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儿童咬衣襟是什么原因
扩展阅读
儿童称怎么调 2024-09-21 20:28:38
有什么搞事情的动漫 2024-09-21 20:27:05

儿童咬衣襟是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 2022-10-01 05:31:46

① 孩子的行为问题有哪些表现

,孤僻和迟钝,表现为寡言少语,不合群,表情冷淡,行动迟缓,这方面大多与管教过严,父母不和,教育方法不一致,体弱多病或者是亲属当中有精神病史有关系。

二,是恐惧和胆怯,对于幼儿讲述恐怖性的一些故事,使幼儿产生怕黑、怕响、怕独自睡觉等一些心理,不要恐吓儿童,应该诱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不要操之过急的勉强他们去接触害怕的事物,耐心的让他们在实践当中逐步的克服恐惧胆怯心理。

三,固执,幼儿的好奇心比较强,求知欲比较强,喜欢问为什么,正常的求知欲,如果得不到满足甚至是压抑,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固执的现象。

四,是活动增多,幼儿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控能力会增加,但是行为问题而不一样,好惹是生非比较头疼,对这些幼儿应该加强教育和指导。

五,顽固习惯,比如喜欢吮吸手指,玩弄生殖器等。

② 孩子总爱咬铅笔怎么办

1、及时纠正。

孩子喜欢咬铅笔是一种原始冲动,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为了寻求安全感会经常吮吸东西,当孩子长大之后这种情绪会逐渐转移到啃咬铅笔上。

当孩子第一次出现咬铅笔现象时,要及时纠正,在孩子养成喜好之前,纠正孩子这种行为。可以用食物或是零食代替铅笔,当孩子出现想咬铅笔的冲动,就吃一些零食。

2、选择原木无漆铅笔。

因为孩子经常啃咬铅笔,所以会将铅笔上的绿漆咬掉,吃到嘴巴中,导致铅中毒。给孩子选择原木无漆的铅笔,避免宝宝吃掉大量的铅笔漆。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法,可以减少铅笔漆的摄入,但是对于原木还是很可能被啃食。



(2)儿童咬衣襟是什么原因扩展阅读:

孩子总爱咬铅笔的危害:

1、卫生隐患。

人的手接触外界最多,指甲缝中会有大量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孩子咬手指或铅笔,容易使细菌、病毒或有害的物质从口进入身体,很容易引发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或者肠道寄生虫病等。此外,孩子咬铅笔等文具时,各种有害物质也会损害孩子的健康。

2、影响牙齿发育。

经常咬手指容易造成牙齿排列不整齐,如牙齿外暴、门牙缺角等,影响孩子的容貌。

③ 嗜异癖的特点

6岁的欣欣因为腹痛数月,伴腹胀、食欲不振,来到医院就诊,经胃镜检查发现其胃部充满毛发状物,胃幽门内塞满头发,部分呈发球并转移至肠道。

欣欣妈说,欣欣从小与父母分住,由奶奶带大,4岁时,他们发现欣欣长期不自主地拔自己的头发吃,但未引起注意,大约两年后此现象逐渐消失。2年后的今天,孩子诉说腹痛,他们才急忙带她到医院就诊。

欣欣的这种病叫“异食癖”,也叫“嗜异症”。这是孩子在摄食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嗜好,对通常不应取食的异物进行难以控制的咀嚼与吞食,如吃自己的鼻涕痂、纸、破布、树叶、毛发、煤渣、墙皮等,甚至达到不可遏制的地步。吞食的异物不同,造成的后果也不一样,如吞食污物可发生肠寄生虫病;大量吞食灰土、泥沙可造成铅中毒;吞食不能被机体消化的东西如头发、布头还可能造成异物团块,形成肠梗阻。

异食癖多发生于孩子2~5岁时,一般情况下,孩子只是常常咬玩具、衣襟、书本,啃指甲等,但极少吞食。产生吞食并形成习惯后,即形成异食癖。如不让吞食异物,孩子就会情绪忧郁,焦躁不安。

病 因

异食癖的发生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过去一直认为是因体内缺乏锌、铁等微量元素引起的,但研究发现,正是因为患儿吞食大量的粘土和异物,才造成他们体内的铁、锌等吸收障碍。专家还发现,发生异食癖的患儿也较多受到家庭破裂、父母分离、缺少情感关怀、受虐待、缺乏伙伴等心因性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生认为,异食癖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家庭治疗

嗜异现象是一种心理失常的强迫行为,往往与家长疏忽对孩子的照料或环境不正常有关。刚开始时,孩子可能因为缺乏照顾,擅自拿取异物吃,日久成为习惯,变成不易解除的条件反射。因此,发现孩子有嗜异现象时,家长要多给孩子些关心,切忌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的异常表现,更不要对孩子施以责罚,甚至捆缚孩子的手足,这样不但不能解除嗜异习惯,反而使他暗中偷吃不洁之物,后果更严重。

平常生活中,家长要经常注意孩子身心健康所需的基本条件,如提供全面营养,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同时,还要注意精神食粮的供给,每天下班后,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亲昵、玩耍,以满足他情感及心理上的要求,避免孩子向不正常的方面去寻求刺激和安慰。对年长的孩子可进行心理疏导,调整家庭环境及行为矫正治疗。严重病例,要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并服用适量改善情绪的药物。

④ 小孩五岁了,老喜欢咬衣服,被子,是不是有病

小孩三岁左右喜欢咬被子,那时不严重,也不在意,现在五岁了,近半年来发展得很严重,衣服,被子老是湿答答的.骂了之后好点,过一天二天又来了

⑤ 孩子经常咬东西,有时候还咬指甲,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孩子经常咬东西,有时候还咬指甲,这是缺锌缺铁营养不良的原因造成的。对于新生儿来说,吃手是正常现象。一般这种动作的频率会在两岁半以后开始减少,但是如果孩子在幼儿园还存在这种现象,那么家长就要注意了。孩子频繁咬指甲不仅会伤害牙齿,还会导致牙齿排列不整齐、门牙缺角等。还会刺激指甲附近的表皮和皮肤,导致手指出血和感染。

3.孩子咬指甲是心理安慰的外在表现,这个动作也表达了孩子内心的一种情绪,尤其是当他们有焦虑、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时,咬手指成为他们缓解压力的方式。如果发现孩子不缺乏微量元素,很可能是孩子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咬指甲是不安全感的表现。可能是父母经常训斥孩子,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所以他们试图通过咬指甲来寻找一些安全感。如果去医院检查后没有什么异常,家长要注意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态度。以上就是对孩子经常咬东西,有时候还咬指甲,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的解答。

⑥ 小孩上幼儿园分离焦虑症怎么办

每年到了入学的时候,总会有一批幼儿园新生进入幼儿园.这些幼儿园新生从生下来就在家里成长,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或者是从来没有离开过家长,一旦被送入幼儿园,绝大部分都会出现幼儿园分离焦虑症。那么什么是幼儿园分离焦虑症?有哪些表现?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什么是幼儿园分离焦虑症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指宝宝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情绪。心理医师称:适龄宝宝离开父母和家庭进入幼儿园小班游戏和生活,进而迈出了其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一步。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直接面临着与家长的长时间分离,宝宝经受着分离焦虑所带来的痛苦。幼儿分离焦虑既与焦虑症有着共同点,又有着这一年龄段的独特之处,它与儿童焦虑症的表现有一些相似。

二、幼儿园分离焦虑症主要表现

1、宝宝的生理变化

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有分离焦虑症的儿童常出现睡眠不好、做噩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最初一周内还会出现感冒、腹泻等疾病。

(1)没有亲近人的陪伴,拒绝上床睡觉。

(2)因害怕分离而出现反复的梦魇。

(3)当与亲近的人分离时有反复的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恶心呕吐等。

(4)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

2、宝宝的情绪行为变化

主要表现为哭闹不止、独立孤坐、单独活动、情绪紧张、念叨回家、拒睡拒吃、随地大小便、跟人、依物、乱跑、侵犯等。

(1)孤独与迟钝:这种孩子常不合群,对集体或游戏均不感兴趣,自己生活在幻想之中。所以表现冷淡,少说话,反应迟钝。

(2)恐惧和胆怯:与勇敢的孩子相反,恐惧和胆怯的小儿怕黑暗,怕空旷,怕见生人,怕独处一室。这种恐惧紧张往往造成失眠、梦魇、易哭、懦弱和缺乏自信。

(3)固执与韧性:孩子表现为对抗的态度,稍不遂意即哭闹、打滚、以拒食来表示反抵。坚持自己无理的要求。

(4)暴怒:孩子脾气猛烈,不如意即大哭、大闹、叫喊、扔东西、踢人、咬人、以头碰墙等。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是孩子哭叫一二声或大哭之后,突然呼吸停止,面色紫绀,随之抽搐或“昏死”过去,好一会才恢复过来,医学上称为屏气发作。

(5)顽固性习惯:表现为吸吮手指、咬指甲和衣襟,摸弄生殖器而致手淫等。本来吮吸动作系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射。但如果随其发展成为一种不良习惯。如吸吮橡皮奶头,将手指放入口中以获得吮奶样满足,久之即可成为顽固性习惯。又如不注意孩子生殖器及肛门的清洁而引起局部瘙痒,是造成孩子手淫的原因之一。

3、宝宝的具体言行

1、大声哭:哭的声音很大,影响到他人,伴随有眼睛红、面红等现象,发生地点及时间不定。

2、哭泣:哭的声音很轻或几乎听不到,不影响他人,伴随有眼睛红等现象,发生地点时间不定。

3、默坐:把椅子搬到人不多的地方坐着或者坐着时面向无人或人少的方向,不参与活动,不关注他人活动,也不发出声音,眼睛望向某一方向(主要是门口及窗口的方向)。

4、依恋 老师:特别依恋某位老师,要牵老师的手、衣角、裤子等,老师走到哪里跟哪里,要求坐在老师旁边,要老师喂饭或陪着午睡等。

5、依恋自带物:主要是对自己从家中带来的物品(玩具、书包、书籍、水杯、照片等)特别依恋,长时间地将这些物品背在身上、抱在怀里、挽在手臂上、抓在手里或紧贴自己放着。

6、不正常进餐:就餐时间不吃东西也不让人喂或者吃的极少,有些伴有哭声。

7、不正常午睡:睡觉时间不肯睡觉,躺在床上哭(包括大声哭和哭泣)或一直坐在床上不肯躺下。

8、哭闹:哭的声音很大,且伴有踢腿蹬地、胡乱挥动手臂等强烈的肢体动作或者扯住家长或教师的衣服、大腿等不放。

9、重复句子:多次重复同一个句子且出现的时间、情境不定。

10、独自游戏:极少出现哭、闹等行为,正常进餐及午休,偶尔参与教师组织活动,大部分时间独自一人在一个角落玩耍,对外界环境很少关注。

三、孩子出现幼儿园分离焦虑症应该怎么办

1、熟悉环境

确定好幼儿园后,家人可以带着孩子在幼儿园里玩一玩,看一看,说一说,让宝宝自己去发现有那么多小孩在游戏,跑呀,跳呀,笑呀,产生加入这个集体的愿望,让孩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

2、能力培养

像睡觉、吃饭、穿鞋、入厕等细小环节都要让孩子试一试,鼓励孩子独自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睡觉等。

3、坚持上学

3岁左右的孩子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离开熟悉的家庭,面对一个新的集体和陌生的老师,必然会哭闹、紧张,一定要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让孩子很快适应集体,如果送两天歇三天,或者中途到园看望孩子,都不利于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4、家园沟通

利用早来园、晚离园、电话、上网等多种形式与幼儿园老师交流,及时得到孩子的信息。

很多家长特别心疼孩子,在孩子入园的时候出现哭闹的情况之后就觉得孩子还小,应该暂缓入园,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无论孩子什么时候上幼儿园总会发生呢个幼儿园焦虑症的,其实孩子的适应性是很强的,坚持送很快就可以获得好转哦。

⑦ 7岁小男孩老是咬衣领是什么原因

这是儿童心理压力过大的现象,先分析一下自己的家人关系!如果夫妻感情不合或家人经常有吵架或冷战现象,对儿童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儿童会以各种反映来排解心理压力!或者是在学校的社交出了问题!只需要指引和转移儿童注意力,千万不要强迫改变他的习惯,家长要装作没有看见,同时用干家务或运动、游戏等转移他的注意力,过几个月甚至也许只要几天就好了!

⑧ 幼儿时期常见的错误行为不包括哪一种行为

儿童时期常见的行为问题有如下几种:
1、退缩行为:在无特殊原因的情况下,表现为特别胆小、害怕,不愿与小朋友交往,遇到陌生人和进入陌生环境就退缩。送他们上幼儿园或上学时这种退缩行为更加突出,因此常常拒绝入园或上学。
2、不良习惯:经常吸吮手指、咬指甲、咬衣襟,有的则表现为经常摆弄生殖器。
3、过度焦虑:这类孩子对外界事物较一般孩子反应敏感,特别是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更表现为惶恐不安。这类孩子常忧心忡忡,为将要发生的事情如考试、访亲友或上大街而担忧,又为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将如何评价而烦恼。过度焦虑的孩子常诉说头痛,呼吸急促、咽喉堵塞,或胃肠不适。
4、暴怒发作:对愤恨或不满以戏剧般情感爆发来表示。发作时他们异常激动,如尖叫、挥动手臂、用力踢脚、掷东西、哭骂、撞头和其他发泄愤怒的过火行为。
5、出走行为:是指儿童未得到父母许可而私自逃离家庭的行为。他们往往从幻想出发,要外出找最喜欢的地方。有些则因父母管教过严,对家庭不满、厌学或受坏人唆使而出走。
儿童的行为问题属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变异。这些行为问题常反复持续出现,但程度不严重,仅局限于行为的一方面,而不是整个人格发生障碍。所以这些行为问题尚未构成疾病。
小儿发育迟缓或异常、合并慢性躯体疾病、家庭气氛紧张、父母不和或离婚、父母患有精神疾病、户外活动受限制、小儿过于依赖或顺从父母等等,均可能造成儿童的行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父母要学会掌握良好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尤其对独生子女既不要百般迁就、娇惯,也不要过于刻板和严厉,要注意培养儿童开朗、活泼、热情向上的性格。家长对有行为问题的儿童不要责骂、歧视、训斥,而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行为矫治。对过分焦虑的儿童也可去医院心理科诊治。

⑨ 孩子为什么总爱咬指甲、咬衣被角、咬嘴唇原因终于找到了

文|CC爸妈

公众号:CC爸妈 ID:cc-bama

前两天一个家有一年级小学生的妈妈私信求助:

C妈,我家孩子一直有咬东西的毛病可怎么办啊?斗智斗勇好多年了,情况时好时坏。

最早是刚上幼儿园时咬衣服角、书包带、被子角,什么时候衣服的领子都湿哒哒的;纠正了一段时间后,消停了几个月,可后来又咬指甲,这指甲还没完全戒掉呢,寒假我盯他写作业,发现他又开始咬铅笔了!

好话歹话都不听,打过骂过也没用,真是愁死我了!

话说咬咬咬的行为,几乎娃娃都有,尤其是咬指甲,有研究表明, 约50%的儿童会在某个时候咬指甲。

甚至有一部分人会将这个习惯延续到成年。

0-2岁,是孩子口腔的敏感期,吮吸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反射和需求,是生理发育的正常表现。 这个阶段的“咬咬咬”不必太过于担心,也不要盲目禁止!

如果此敏感期被压抑,会导致其它敏感期的延迟,并可能以其他表现形式来弥补此敏感期的滞后。

比如一岁时得不到满足,两岁会咬人,两岁得不到满足,上幼儿园会吃笔,啃手指甲,甚至上了小学还会继续吃。

所以在保证卫生、安全的前提下,要为0-2岁的孩子提供“吃”的机会。

但如果是2岁以后,孩子仍然有很明显的啃咬行为,就需要引起注意了,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才能够真正帮孩子“戒咬”。



为什么会咬?

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啃咬的小毛病多发生在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孩子中,心理学上称之为 “儿童紧张性行为”。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Dr. Lori Woodring指出, 孩子的安全感,往往跟固定的东西有关联。

一旦需要适应新变化,会给孩子们带来心理压力,这些 压力不仅表现在情绪和心理上,有时还会表现在孩子的行为和生理 健康 上面。

所以,孩子的“小毛病”,表面上看是行为习惯不佳,背后往往隐藏的是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01 啃咬的心理原因

Ø内心焦虑感的外化、自我安慰的形式

一提焦虑,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成年人才会有的情绪,孩子从来都是无忧无虑,不谙世事,怎么会焦虑?

其实不然,孩子同样会面临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的影响,比如:

在我们看起来虽然都是小事,不值一提,但对孩子而言就是天大的事,足以让他们感到不安和害怕。

如果父母没有及时捕捉到孩子的敏感情绪,甚至火上浇油训斥,无疑就会放大焦虑。

年龄小,排解能力有限,但又需要找到一个情绪的宣泄口,所以很多孩子就会通过一些小动作来排解, 比如啃指甲、咬衣被角、咬铅笔等等。

有研究表明,这类动作可能类似于吮吸拇指或奶嘴,这是他们在妈妈肚子里就学会的安抚技能,可以让人感到放松和快乐。

通常开始时是无意识的,久而久之,只要精神上一焦虑,孩子就会习惯性条件反射,作出相应的动作。

Ø因无聊而形成的坏习惯

这种现象也非常常见, 多发生在孩子觉得无聊、没事情可做或者饥饿的时候,然后不自觉地通过做一些小动作来进行消遣。

比如小点的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咬指甲、吃手,大点的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咬铅笔、咬嘴唇等。

CC之前有段时间就是看电视时吃手,提醒也没用。

有妈妈可能觉得动画片那么有趣怎么会无聊?

其实真正无聊的是“电视没有互动的单向输入”,后来我就参与进去跟CC聊聊“剧情”,让看电视这项活动不只是“单向输入”。

如果是这类,父母不需要过度担心,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改变孩子的习惯就可以了。

如何判断孩子是无聊还是焦虑呢?其实很简单。

第一是看孩子做小动作前,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是观察孩子的眼神和神态。

如果是眼睛无神或游离,面无表情,比较无趣地呆坐或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多半就是他感到无聊的时候,及时转移注意力就可以了。

Ø自我刺激,寻找存在感

这种情况虽然不太常见,但的确存在。

精神科医生指出: 人总要有自我存在感,才觉得是活着。幼龄小朋友如果平时得不到父母的关注,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就会透过啃咬指甲的不断刺激,寻找存在感,从中获得心理满足。

所以,如果家长陪伴的非常少,恰好孩子又有啃咬的小毛病,就要留意是否这方面原因了。

02 啃咬的生理原因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啃咬行为,都是心理问题,也有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之前C爸医院就有因为孩子一直咬指甲、吃纸屑带去就医的,结果是因为感染蛔虫所导致的 “异食癖” 的表现。

据儿科大夫介绍,异食癖的表现有很多,甚至吃头发、啃脚趾、吃墙灰等等。

孩子爱咬东西,还有可能是体内缺锌、缺铁等原因所致。

所以,在排除心理因素,并进行了一段时间调整之后仍无明显改善的,建议大家到医院进行排查是否有生理因素。



5招帮孩子真正戒“咬”

生理方面需要由医生来判断,C妈今天主要说说由心理因素所导致的“啃咬”问题该如何解决。

01 减少对这个行为的关注

这里的减少并不是指真的不去关注,而是指换一种方式去关注。

孩子有各种小毛病,尤其是在屡教不改之后,家长往往很难继续保持心平气和,经常是横眉怒目地训斥:咬咬咬!又咬!说多少遍了?没长脑子吗,记不住吗!

甚至粗暴地直接把手指或者其他东西从嘴里拽出来!

在我们眼里,说三遍还不改就是故意的,就是和我们对着干!

实际上孩子并非故意, 这些动作一旦形成,基本上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换句话说,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在啃咬。

所以, 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无论第多少次,我们坚持做到友善的提醒就可以。 比如设置提醒暗号、涂安全指甲油等等,否则不但不能改掉啃咬的毛病,还会为此产生心理阴影。

02 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缓解焦虑

对于因为焦虑或寻求关注而啃咬的孩子而言,父母需要做得更多的是接纳他的不安情绪,帮助孩子缓解焦虑。

比如对于有严重幼儿园分离焦虑的孩子,就尽量做到早接,其他时间多陪伴;

对于自尊心强、害怕犯错的孩子来说,要有更多的包容和耐心,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案,而不是在他们犯错的第一时间去指责和打骂;

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回应,等等。

当我们愿意接纳孩子,与孩子的关系有所改善,让他的情绪有一个安全表达和排解的空间时,渐渐地就会“弃用”那些小动作。

03 转移注意力,寻找新的替代方式

多注意观察孩子, 一旦发现要做习惯性动作时,及时用孩子喜欢的东西、爱玩的 游戏 等帮助他转移注意力。

同时要注意有针对性,比如爱咬指甲的孩子,就带他一起玩需要双手操作的 游戏 ,像玩黏土、玩沙、玩橡皮泥,攀爬或组装积木等。

比如爱咬嘴的孩子,就带他一起唱歌、读绘本、读诗歌、说绕口令等多用嘴的项目。

这些小动作基本上都是后天习得的,在得不到巩固的情况下,慢慢就会淡化。

对于大点的孩子而言,还可以选择一些没有伤害同时可以缓解情绪的一些替代方式,例如嚼口香糖、捏减压球、打沙袋等。

04 让孩子了解坏处,内心里想要改

无论任何事情,一旦产生内驱力,做起来就容易多了。

可以让孩子一些啃咬的坏处,比如咬指甲会有哪些 健康 上的危险,可以通过图片、绘本故事、动画等方式,让孩子自己去看、去感受坏习惯带来的后果。

我曾经给CC看过一张指甲被啃光的图片。

边让她看边说,有些指甲,啃掉再也不会长了。一直啃下去,很难想象指甲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样怎么涂指甲油啊?

她明白这些之后,很快就从“爸爸妈妈让我改”,转变成了“我想要改”,改起来明显容易了很多。

05 制定小目标,合理期待

习惯的纠正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但不能一蹴而就,还有可能出现反复。

所以,首先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合理期待。

其次,可以 给孩子制定阶段性的小目标,循序渐进地来克服。

比如从一天咬8次减少到一天咬5次;从约定1周时间,到约定3周时间等等。

让孩子不断看到自己的小成就,也能增加他主动“戒除”的信心。

“啃咬”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处理不好,却有可能出现大问题。

所以既不能不重视,也不能强行矫正,而是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够真正帮助孩子改正。

你家孩子“咬咬咬”过吗?是如何戒掉的?一块在评论区把小妙招分享给大家吧!

⑩ 什么是 食癖

异食癖是指进食通常不能当作食物的东西。典型的表现为咬食玩具上的油漆,灰泥,带子,头发,衣服等。多见于1岁半至6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较大一点的儿童还会吞食黏土、污物、动物粪便、石头、棉花和纸张等。可造成各种并发症,如吞食污物、粪便等,可引起肠道寄生虫病;吞服石头、破布、头发等可造成肠梗阻;大量吞食黏土,可导致血及缺锌;吞食大量灰泥,可致铅中毒。 异食癖的发生有因体内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试图从非食物中去摄取,或肠道寄生虫等躯体因素;也有因父母欠关心,饥饿时得不到食物,无意中吃了别的东西,渐成习惯。 异食癖在儿童发育阶段中比较常见,尤以2~5岁儿童更为多见。生活中常常发现幼儿咬玩具、咬衣襟、啃指甲、咬书本、撕纸,但极少吞食。异食癖是指那种吞食非食物性的东西达到不能遏制的地步,对那些拔自己头发来吞食的病例叫"拔毛癖"。异食癖患儿常常偷偷地吞食异物,如在夜间,在独自一人活动时,有机会就吞食。当不让他们吞食时,他们就表现情绪忧郁,焦躁不安。 异食癖的发生可能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异食癖过去一直以为主要是因体内缺乏锌、铁等微量元素引起的。但是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发现,正是因为患儿吞食大量的粘土等异物,才造成他们体内的铁、锌吸收障碍。发生异食癖的患儿较多受到家庭破裂、父母分离、缺少情感关怀、受虐待等心因性影响。所以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生们认为,异食癖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如母亲精力转移,母爱减少以及缺乏伙伴,缺乏玩具和足够的食物等。 异食癖主要有以下原因: (1)儿童体内缺锌。锌是体内具有十分重要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虽然在体内含量甚少,但它对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锌参与体内很多种酶的代谢活动,参与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细胞的分裂、生长及再生;也参与味觉的形成。缺锌可引起很多器官和组织的生理功能异常。如厌食症、异食癖,生长发育迟缓,伤口不愈。味觉嗅觉及视觉减退、反复感染、口腔溃疡、痤疮等。经血、发化验检查可确诊。� (2)营养不良性贫血。由于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贫血时血液中含氧量减少,而呈低氧血症,从而引起组织和器官功能的减退,也可以引起异食癖。� (3)肠道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等寄生虫寄生于肠道,引起感染等一系列症状。如蛔虫分泌的毒素直接刺激肠管,或钩虫寄生引起贫血,也会有喜食泥土、生米、煤渣等异食癖现象。 该病的治疗需要父母经常注意儿童身心健康所需的基本条件,如提供全面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父母每天下班后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儿童亲昵、玩耍,以满足他们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以免他们向不正常的方面去寻求刺激和安慰。对严重病例,要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服用适量改善情绪的药物。 发现孩子异食癖现象,应及时请医生检查找出病因,对症治疗。研究发现,引起异食癖的病因与饮食营养、食品卫生有直接关系。因此应注意个人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不洁的食物和瓜果,减少病从口入。同时,应注意合理的营养平衡膳食,注意锌、铁元素的摄入,多选含锌高的食物如牡蛎、瘦肉、动物内脏、鱼及硬壳果类,及经发酵后的谷类、豆类,其植酸盐分解,从而促进锌的吸收利用。同时增加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因为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和锌含量呈正比,即蛋白质含量越高,锌的含量也随之升高。一般是动物性食物含锌量较植物性食物高,且吸收率也高,若混合食用,可以提高植物性食物中锌的利用率。同时应注意选择含铁高的食物,如肝、血、鸡蛋、谷类、蔬菜、水果等。但铁的吸收率较低,适宜在酸性环境中吸收,因此应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营养素的摄入品种多样,种类齐全、营养平衡,就能纠正孩子的异食癖症。� 对有异食癖的儿童,父母要多加关心,满足孩子正常食物的需求;尽量将异食之物藏好,以改变其习惯;避免让儿童生活在单调环境之中;检查治疗肠寄生虫;通过心理治疗,耐心的教育训练,纠正不良习癖。在接受矫治同时,驱虫治疗可望改善患儿体质及异食情况,但要防止复发重染异食癖习癖。异食癖在儿童中的发生率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