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覆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过动儿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征有:
·注意力难以集中。
·肌肉协调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绪不稳易发怒。
·过度敏感。
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于活动型的孩子。
治疗可分成二部分,积极方面应尽量减低家庭压力,怀孕时不要乱服成药;消极方面则可使用镇静剂,降低孩子的活动量(但不宜长久服用),在教学上则尽量安排消耗体力的或简单的活动,并时时给予必要的增强。
恐惧症
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着,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矫正上应尽量避免危言恫吓;如果过度恐惧可以服用轻微镇静剂减低其恐惧程度,然后再使用系统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惧。
如果您的孩子没有以上的状况,那就恭喜你,如果有;也不要过度担忧,及早治疗可以让孩子未来充满希望!
2. 这些疾病会遗传要怎么提前预防呢
遗传疾病虽然可怕,但如果早做预防,可以相对减少它的危害。因此,准妈妈们在孕前应做好功课,了解双方家族遗传病史,以便提前做准备和采取措施。
遗传病是指由于受精卵形成前或形成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疾病。有的遗传病在出生时就表现出来,也有的出生时表现正常,而在出生数日、数月,甚至数年、数十年后才逐渐表现出来。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遗传病,并指导您如何预防。
延伸阅读:哪些疾病会遗传给下一代
哪些疾病会遗传给孩子?
父母哪些疾病会遗传给孩子?遗传疾病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不但会给孩子身心带来痛苦,也会给家长的心理造成了很大伤害。那么,父母哪些遗传疾病会传给孩子呢?
血友病:典型的伴性遗传疾病,只有男孩会患病,女性基因携带者会把致病基因传给后代,其中男性后代半数可能患病。患病的男性通常会在成年之前死亡,而不会将基因继续传递下去。
乳腺癌:家族遗传患病率比常人高7-8倍。乳腺癌是一个具有明显遗传特征的疾病,如果一个家族中不止一人患有乳腺癌,就应当怀疑是否为遗传性乳腺癌。
心脏病:如果父母患心脏病,子女发生心脏病的几率要比父母没有心脏病的子女高出5-7倍。
皮肤癌:黑毒瘤是一种不常见但非常致命的皮肤癌。如果父母一方患有黑毒瘤,孩子得病几率是2%到3%;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黑毒瘤,几率就会提高到5%至8%;如果父母在50岁之前就被确诊患有黑毒瘤,孩子得病的几率将会更高。
鼻炎:鼻科疾病中有许多都是遗传的。比如最常见的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这三种鼻炎都有家族遗传倾向。
秃头:只传给男子。比如,父亲是秃头,遗传给儿子概率则有50%,就连母亲的父亲,也会将自己秃头的25%的概率留给外孙们。这种传男不传女的性别遗传倾向,让男士们无可奈何。
骨质疏松:母亲患有骨质疏松疾病,女儿患脆骨的发病率会很高,所以她们也更有可能骨折、驼背、弯腰、臀部断裂等。
精神疾病:父母一方为精神分裂症,其子女发病机率为15%左右,父母双方都是精神分裂症,则子女发病机率在40%左右。
抑郁症:一个女人有10%的可能性会从母亲那儿遗传患上情绪不稳定的疾病。
如何预防遗传病?
避免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所生育的带有子女智力比非近亲子女差得很多,而且发病率很高,所以一定要避免近亲结婚。
做好婚前健康检查:预防下一代的遗传病,始于这一代的择偶与婚配。已确定恋爱关系的男女,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之前应做一次全面系统的健康检查,保障男女双方身体健康、科学的选择生活伴侣、保障婚后美满、防止遗传病延续,是实现后代优生的重要前提。
避免高龄生育:生育年龄最好不要超过35岁,因为高龄产妇的细胞老化,易受外界病毒感染,受精后形成的个体易产生染色体病。
3.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一、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1、儿童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13%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焦虑障碍,而且患病年龄比20年以前提前,多见于女孩。儿童焦虑症有三种类型:其一是分离性焦虑,儿童与依恋对象、家庭或其他熟悉环境分离时出现过分焦虑;其二是社交性焦虑,儿童与陌生人接触时出现持续的过分退缩,妨碍与同伴正常交往;其三是恐怖性焦虑,患儿总是提心吊胆地害十白可能遇见有害事物或情景。
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问题。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多动和;中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一般在6岁前起病,6~10岁为发病的高峰期,男孩多于女孩。此病的发病率为5%~9%,如北京5.7%、湖南6.0%,据估计有30%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学龄儿童患病人数约在500万以上,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至今仍未弄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与遗传、生物化学因素、发育异常、心理社会因素及其他因素有关。
3、学习障碍
是学龄儿童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和视觉、听觉障碍,也没有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而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学习技能获得障碍的一组综合征。典型特征是阅读障碍,计算障碍,拼写障碍,手眼协调和动作协调障碍。国内学者静进在他的文章中报道学习障碍儿童的.发病率大约为6%。学习障碍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复杂,其发生机制还不非常清楚。
4、儿童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持续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分别达到2.5%和8.3%。患儿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患儿还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容易激惹,有时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本病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家庭生活事件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如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家庭管教方式不恰当,父母感情不和或离婚等均对儿童构成重大的应激事件。
5、品行障碍
主要表现为持久的、严重的违纪行为,在较大儿童中很常见,如逃学、偷窃、破坏公物和攻击行为。该病患病率为1.5%~7.3%,男女比例为9:1,患病高峰为13岁,城市高于农村。品行障碍的病因学研究不单涉及医学,而且还涉及心理、社会和法学等学科。
6、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覆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7、恐惧症
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着,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二、心理问题的干预
1、简易行为矫治—— 阳性强化法
通过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异常行为,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
2、合理情绪疗法
美国某心理学家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3、系统脱敏法
主要用于恐惧症。
4、冲击疗法
主要用于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
5、厌恶疗法
常用于戒烟、戒酒、戒除网瘾,治疗强迫症等。
6、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我们的孩子多一些关注,这样他们才能够健康成长。
;4. 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婴幼儿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睡眠问题和排便障碍。
一、睡眠问题
睡眠问题又分为:入睡困难和夜醒问题、梦魇、夜惊 梦游及其他睡眠异常、白天嗜睡。
1、入睡困难和夜醒问题。
导致这个问题有两大因素:体质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1.1、体质因素
关于体质因素包括:哮喘、过敏等症状。
这样的婴儿在醒来以后,他们会试图让自己平静然后继续入睡。可是,他们没有办法让自己安静下来。
PS:人的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度睡眠。而深度睡眠的时候会分泌生长激素。哮喘等呼吸性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碍,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不良。
1.2、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简单的来说)和妈妈的依赖关系不够牢固、妈妈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PS1:家长在孩子醒来的时候,通常不给孩子一个安静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平静。那么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安静技能就会逐渐减弱。
PS2:夜间给孩子喂食,或是用夜间给孩子喂食的方式使孩子入睡。这样都是不对的。夜间喂食,孩子白天的食量会减少,会增加尿床的几率,并且尿床以后孩子很可能会醒来。(所以,这些方面大人要注意)。
2、梦魇
梦魇是在睡眠不是很深的情况下出现的恐怖的梦境。孩子会从焦虑的状态下惊醒。
造成梦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焦虑。
然而焦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 父母是不是给孩子太多压力,是不是受过某些创伤等等等等...
3、夜惊、梦游及其他睡眠异常
梦游症是在深度睡眠的时候会产生的情况。通常会持续20分钟,孩子会起床穿好衣服,到处走动,不易叫醒。梦游的伤害就在于,孩子到处走动而在不知不觉中受伤。
夜惊就是夜里突然惊醒。和梦魇类似。然而它和梦魇有显着差异。夜惊时,孩子会从床上坐起来,并大叫或惊慌下床,迅速跑动。尤其重要的是:这个时候他们对安慰的反应比较迟钝。而梦魇则对安慰很敏感。
PS:有一些癫痫症也是在睡眠的时候发作。
4、白天嗜睡
也是两种分类:一种是因为疾病,一种是因为作息不规律。这个就不细说了。
PS:科普 发作性睡病:发病于青少年时期、终生都存在的遗传疾病。
特征:经常出现短暂性睡眠,肌肉张力突然丧失的猝倒,睡前出现幻觉。
5. 哪些疾病容易遗传给孩子
容易传染给孩子的疾病有勃起功能障碍,这个疾病是和心理因素和心脏病因素是相关联的,骨质疏松症状如果生下来的孩子会和他的母亲一样有类似的症状,所以我们要提高钙的摄入。超重肥胖者也会遗传给孩子的,我们应该控制甜食的摄入,要多运动。还有就是近视眼,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视的话,后代得近视也是非常高的,如果一个人近视是另一个是携带者,遗传给孩子也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要赶紧去找眼科医生进行检查,诊断出来早预防,近视眼的孩子是不能吃甜食的,多补充一下维生素钙。我们在预防高血压遗传给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多吃一些低钠,高钾的食物,要降血脂、减轻体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6. 谈谈各种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谈谈各种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儿童心理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个别差异。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谈谈各种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实践活动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努力因素等。其中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和教育因素起着决定作用。
遗传为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和基础,但究竟以后怎样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则取决于孩子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而实践和活动则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主观努力便是心理发展的关键。要使孩子的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家长必须了解和懂得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这些因素,然后施以正确地引导和培养。
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有何影响?
遗传因素就是指从自己父母的遗传基因中获得的生物特征。它是心理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必要的物质前提。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是,一方面,通过素质影响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它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儿童的情绪和性格的发展。儿童出生时,就通过遗传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了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点,以及每个人特有的高级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其不同的差别,我们在产房里就可以观察到,如有的婴儿安静些,容易入睡;有的婴儿脚乱动,大声啼哭,等等。遗传虽然如此重要,但并不是决定一切。因为遗传只是提供了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要使可能性变成现实,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没有这后一条件,再好的遗传基础也是没有用的。况且,遗传素质对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它的作用和影响也不完全相等。据心理学家研究,遗传素质在感知觉和气质方面有较大的影响。而在个性品质、道德行为习惯方面,遗传素质影响就比较小。从年龄阶段来说,一般年龄越小,遗传素质的影响相对比较大,年龄越大,它们影响就小。家长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材施教,发扬遗传素质中的优势,促使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
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有何影响?
儿童心理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个别差异。社会环境的因素很多,对年幼的儿童来说,其中家庭、邻居、亲友、公共娱乐场所、市场、商店等等,影响最大。特别是家庭,从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的气氛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都无不影响着孩子的理想、志趣和性格等。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许多有一定才能的儿童的调查,发现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形成儿童才能的关系因素。至于儿童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那就更容易从他的家庭和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找到根由。由于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更有密切的关系。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注意从零岁开始就给婴儿的大脑以适应的信息刺激。
实践活动对儿童心理有何影响?
学龄前儿童主要是在游戏的活动中使心理得到发展的,离开了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心理的发展。游戏活动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不仅是一种娱乐,而且也是一种学习。他们正是在游戏中发展智力、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熏陶感情、塑造个性,使自己的心理得到迅速而良好的发展的。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也会怎么样。因此,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从游戏开始。”所以,家长应创造有利的条件,帮助和指导孩子开始游戏活动,使他们的智慧之花,通过游戏这一“媒介”得到尽情开放。
主观努力对儿童心理有何影响?
先天的良好的遗传素质所提供的只是发展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要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才能得到发展,并转化为现实性。这个转化过程离不开孩子的活动和主观努力,体现在孩子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上。
那么,怎样激发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呢?在《学前儿童心理学常识》一书中指出:第一,内在需求与激发必须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也就是说,在孩子智力发展开始萌芽的阶段(五岁以前),就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第二,内在需要的激发必须及早地进行语言教育;第三,若发求知欲,唤起学习的兴趣;第四,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拓展知识:
儿童心理的特点
需要:是最活跃的因素。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对食物的需要、对温暖的需要。稍大的孩子,有和人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等等。需要旧根到底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它本身起一种刺激作用。成人对儿童进行教育,如果不引起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那么教育也不可能奏效。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有趣的游戏里,幼儿的坚持性可以有明显的提高。幼儿学钢琴,爱好弹琴的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基本能力,不爱好的则学习起来特别费力或始终学不会。
自我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控制作用。
自尊心强的幼儿,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比较突出。
心理状态:
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即心理活动进行时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赶着提高或降低心理活动积极性的作用。
儿童的心理发展
人的心理活动自婴儿一出生就开始发展起来,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行动等方面。儿童的心理特点既有普遍的共性又有个体的差异,如一般的儿童1-2岁开始学说话,3岁时能说完整的简单句,但有的孩子更早些,有的孩子更晚些;儿童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的,但有的孩子显得特别好动,有的则十分安静。虽然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但都有一个正常的范围,超出正常的范围应引起家长们的注意。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会表现出特有的现象,例如年幼的儿童常常夸大事实,甚至讲一些并非真实的事情,令大人信以为真,他们是在说谎吗?不是的,这只是他们在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的心理随着大脑的发育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不同心理特征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行的,同一心理特点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平衡的,可以在某个时期发展十分迅速而在其它的时期则较缓慢。儿童的动作行为和心理特点的发育都有自己的.关键时期,过早教育无异于拔苗助长,放任不管也不利于孩子潜能的发挥,只有当家长、老师了解什么时候是儿童言语、动作、思维等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才会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可以避免按成人的主观意愿要求孩子。儿童好问、喜拆东西,这是他们不断探索、求知的表现,虽然有时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那么令大人感到可笑或气恼;儿童情绪多变、不善掩饰,但他们是纯真的;儿童注意集中时间短暂,学习时间不应过长;儿童尤其男孩好动,控制力差,不能认为他们故意表现不好;儿童模仿力强,大人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大人们应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怀着一颗宽容和爱护之心,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这对儿童能力的发挥、培养良好的个性、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儿童的心理发展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有的孩子天生聪明伶俐,有的则反应迟钝;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好动、爱哭闹,有的安静易哄;有的孩子内向敏感、胆小退缩,有的则活泼外向、大胆自信……,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所生,是那么的天真可爱,但每个孩子又是那么的不同,各有特色。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生物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中许许多多的差异造就了孩子形形色色的特点。
生物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尤其是儿童的智能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遗传的因素。由于遗传因素而影响儿童心理发育的常见原因有:父母或家族近亲中有遗传疾病、某些有遗传倾向的精神障碍、父母近亲结婚、父母接触有毒害的物质或酗酒、吸毒造成染色体突变、母亲为高龄产妇等。儿童先天的气质特点也是个性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外因来看,从胎儿期到以后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很多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有害因素会影响到儿童的大脑,造成精神心理的发育异常,如母亲妊娠期间接触有毒害的物质、服用某些药物、某些病毒感染、精神受刺激,胎内或产后窒息、高热抽搐、中毒(如铅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营养不良、脑外伤、脑炎、癫痫等许多疾病。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环境因素,如家庭文化层次、经济水平、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大人对孩子的抚养态度、幼儿园和学校的环境、老师的教育态度、社会文化背景、居住地区的环境等。就智能而言,生物因素决定儿童智能发育的最大限度,而环境因素则决定智能发挥的程度,儿童先天情况良好但后天环境不良、教育落后,也可使孩子发育落后;反之,虽先天不足,但后天及时干预、教育得当也可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民主、和睦、生活丰富多彩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自信、活泼、独立;而在专断、关系紧张、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胆小、自卑、孤僻或叛逆的性格。
为了孩子的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每一对夫妇应尽量避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创造有利因素,如:做好孕前咨询,孕期定期检查,孩子出生后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一些儿童心理知识,做到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抚养教育方式。
何时进行早期教育为宜?
一个人具有相当大的潜能,如果不予以早期开发教育,就有可能被埋没,但“教育”不能被狭义地理解为严肃而正规地教孩子学习什么;而应从广义上理解,是针对儿童在不同时期心理行为发展的特点而进行的有助于各种能力发展的活动,也就是对儿童进行能力的开发。现代科学证明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各种能力的发展。刚出生的新生儿就有一些感觉和本能的活动,所以早期教育从儿童一出生起就可以开始进行。科学证实出生后头几年是儿童能力开发的重要时期。
早期教育并不是过早教育或超常教育,因为儿童的学习能力不仅有赖于教育还有赖于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和每个人本身的成熟特点。如果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自身特点进行教育,过早或过分地教孩子学这学那,无异于拔苗助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例如,婴幼儿的动作发育是有一定的出现时间和规律的,8、9个月的婴儿还不会爬就训练走,显然是枉费心机,过早行走还容易出现下肢畸形。
因此,在开展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特点,科学地进行。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同卵双生子是有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其方向顺序是按所谓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近远方向(从中轴到边缘)。如:儿童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在世上肢,然后是下肢。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什么是儿童的气质?
刚出生的婴儿就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有孩子动辙大哭且哭声响亮、持久难哄,有的则哭声低微、短暂易哄;有的孩子对声、光、冷、热很敏感,有的则不以为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行为差异,有的孩子见生人不怕,笑脸盈盈,有的孩子则躲在妈妈的身后很久才肯叫人……这就是孩子的气质差异。这些气质差异使孩子的日常表现形形色色,就象一张色彩鲜艳的图画,既有暖色又有冷色。你如果想了解孩子,就不能忽视孩子的气质特点。
气质是一种个性心理表现,是与生俱来就有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气质特点,它可以表现在活动水平、规律性、趋避性(接近/退缩)、适应性、情绪本质、反应强度、坚持性、注意分散度、反应阈九个方面。
这些特性反映了孩子行为的力度、速度、强度,从低的一端到高的一端 (如活动量从少到多),气质无所谓好或坏,而是各有长处和短处,在孩子的抚养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中都会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就看大人们如何看待孩子的气质特点,能否从中发扬孩子的长处、避免短处。充分了解孩子气质特点的含义对抚养教育孩子有重要的意义。
;7. 影响儿童心理发育的不良因素是什么
链接: https://pan..com/s/1I_llsLPyv98-qhi3BPMjnQ
8.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五大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五大因素
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比较弱,使得他们的心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也是儿童心理出现健康隐患的主要原因。那么,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在儿童成长的过程才能更好地保驾护航,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生物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即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先天、后天的因素相互作用,塑造出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和性格特征。
生物性因素包括:
(1)遗传因素:一个有染色体畸形或基因缺陷的精子或卵子,在其结合受精时就注定了孩子未来的不幸。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异常,就会导致各种先天畸形和遗传疾病。其中,如大脑发育不全、先天愚型、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都会导致明显的精神残缺和心理障碍。
(2)胎儿发育:在整个胎儿发育期间,母体的健康状况以及外界各种因素的作用,也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特别在受孕的头3个月,孕妇若受到流感、风疹、肝炎等病毒感染,可引起胚胎染色体畸变,或胎盘血循障碍,供氧不足,从而影响胎儿发育。不当用药,或接触农药、吸毒,以及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等化学、物理因素也有影响。
此外,孕期的营养、情绪状态、工作生活安排是否适度,围产期的种种问题,都可使胎儿受到伤害,出生后即成为一个有问题的新生儿。
(3)幼年环境:幼年期的疾病,不当用药、环境污染因素、头部受伤、喂养不当等均可产生不良的影响。
(4)早期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而童稚期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尤为重要。
一、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
(一)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发育的主要家庭因素
1、父母对子女教育不一致,还有家里老人的溺爱;
2、父母关系紧张、敌对,经常争吵;
3、父母,尤其是母亲与小孩长期分离;
4、父亲在家里的权威没有形成;
5、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以批评、责罚为主,鼓励、赞扬和理解不够;
6、父母不良的言行起了示范作用。
从我们科就诊的儿童看,大多可以询问到上述家庭因素,有的成人心理疾病患者也可以追问到童年期的不良家庭因素。有的是直接致病因素,有的是诱发因素,有的导致症状维持,治疗难度增大。
有的因素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明显而深远,如童年早期与母亲的分离;有的因素在我们国内家庭比较普遍存在,如父母教育不一致;有的因素很难彻底消除,即使我们心理工作者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也只是尽努力去减少,但不可能完全没有。
母爱是伟大的,父爱也同样是伟大的,其伟大之处在于父母是“用心”去爱自己的小孩。
1.社会经济状况一般认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小儿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儿童就象成人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儿童的行为问题。
2.父母状况父母的不幸童年。父母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母亲妊娠时的心理压力及分娩时的情况等,均可影响儿童行为的发育、在一项调查中发现,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较多地存在着孕前、妊娠中的病理现象和异常分娩等因素。父母的性格、智力和教育水平对小儿的行为发育也有影响。
3.父母对子女的态度父母对子女的过分队爱、过分担心和过分保护、偏爱、歧视以及对子女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等均对儿童行为右影响。
4.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个崇拜者,儿童经常模仿父母一言一行,所以父母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子女。家庭气氛、父母分居、争吵等对儿童有深刻影响,孩子容易受父母公开争吵的干扰,特别当这种争吵与已有关时。其他诸如嗜酒、吸烟、对人对事的态度等无不对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5.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冲突 每个正常的家庭都有矛盾发生,但如矛盾太大则会引起父母的担忧以及孩子的不安全感。在家中造成矛盾的原因很多,如小儿的令人讨厌的一些表现、家务、电视节目、衣服、朋友、学习……。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一旦冲突发生,父母的责备、惩罚只会使矛盾更加激化,甚至会产生敌意行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性格部分来自遗传,部分来自父母的教养。孩子表现不好、发脾气,父母应首先控制自己的感情,以免矛盾恶化。
6.家庭破裂 由于父母离婚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常常引发出许多行为问题。与儿童行为有关的因素有:离婚的原因,与跟随一方(父或母)的关系,新同胞的出生,社会经济压力,母(或父)亲的情绪,离异双方仍继续对立谩骂等。
(二)集体环境 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如同家庭一样,教师即父母,同伙即兄妹。恰当的教育内容,得体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小儿的身心发育。在一个和谐、友爱、团结、快乐、积极向上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可使小儿的情绪行为得到良好的发育。
(三)儿童自身的生理环境
1.残疾与慢性躯体性疾病 这对小儿行为有很大影响。在这些疾患中,有些可使小儿产生不适、疼痛,有些影响或限制了儿童的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有些则使小儿恐惧和焦虑,有些则使小儿感到羞辱、孤立、窘迫、自卑相困惑。以上种种变化常可改变家长、老师和伙伴们对孩子行为的态度,而后者反过来又会引起儿童自身行为的改变。疾病对儿童情绪、行为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抑郁。男孩以社会退缩为多,女孩以攻击行为较多。
2.成熟度与智能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程度 是小儿行为发育的最主要因素。神经系统的成熟与智能有关,在某一年龄的小儿应有相应的智能发育水平。对于智能发育较迟者,如期望过高,则往往会产生挫折感和不安全感;智力相对较高者,常会对学校产生厌倦情绪、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等。
3.儿童气质。
4.生化和内分泌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人的情绪行为变化都有生比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神经介质(如单胺类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和内分泌。不少注意缺损和多动症患儿可通过阻断单胺氧化酶提高单胺水平改善症状,三环类抗抑郁药对多动症也有治疗作用。在焦虑症患者,血浆皮质类固醇含量上升,从而反馈地使生物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更新率加速,其中特别是;羟色胺机能的活动过盛可能与焦虑症的发生有关。目前认为,神经性厌食可能与间脑-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有关。
另外,内啡肽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现今资料说明,内啡肽对精神运动的作用与脑内生物胺的功能密切相关,并通过多巴胺影响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但总的说来,对内啡肽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二、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养因素 :对儿童教养的方法,传统上分为“权威”法和“顺应”法二种,前者主要是采用过多的`指示、命令、威胁和惩罚,而后者多用请求的口吻征求孩子的意见,情况改变后向孩子解释原因,在许可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意见。“权威”法可能引起小儿发脾气,不听从管教,仇视同伴,为所欲为,固执,缺乏自信心等;“顺应”法则较少发生以上情况。
“权威”性教育方法,不论是父母中哪一方采用,部将导致他们同孩子之间消极对抗关系的发生,从而影响儿童行为的正常发育。但也有人发现,“顺应”性教育方法可使儿童的攻击行为增多,其根据是,多采用“顺应”法的西方儿童的攻击行为远多于多采用“权威”法的东方儿童。因此,有人提出,目前尚无一种教育方法是完美无缺的,二者适当兼用可能更好。
教育儿童时,一定要从儿童的实际水平出发。要求超过了孩子的发展水平或者当孩子的发展水平已可允许学习某些技能而父母却错过机会未予施教、这都是不合适的。
在独生子女的教养中,容易发生溺爱现象,但父母却常常不承认这一点。溺爱的最好证据是,当父母禁止该子做某种事情时,孩子常以哭闹、发脾气等手段威胁父母。
三、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儿童的气质特征气质因素 :作为一种内在的体质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行为发展的倾向,也就是说,气质特性对行为表现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气质自生后就已明显表现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特征,明了这种巨大的差异性是理解行为问题的基础,因为行为差异是引起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证实,难育型(D),启动缓慢型(S)和中间近难育型三个气质类型易出现行为问题,其中尤以难育型儿童为甚。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可招至行为问题,但并非注定一定要发生。儿童的行为表现是其自身的气质特征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二者是否协调,如果二者协调,则对儿童行为发育有利;不协调则会障碍其行为的发育,从而引发出行为问题。
育儿者(多为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关系直接受儿童气质的影响,这种关系是否协调,决定了儿童行为发展的方向。如对一个具有生活机能无节律、适应能力差、情绪消极、反应强度高等气质特性的儿童采用“顺应”性教育方法,则小儿可逐渐适应环境,行为问题或可避免,如果采用“权威”法,将会招至儿童与父母之间情绪的对立,其结果将会引起一系列的行为问题。因此。育儿者与儿童之间建立稳定、和谐的亲密关系对儿童行为的发育有重要作用。
;9. 儿童心里疾病有哪些
1、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2、多动症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征有:
.注意力难以集中。
.肌肉协调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绪不稳易发怒。
.过度敏感。
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于活动型的孩子。
治疗可分成二部分,积极方面应尽量减低家庭压力,怀孕时不要乱服成药;消极方面则可使用镇静剂,降低孩子的活动量(但不宜长久服用),在教学上则尽量安排消耗体力的或简单的活动,并时时给予必要的增强。
3、恐惧症
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着,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矫正上应尽量避免危言恫吓;如果过度恐惧可以服用轻微镇静剂减低其恐惧程度,然后再使用系统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惧。
4、口吃
根据统计,2至4岁的孩子最易产生口吃,口吃是种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一般而言;因为12岁以前的孩子,正利用社群中较多数的价值判断,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所以对与他们不一样的人,常有行为上的排挤,造成口吃孩子的内心往往产生严重挣扎,说话时也会有焦虑的现象产生。
孩子产生口吃的原因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素;生理原因可能有:遗传、发音器官协调迟缓、发音器官障碍、神经系统控制问题等,如果是这方面的原因,最好能就医诊疗,一般都能有良好的矫治效果。
心理因素造成的口吃又称为心因性口吃;大多来自内心的压力、焦虑、恐惧、需求注意、或不当模仿等,比较常见的例子如:课业压力太大、因升学造成适应不良、搬家对新环境恐惧、习惯训练时过于严格、或要求孩子改正积习、太过紧张的情境、父母教师对处理其它口吃孩子的方法不对等,这些情况在父母教师管教比较严厉、或儿童本身较为敏感时,会更严重。
心因性口吃的治疗必须针对造成口吃的原因加以改进,如果孩子出现口吃时,父母教师应更和善(但此时要注意其它孩子是否会因此而模仿),严重时也许需要语言治疗学家或心理学家的帮忙,目前多采渐近治疗法或嫌恶的疗法。
5、夜尿症
夜尿通常发生于3岁左右的儿童。一般而言产生夜尿的可能原因包括器质性因素(如:膀胱无力)、夜间饮水过多、太暗不敢上厕所、日间活动量过大、以及没有学会控制大小便等。
目前比较常采用的夜尿治疗法有:
◎ 训练孩子增加膀胱的容量。
◎ 减少晚间睡份摄食与盐分摄取。
◎ 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行为。
◎ 关心、重视孩子并减低孩子心理压力。
◎ 行为治疗。
6、强迫行为
儿童如果经常重复某些行为或动作就得注意,否则一旦变成强迫性行为就很难戒除。
◎面对强大的焦虑时用以缓冲的工具。
◎执着于二种不同的观念而造成心理的冲突。
此症多采用心理治疗法治疗,一般可分为个别治疗及游戏治疗。
7、攻击行为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会表现出敌意、不服从,甚至有身体、语言等攻击行为。
攻击性强的孩子通常拥有一个拒绝、苛求、训练不一致的家庭,同样地,这些孩子比较容易遭受一般性的挫折且其挫折容忍度偏低。
其治疗通常须要:
◎改善管教方法,不要用严苛、打骂的方式。
◎改善家庭环境:提供温暖、接纳、关怀的环境。
◎善用增强鼓励的方法,当孩子没有攻击行为出现时,应予以鼓励、赞赏。
◎攻击性过度强烈时,宜带往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