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脊肌萎缩症(SMA)是什么
脊髓性脊萎缩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与基因的变异是有明显的关系的,这种病主要累及到脊髓的前角细胞,还会累及到脑干的一些神经核团。
因此,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肢体无力,这种肢体无力,一般是近端重于远端的,肌肉萎缩,也是近端重于远端,比如肩关节的力量要明显小于于手部的力量等。
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相关的情况。这一种疾病主要分为三个亚型,第一型和第二型,一般很小就起病,很难活到成年。
第三型可以在青少年或者中年起病,病情相对比较轻,大多数患者能够存活10年到20年,甚至有存活50年的相关的报道的。
因为这一种疾病是基因变异导致的,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Ⅱ 山东一患儿注射医保首针SMA靶向药,此患儿的现状如何
目前此患儿的情况也得到了比较好的环境,也在一直坚持治疗,这一针SMA靶向药也给患儿的家庭减轻了不少的经济压力。SMA靶向药列入医保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也是很多患者家庭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山东枣庄,有一名四岁的男孩就接种了第一只列入医保的SMA靶向药。SMA也就是脊髓性肌萎缩症,得了这种疾病的运动神经会受到损害,而且还会导致肌萎缩和肌无力。
在经过进一步的检查之后,发现孩子患上了脊髓性肌萎缩症,也就是SMA。这种疾病是非常难治疗的,想要控制病情加重就只能注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但是这种有无的价格非常的高,一针就要几十万,相当于二三线城市一套房子,而且一年之内还要接种不止一针。在这种药物纳入了医保之后也就意味着在注射这种药物的时候国家可以承担一部分的费用,在医保报销之后药物的价格控制在了三万元左右。
Ⅲ SMA罕见病患儿打一针5毫升55万,这种病症治疗费为何这么贵
这个是因为这种病比较罕见,开发出来的药物受那个专利保护。因为每种药品都有研发成本,药企为了收回成本都有一个专利保护期。这种病罕见比较少,要收回这个成本,分摊到病人身上就贵了,在专利保护期类的药品,都相当的贵。
2016年12月23日,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首次在美国获批,是全球首个SMA精准靶向治疗药物,随后该药物已在欧盟、巴西、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获得批准用于治疗SMA。
2019年4月28日,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在中国上市,用于治疗5qSMA。
治疗罕见病的药品在专利期内,都比较贵。在专利期内,仿制药又没出来。人要治病是刚需,药物所以就贵呗?
Ⅳ 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儿童会表现出奇怪的语言模式、有限的面部表情和其他特殊的行为方式。他们可能会让自己做一些强迫性的日常活动,对感官刺激表现出异常的敏感性。所有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儿童都是独特的,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社交技能和特殊的兴趣爱好。这类儿童还可能会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
对于这类的儿童,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包容他们,尽自己的能力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同时,也希望这些孩子都能够去专门为他们设计的学校,接受特殊教育。
Ⅳ 脊髓萎缩会产生什么症状
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系指一类由于以脊髓前角细胞为主的变性导致肌无力和肌萎缩的疾病。首先由Werdnig(1891)和Hoffmann(1893)报道,故又称Werdnig-Hoffmann病。根据起病年龄和病变程度可将本病分为4型:Ⅰ~Ⅲ型称为儿童型SMA,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群体发病率为1/6000~1/10000,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致死性遗传病。20~30岁以上起病的SMA,归为第Ⅳ型,可呈常染色体隐性、显性和X连锁隐性等不同遗传方式,其群体发病率约为0.32/10000。
由于存在各种临床和遗传学方面的特点,故目前普遍认为本病应从运动神经元疾病中分出,成为一组独立疾病。
一、症状
1、SMA-Ⅰ型 亦称Werdnig-Hoffmann病。约1/3病例在宫内发病,其母亲可注意到胎动变弱。半数在出生1个月内起病,几乎所有病例均在5个月内发病。发病率约为1/10000出生婴儿,男女发病相等。多于出生后不久即表现肌张力低下,肌无力以四肢近端肌群受累为主,躯干肌亦无力。患儿吸吮及吞咽力弱,哭声低微,呼吸浅,可出现胸廓反常活动。翻身及抬头困难。腱反射消失。触诊可发现四肢肌萎缩,但常被皮下脂肪掩盖。眼球运动正常。括约肌功能正常。可见舌肌萎缩和束颤。10%病例可有关节畸形或挛缩。本型预后差。约95%死于出生后18个月。
2、SMA-Ⅱ型 发病较SMA-Ⅰ型稍迟,通常于1岁内起病,极少于1~2岁起病。发病率与SMA-Ⅰ型相似。婴儿早期生长正常,但6个月以后运动发育迟缓,虽然能坐,但独站及行走均未达到正常水平。1/3以上患儿不能行走。20%~40%患儿10岁以前仍具行走能力。多数病例表现严重肢体近端肌无力,下肢重于上肢,而呼吸肌、吞咽肌一般不受累。有1/3病例面肌受累。50%以上病例可见舌肌及其他肌肉纤颤。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本型具有相对良性的病程,多数可活到儿童期,个别活到成年。
3、SMA-Ⅲ型 又称Kugelberg-Welander病。一般于幼儿期至青春期起病,而多数于5岁前起病。起病隐袭,表现为进行性肢体近端肌无力和萎缩。早期大腿及髋部肌无力较显着,以致病孩行走呈鸭步,登梯困难,逐渐累及肩胛带及上肢肌群。脑神经支配的肌群通常未受累及,但可出现面肌、软腭肌无力。眼外肌正常。约1/4病例伴发腓肠肌假性肥大,此几乎均见于男性患者。半数患者早期可见肌束颤动。弓形足亦可见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感觉正常。本型预后良好,尤其是女性患者。生存期通常能达到成年,许多患者能有正常寿命。表现较严重病例往往为男性患者。本型血清CPK可有不同程度增高。EMG除呈神经源性改变外尚可与肌源性损害混杂存在,因此须注意与肌营养不良症鉴别。
4、SMA-Ⅳ型 统称成年型SMA。发病年龄为15~60岁,多见于35岁左右。起病和进展均较隐袭,但亦有呈进行性加重或相对静止的病例报道。本型预后相对良好,行走能力常可保持终生。发病率小于0.5/10万。本型中约1/3病例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为近端肌无力,进展速度稍快,约5年后丧失跑步能力。尚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类型,则一般表现更加良性病程。另一种类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又称脊髓脑干型SMA(Kennedy病),其发病年龄不等,但常于40岁前发病。早期表现痛性肌痉挛,可先于肌无力前数年出现。近端肌无力常从下肢开始,逐渐波及肩胛带肌、面肌及延髓支配诸肌。下面肌及舌肌可见束颤。数年后可出现吞咽困难及呐吃。约50%病例合并一些内分泌功能障碍,表现男性乳房女性化及原发性睾丸病变。
二、其他类型SMA
(1)远端型SMA:本型约占SMA的10%,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形式。前者于20岁前发病,后者稍迟,且症状较轻。多数患者表现缓慢进展的下肢远端肌无力和萎缩,胫骨前肌和腓骨肌群尤易受累。弓形足和脊柱侧弯亦较常见。约半数病例上肢远端迟早也会受累,但程度较轻。无感觉障碍。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2)慢性不对称型SMA:本型于16~45岁起病,男性患者为女性患者的两倍。表现一个或多个肢体不对称性肌萎缩,而无锥体束或延髓受累。肌无力可以近端或远端为主,起病时相对局限于单个肢体。本型自然病程较长,甚至超过30年。
(3)肩胛腓型SMA:发病年龄30~40岁。表现肩胛带肌及下肢远端肌(尤其是腓肠肌)明显无力和萎缩。弓形足也较常见。
(4)单肢型SMA:日本和印度曾报道一些病例,其发病年龄各异,男性多见。起病相对较快,而后进入非进展期。由于局限性前角细胞受损,多表现单臂明显肌萎缩。EMG显示严格限制于单个肢体的异常。延髓肌及其他肌肉不受侵犯。日本文献中称青年型单肢SMA为平山(Hirayama)病。
(5)此外尚有延髓SMA并发耳聋(Viatetto-Vanlaere综合征)、儿童延髓型SMA(Fazio-Londe综合征)、眼咽型SMA、面肩肱型SMA、氨基已糖苷酯酶A缺陷等少见类型。
根据本病仅累及下运动神经元,四肢呈进行性弛缓性瘫痪,近端重于远端,下肢重于上肢等临床表现,结合颈椎或腰椎影像学未见与临床相一致的表现,以及肌电图、肌肉病理检查等特点,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如有阳性家族史则更支持诊断。基因检测可为确立诊断提供可靠的证据。依据临床特点、发病年龄、预后和遗传方式等再做出分型诊断。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Ⅵ SMA是什么病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缩写:SMA)是指一组遗传性的神经性肌肉疾病。各型都会对控制随意肌运动的叫作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构成影响。SMA会造成位于脑底和脊髓的下级运动神经元分裂,从而使其无法发出肌肉进行正常活动所依赖的化学及电信号。SMA主要影响患者的近端肌,即最靠近人体躯干部的肌肉。控制胃、肠和膀胱等器官运动的非随意肌不会受到影响。Ⅰ型和一些Ⅱ型患者可能还会伴有一种叫作肌纤维自发性收缩的异常舌部颤动。SMA患者的听觉及视力正常,并且有正常的感官、情感和智力活动。而且研究者还发现,患有SMA的孩子通常都比较聪明。
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这就意味着患者的父母肯定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当孩子从父母双方各获得一个这样的基因后,他就会感染上SMA。尽管父母双方都是携带者,但是生下患病孩子的机率只有25%。
Ⅶ 为何SMA罕见病的药费很贵,SMA罕见病是一种什么病
SMA在医学上也称为脊髓性肌萎缩。它是一种染色体隐性遗传神经肌肉疾病。目前,中国仅有一种有效的SMA治疗药物。这种药物的价格高达每针69.7万元。药品很少见,因此药品成本非常昂贵。如果不注射药物,儿童将在2岁以内死于呼吸衰竭。北京梅尔脊柱肌肉萎缩症治疗中心负责人告诉大家,根据该中心的统计,目前中国大约有1,600名患者,其中SMA 2型最多,并且还有有许多儿童没有被准确计数。
用于SMA罕见疾病的药物成本非常昂贵,因为只有一种药物可以治疗SMA罕见疾病。 SMA是一种罕见的脊髓性肌肉萎缩的病症。SMA是由人体中“生存神经元1号”基因的缺失或异常(突变)引起的 。通常,SMA不被认为是进行性疾病,但是随着肌肉的持续衰弱,患者的典型表现是功能的逐渐丧失。这个过程可能是渐进的,或者在生长期或疾病期间更为明显。
Ⅷ SMA是什么病的英文简称
SMA是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英文简称(SpinalMuscularAtrophy )
Muscular读法 英['mʌskjələ(r)]美['mʌskjələr]
adj(形容词).肌肉的;肌肉发达的
短语
1、muscular dystrophy 肌肉萎缩症
2、muscular tissue 肌肉组织
3、muscular disease 肌肉疾病
4、muscular tone 肌肉紧张
5、muscular activity 肌肉活动
(8)身患sma的儿童有什么症状扩展阅读
muscular反义词weak
词语用法
1、weak的基本意思是“弱的,无力的”,用于人可修饰人体或人体的某个器官,也可修饰人的意志。用于物时可指某物的性能不好,即“功能不佳的”,也可指某物在理论上让人无法信服,即“无说服力的,无力的”。
2、weak还可指“稀的,稀释的”“未达高标准的”。
3、weak在句中可用作表语,也可用作定语。用作定语时,其后可接具体名词或抽象名词,作表语时,其后可接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或that从句。
词汇搭配
1、weak answer 缺乏说服力的回答
2、weak character 优柔寡断的性格
3、weak coffee 淡咖啡
4、weak constitution 虚弱的体质
5、weak defence 不牢固的防御工事
Ⅸ 小儿重症肌无力表现出来的症状有多少
小儿重症肌无力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慢性疾病,患有小儿重症肌无力的孩子,其身体和身心都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影响。所以大家有必要了解下小儿重症肌无力的症状,早日为孩子治疗。
1、眼肌型
儿童重症肌无力患者多数表现为眼外肌受累,也是发病的早期症状。球部肌肉受累时面肌,舌肌,咀嚼肌及咽喉肌亦易受累。常表现为吞咽及发音困难、咀嚼无力,无肌束颤动,面部表情呆板,口角下垂、颈部无力等症状,或因发生急性呼吸功能不全而猝死。颈肌,躯干、四肢肌无力时易疲劳,严重时呼吸肌受累。这是儿童重症肌无力的主要症状表现。
2、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
患重症肌无力母亲所生新生儿约1/7患本病。患儿血中AchR一Ah可增高。轻症可自行缓解,2~4周内完全恢复。重症者如不经治疗,可在数小时内死于呼吸衰竭。
3、患儿生后数小时至3d内一系列症状
出现全身肌张力低下、哭声弱,吸吮、吞咽、呼吸均显困难,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患儿很少有眼外肌麻痹。如未注意家族史,易与围产期脑损伤、肌无力综合征等相混淆。肌肉注射甲基硫酸新斯的明后,症状明显减轻。重复神经刺激检测对确诊有重要意义。
4、先天性重症肌无力
先天性重症肌无力发生于母亲未患重症肌无力所娩出的新生儿或小婴儿。血中无AchR-Ab,常有阳性家族史。少数患儿可有呼吸肌受累。病程一般较长,对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效,但对眼外肌麻痹效果较差。患儿在宫内胎动减少,出生后表现肌无力,哭声微弱,喂养困难,双睑下垂,眼球活动受限。早期症状并不严重,故确诊较困难。
5、全身型重症肌无力
儿童型重症肌无力发病最小年龄为6个月,发病年龄高峰在出生后第2年及第3年。根据临床症状特征可分为眼肌型、脑干型及全身型。儿童重症肌无力症状的具体表现以肢体近端无力明显,表现抬头困难,用手托头又称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
Ⅹ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的临床表现
本症大多数患者为SMA-Ⅰ型,其次为Ⅱ型,Ⅲ型发病率最低。
1.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
也称为SMA-I型或Werdnig-Hoffmann病。本型为3型中最为严重,部分病例在宫内发病,胎动变弱,半数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即可发病,且几乎均在5个月内发病。罕见能存活1年,这些患儿在胎儿期已有症状,胎动减少,出生后即有明显四肢无力,喂养困难及呼吸困难。临床特征表现:
(1)对称性肌无力 首先双下肢受累,迅速进展,主动运动减少,近端肌肉受累最重,不能独坐最终发展手足尚有轻微活动。
(2)肌肉弛缓,张力极低 患儿卧位时两下肢呈蛙腿体位,髋外展,膝屈曲的特殊体位。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3)肌肉萎缩 可累及四肢、颈、躯干及胸部肌肉,由于婴儿皮下脂肪多,故肌萎缩不易发现。
(4)肋间肌麻痹 轻症者,可有明显的代偿性腹式呼吸,重症者除有严重呼吸困难外,吸气时可见胸骨上凹陷,即胸式矛盾呼吸,膈肌运动始终正常。
(5)运动脑神经受损 以舌下神经受累最常见,表现舌肌萎缩及震颤。
(6)预后不良 平均寿命为18个月多在2岁以内死亡。
2.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
也称为SMA-Ⅱ型、中间型SMA或慢性SMA,发病较Ⅰ型稍迟,多于1岁内起病,进展缓慢。患儿在6-8个月时生长发育正常多数病例表现以近端为主的严重肌无力,下肢重于上肢;许多Ⅱ型患儿可独坐,少数甚至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站立或行走,但不能独自行走;多发性微小肌阵挛是主要表现;呼吸肌吞咽肌不受累,面肌不受累括约肌功能正常。本型具有相对良性的病程。生存期超过4年可存活至青春期以后。
3.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缩
又称SMA-Ⅲ型,也称为Kugelberg-Welander病Wohlfart-Kugelberg-Welander综合征或轻度SMA。是SMA中表现最轻的一类。本病在儿童晚期或青春期出现症状,开始为步态异常下肢近端肌肉无力。缓慢进展。渐累及下肢远端和上双肢。可存活至成人期。表现为神经元性近端肌萎缩。能行走的SMA-Ⅲ型患儿可出现蹒跚步态,腰椎前突,腹部凸起,腱反射可有可无。维持独立行走的时间与肌无力的发病年龄密切相关2岁前发病者将在15岁左右不能行走,2岁后发病者可一直保持行走能力至50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