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儿童文学如何指导人格养成
扩展阅读
英语知识汇总怎么画 2024-09-21 13:22:16

儿童文学如何指导人格养成

发布时间: 2022-10-02 22:57:20

① 以《格林童话》为例,试述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儿童文学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角度兼备的,它包括:教育作用、娱乐作用、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作用等。

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160余种文字出版,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宝。格林兄弟以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描写奇幻异彩的童话世界,给儿童已启示。《格林童话》中有对假、恶、丑的揭露鞭挞,但更多是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向往,给人以朝阳般的温暖和健康向上的力量。

② 如何利用儿童文学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文学的意义和作用是指它的社会作用,也称“儿童文学的社会功能”。它是依靠儿童对作品的阅读、欣赏、接受,在心理上得到愉悦的满足,精神上受到美的熏陶,对其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一种作用。通常也称为儿童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它可以归结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娱乐作用。
一、儿童文学的认识意义和作用
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是指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帮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丰富生活经验、增长知识、启迪心智时所发挥的作用。比如,儿童通过阅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就可以了解普法战争时期法国被迫割让亚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而丧权辱国的历史;通过阅读比安基的科学童话《尾巴》,就会获得关于动物尾巴功能的知识等等。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是多方面的。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可以“多识于鸟虫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儿童文学也是如此。
但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必须以作家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为前提,以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生动性为条件。因为儿童文学形象本身既保存了生活本身的生动性、丰富性的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质,并顺应儿童的心理需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揭露的是19世纪中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黑暗现实,但作品中是以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四次美丽的幻想和悲惨生活、悲剧命运的强烈对比来反映的,易于儿童读者接受。因此,对于儿童来讲,儿童文学的认识价值是独到的,不仅会使儿童拓展认识领域、提高认识能力,还能给他们留下生动而难忘的记忆。
二、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和作用
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在于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使儿童在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感染和影响。
凡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具有强大的教育感染力量。别林斯基说过:“文学有巨大的意义,它是社会的家庭教师。”(《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潜水艇的创制者西蒙·莱克在自传中所写的第一句话是:“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许多卓有成就的杰出人物在谈及童年往事的时候,都非常感谢文学给他们人生道路的启迪。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个一心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坚强不息的革命战士保尔·柯察金这个艺术形象,就曾鼓舞和教育了我国整整几代人,从普通的农垦战士到杰出的吴运择、张海迪等,而且它还必将影响和教育后来人。这是儿童文学的目的。
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是以认识作用为基础的。当读者从儿童文学作品中获得某种认识之后,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情感、情绪的变化,即由认识而动情,再由动情而移性,在不知不觉中,性格情操得到陶冶,思想感情得到净化,道德行为得到规范。因为,儿童文学作家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时候,绝不是纯客观的反映,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必然包含着他对生活的评价、对真理的追求,包含着他的爱和憎。作家不仅为儿童描绘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面,而且让儿童懂得纷繁复杂的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
儿童文学教育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作品中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程度,它寄寓于美感作用之中,并通过美感作用来实现。只有这样,儿童文学才能有力地促进儿童快速健康地成长。
三、儿童文学的美感意义和作用
亦称“审美作用”或“审美享受”。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一样,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它集中表现了生活美、自然美,并创造了艺术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其丰富的美感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凡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应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儿童文学也是这样。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儿童文学作家在进步世界观的指导下,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炼为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以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情趣,发展其欣赏能力,敏锐地加深他们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和领悟。像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在读者的心里所激起的感情却愈来愈纯洁,愈来愈高尚,使读者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样,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笔下亦能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像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神往生活中崇高的美的力量。
儿童文学的美感作用绝非抽象、空洞的东西。它与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同时产生,而又直接影响到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的发挥。高尔基指出:“儿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辉的不平凡的事物。”这种天性和追求,正是“决定用正确思想、英雄人物进行教育的基础”(《把文学给予儿童》)。杰出的儿童文学家都竭力利用这个基础,以适合儿童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断地给一代代人以美的享受。
四、儿童文学的娱乐意义和作用
儿童文学的娱乐作用,是指通过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得到愉悦和消遣,以及通过娱乐包藏较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
快乐是人们共同的需要,游戏则是儿童的天性。别林斯基曾呼唤儿童文学应给孩子以欢娱,“给他们快乐,而不是沉闷,给他们故事,而不是说教”。儿童文学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娱乐性而且读者的年龄愈小,相对应的作品的娱乐性愈强。例如,以儿歌、小诗、图画故事、生活小故事、连环画、短小的童话等为主的幼儿文学的娱乐性就比以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诗、儿童科学文艺、儿童影视剧等为主的童年文学的娱乐性强。像儿歌类中的绕口令、问答调、游戏歌、谜语歌等充盈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常伴以儿童的群体游戏,充满了娱乐性。
儿童文学的娱乐作用是和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有机结合并统一于作品之中的,并非独立存在。例如,世界儿童文学中娱乐主义的鼻祖卡罗尔(英国)的童话名着《艾丽丝漫游奇境记》,隐藏在表面的荒诞不经的滑稽热闹下面的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广泛的社会透视。又如当代世界娱乐主义童话大师瑞典的阿·林格伦的童话与小说,人们从中既可以看到作品中所描绘出的儿童的种种淘气行径与恶作剧的游戏活动,同时也可以看到作品中所表述出的作家对儿童人格的某种深刻独到的理解和对旧的教育观念的不满等等,而且林格伦这些作品的内涵及其深远的社会意义也决非“娱乐”便可以全部囊括的了。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娱乐作用绝非逗乐凑趣,而是作家所开掘的内涵丰富的儿童生活的情趣和意蕴的物化形式,是作家通过艺术创造给儿童以欢乐,并使他们在欢乐中感悟人生的一种作用。

儿童文学 (literature for children),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偏于文学,适合9至99岁阅读,老少均可品味。

③ 为什么要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指导

儿童文学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可 以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还能提高和改善儿对文学的兴趣与态度,对塑造儿童的健康人格提供有效帮助。

西方教育界普遍认为,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阅历一些地方、人物和事件,增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体验和理解,让读者从与文学相关联的复杂事物中获得洞察力。

学校儿童文学阅读指导通常以下基本步骤:

(1)了解指导对象及图书情况;

(2)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儿童文学作品;

(3)对作品进行推荐和介绍;

(4)组织作品评论;

(5)巩固阅读效果。

(3)儿童文学如何指导人格养成扩展阅读:

儿童文学必然服务于一定阶级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寓教育于语言艺术之中。社会主义儿童文学担负着对少年儿童进行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品德教育的重任。

儿童文学的体裁多种多样,除了与成人读物相似而专门供儿童阅读的小说、故事、诗歌、散文、寓言、剧本、科学文艺、报告文学、传记、历史文学等外,还有为它所特有的童话。

童话分民间口头流传的和作家创作的两类,大多借助幻想叙述故事,常用拟人手法,内容单纯然而富戏剧性,形象生动并且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

④ 儿童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哪些

儿童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下:

一、儿童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为:

(一)儿童文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

儿童文学就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教育需要而创作的文学作品,是幼儿教育的理想素材。儿童文学包含着各种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儿童文学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辅材。

富有幼儿情趣的图画,符合幼儿语言要求,且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这样生动形象的阅读能让幼儿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着语言的魅力。儿童文学为幼儿成长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素材。

像《雪孩子》让孩子体会到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狼和小羊》则让孩子知道善恶是非,《诚实的孩子》使孩子体味到诚实的可贵。许多文质兼美的儿童文学能以深刻的形象、优美的语言、精致的图片打动感染着孩子,使他们在欣赏和阅读理解的同时,接受着人类社会美好的理想道德熏陶。

(二)儿童文学与幼儿教育高度一致

儿童文学是文学,也是以人为本的人学。幼儿教育在塑造和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判断意识,因而儿童文学和幼儿教育都是以人为本,重在培养人。

儿童文学承担对孩子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例如,彰显民族文化的诗词《静夜思》;带给儿童奇思幻想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有隐含深刻讽喻意义的寓言《坐井观天》等。

儿童文学是要为孩子找到童趣,培养幸福感,帮助孩子找到心灵栖息地。因此,儿童文学中所包含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幼儿教育的目的是高度一致的,在真善美中获得道德修养的提升,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三)儿童文学在幼儿教育中助推地位

全方位地培养孩子,更应该把学习时间延续到生活中。以儿童文学为基础的课外活动,可以发挥幼儿特长,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爱好和能力。儿童文学体裁内容丰富,为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儿童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抓住孩子的心,帮助孩子愉快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

儿童文学是特殊文学,它的特殊在于其服务对象,及由服务对象决定的表现内容,在内容上必须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心理特点,必须反映幼儿典型的思维、行为方式、语言表达等。儿童文学是幼儿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也是成人了解幼儿世界的途径。

儿童文学蕴含内容丰富,上至浩瀚星空的奥秘,下到杳渺海底的神奇,花鸟虫鱼、风土人情、神话传奇无所不包。孩子在阅读儿童文学的时候,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词汇,通过讲故事、寓言、童话等主题活动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二、儿童文学对幼儿教育的作用

儿童文学是幼儿成长的良师益友,引领孩子认知生活、认识世界、接受真理、感受美好。儿童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及教师素质的提高,其作用在不断加强。具体来说,儿童文学对于幼儿教育的作用主要包括对幼儿教育体系的作用、对幼儿教师的作用、对儿童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有利于幼儿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幼儿教育不局限于课堂教育,课后教育包括亲子阅读、故事会、娱乐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教育阶段融入相关的儿童文学作品,利用声乐、图画等形式,形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氛围。幼儿对儿童文学的喜爱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儿童文学,使儿童文学有更好的发展。

幼儿的兴趣是入门的先导,幼儿思维敏捷、活泼好动,但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明确的目标,因此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兴趣应该是幼儿教育的关键,儿童文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儿童文学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帮助幼儿教育与时俱进。

正因为儿童文学与幼儿教育的密切关系,幼儿教育比任何阶段的教育都更加需要儿童文学。这种相互促进作用使得儿童文学和幼儿教育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二)儿童文学对幼儿教师的作用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主导者,首先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教学能力,具体是教师对幼儿的爱心、专业知识和审美能力、及较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等。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还应富有童趣,更要善于和儿童沟通,儿童文学有助于教师这种素质的形成。

儿童文学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增强形象魅力。学生的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直观、具体的事物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儿童文学中的故事、童话、寓言等对幼儿有强烈的吸引力,当这些源源不断地从教师口中表达出来,自然会为幼儿教师确立较强的形象魅力。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更应该是儿童心理学家,优秀的儿童文学可以使教师形象感知儿童心理理论,针对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三)儿童文学对幼儿的作用

儿童文学的读者和幼儿教育阶段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同一人群。儿童文学是生动的“生活教科书”,它引领孩子认知生活、认识世界、接受真理。儿童文学能培养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幼儿智力发展的核心。

儿童文学所描绘的现象、事物、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等,都能引导幼儿去思考,从而对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儿童文学在幼儿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儿童文学可以发展幼儿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幼儿的人格养成。儿童文学是美的。

幼儿从小接受这种美的熏陶,对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及审美能力的产生发挥积极作用。儿童文学作品蕴含的丰富内容,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儿童文学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承担着重要作用,理应获得幼儿教师的认真对待的。

⑤ 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生活成长,具有什么意义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风格,已经很久没有被定义,但是它的出现将新旧时期划分为不同的培养儿童的方式。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它特别需要通俗易懂的知识。它具有以下意义:

3、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

儿童是天生的道德哲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儿童的天性是一种非凡的追求荣耀的东西。然而,他们的道德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从小就以微妙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更加独特,这将极大地影响读者的意识形态,情感和灵魂。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通常比直接学校品德教育更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健全人格。儿童文学是儿童了解世界的另一个窗口,可以弥补儿童个性的某些不足。

⑥ 小学教师怎样进行儿童文学创作举例

小学的教师应该是很了解儿童文学的一个群体,这是因为小学的老师会非常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会对应儿童的心理发展去,选取一些儿童文学,上课也要讲给孩子们听,让孩子通过儿童文学去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那么在以往的经验中有很多小学的老师也会进行儿童文学的创作。这方面有老师取材独特的便利的条件,老师写出来的儿童文学。小孩子们也会更容易看,更爱接受。那么小学老师,怎样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呢?以下可以举两个例子。

只有老师们在日常对自己的文笔多多进行打磨。经过积累写出来的作品,才会受到孩子们的喜欢。

⑦ 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儿童文学对于培育小学生人格有何作用

儿童文学在现如今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
不像我们小的时候,有那么多丰富的儿童文学。
我印象中的有郑渊洁 鲁兵等
他们的作品大多在趣味性之余,给读者以启发
举例:
《舒克与贝塔》教育孩子友情的重要
《黑猫警长》《小兵张嘎》辨明是非善恶,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邋遢大王》让孩子懂的讲卫生 懂礼貌
不胜枚举

⑧ 分析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生活成长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被最终定义的时间并非很长,
但它的出现划分了新旧两个时期对儿童不同的培养方式、方法,以及强调塑造新一代的儿童,在于重视儿童精神方面的成长。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儿童文学作为一种传统性的文学样式,在人们处于儿童阶段及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角度兼备的,它包括:教育作用、娱乐作用、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作用等。
一、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首先具有的一个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教育作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教育的比重占得很大。正因为这个客观原因,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处于最前位且是第一性的。
儿童文学是陪伴和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的重要资源,在“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这一终极目的上,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有完全的一致性。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儿童文学在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语言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
1、情感教育
曹文轩先生认为当今社会的儿童,“情感弱化已是令人忧心忡忡的问题,他认为这与儿童的阅读有关联。他还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奏效的。最能治这个世纪病的,大概就是文学。文学几乎是唯一的良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儿童以强烈的情感体验。也正如教育专家谈凤梁所指出的那样:“文学的那种潜在的、移人心性的作用实在是不能低估的。我们的民族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学中有历史、有道德、有知识、有人性,可以说包罗万象。其中一脉贯穿的,是人情、人性的美好。个在文学作品熏陶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见识可能比别人多些,他的心理也可能比别人更坚强,他的情感一定是纯真美好的。由此可见,儿童在感受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的时候,真、善、美的思想就会悄悄地潜入孩子的心田,融化在孩子的情感之中,陶冶他们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审美教育
儿童文学中的文学形象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儿童文学作家将生活中较粗
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炼为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通过作品集中表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儿童文学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凡是文学作品,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便没有文学,马克思曾说过:“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儿童文学正是通过作家所塑造的一系列丰满、理想的艺术形象,来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培养和陶冶儿童健 康的生活情趣,发展其欣赏能力,加深了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美的感受和领悟。同样,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笔下亦能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如《皇帝的新装》,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神往生活中美的力量。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总是以适合儿童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情趣,发展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儿童文学的审美教育也许不是最为重要的,

可它却是决不能遗忘的一个环节。这是一种儿童发展过程中升华的推动,属于一种精神力的培养。精神力的不断完善,可以使人和由人所构成的这个社会更加的美化,更加的和谐,更加的充满朝气。众所周知,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应和着我们国家的发展规律和协调目标,培养下一代的环境保护的意识是一项等同于国策的长远标示。通过儿童文学使得现今的孩子能有感于自然、谙于自然,发现自然界之中存在的种种美的概念。我们要做的就是大力的推进儿童文学本身的艺术特性,将今天的儿童培养成后一时期能够适应于社会的主人公。

语言能力培养

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相比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更能引起儿童浓厚的认知兴趣。儿童由于受知识所限,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这恰恰就成了儿童认知的动力。儿童文以其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活泼的笔法,把小读者引进那个他们欲探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展现在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读者面前,就能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娱乐作用

娱乐性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属性,正因为娱乐性是儿童文学中的基本属性,所以,可以将其分列为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作用,这种作用区别于教育作用,原因在于前者的社会意义为最主要的根据,而儿童文学的娱乐性是它的本身原本存在的特性。衡量儿童文学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能否给儿童带来精神的愉快,能给儿童带来愉快感觉的作品,即可称之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娱乐,是儿童处于而儿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需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童年期,是一个充满了压抑感和焦虑感的困惑时期,最让儿童感到压抑和焦虑的就是他们会渐渐发现他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由成人主宰的世界在这个由成人掌控的世界中,儿童会常常感到自己无所适从,无能为力。儿童天真的本性处处都会碰上来自成人社会的约束力量,这种处处针对儿童的约束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也许是合理的,它是成人和成人社会对儿童所进行的一种必然和有益的社会化过程。

但是这种成人为规范孩子们的行为而提出的种种禁忌,对于孩子的情绪来说是一种沉重的压抑。为了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儿童必须要找到一条释放自己情绪的途径:

1.游戏规则

游戏,就儿童接受文学活动而论,是体现儿童文学寓教于乐的一种手段,儿童游戏走向文学,在文学阅读中体现游戏精神,游戏沟通了生活与艺术。儿童不仅可以在生活中亲自参与游戏活动,愉悦身心,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作品人物的游戏,也同样得到了愉快和满足,甚至于,在生活中不能够做的游戏,不能实现的理想,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借助于自己丰富的想象,得到补偿。儿童时期是一个游戏的年代,简单地说,孩子都是 贪玩的,你不能要求他们一定要做什么或不可以做什么,

这样有悖于儿童的发展规律。儿童文学的游戏规则却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

减少了矛盾之中的冲突力度,让儿童自觉、自愿地投入到知识的传递工作中,逐渐地改变着自己的知识结构。

2.幻想原则

幻想在儿童的日常思维之中占有相当广阔的空间,

我们常说:

儿童时代是一个充满幻想的时代,幻想对于孩子来说在表面上或许无法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但是,善于幻想、乐于幻想,始终是儿童被赋予的一种天性。儿童于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伴随而至的是幻想渐渐地变得丰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成分。儿童需要幻想,客观上说:它大大地有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善于幻想的孩子往往具有比不太喜欢幻想的孩子更强的创造力。

三、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作用

儿童是天生的道德哲学家。高尔基曾说过:儿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辉的不平凡的事物。

但是他们的道德观念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从小在潜移默化中熏陶而成的。儿童文学更是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对小读者的思想情感和心灵都会产生极大的感染和影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比直接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更能有效地促使儿童健全人格的生成。

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

能弥补儿童人格的某些缺憾。儿童作为一个情感弱势群体,他的感情更加脆弱,最容易受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除了从成人和小伙伴那里寻求温暖和同情外,还会从文艺作品中寻求消遣和快乐,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可以使得他们的感情更丰富、更充实,以抵抗生活中的独苦与不幸。如长篇童话《长袜子皮皮》塑造了一个聪明淘气、力大无穷,时常会搞些恶作剧的9岁小孤女——皮皮的童话形象。她的独立自信,她的个性十足,她的敢于冒险,处处都显示出这是一个被压抑着的、最狂野的儿童幻想的化身。这个童话形象使得现实中的孩子们被压抑的欲望得到了宣泄。感受着皮皮的自信、自立、自强、勇敢和冒险,生活中的儿童也会被激动着、鼓舞着。类似的作品还有:斯蒂文森的《金银岛》、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浸染在这样优秀的作品中,现实中的儿童的自信心、自我意识、勇于进取等个性品质就会受到一种积极的暗示,从而使儿童的这些个性特征得到启发、培养和加强。 又如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古堡》中,就塑造了两个逆流而上,经受住了生活摔打的“小小男子汉”形象。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开拓、进取,勇于搏击生活等阳刚气质的热情描写,对他们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顽强精神的礼赞,无疑对于克服儿童性格中的柔弱、驯良等缺憾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儿童文学在培养儿童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读童话会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读科幻、神魔作品会激起孩子们的幻想;读知识性的

读物会增添孩子对世界的兴趣,从而启发创造性,总之在儿童时代读什么样的书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作品的意义就不是一般作品所能相比的,而儿童文学作品直接关系到儿童心灵的塑造,更有其特殊性。

⑨ 儿童文学在促进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文学是从生活中精炼提纯而来,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幼儿文学的存在形式和性质决定了它的实用性,她不同于一般的幼儿读物,浅显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社会与人文知识,具有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智慧以及发展思维能力的智育功能;还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兴趣等品质的德育功能;又有陶冶性情和培养审美情趣的美育功能。对这一年龄段的教育以及未来的学习与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将“人之初”的基础打好、打牢,那么以后则“如水之就下”而水到渠成。假如养成某些不良习惯也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因为越早养成的不良习惯越难以纠正。这些早已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因此,充分利用幼儿文学的教育作用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幼儿时基本上无理性、无逻辑思维,靠好奇作支撑,以兴趣为动力。而幼儿文学则以寓意深刻之功,收潜移默化之效,于欢声笑语之中净化其灵魂,正是润物细无声。这正是幼儿文学之所长、之所能。因此,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幼儿文学的认知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本是融合在一起的,为探讨方便起见,姑且分而论之。
一幼儿文学的认知作用
(一)在认知中走近科学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启迪认知的关键与发端。幼儿正处于认知的初始阶段,他们求知的触角伸向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任何角落,探索的目光向着未知世界不知疲倦的搜寻。于是,解读幼儿头脑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成了幼儿文学作家和幼儿文学作品必然的责任与内容。考虑到幼儿识字有限,可以让幼师、家长读给他们听,朗读时,神态、语气要以文中语境相呼应,使幼儿听时容易集中注意力。三岁半左右是幼儿注意力、观察力等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独立性开始建立的关键期。让幼儿自己看一些彩图配文的故事书,在锻炼、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教幼儿识字和认识自然世界。在讲述与朗诵作品的同时,关注培养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并学会朗诵的技能。幼儿科学文学,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作品。将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以形象鲜明、浅显易懂的语言给人以科学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它是以介绍科学常识和宣传科学的思想与方法,以及颂扬科学业绩为主要内容。其中,吴城固的《转呀转》,方惠珍、盛璐德的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高士其的儿童科学诗《我们的土壤妈妈》,樊发稼的儿童科学诗《家》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作品。幼儿在感受认知的同时也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二)语言智能是认知的前提
首先,幼儿文学在认知作用上有和语文教育相似的地方,语言功能就是它们的交叉点。严格的讲,语言是认知的前提,也是一切社会实践的前提。在培养幼儿的各项智能中,培养语言智能应列在首位,特别是口语能力的培养。口语是语言的一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人们交流、思维的工具。通过口语,相互交流思想,积累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幼儿时期是掌握口语的主要时期,幼儿的大脑发育很快,求知欲很强。有研究表明,四岁以前的幼儿有着惊人的学习语言的能力,这是因为幼儿有超强的记忆力,这种超强的记忆力,为幼儿尽快掌握语言提供了便利。这也是正常的幼儿都具备的,并非天才的灵光。年龄超过十岁的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就差些了。因此幼儿时期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
其次,中国古诗是世界上最精炼的语言,也是最富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而想象和激情正是人情感的重要部分,不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的情绪的描摹,如果没有想象和激情的渲染,都不足以构成诗的最终目的。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除朗诵诗歌外,还有复述故事、猜谜语、看图说话等等。作品中的生动形象与情节,可以于学习中收获大量的新的词汇以丰富其语言。还可以通过启发幼儿自编故事以发展幼儿的连贯性语言,并以此进一步提高言语质量——即发音准确性和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是发展语言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关于言语的功能,我国幼儿教育的先驱陈鹤琴先生指出:“言语是人类建立社会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们借助于言语,使思想的交换成为可能。固然在社会关系的沟通方面,图画、文字等也非常重要,但最简单而最基本的工具,还是要算言语。”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也会经常遇到问题,在思考并提出问题时,离不开语言的借助,如:“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那是什么?为什么那样?”等等,有时弄得成人不知所措。一般情况下,语言发展越好的幼儿,求知欲越旺盛,知识积累越快,智力发展也就越好。对幼儿的个性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语言发展好的幼儿,往往具有活波开朗、思想活跃、交往能力强等优点;语言能力发展差的则相反。这表明幼儿口语能力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或精神健康问题,目前社会,精神健康已经超过身体健康而成为人类健康最大最棘手的问题,造成人的精神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来自语言障碍或语言能力差的缘故是其原因之一。因此,语言教育以及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培养认知能力的前提。
二幼儿文学对道德品质的启蒙
(一)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功能
幼儿文学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启蒙教育有着很大的帮助,作品中的正义感、爱国情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对儿童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童话、故事、寓言中存在着大量能够启蒙道德品质的材料。幼儿有喜欢模仿的特点,对故事中出现的榜样人物会产生自然的崇拜心理和模仿行为。这是德育的巨大推动力。其次,作品里出现的爱国精神会对孩子年幼的心灵产生很明显的影响。爱国热情、民族意识是要在幼儿期就要培养的,年幼的心不可能自然生成国家概念与民族意识,因此幼儿期的爱国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再次,心理品质的早期培养也须借助幼儿文学的作用,从小培养完整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等品质。再其次,德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禁于未发”。在幼儿茫然的时候、疑惑的时候,往往可以通过一则故事的启发而获得帮助。一部好的幼儿文学作品是可以让幼儿在其中获得勇气和力量的。
(二)好奇心与兴趣的培养
首先,北师大着名的儿童文学教授金波先生曾指出:“想象力是儿童所特有的潜质”“尊重儿童,首先是尊重儿童的天性。他们从小喜欢在好奇的心态下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对孩子们的想象力,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宽容、尊重、肯定和赏识。”“小读者也许对书中一个个小故事更感兴趣,但它不是一般的故事,它不以知道一个情节为满足,它引发的是故事之外的思考——让脑筋转个弯儿,或扩展思维的空间,或举一反三进行再创造,等等。”所以,选材恰当,内涵丰富,极具启发性的故事更受小读者的欢迎与青睐;也是培养道德情感、思维能力、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习惯;不失为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生活方式打下坚实基础的最佳途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爱是什么?其实,最大最完全的爱——莫过于“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赏识。”。幼儿虽然缺乏理智,但其情感世界是相当丰富的,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理解”的微笑;一声“尊重”的问询,都会让幼儿感到莫大的满足与欣慰,也将变成继续发展的直接动力。
其次,兴趣是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培养兴趣是保障心理健康的措施之一。任何教育机构如果唤醒或培养了受教育者的某种兴趣,不论这种兴趣是否达成未来的功利价值,受教育者都会因此有充实感和期待感,并愿意为此投入智慧与热情。兴趣可为我们终身的心智生活奠定基础。没有兴趣的支撑,光靠廉价的鼓励与苍白的说教,任何学习活动都是难以以较好的效果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的,因为幼儿只对他们能够理解和感知的事物和活动感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幼儿热忱投入活动、沉浸其中,才能够主动的学习、提高,各种潜能的充分发挥都能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果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他们就会失去兴趣,也就无从发展。因此,兴趣是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同时,兴趣又是一个标志,是判断我们的教育做得成功与否的标志。
(三)良好习惯的养成
优秀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对于那些好动性强的幼儿来说,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教幼儿配合着诗歌做一些动作,会使他们逐渐养成专心的习惯。那些“好动”的幼儿被吸引到正确轨道,操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一个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到作用。《幼儿园指导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在教育活动中,“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久而久之,在幼儿的言行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幼儿文学中的审美教育
人天生就是爱美的,并终其一生追求美,但审美能力却是因人而异的。在幼儿期就给予幼儿审美教育,能为其一生奠定坚实的审美基础。因此,审美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甚至对其整体素质的发展形成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文学作品的欣赏与学习是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幼儿文学中的美是无穷无尽的。
首先,语言美。符合幼儿天真、纯洁心灵的审美接受能力的干干净净的文字,以快活的节奏轻松自然地流入幼儿心灵深处的文字,就像是一股滋润心田的清泉。儿歌,是一种凝练的文学精品,简单质朴的文字里诉说着对幼儿的关爱和理解。诗歌是以精炼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内心深处内容的文学形式。
其次,意境美。幼儿文学在优美的语言中为小朋友们描绘的是一个个美好的意境。尤其是童话,以其丰富而充满生趣的离奇幻想为儿童呈现新奇的意境。像《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都是孩子们百看不厌的优秀作品。它吸引幼儿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幻想意境是神奇而优美的。
再次,人格美,主人公的高尚风格是小读者美化心灵的主要途径,作品中的人物令人赞赏的品行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尤其是正义感,这个主题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如《哪咤闹海》、《葫芦娃》等,小朋友们都想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成为正义的化身。最后,幼儿文学的美育效果在语言的教学活动中,离不开各种手段的有机结合,让幼儿通过听、看、做、谈等形式去感受幼儿文学作品中的美,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刘绪源先生在谈到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时,指出“只有以审美作用为中介,文学的教育作用与认识作用才有可能实现”。当幼儿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周围的一切就会给幼儿一种强烈的美的刺激和艺术的陶冶。如让幼儿欣赏散文《春天来了》的情景:湛蓝的天空中,漂动着几朵白云和几只刚刚放飞的风筝,嫩绿的柳丝倒垂着且极富节奏地随风摇摆,小燕子于柳树行中飞来飞去,小朋友们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奔跑嬉戏。把春天美丽的景色淋沥尽致地展现出来,向幼儿展现美,让幼儿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激起幼儿强烈的欣赏欲望。审美教育并不是要教师教给幼儿多少美的词汇,美的语句,美的意境,而是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使幼儿感受美的词汇,美的语句,美的意境,并且使幼儿主动将这些转化为自己的意识、情趣,获得对美的自我体验,使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毫不掩饰,喜欢表现、创造,并用美的感受再造美。
审美能力是人生中相当重要的能力,能否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而不会迷失于低级趣味的贪恋中,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着名艺术大师罗丹有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用心体会,你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美的影子。老师的关怀,父母的呵护,朋友的帮助,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一张亲切的笑脸,一双认真的眼睛还有那专注的眼神……而儿童文学恰是生活中这些美好事物的浓缩版,是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放大。特别是童话和儿童小说,你可以从引人入胜的情节中发现美的事物,发掘人们内心深处所珍视的东西。学会感恩、知善知恶,成为有良知的人。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教育由此可见一斑。
四结语
美好的生命情感总和教育及其体验息息相关,教育虽不能完全决定人生的幸福,但幸福人生都是从教育的体验开始的。因此,就早期教育而言,重要的不是致力于知识与能力的赋予,而是对知识与能力的渴望、对求知探索的欲望以及健康向上的快乐幸福的情感世界的形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幸福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乐观感知,能唤起幼儿良好的愉悦的生命情感,而这种良好的愉悦的生命情感,就是为幼儿面对未来做好的精神准备。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美好的情感就是对美好事物的爱,就是对人与自然的爱。因此,“以人为本”和“绿色文明”永远是幼儿文学欣赏与表现的两大主题。
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感知,并萌生其探究精神、审美意识和创造欲望,此三者对于幼儿未来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都有着良好的奠基作用。幼儿通过感受这些美好的事物而产生的美好情感并由此而萌动的创造欲望与热情。便是幼儿文学所要达成的目的或目标。一般情况下,幼儿在欣赏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过程中,获得了愉快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如打开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一扇窗。通过这扇窗,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促进身心健康和顺利发展。继而,尽管年龄增长、岁月流逝,一些难以忘怀的片段将成为永久的记忆,进而体会也将越来越深刻,以致成为心灵的净化剂,终身受益无穷。即使做不到尽善尽美,则也是“虽不中,不远矣”。

⑩ 结合作品展开论述儿童文学对于培育小学生人格有何作用

儿童文学可以培养小孩学生的正确的,人格,知道以及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