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儿童立秋艾灸哪些穴位
扩展阅读
有什么基础保险推荐 2024-11-15 17:48:05
什么是人格与规范教育 2024-11-15 17:45:58
综合知识初中英语考什么 2024-11-15 17:31:38

儿童立秋艾灸哪些穴位

发布时间: 2022-10-09 18:00:23

① 儿童保健艾灸哪些穴位

生长发育智力综合调理,对象5岁以上少年儿童,大椎,大杼,悬钟;视力疲劳调理,对象中小学少年儿童,印堂,大椎,脾俞,肝俞,足三里(15岁以下,少灸足三里);厌食调理,对象幼儿及中小学生,大椎,脾俞,足三里(同上)。

② 三伏灸各阶段灸哪里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三伏灸各阶段灸吧。

三伏灸各阶段灸

1、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咳痰或气喘的症状出现在两年以上,每次发作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作,春夏缓解。

穴位:初伏取天突穴、大椎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育俞穴;

中伏取双侧定喘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膻中穴、双侧百劳穴、命门穴、双侧肾俞穴。

药物:白芥子、生甘遂、延胡各一份,细辛半份,烘干磨粉,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饼状,备用。

具体操作:把做好的药饼放在上述穴位上,用30×30mm橡皮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病情轻重而定,15周岁以下和病情较轻的贴4~6小时,其他的贴6~8小时。从初伏的第1天开始贴,然后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贴药1次。

2、哮喘:

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表现。最典型的症状是呼气的时候,发作性的时候有哮鸣音出现。严重的需要坐起来才能正常呼吸,经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哮喘容易在夜间及凌晨发作,秋冬寒冷的季节常常会病情加重。

穴位:取大椎穴、双侧肺俞穴。

药物: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疗前1天用姜汁及凡士林调成膏状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约2.5×3cm、厚约0.3cm的鲜生姜片,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调好的膏药贴到穴位上,一般贴4~24小时以后撕掉即可。

3、过敏性鼻炎:

症状: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堵是最常见的四大症状。通常是突然和剧烈的打喷嚏;鼻痒,鼻涕多,但是经常是清鼻涕;鼻子不通气,还常伴眼睛发红、发痒以及流泪,甚至头晕、头痛等症状。

穴位:初伏取双侧百劳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肓俞;

中伏取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双侧大杼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肾腧穴。

药物:甘遂、麻黄、细辛、半夏、麝香,各等分研成粉末,加新鲜的姜汁调匀,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膏药饼,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贴药,穴位按照上面的次序,每次贴药保留4h左右。

4、预防感冒:

症状:平常体质虚弱,气候稍微变化或到寒冷季节极易感冒的人。

穴位: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肺俞穴、双侧定喘穴、双侧膏肓俞穴。

药物: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玄胡各半份,烘干研成粉末,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 cm,厚约0.5 cm大小的药饼,正中放少许麝香,备用。

具体操作:将新鲜生姜切成5分硬币厚,2 cm×2 cm大小的姜片,放在大椎、风门穴上,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做好的药饼放在穴位上,用风湿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 小时,15岁以上者贴6~24小时,从初伏的第一天开始贴,中伏、末伏各贴药1次。

三伏灸怎么做

少商穴:人体肺经最末的一个穴,属手太阴肺经。位于拇指末端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主治咽痛喉肿、中风、中暑、昏厥、发热、癫狂、癔病等证;属十三鬼穴之“鬼信”。

明代杨继洲在其《针灸大成》中提到“鬼哭穴”,把双手的大拇指用绳子绑起来,在指甲之后两边用艾火灸烧,其穴相当于少商穴。杨氏认为,灸的时候鬼邪会哭着散去,疾病即康复。

劳宫穴: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劳宫穴五行属火。功用清心泄热,开窍醒神,极擅长治疗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学艾灸如脑血管意外、昏迷、中暑、癔病、精神病以及惊厥等。其穴亦属十三鬼穴,名为“鬼窟”。

少冲穴:属于手少阴心经,位于小指指甲内侧,小指桡侧,指甲角0.1寸处,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喉咙疼痛等。

三伏天为什么要艾灸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艾灸、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根据穴位的主治病证,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药物注射、艾灸、埋线、刮痧、拔罐,或内服药物等,其中艾灸和穴位贴敷运用最为广泛。

③ 有人知道秋天做艾灸的好处与功效吗

入秋渐凉寒气重,艾灸可以扶助阳气,提高免疫力,防病保健。艾灸对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更加有效。适合于肺虚的患者,包括寒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寒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还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灸法一般是疏通经气、温肺。操作时,选取胸口的膻中、脖子后面的大椎作为施灸的部位。先灸膻中,后灸大椎,在睡前进行,灸半个小时,能暖和身体、改善睡眠、预防秋冬呼吸道疾病的发作。

④ 最佳艾灸顺序、时间,从年、月到日,彻底说个清楚

艾灸是之所以成为现代人追捧的养生之法,是因其绿色、天然、安全、无副作用。

一般针对不同的病症,中医总会给出多个穴位,这么多穴位,究竟先灸哪一个?

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这就跟吃西药分饭前、饭后吃一样,时间不对,多少都会影响到药效的吸收。

同样,艾灸穴位的先后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对艾灸的疗效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艾灸的顺序吧!

1. 艾灸穴位顺序

“药王”的孙思邈在其着作《千金方》中清楚的记载着: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向上后下的原则。

那人体各部位又是如何分阴阳的呢?

作为农耕大国,古代先民一般都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因此,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

在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都是: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先灸左侧,后灸右侧

在日常保健艾灸时,按照以上方法艾灸,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中医讲究辩证施治,很多病症调理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一般是以先缓解症状为先,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点穴位等。

2. 艾灸最佳时间

据《内经·灵柩》记载: 古人又将一天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早晨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半夜为冬。

按照具体时间来分便是:

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

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

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上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

上午大自然和人体的阳气都开始升发,借助这个时间艾灸可以事半功倍,特别是针对阳虚、气虚质的人,如怕冷,手足不温,免疫力低、大便不成形等。

当然根据不同体质和病症,艾灸的时间也不一样,如调理脾胃功能,可以在早上9-11点灸,养肾在下午5-7点灸,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一般艾灸养生保健一般为:上午10-11点;下午2—4点为宜。

3. 从年来说,节气灸、夏冬季灸最好

一、以季节来说,夏季、冬季艾灸疗效最好。

夏季尤其是三伏天,为一年中阳气最旺之时,此时人体阳气最旺,新陈代谢旺盛。

天阳下济,地热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汇,此时人体最应该顺应天序,养好阳。

此时艾灸不仅可以抵抗夏季的暑、湿不生病,还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让冬天有足够的阳气对抗阴寒之气,提高抗病能力,一整年都少生病。

冬天、尤其是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此时进行艾灸,能温阳益气,提高抵抗力。

因此,每年冬天、尤其是三九天时进行艾灸,可以加强和巩固夏季的艾灸疗效。

二、以一年来说,节气艾灸效果最好。

人感天地之气而生,必然受天地之气影响。节气时天地气机变化剧烈。

春夏属阳,春温而夏热,温热为同类,从春变为夏即从升变为浮,升已自然浮;秋冬皆属阴,秋凉而冬寒,凉寒为同类,从秋变为冬即从敛变为藏,敛已自然藏。

但从夏变为秋却不同,夏属阳秋属阴,从阳变为阴需要一个枢机。

这个枢机为阳枢,名为少阳,少阳为相火,火气发力,则能扭转阳气上浮的态势,由浮变为敛;

从冬变为春亦如此,冬属阴而春属阳,从阴变为阳也需要一个枢机。

这个枢机为阴枢,名为少阴,少阴为君火,火气发力,则能扭转阳气闭藏的态势,从藏变为升。

所以,人身有两个枢机,一则少阳,一则少阴,两个枢机皆属火。

人以火为枢机,因为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

人的生命源于太阳,太阳为火,人亦如此,以火立极。

生命的阴阳变化,需要火力来作为枢机。

自然界有阴阳的升降变化,阳升阴降,升极而降,降极而升,故二至(夏至与冬至)是大的节点;升降平衡,阴阳均等,二分(春分与秋分)亦是重要的节点;再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为大的节点。

六气变化亦有六个节点,包括大寒、春分、小满、大暑、秋分、小雪。

以上这些都是比较大的节点,也是最需要枢机发挥作用的时候。

逢节气之时,人气亦变化剧烈,气机必滞塞难行,体虚之人即容易生病,甚至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

要想顺利通过,需要用火来枢转。

艾灸用的是纯阳之火,所以说, 24节气前后的一星期左右 是用艾灸防病、调病的好日子,不可错过。

建议大家在节气之时,用能量平衡灸的保健灸,即艾灸中脘、神阙、关元穴来保健养生,有降阴浊泄风气、扶阳固本之功。

1、艾灸中脘穴

【作用】中腕穴为手太阴、手少阳、足阳明之所生,任脉交会穴。

它可以调理一切腑病(胃、胆、胰腺、大小肠),尤以胃病为先,有健脾祛湿、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的功效。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故云“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

凡病者首应调和胃气,胃气调和则谷气生,故此穴为养生保健要穴。

【部位】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时间】艾灸10-15分钟。

2、艾灸神阙穴

【作用】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长寿大穴。

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气出入的门户。

艾灸神阙可以调理身体虚损、虚弱的症状。

【部位】神阙穴在腹中部,脐中央。

【时间】艾灸10-15分钟。

3、艾灸关元穴

【作用】关元穴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是增强元气的大穴位。

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

【部位】关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

【时间】艾灸10-15分钟。

4. 从每个月来说,月初八灸最好

月初8天是阳之升的8天,从朔月至眉月,再到上弦月。

朔月,月相尚未出,但阳机已动,非为晦月之月终可比。

彼为阳之终,此为阳之始。

虽未明见,但其阳机则完全不同。

此时可以坤卦配之,但为坤末,阳动之初。

眉月,阳气始升,月相将明,故以阳气始生之震卦配之。

值此时,当助阳以促阳之升。

上弦月,也就是阴历的初八,月相半暗半明,阴阳相当,然其时月相虽明而犹亏,故以阴阳相搏之阴卦离卦配之。

离卦从阴阳里讲,既是阴阳各半,也是阳之旺极之象,这是后天八卦的理解。

因此,从坤到离,是少阳始升之时,这个时间段里,正好是农历的初一到初八,一个月之里用灸法最妙。

5. 从每天来说,午时前后灸最好

值得注意的是晚上11点后,除非是急症,否则就不能再灸了。

中午11点—1点是午时,是心经工作的时间,心在五行中属火,古人有“子午觉,卯酉功”之说,所以,午时也不适合艾灸,如果午时艾灸,很容易引起上火。

一天中艾灸养生保健一般为:上午10-11点;下午2—4点效果最佳。

当然根据不同体质和病症,艾灸的时间也不一样。

这和十二经络的运行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一昼夜是24个小时,古代是12个时辰,这12个时辰分别为十二经络所主,就是说每一个时辰有一条经络主要工作,在身体里起主要作用。

12时辰分别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子时是晚上11点——凌晨1点、丑时是凌晨1点——3点、寅时是3——5点、卯时是5点——7点……亥时是晚上9点——晚上11点,正好一昼夜。

子时是胆经工作、丑时是肝经工作、寅时是肺经工作、卯时是大肠经工作、辰时是胃经工作、巳时是脾经工作、午时是心经工作、未时是小肠经工作、申时是膀胱经工作、酉时是肾经工作、戌时是心包经工作、亥时是三焦经工作。

比如这里又有问题了,肺不好,总不能大半夜不睡觉起来艾灸吧,这时候就要用到表里两条经络,或同名的两条经络的关系了。

比如,肺经和大肠经是一对表里经的关系,就像夫妻关系,但是大肠经是早上5点——7点工作,也不合适艾灸。

肺经是手太阴经,足太阴经是脾经,肺经和脾经就是同名的关系,就像兄弟关系,脾经是早上9点——11点工作,这时候艾灸,治疗和肺有关系的问题,效果就好。

肺在五行中属金,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土是生金的,金是生水的,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如果肺实热,可以在下午5-7点肾经工作的时候艾灸,因为肾属水。

其他的都是一样的原则,可以举一反三。

其实这不存在早上灸好,还是晚上灸好的问题,关键是看你解决什么问题。

6. 艾灸注意事项

1、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不宜艾灸

2、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3、艾灸时不要喝冷水,吃凉饭,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4、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高于体温。艾灸后最好补充一杯热水60度左右,稍稍有点烫嘴的为宜。

5、艾灸后如果先马上洗手,希望你用热水,高于体温的,50度左右即可。

如果不是风湿类疾病,寒性疾病,产后风疾病,灸后30分钟可以着凉水,但是,原则上不要急于用冷水。

6、艾灸后20-30分钟后在洗澡,这时经络也基本处于灸后的修整状态,灸后的热度也逐渐地挥发和利用,此时在用热水洗澡会感觉很舒服。

艾灸小贴士:防止晕灸

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

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⑤ 立秋艾灸养生法

立秋 ,是艾灸关元穴养生的最好时机,不但有助于调理脾胃,也有利于阳气提升。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立秋艾灸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

立秋艾灸养生法

1、取穴 方法 :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艾灸时间】 立春 前后3-5天艾灸气海;立秋前后3-5天艾灸关元。

立春之时,如《内经》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气海为生气之海,应时灸之,依其时序以助升发之气。

立秋之时,如《内经》: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关元者,关其元精之门,为闭而储藏做准备。应时灸之,以顺 收藏 之时序以备冬藏。

2、关元的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简单的来说在脐下四指处。

灸关元的注意事项

(一)室内温度要适中,以防感冒。

(二)施灸前,详细询问病情,是否有禁忌。

(三)按体质强弱,预制艾炷之大小,勿使太过或不及。

(四)初灸时,艾炷燃烧的不可太尽,被灸者以热为度,即可去掉,慢慢增加艾炷燃烧之程度,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好。

(五)灸后,查其皮肤起泡否。如有泡明显者,用消毒针抽出液体,可用艾灰涂抹,然后无菌包扎,过数日再换敷料,以防感染。

立秋艾灸最佳穴位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

大椎穴: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太白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立秋养生运动

1、爬山:加强心、肺功能

适合人群: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秋季爬山,温度变化比较大,这对人体健康本身是有益处的: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产生不测。

2、慢跑:增加能量消耗

适合人群:中年人(亚健康者更为有效)。慢跑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和脑的血液供应以及脑细胞的氧供应,减轻脑动脉硬化,使大脑能正常地工作。跑步还能有效地刺激代谢,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减肥瘦身。

3、冷水浴:增强免疫力

适合人群:无疾病、身体状况正常的人群。冷水浴是指5-20℃之间的秋季自然水温。冷水浴的保健作用十分明显。首先,它可以加强神经的兴奋功能,使得洗浴后精神爽快,头脑清晰。而且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被称作是“血管 体操 ”。对于消化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言,洗冷水浴对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等病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⑥ 立秋艾灸养生,这些穴位有助培补元气

立秋 到来后暑气一时尚未完全退去,但昼夜之间温差已经逐渐加大,正是季节转换的时候,传统中医学认为,进入秋季的养生应以培补元气为重点,那么就让 老黄历 为你介绍几个立秋艾灸养生适用的穴位吧。

大椎穴:保健要穴、主宰全身
《甲乙经》说“大椎,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又称“督阳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加以按摩、艾灸,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取穴方法: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太白穴:补充气血、美容养颜
太白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所以脾经常出现脾气虚的症状,我们常说的黄脸婆就是脾虚的象,每天按摩这个穴位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
取穴方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关元穴: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关元是小肠的募穴。意味着它是小肠的气积聚在腹部的穴位。《扁鹊心书》里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关元,不但可以疏通脉络、强壮腰脊,还可以很好地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取穴方法: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⑦ 立秋末伏艾灸哪个穴位

夏秋之交,一年之中这个时候是灸关元的最好时机,古代选在此时来灸关元穴,主要因为这时节是高温疫情好发的时节,这个时段艾灸关元,不但可以强身健骨,预防流感的疾病,还可以延年益寿,无所谓多少壮,比平时稍多越好,小腹阴冷等寒性体质的人,不妨用隔姜灸,效果更佳!

⑧ 宝宝脾虚艾灸什么穴位

婴儿脾胃虚弱,艾灸中脘穴,解溪穴,关元穴等一些穴位。需要艾灸的时候应该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艾灸中脘穴每天艾灸10~15分钟,可以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这个穴位主要是治消化系统方面疾病的,解溪穴,关元穴是全身祛湿去湿的穴位,每天也就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可以达到很好的祛湿效果。

⑨ 小朋友艾灸比较常用的穴位有哪些

1
身柱

身柱穴是儿童治百病的穴位。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取穴时,使孩子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头,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
身柱灸之可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神、降逆止咳和调理脾胃、促进疲劳恢复的作用,是临床健全神经系统、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和小儿诸症的灸治主穴。

对于后背经常冷、痛,后背单薄,经常容易伤风感冒,容易见风流泪,就单一个身柱穴,每次10来分钟,可以解决他的问题。
常用于:

婴儿消化不良、吐乳、

小儿泄泻、腹胀、食欲不振、

精神委靡、夜不安神、夜啼、

感冒、支气管炎、百日咳

肺炎、肺结核、哮喘、

惊风、发育不良等。

小孩艾灸常见的穴位有哪些

2
神阙

神阙就是肚脐眼,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气出入的门户。艾灸神阙可以调理一切虚损,虚弱的症状。对于先天后天不足的孩子,艾灸神阙是非常有效舒适的保健方法。

小孩要保持肚脐不要受凉,肚脐受凉会引起腹痛。因为这里是生命的原动力。
给孩子灸肚脐,尤其是脾胃不好的小孩,你摸上去他肚脐这边有许多咕噜的、不清爽,还有就是肚脐这边就一层皮,底下是没有肉肉的。这就是脾特别虚的孩子,我们经常保暖肚脐经常灸一灸。

古代对于夜尿、神气弱、怕黑、容易受到惊吓的孩子可以将盐放在肚脐里垫上姜片,用艾去灸。还有些拉肚子、便秘、疳积的小孩都可以用灸肚脐的方法。我们现在可以悬灸肚脐,来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治疗保健。

3
公孙

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脾为后天之母,此穴是脾经联络各脏的穴位,艾灸此穴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积化痞,去湿温阳改善虚寒,虚弱的体质。
它是八脉交会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现在的孩子容易吃的太多,太杂,造成脾的气容易瘀滞,一个星期1-2次灸公孙穴,使得脾经的气血比较充盈,补益脾胃,消积化脾的作用比较好。
尤其是那些不爱吃饭的小孩或者吃完容易腹胀、好咳嗽的孩子,家长可以灸也可以用手去推这个穴位,从脚趾往脚跟的方向去推,去搓的热热的。

这个穴位对改善孩子脾虚、食积有非常好的作用。

艾灸有个好处,穴位不用特别精确,它本身就是灸一片区域,只要不离开经络,叫“离穴不离经”,它都起作用。并且公孙穴是个大穴,是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小孩艾灸常见的穴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