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儿童自卑心理的表现有哪些
儿童自卑心理的表现有哪些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
通过了解儿童自卑的早期表现,我们可以及早识别儿童的自卑心理,并找出应对的方法,避免自卑心理对孩子的进一步影响。
儿童自卑的早期表现
对待批评特别敏感:自卑感强的儿童,往往伴有不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他们往往不能接受消极、过低的评价,呈现出一种病态的自我保护心理,对别人的言行会作出不正常的反应,要么大哭大闹,要么极度消极。
对表扬过度反应:自卑感强的儿童,虽感到自己不合格,但又非常希望自己能有适当的表现。他们常以不适宜的方式寻求他人赞扬,以减轻他们心灵深处因自卑而遭受的折磨。
对竞赛的`回避反应:自卑的儿童在竞赛场合非常想获胜,可他们又否定自己的力量,认为自己肯定不会成功,因此,这样的儿童总是尽量躲避竞赛场合。
对别人轻视、嫉妒:自卑感强的儿童内心深处虽隐藏着“低人三分”感受,但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常常相反地表现为贬低别人,这些儿童往往有较强烈的嫉妒心理。
对自身的攻击:表现为自暴自弃,对自己毫不珍惜,有时将自己暴露在危险情境之中。如果受到责备,他们常以“我本来就不如人”作为挡箭牌。
另外还有一些儿童自卑心理的表现:
常年情绪低落
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过度怕羞
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拒绝交朋结友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难以集中注意力
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经常疑神疑鬼
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怪自己。
自暴自弃
占大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要是遭到家长指责,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辩解。
回避竞争、竞赛
虽然有的自卑儿童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断定自己绝不可能获胜。由此,绝大多数自卑儿童都是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有的虽然在他人的鼓励下勉强报名参赛,但往往在正式参赛时又会临阵逃脱,甘当“逃兵”。
语言表达较差
据专家所作的统计,高占8成以上的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他们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极有可能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
对挫折或疾病难以承受
自卑儿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每每即便遇到小小失败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时甚至对诸如搬迁、亲人过世、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难以适从。
附上:治疗儿童自卑心理的方法:
改变形象法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备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从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可改变他们的心态。
语言暗示法
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语言为孩子打气,或让孩子在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之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预演胜利法
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发挥长处法
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储蓄成功法
在消除孩子自卑心理时,为了能让他生活在成功的体验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他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这样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
洗刷阴影法
失败的阴影是产生自卑的温床。及时洗刷失败的阴影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洗刷失败阴影方法较为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家长要帮助孩子将失败当做学习的机遇,从失败中学习和吸取教训;二是彻底遗忘,家长要帮助孩子有意将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彻底地忘记,或是用成功的经历去抵消失败的阴影。
逆向比较法
对于“羡人之长,羞己之短”的孩子来说,采用逆向比较,选择别人的短处作为比较的对象,对于消除自卑心理,达到心理平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降低追求法
对于后进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立志,还不如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会经常拥有成功感,可以更快地进步。
;⑵ 如何理解“所有儿童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和心理补偿机制”
这句话应该是出自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我有幸拜读过,我就谈谈我的看法。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出生后都具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因为他们刚出生时是特别弱小的,因此他们会天然感受到自己和成人之间的差别,这种力量、知识、经验的巨大差别,使得他们感到自己是渺小的,于是就不可避免的产生自卑感。
而为了克服这种自卑感,人们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对应的机制——追求卓越。我们不甘于自己的失败,不想被被自卑所笼罩,因此会总想克服这种自卑感。如何克服自卑感?那就只有追求卓越,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种自卑感就自然而然的被克服了。
但问题是,我们追求卓越不一定总会成功。
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努力了,我们也不一定成功,也不一定表现的比别人优秀,那怎么办?是不是我们就无法克服自卑了。
并不是,因为我们还有另一套保护机制——心理补偿。
我们虽然从现实中无法真正的战胜自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合适的心理补偿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战胜自卑。
这种补偿机制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熟知的“阿Q精神”,虽然我们现实中无法战胜对方,克服自卑,但是当我们从精神上“把对方看成我们儿子、孙子”,我们好像就从另一个角度战胜了他们,我们的自卑感就有所缓解。
当然,心理补偿机制只是对问题的一种精神扭曲,只是用来保证我们的心理 健康 ,对我们实质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要想真正的克服自卑感,我们只有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
这是阿德勒的理论吧。根据阿德勒的说法,所有婴儿在开始体验这个世界的时候,都会立刻产生自卑和不适感。 在儿童的早期经历中,他们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因为孩子来到世界上并体验生活的时候,他周围都是比他强大的人,但是孩子会有那种要变得强大的想法,他们有参照。这就是自卑感的起源。
这种自卑感是正常的,甚至是积极的,因为自卑感在推动他想要变得强大。我们换句话说,如果从婴儿时期过来,孩子的情绪 健康 ,那么这种自卑感会驱使他去寻找让自己强大的办法,通常,孩子会通过学习和模仿让自己掌握和别人一样的技能,从而消除我不如别人的自卑感。
根据阿德勒的说法,婴孩时期感到自卑,不是一件坏事。婴孩时期的自卑,是常伴一生的自卑,人的一生都在积极或消极的对待这种感觉。但是, 如果婴孩时期的自卑发展成极端的自卑,就会产生不 健康 的情绪反应。此时,原始的自卑感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是正常的自卑情结,一方面是优越情结。
根据阿德勒的说法,所有人都有自卑感的经历,所有人也都会在余生中对这种感觉进行补偿。随着人慢慢长大,具有了独立性,他们童年时期的依赖被消除,但是自卑感仍然在不同的人中以不同的强度持续存在。
对于某些人来说,自卑感是一个积极的激励因素,因为他们努力改善自己,以消除自卑的负面感觉。然而,一些人被一种压倒性的不适感所支配,他们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如别人,怎么做,都做不好,其结果是,他们把自己整死了。
根据阿德勒的说法,过分的追求完美,追求成功,对自己的自卑感进行过度补偿,就会出现优越情结。
别误会了“自卑感”。
人是从弱小长大的,与比自己强大、或漂亮、或发育得早的人相比,自然有“自卑感”。
因“自卑感”而逃避,则错失成长的机会;
为掩饰“自卑感”而出冒犯言行,则积习为“自卑情结”;
任由“自卑感”带来的痛苦存在而不顾,义无反顾地去学习,立鸿鹄之志,悬梁刺股,奋发图强!有朝一日有所超越,则“自卑感”立即化于无形。
阿德勒就是因为受到“自卑感”的煎熬而奋发图强,努力超过常人,结果成就也会反超常人。
所有的儿童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和补偿机制,这种说法我非常赞同,不仅儿童是这样,甚至很多成年人也会这样。
在孩子3岁以后,这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会更加明显。 例如,孩子刚开始练习写字,怎么努力练习都写的不够好,在这个时候,当孩子受到大人的指责时,那么孩子的自卑感就会由然而生,并告诉自己不行,那么孩子可能以后写字都写不好,因为自己强烈的自卑感,已经让自己放弃继续练字了。 所以当孩子有不足之处时,父母应多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不足”变成“特长”。
那么儿童的补偿机制又是什么呢?例如,当孩子写不好字的时候,他可能会说:“我的字虽然写的不好,但我的学习成绩很好呀!写不好字就算了”。那么像孩子这样找一个自己的优点来掩饰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平衡的心理,就是孩子的补偿机制在发挥作用。
孩子的不自信、挫败感以及内心的焦虑都会导到孩子自卑以及补偿机制不断发挥作用。例如,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很不好,那么像这类孩子他最惧怕的地方就是学校,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读书以及考试。有的孩子为了逃避学习,甚至愿意跟随父母去工地做最累人的苦力活,累的汗流夹背、精废力尽也觉得做这事比读书快乐。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并不是真的觉得快乐,只是用这种方式掩饰自己在学习上的失败。那么这种行为就是补偿机制在发挥作用,为的就是消除因学习成绩不好而带给自己的挫败感以及焦虑感,从而 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获得内心短暂的满足感。
那么这种补偿机制发挥的都是反作用力吗?不是,当一个人努力地去做某件事情却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的时候,这时补偿机制发挥作用就是对人的身心 健康 有利的。当补偿机制面对任何失败都频繁发挥作用的时候,那么这种心理对一个人的能力提升是非常消极的。
孩子的自卑感是通过对别人的消极行为而折射出来的一种内心消极、不自信的状态,所以消除孩子的自卑感应从鼓励孩子开始。而孩子的补偿机制是孩子为逃避失败而给自己的一种心理暗示和安慰,当面对孩子不良的补偿机制发挥作用时,应立即纠正,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优良品质。
每一个儿童生来都自卑,是自卑的点,不同每个人的自卑的方向和方面不同。前半截是阿德勒的观点。阿德勒后面的观点是超越,因为自卑,所以想更好更努力。
而这里的补偿机制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当自己想要克服生理上的自卑或是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或优势,赶上或是超过别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种机制,让自卑感具有有使人前进的动力。
就是说孩子自卑,我们如何让自卑成为动力,转化成一种让孩子前进的动力。
儿童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与生俱来的自卑感。简直是胡说八道。
儿童的本质就天真无瑕,活波可爱。天不怕地不怕。不计后果。无思想,无思维。快快乐乐的生活着。那有什么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人只有长大了,有思想,有认识,有思维,懂事后,才能产生自卑感。
不懂事的儿童会有自卑感,天大的笑话。
与别的哺乳动物相比,人类出生儿基本上都算是早产儿。因为人类学会直立行走后,女性的盆底结构发生改变,已经不足以让胎儿孕育至足月。本来人类胎儿需要在母亲腹中孕育至少18个月左右才能成熟,像小马小牛等一出生就会行走,就有一定的环境适应力,但由于上述原因,人类只能选择早产,婴儿生下来后,需要经过8个月左右,才能开始学会行走。
所以,作为早产儿的人类,一出生就是脆弱不堪,没有相应的照顾,根本不可能存活。也正是生存的需要,所有儿童才“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和心理补偿机制”。即,你的命掌握在别人手里,不自卑还能如何?而且还要有心理幻想机制,用虚假的自我安慰来满足内心强烈的安全需求。
呜呼,生亦何难,生亦何欢!但对人类而言,一条可以相信的规律是:生命总会找到它的出路。
年龄小,
⑶ 青春期孩子很自卑,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
青春期的孩子, 如果性格外向,开朗,大咧咧,不拘小节,耐挫力强, 这样的孩子一定是青春期叛逆也问题不大。
怕就怕那种性格内向, 不太合群,喜欢独处,不爱说话,不太爱笑,自卑感强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青春期叛逆的表现一般都 是隐性的,很难被发现,或常常容易被忽视。
对于青春期自卑感强的孩子, 家长教育引导时要特别注意方式和策略。
我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这样的孩子不宜过的指责和训斥。青春期自卑感强的孩子,一般心理都比较脆弱。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家长要谨记 不要轻易的指责和训斥孩子,特别是不能当众指责或训斥孩子。 遇到问题要 冷静处理 ,坐下来坦诚的和孩子进行和交流与沟通,帮助孩子分析的问题根源,及所产生危害,并给他一些指导和建议。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在帮助他,而不是在指责训斥他。
自卑感强的孩子,一般都把自己包裹得比较严实,交流沟通起来比较困难。 与这样的孩子沟通,应该多在一些 非正式场合里用聊天的方式效果会比较好。 比如,一起参加劳动时和孩子一块聊天谈心;一起散步时和孩子一起谈谈学习生活;一起吃饭的时与孩子随便聊聊;或者一家人郊游时和孩子多说说话等等。这样一些非正式场合中的交流, 轻轻松松,快快乐乐,没有任何压力,想怎么聊就怎么聊,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孩子一般不会排斥。 这样的交流孩子不会把自己包裹得很紧,他会自然而然的 把自己打开,并愿意和家长多说一点,多聊一点,甚至还会有爽朗的笑声,嘹亮的歌声,这有利于消除孩子内心的自卑,培育他积极、阳光、自信的因子。
自卑感强的孩子,最需要的激励和表扬。 家长一定要留心观察和细心发现, 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优点。 只要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好,就及时给予大力的表扬。表扬不宜轻描淡写,应该着重一些, 向他传递一个强烈的肯定与欣赏的信号。 比如,向孩子 有力的 竖起一个大拇指,或和他一起击个掌,或与他 有力的 握个手,或拥抱一下孩子,让孩子 能真切的感受到家长对他是肯定与欣赏的 ,从而在内心不断增强自信。
帮孩子一起找一找自身的特长,然后把自身的特长放大,从自己的特长上找回自信。 比如,孩子象棋下的特别好,那就多和孩子一起下象棋,让他在下棋中不断获得 成就感,成功感,从而不断激发和培育自己内在的自信因子。 比如,孩子乒乓球打得好,那就抽时间多培他打乒乓球, 让他在打球中找到自信。 比如,孩子擅长画画,那就多给孩子创造和提供画画的机会, 把他的作品拿进行展示或发表,让孩子从中获得成就感,培育自信心。
要引导孩子学会 鼓励自己 。每一次做事情之前,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 自己一定能行,一定能够做好! 做事之前,先调整自己的状态, 紧握拳头,深呼吸,抬头扩肩,垫脚尖,转动脖子,梳理头发,搓手心, 这些都会有效减轻心理压力。以前不敢做的事, 现在大胆的挑战一会自己, 比如,在公众场合里发言或上台演讲。当做完这件事情后, 孩子就会发现这件事情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可怕。 这样的挑战做多了, 孩子的自信心自然就会被培育起来。
自卑感强的孩子,一般都喜欢独处,不愿意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家长就要 有意识带孩子去多参加一些 社会 公益活动。 比如,家庭竞赛式的 娱乐 活动,让孩子 从参加活动中打开心扉找回自信。 送孩子去参加一些体能拓展训练,或军事拓展训练。 这样的专业训练,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坚强、坚韧、勇敢和自信。
自卑感强的孩子,一般走路都低着头,弯腰驼背,没有精神,走路的速度也比较慢。家长要有意提示 孩子 , 走路时要抬头挺胸,目视前方,步调均匀,适当加速,调整呼吸,或边走边扩胸,或边走边击掌, 这样能够极大的激发孩子的自信心理, 从走路中培育自己的自信心。 走路虽然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是走路 也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克服孩子的自卑感心理。
体育 锻炼是克服自卑心理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家长要引导孩子多参加 体育 锻炼,特别是参加一些 对抗性较强,消耗体能较大的运动项目。 比如,篮球、足球,长跑,或攀登、爬山等等。这样的 体育 锻炼让孩子能大量的消耗体能, 从而分解心理的自卑因子, 同时也能在运动中 不断的挑战自我,从而克服自卑的心理培育自信。
如果孩子不愿意积极自主参加 体育 运动,家长也劝不动,那就 多抽一些时间带着孩子一起参加训练。 比如,和孩子一起进行长跑训练,并将这个训练坚持到底形成一种习惯和常态。 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坚持几天就中断了。 在陪伴孩跑步的过程中,可以 和孩子一起聊天,一起交流,多给他鼓励,多给他信心,多给他注入精神力量,这样会慢慢的打开孩子的心理,让他从自卑感中走出来找回自信和阳光。
现在的手机都有全民K歌的软件,可以 搞一些家庭K歌活动, 父母和孩子一起K歌,进行比赛。或创造一些机会, 多搞一些亲戚朋友的聚会,让孩子参与其中,在宴会上引导孩子多和亲戚朋友交谈,多给亲戚朋友敬酒、夹菜,以此来克服孩子交际恐惧感,增强孩子内心的自信。
通过以上这样一些方式, 逐步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说实话,改变一个孩子很困难,家长必须要下定决心坚持去做,这样也许才会真正的有效。
祝福你们,祝福孩子!
孩子的教育来自家庭,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决定孩子的性格,如果孩子在性格上出现缺陷,父母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且敏感多疑,青春期的孩子自卑,父母该怎么办呢?
1.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非常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外人面前打骂孩子,不在言语上否定和嘲笑孩子,对于孩子的想法和做法,要持正面的评价,多鼓励和表扬孩子。
2.父母要相信孩子,对孩子要适当地放手,对于孩子能够自己处理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不包办孩子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能够自己决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决定,培养孩子的主见性;管教孩子要宽松,严格管教会让孩子缩手缩脚。
3.父母要把孩子当大人来看待,注意和孩子说话时的语气,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对待孩子的管教方式。
4.多让孩子做一些容易成功的事情,让孩子有成就感,多让孩子出去交友,多带孩子出去 旅游 ,教育孩子积极地面对人生。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这个时期的孩子,性意识逐步建立、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也面临着内心的各种冲突,通过各种冲突和搞怪行为来 探索 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寻找对真实自我的认知,努力建立真实的自我。
如果这个时期,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接纳度高,孩子的内在自我就会发展壮大;如果孩子不被接纳甚至被打压,孩子的自我就会变得单薄甚至破碎。
面对孩子的自卑,我的建议如下。
1.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自卑。
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无论孩子是美是丑,是高是矮;无论孩子有什么优点和缺点,都要去无条件接纳孩子。孩子只有被父母接纳了,自己才能接纳自己,才能去发扬自己身上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
你越是能接纳孩子的不足,越会觉得孩子可爱;越觉得孩子可爱,就越会去爱他,你发自内心的接纳和爱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有满满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为孩子建立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自卑”不是洪水猛兽,孩子自卑,其背后有复杂的原因。也许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能接受自己;也许是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挫折和打击没有走过来;也许是孩子为了追求更好的自己,对自己有着严格要求等等。
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自卑,父母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自卑,父母的爱能够消解孩子的一部分自卑。
2.不嘲笑、不指责孩子。
孩子有自卑心理时,他自己也很难过,这时候更需要父母的安慰和鼓励;孩子只有重新获得了力量,才有勇气再次面对失败,才能从失败中有所得,汲取经验教训。
嘲笑和指责孩子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懦弱和胆小,让孩子陷入越来越自卑的恶性循环中。
3.帮助孩子发现他的特长和优点。
人有时候产生自卑心理,和对自己的认识也有关系。
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聊聊,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优点,让孩子找到可以发挥自己价值的事情,也能够消除他的自卑心理。
人的自信都是在事情上一点一点做出来、在自我突破的过程中慢慢生长出来的。
4.通过第三方力量影响孩子。
孩子处于青春期,父母对他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小,有时候父母说的话他未必能听进去。这时候,可以借助第三方力量去影响孩子,比如:孩子比较看重的朋友,或者孩子比较尊重的人,让他们去鼓励孩子,有时候会更有效果。
孩子自卑心理的克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父母慢慢地、一点点地去帮助孩子,父母需要用真诚的、有技巧的鼓励和肯定去帮助孩子建立稳固的自我评价系统,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遭遇狂风暴雨还是雷鸣闪电,都能够有坚定地信心度过。
父母也应该为孩子做出相信自己的榜样,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成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坚强后盾。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帮到你。
没有无缘无故的自卑, 孩子自卑的深层次原因,是对自己的 求全责备 。 很高兴家长朋友能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当你“看见”孩子的消极情绪时,就传递给了孩子直面问题的勇气,而不是回避问题的畏惧。
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会对应一个确定的发展主题和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得到妥善解决,会对人格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心理危机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会对人格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青春期自卑,说明孩子上一个成长阶段的心理危机没得到妥善解决, 6到11岁是孩子在“竞争和比较”中收获成长的发展阶段。 1、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竞争,2、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竞争中的得失成败,3、以什么样的心态应对外界的评判 , 乐观开放心态发展出积极人格,包括自信;悲观封闭心态发展出消极人格,包括自卑。
我们清楚孩子自卑心理的根源后做些什么能帮到孩子呢?
一、父母作为孩子最重要的亲人,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二、帮助孩子疏解消极情绪,鼓励孩子积极解读问题。
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放大“闪光点”的价值,帮孩子树立自信。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父母要尽量弥补以前“功课”的缺漏部分,帮助孩子重塑人格中“ 自我认同 ”那部分, 人只有接纳自己,确认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才能出于希望自己更好而建设自己,表现形式即通过学习提升能力(包括竞争力)。 推荐家长朋友阅读《引领胜过管教》。
对于青春期孩子内向自卑,主要原因出现在家庭环境当中,父母在家庭角色中处于一个一切都是为孩子包办的,而且没有让孩子有自主的想法,管教也比较多,从而在学校中,也是胆小懦弱,容易被同学欺负,作为家长的你应该如何引导呢,首先要跟孩子做到“理解”“共情”在孩子做事规则范围内,大胆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摸索,让他自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有主动权!家长也可以在家庭中,开设家庭会议,孩子作为主办人,父母参会人,一切让孩子自己将想法展现出来,慢慢的,孩子就有独立的想法,也会有办事的能力
您好,感谢您的邀请!我是高级育婴师、母婴KOL福林妈咪,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很自卑,可能是有两种原因:
1、父母的教育问题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期望孩子表现的更好,会给孩子一个很高、难以达到的目标。
或者在教育的时候,通常很少表扬,希望通过打击教育让孩子有压力有动力。
很多父母小时候都是受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有时候不自觉的,就会这样做。
2、青春期孩子心理敏感还有一种是孩子自己的原因,他们的心理会变得敏感:
(1)身体上
青春期是人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在身体上会产生很明显的男女差异的变化。
在身体的这些变化中,会引起孩子不同的心里感受。
这个感受或许是和其他人对比的:比如男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别人高;女孩子会难受为什么自己会来大姨妈。
身体激素带给孩子的心理敏感,可能会导致孩子自卑。
(2)心理上
在心理上,孩子在青春期是最渴望独立的一个阶段。
但是在这个阶段中,他们对自己的当前和未来比较迷茫,情绪也会相当复杂,且难以言说。
他们在给自己定位时,可能参考的就是身边的同学、亲人、网络,在这种对比中,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暴躁或自卑的心理。
那么作为家长,该怎么给孩子引导呢?
1、理解孩子的心理,不唠叨让孩子改
青春期的孩子很难沟通,因为当家长在说他的时候,他自己的内心也相当复杂。
父母讲的道理,或许孩子都知道,但是他也给不了自己答案。
如果家长这时候再唠叨,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更加负面的情绪。
2、帮孩子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当一个人缺乏自己给自己的定位和目标的时候,会有一种孤独、漂泊感,会感到无助。
当然,人生目标,有些人一辈子都在找。
所以父母可以通过孩子的爱好,帮助孩子定一个小目标,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前进方向,并为之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就感,会孩子的自卑感会减少很多。
3、让孩子带朋友来家里玩
很多家长其实很不放心孩子跟别人出去玩,担心孩子被别人带坏。
当然,这个担心也很有道理,毕竟孩子心理正处于摇摆阶段。
如果孩子自卑,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跟其他孩子玩。
不过家长也要跟孩子说清楚,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什么行为是好的(这个过程中,也不要唠叨,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可能会往反方向走)。
4、多让孩子做些运动或劳动
有个着名的作家说,他每次想不出来问题的时候,会边种菜边思考,反而能捋清思绪。
劳动和运动等肢体上的劳累,反而能纾解内心的负面情绪,也能帮助孩子思考。
5、家长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有上瘾行为
在现实自卑的孩子,容易去虚拟世界中找存在感,很容易有上瘾行为。
家长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孩子从劳动、运动、学习、交友中获得成就感。
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对 游戏 、网络之类的上瘾。
你好,我是彭华勇,心理咨询师。
我觉得孩子胆小怯懦可能有一下几个原因
1.遗传因素:孩子父母的性格内向,不擅长与外界交流,孩子遗传他们的特点。或者在家长内向性格的影响下也会比较胆小。
2.环境因素:孩子的居住环境造成孩子与外界接触较少也是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圈子过小,接触的事物不多,所以碰到不了解的陌生事物就没有底气,容易退缩等等。
3.教育问题: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太严厉的管教与打骂;哭闹时讲鬼怪吓唬他;他想做什么事情都受到家长的阻止或过分的溺爱。久而久之,也会让孩子对所有事物都产生怯懦的心理。
4.自身经历:大多数孩子都害怕打针吃药,因为他们自己亲自经历过打针吃药的痛苦,所以孩子的亲身经验也会成为孩子胆小的原因。
想让孩子克服胆小内向,首先多带孩子到外面活动,多去一下公园、超市等地方,让他习惯与陌生人共处,习惯到陌生环境中去。在公园玩耍的时候要鼓励孩子多和同龄小伙伴们一起玩,加强他的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其次不要吓唬恐吓孩子,多夸奖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如果希望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其一家长态度要一致并且坚决执行,即使他哭闹也要持之以恒,但决不打骂;其二要和孩子讲道理,可以利用他熟悉的事物、人物等等来作为说客,让孩子慢慢理解养成良好习惯对自己的好处,才能更好地遵守规则。 最后要对孩子进行开放式的养育,鼓励孩子自己去 探索 和尝试,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不要因噎废食,大部分成功都是从不断地克服失败而来。 家长不可能代替孩子走完以后的人生道路,因此就要从小让他自己独立而勇于尝试。 对于孩子能力范围外的事情,我们可以尽量创造较为安全的环境让他尝试。
一个成长的好问题:
歌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胆量和自信也是建筑在反复练习基础之上的。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自出生已来,看见周边事物各色各样,然后在感觉到自己的幼小,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见《自卑与超越》】。如果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使用阻断方式,如不允许...... 、 .....不能动 等方式,更会加重孩子的自卑。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超强的胆量和自信呢?
一、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采取积极的引导,比如孩子想要玩某件东西,父母觉得不能给孩子玩,那么父母最好是找一个可以给孩子玩的或者自己陪孩子一起玩。常言道:“挑刺儿容易,补漏难”,对于不期望孩子动的,找到可以给孩子动的作为转移是最好的引导。
二、日常在家,奖励孩子有自己主见的行为,比如从孩子选择穿衣、穿鞋、出门带什么玩具.......
三、鼓励孩子在家大声讲话,外出引导孩子寻找自己喜欢的小朋友一起 游戏 、分享零食等等。很多家庭的父母一边要求孩子在家轻声细语,另一边要求孩子在外面大方得体的讲话。试想一下作为成年人的父母或演讲家当众讲话都会怯场,何况是一个在熟悉环境【家庭】都不被允许大声讲话的孩子呢?
最后,要给孩子贴积极阳光的标签,比如“勤于动手”、“爱思考”、“爱分享”、“有爱心”。切忌不可当众批评孩子胆小,给孩子贴“怯懦”负面的标签。
以上拙见仅供参考!
激励他。用鼓励和描述性赞赏,再加上重建常模,逐步帮助孩子找到自信。
对他的言行多肯定,学一项目技能。
自卑感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严重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种缺陷。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从幼儿时期起,由于无力、无能和无知,必须依附父母和周围世界,就会发生一定的自卑感。
这个解释来说,平进生活中对他的言行多肯定,稍有进步就是赞扬,这肯定能激发他的表达能力和自我的行言信心。
最好的办法就是培育他的某个特长,从这个特长树立他的信心,可以强壮的身体也可以是各种才艺,能表演,能有机会在群体中展示自己。
⑷ 家长必读:儿童自卑原因及其表现
一、孩子自卑的原因孩子自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常被批评会成为儿童自卑感的温床即使在赏识教育普及的今天,也有不少父母喜欢批评孩子。或者批评多于表扬,或者批评与年龄成正比。 孩子越大父母越挑剔,早就忘记了孩子学习走路时的鼓励。 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心智发育不成熟,没有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因此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多来源于大人的判断。 自卑感还会形成孩子胆小退缩、谨慎懦弱、优柔寡断的性格。2 )父母期望过高导致孩子太追求完美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即使他们很少批评孩子,也常常从措辞上向孩子传达了期待值很高的信息。 孩子的压力相当大,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会不知不觉地追求完美,苛求自己,给自己定高标准。 如果这样的标准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水平,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他们就会把失败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不够努力,没有能力,容易产生处处不如人的自卑感。3)将孩子纳入横向或纵向比较父母最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事实上,如果把孩子和别人比较的话,只会产生自卑感和抵触感。 因为,孩子们有积极的心态,并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无法实现父母想要的目标。 将别人的优点与孩子的弱点进行比较,不仅会让孩子丢脸,抬不起头来,还会大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4 )从小由父母包办一些孩子出生的头几年喜欢尝试、敢于探索,怀着好奇心求知的愿望。那时,父母必须放手让孩子多做尝试和活动,多让他们做能做的事。而不是一切都为他们做好,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这样下去只会让孩子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变差,和同龄孩子拉开了距离,产生自卑感。 因为,孩子最终必须融入社会,适应集体。 监护人的过度保护会引起孩子依赖大人的心理。 这样的孩子从小就没有自信,觉得自己渺小无能。一旦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从而胆小自卑。二、自卑表现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进而对每个人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有负面作用。 自卑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以下早期征兆。? 1 )经常情绪低落如果孩子经常无缘无故郁郁寡欢,那很可能是自卑。2)过度害羞女孩子有点害羞是正常的,但是太害羞了,比如不敢唱歌给人听,不愿意抛头露面等表现,其内心深处可能有自卑情绪。3 )拒绝交朋友一般来说,正常孩子喜欢和同龄人交往,珍惜友谊,但大多数自卑的孩子把交朋友和感兴趣看成是“洪水猛兽”。4 )难以集中注意力自卑感强的孩子很难集中精力学习和游戏,或者只能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感在作祟。5 )经常疑神疑鬼自卑的孩子往往对父母、老师、朋友的评论很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感到难以接受和在意。 这样下去,他们可能会发展成“疑神疑鬼”的心态,暗地怀疑别人不喜欢自己。6 )过分追求表扬有自卑感的孩子,尽管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但比起普通的孩子,更多的是反常地追求家长和老师的表扬,有可能通过虚假和作弊等不诚实、不恰当的方法获得。7)贬低、嫉妒他人自卑的孩子的另一个变态反应是经常轻视和嫉妒别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条旨在减轻自卑心理压力的途径,即使这并不奏效。8 )自暴自弃自卑的孩子,经常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觉得自己反正不行了努力也没用。 此外,他们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街上乱跑、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服药等,似乎意图将自己推向危险和困境。9)回避竞争有些孩子渴望在考试、体育、娱乐等比赛中出人头地,但无一例外都缺乏自己能力所需的自信,因此认为自己绝对赢不了。 因此,大多数自卑的孩子都尽量避免参加任何竞赛。 有人在别人的鼓励下勉强报名参加,但参加正式比赛后很快就退缩了。10 )语言表达能力差据专家统计,80%以上自卑感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差,表现为口吃、不连贯、情感缺失、词汇贫乏。强烈的自卑感很可能阻碍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大脑中的正常动作。11 )不能忍受挫折和疾病很多自卑的孩子不能像普通孩子那样承受挫折和疾病等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每次遇到小失败和小病都会“心灰意冷”。
⑸ 孩子很自卑,作为家长该怎么改善孩子的自卑情绪呢
孩子很自卑,作为家长该怎么改善孩子的自卑情绪呢?
4、他们有一种处处不如人的自卑感。如果孩子自卑、胆小、敏感父母应该做以下事情来改变他们的自信心第三个方面是家长喜欢比较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只会让孩子学会判断自己的方法是用自己的缺点去触碰别人的优点。这种做法除了刺伤孩子的自尊外,没有任何好处。长此以往,孩子很难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形成科学认识,自尊心基本丧失。如果他们只是简单地破罐子破摔,自然会不思进取。
⑹ 儿童为什么会有自卑情结
什么是自卑?自卑是指个体与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一种不如别人的情感体验。自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处理恰当,自卑可以成为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然而,处理不当,过度的自卑容易形成自卑情结,影响性格的形成,从而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的孩子自卑吗?自卑情结的形成多源于幼儿阶段。研究表明,相比成人,儿童有较强的自卑感。你的孩子自卑吗?以下自卑孩子的常见表现可作为参考。
1、认知方面
(1)自我评价低,总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
自卑的孩子,喜欢使用内归因的方式,自我评价低,总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
(2)过分在乎他人的评价
自卑的孩子,过分追求他人的评价。渴望得到表扬,甚至会用不诚实、不恰当的方式来获得;而对批评过于敏感,难以接受,并耿耿于怀。
(3)注意力难以集中
自卑的孩子,常常会表现为做事情的时候,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只能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
2、情绪方面
(1)情绪经常低落
自卑的孩子情绪经常容易低落,呈现郁郁寡欢的状态,家长往往对此找不到原因。
(2)有嫉妒、愤怒、委屈,却难以表达
自卑的孩子,情绪体验较敏感。面对比较、忽略与批评时,常会有嫉妒、愤怒和委屈等情绪,但往往找不到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常常压抑自己,自我攻击。
3 行为方面
(1)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
调查研究表明,8成以上自卑的孩子,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所欠缺。他们或 表现为口吃或表达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
(2)过度怕生,不愿意与同龄人交往
正常的孩子可能会有点怕生,但喜欢与同龄人交往。而自卑的孩子经常表现出过度地胆小,害羞,怕生,不愿意与同龄人交往。
(3)惧怕失败,回避参与竞争
自卑的孩子缺乏信心,惧怕失败,因此常常会回避参与竞争,表现为拒不参加,或临阵逃脱。
孩子自卑形成的原因?
1、婴儿早期日常家庭护理差
3岁以前家庭日常护理方式是影响孩子自卑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婴儿期家庭日常护理好的家庭中, 自卑程度高的孩子只有 2.5% , 而在家庭日常护理差的家庭中, 自卑程度较高的孩子达到 24.6% 。
婴儿早期家庭护理方式差的父母亲在护理孩子时缺乏耐心, 对孩子发出的信号没有反应, 或常常表示消极情绪。这促使孩子认为是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某个行为不讨人喜欢, 从而贬低自己, 同时在遭遇到其他挫折时也容易归因为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 从而形成自卑心理。
2、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自尊心经常受挫
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与孩子自尊心得不到满足有关。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一种态度。孩子2~3 岁时自尊心表现为要求以自立性的形式积极进行各种活动; 4~6 岁孩子的自尊心是以自己为中心; 6~12 岁时自尊心作为肯定感情,明确地被意识到。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尊心经常遭受挫,例如:家长包办一切、经常遭受破坏性批评、经常被比较和贬低等,则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如何避免孩子过度自卑?
1、注重3岁以前良好的日常家庭护理
3岁以前是孩子形成核心人格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日常家庭护理可以避免孩子陷入过度自卑之中。
良好的日常家庭护理要求家长能够:敏感地观察和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总是以爱抚的、愉快的情绪跟孩子接触;经常与孩子谈话并有意地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例如,给婴儿盥洗时耐心、亲切, 以各种方式吸引婴儿洗澡, 同时伴有商量的口吻;常常鼓励和赞许孩子;经常提醒孩子大小便, 弄脏弄湿裤子时没有责骂,;处理时亲切耐心等。
2、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引导、教育
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贯穿一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任务。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0-1.5岁属于婴儿期,1.5-3岁属于儿童期,3-6岁属于学龄初期,6-12岁属于学龄期,不同时期对应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任务不同。
家长与教育工作者如若能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的规律,进行恰当的引导、教育,则可以引导孩子健康、自信地成长,从而避免过度自卑。
婴儿期(0-1.5岁)的孩子,主要任务是面对信任感对怀疑感的冲突,发展起世界是可预期的、安全的观点。因此,这一阶段,家长或者婴儿的照顾者应该积极、始终如一地满足婴儿的需求。
儿童期(1.5-3岁)的孩子,主要发展任务是面对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发展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感。因此,这一阶段,家长或教师应该多给儿童提供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包括吃饭、穿衣、大小便等。对儿童的尝试行为和成功的举动多加表扬,在他们受到挫折和遇到困难时,不要羞辱他们。
学龄初期(3-6岁)的孩子,主要发展任务是面对主动感对内疚感的冲突,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周围的情境,发展出目的感。因此,这一阶段,教师或家长应该多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做决定。
学龄期(6-12岁)的孩子,主要发展任务是面对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冲突,发展出面对不同任务时的胜任感,尤其是在学习上。因此,这一阶段,家长或教师可以为孩子设置不同的任务,当孩子完成任务时予以表扬或奖励。鼓励孩子将自己目前的成绩水平与从前的水平相比,而不是与别人横向比较。
3、培养孩子恰当的补偿心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面对短处,出现一定的自卑心理属于正常现象,而超越自卑本身才能使人进步。为了避免孩子陷入过度的自卑,家长或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恰当的补偿心理。
发现并肯定孩子的优点及长处,由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同时引导孩子合理地看待自己的不足及短处,从而寻找合适的补偿目标,让自卑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进而克服自卑心理对自己的消极影响。
⑺ 孩子出现自卑心理怎么办如何掌握正确带孩子的方法
孩子出现自卑心理怎么办?如何掌握正确带孩子的方法?
现在有许多的家长,由于没有工作经验不容易带孩子,因此常常会以不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而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非常容易会造成孩子发生心理异常。特别是在许多孩子会发生自卑心理状态,孩子发生自卑心理状态的情况下,会出现一些主要表现,家长要及时处理并协助孩子更改这类心理情况。
4、充分发挥优点法:“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一个人都是自身的优点和优势,与此同时也是有自身的缺点和劣势。假如用其所短,而舍其优点,就连奇才也会缺失自信心,自甘堕落;反过来,一个人若能取长补短,加强自身的优点,便是有残废的人也可以满怀信心,享有取得成功的开心。因而,清除孩子的自卑心理状态,要善于发觉它们的优点和优势,并为她们给予充分发挥优点的可能和标准。
作为家长,在平常一定要多关怀孩子,而且要常和孩子开展沟通交流,在假日的那时候要多带孩子出门去玩,那样可以提高孩子的经验,也可以让孩子提升自信心。而且在平常可以塑造孩子和别人沟通交流的工作能力,可以激励孩子多交友。
⑻ 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是因为金钱差距,如果差距过大的话,会打击孩子自信心,从而自卑,来看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1
很久前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个小男孩在小学的时候,有两个女同学来家里玩,这个小男孩想带同学去集市,就向家里人要点零花钱。当时家里只有妈妈在,妈妈很严厉的拒绝了孩子,最后受不了小男孩的苦苦要求,往地上扔了五毛钱。
那个小男孩带两个同学去喝了茶水,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往家里带过同学和朋友。如今当年的小男孩已经三十岁了,结婚在外地居住,罕少回过老家。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个结,就是那张被扔在地上的五毛钱。
现在的孩子比以前孩子社交更加困难,以前孩子根本没什么社交,大家攒在一起玩儿就好了,谁讨厌大家一起孤立,不和他一起玩儿。
现在孩子不是这样,不是说是个同龄人就能一起玩儿,适当时候还需要有点小礼物之类的增进感情,那么就需要有点小零钱来充实门面。
现在的钱不仅仅是用来购买东西,还有增加自信的功效,能让孩子在说话和处事的时候更加自如。
有些家长给孩子零花钱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理财,希望孩子知道存钱,而不是一味的花钱,这就失去了给孩子零花钱的意义。孩子用零花钱就是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硬要孩子克制喜欢去存钱的话,反倒不利于孩子性格养成。
一般来说,孩子在五岁左右的年纪就需要零花钱了,这样才能让孩子不为金钱烦恼,与同龄人相处中不会感觉到彼此的差距。
对于小孩来说,个人能力并不会带给他们太大的差距,最主要的还是金钱差距,而这种差距会让感觉的对方比自己厉害的孩子身上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打击孩子自信心,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零花钱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小孩子的童年离不开漫画和故事,那么在这方面的投入也需要零花钱支撑,故事和漫画能开阔孩子眼界,让孩子更早融入到艺术与创作之中,对孩子未来影响也是积极的,一个没有零花钱支撑的孩子,不能得到这方面的鼓励,从而在心境和眼界方面也会落后于同龄人,甚至因为没有共同话题而被孤立。
家长给孩子零花钱的时候也要适量,在不让孩子出现低人一等的'心理下又不会让孩子奢侈无度,才是最中庸的选择。
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2
为什么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
被父母责骂、不被肯定的孩子,很难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和挫折。即使在父母的鞭策下成为优秀者,也会因为责备已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永远只看到自己做得不完美的地方,而看不到成绩和肯定,内心常怀自卑感。成功了也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
其实,很多父母往往不知道,在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中,你们就像是一面镜子,传达出来的表情、语言、动作会深入孩子内心,内化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伴其成长。
孩子自卑会有什么表现?
1、常年情绪低落
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2、过度害羞
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3、拒绝交朋结友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4、难以集中注意力
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父母要怎么避免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首先,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怀有慈爱、包容的态度。责骂有时是必须的,尤其涉及到孩子的安全、品行错误时,一定要及时纠正。只要孩子知道错了,也知道下次该如何做时,就应以温暖的微笑回应。这样,孩子可以体会到父母是爱自己的,安全感、自我价值感、对父母的信任随之而来。
最后,如果之前的教育方式存在不科学、不完美之处,要主动帮助孩子摆脱心理影响。“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告诉他们不要再以外在的表现、能力来称赞或贬低自己,而要学会欣赏、肯定自己的努力、进步与成绩。这样,孩子会渐渐地从内心深处真正地肯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