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儿童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扩展阅读
英语8上第5单元知识点 2025-01-13 09:29:03
订小惠同学报纸有什么用 2025-01-13 09:26:34
儿童发风疹块挂什么科 2025-01-13 09:22:49

儿童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4-16 05:32:21

Ⅰ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过程,既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量变过程,也是身心发展到一定时期或程度而发生质变的过程。在量变与质变的交替变换中,儿童身心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学前早期:0~3岁学前期:3~6岁学龄期:6~16岁
妈妈给双胞胎喂乳
所以,我们具体要深刻把握以下几点:
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异 ,也有质的差异。每一阶段儿童都有不同的发展水平,也有其主要的活动方式,标志该阶段的特征。这些阶段有一定顺序练习,前阶段是后阶段的必要准备,后阶段是前阶段的必然发展趋势。发展阶段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叠。
母亲给儿童洗澡
02 儿童身心发展呈现一定的顺序性
儿童身心发展是按照由大到小,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这样一个顺序来发展的。
例如,儿童的动作,一般是粗、大动作发展在先,精细动作发展在后,手指的精细动作更晚。
又比如,儿童的思维发展。3岁以前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这种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和实际操作,所以我们 经常看到自己的孩子天生好奇的去摆弄各种物品来反映自己所触及到的各种事物,依靠动作进行思维。他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效果。
我们家孩子再玩猪娃娃时,经常自言自语:给猪猪围兜,给猪猪吃饭。猪猪要睡觉了,然后抱着猪猪摇。

Ⅱ 儿童身心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教育应该如何遵循这些规律

第一,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第二,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混为一谈。同时,还要看到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人为地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第三,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个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最佳期或关键期,为了有效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存在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获得身心的协调、统一的发展。

Ⅲ 儿童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是什么

儿童身体发育有两个快速期,或称两个高峰期。

(1)第一个发育高峰期

第一个发育高峰期的年龄是0---1岁、2岁,第一年发育速度最迅速。身高比出生时增长50%,体重达到出生时的两倍。第二年与第一年末相比,身高约增长l0cm,体重增加3—3.5公斤。

2--12岁、13岁儿童的身体发育保持相对平稳的速度,其间,2---5岁比5—12岁岁发展速度要快一些。

(2)第二个发育高峰期

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的年龄是11—13岁(女)至13—15岁(男),这个年龄阶段属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期间每年身高增长的平均值约为6---7cm,体重增力口的平均量约为4--5公斤。

儿童生理发展遵循一定的次序和规律

儿童的身体发展和神经系统等各种生理系统的发展都严格地遵循着固定的次序和一定的规律。

(1)身体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①头尾原则:头尾原则是指从上到下的发展顺序,儿童身体的发展严格地遵循着头+颈一躯干一下肢的次序进行。

②近远原则:近远原则是指从中轴向外围的发展顺序,儿童运动的发展顺序是从躯干开始向四肢再向手和脚,最后达到手指和脚趾的小肌肉运动。

(2)各生理系统发育的不平衡现象

不同的生理系统的发育各有不同的模式,遵循着不同的规律。

①神经系统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发育较快,到幼儿末期接近成人水平于平缓。此后发展速度趋

②淋巴系统在10岁以前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发展量达到成人时期的200%,10岁以后发展量迅速下降到成熟期的水平。

③生殖系统中的生殖器官在10岁以前基本上没有发育,10岁、11岁以后迅速发育成熟。

④一般的生理系统,如肌肉、骨骼、呼吸、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有两个快速期和一个缓慢期。4岁以前是第一个快速期,发展迅速;5—10岁左右处于相对缓慢发展期;从10岁一11岁开始到成熟阶段又进入发展速度非常迅速的快速期。

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所以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受其生理发展水平和规律的制约。

Ⅳ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符合哪些规律

引言:新生儿和青春期是孩子发展过程中最快速的时期,如果家长想要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的话,一定要学会抓孩子的关键期,只有在这个时期才孩子才能更好的学习。小编今天就来跟大家说一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符合哪些规律?

三、让孩子全面发展

现在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孩子的身心只有在得到全面发展的时候,这个孩子才能够成长得更好。小编认为孩子的成长一定是要全面性的,如果一个孩子仅仅局限于学习的话,那么长大之后他除了学习就没有别的用处了,到时候家长再让孩子去弥补就已经晚了。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有一些兴趣的话,家长一定不能够扼杀要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做到长善救失,因为只有在家长做到长善救失的时候,孩子才能够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Ⅳ 儿童身心发展的五个基本规律是什么

1、阶段性

是指就是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特点。

由于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就要依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在格子里涂色时,常常会把颜色涂到格子外,就是因为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手部精细动作还不协调,所以老师可以通过涂鸦、穿线、剪纸等多种游戏的方式,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

2、顺序性/连续性

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不“拔苗助长”,不“陵节而施”(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

3、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不平衡性要求在教育中,把握住儿童身心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内环境能有效地起到最大作用,这也就是劳伦兹提倡的“关键期”。

4、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表现在2个方面:

第一是身体生理机能之间互补,比如盲人视觉受损,可通过听觉、嗅觉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第二是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互补,比如,霍金、张海迪、史铁生,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互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

5、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它强调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比如,有的人属于“聪明早慧”型,有的人属于“大器晚成”型。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

Ⅵ 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

整体到局部规律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比如,满月前儿童受到痛刺激后,哭喊着全身乱动;3岁孩子拿着笔认真画画时,不仅是手动,身体的动作、面部的动作也来帮忙;同样的动作,幼儿做得慢而不够准确,而且付出的努力相对较大,成人则做得又快又好。这是"从整体到局部规律"的表现。比如,满月前儿童受到痛刺激后,边哭喊边全身乱动,以后,儿童的动作逐渐分化,向着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2

首尾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半个月内的婴儿,双眼协调动作就已经出现。上肢动作发展早于下肢动作。6个月婴儿手的动作已有较好的发展,而腿的动作还远未发展。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离头部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
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例如,婴儿学爬行,先是依靠着手臂匍匐爬行,然后才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脚来爬行,即"首尾规律"。儿童最早出现的是头的动作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可称为"近远规律",即靠近头部和躯体的部分先发展,然后是远离身体中心部位动作的发展。

3

近远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身躯,即脊推)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比如,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这种从身躯的中央部位再到远离身躯中央的边缘部位的发展规律,即"近远规律"

4

大小规律

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粗大的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也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头、翻身、坐、爬、走、跑、跳、踢、走平衡等等。大肌肉动作常常伴随强有力的大肌肉的伸缩和全身运动神经的活动,以及肌肉活动的能量消耗。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玩积木、翻书、穿珠子等等。从四肢动作说,是臂和腿的动作先发展,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手和脚的动作。比如,婴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物体,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称为"大小规律"。

5

无有规律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比如,初生婴儿已会用手紧握小棍,这是无意的、本能的动作,几个月以后,婴儿才逐渐能够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体。学前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Ⅶ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1、直觉行动思维。
孩子主要通过感知来了解世界,用手去摸,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所以一些艳丽的色彩,悦耳的声音,动手操作的玩具更适宜儿童。对于这个特点,一般要利用直观教学的方式去教育儿童,图形,玩具等是利于儿童理解领悟的,而一些大道理反而孩子会听不懂。

2、孩子的注意力十分短暂。一般3岁为3到5分钟,到了6岁会发展到10钟左右,所以在教授幼儿学习时,要善于吸引幼儿注意力,用儿童化的方式去教学,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让孩子在玩中学。
家长可以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如道理与故事结合,跳绳的时候学学数数,相信孩子会很感兴趣。

3、言传身教的作用巨大,幼儿模仿能力极强,他们具有吸收性心智,会学习外界他们所看到的一切知识,作为家长与幼儿日夜呆在一起,幼儿的言行举止会受家长很大的影响,家长要树立一个好榜样,正确运用奖惩方式,有利于儿童日后的学习与发展。

Ⅷ 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10条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规律剖析:“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发挥巨大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规律剖析: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Ⅸ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指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特点,教育要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依据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2、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儿童的发展总体来讲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教育中要做到不“凌节而施”,教育就应当遵循儿童发展之自然。

3、照顾到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的儿童的发展在总体一致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同一儿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比如1~2岁及青春期是儿童快速发展的时期,儿童身心的发展速度要远高于其他时期.教育既要做到按照儿童一般的发展规律施教,又要照顾到特殊儿童以及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Ⅹ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哪些规律

连续性:在整个生长发育期,所有儿童的生长过程都是连续不断进行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一般体格生长,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后以最初6个月生长最快,尤其是前3个月;后半年起逐渐减慢,到青春期又猛然加快。

不平衡性:身体中的所有组织、器官不是以同一速度生长,也不是同时停止生长。即有先有后,快慢不一。如脑的发育先快后慢,7~8岁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则先快而后回缩,皮下脂肪发育年幼时较发达,而肌肉组织则要到学龄期才发育加速。

(10)儿童发展的规律有哪些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从横的方面来看,同一时间片段中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是孤立进行的,身心之间、认识过程的各个方面、认知过程与情感意志过程之间、心里过程和个性发展之间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具有整体性、表现出该时间段身心发展的典型特征,从而体现出阶段性。

从纵的方面来看,儿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后来发展的前提。儿童发展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量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从而是儿童发展表现出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