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如何阐述自己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扩展阅读
反恐防暴小知识 2024-09-21 21:49:25
凤仪湾门票儿童票多少钱 2024-09-21 21:48:27

如何阐述自己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发布时间: 2022-10-01 11:51:41

1. 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正确儿童观,主要包括下列几点:
(1)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多层次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2)发展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由于某一因素的作用而发展,而是由多种因素参与其中的动态发展过程;(3)儿童是发展的主体,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发展的,而不是被动地发展;
(4)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在与适当的教育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
(5)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不可能以年龄或班级为标准来武断地划一;
(6)儿童通过活动而发展,在对物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中发展知识,能力和个性,而不是坐着,只通过听或看教师的说和做而发展;
(7)儿童身心各方面是一个整体,对他们进行的体,智,德,美几方面教育也是互相联系的,应使儿童从小获得初步的全面的发展,不要孤立地只偏重某一方面的发展;
(8)每个儿童都拥有发展权,受教育权等,这些权力应当受到尊重和爱护.

2. 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谈谈你的儿童观

第一、儿童是具有完整人格和独立存在的人。要摒弃“儿童是弱小的、是一张白纸”的旧观念。第二、儿童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规律。不能把他们当成大人那样去对待,去要求,否则就是不切实际,必然事与愿违。
第三、儿童终究要成长为大人,他们终将独立地生活。我们的全部教育都是为了这样的目标,都应当有利于他们自己能独立应付各种问题,能创造和保卫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助长他们的依赖心、不思进取心、懒散心。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儿童的知识建构,而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让孩子拥有欢乐、自由的童年。坚决防止"小学化"、"成人化"倾向。

3. 简述现代儿童教育观

参考:
一、儿童观
※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1. 儿童是稚嫩的个体:
儿童作为人,具有和成人一样的人格和尊严、一样丰富的精神世界、一样的差异性。儿童幼稚、不成熟,这恰恰代表着人类发展的轨迹以及学习和发展的可能性。
2. 儿童是独立的个体
3. 儿童是有差异的个体
4. 儿童是完整的个体
5. 儿童是积极主动的个体
6. 儿童是正在发展的个体:儿童不同于成人,正处于发展之中。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方式、成长特点。儿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被塑造与自我塑造的潜力。儿童需要时间去成熟和发展。要提供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活,让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伸展。
二、儿童教育观
※终身教育观
1.以终身教育观看儿童教育
2.树立新基础教育观
3.明确幼儿教育质量观
4.实施素质教育
三、儿童发展观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即我们怎样看待和认识儿童;儿童发展观则包括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等重要内容,是人们对儿童进行培养时有关方法论方面的观点。由于不用时期人们受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同,对儿童的看法以及在处理成人与儿童关系上的方法都有所不同,因此对儿童发展观的理解必须结合实际,与时俱进。
1.迅速性
2.规律性
3.阶段性
4.差异性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四、知识观
1. 旧的知识观
2. 新的知识观
五、家园(校)合作观
1. 家长和教师是合作伙伴
2. 家长和教师要相互沟通
3. 家长和教师要形成合力

4. 试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

教师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育的师长和益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师德、师智、师能。师德主要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师智主要指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业务和敏捷的思维;师能主要指具有胜任教师工作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师德和人格。对于幼儿教师师德和人格显得更重要了。幼儿教育阶段是为一个人的学习和发展做准备的教育,是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 我们都学过幼儿心理学,了解在人的一生中各种能力与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发展的关键期大多数是在幼儿期,比如,3岁左右是幼儿自我约束,建立规则意识的关键期、是幼儿动手能力开始发展成熟的关键期、是幼儿独立性开始建立的关键期、是注意力、空间知觉音乐能力、观察力发展的关键期;4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对学习知识产生直接兴趣的关键期、是幼儿开始学习外语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数概念,综合数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是语言、抽象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学习心态及学习习惯产生的关键期;6岁左右是幼儿社会组织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这与幼儿的生理特点也是分不开的,1--6岁是人的大脑快速生长发育期。这就说明作为幼儿教师责任任重道远,幼儿教育不是可有可无,我们面临的工作是很神圣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呢? 需要我们树立良好的幼儿教育观念。 一、树立良好的观念 观念是教师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长远发展。 (一)、树立正确儿童观 1、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人。儿童的各项合法权益、儿童的人格和基本需求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 儿童和成人一样,是享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的需求应受到尊重并得到满足。儿童的人权就是生存和发展。因此教师与幼儿交往时的态度、方式都应让幼儿感到安全、没有压力、受重视,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爱和尊重。在幼儿园教师必须做到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幼儿园工作的出发点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种活动。(比如:教师与幼儿对话时,微笑着俯下身来,目光与幼儿平视,他们会从教师的眼神、表情、话语和行为中,感到安全,感受和体验到爱和尊重,老师很可亲,从而受到鼓励得到满足。) 2、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长大后独立生存的人。 儿童一生下来是一个有生命力、生长力,能够分辨与取舍外界刺激,具有学习能力的积极个体,是一个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幼稚时期(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言语最快时期,是道德习惯养成最易时期”(即最佳期)。儿童主动学习是与生俱来,孩子来自于不同家庭,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原有认知结构和经验水平是不同的,同样的事物或现象对不同的孩子来说会有不同的意义。教师要把孩子看做主动学习者,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学习,教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在活动中成为孩子的一个玩伴,跟他们一起玩,观察他们,发现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实现幼儿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求,进一步获得经验,提高原有水平。让我们从习惯于“教孩子学习”、让孩子的“学”适应教师的“教”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创设适应孩子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3、儿童是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他们有独特认知特点 幼儿的认知特点不同于学龄儿童,更不同于成人。最突出的特点是: *直接兴趣性: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受兴趣的直接影响,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学起来积极主动性高,而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不愿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人们学习积极性的内动力,因此教师要把所教的东西变成幼儿的需要,使他们感兴趣,调动他们探究和学习欲望。(让孩子知道节约用水,老师讲中国有许多地方每水喝……可不是我们孩子经历的,没有生活经验,那教师就要设计活动情节,小水滴在哭,他找不到妈妈啦……,或水管哭啦,让孩子把水管的眼泪收起来,看是什么效果,哭了一夜的水管泪水集满一盆,怎么办?用它洗毛巾、擦地、修水管等。) 直接经验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认识事物必须以事物和材料为中介进行,因此需要教师根据他们的需求,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创设适宜幼儿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来学习,并接纳幼儿的看法、观点和认知水平,哪怕是错误的也要接受,但此时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 4、儿童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幼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而且,年龄越小,差异越大。 幼儿性格上的差异,带来了需求上的差异,使得幼儿在对安全感的需要上、对新体验和活动的需求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纲要》总则第五条:“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给予个体差异的指导和评价,提供可供幼儿选择的学习内容,促进各具特色、有差异的全面发展。从而使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讲,人的智能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的发展不是均衡发展的,每个人生活环境及文化背景造成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接受差异的同时,要培养幼儿的独立个性。(发现其长处给予肯定、表扬、鼓励,鼓励其弥补不足。) (二)、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 1、幼儿教育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纲要》总则第二条: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也就是所作为人生起始阶段的幼儿教育,要为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做准备。那教师要调整教育目标、价值取向和“教与学”的方式,不是我教你学,而是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大的教育目标和价值。 乐学,就是幼儿对学习有兴趣、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在幼儿期就培养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孩子就有了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会学,强调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学习,他就能不断运用这些方法去寻求不知道的知识,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书山有路勤(玩)为径,学海无崖苦(乐)做舟) 2、教育的作用是引起和促进学习,培养终身受益的品质 当我们把幼儿看做是主动的学习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教了,不等与幼儿学了,教师教完了,不等与幼儿学会了。老师准确地把握把“教”,什么时候“教”, “教”什么。教师的作用不再只是“讲”和“直接告诉”,不在是拿出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和示范。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十条内容)。在幼儿园中重教育过程,轻教育结果。教育内容是全面地、启蒙性的,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培养兴趣为前提教育活动。活动中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发展,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的事物。

5. 论述幼儿教师应持有怎样的儿童观

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影响着幼儿教师如何理解幼儿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如何对待儿童,如何进行教育实践。经过研修,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我觉得幼儿教师应以下儿童观和教育观:1.树立儿童权利观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幼儿是人,与成人一样,具有生存、发展、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享有与成人一样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幼儿作为人的尊严、人格和基本权利是神圣的,受法律保护的。社会有责任保护儿童权利的实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幼儿是平等的,教师应平等地、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并保护幼儿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不受侵犯;不得任意惩罚、虐待和歧视幼儿。每一个幼儿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教师有责任对每一个幼儿进行保护和教育。2.树立儿童特质观和适宜教育观 幼儿与成人的区别在于幼儿是发展中的人。在人生成长的特殊时期,他们有自身发展的特点,有与成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基本活动形式,他们按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索、感知、想象、成长。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规律,以适合儿童发展规律与特点为重要教育原则,不仅要适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还要适合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地发展。 3.树立幼儿主体观,具备幼儿教育方法观 幼儿是弱小的,但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是积极主动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他们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出选择性反应,每个幼儿对同一个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做出的反应是不同的。活动是幼儿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方式,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学习的特点和主体性,避免直接灌输。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游戏时间,让幼儿在主动的活动中直接感知、与人交往、探究和发现,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指导和帮助。

6. 结合幼儿园教育实际论述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儿童观

一、正确认识儿童

(一)儿童观含义

儿童观是怎样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包括对儿童发展的看法,对儿童主观能动性的认识和对合格幼儿标准的认识,它也表现为家长的子女观和教育者的学生观。

(二)错误的儿童观

1、早期定向教育

早期定向教育的对象必须在早期具有定向活动所需求的特殊能力,或者要具备指的早期定向培养的特殊的先天素质。

为特殊能力和特殊天资,大多数儿童是不具备的,因此,对一般儿童不宜轻易实施早期定向培养。

2、智育中心

教育一切向培养智力看,一切向分数看。

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早期教育要立足于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打基础。

在全面打基础过程中可以有所侧重,有意义地引导,发展和培养他们的正当兴趣和爱好,促进某种才能发展。

二、认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对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表现为怎样认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错误认识:教师为中心的、命令的、监护式的,即班级的中心是教师,教学方法上表现为注入式和填鸭式教学。

正确认识: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就要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影响,教师要科学地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起新的需要,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三、对幼儿进行有质量的教育

合格幼儿的标准即所培养幼儿规格或质量,通俗的说就是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合格幼儿的标准通常是通过培养目标体现的。

《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教育目标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其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发展智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务、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四、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正确的儿童观应该是,在承认儿童大战的可能性基础上,尊重、发展儿童的独立自主性,使每一个儿童都具有独立人格。

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师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实现幼儿教育的现代化。

今日头条与抖音是一家,大家也可以同步关注抖音:教育关键点【初心】

每天都会同步给大家视频分享讲解。

7. 如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当老师要给予幼儿一个知识经验内容分时候,一定要心中有明确的计划。要有一个大的高位目标,并且要有一个切合幼儿的具体小目标。这就需要老师充分的研究学科,理解幼儿年龄特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使自己给予幼儿的内容是丰富有价值分量的。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多年在一线引导幼儿学习,但是如果想要使自己做的东西更有价值,使幼儿获得的内容更加饱满丰富,就要提高自己对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认识。 新《纲要》第三部分强调: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以前的教育是由教师选定内容,设置好活动的各个环节,“填鸭式”地灌输给幼儿,不管幼儿是否对教育内容感兴趣。千篇一律的方式方法忽略了幼儿的真正感受,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幼儿想象、创造力的发展。在新《纲要》中明确了应将幼儿教育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教育要利用生活,强调要通过生活进行。比如:“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教育内容、教育活动生活化,是《纲要》的一个基本理念,远离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绝不可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幼儿主动地学习,充分的发挥主体性。 举个例子来说:一次,我们参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研讨中班老师在引导幼儿制作陀螺的过程,能否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活动后中班老师在自我反思中提到:今天的活动没有很好的完成目标,因为,在小组学习中只有两位孩子制作的陀螺成功了,其他小朋友的陀螺因为中心点和固定点的问题,影响了旋转速度,所以都没有成功。结合教师的反思,园长抓住了“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这样两个关键性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老师们开始关注和分析孩子们的作品通过认真地观察分析、操作尝试孩子们的作品,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作为中班孩子很难有意识的将中心点的确立与转速建立联系教师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他们能把陀螺的平面图立体化就是成功了。当我们又提出“为什么孩子认为自己做的陀螺是假的,做好后谁也不急于玩”的这一问题的时候,教师的关注点由作品又开始转向孩子,有的老师提出“虽然每一位孩子的陀螺制作成功了,但是为什么从孩子们表情和行为上看不到他们快乐?他们感受到快乐和成功了吗?”这位老师的话,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和深入的思考,通过分析,大家认为这主要源于教师在每个孩子做完陀螺后,都要让孩子与买来的陀螺对比一下,看一看谁转的时间长,谁转的速度快,以引导幼儿关注陀螺的平衡点和固定点……由于教师的期望与孩子的自主探究水平和原有经验形成明显落差,所以这种做法直接带给孩子的就是不成功的感受。为此,作为教师应该因人而异,使得能够把陀螺做出来的孩子、能够使陀螺转起来的孩子以及不仅转起来而且转得好的孩子都有成功感。教研活动围绕“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这一生动的问题展开讨论,伴随着老师们由不成功—到成功——再到不成功的疑问。引发了教师思想观念上的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它帮助老师们由只关注教育目标,到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再到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直至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它不断地引导着教师逐渐走向孩子、走进孩子。 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只有不断的更新儿童观,才能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育观点,使之符合新时代对儿童的需要,才能保证我们的教育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一、活动“做中学”,儿童促发展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活动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不论是婴儿期,还是在幼儿期均如此。而操作活动却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所谓操作活动,就是儿童通过与物体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儿童在做中学,做中成长。通过动手操作,儿童逐渐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的概念。在我设计的科学活动“纸的吸水性”中,请五岁的幼儿说出塑料纸、纸巾及打印纸等各种不同质地纸的吸水性时,幼儿难以凭空想象,这时,如果我们请幼儿分别在不同的纸上滴上一到两滴清水,请幼儿边操作边观察,很快,孩子们得出了结论:塑料纸和打印纸不具有吸水性,而纸巾具有吸水性,这样的答案是通过孩子自己操作得出的,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不易遗忘。所以,在针对很多抽象问题的理解时,我们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不要怕麻烦,不要省程序,所谓“做中学”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二、活动“游戏化”,快乐伴成长儿童期也叫游戏期,游戏既是儿童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可以通过游戏学习和成长,其能力水平也是在游戏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游戏分很多种,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等,面对多种多样的特色游戏,作为教师,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游戏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将游戏巧妙地贯穿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在日常带班中,我们经常运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幼儿要表现好,如“请坐好!”“不要再动了。”“谁的眼睛还没有看着老师?”……似乎这样的话经常出自我们的嘴边,但有时过多的说服教育会让我们事与愿违。试一试:再想请全班幼儿都坐好时,开展一个“小木人”的游戏;当有个别小朋友在课堂上窃窃私语时,我们不妨通过“小灵通”、“一休哥”的角色引导,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另外,在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活动时,教师经常以游戏的口吻来引导幼儿去做事情,“小猫静悄悄的去喝水”、“小兔子快速回到小椅子上”、“一起学做讲卫生的小花狗”等等。简单的一两句游戏语言,就会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会让其感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命令、是要求,而是在玩,并且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玩,逐步建立良好的常规,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在这十几年们的教育教学中,我感悟到:成人要多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不仅要保证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发展的需要,还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要注重个别差异,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和自由的发展是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我们应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应最大限度的发展儿童的潜力。这些潜能必须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才能挖掘出来,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我们对儿童观应有正确的认识,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金老师2011.3

8. 如何树立幼儿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正确的教师观,儿童观,能让教师更好的工作,更好地推进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起到推动性的作用,反之,则后退。当老师要给予幼儿一个知识经验内容分时候,一定要心中有明确的计划。要有一个大的高位目标,并且要有一个切合幼儿的具体小目标。这就需要老师充分的研究学科,理解幼儿年龄特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使自己给予幼儿的内容是丰富有价值分量的。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多年在一线引导幼儿学习,但是如果想要使自己做的东西更有价值,使幼儿获得的内容更加饱满丰富,就要提高自己对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认识。
新《纲要》第三部分强调: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以前的教育是由教师选定内容,设置好活动的各个环节,“填鸭式”地灌输给幼儿,不管幼儿是否对教育内容感兴趣。千篇一律的方式方法忽略了幼儿的真正感受,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幼儿想象、创造力的发展。在新《纲要》中明确了应将幼儿教育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教育要利用生活,强调要通过生活进行。比如:“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教育内容、教育活动生活化,是《纲要》的一个基本理念,远离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绝不可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幼儿主动地学习,充分的发挥主体性。
举个例子来说:一次,我们参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研讨中 班老师在引导幼儿制作陀螺的过程,能否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活动后 中班老师在自我反思中提到:今天的活动没有很好的完成目标,因为,在小组学习中只有两位孩子制作的陀螺成功了,其他小朋友的陀螺因为中心点和固定点的问题,影响了旋转速度,所以都没有成功。结合教师的反思,园长抓住了“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这样两个关键性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老师们开始关注和分析孩子们的作品通过认真地观察分析、操作尝试孩子们的作品,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作为中班孩子很难有意识的将中心点的确立与转速建立联系教师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他们能把陀螺的平面图立体化就是成功了。当我们又提出“为什么孩子认为自己做的陀螺是假的,做好后谁也不急于玩”的这一问题的时候,教师的关注点由作品又开始转向孩子,有的老师提出“虽然每一位孩子的陀螺制作成功了,但是为什么从孩子们表情和行为上看不到他们快乐?他们感受到快乐和成功了吗?”这位老师的话,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和深入的思考,通过分析,大家认为这主要源于教师在每个孩子做完陀螺后,都要让孩子与买来的陀螺对比一下,看一看谁转的时间长,谁转的速度快,以引导幼儿关注陀螺的平衡点和固定点……由于教师的期望与孩子的自主探究水平和原有经验形成明显落差,所以这种做法直接带给孩子的就是不成功的感受。为此,作为教师应该因人而异,使得能够把陀螺做出来的孩子、能够使陀螺转起来的孩子以及不仅转起来而且转得好的孩子都有成功感。教研活动围绕“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这一生动的问题展开讨论,伴随着老师们由不成功—到成功——再到不成功的疑问。引发了教师思想观念上的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它帮助老师们由只关注教育目标,到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再到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直至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它不断地引导着教师逐渐走向孩子、走进孩子。

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只有不断的更新儿童观,才能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育观点,使之符合新时代对儿童的需要,才能保证我们的教育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活动“做中学”,儿童促发展
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活动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不论是婴儿期,还是在幼儿期均如此。而操作活动却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所谓操作活动,就是儿童通过与物体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儿童在做中学,做中成长。通过动手操作,儿童逐渐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的概念。在我设计的科学活动“纸的吸水性”中,请五岁的幼儿说出塑料纸、纸巾及打印纸等各种不同质地纸的吸水性时,幼儿难以凭空想象,这时,如果我们请幼儿分别在不同的纸上滴上一到两滴清水,请幼儿边操作边观察,很快,孩子们得出了结论:塑料纸和打印纸不具有吸水性,而纸巾具有吸水性,这样的答案是通过孩子自己操作得出的,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不易遗忘。所以,在针对很多抽象问题的理解时,我们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不要怕麻烦,不要省程序,所谓“做中学”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二、活动“游戏化”,快乐伴成长
儿童期也叫游戏期,游戏既是儿童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可以通过游戏学习和成长,其能力水平也是在游戏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游戏分很多种,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等,面对多种多样的特色游戏,作为教师,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游戏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将游戏巧妙地贯穿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在日常带班中,我们经常运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幼儿要表现好,如“请坐好!”“不要再动了。”“谁的眼睛还没有看着老师?”……似乎这样的话经常出自我们的嘴边,但有时过多的说服教育会让我们事与愿违。试一试:再想请全班幼儿都坐好时,开展一个“小木人”的游戏;当有个别小朋友在课堂上窃窃私语时,我们不妨通过“小灵通”、“一休哥”的角色引导,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另外,在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活动时,教师经常以游戏的口吻来引导幼儿去做事情,“小猫静悄悄的去喝水”、“小兔子快速回到小椅子上”、“一起学做讲卫生的小花狗”等等。简单的一两句游戏语言,就会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会让其感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命令、是要求,而是在玩,并且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玩,逐步建立良好的常规,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在这十几年们的教育教学中,我感悟到:成人要多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不仅要保证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发展的需要,还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要注重个别差异,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和自由的发展是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我们应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应最大限度的发展儿童的潜力。这些潜能必须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才能挖掘出来,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我们对儿童观应有正确的认识,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仅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要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终身学习。

9. 论述幼儿教师应该持有什么样的儿童观

科学的儿童观就是人们对儿童的正确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在学前教育中转化为幼儿教师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儿童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儿童和成人一样,应当得到尊重,享有生存、生活和学习的权利。世界学前教育组织颁布的《童年宪章》中指出:“所有的儿重都有权享受一个安全、快乐和健康的童年;所有的儿童需要在家庭里成长,在那里有特别亲密的成人,让他们体验爱和关怀;所有的儿童有权在安全并有激励性的环境里游玩、成长和学习,不受伤害和烦恼;所有的儿童需要得到机会和支持,逐渐形成对自己和别人宽容、谅解的态度„„”教师只有尊重儿童的人格和尊严,维护儿童的地位和权利,才能让儿童感到他们存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二是儿童期具有独特的价值。儿童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的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它奠定了人后期发展的基础。德国诗人诺瓦利斯指出:“在儿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身心的纯洁和道德的纯粹,看到了他们特有的生命特质:纯洁、乐观、富有生命力、拥有未来。”教育家杜威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因此,教育应成就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并以此为基础,成就他们一个幸福而美好的人生。 三是儿童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生命个体,他和其他儿童在各个方面存在着差异。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并提出,这些智能在相当程度上彼此独立存在的,这种独立性,意味着即使一个人有很高的某一种智能,却不一定有着同样程度的其他智能。意大利的马拉古奇在他的诗歌《其实有一百》中指出:“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一百个世界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作为幼儿教师应当认识儿童的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个儿童个性的充分发展。 四是儿童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儿童天生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正是这一特性成为儿童探索世界万事万物的强大动力,儿童在探索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这也是儿童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探究能力发展的潜质。因此,幼儿教师要认真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儿童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好地培养,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从本质上讲,学前儿童的学习就是做事,做适合他们自己需要的事、感兴趣的事、力所能及的事。做事的核心就是获得有益的经验,需要教师理解幼儿发展特点,理解幼儿兴趣需要,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形成科学的儿童观,随时为幼儿提供学习的材料、时间和空间,注重保教结合,将教育灵活渗透到幼儿的日常活动中,充分利用日常活动的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将保教结合原则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