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身体的禁锢对儿童意味着什么
扩展阅读
儿童艾莎辫子怎么画 2024-09-23 02:08:52
歌词什么陷阱 2024-09-23 01:20:05

身体的禁锢对儿童意味着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9-22 17:35:50

❶ 第二章: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第四节:不同阶段的身体发展特征

我们的身体是人真正存在的处所,是一个人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和心灵的家园。

我们相信儿童的成长都将从身体开始,同步经历着情绪与感觉,然后上升到心理、认知与精神,这是人内在不同的存在层面。这些不同的层面创造了一个内在的拥有自我的生命的伊甸园。这个生命内在的花园就如同一个外在物质世界的花园一样,鸟语花香,景象万千。

要创造什么样的伊甸园,必须让儿童自己做主并从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开始!

人为什么不像动物那样在出生几个小时内就会行走,为什么不像猴子那样生来就会灵活地攀爬,为什么不像豹子那样很快就能敏捷地奔跑?

人和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在人的生命密码里,拥有审时度势地把身体调整到适宜当时当地情况的机制;动物的生命密码里只有基本的生存机制,它即使能适应新环境,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人拥有精神的感觉,动物只有基本的感觉;人拥有丰富而景象万千的情绪世界,继而成熟到非常美妙的情感,而高等族类动物只有基本的原始情绪;人拥有强大的认知、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丰富的思想,而动物只有仅为生存而拥有的有限的生存智慧;人拥有伟大的精神,而动物却没有;人拥有创造的天分,几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都蕴含着意识和精神,同时也拥有动物的所有特征,而动物却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层面。只有人可以完全用身体表达一种纯然的精神。如此丰富和神奇的人,其生命也必定是美妙和自由的,就是这种奇妙,让我无比感动。

13岁的青青说:“人的身体是豪华版,动物的身体是普通版,昆虫的身体是简陋版。”①

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婴儿的反应而知道婴儿已经有感觉了,听到婴儿的哭声就知道他有情绪了。如果我们再略微仔细观察,就可以了解到婴儿既有探索外在环境的驱动力,同时也拥有探索内在环境的驱动力。但所有的探索首先都是从身体开始的。

对于婴儿来说,刚开始他并不知道身体是自己的,所以他发现了之后会非常惊喜。发现自己有手、有胳膊、有腿,就像发现了外在的物件,像发现了奶瓶、杯子、饼干一样高兴。婴幼儿在使用身体的过程中发现身体的基本功能,在这种发现中他的身体首先苏醒了。刚出生时,他还只会用自己的嘴,然后嘴发现了......接下来可以支配手了,这可能是让婴儿非常兴奋和喜悦的最大发现了。他充满激情地让自己的手使用到所有可以使用的地方......然后是走,完全投人脚的使用中......他通过这个过程创造了自己的身体,让自己的身体归属于自己。这种感觉和发现就如同青春期身体的变化一样,使人充满了兴奋、好奇和探索。

婴儿首先在无法走动的境况中启动可以启动的部分,他自由地扭动颈部和头部,然后是用嘴发动起手,再用手去抓、拿、扔,用脚做蹬的动作;然后他开始用腿带着自己爬行,让自己的手到处抓,这个过程大约会持续一年;再发现可以用腿来行走,于是他开始到处走和跑,这个过程大约也会持续一年;再发现可以让自己的身体跳跃起来,于是他开始见高处就跳。从爬行到蹒跚,到跑,到跳,到尝试从不同的高度往下跳,这个过程也就是释放走动、奔跑的生命的过程。

每当身体的一种功能被唤醒,儿童就会尽情地重复使用,并反复练习而没有节制。0~6岁的孩子通常要一直活动到自己困了、累了才会躺下。这正是他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他满怀激情地运用他的新发现,并创造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分。这个过程是自发的,这同有意识地支配身体有着根本的区别。

如果儿童的身体受到限制,这不仅会影响儿童其他部分的发挥和发展,而且还会让儿童失去对自己身体的感觉,进而失去对生命的感觉,最后和自己内在部分失去联系。

孩子在0~18岁这一时期,他的注意力究竟是阶段性地集中在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发展的某一项上,还是各项同步成长?在唤醒身体的同时,他的认知是否也得到了发展?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其成长的主题和副主题。

0-3岁的主题是唤醒身体的每个部位,副主题是孩子用身体发现、创造出内在的情绪、感觉、些微的心理和认知,这些被交融在儿童的身体活动里。成长的过程堪称一首生命的交响乐。

为什么要用“交响乐"这个词来形容?因为儿童的意识和身体并未分开,一切尚在发现和创造的初始。所以,每一部分都无法达到独立出来的状态,但这恰恰造就了儿童奇特的生命力。

观察到孩子这种浑然一体的生命特质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对于儿童,身体就是认知,就是感觉,就是情绪,就是心理,就是精神,它们是一体的, 并通过身体的活动来体现它们的浑然一体。当儿童在做某种身体活动时,他不仅在发现和探索身体,也在用身体的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这种奇特的能力只有儿童具备,其伟大和神奇超乎我们的想象。

在6岁以前,儿童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与精神都融合在身体的活动中,并通过身体的活动来发展和成长。儿童就是这样一个浑然一体的内在, 只有成长到一定阶段时,各部分才会一项项逐步分离,然后独立出来。自我也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当儿童发展到青春期,这些独立出来的一项项内在将会再次统合协调起来。这个过程似乎首先是一体,然后逐渐剥离、独立,而最终再统合协调在一起。这一生命发展既定的时间应该要到青春期。自我也在这个时候基本形成了,生命也变得协调了。

这有些像胚胎的成长过程。最初,一个细胞分裂成了相同而又彼此相连的2个细胞,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8个分裂成16 ......如此不断,当达到数百个时,生命世界既定的时间到了,这些原本一样的细胞好像突然具备了某种创造的能力,它们独立开来去创造身体里的不同器官。当这样的创造完成时,每一个身体器官都相对完好成形,并彼此联结,一个完整的身体便形成了。身体器官必须共同协作,有一个不合作,那就表明某一部分产生了病变。在生命的环境中,生命内在也有不同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彼此独立但又相互联结和协作。

所以,如果身体被禁锢,儿童就丧失了自己。

儿童不仅和母亲共生,和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 也和自已的内在环境浑然一体。由于尚未在意识上达到独立,就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开放和毫无防卫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使人拥有了创造的可能。我们能够看见,他们还没有成长到能将自己的内在部分独立和协调起来的阶段。

儿童的身体也和母亲的身体共生,就像在妈妈的腹中一样,同时也和周围一体,所以与外界环境共生的并不仅仅是内在无形的生命的各种形态。儿童不知道他与他需要的物体之间有距离,所以想要的愿望一产生,就扑过去拿。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这可以理解为儿童暂时还没有空间感。实际上,儿童在感觉上是将物体和自己看作是一体的。当然,当儿童拿不到时,他的身体就会被他自己发现了。动画片里也常有这样的镜头:人物把手臂突然伸长,拿到东西后再把手臂缩回。这个情境也是符合儿童内在意识的。这就是为什么延伸儿童的身体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发展认知的原因。

当儿童想吃东西时,他的嘴巴自然就动;当儿童内在产生一个心理活动时,他会立刻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当儿童思考时,他必须同时在做。他还不能坐到那里,让身体不动而仅仅让意识活动;当大脑活动时,身体必须也活动,这样儿童自己的认知活动才能被发现,因为儿童不知道他的认知可以从身体中独立出来。同样,当心理活动时,儿童也用身体的活动发现着他的心理。这正是儿童的特征。

儿童内在的一切(当然也包括他的思维和行为)是一体的,禁止儿童的行为也就等于禁止了儿童所有内在的成长。儿童的行为发展恰恰反映了早期创造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这些特征有别于成人的某些认识,诸如“儿童活动就是在锻炼身体”“要求儿童安静地听和思考”,这样的想法并不符合儿童的实际情况。这不是儿童的状况,而是成人各种内在功能独立之后的行为模式。

这种浑然一体是生命的早期特征。世界是物质的,儿童在物质世界里成长。物质世界最根本的特征是物与物分离的存在状态,每个生命个体的存在形式,也是以一种相对独立的、稳定的、完善的、相对封闭的系统存在。这是每个个体生命存活的一个模式, 它不像生命本身是一条浑然一体的流淌的河流。因此蕴涵在生命中无形的浑然一体的内在环境, 也必将在逐渐的成长和逐渐的自我创造中达成与物质世界的协调、协同,那就是逐渐地将内在的一切剥离开,再独立出来,并将各个部分辨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最后再将各个部分统合起来,这就是生命成长的艺术。

童年时期对自己内在环境剥离得不好或者辨识不清,那么成年后就会在各方面与他人共生,也就是依附于他人,并迷失自己,失去内在的独立和稳定。这样与他人建立的关系仍然会像婴儿与母亲的关系一样, 附属于他人并被他人掌控,也就无法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与他人独立而和谐的关系。共生是童年期的一种生命特征,如果成年后还残留这种共生,就表明个体仍未发展成熟。此时个体内在的环境就会因不稳定而无法平衡,也会和其他人产生混淆,我想成人的痛苦或许就源于此。

内在部分看上去独立存在而又无法完全独立的成人,会习惯性地以分离开的思维观察儿童。成长的复杂性就在于不能保证每个人的历程都能从浑然一体中剥离出来,走向独立,然后又回归到浑然一体的生命状态。这时候的一体,就是另一种不同的生命景观了 。生命内在的分离是必然的,但回归并再次浑然一体就不一定是必然的了。回归是一种超越和抽离。当我们跨过了童年的门槛,却没能完成回归历程时,我们就不明白儿童了。

非常有趣的是,7岁以后,儿童基本完成了分离的过程,已经发展出了其他部分。为自己创造一个内在的环境后,可以用发展出的意识支配身体了,但没有了浑然一体的状态,身体反倒不再像7岁前那么自如了。儿童开始用已经发展起来的相对独立的、可以和身体分离的思维支配自己的身体时,又会像婴儿那样笨拙,好像第一次使用自己的身体,第一次协调身体的功能一 样。 技能性的自我训练便开始了,比如玩跳马、跳绳、蹦蹦跳,打各种球。

儿童在6岁以前,年龄越小,其身体活动越不受限制,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自然天成。但7岁以后变化就悄悄到来了。孩子开始用已经成形的意识支配自己的身体,身体要开始接受认知的领导,并反应、协调认知。心理压力一旦出现,身体的表现便不自如了。这需要一个过程,经历这个过程之后,认知、意识和精神就被融进了身体中。我们将此称为身体的艺术,如舞蹈、体操等运动项目。这样有意识的自我训练为青春期真正意义上的运动和精神的表达拉开了序幕。

我们幼儿园里各班是混龄的,2岁半至6岁的孩子都在一一起。 老师正将一组健脑操动作示范给孩子。动作很简单:抬左腿,右手拍在左腿上;抬右腿,左手拍在右腿......依此循环。有趣的是,当要求他们有意识地去做这个动作时,有些孩子似乎做不来,他们用意识支配了手的时候,腿却不受支配了,似乎他们不能将腿和手有意识地协调起来。有意识地支配身体的动作,这种乐趣并未被这个年龄的孩子发现。很快孩子们就不感兴趣了。包括每年的演出活动,只要有这种需要有意识支配的集体舞蹈动作,如果不要求或是用特别的技巧,孩子们就没有办法做到。他们站在舞台上,动了手就忘了脚和腿,动了脚和腿就不知如何动手。而且有的孩子就站在舞台上,一动不动地观察着舞台前的成人:有的孩子则觉察着自己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们还没有在身体上获得自由。发现和创造本身是这时候孩子们身体的自然状态。恰恰是这种天使的状态,常常打动着我们。

所以,一个孩子会在长达半年甚至1年的时间里用嘴到处“品尝”,在3~4个月的时间里用屁股行走,在2-3个月的时间里用手下楼梯或者把类似盆、锅的东西往头上顶。这时的孩子还不能把自己的身体整体性地组织和运转起来。到了3-4岁,上下肢的协调性好了起来,冒险也就开始了。到了4-6岁时,儿童可以灵活运用身体了,不仅如此,他还会开始自然地用身体创造和发现自己内在的心理和精神。

3~7岁的生命发展主题是:协调和联合身体的所有功能,全面地发现和创造自己的世界。协调本身就变成了儿童生命中的一种成长的能力,为其后心理、认知以及其他部分的协调整合奠定了更为复杂和高级的基础。

到了7-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弹珠、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几乎在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他们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但真正的体育运动出现在12岁以后,那时他们才会有体育中的精神激情。

舞蹈成为这个年龄的最爱,它比体育活动更受孩子欢迎。演出成为每个孩子通过身体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核心活动。每个孩子都有权参加,他们可以自己选择音乐,可以自己创造,没有人有权力把某个孩子排除在外,因为我们是要给所有孩子提供成长的环境,他们受教育和成长的机会是均等的。让他们参加演出并不是为了竞赛和选拔——这是社会的行为。 舞蹈中,可以看到身体获得自由的孩子,他们生命力的激扬和彰显。每一次观赏演出, 家长们都感动得落泪。每一年我们都会组织一次“教育之旅”, 父母和孩子都到学校里体验。一位教育旅游者在看完演出后说.“ 身体原来可以这么有生命的活力,可以这样自由地表达。生命真的太奇妙了!"

孩子既可以处于坐在桌前的完全的认知中,也可以处在跑道上完全的运动中,又可以处于完全的舞蹈中,这正是青春期生命的象征。

青春期,其重要性相当于0~3岁时期,是人一生中第二次身体发育和产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精神发展非常迅速。青春期以前,儿童透过自由的活动创造一个蕴含着生命内涵的身体,为未来的精神的身体建立一个母体。对于青春期之前的儿童来说,奔跑时则愉悦而自由地奔跑,他们在和伙伴的追逐嬉戏中感知身体本身,同时也发现和创造着生命内在的其他部分。愉悦和自由的儿童不断地在一些台阶、衡木、坑洼处、水沟里等凡是可以考验身体自由运动能力的地方不厌其烦地攀爬行走。他们高呼着从滑梯上滑下,大叫着跳下水,在雨天里快活地奔跑,竭尽全力张扬着自己,张扬着终于可以完全使用身体每一部分的喜悦。对他们来说,身体自由了,他们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体。

青春期的发育过程像生命乐章的一个小高潮。青春期,是身体真正发生飞跃变化的时期,就像海豚从海面上一跃而起, 这个成长过程充满激情。青春期的孩子,生命力的激情成熟地蕴涵在每一个细胞里。 像鲁道夫·斯坦纳所说,青春期孩子的脊椎像一把正在激情演奏中的大提琴,对身体内部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当然,这时候身体的发育,一定是根据不同孩子的成长和自我创造的情景来展示的。这就使身体存在于不同的层面:全然的动物式的发展和探索,带有情感的生命的探索,带有精神的身体的演奏......当青春期来到,一切都可以独立操作了,身体自由了,就被无意识地遗忘了,注意力也就被集中在了更为高级的层面。

青春期到来时,身体不是被发现和使用,而是孩子从内部萌动出一种身体的新的感觉。他们突然发现了身体内在更深处的秘密,身体不再是为了身体,其他的特质也发展和独立起来。我们可以用发展完善的头脑来支配身体,可以让身体表达我们的想法、感觉、心理和精神,身体成为我们表达自我的最亲密的伙伴,这令人惊喜。自此以后,我们的内在环境和自我都开始在身体上呈现出来。至于如何呈现以及呈现出来的状况取决于青春期之前的发展和成长。身体的秘密就是在身体的深处蕴藏着非常多的激情、创造、精神和爱。

经历了十几年的成长,儿童不仅创造了自己的身体,发展了自己的情感、心理、认知和精神,更重要的是儿童自己创造了一个自我。这样就长成了吗?这样就被创造出来了吗?精神胚胎首先为我们自己创造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同时也是美妙的、旺盛的、活力充沛的身体。这个身体与我们一体,成为自我最好的伙伴。

在人的身上,只有身体本身和精神才能表达出一种需要张扬的激情。这正好是人成长的一个循环,身体是初始,精神是结果。

所以,当我们用眼睛观察一个成人,他的躯体可能看上去是原始的,处于动物状态的;可能看上去是社会的,带着因生存的艰辛而残留的盔甲:可能看上去是理性的,是彰显人性的;可能看上去是精神的,在他的每一条皱纹里洋溢着爱和喜悦。当我们看到不同层面的人,我们就有不同的感受。人的成长历程会反映在他成人后的身体状态里,因此我们可以从他身体的背后看到他生命的成长迹象。

❷ 家长禁锢孩子交际圈,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一、孩子的“小群体”对成长的重要性有哪些?

1、可以找到述说心里话的同龄人。

❸ 母亲禁锢儿子28年致其精神失常,她为什么这样做

母亲禁锢儿子28年致其精神失常,她为什么这样做?

一、这位母亲为什么要禁锢自己的儿子?

这件事情发生在瑞典,有一位母亲从孩子上七年级开始就把孩子禁锢在了家中,不让孩子外出长达28年之久,在这期间,孩子和外界完全没有接触,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之前曾经有一个孩子,但是在三岁的时候,这个孩子就夭折了,后来生了小儿子之后,他就开始表现出对孩子过分担心的情况,直到孩子上七年级的时候,他觉得孩子的性格太外向了,而且他有一点控制不住孩子的成长,所以他才会采取这样的办法将孩子永远地留在自己的身边,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不让孩子出门20几年的时间里,只有这位母亲和外界有过接触,亲戚,朋友以及邻居们根本就没有见过他的儿子,所以他禁锢孩子的原因就是害怕孩子受到伤害,但是这样的方法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❹ 家长应该放任孩子自由玩耍吗

周末的时候,带孩子、老人一起去公园玩,跑累了就支上帐篷脱了鞋光着脚丫坐在地垫上玩。可是刚坐下来,孩姥姥就拿出湿纸巾不停的给孩子擦手,擦嘴,要吃水果擦手是应该的,可是没想到,接着姥姥又用湿巾给孩子擦起了小脚丫,擦起了鞋底!还一边擦一边说“看丫丫上,鞋上都是土,多脏啊”。

吃完水果,孩子试探着想光着脚丫在草地上、土地上跑着玩,小脚还没伸出地垫,就被姥姥一嗓子喊回来了“别下地,脏,快回来,要想玩得穿鞋”。

“妈,让孩子光着脚丫去接触大自然吧,让她自由地玩吧,只要看着她别被扎到脚就行了,脚脏了洗洗不就得了”。

妈妈突然意识到也是啊,于是带着孩子在草地上,土堆上追着玩。看到孩子疯玩的快乐的无拘无束的样子,大人的心好像也释放了似的。

玩法四:雨后踩水

下雨天就只能趴在窗户边看雨滴?当然不!每个孩子都爱玩水,看到水就兴奋的不得了,所以怎能错过下雨天出去和雨滴做游戏,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机会呢。穿上雨衣雨鞋,感受雨水,享受自然。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娟子妈妈有话说

怎么样,看了上面的Messy Play——自由玩法,你做好准备了吗?

最后我再啰嗦一句啊:家长一定要少参与,少干预!

只要为孩子准备好玩的材料和场地,在旁边默默看护,特别是小宝宝,不要让他误食小物件,确保孩子安全即可。

相信很多家长都问过这样的问题:怎么让孩子更自信、更勇敢、更大方一点?怎么让孩子性格更活泼、更开朗,更健谈,社交能力更强一点?

建议不妨从解放孩子的身体束缚,让孩子从Messy Play——自由玩耍开始吧!

微信公众号 【娟子妈妈讲故事】

❺ 父母囚禁孩子是什么心理问题

控制欲。心理上控制不了就在身体上控制。
权威性。想让孩子害怕自己、听自己的话、继而也是控制孩子的思想。
当然不知道这对父母是处于什么想法把孩子囚禁,也可能是怕孩子受伤害,因为父母可能在社会上受过心理上的创伤,所以不想让孩子出去,这个是保护欲和对社会的恐惧。

❻ 父母囚禁孩子 不让孩子出门

心理上控制不了就在身体上控制。
权威性。想让孩子害怕自己、听自己的话、继而也是控制孩子的思想。

当然不知道这对父母是处于什么想法把孩子囚禁,也可能是怕孩子受伤害,因为父母可能在社会上受过心理上的创伤,所以不想让孩子出去,这个是保护欲和对社会的恐惧。

❼ 过度保护对幼儿脆弱

(一) 过度保护影响幼儿健康的发展

1. 适应能力差

小班3~4岁的幼儿在适应能力方面的目标之一: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观察发现,过度保护下的幼儿适应能力比同龄幼儿差,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往往会出现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感到焦虑,紧张等现象。四岁的皓皓每天都是奶奶抱进教室的,而后就会“标准”地坐在小椅子上,不说一句话,椅子总是靠在桌脚上;老师拿出玩具给他玩,他一动也不动;老师帮皓皓把椅子放正,他总是倔强地放回原位;一天中不会与小朋友有任何的交流,偶尔会抹抹眼泪,老师问他怎么了也不说话。在与皓皓妈妈的交流中了解到,皓皓是在奶奶的“宠爱”下长大的,平时除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少接触过其他人,入园前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奶奶度过的,即使难得下楼玩奶奶也不放心总是抱着的,妈妈还表明该教的规则我们都教给孩子了,孩子很听我的话,在得知皓皓在园的表现后妈妈表示在家和皓皓说过上课要做端正,椅子那样放是因为皓皓说边上的小朋友总是会碰到他,所以妈妈让他坐的离边上小朋友远一点。

从观察和访谈中不难看出皓皓是生活在过分限制的环境下的,来自家庭以外的影响几乎都被切断。而妈妈在皓皓成长中扮演的更像是一个“权威”人士,强调孩子要听话,服从,以讲大道理的方式告诉孩子他还没有接触过外界的环境,使孩子过分拘泥于规则,失去了个人意志,按部就班成人的思想。而奶奶则把孩子过分的幼稚化了,表现为身体接触过多,而这样的身体接触实则是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禁锢了孩子探索外界的脚步。

2. 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差

观察发现过度保护下的幼儿生活习惯差,生活自理能力低下。3~4岁幼儿的目标为:在提醒下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鞋袜等。而过度保护下的小班幼儿几乎达不到这点要求。例如:四岁的鹏鹏每天午睡都要老师陪在身边,只要老师离开他身边鹏鹏便会大声吵闹,或是去影响旁边小朋友休息,老师每天都要陪着他一个多小时,遇上到了起床时间但他却刚睡没多会儿的情况,叫醒他后便会大哭大闹。在教鹏鹏自己穿鞋时,他试了两次穿不起来便猛力跺脚又哭了起来。鹏鹏是家里的独子,爸爸妈妈平时工作繁忙,是爷爷奶奶帮忙照顾的。妈妈表示孩子在家睡觉就不是很规律,只有真的玩累了才肯睡觉,平常衣服鞋子也都是大人帮忙穿的。从中不难看出长辈们的代替包办已经影响到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二) 过度保护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 自我中心比同龄幼儿更重

过度保护下的幼儿在家里一贯处于中心或第一的地位,使幼儿产生牢固的一切以“我”为中心的观点、态度和行为模式,不了解别人,更不会关心体贴别人,从来也不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研究也表明了儿童时期的自我中心很可能成为成年后极不健康又极难改变的性格的核心。

❽ 父母软禁孩子,不让她出门合理吗

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好好看看青少年保护法。 软禁自己的孩子是对孩子精神上的禁锢,是一种严重精神伤害。也是父母没有能力教养孩子、引导孩子的表现。 如果怕孩子和不良团伙接触,短时间采取隔离还有情可原。如果长期软禁,会适得其反。家长关住孩子的身体,却不能关住孩子的心。如果父母有能力(包括父母求助社会帮助的能力),父母会从思想上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环境中的不良影响,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行为。禁闭等强制高压的外部限制方式,只会有一时之功效。 采用软禁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家长,往往是那种专制、粗暴、忽视孩子身心需要的家长。孩子表面上畏惧他们,内心并不尊敬他们,不信任他们。在家庭内部体会不到温暖和父母的爱,与父母离心离德。由于极度渴望关爱和安全,很容易被不良团伙吸引。如果孩子行为出现了严重问题,那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需要好好检讨自己对孩子的方式,反思自己的行为,改善修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不是一日之功。 如果孩子能够感到家庭的温暖,家对他(她)就有吸引力;如果孩子选择逃离家庭,这本身就说明了家庭对她的情感出了问题。 孩子的心不是一天受伤的,受伤的心的修复要父母长期的耐心和爱心。

❾ 双子座儿童性格解析


聪明好动的 双子座 儿童

生性好动

双子座孩子生性好动,那么一辆供小孩子儿在里面爬着玩的携带式围栏将是必需之物。对此我不敢苟同。双子座孩子的本性是促使他去寻求、探索和学习,所以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内对他就可能意味着残酷无情,更糟糕的是,这种身体上的禁锢将带给他精神上的厌烦。因此把他关在围栏里的时间必须是短暂的。对双子座孩子的自由给予太多的限制和阻碍,会导致他很难摆脱的感情上的沮丧。请记住,他的象征是空气,而空气是不停流动的。要保证,在你需要把他圈起来时,给他提供各种各样的玩具和众多花花绿绿的画书,来吸引他的注意才行。

双子座的孩子以他们那小鸟般敏捷的动作使年龄大而性格沉稳的人感到紧张。成年人总在告诫他们,别再坐卧不宁,要有耐心,一次干一件事。然而同时做两件事对他们来说却是最自然的事,被墨守成规或沉静的人称作坐卧不宁的状态,对于双子座孩子来说,恰恰是正常的活动状态。让双子座孩子觉得,只有模仿比他缺乏生气、行动迟缓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多的赞许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尽量提醒自己,使性格内向的成年人担忧的、行动敏捷的双子座孩子,和使敢作敢为的成年人恼怒的、沉默胆小的摩羯座孩子,都恰恰表现着他们自我。想表现自己并非易事,因为人们总是力图改变别人的性格。

一心可二用

双子座孩子说他能够同时既做作业又听收音机时,他或许说的是真话。如果他的学习成绩也挺好,更说明他是对的。双子座孩子决不满足于在同一时间只追求一个目标。他们就像要用一次生命获得二次生活所得,尽其所能地尽快吸取一切可能得到的知识。他们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坚持把某个事情完全学会的耐心和意愿。要警戒你的双子座孩子,别让他把自己敏捷的思维和善辩的才能在不求甚解中浪费掉。

由于你的双子座孩子在去某地的时候总是碰到一些新鲜事,所以你会发现他很少守时。你还会发现,他很少静听别人讲话而不插嘴,这是由于他能够很快理解别人的意图并且不愿聆听其中的详情。他或许喜欢重复别人的话,但他却不会允许别人这样做,这自然会激怒别人。在课堂中,一只苍蝇,一片彩色的纸条,或者室外的一缕青烟都可能分散他的注意力。要使他精力集中可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一旦你吸引也他的注意力,他那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你得大的回报。

❿ 用“听话”禁锢孩子,对孩子有什么危害

越小的孩子越没有能力去考虑他人的感受,他们往往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从小就特别会察言观色,特别听话,那么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在和父母相处时感觉要得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他的表现满足了父母的要求和期望时,他才是被爱的。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非常没有安全感,没有自己的立场和主见,也不敢表达自己的心声,而且往往特别在意外界对他的评价。对于父母来说,听话的孩子当然更好管,更好带。所以很多父母会要求孩子听话是出于对自己的需求。但是就像刚刚说到的,要孩子听话,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自主意识,在抹杀孩子的未来。所以一方面父母要认识到,过分听话的孩子其实不是好事。当然有自主意识,特别有想法的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相当挑战的。父母不要贪图一时的舒服和轻松,而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