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教授儿童哲学需要具备哪些知识
扩展阅读
动漫人物如何画呐喊 2024-09-23 06:41:59

教授儿童哲学需要具备哪些知识

发布时间: 2022-09-21 18:03:53

㈠ 儿童哲学——让孩子像苏格拉底一样思考

“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是美国着名哲学家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创立的。他在大学任教期间,发现大学生的思考能力普遍比较薄弱。经过深入研究,李普曼认为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儿童时期的教育方式至关重要。1969年,他的着作《哈利·史图特麦尔的发现》发表,成为“儿童哲学”诞生的标志。

李普曼借用古希腊哲学对话的形式,创造了具有启发性和民主合作精神的研究性团体——哲学教室。哲学教室的最大特点就是尊重儿童,鼓励儿童以谈话的方式来增进彼此对问题的了解。儿童在讨论问题时,不仅要说出自己的看法,还要能够说清楚自己的理由。理由比答案本身的正确与否更为重要,因为思考过程才是儿童哲学教室的重点。哲学教室的老师们不进行讲授,更不灌输,而是与孩子们一起进行群体研究。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着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突然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父亲说:“我并不是雕刻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唤醒?”苏格拉底疑惑地问。“是的,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头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里解放出来而已。”教育孩子其实就是要做唤醒工作,当孩子的求知欲望与生命力量被唤醒之后,孩子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而这个探索过程,也就是孩子自我唤醒心灵智慧的过程。

“儿童哲学”认为,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的大脑中潜藏着丰富的思考能力。他们充满好奇,甚至经常提出成年人难以回答的、富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如“为什么人会说谎?”“我从哪儿来?”“人类比动物高级吗?”然而,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灌输,不注重孩子思考能力的引导与唤醒,孩子的探索精神便随着长大而减退。

儿童哲学课堂注重倾听、思考与表达。学生围城圆圈,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看到其他人的表情动作,也能清晰地听到他人。课堂一般以游戏开始:拿一件刺激物(如:一瓶矿泉水,一根绳子,一张纸……),依次传递,第一个拿到刺激物的同学用这样的句式说“我想用它……”,下面的同学则使用“感谢你用它……,我想用它……”,每个人说出的都不能跟别人重复。这就要求儿童认真倾听他人,同时不断思考调整,集中注意力。

接着,老师讲一个故事,或播放一段视频,儿童根据这个故事/视频分组讨论,提出相关问题,并记录下来。然后各组成员用“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因为……”并在组内确定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讨论结束,各组派代表说出本组最有价值的问题,并陈述理由,各组陈述完毕,全员投票,选出所有有价值的问题中最有价值的问题。

最后,使用最初的刺激物,依次说出自己从这个故事/视频中得到了什么。

这个流程,用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也适用。如,二年级语文课《树之歌》,可以以树作为刺激物“你了解什么树,它有什么特点?”“柳树春天发芽。”“感谢柳树春天发芽,椰子树生字在南方。”接着,利用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讨论有价值的问题。最后通过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如此,语文课文教学就不再是简单地读课文,学知识,而变成儿童发散思维,探究问题的过程。

当然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故事内容以及流程要简化,最好用在班会课上,讨论与他们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儿童哲学引导孩子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具备更强的提问能力和讨论概念性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体现于儿童哲学课程中,更显现贯通于整个课程体系,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儿童哲学课程对孩子们的帮助,还体现在他们学习习惯的培养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别人的否定、敢于质疑不同观点、更愿意倾听他人的一件、通过不断思考做出自己的回答。

㈡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进行儿童哲学教育

儿童首先应该学会生活常识和识字。教得好其中己有哲学,无须明着教哲学。

㈢ 小学生哲学问题有哪些

“幸福是什么?”“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不幸福的事情?”前日上午,江苏扬州梅岭小学西区校举办“2015新儿童教育论坛”,一堂关于“幸福”的儿童哲学课程引起不少家长的注意。记者了解到,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梅岭小学西区校将开设一门新的课程——儿童哲学课,这门课程将成为必修课。
儿童,哲学,当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或许有人疑惑:哲学,大人还搞不清楚呢,儿童,有必要学吗?
曾有人这样回答:如果你只想让孩子现在做一架应试的机器,将来做一架就业的机器,当然就不必让他“学”哲学了。可是,倘若不是如此,你更想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哲学就是“必修课”。通过对世界和人生的那些既“无用”又“无解”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哲学给予人的是开阔的眼光、自由的头脑和智慧的生活态度,而这些品质必将造福整个人生。
开讲了!
什么是不幸福?“被训斥”
在前日的“2015新儿童教育论坛”上,扬州梅岭小学西区校韩莉梅老师率先讲解了一堂“幸福”课。
“什么是幸福?”课程一开始,韩莉梅给孩子们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并让孩子依次到黑板上去写下心中的幸福。黑板上的答案有健康、平安、和睦、父母的爱等,随后,韩莉梅又通过引导,让孩子写下“什么是不幸福”,此时学生的神情变得有些凝重,黑板上变为灾难、被训斥、批评、父母受伤、朋友离别等答案。
之后,韩莉梅通过一组漫画故事,让学生探讨一只绵羊的幸福与不幸福。现场,记者发现,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门。“我被老师喊到办公室训斥,我觉得不幸福。”“有一次,我在超市看到售货员在用别人的卡买东西,窃取别人的钱,但我却无法阻止这些,当时觉得不幸福”。
韩莉梅表示,这也是她第一次上这样的儿童哲学课程,感觉压力很大,“这样的课程难度其实比一般的语文课难度还要大,因为它要启迪孩子们的思维,同时内容又不能太空洞。”
她感觉,一堂课下来,孩子们能从细微处发现幸福,知道幸福无处不在,目的也达到了。
教什么?
不讲理论,从生活中领悟道理
梅岭小学西区校副校长李吉银告诉记者,开设这样的讨论课并非一时之举。“这节课只是一次预演。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们将新开一门课程,这就是儿童哲学课。”李吉银表示,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将在三到六年级学生中开展,三四年级一个月上一次,五六年级则是每两周上一次。并且,哲学课将拥有和语文、数学等课程同等的地位。
李吉银表示,这门哲学课将主要围绕“人”来展开,区分开思想品德课。
“我们的哲学课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深,不会教授小学生深奥的哲学理论,而是带领他们从生活中的哲学入手。关于幸福的讨论只是一个尝试,未来我们将围绕‘人’展开很多话题,比如人与生活、人的存在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等。”
课程形式将以讨论为主。“目前,孩子们所学的仍然以死知识为主,缺乏对‘人’以及‘人生’的讨论。现在的孩子温饱都不愁,但为什么还有很多孩子不快乐?我想象这样每个月专门抽出时间,跟孩子们聊聊人生是非常有必要的。”李吉银说。
据介绍,这门课的教材将由该校老师以及外聘的哲学教授、研究院专家等共同编写,这项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同时,授课教师将以该校其他课程老师客串为主,该校也将在开课前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学习。
韩莉梅介绍,哲学课将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可接受程度分门别类开设,以发现和思想为主题,课程形式多样,包括听故事提问题、讲寓言想道理、说成语悟学问、开时事论坛和办辩论演讲等。
添负担?
不考试,过程比结果重要
韩莉梅还表示,这门课的教授难度比较大:“和语文课不同,哲学课必须要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引导,没有直接灌输。同时,授课内容不能太生硬和空洞,否则就失去了开这门课的意义。”
未来,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也会有哲学必修课吗?李吉银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在探索中,所以不想一下子铺开。等将来成熟后,我们会继续推进这门课的开展,这也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此外,对于“该课程怎么考核?会不会增加孩子负担”的问题,李吉银认为这并不重要:“虽然是必修课,但我们不打算对这门课进行书面考核。过程远远比结果重要,如果孩子们能够在平时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并且获益良多,那还需要考试干什么呢?”
据悉,小学开设哲学必修课,这是扬州乃至江苏的首例。
学生们喜不喜欢上哲学课?五年级学生马梓凯表示,这门课和其他课很不一样,大家看了故事要说自己的想法,氛围轻松也很有意思。“课堂上,老师先讲一个故事,再让同学们从中发现问题并展开讨论,可以产生质疑,可以各抒己见,氛围很轻松。”五年级学生翁乙铭说。
“对于老师来说,这门课也在鼓励着我们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因为每个绘本故事都是由老师自己编写的,编写中必须思考,如何将课上得生动有吸引力。”李吉银表示。
小小年纪能够理解多少? 该校副校长解释说:“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将哲学引入到小学课堂的学校,所以免不了外界的压力,但现在的父母思想比较开放,透过孩子的表达和变化,家长也会慢慢接受。”
专家观点
哲学教育 应加强引导 青少年思考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吕嘉认为,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青少年时期即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毕业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一个人成长成人的关键时期,人的教育尤为重要。
吕嘉表示,目前我国初等、中等教育阶段的哲学教育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时间晚了,二是内容深了,结果导致我国初等、中等教育阶段的哲学教育只让学生记住一些哲学概念与原理,却不能引发他们对自我认识的哲学思考。
所以,吕嘉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哲学教育更应当自觉引导青少年的思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认识劳动的意义,认识自我,并积极投身自己所喜爱的创造美好生活的事业。
他山之石
英国研究表明 学点哲学 有助成绩提高
英国一项研究表明,为小学生每周上些哲学课可以显着提高他们的数学、文学及写作水平。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由教育募捐基金会主持的这项研究在英国48家小学的约3000名9岁~10岁(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中开展每周一小时的哲学课程,以提高他们的提问、论证以及辩论能力。结果发现,孩子们的数学、文学甚至写作等各科成绩均有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对于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效果更好。专家指出,研究结果令人鼓舞,对于那些弱势群体学生,可以帮他们迅速地赶上同龄人,缩短富裕与贫困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
此外,哲学内容还有利于小学生们提高自信心、自尊心及耐心。

㈣ 当前国际上儿童哲学的几种内涵

儿童哲学:内涵与意义

自18世纪开始,以“发现儿童”为标志的现代儿童观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为人们所接受。儿童观的日益成熟与饱满为儿童哲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普曼对儿童哲学的发展起到开创性的作用,而同一时期的马修斯也对儿童哲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李普曼于1969年在其着作Harry Stottlemeire’s Discovery(中译本为《聪聪的发现》)中提出了“儿童哲学”一词,并被称为“儿童哲学之父”。而马修斯则从理论的角度,将这一概念系统化、学科化。 [1 ]
一、儿童哲学的内涵
儿童哲学就其广义上说,并不只是指李普曼所发起的儿童哲学探究计划。我国学者刘晓东指出“儿童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包括“儿童的哲学”(children’s philosophies)、“童年哲学”(philosophy of childhood)及“儿童哲学探究计划”(philosophy for children)等三部分。
(一)儿童的哲学
“儿童的哲学”可以界定为儿童关于世界(即常说的宇宙人生)的观念,既包括儿童的好奇、困惑、探究,又包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阐释。 [2 ]美国学者马修斯在其着作《哲学与幼童》中收集了大量的儿童言论,并从哲学方面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分析,用实际的案例证明了儿童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及对世界的看法。无独有偶,我国学者林德宏通过对儿子苗苗的童年时期的观察,也确认了儿童具有哲学思维的事实。
(二)童年哲学
“童年哲学”则被视为与科学哲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等学科类似的哲学分支。童年哲学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童年的概念、童年的历史、童年的比较文化研究、儿童观、儿童的权利、儿童的艺术、儿童的社会地位、儿童认知和道德发展的理论流派等问题。 [2 ]马修斯为

㈤ 提高儿童哲学思维最好采取什么方法

多多单独接触社会,单独意味着自主,群体意味着被组织。个人认为家长如果有时间的话就自己教,只教些基础的东西,不要带有价值观、世界观,这些东西要让他自己去领悟;没时间的话送学校,成绩不是重点,重点是不能被限制思想,等到初中毕业就可以回家自学了,这个年龄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间让他多多接触社会自己从社会中领悟适用于自身的道理,家长只从旁指点,当他思想成熟时大约也20+了,这时他应该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了,不会被别人轻易影响了。如果他还对科学知识有兴趣的话可以再去复读了。

㈥ 儿童哲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让哲学走进儿童的生活
李普曼是美国着名的儿童哲学教育家。和哲学家马修斯把儿童哲学确立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的目标不同,李普曼一直致力于提高儿童的批判思维能力,关注如何把哲学课程带人儿童的生活。
他在新泽西的蒙特克莱尔创立了儿童哲学促进机构,一直致力于哲学在儿童教育中的普及工作。几乎在马修斯出版《哲学与幼童》的同时,李普曼出版了《课堂中的哲学》。此前,在1978年他已经编着出版了《与哲学一起成长》一书,对儿童与哲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二)教育重建:让学校生活成为哲学“冒险”
在1970年之前,美国的小学里没有哲学课。“几个世纪以来,哲学一直是大学生或研究生们的专利。而今,为什么要在已经排得满满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加上哲学课呢?”这是因为今天的教育过多地强调工具价值和外在价值,而忽视了内在价值。儿童需要探究与发现,需要对意义的理解,甚至某种冒险经历——“为什么儿童的整个学校生活就不能够成为一次冒险呢?”四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李普曼提出了教育重建(Ecational Redesign)的概念。和马修斯从哲学家的角度欣赏儿童不同,李普曼把对儿童哲学能力的欣赏直接转换为教学实践。
李普曼指出,儿童不仅希望理解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想知道它发生的目的和引起它的动机,并进行自己的推理。例如,大人试图对一个2岁的孩子说:“看,天空真美。”孩子则回答道:“很美,谁画的呀?”孩子发现人们创造一些美好的东西,例如一些美丽的画。天空很美,因此它也是被画出来的。哲学始于惊奇,而“成人已经学会接受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混乱,并把它们看作理所当然的。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不再好奇事情为什么是它们现在这个样子。”也许,是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停下来惊奇与思考了。而在儿童的生活中,涌现的所有事物都带给他们谜一样的感受。“为什么在水坑的表面能够看到彩虹的颜色呢?”“因为水的表面有一层油啊。”面对成人这样的回答,孩子也许不说话了,但他的困惑依然存在。为什么有油就有彩虹呢?为什么游泳池的水看起来蓝莹莹,捧在手上就变白了?为什么这个引起那个?成人并没有解决孩子的疑惑。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还把儿童称为“道德哲学家”。《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贾德也说“小孩子应该比较可能成为好哲学家。”
在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李普曼和他的同事在中小学进行了长期的哲学课程实践。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所有的哲学课都不安排在学校的第一个课时或最后一个课时进行。《混乱中的儿童——儿童的哲学体验》一书介绍了李普曼等人1987-1989年在华盛顿的公立学校中进行的儿童哲学课程。在他最初发表于1991年的着作《教育中的思维》中,他就系统地介绍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让不同水平的儿童更加善于思考和通情达理。他提出教室应该成为探究的场所,哲学课程应该重新设计,以提供“今日课程中所缺失的概念和价值”。李普曼的研究被推广到美洲、欧洲等许多地区,土耳其、夏威夷等地方都有学校在进行儿童哲学课程的实践。和马修斯引导儿童得出某种哲学结论不同,李普曼倾向于鼓励儿童进行开放式的讨论,教师只是讨论的促进者,而非引导者。讨论内容往往是没有固定结论的话题或没有答案的问题。探究精神是李普曼哲学课的主导精神。
三、李普曼与马修斯的分歧:教化儿童还是欣赏儿童?
事实上,马修斯与李普曼是多年的好友。李普曼曾经对马修斯的工作给予了直接鼓励。李普曼主编的杂志曾经一度连载由马修斯主持的儿童哲学栏目——“加里叔叔讲故事”。马修斯通过李普曼的杂志和儿童分享哲学故事,进行哲学对话。马修斯则尊称李普曼为“儿童哲学研究的先驱”。不过在儿童哲学的学术研究方面,他们二人在互相尊重和借鉴的基础上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一)李普曼的“给儿童哲学”与马修斯的“与儿童进行哲学对话”
李普曼和马修斯都承认儿童具有非凡的哲学能力。然而,李普曼认为,“儿童哲学”的意义在于证明儿童有进行哲学思考的能力,从而为儿童学习哲学奠定了基础。因此,他致力于学校课程的重建,把哲学引入到儿童的日常课堂中去。李普曼等人认为,既然学校是广泛遍布世界的学习机构,儿童到其中来学习阅读、写作、地理、历史……为什么他们不应该在学校里学习思维和思考的技巧呢?
而马修斯一再指出,成人应该和儿童进行平等的对话,向儿童学习,聆听他们的声音。《危机中的儿童》的作者——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克尔斯(Robert Coles)在为马修斯《与儿童对话》做的序言中说:“在我与美国及国外的儿童打交道的这么多年里,我有时会听到儿童说出令人惊奇的名言警句。我也会被孩子的提问窘住,甚至击败。”然而,多数成人依然对儿童的能力、思维与反思持怀疑态度,他们甚至没有认真倾听儿童的话,这正是马修斯希望改变的现象。他喜欢和孩子对话,这是他一生坚持的习惯。无论讲学或游览到任何地方,他都尽量寻找机会和当地的孩子们对话,倾听儿童对一些哲学问题的看法。
马修斯觉得,任何有意去收集儿童言谈的人完全可以编出一部关于儿童哲学的着作。事实上,的确有不少人这么做了。费鲁奇在他的《孩子是个哲学家》一书里就说:“孩子的思考方式与我们大不相同:他们的想法和举动都是突发奇想和无法预测的,随兴所至,走到哪儿算哪儿”。如果说成人的“脑袋里都是寻常定式的逻辑”,而小孩就“宽广多了。”“小孩的思考是散点式的,不会走你事先规划的路径,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儿童“早就喜欢提出哲理性的问题,还要做哲理性的评论,比十三、四岁的孩子做得更多。”
(二)“教导儿童”,还是“欣赏儿童”
随着李普曼研究的深入,他与马修斯的分歧也日益加深。李普曼强调“给儿童的哲学”,在他的影响下,有不少学者认为“儿童哲学就是一种哲学教育”,其本质是为了哲学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儿童哲学思维的能力。
基于李普曼的理念,在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布莱恩特·格里非斯(Byrant Griffith)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在一所小学里成立了“儿童哲学家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里,教师鼓励儿童从事各种有关哲学的思考和游戏。在2008年美国课程促进研究会的年会上,笔者遇到了格里非斯教授。他告诉笔者这所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自编自演一部“什么是真善美”的戏剧。格里非斯遗憾的说,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必须通过阅读测试,如何解单项选择题的技巧与策略也成为课堂教授的重要内容。他说,美国的学生们只记忆,不思考,这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一大弊端。也许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对这个鼓励思考的小哲学家俱乐部非常感兴趣。虽然第一届俱乐部成员的名额只有30个,但报名的孩子人数达到了72人。其他着名儿童哲学课程研究者还包括提倡培养儿童批判思维的约翰逊(Johnson,Tony W,1984))等人。我国也有不少研究者开始把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课程引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去。
而马修斯则信奉“儿童的哲学(Philosophv of Children)”。马修斯认为,儿童完全可以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进行推理,从事一系列即便是哲学家也不得不承认的哲学行为。同时,马修斯一再声明,他提出“儿童哲学”的概念绝对不是认为儿童是比成人更好的哲学家,只是建议生活在科学世界里的成人们在儿童面前要抛弃优越感,认真倾听儿童提出的哲学、认知或道德方面的问题。同时,理解儿童哲学也是为了帮助成人认识自然、理解成人哲学(或哲学本身)的意义。总之,马修斯关注的只是作为一个哲学分支的儿童哲学,因此其儿童哲学的意义在于欣赏儿童,而非教育儿童。

㈦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儿童哲学教育

儿童哲学首先在美国兴起,儿童哲学课程引进中国也有十几年的时间。早前,云南、上海、浙江等地的一些小学,也做过类似的努力。儿童哲学主要以训练儿童的思想、思考为主以及行事的方法,教导儿童如何思考事物的本质,让儿童亲身体验哲学讨论的过程,逐渐增加儿童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让儿童在学习思考技巧中培养生活的智慧。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和探究,儿童对很多事物都会充满好奇和疑惑,而哲学恰是对这些事物的追寻和探究。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且还常常惊奇于自己的各种发现。“好奇”往往为探究之始,“惊奇”往往为探究之果,无限的好奇与惊奇充分表现出了儿童对智慧的追求。
据讲朱熹小时候刚会说话,父亲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父亲指着天说:“天也。”朱熹反问道:“天之上何物?”从中可以看出,其实儿童也是具有哲学思维的。哲学是一种研究式的追求真理的主动过程,伯特兰·罗素曾表示,哲学“即使不能回答我们所希望解答的许多问题,至少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增加对宇宙的兴趣,甚至在日常生活最平凡事物的表面现象下,看到事物的新奇与值得怀疑之处。”
在成人世界里,哲学总是有着一系列极其深奥和高度抽象的哲学术语。虽然儿童并没有这些术语,也不懂思辨和逻辑,但在他们的提问与解答中,同样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性种子。如果对儿童的一些问题保持沉默,不去理会,则会使儿童感到疑惑,不利于儿童思想发展。哲学教育不仅包含了对哲学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更重要的是对思想的见解、逻辑的推理,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主要是思维的训练。儿童学习哲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把对哲学的思考通过故事讲出来,尽量用儿童熟悉的语句和概念,儿童便不会觉得枯燥。
哲学是通向理性时代的最好工具,能够更好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儿童是世界、是未来,尽早对儿童进行哲学思维的训练,有利于促进儿童自身的发展。

㈧ 儿童哲学课怎么上

诗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哲学家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实际上后来真正成为诗人或哲学家的总是少数,天性并不是石头,风雨都不会动摇,它如同溪流,没有其他溪流的汇聚,没有汇入更宽阔的大江大河,也会慢慢枯竭的。潜能则像一座座富矿,没有发现和发掘,也无法变现,只能沉睡。因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李普曼就提出“儿童哲学”的理念,编写儿童哲学课程,设立儿童哲学研究所,将儿童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学校推广,他也因此被称为儿童哲学之父
好奇心、求知欲、追根究底”是哲学的关键词。而这三点,也是儿童之所以是儿童的关键,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本质联系。但儿童哲学绝对不是去研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理论,而是一门和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促使儿童了解自己和世界的学问。儿童哲学教育,是以儿童身边的哲学问题为载体,激发儿童进行探索和思考,使儿童具有探索自身和世界的勇气,具有辨析能力,追求真善美的能力。简单地说,儿童哲学教育,关注的是儿童的灵魂丰富和思维发展。

02

为什么要设置儿童哲学课程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为何后来真正成为哲学家的寥寥无几?因为天赋就如同火花,没有点燃就会湮灭。而我们当前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对这方面的培养。所以,儿童哲学课程不仅要设置,而且需要及早地设置。
学海无涯,吾生有限,这个矛盾一直困扰着人类。一方面知识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知识又不断淘汰更新,网络时代还存在大量伪知识和虚假信息,因此教育必须给予儿童带得走、用得久的能力。那这样的能力指的是什么呢?通过对全局性问题的学习,使人拥有全局性理解能力——也就是具有深刻见解,可以用来指导生活,可以在不同场合进行应用的能力。

㈨ 对儿童哲学的认识

儿童哲学教育,可以简称为“儿哲教育”。儿哲教育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在于儿童具有参与哲学活动的兴趣和意愿,同时,教师具有良好的哲学素养并用心开发儿童多方面的哲学潜质。儿哲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就其实践要领而言,主要在于熟练整体活动的基本步骤,掌握相关活动的基本特征。儿哲教育具有特定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要领,但与之相应还要有比较明确的评价标准,知道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才能检测结果与目标的一致性、差异性,才能够确认相关活动有没有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一、儿童哲学教育的价值追求

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追求。从教育之于个人发展的多元价值来看,在我国公共教育学中探讨最多的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至于哲学教育与“五育”的关系,或者说,哲学教育在“五育”中的位置以及它之于儿童成长的特殊价值,至今缺比较系统而充分的论证。众所周知,德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育德,智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育智,体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体,美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育美,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各种劳动技能。而且,正因为每一个儿童都需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所以学校才会在“五育”方面作出积极努力。

另外,正因为每一个儿童都需要懂一些科学、学一些文学、掌握一些数学,所以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才会在科学教育、文学教育、数学教育等方面投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反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方案,有教师给学生讲科学、讲文学、讲数学,也有老师给学生讲政治、讲历史、讲地理,课程表中的每一门学科都在政策、理论和实践层面获得了公认的合法地位。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作为独认的学科课程设置,还是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哲学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实践探索以及理论研究依然不尽人意。鉴于我国儿哲教育的发展现状,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有:为什么一定要在中小学开展儿哲教育?儿哲教育的价值究竟何在?中小学生如何才能在哲学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如何才能得到一生受用的哲学启蒙?

事实上,从世界范围来看,经过近50年的不断探索,儿哲教育已在许多国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其实践价值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识和传播。一般而言,儿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让儿童拥有开放的头脑和开放的心灵,从而提高价值判断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我国儿哲教育的总体状况来看,目前大致有三种价值取向:一是思维训练;二是文化熏陶;三是智慧探求。而且研究表明,它之于个人的实际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认知能力;二是可以提高儿童在对话中的推断力、批判力和表达能力;三是可以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自制力和交往技能。就中外儿哲教育的实际成效来看,它确实可以呵护儿童好思、好学、好问的哲学天性,能够提升儿童的哲学素养,为其未来的哲学人生奠基。基于以上认识,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推动中小学儿哲教育,有必要从活动的基本形式卜对其核心价值取向作进一步梳理和阐释。(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