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当下和未来的竞争
新年快乐!
2018年上班第一周,大家的血槽是否都满满的?
弱肉强食的世界,竞争压力像是身后滚动的大石块,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停止前进。
在很多家长心里,孩子已经不需要应在起跑线,我们希望他在未来漫长的人生路上,在面对竞争带来的落榜、失业、失恋等不如意时,不会拿刀捅对手,不会推开窗户纵身一跃,依然可以保持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过程中反思宝贵的经验后,卷起衣袖给自己做个蛋炒饭,还不忘撒上切细的葱花。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当下和未来的残酷竞争,成了我们的新课题。
刚开始写公号时,有位双胞胎妈妈给我写邮件,她问两个三岁半的女儿总是打架,什么都要抢,家里总是不得安宁。
细问之下才了解,妈妈和孩子们制定的家庭规则里包含很多“赛事”,例如,早上谁先完成刷牙洗脸,谁就能先选择早餐吃什么;晚上谁先收拾好玩具,谁就能选择睡前故事讲什么。
要解决这个难题,就不仅是简单地阻止孩子打架这个行为。
而是应该停止处处竞争的生活,将孩子的注意力从输赢的结果转移到自身的发展。
妈妈鼓励孩子参与竞争,感受赢者的权利和快感,败者从中发展抗挫折能力。并且在行为引导上似乎很奏效,孩子的行为确实如成人所愿。妈妈的出发点是爱,但由于对竞争产生了错误认知,反而引出其他更深层的问题。
(电影《自闭历程》)
首先,如果孩子没有准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只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及缺陷。这样的孩子在参与竞争时,要么显得懦弱和胆怯,要么过于在意输赢,无视过程。
无论输赢,都能清晰地告诉自己Different,not less.我就是我,我和别人不一样,但不代表我比较差。
其次,我们对孩子行为引导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经验,发展和完善自我。而不是让他们的行为处于一个可控制范围,不对成人的世界制造麻烦。
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教育,是一种对经验的评估”,也就是说,我们是从一段段经验中掌握生活技巧的。
我们经常会在有孩子的餐桌上遇见这样的竞争——“看谁吃得多”。
希望借助竞争引导孩子自主吃饭,并且做到又快又好,不需要喂饭或者提醒,成人可以好好地享用美食。
然而,吃饭这个行为是为身体获得均衡营养和充足的能量,每个人在吃饭时应该更关注自身的内在感受,饿不饿,合不合胃口,再决定吃什么吃多少。如果将吃饭视为竞赛,孩子在过程将会忽略其他更有价值的经验,只在乎赢得比赛。
在美国幼儿园里,我们会引导孩子们在进餐前唱感恩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感恩食物,也为了让时间缓下来,给孩子们观察今天的午餐,并且感受自己的“小口袋”(胃),向大脑传递信息,告诉孩子今天将你的身体需要多少能量。
所以,孩子参与竞争最关键的准备是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估,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事物本身和过程,不以他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所以,作为孩子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帮助孩子面对残酷的竞争,我们可以做的是以下几点:
1
勇争第一,不如发现唯一,帮助孩子确认自我价值
蒙台梭利教学环境里,没有排名和打分制度,孩子们了解自我的优缺点,同时也通过观察,发现其他孩子的优缺点,并且分析原因。
有一次,我们教室里的大男孩Albert在努力描画他早上上学时看见的一辆卡车,边上放了几张他认为画得不理想的“垃圾”。这是小两岁的Vincent经过,一脸崇拜地观察Albert作画,并向他提出希望得到“垃圾画”的请求。Albert爽快地答应了,如获至宝的Vincent找来画笔将“垃圾画”加了自己喜欢的汽车外形并填色,最终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
我问Vincent,你为什么向Albert要来这幅画,他说,“因为我特别喜欢他画的轮胎,我一直想要这样的轮胎。我画不好轮胎,但我会画汽车形状。”
孩子们之间相互学习,真诚交流,充分合作。不会嫉妒别人,而是会发现对方的优势和自身可提升的空间,激励自己不断完善自我。
不需要鼓励孩子处处勇争第一,或者说,你是五岁孩子里的第一,三岁孩子里的第一,弄巧成拙,让“第一”取代了孩子感知自身“唯一”的宝贵机会。
2
既不设障碍,也不粉饰现实
家庭应该是我们的避风港而不是战场,太多不必要的竞争会引发孩子错误的自我认知,产生一系列问题行为,例如脾气暴躁、懒惰、撒谎、胆小怕事或者狂妄自大等。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的生活里处处充满了竞争,将会是怎样紧绷的状态?孩子的一生面对现实竞争的机会一定会非常多,但在你的引导下为面对竞争做准备的时间却只有短短几年。
既不设置障碍,淡化不必要的竞争,同时,在面对现实中不可避免的竞争时,也不粉饰现实。
面对必要的竞争时,成人看待输赢的态度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态度。正视竞争,不以成败论英雄,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说出感受,并且帮助他们回忆过程,制定新的目标,讨论怎么实现。
以解决问题的思维面对竞争的成败,尊重自己尊重对手,成功时不沾沾自喜,失败时不自暴自弃。
如果是团队合作的竞赛,引导孩子回顾自己和队员们的付出和表现,分析每个人的优势和不足,分析对手的赢得比赛的原因,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及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3
给予孩子正确的评价和鼓励
儿童自我评价主要依赖于成人,父母和老师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
良好的评价可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激发内在动力。
良好的评价,应该实事求是。
不通过与“别人家孩子”比较,让孩子发现自身长短。别人家孩子与你同样年龄,会帮妈妈做家务,而你连自己穿外套都不会。这样的现状问题其实不应该抛给孩子,而是我们自己要反思。是孩子的个别差异,还是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的原因。
很“不幸”地,隔壁家孩子是个天才怎么办呢?也是实事求是,肯定对方有天分的地方,但要对细节着重描述,并且告诉孩子妈妈也看到了你的努力和付出,引导孩子关注自己可提升和完善的空间。
良好的鼓励,应该是就事论事。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榜样的力量,这个榜样可以是家人,老师和小伙伴等等。但是我们在鼓励孩子时,应该做到就事论事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具体论述具体方式或者态度。
例如,“妈妈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哥哥今天把玩具收拾得非常好,弟弟要向哥哥学习。”,另一种鼓励是“妈妈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哥哥今天把每一种玩具都分类归放到各自的盒子里了,我想他一定是非常耐心地,付出了很多时间和努力一个个放好的,我们要向他学习。”
前一种鼓励是人论事,向哥哥学习,而后一种属于就事论事,强调了具体表现和过程,肯定了结果背后的付出,不仅弟弟要向哥哥学习,而是所有家庭成员。
4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
蒙台梭利主张让儿童多接触大自然,主张成人引导儿童观察自然生命现象。
孩子们通过自我发现和探索,在自然界里感知生存和成长的智慧与力量;同时无形中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例如,自然纪录片《蓝色星球2》有这么一个镜头:一条饥饿的大鱼凶猛跃出蓝色海面,捕食正在飞行的海鸟。一般我们会认为海鸟是捕鱼的猎人,却不知飞累了在海面停歇或低空盘旋时也会遭来另一种海洋肉食动物的袭击。
人生,不是竞争时的输赢,而是时刻完善自我,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5
知识储备并不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前教育部长指出,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种工作,在2004年还没有出现。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可能是目前还没存在的工作,使用全新的技术,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
所以,为了让孩子更从容地面对未来竞争,比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国家化的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自我教育能力,是良好的独立能力,是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情绪疏导能力等。
我们作为孩子的引导者和协助者,要注意孩子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当孩子缺乏现实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评价还不能成熟面对时,过早地参与竞争,关注输赢,往往会让孩子更难面对失败,并且影响他一生的观念,这显然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北京线下课程很快就要开始啦,期待见到大家,感兴趣的蛋友们可以扫码咨询。
地点:北京泛海国际。
㈡ 孩子的人生很长,家长该如何帮助他走出当下的困境,陪他度过黑暗的时光
正确看待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会出现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接纳他们的情绪,把每一次情绪都当作辅助他成长的机会,多陪陪他,抱抱他!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多跟孩子沟通,增加亲昵程度,让她感受到你的呵护,多陪伴孩子!找到孩子情绪不好的原因,再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孩子都是需要鼓励的,平时家长要多注意不要把坏情绪带到孩子生活当中,给他一个好的生活氛围。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孩子难过的时候,需要的不是父母告诉他们如何处理问题,而是希望父母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进入他们的内心,陪伴他们一段时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深深的爱和关怀,这是最好的帮助,可以让孩子的情绪慢慢好转,然后自己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然而,当许多孩子抑郁时,他们的父母不采取正确的措施。正确的做法是接受他们的情绪,试着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让他们知道他不是唯一一个在成长的路上面临挫折的人,他的身后还有你!
㈢ 孩子在每个阶段如何培养
孩子在每个阶段如何培养
孩子在每个阶段如何培养,当家长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生理特征和学习上都可能会反应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大家知道孩子在每个阶段如何培养吗,下面就来看看如何培养吧!
孩子在每个阶段如何培养1
1~2周岁 尽量引导孩子说话
1、家长尽量少用“不可以”
此时的孩子喜欢尝试去做各种事情,家长千万注意不要一味以“不可以”来制止孩子的行为。
如果家长这样做,孩子将会变得非常消极,无法建立自信心。只有当孩子所做的事具有危险性,或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会有极不良的影响时,才说“不可以”。
2、给孩子玩具的方法
家长给孩子的玩具必须是孩子能从中学到某些东西的玩具,例如可以发展想象、训练发声等的玩具;不要一次给孩子太多玩具,会使孩子精神不集中,而无法培养出注意力集中和性情稳定的孩子;家长应和孩子一起玩,以帮助其智慧的增长。
3、家长要尽量多跟孩子说话
这个时期的孩子在语言理解方面会有极快速的发育,对家长所说的话的理解力急速增强,但这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引导孩子说话,并教给他正确的语言。
4、文字的阅读
为宝宝读故事情节简单的图画书,发展语言能力,扩大词汇量,发展宝宝的情感。宝宝在这个阶段的词汇量应从2~3个扩大到250个左右。每天和宝宝一起阅读半小时,如果宝宝对书上的字、词感兴趣,你可以边读边用手指沿字行移动,让宝宝在口头语言与文字所代表的意义之间建立起联系。
2~3周岁 规范语言亲近文字
1、把散步作为孩子每天的功课
对于2周岁孩子应把散步当作每天的固定课程,这是造就优秀大脑的第一步,也是获得健美身体的第一步。但是,仅仅在平地上走还不够,走坡道、过独木桥、上下楼梯、两只脚并拢在一起跳,这些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
2、接触正确的语言
在这一时期,家长必须尽可能地用规范的语言对孩子说话,不能用婴儿语言对孩子说话。给孩子多买一些图书,由家长念给他听,并且给他们念诗歌、讲故事。
3、让孩子亲近文字
为了让孩子喜欢上文字,家长可以有意让孩子注意到书的封底、商品的标签上印着的文字,并把字的读音教给他;或者一边散步一边让他留意商店招牌上的字、汽车牌号上面的字和数字等。孩子学会一个新字后,可以让他从书和报纸中找出这个字来,这样,他对文字的兴趣会增强。
4、技能的训练
2周岁孩子非常迫切地希望自己来做好自己的事情,像洗手、系鞋带、扣扣子之类的事情,父母只要耐心地把正确的做法教给孩子就行了,即使要花去相当多的.时间,也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会充满兴趣地学习,并且对学习任务完成得很好,这样不仅使他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而且会使他对自己做这件事情的能力产生自信。
3~4周岁 培养逻辑思维和注意力
1、多给孩子念图画书和说话
家长必须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多地对孩子讲话,就像对大人一样,用正确且条理清晰的语言对他们说话,使他们能够由此产生逻辑性的思维。 除了对孩子说话,父母还应多给他念图画书。要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培养他对文字的兴趣,使他自发地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念图画书是最好的。
2、单纯的玩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因为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如果外界给予发育中的大脑以各种刺激,一方面可使大脑的发育更快更好,另一方面大脑优秀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又会反过来作为其智能发育的基础,表现为孩子的高智能。如果孩子只是单纯的玩耍将会错过大脑发育的这个高峰时期,由此导致孩子将来的智能达不到应有的程度。
3、重视家庭对孩子注意力的影响
在家里,要注意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长无论是教孩子收拾、放置物件,或是使用各种劳动工具,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并且给予具体的指导,使他做事有始有终,做出结果。
4、在游戏中培育孩子的注意力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一种活动。游戏不仅可以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获得智能的开发,还可以通过家长的参与,增进亲子关系。就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而言,游戏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4~5周岁 阅读和表达 数字和方位
1、鼓励孩子自己看书
家长可每天大声阅读书籍,并鼓励孩子自己看书。
同时还可为孩子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如报纸上的广告,上面有不少的生字和内容可以让孩子阅读。和孩子一起念一些儿歌并用手指表演,鼓励他们给更小的孩子讲故事。
2、为孩子提供多种艺术体验
让孩子玩生面团和安全的橡皮泥之类可以用手捏的玩具;鼓励孩子尝试用新的材料,如软木塞、吸管、棉线和纱线等来做拼贴画。家长在教他画画时,还可教会他混合不同的颜色,产生新的颜色,同时激发他对色彩的好奇和好感。
3、树立孩子数字和方位的概念
把看到的各种东西分类并计数,如金属物品、袜子、石头、树叶等等。在与孩子的讲话中谈到里面、上面、正面、后面、旁边、以前和以后,比较大小以及太近、太远等概念。
4、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当孩子提问时,应该很认真地倾听他的问题,然后和他一起思考问题的答案并教给他寻找答案的方法,即使遇到家长不懂或很不好回答的问题,也要通过积极的方式表扬他的提问,保持他的好奇心;当孩子正热衷于某一事物的时候,不要打断他,不要用大人的想法来对孩子所专注的事情指手画脚;对孩子所做、所想的事情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5~6周岁 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能力
1、让孩子多接触和使用不同的工具
帮助孩子学会熟练地使用剪刀。
给孩子提供一些旧衣物和用旧的小工具,让他们做一些拆装工作。还可以让他帮忙做家务,例如抹桌子、扫地等等,使他在劳动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工具使用。
2、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
给孩子讲到熟悉的故事时,先不要讲结尾,停下来,让孩子为故事加上自己的结尾。问孩子“如果……会怎样”的问题,如果“小红帽”遇到的是只小兔子而不是大灰狼,那会怎样呢?给孩子提供一些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处理分类、分组、配对、数数和排列等的机会,例如摆桌子,数排队的人数,把袜子分类,把织物配对等。
3、培养孩子的思维独创性
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和各种新颖、独特甚至有点可笑的创造性设想,不要阻挠孩子的自由发挥。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标准答案,消除孩子对书本上、大人话的百依百顺。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自主活动,独立办事,鼓励孩子用新办法来解决问题。
孩子的大脑发育就像一棵小树苗的成长,需要充分合理的营养供应和尽心尽力、方法得当的养护,家长在促进孩子的智能发育上就要从营养和教育这两方面入手,抓准时机、抓住根本,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孩子在每个阶段如何培养2
小学一年级(7岁)
生理特点: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沟通:首先看看家长是不是没有时间管孩子,我们主要从教孩子如何安排时间,和孩子相处,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学习特征:以适应为主,告诉孩子什么是学习。知识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8岁)
生理特点:个性差别大,二年级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要多表扬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沟通: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特征:以习惯为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如写字、看书、做作业等
小学三年级(8—9岁)
生理特点:8、9岁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情绪控制能力还是有限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悉心呵护和耐心引导,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挠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家长和老师需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沟通:孩子普遍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我们要注意并及时纠正这种不良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进入高年级学习垫定基础。
小学四年级(9—11岁)
生理特点: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沟通:孩子的学习知识点已经增多加深,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11—12岁)
生理特点:出现变声现象,男孩会很明显,变声期经常会发出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怪声调,引起哄笑这是正常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增强学习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苦乐观,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沟通: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一些含金量高的证书需要在这一年考取,奥数和英语更是重中之重,开始关注小升初动向。
总述:小学一至五年级,这些年级的特点是学校的学习任务不重,课内内容相对简单。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各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习一些课外的课程(比如三一口语,奥数等),为小升初做准备。这些学生每当经过长假,都会在学习上松懈,造成学习状态不好,兴趣不浓,作业不积极主动,一旦临近考试,家长就会就孩子的学习状态比较担心,一般都会给孩子找老师,并且加大上课频率;
小学六年级(12岁左右)
生理特点:学生进入青春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稳定。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自我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但意志力不坚强,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灰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使他们学好的同时,有个健康的心理发展。
年级特点:六年级的学生和家长都开始在为明年的小升初的择校考试做准备,小升初的考试一般都安排在三至五月份,所以时间非常紧迫,各个学校的考试范围和特点都不一样,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知识面要广,这个时期可以让六年级的学生扩科,同时增加上课频率。
㈣ 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并独立
如果你有耐心能看完我给你复制的文章,估计你会一些思路。
以下是复制了一个早教工作者分享的关于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其中有一部分的错误我也在犯,庆幸的是自己及早的发现了这篇文章,正如作者问自己的,作为初为人母的我也更关心的是;“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头三年,我做对了吗?在我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她的学习能力强吗?遇到困难她是退缩不前还是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她能始终保持自信、健康的心灵吗?” 我也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内心快乐,有爱心的人。事实上在孩子人生的头三年对他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在免疫系统的发展完善方面、还是在人格的健全发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方面,毫不夸张的说每一天对于宝宝来说都是很重要。文章有点长,有宝宝的爸爸妈妈可要耐心看文。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这些内容家长可参考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此书家庭必备家长必读。
二、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瞎说,这个说法在我刚刚接触之初也不理解,我经历了整整两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她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吗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万不要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学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技巧保持身体平衡,学步车不需要这么“麻烦”,轻轻松松稍一触碰即可溜出很远,这使得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已学走路这个辛苦的过程。所以用了学步车的孩子更慢学会走路就是这个道理。另一种情况是:用了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费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习整个脚掌着地。用了学步车,孩子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孙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们不知道,人类一定要经过爬行发育才健康。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四、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哀、乐、恐惧等都是老天赋于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高兴的事,对于啼哭常常觉得很烦。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说 “不要哭,不要哭”,这是非常大的错误。哭是他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成人只要轻轻地拥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第一句话说“哦,宝贝,妈妈知道......(刚才发生的什么事),你非常难过,妈妈理解你”“哦,宝贝,妈妈知道你摔疼了,还有一点点吓到了是吗”,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话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学会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非常见效,别人常笑我,毕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一哄就好。其实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产生的效果。)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羞羞,男孩子还哭!”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所以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成年进入婚姻之后,他一定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地沟通,将影响婚姻品质。请各位爸爸妈妈想想,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请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悲伤!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几个月的婴儿一旦啼哭我们常常口中应叨着“来啦来啦”就十万火急地冲过去,这样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而平缓的语调说:“饿了是吗?妈妈来了”;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就用妥协的声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实应该用平缓的口气说:“好,现在不要,我们等会儿再......(做某件事)”。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
许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总结,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 “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六、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你叫什么名字”如果孩子有机会选出最令他们讨厌的一句问话,这句一定排名榜首。请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个身高是你两三倍,体重是你几倍的“外星人”动不动就俯看着你用毫不客气的口气来问你,你乐意回答吗?早就白了那个不礼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吗?那么孩子不喜欢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怎么可以责备他没有礼貌呢?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问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师(阿姨),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这样胆小”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有家长反应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爸爸妈妈您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对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七、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间传递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给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你知道吗,我们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你知道吗,我家宝宝今天自己吃了满满一碗饭。”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啊,妈妈这么高兴,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不要威胁孩子“再吵闹,妈妈不要你了。”这是最大的威胁,最深的恐惧。因为幼小的孩子离开家庭,他是无法生存的。妈妈对孩子的语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开始。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其它让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会伤害他的话都不能说。特别强调:坚决杜绝说以下的这些话:“不要吵,再吵警察来了。”“再闹,医生来打针了。”“快睡,大灰狼来了。”如果你不这样威胁你的孩子,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注意:千万不要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样话的人,你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他,这种玩笑话十分恶劣,对孩子的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八、一个奶话连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语言教育不当的结果。
不说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甚至自编些别人听不懂的嗲语。自出生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主要抚养者与婴儿对话时要用夸张的口形、清晰的声音、缓慢的速度,例如:“宝-宝-睡-醒-了”。切忌说奶话,否则到了四五岁时仍然口齿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学好标准的发音,为什么要让他多学一次奶话?浪费时间、精力、神经信息储存区。
许多孩子到了两岁多还分不清你我他,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结果。为了让孩子尽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一周岁之后妈妈和宝宝交流时就应该采用人称代词,以便孩子模仿。应该多说:“我倒水给你喝,”而少说“妈妈倒水给宝宝喝。”孩子说:“宝宝的”成人应该跟着说“是的,是你的。”当孩子说错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那当下孩子会被笑懵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九、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国的家庭教育、社会秩序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但遵守者廖廖无几,这是为什么?是中国人天生不守规矩吗?是我们教育过程中不谈规则吗?肯定不是。随着这几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睁眼一看,我们和世界文明原来有这么大的距离。只要没人监督,我们就犯规,还心存侥幸“应该没有人看到吧?”这到底是为什么?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于他们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上帝会看见的。所以德国的地铁站口是没有检票员的,国外许多超市是自行过磅计价的,国际上无条件退货是通行做法。而我们从小被别人监督着长大,小时候在家听爸爸妈妈的,时时被提醒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上了学,听老师的,遵守这个遵守那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自行判断,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自发地遵守的规则。冲击规则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其实就是遵守规则的开始,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提醒他“你忘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你怎么忘了”也不能说,“怎么”这两个字会对孩子形成压力,有责备的意思。)
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地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我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十、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
从小宝宝们一开始交往,就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待。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孩子清楚他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强行给别的孩子,那么就意味着你告诉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抢别人的玩具,所以无论何种情况,规则必须是统一的。正常在三岁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给别人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这样他就乐于分享了。三岁之前千万不要急着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的品质。
㈤ 想要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如何在生活中慢慢培养
一、我们要规划好自己的孩子在当下的年龄能够承担的责任,再让孩子拥有承担责任的意识。作为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学会勇于承担责任,能够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如果我们想要在生活中慢慢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可以先规划好孩子当下的年龄能够承担的责任,再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最后通过孩子的表现决定给孩子奖励还是口头教育。
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孩子在什么年龄段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比如在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学会自己穿衣服和吃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到孩子再长大一点,就要教会孩子做家务和整理房间,让孩子在每一个年龄段都能够拥有承担相应的责任的意识。在我们规划好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之后,就要认真地和孩子说明他们应该做什么事情。比如孩子在家里看书的时候,总不好好将书放回原位,而是将书散落在房间的各个角落。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和孩子说明物归原位的重要性,让他们能够承担起让房间保持整洁的责任。一开始我们可以陪孩子一起收拾,之后就要在旁边看着孩子自己收拾。等孩子收拾完再让它好好观察收拾好之后的房间。这样能够让他拥有承担责任的意识,以后才会养成收拾东西的习惯。
我们想要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应该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开始进行教育方面的规划并且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这样才能够在生活中慢慢地培养出孩子的责任感。
㈥ 孩子在成长发育的时候有哪些关键时期,家长应该如何做
随着生活成本的增加,“养个孩子真难”成为很多家长吐槽的话题:即使是一个孩子,从他的吃喝拉撒,到以后的教育,每一项都是大支出,没人敢有懈怠的心思。但是,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还是有捷径可以走的,如果是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也会省心很多,不然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弥补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效果也不一定好。
而以下三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家长要提前了解:
12岁到14岁青春期
而每个孩子的青春期也是家长最头疼的阶段,而青春期的孩子也算是定性的关键时期,在孩子叛逆时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跟孩子对着干的家长,也会收获更叛逆的孩子,亲子之间的感情出现裂缝,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明智的家长,前期做的准备比较充足,在面对孩子青春期时多一些理解和民主,孩子经历过一段时期的蜕化,反而容易跟父母关系亲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三个阶段非常关键,能够把握好,让孩子能够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同时也能明白规则意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更能发挥好的作用。而孩子也会因为有良好的素养,收获幸福的人生而感激你。
㈦ 如何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把握其心理
在我们报纸杂志上的新闻故事及咨询案例中,有不少孩子想不开而寻短见,当事人的父母都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伤害自己的行为。事实上,孩子有异常行为发生,通常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久积压的情绪得不到安慰、支持与宣泄,转而毁灭自己,做出令父母无法接受的结果。
父母要改变用强迫、指责等消极方式对待子女。父母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而强迫孩子服从自己,在做出决定之前不与孩子商量,不论孩子是否同意,都必须按照自己父母的要求做。身为父母,应该清醒地看到“一切为了孩子好”是所有父母行动的出发点,但是总是让孩子绝对地服从父母的“好意”,孩子将出现二种极端表现,一些父母很少和孩子有平等的沟通,父母与子女的谈话几乎都是对孩子指责,甚至对子女有严厉的言语攻击,这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经常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亲子之间就很容易造成隔阂和对立甚至难以消除的敌对状态。
父母要肯花时间、有耐性,做个有修养的听众,“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鼓励孩子,尝试着不去批评孩子,只要父母耐心地这样去做,了解关怀接纳孩子,孩子就会很乐意和父母在一起,如此,拥有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并非梦想,孩子也能顺利迈进向成功之路。 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大脑发育、语言发育、心理发育等关键期。想要孩子有所成就,父母首先要了解他,才能帮助他。
儿童是发展的个体,其心理特点具有发展性,多变性,可塑性。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大脑发育、语言发育、心理发育等关键期。想要孩子有所成就,父母首先要了解他,才能帮助他。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但事实上并不尽然。
孩子成长很快,转眼就长高,长大了,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方法不对,亲子双方都会感到痛苦,而且会白白浪费许多精力与时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陪伴,需要指导,倾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经常看到孩子兴冲冲想跟父母谈一些事情,但父母都总是忙着做其它的事,叫孩子等会儿再说,或者孩子诉说一件委屈的事,没想到父母一听上就发火、责骂,根本不去了解真正的缘由,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沟通就会发生问题。
每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尽可能要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也很愿意说出自己心理的感受。
㈧ 孩子该如何实现自我成长
成长本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有它的规律。我们最终都会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只是很多时候,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产生一些“妨碍我们自身成长”的信念。
1、使自己失去学习的机会,因而不能有所提升的信念;
2、使自己留在原地、停滞不前的信念;
3、减少自己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4、把责任交给其他人事物,因而自己无能为力;
5、把原因归结为一些不能控制的因素,不能挑战或者改变;
6、维持自己一个“没有资格”身份的信念。
㈨ 如何支持儿童成长
1.在用想象教导孩子
很多家长在孩子交流过程中,是没有存在于当下的,往往是在想象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学钢琴想象着未来孩子弹琴的样子,所以当孩子的行为和状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时候,家长往往情绪崩溃,我知道其实这很难,因为成年人自己是没有安住于当下的。
2.家长的不稳定,孩子也会随之波动
从怀孕开始,宝宝的情况就是跟随着母体而来的,所以家长的稳定尤为重要,这样孩子就可以在稳定的土壤中生长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还需要成长好自己,才可以支持到孩子。其实这对家长的要求很高,可是真正的好的教育和爱的陪伴才是孩子最夯实的后援团,先成长和保护好自己状态。
相信自己,信任老天,信任孩子,信任发生的一切,愿每一个家庭都有爱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