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儿童古代怎么称呼,儿童的古代称呼
1.古代人称未满周岁的儿童为“襁褓”,2-3岁为“孩提”,童年儿童为“总角”、“垂髫”,男孩8岁为“龄年”、10岁以下为“黄口”10岁女孩为“髻年”。
2.汉语词汇,qiǎngbǎo,亦写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
3.襁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
4.襁褓又称作襁褓巾、襁褓被或者襁褓睡袋。
5.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6.幼儿时期·孩提之童——《孟子·尽心》是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7.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8.“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9.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
10.”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11.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
12.是指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13.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 古代称呼小孩子的词语有哪些
一、襁褓——古代人未满周岁的儿童
襁褓 [ qiǎng bǎo ]
释义: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引证:艾青 《年轻的母亲》诗:“打开襁褓又包好,抱起婴儿又放下,嘴里在自言自语,好像和婴儿对话。”
二、孩提——2-3岁
孩提 [ hái tí ]
释义:
1、指幼儿时期。
2、儿童;幼儿。
引证:何其芳 《<燕泥集>后话》:“这个名字我很喜爱,因为它使我记起了孩提时的一种欢欣。”
三、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不分男女都这样代指
总角 [ zǒng jiǎo ]
释义: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幼年。
垂髫(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引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
笔顺
四、黄口——10岁以下
黄口 [ huáng kǒu ]
释义:
1、雏鸟的嘴。借指雏鸟。
2、指幼儿。
引证:阿英《夜》:“孤儿寡妇的哀号,白发黄口的凄吟,一切的经过,又完全涌上心头。”
五、垂髫——七、八岁儿童
垂髫 [ chuí tiáo ]
释义:古时童子头发下垂,不加扎束,所以称幼童或童年为垂髫。髫(tiáo):小儿下垂的头发。
引证:郁达夫 《青岛杂事诗》之六:“握手凄然伤老大,垂髫我尚记当年。”
C. 古代文言文中孩子被称为什么有那些分别是几岁
儿童称谓
1、童孺:儿童。
2、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
3、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4、髫[tiáo]年:童年。
5、髫[tiáo]龄:童年。
6、束发:是指青少年。
7、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8、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9、孺子:儿童。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
(3)古文中如何表示儿童扩展阅读
1、伞寿,指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2、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3、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4、期颐,指百岁高寿。据朱熹讲,期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
5、下寿,指60岁以上。中寿,指80岁以上。上寿,指百岁。
6、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D. 3~8岁的儿童在文言文中指什么
古代对这个年龄段孩子最为贴切的说法应该是“垂髫(3-7岁孩子)”。这种表达是属于借代。
此外,“黄口小儿”泛指10岁以下的孩子,跟这个年龄段也有重叠。
E. 小孩子的文言文是怎么说
(现代文)小孩子
(文言文)童子、孩童。
孩提: hái tí
幼儿时期
孩提之童。——《孟子·尽心》
那宝儿亦在孩提之间。——《红楼梦》
需人提携、怀抱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F. 儿童在古代如何称呼
赤子:初生的婴儿。
襁褓:(音qiǎng bǎo),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龆龀:(音tiáo chèn)原意指儿童换齿之时,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欢儿戏》中写道:"龆齓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垂髫:(音chuí tiáo)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黄口:泛指十岁以下的孩童。
幼学:十岁。
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女子: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又称为“豆蔻年华”。
及笄:(音jí jī)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所以指女子十五岁。
破瓜: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是为十六,指女子十六岁,也可以用碧玉年华。
桃李年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代指女子二十岁。
花信:花开之时,指女子到了二十四岁。语出宋朝诗人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男子:
舞勺之年:原意指男孩子十三岁至十五岁岁应学习勺舞,故代指男子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岁至二十岁,原本是古武舞名,语出《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束发:男子十五岁至二十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作为成童的代称。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由于身体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因此用以指男子二十岁的年龄。
(6)古文中如何表示儿童扩展阅读:
小孩在十岁以前,人们多用动物、服饰、牙齿等表示年龄。如刚刚出世叫“婴儿”,也叫“黄口”。这是因为雏鸟的嘴是黄色的,后来就用“黄口”来喻婴儿。有些地方俗称小孩为“毛毛”“小毛毛”“小毛头”或者“龄娃”。这里的“毛毛”指孩子刚生下来时,身上、脸部有很多茸毛;“龄娃”则指从现在开始要计算年龄了。唐代的许碏(que第四声)在《题南岳招仙观壁上》中说:“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就是将“黄口”的含义引申为幼童或年幼无知的孩童。
G. 古代对儿童的雅称有哪些
古代小孩子的称呼
1、赤子:“赤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原话是:“含于德厚,比于赤子”,唐代古经学研究家孔颖达解释说,“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意思是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红色)的,所以称为“赤子”,后来因为婴儿的心灵最纯洁,始终离不开父母,因此引申将品德高尚、对国家一片忠诚的人叫做“赤子”。
2、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襁褓”一词,指的是不满周岁的儿童。襁,指的是背负婴儿的宽带子,褓,指的是婴儿的小被子。
古时候人们劳动时间多,婴儿又离不开父母,于是父母就用小被子包裹着婴儿,再用一条宽带子绑在背上,带着孩子行动。因为背负着孩子,人们常说带着襁褓,慢慢就将襁褓作为不满周岁的儿童的称谓了。
3、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这里的“孩”,不是“孩子”的意思,而是幼儿笑时发出的“咳咳”之声,幼儿“咳咳”地笑出来后,非常可爱,因此大人们便会将他从被子里“提”或“抱”起来,孩提的意思是,在孩子“咳咳”发笑的时候提抱起来的意思。
4、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5、垂髫:髫,自然下垂的头发的意思,在古代,儿童在七、八岁的时候,头发不加梳理,自然下垂,即垂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一句话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垂髫就是这个意思。
6、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古代儿童在八九岁时就要梳理头发了,这个字就是“髦”(máo),它的意思是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发。
H. 小孩子的文言文是怎么说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I. 古代对少年儿童的代称是什么
未满周岁的儿童代称是襁褓;2—3岁的儿童代称是孩提;童年的代称是总角,垂髫。
8岁的男孩代称是龆年;10岁以下的儿童代称是黄口;10岁女童代称是髻年。
12岁女童代称是金钗之年;13—14岁女童代称是豆蔻年华。
13—15岁儿童代称是舞勺之年;15岁女童代称是及笄之年;15岁男童代称是志学之年。
16岁女童代称是碧玉年华;15—20岁儿童代称是舞象之年。
(9)古文中如何表示儿童扩展阅读:
儿童称谓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
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是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就是童年;束发是指青少年;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是指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