰、骄横等不良行为。
2.家长过分要求和放任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例如,回家就让孩子看书、学习,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很少让幼儿与外界接触、交流,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幼儿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他们却因太过自由便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有的家长过分放任幼儿,这类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任其自由发展。对孩子缺少关心和重视,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会表现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
(三)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习性学家劳伦茨指出攻击性是环境中的诱因所激发的本能。
1.活动资源的影响。并不是所有幼儿园都将班级限制人数,有些幼儿园的班级人数过多,但游戏活动资源空间有限,同样的玩具不能人手一份,幼儿之间很容易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幼儿园活动场地的大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起着关键的作用。狭窄的活动空间会使幼儿感觉压抑,彼此间的碰撞机会多,发生争斗的几率也会变大。
2.同伴之间的影响。幼儿生活在集体环境之中,同伴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比如班上有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幼儿,经常欺负别的小朋友,很霸道,和他玩在一起的小朋友就会认为他很厉害,便跟着他一起欺负其他小朋友,认为自己的行为很男子汉。使那些本来没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开始模仿那些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3.教师教学态度与方法的影响。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幼儿园作为一个集体活动场所,师幼间、间伴问的互动是非常频繁的。若教师对幼儿在教学生活上教育不当,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在平常的教学中,若教师在没有充分考虑幼儿身心特点的情况下,草率安排教育,游戏活动,就会激发幼儿更多的攻击性行为。比如没有准备充分的活动材料、没讲清游戏规则等,幼儿就会发生争抢行为。教师在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时,会采用一些“看谁先回到座位上”、“看谁做得最好”等语言,不经意间强化了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则认为这是一种学习与竞争的方式。比如幼儿为了成为最快回到位子上的小朋友,便在奔跑过程中故意推倒其他小朋友。
另外,教师对幼儿的消极评价,也会间接助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些教师在对攻击性强的幼儿几经教育不见成果的情况下,就会失去信心,往往认为“这孩子就这样,没法改变了”,对其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甚至还为这样的孩子贴上“攻击性强”的标签,在老师的影响下其他幼儿也会认为“他是个爱打人的孩子”。当其他幼儿带着“偏见”与这样的幼儿交往时,往往就会引发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社会环境策略
从媒体源头消除负面影响。大众传媒在带给儿童美和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儿童接触到了许多不利于儿童心理成长的因素。因此,社会应抵制大众媒体为幼儿带来的这种不加限制的暴力节目,应多为幼儿的身心健康着想,播放一些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电视、电影和动画节目,用积极向上的节目为幼儿展示亲社会的行为品质。
(二)家庭环境策略
家长应运用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孩子创设一个奖惩分明的家庭环境。
1.家长明确对孩子的教养责任。有些家长将孩子交给祖辈,在潜意识中忽视对孩子的教养义务,这是不对的。即使家长再忙也应该多花时间陪孩子,关心了解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两代人的教养态度保持一致。父母祖辈之间对孩子教养意见和态度的不一致,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如孩子哭闹发脾气时,祖辈出于溺爱,而经常迁就保护孩子。这样即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正确也没用。因此,父辈祖辈应经常沟通教养方式,努力做到和谐一致。
3.培养幼儿的爱心和采取轻微惩罚相结合。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与爱心可以有效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家长可以通过有关文学作品的讲述或与孩子一起进行种植花卉、饲养小动物,绘画、音乐、亲子游戏等等方式来让孩子切身感受生命的珍贵,萌发同情心与爱心。另外,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可以采取轻微惩罚。对较容易与别人冲突的孩子,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如将他关在房间里思过、反省,直到其平静下来为止。家长应注意实施惩罚的时间不宜过长,不在他人面前惩罚幼儿,避免伤害幼儿自尊心。
(三)幼儿园环境策略
1.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减少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教师应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防止幼儿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应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玩具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幼儿则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
2.创造发泄情感的空间。幼儿在得不到充足的体育锻炼时,攻击性行为就会经常发生。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体质,还能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分组活动时,多提供机会让此类幼儿当组长,这样既有约束力,又使其发挥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里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平常的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
3.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根据心理理论,移情就是体验到和对方相致的情绪反应,这是从根本上消除儿童攻击性的一种好办法。教师可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听故事、编故事、角色扮演等情境教学方法,强化有攻击行为儿童对被攻击者所承受痛苦的体验,从而提高移情能力,减少和防范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另外,群体的建立是以情感为纽带的,幼儿生活在有良好情感气氛的群体中,不仅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而且可以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心情舒畅,有安全感,从而消除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③ 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是什么
心理因素包含气质和情绪因素、注意问题、意图归因、社会解决策略因素。高攻击行为者特别是高冲动攻击行为者身上存在情绪调节方面的缺陷。存在过度活跃与冲动行为的注意问题的儿童比其他类型注意不良的儿童显示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关于家庭环境因素,王兵兵的研究主要探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父母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婴儿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如何正确改变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师和家长应给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 样,做到言谈举止文明,同时选取正面的教育素材。还可采取适时强化,即加强儿童 的正确观念,弱化攻击性行为。
quot;破坏性"的游戏活动有助于幼儿控制并消除自己的攻击行为,同时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 化地改变攻击者的认知。最后可采取社会认知干预策略,也就是才儿童认知的各个阶 段,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认知。
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是什么?如果儿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首先家长要重视起来,避免事情向严重的方向发展。在早期出现攻击性行为,是可以及时调整的,只要家长细心关注,事态就不会恶化,同时对培养儿童的健康性格有很大帮助。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家长做好了,自然儿童好性格也会形成
④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攻击性行为频繁,不会用语言攻击,使用的是肢体攻击,从工具性的攻击到敌意性的攻击,具有目的性,非常明确。遇到儿童有攻击性的行为,一定要及时的制止,把儿童带离有攻击性发生的环境,给儿童做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让儿童养成活泼开朗的个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应该是持续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样才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益处。
⑤ 自考本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会性行为,尤其是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他们尚未认知,因此老师和家长需对儿童进行正确的疏导。在此之前,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很有必要。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王兵兵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探析,文章发表在汉斯出版社《教育进展》期刊上。
婴儿在很早就出现了攻击性的早期表现。儿童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冲突大约开始于儿童出生后的第二年,且这种相互之间的行为有一半可被看作是破坏性或冲突性的。无论在实际的攻击行为还是在攻击的倾向性上,自幼儿期起,男孩都比女孩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许多因素都会对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影响。王兵兵从幼儿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和校园因素四个方面分析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生理因素包含神经系统、荷尔蒙、体质、体型与自尊。有研究发现,攻击行为儿童的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形认知能力较弱。男女之间攻击性行为的明显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荷尔蒙水平的影响。而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不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患有疾病(如哮喘)和入睡困难的儿童比一般人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儿童也常因肥胖被其他儿童取笑导致自尊受损发生攻击性行为。
心理因素包含气质和情绪因素、注意问题、意图归因、社会解决策略因素。Davidson的研究指出,高攻击行为者特别是高冲动攻击行为者身上存在情绪调节方面的缺陷。存在过度活跃与冲动行为的注意问题的儿童比其他类型注意不良的儿童显示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儿童容易把他人行为意图归因为敌意和挑衅的倾向,即“敌意归因偏差”。社会问题解决策略缺乏的儿童由于不会采用和平的、有效的建设性方法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等问题,而采取攻击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
关于家庭环境因素,王兵兵的研究主要探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父母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婴儿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绝大多数父母关系不良的儿童与父母关系良好的儿童相比较,多动、且攻击性较高。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密切相关。家庭环境质量也显着影响攻击行为。
幼儿园因素包幼儿教师、同伴关系两个因素。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对幼儿的评价、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都会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同伴关系对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非常大。同伴群体的感染作用、去个性化作用等,会导致儿童相互模仿、降低攻击他人产生的负罪感,从而直接增加儿童的攻击性。
如何正确改变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呢?
首先可采取移情训练。其次是榜样示范,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师和家长应给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做到言谈举止文明,同时选取正面的教育素材。还可采取适时强化,即加强儿童的正确观念,弱化攻击性行为。还可采取游戏的方式,“破坏性”的游戏活动有助于幼儿控制并消除自己的攻击行为,同时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攻击者的认知。最后可采取社会认知干预策略,也就是才儿童认知的各个阶段,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认知。
⑥ 儿童之间的攻击性行为是怎么来的呢
引言:儿童在生活中会与自己的小伙伴发生矛盾,然后之间就会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儿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攻击性行为呢?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吧。
这种行为出现的时候,父母可以及时制约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让孩子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和拥有正确的行为。把孩子送到学校进行学校教育,教师对这种行为态度会给予批评,告诉孩子这是错误的,孩子也会听取建议。因为教师的训诫可有效的减弱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其实群体生活可以有效制约这种行为,当全体之间生活是不允许这种行为存在的,把孩子送往学校是很好的教育方式。
⑦ 孩子在幼儿园出现了攻击行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每一个父母都特别重视的,并且在幼儿园期间的阶段是学前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因为处于这个时期的儿童,在性格和个人习惯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此在幼儿园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孩子做出攻击性行为的现象。
除此之外,有的孩子因为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会在幼儿园里做出攻击的行为,其实小孩子也是有个人情绪的,但是他们年龄尚小,对这些坏情绪并没有正确的方式进行宣泄,从而导致他们做出攻击别人的行为。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情况,并且为他讲述道理,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的宣泄自己的情绪,比如可以跟老师和家长的诉说,也可以做一做运动转移注意力,总之不能有攻击别人的行为发生。
⑧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是什么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是什么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是什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很多必要的教育因素的,孩子攻击性是有关教育方式的一个原因,那么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是什么,下面了解一下吧。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是什么1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是什么
心理因素包含气质和情绪因素、注意问题、意图归因、社会解决策略因素。高攻击行为者特别是高冲动攻击行为者身上存在情绪调节方面的缺陷。存在过度活跃与冲动行为的注意问题的儿童比其他类型注意不良的儿童显示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关于家庭环境因素,王兵兵的研究主要探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父母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婴儿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如何正确改变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师和家长应给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 样,做到言谈举止文明,同时选取正面的教育素材。还可采取适时强化,即加强儿童 的正确观念,弱化攻击性行为。
“破坏性”的游戏活动有助于幼儿控制并消除自己的攻击行为,同时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攻击者的认知。最后可采取社会认知干预策略,也就是才儿童认知的各个阶 段,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认知。
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是什么?如果儿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首先家长要重视起来,避免事情向严重的方向发展。在早期出现攻击性行为,是可以及时调整的,只要家长细心关注,事态就不会恶化,同时对培养儿童的健康性格有很大帮助。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家长做好了,自然儿童好性格也会形成。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是什么2
本文为你介绍什么是儿童攻击性人格以及儿童攻击性发展的一些规律。
一、什么是攻击性
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敌意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而工具性的攻击是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子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二、攻击性发展的一些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儿童的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了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的婴儿,记录下所有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学步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扭斗(如他们争执说"这是我的";"明明已经有汽车了"等等)。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这表明20-23个月的婴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行为。12
⑨ 幼儿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教师该如何对待
一、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1、遗传:
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父母身上,也可发现攻击性倾向,甚至攻击性行为。
2、心理:
通常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儿童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3、教育因素:
由于家长的过分保护和偏袒,使儿童产生了种随时可以攻击别人的合理感,特别是在攻击性行为中占了“便宜”,得到了“好处”的儿童更是攻击欲增强,攻击性行为加重。
4、模仿学习:
常看暴力武打影视片的儿童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5、饮食:
有攻击倾向的儿童,在摄入过多的糖后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二、对策:
1、教师要积极引导教育。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正确看待,给予幼儿更多的包容与温暖,积极引导幼儿正确发泄情绪。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
2、教师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与分享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让没带玩具的幼儿和带玩具的幼儿一起玩,体验分享的快乐,并合理分配材料和场地,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和秩序。
3、与家长形成合力。教师要引导家积极改进育儿的观念和方式,引导幼儿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分享,并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培养幼儿正确交往的态度,教会幼儿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对幼儿的无理要求绝不姑息迁就。
(9)学前儿童为什么会攻击性扩展阅读:
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
1、直接攻击行为:
直接的踢、打、推搡、威胁、戏弄、欺侮、吓唬、报复他人或破坏他人物品、干扰他人活动的行为,是面对面的冲突行为。
2、投射攻击行为:
因愤怒、生气而破坏物品,造成紧张气氛,影响他人情绪情感的投射行为。如心情不好时摔东西,考试考得不好时撕考试卷子。
3、间接攻击行为:
与面对面的冲突相对应,采取有一定隐蔽性的攻击行为。如背后说同学的坏话、讽刺挖苦成绩好的同学,挑拨同学之间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