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如何给儿童建立沟通
扩展阅读
怎么查询地方教育局电话 2024-09-23 11:12:19
大芋头哪个摇滚有歌词 2024-09-23 11:11:32
陌生人家的孩子怎么教育 2024-09-23 11:03:31

如何给儿童建立沟通

发布时间: 2022-09-21 13:26:07

❶ 如何正确与孩子沟通

跟孩子的沟通一定要掌握以下的方法和技巧:

1、一定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沟通,千万不能高高在上,甚至总不理解孩子已经成熟、长大,有可能让孩子觉得没有办法与父母交流、沟通,甚至觉得父母无法理解自己。

2、一定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耐心,尤其是当孩子已经有独立意识时,一定要多包容孩子的念头,然后让孩子勇敢表达,有更多的机会表达。
3、也要使用技巧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有效缓解沟通不畅的问题,比如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同时对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多给予一定的肯定,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同时当孩子有一些非常好的想法时,一定要鼓励孩子勇敢去做,而不是总给孩子泼冷水。

❷ 怎样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沟通,是认识他人的桥梁,也是展示自己的窗口,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就等于帮助孩子搭起了融入社会的桥梁,下面我分享怎样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1

用沟通代替拒绝

“孩子性格孤僻对她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要想办法让她和小朋友们交往,交往中可以锻炼她的沟通能力,你不妨想想办法!星期天多带她来我家玩玩,朵朵是个好交朋友的小女孩,让朵朵来带动她,咱们试试看能否有改观。”朵朵妈听到朋友的孩子不合群,立刻关心地出主意。

“好的,我这周就去你家串门去!”朋友很认同朵朵妈的方案。

“那我让朵朵多准备点玩具和好看的书,她们还可以一起去看动画片,咱们再给她们组织个讨论会啊!”朵朵妈继续完善方案。

“谢谢呀!”电话那头传出朋友开心的笑声。

孩子怎样才能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从小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呢?沟通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而无端拒绝却会让孩子距离成功千里之外。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家教任务。

沟通能力是相互理解的基础

沟通能力的“左膀右臂”分别是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强的孩子,往往能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具备了“外交”本领的孩子,更喜欢参与那些具有团体性质的活动并能获取别人的帮助和友情。

天生气质、遗传、父母个性及管教方式等都会对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有所影响,而后天的教养方式影响力更大。

爱心提示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

*婴幼儿时期的语言发展是人生最佳时期,也是最迅速的时期。孩子获得知识技能要通过语言,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要通过语言,与人交流更少不了语言。

*培养孩子语言能力是孩子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

增强孩子沟通力的小策略

一要有积极而良好的亲子互动。多些亲子互动的游戏和交流,便于训练孩子的沟通能力。比如,游戏中尽量鼓励孩子主动指导父母怎么玩,以此来激发他与别人沟通的愿望。互动中家长说话要多些体贴,少些数落或唠叨,以一种开放和发展的态度对待孩子可能有的错误。

二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通过学习诗词、儿歌、故事或日常对话,增强孩子理解别人话语的能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在茶余饭后,在家务劳动中,经常选择不同的话题引导孩子说话。比如,看一篇故事或一部儿童电影之后,可以就其中一个情节让孩子发表评论,或让他设计另一种结果。

三要让孩子理解并表达情绪。家长可以组织绘画、识图、表演等活动,让孩子加深对各种情绪和情感的理解,理解言行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反过来家长还要鼓励孩子用语言或是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表达出来才可起到沟通的作用。

四要多为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主动和陌生的小朋友打招呼,和他们一起玩;还可组织其他小朋友到家里来做游戏,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家长要注意的是,交往中要多给孩子适当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养成好习惯有诀窍

每个孩子都有其先天气质与独特的行为表现,他们在沟通能力上也有很大的区别。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应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1、 多带与人交往时显得比较害羞,也比较怕生的小孩到户外参加活动,让孩子多接触人群。可以从与亲戚朋友间孩子的交往开始。

2、 对于缺乏与别人一起玩的经验、不知道该如何加入团体游戏或依赖性很强的孩子应该鼓励他加入团体活动,或请其他小朋友带领他一起玩。

3、 利用同理心,让攻击性强、不受欢迎、易被排斥的孩子知道,自己东西被抢走的感觉,也让他知道别人被自己碰撞的时候并不愉快。这样的礼貌教育之后,孩子的沟通能力也会提高。

怎样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2

如何培养和锻炼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1、善交朋友 交朋友,是孩子认识社会、驱除孤独的`需要。

一个孩子如果不会交朋友,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变得很孤独,就很难与人沟通,很难适应社会。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在孩子没有朋友时,应主动地给孩子找小朋友玩。如果孩子的朋友比较多时,还要帮助孩子与小朋友处好关系。

首先,对孩子的朋友切不可以貌取人,在孩子面前不要随便评论他的小朋友,因为你的孩子有可能站在他的朋友一边,为小朋友们辩护。父母应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朋友。通过鼓励孩子交朋友,来培养孩子与人相处、交流的能力,这是每个做父母应尽的责任。

2、帮助他人

城市里的楼房是越来越高,街坊邻里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现象的社会化,性格孤僻的孩子在不断增加。从发展眼光来看,要使孩子今后能融入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必须从幼儿抓起,培养孩子适应群体、帮助他人的良好习惯与能力。

3、要关心孩子的感受并且帮助他。

孩子无视打招呼的人,令父母感到不自在,应考虑孩子的感受,只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中,不能外露,不要强迫孩子。如孩子因羞涩而不愿与别人交往时,父母首先要接纳这一点,然后给予具体的帮助,以克服这种胆怯。大人可代替回答。

千万不要贴标签,如说:“不要对别人这样粗鲁,太没礼貌了。”因为这样会将标签永远贴在孩子身上。又如,邻居问:“小明!今天你们去哪儿了?”大人代之答:“我们去看电影了,是吧,小明!”小明也许会回答:“是的!”这样可以自然地帮助孩子进入谈话的角色。孩子需要帮助指导,但首先要尽量让他自己开口说话。

4、做些角色扮演游戏,帮孩子在家中练习社交技巧。

在家比较自由,孩子会充满信心,例如:大人当乘客,小孩子售票员,进行乘公交车游戏。如果他迟疑不决,还可以交换角色,或换一种角色游戏。平日要鼓励孩子回答常问的问题,如“你的玩具娃娃叫什么名字”?“我们到外婆家去,你要穿花衣服还是红衣服”?要多鼓励孩子回答问题。

5、 让孩子有学习社交的机会。

如每次带孩子去公园可与其他家长打招呼,去商店买东西与售货员交谈,拜访亲友家进行问候,在家中招待客人等,都是让孩子学习如何与人交往的机会。不但要为小孩子树立榜样,还要教会他交往技能。交往技巧不是天生的,而是学来的,要让小孩子有榜样学习。

6、乐于合作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的呵护,走向社会,走向群体,他能否被社会所接受,被群体所认可,关键的一点,那就是看他是否具备与人和睦相处、愉快合作的意识和行为。这也是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会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得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产生更多的困难并且无所适从。

❸ 如何与孩子沟通

1、听完孩子的倾诉再发言

想必很多朋友在小的时候,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小孩子懂什么”。

就是这样一句话,让很多大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所说的,并没有什么建树性的东西,只是幼稚的言论,所以很多家长不经思考就否定了孩子所说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跟父母说什么,而做父母的也感觉到很恼火。

但其实孩子在出生几个月后,就会逐渐开始有自己的思维想法,所以并非是孩子什么都不懂。

而且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孩子接收信息的方式非常多,所以他们跟上一辈比起来,也会更早形成自己的三观。

因此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孩子放置在什么都不懂的位置上,而是应当学会倾听孩子,等孩子说完了再发言。

这样不仅能让孩子的逻辑表达能力逐步得到提升,而且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

2、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所以等孩子长大了以后,他们就会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但其实这种沟通关系是错误的,家长如果一味地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成长,那么只会让孩子在隐忍中长大,迟早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就像小敏的妈妈当初不让小敏离婚,最后换来的是小敏的爆发与埋怨,所以有的时候家长学会放手,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3、学会与孩子进行换位沟通

换位沟通非常重要,因为这能让家长充分地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同时也能让孩子明白家长的想法和思考。

毕竟在许多事情上,因为家长与孩子的见识不同,所以难免会出现不同的意见。

那么在这个时候进行换位沟通,不仅能让双方理解彼此的想法,而且也能在沟通的过程中,找到比较合适的解决方法。

“语言是把锋利的双刃剑”,所以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方式,这样才能避免让这把双刃剑伤害亲情。

4、对孩子不能只有严厉的一面,还要有温情的一面

很多家长可能平时对孩子要求会比较严格,在孩子面前也是不言苟笑的样子,尤其是父亲,在中国式的亲子关系中,父亲这个角色往往比较严肃,稳重,但是我想说的是,太过于严厉固执的形象,总是会让人产生惧怕的情绪,若是孩子也对你们产生这种感觉,那又怎么会去亲近你们呢?

❹ 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平常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家长的哀叹,与孩子仿佛有一个鸿沟,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快来看看吧。

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1

父母如何与孩子做有效沟通

缺少沟通的生活是枯萎的生活,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情感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

沟通真的变得困难了吗?

如果在孩子入睡前我们能一起坐下来清理一天的“垃圾”,不让忧愁过夜,这是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呢?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如何做有效的沟通,是我们需要学习与探讨的、

沟通的技巧

常听不少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很不象话,好好地同他讲道理,他却不以为然,道理比你还多,有时还把我们父母的话看成是没有意义的唠叨,总之一个字——烦!父母为孩子烦,孩子嫌父母烦、这样,父母和孩子能坐下来交流才怪!

但问题出在哪里?这是问题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还是沟通方法的问题?

也许孩子不是一点问题没有,但更多的问题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内心的担忧语气的急促,使谈话变得不讲究方法和效果而只有情绪的宣泄,如此,便容易使听者产生排斥、逆反心理,沟通被迫受阻、

尊重和信任是沟通的前提,交流只能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和完成、这一基础意味着沟通双方是平等的,代表着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纳的、

1、学会倾听,且允许孩子发脾气、

学会倾听,这是沟通的第一步、假如孩子正为某事在气头上要允许他发脾气、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静地等待孩子,安静地看着孩子,不去打断他的话,全神贯注地倾听,不左顾右盼,停下手边的工作,这等于告诉孩子:你是被我们在意的,我们在认真地听在注意你所说的感觉或问题、

2、真诚地作出反应,表达父母的真实感受、

真诚地作出反应,而不是敷衍,真实地表达父母的感受,而非得只有训导、

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语调暗含着一种态度,它同谈话的内容同样重要,从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还比内容更重要、想一想我们是用怎样的语调来同自己的朋友交谈的,我们对孩子又是怎样说话的,是否居高临下了,生气时是否对孩子叫喊了,渐渐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变成了你说话时的“正常声音”了?另外“身体语言”不可忽视,据美国人类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在所有的影响力中,语言占7%,音调占23%,表情及肢体动作各占35%,可见其作为沟通工具的作用、

3、选择恰当的谈话时机,有冲突时也要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一天中什么时机是适合谈话的呢?生理规律告诉我们,下午5点-7点是生理活动最低点,迫切需要补充营养,恢复体力、所以,孩子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时是不易谈严肃的话题的,因为一天下来的疲劳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晚饭过后,心情逐渐开朗,这是比较好的时机,找到孩子的兴奋点,父母便可润物细无声地转达其观点了、冲突也许在所难免,原则是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批评不是攻击,,批评只对事不对人,用建设性的意见代替批评,将批评转化为希望,这才是批评的最终价值之所在、

4、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是需要父母帮助的,父母给出的指导要越具体越好,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好和孩子一起讨论确定,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兴许就化解掉了、通过讨论方向会更明确,问题本身也会显得清晰、明朗,这都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2

1、沟通没有秘诀,父母必须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创造自己的沟通方式、

比如,一位母亲的儿子个性内向,沉默寡言,一般的方法难以获得有效的沟通、于是,这位母亲根据儿子喜欢听音乐、写作和阅读的特点,经常与儿子一起到书店去,在那里听儿子向她讲述故事和书里的人物,以此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她还和儿子一起听音乐、做儿子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不断进行鼓励、她的儿子最终慢慢地活跃开朗了起来、可见,成功的亲子沟通没有什么秘诀,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沟通方式、

2、要学会倾听

与孩子沟通需要谈自己的意见,但更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倾听意味着避免打断孩子的话、集中精力于交流的过程、为了便于做到这一点,沟通最好在安静的地方进行,排除可能使人分心的干扰、如果你正忙于做晚饭或看喜欢的电视节目,要做到认真倾听是困难的、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能使你了解孩子的问题和观点,有助于澄清事实,避免对孩子的误解、经常倾听孩子的声音,你会发现,尽管你没有对孩子提出许多要求和建议,你的孩子却更多地向你提出问题、这是因为,善于倾听的父母才有可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3、要创造机会交谈、

与孩子沟通需要有恰当的机会、青少年不喜欢预约的谈话、你想谈的时侯,他们可能没有兴趣;只有他们想谈的时侯,沟通才有可能顺利进行、有些父母可能喜欢在晚饭桌上或睡前时间与孩子谈话,有些父母则常常利用一起散步或郊游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不管选择什么时间,我们都要知道,最佳的沟通常常是在共同的活动中进行的、切忌不要总是试图在临时想起的、不固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4、讨论相互间的差异

父母与孩子之间往往在观念和意见上存在差异、比如,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在晚上9点以前回家,而进入青少年期的孩子则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晚一点回来、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这种差异,沟通就难免失败、父母应当认识到,这些差异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机会,以便重新思考原有的'教养方式和限制措施,与孩子一起商议和制定新的制度,从而帮助孩子发展有用的社会技能、由于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辨别能力以及考虑各种可能性或观点的能力不断增强,这种商议是可能的、也是有益的、如果相互间的差异比较大,一时难以协调,父母也不必着急上火,最好平静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你对他的关心和期望,耐心地进行解释,从而使差异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而不至于演变成一场冲突、

5、避免过度反应

对孩子言行的反应过于激烈往往导致争吵,使交谈无法继续、、为了使交谈保持友好的气氛,父母绝对不要带着焦虑和情绪与孩子交谈;同时,为了体现尊重,避免引起反感,父母在提问题时,最好以商量的、平和的语气进行,如“你这样做是怎么想的?”、“让我们谈谈好吗?”

父母要努力成为孩子愿意倾吐秘密的对象,成为对孩子的事情感兴趣的人、只有这样,孩子才乐意向他们敞开心灵、比如,你的孩子告诉你,晚上他和伙伴们一起去抓蜜蜂了,如果你表现的很吃惊且激动,或对事情的结果根本不感兴趣,孩子以后就不会再对你说什么了、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鼓励和奖赏、如果孩子和父母谈话时受到批评,他会感到自己的坦率得到的不是奖励而是惩罚,这将伤害他继续与父母直接交流的积极性、

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3

1、理解, 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他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应该知道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愿意与父母交流、沟通,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够正确引导、

2、注重亲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的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长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该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的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3、平等沟通,平等相处,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是沟通不只是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更不是丢给他们一个笼统的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父母应该树立平等沟通、平等相处意识,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

❺ 如何与孩子良好沟通:“十个建议”拿走不谢

良好的亲子沟通需要有几个前提,即令氛围变得舒适,和孩子建立 情感 联结,才能帮助他感觉好从而做得好 。 为此,美国儿童治疗师珍·伯曼(Jenn Berman)曾总结出过十条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建议:

1. 真正倾听孩子的声音 。 用和孩子平等的身体语言(俯下身,平视孩子),关掉电脑、电视、手机,用心倾听孩子的话,并透过孩子的只言片语来了解他真正的需求。

2. 尊重孩子的感情 。 倾听孩子的描述,并将你对孩子的理解表达出来:孩子是通过成人的反馈来了解感情和自己行为正确与否的。 如果一个孩子的感情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正常释放,就能更好地成长。

3. 建立孩子的成就感 。 孩子总是希望取得父母的认可的,即使有时候他们表现得好像专门和你作对,你也一定要明白这不是他们的本意。 例如有时孩子不断说脏话,其实是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和回应。 他们会认为如果不说脏话,你就不会第一时间跑到他们身边去。

4. 让孩子感到自己被了解 。 如果孩子能感受到自己被了解、关心和重视,他们就会更主动地学习、与人合作和关爱他人。 大喊大叫、羞辱、伤害或者命令的方法,只能适得其反。

5. 避免争夺控制权 。 越是试图控制孩子,越有可能与孩子发生争执。 虽然不主张让孩子来制定规则,但建议父母使用一定的技巧和语言让孩子一起来做事,而不是抵制你。 孩子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渴望帮助和取悦爸妈,作为父母应该满足孩子这种需求,并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空间。

6. 建立明确一致的行为准则 。 尊重孩子绝不是指没有任何规则,相反,孩子是需要规则和限制的。 在表达的时候,务必确定你能清楚地向孩子表达这些规则和限制的意义,不要进行空洞的威胁。 孩子们往往在不断观察父母是否真的会监督他们按规矩行事。

7. 言传身教 。 礼貌言行是逐步形成的,这需要孩子能了解他人的感受并且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是比较高的要求。 只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潜移默化。

8. 认识到语言的力量 。 父母必须谨慎措辞,尤其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就事论事地叙述你的看法和期望,而不是打骂、不雅昵称、不恰当的褒奖或者盖棺定论的判断。

9 .给孩子留出过渡的时 间。 孩子有自己的活动节奏,并且比成人的节奏慢得多。 因此,如果希望孩子进行下一项活动,需要提前告知他,耐心地提醒几次,并且可以使用一些固定的程序。 例如要把孩子从游乐园带走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唱你们编的“再见歌”,从而帮助孩子实现心理上的过渡。

10. 恰当地对孩子说“不” 。 不纵容孩子的重要法则之一,就是学会对孩子说“不”。 但是,需要以恰当的方式来进行。 你可以告诉孩子:他还能做什么; 试着告诉他不希望他这么做的原因; 给出另一种替代方案; 提供两个你能接受的选择; 再次重申和阐明规则; 推迟满足孩子的需求; 幽默地化解孩子的问题; 认可隐藏在孩子未被满足的请求下真实的愿望。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他们呢?

沟通(ACT)三步法:

第一步:完全接纳孩子的想法或感受(Accept your child's wishes or feelings)

前面我们为孩子铺垫了很多情绪教育,此刻正是这些教育的用武之地。 首先我们需要完全接纳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对于1 3岁的幼儿来说,受到挫折或者沮丧进而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的 情感 宣泄和行为表现。 因此我们首先是要接纳他的想法和感受。

具体的做法是,蹲下来平视着他们的眼睛。 如果他只是在原地哭闹,我们可以试着通过肢体接触握住他的手或者抱住他; 如果他已经开始撒泼打滚,则可以跟他说:“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开心,但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 我就在这里陪着你,等你冷静下来”; 如果他开始乱砸东西甚至打人,则需要抱起他离开现场,并将他放在角落等人少及相对安全的位置,再和他沟通。

非语言层面的信息传达给孩子了,就要紧跟上语言层面的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是“简单描述孩子的情绪,然后描述孩子的困境和需求”。 在这里我用了简单描述孩子的情绪及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挺难过”,但这样的描述得到孩子的肯定并消解它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后,就应一笔带过,因为如果我们一直重复肯定孩子的负面情绪,可能会让孩子又陷入“问题—生气—问题—生气”的循环中,所以最好能很快转向对“具体问题和困境的沟通”。

例如当孩子想要糖,但又得不到而哭闹的时候,我们可以跟他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因为你吃不到糖,但你又很想吃糖。 ”在具体的沟通中,我们一定要把话语导向孩子的具体需求,然后开始针对需求的讨论。

一旦我们讨论的是孩子所密切关注的问题的导火索,就将孩子从“问题—生气—问题—生气”的循环中拉出来,引入了“问题—解决问题”的正常思路中。 这时,我们继续言语沟通,即向他确认我们说出来的需求,是否是他的真实需求 。 有的孩子可能会点点头,肯定我们猜对了; 有的孩子会摇头,期待我们继续猜下去,或者主动说出来。 当我们明确了孩子的需求和他的感受,这本身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被理解了,不再孤立也不再是和我们相对立的一方,从而化解掉权力之争。

我们常常用肯定的句式来表达对孩子的接纳和肯定:“是的,你可以想要”“没错,我知道你很想吃糖”等,都会让孩子放下防备,不至于让情绪进一步恶化。

第二步:沟通和重申规则(communicate and repeat the rule)

我们可以用坚定而平静的语气,跟孩子沟通规则,例如“我们说好了一天就吃一次糖,今天已经吃过了,所以不能再吃了”。 但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较敏感,那么这样的对话也会让他重新陷入之前的情绪漩涡中,因此我们可以尝试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规则,比如“我们说好了一天就吃一次糖,你今天吃过糖了吗? ”2岁以下的孩子通常会点头称是,但2岁以上的孩子可能会为了吃糖而故意“撒谎”,坚称自己今天没吃过。 那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生气,在这一阶段出现这种现象是非常正常的,但我们需要及时纠正他们的说法,比如指出他今天吃糖时候的具体细节,然后引导他“我们得说正确的话,发生就是发生了,没发生就是没发生,这样才有的谈——否则,你要是说了不正确的话,我是坚决不会给你吃糖的。 ”

如果孩子对规则表现出质疑,例如他为了吃糖而说“我们说好了一天能吃两次糖”,以这样的方式篡改规则,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篡改规则来让孩子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比如告诉他:“好的,如果你可以突然改变规则,我也可以; 如果你今天要吃两次糖,那么我的新规则就是这周都不能再吃糖。 ”以这种方式让孩子理解规则是需要被尊重的,而不能擅自改动。

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需要用尽可能简单且孩子能够明白的方式去陈述。 千万不要婆婆妈妈地说一大堆话,去解释规则为什么是这样,恶果是什么,这样反而会让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开始有了各种小动作。 沟通的时候,我们需要随时留意孩子的状态,当他和你目光直视时,说明他在全神贯注地听; 相反,当他出现越来越多的小动作时,说明我们需要调整自己此刻的沟通方式——而不是要求他立刻站直、抬头,继续听这些唠叨。

第三步,达成积极的结果(Target a positive choice)

现在我们终于将目光转回引起孩子问题行为的导火索了。 在这一步我们需要去分析,为什么孩子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他行为背后的诉求到底是什么。 如果他想吃糖,是因为饿了还是想吃零食? 或者他看到其他小朋友拿着棒棒糖从身边一边吃一边开心地经过,从而也想吃? 还是他看到成人违反了规则,比如爸爸明明说好不玩 游戏 却又偷偷地玩,自己也就想尝试破坏规则? 只有将这些问题了解清楚了,我们才能更好地知道孩子的需求,以及如何以巧妙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需求。

注意, 家长不但要告诉孩子不要这么做,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去做 ,因为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当你在动词前面加上一个否定词,他往往会忽略掉前面的否定词,而只抓住后面的动词。 比如,你在公共场合跟孩子说“不要跑了”,但是他只会抓到位于后面的“跑了”这一关键词,于是跑得更开心了。 这也是为什么否定式的命令对于孩子来说效果总是不太好,还会让孩子喜欢跟你对着干的原因。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一次性记住4 6个随机的数字都有困难,让他们一次性记住一个长句子,也是很困难的。

自由和规则总是相对的,当我们在一方面用规则去约束孩子的时候,在另外一些无关紧要的方面可以适当放松,给他一些自由。 比如我们带孩子出去玩,需要在车流密集的街边紧紧握住孩子的手,但是到了野外人少的地方,在平缓的坡上,就可以松开小手,让孩子自由奔跑。

沟通三步法不起作用大多是因为两点:一是孩子又回到情绪卡壳的崩溃点,二是难以达成积极的解决方案。

坦白说,如果我们只想让孩子“乖乖听话”,施展威压,不论是打骂还是冷处理甚至冷暴力,都是短期有效的。 但这种专制型养育的结果就会 切断孩子和父母之间的 情感 联结 。 当父母对孩子有高要求,但却对他们的情绪和需求低回应时,孩子也许会成为很优秀的人,但未来也容易和家人关系淡漠。 打骂也好、把孩子当小动物一样训练也好,通常在孩子小的时候很管用,但其长期效果却很难讲。 有的孩子会治愈自己的童年,但有的孩子就很难迈过这道心里的槛,并重复对下一代进行打骂和冷暴力的行为。

如果孩子又回到了情绪卡壳的崩溃点,我们可以用“呼吸 游戏 ”等方式,像蝴蝶挥动翅膀,或者风中摇晃的大树一样,边舞动自己的手臂边配合深呼吸等,让孩子冷静下来。 孩子的肺活量有限,呼吸很浅,难以像成人一样深呼吸放松,所以这类具象化的冷静方式会更有效。 其他冷静方式,比如将孩子带去他喜爱的空间做“积极暂停”、让孩子将自己的思绪从混乱变得有序的“情绪罐子”都能帮助孩子很好地平静下来,再继续沟通规则、达成积极的解决方案。

如果暂时无法达成解决方案又怎么办呢? 沟通,是一门关于妥协的艺术 。 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拒绝孩子的要求,最关键的点在哪里: 如果是担心孩子吃糖坏了牙齿,那么可以要求他立刻去刷牙; 如果觉得是孩子在挑战我们的权威,那么可以告诉孩子过度吃糖的危害,例如给他看龋齿的图片等,让他重新认识制定这项规则的原因; 如果是不想花钱买糖、而家里有糖,可以跟孩子沟通一回家立刻吃糖的方案等。

有时候时间紧急,来不及解释,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将孩子抱离刺激物存在的现场 。 这一措施尤其适合在公共场合哭闹的孩子。 孩子一在众人面前,就特别容易哭闹,而父母总是抹不开面子,或者担心自己下不了台,而屈服于孩子的哭声。 这时,将孩子抱到人少的安静角落是一个好办法,远离了刺激物,孩子的大脑就不容易在情绪崩溃点卡住。

孩子对规则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可以留在下一次家庭会议上重新探讨规则。 这也会让孩子学会尊重现有的规则,并在随后的时间中再来对规则进行探讨和修改。

❻ 怎样和幼儿沟通,是正确的沟通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父母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通常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就会选择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引导,想让孩子在年纪小的时候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人生态度。但是有的孩子因为性格的原因导致与父母的沟通非常的困难,也会因为长时间与父母缺乏沟通,导致性格上出现缺陷,所以在孩子在幼儿时期的时候,父母就要与孩子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那么如何才能跟孩子进行正确的沟通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父母如果想要跟孩子进行沟通的话,就一定要讲究正确的方法,不然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❼ 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1

在早期教育中,在跟比较小的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小看了小孩子。幼小的孩子,如果我们的说话方式不对,态度不好,孩子也不爱听,不肯照我们的要求做,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效果。所以,跟小孩子说话也很有讲究。以下几个实用技巧供家长们借鉴:

技巧1:用描述性语言代替批评

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可以避免互相指责和埋怨。让每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该做什么”上面。

现象:把一杯果汁碰倒了

A说法:我们看到后,我们一般会生气地说:“你看你,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

B说法:现在我们这样来说:“看,果汁洒了,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既然是了孩子惹出的问题,就让孩子去想出办法来解决。如果孩子回答不上来,这时你可以用描述的语句说出来:“看,果汗洒了,去拿块抹布,拿拖把来。”

点评:描述性语言是客观的,冷静的,不带家长的不良情绪,也没有强烈不满和攻击性的字眼,容易让孩子接受。

技巧2:用拟人化语言代替命令

亲子教育家成墨初指出,拟人化的语言容易被孩子接受,因为它很形象,能激发孩子的想象,让孩子回到童话世界。因为童话是孩子喜欢的。这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会根据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和感受。

现象:孩子每次看完电视,都忘了随手关机。

A说法:家长一般会要求孩子立即去做没做好的事。“你看你,又忘记关电视了,这么不长记性,,快去把它关上!”家长如果太凶,有的孩子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去做该做的事。

B说法:“呀,谁还在电视里没休息呢,电视里的人一定讲累了,玩累了,他们也要睡觉了。”孩子一听,一般会笑嘻嘻地跑回去,“啪”,让电视里的人睡觉”了。

点评:如果家长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让孩子做事,孩子会觉得很有趣,也愿意听从大人指令配合完成事情。

技巧3:用善意提示代替警告

用善意的提示而不是警告责骂会让孩子感到你的耐心,让孩子产生内疚感。从而比较愿意配合你做事。

现象:孩子吃了完苹果,把果核乱扔在地下,也没扔垃圾桶。

A说法:你很生气,警告他:“告诉你多少次了,吃了的果核要扔垃圾桶,再这样我下次再不买苹果了。”这样的说教效果不大,因为苹果肯定不可能下次不买,一旦再买,等于你说话不算数,没了威信。

B说法:妈妈可以对孩子简单地提示:“这么漂亮的地板,你把苹果核到处乱扔,是很难看的,妈妈又要重新打扫,不小心踩到还会让人滑倒。苹果核的家在垃圾桶里。”退一步说,如果孩子无动于衷,那你可以把扫把,簸箕递到他手里,让他扫干净。

点评:简单的提示让孩子明白他所做的事情错在哪里,给他人带来什么害处。由此而督促孩子自觉改正它。

技巧4:用说出感觉代替生气

亲子教育家成墨初指出,孩子做错了事,家长生气、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光顾生气,指责,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你在生气时,只会指责他行为的错误,他不一定知道自己的错误会给他人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因此你可以说出你对这事的感觉,让孩子来了解你的心情和感受。

现象:你上了一天班回来,非常累。孩子偏要这个时候给他读故事。

A说法:“你真烦人呀,一边去,能不能不烦我呀!”

B说法:“妈妈今天上班非常累了,腰也痛,脚也酸,能不能改天讲呢。我知道你一定很体谅妈妈的。”

点评:这也是引导孩子作心理换位,教会孩子去体会他人的心情,感受,从而变得更善解人意,通情达理。

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2

生活中,孩子之所以不听话、不愿意与妈妈合作,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孩子与妈妈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沟通障碍,或是妈妈在与孩子沟通时扮演了错误的角色,或是妈妈用错了态度,或是妈妈没有讲究沟通的技巧;妈妈们不要小看这些沟通的障碍,正是由于这些障碍,孩子才会不听我们的话,才会故意与我们对着干……那么,妈妈如何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呢?下面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给妈妈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很多妈妈这样与孩子沟通:

“你的房间总是很乱,你什么时候才能把它收拾干净啊?”

“别忘了喂你的小狗!”

“作业做完了吗?你总是等着我提醒!”

“吃完饭后把碗筷收拾好,为什么总是要妈妈来做呢?”

听到妈妈这样说,孩子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大多数的孩子肯定会用不耐烦的语气这样回答妈妈:

“好啦!知道了!”

“我一会儿就去,真啰嗦!”

大多数的妈妈对上面的这些场景和语言一定都不会陌生。生活中,妈妈随时随地需要与孩子沟通,提醒他们错误的行为、教他们学东西、表扬他们正确的行为,等等。这些沟通很琐碎,有时还需要费很大的力气,但还不一定能达到妈妈想到的结果,因此便出现了上面所说的那些场景:

妈妈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孩子对妈妈的教育感到厌烦→妈妈渐渐对孩子失去耐心

其实,很多妈妈之所以会对孩子失去耐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们走进了亲子沟通的误区,并亲手为亲子之间的沟通增设了很多障碍。每一位妈妈与孩子沟通,都是想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只是妈妈无意或有意扮演的那些角色,却扼杀了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勇气,扼杀了孩子想倾诉自己的欲望。

一般来说,妈妈所扮演的以下几种角色,将会很严重地影响亲子之间的顺利沟通。

一、指挥型妈妈

场景一:

厨房里,妈妈正在站着择菜,孩子在旁边玩,妈妈对孩子说:“辛辛,把你旁边的那个凳子给妈妈搬来!”孩子装作没听见,心想:“你自己不会过来搬吗?”

场景二:

客厅里的垃圾筒满了,妈妈对孩子说:“辛迪,去把垃圾倒了!”孩子仍然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说:“我不管!”

这种类型的妈妈总认为自己是妈妈,是一家之主,因此自己有权命令孩子做一些事情。殊不知,这种命令的口气常常会令孩子很反感,有时,孩子为了表达自己的反感情绪,常常故意不听从妈妈的命令,故意与妈妈对着干。

作为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妈妈要时常转换一下思维。如果你的上司用命令的口气跟你说:“周末你必须加班!”听了这样的话你有什么样的反应,是不是会有满腔的怒气?在这样的情绪下,即使在老板的权威下,你勉强同意加班,但你是不是也会把不满的情绪带到工作中?

同理,如果孩子常常在“命令”和强迫下去做一些事情,他们肯定会有很多的不满和抱怨。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不满和抱怨之中,不但不利于亲子之间的顺利沟通,而且这也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值得妈妈们注意的是,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妈妈并不是喜欢充当“指挥者”的角色,而是常常会无意识地“命令”孩子。

例如,天凉了,妈妈想提醒孩子加件衣服,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意思从妈妈的口中表达出来变成了:“天这么凉,还不去加件衣服!”本来是好心,但却让孩子听了心里很不舒服。毋庸质疑,这也将成为妈妈与孩子之间沟通的一大障碍。

二、唠叨型妈妈

场景一:

孩子的成绩只考了60分,因此耷拉着头不想理任何人,这时妈妈说:“你如此垂头丧气是不对的,你应该振作点!”孩子不耐烦地说:“妈妈,你烦不烦呀?”

场景二:

孩子放学一回家,就对妈妈说:“今天我捉弄了老师一番,让他很生气。”妈妈说:“你应该为你的行为向老师慎重地道歉!”孩子听后很失望,很生气地对妈妈说:“不用你管,我自己知道怎样去做!”

都说女人擅长唠叨,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妈妈都扮演着“说教者”的角色,总是试图通过“唠叨”、“说教”教育孩子。例如,无论孩子做什么,她们总喜欢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做、“不应该”怎样去做……但孩子往往对这种“说教”很反感,他们会认为妈妈不理解他们,而且妈妈的“叨唠”让他们很厌烦。

正如上面场景所表明的那样,在孩子情绪不佳的时候,妈妈的“说教”不但不会为他们解决问题,相反,它会使孩子的情绪越来越糟糕。

三、万事通型妈妈

场景一:

孩子不小心跌倒了,这时妈妈跑过去对他说:“看吧!你不听我的话,失败了吧!”孩子听后马上趴在地上大哭,不肯起来。

场景二:

孩子拿着不理想的成绩单回家了,妈妈看到孩子的成绩单,开始对孩子说:“当年我在你这个年龄时,我的成绩在班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妈妈还没说完,孩子就哭着跑开了。

这种类型的妈妈在孩子面前,总是表现出一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姿态。他们喜欢替孩子解决问题,常常给孩子提供一些劝告、建议或分析原因,有时甚至是长篇大论,在孩子面前总是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形象。

但令这些妈妈很疑惑的是,孩子常常会不买她的账。对于妈妈的建议、劝告、分析原因,孩子往往是左耳听,右耳冒,有时甚至连听都不听,或者干脆捂起耳朵来。

孩子对妈妈所说的话不感兴趣,大多数原因在于妈妈的沟通方式。可以说,妈妈这种“万事通”的角色已然成为了亲子之间沟通的障碍。

四、判官型妈妈

场景一:

孩子拿着不理想的成绩哭着回家了,妈妈对他说:“我认为成绩不好要怪你自己!”孩子没理妈妈,沮丧地躲进自己的房间里。

场景二:

孩子拿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妈妈这样对孩子说:“你的行为是错误的,我认为你必须马上把玩具还给别的小朋友。”孩子把玩具抱得更紧了,说:“不,我想要这个玩具。”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多妈妈总是试图充当“法官”的角色,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作出审判,而且审判的结果一般都是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

虽然妈妈的这种审判大多数是正确的,但孩子往往因为妈妈没有接受他的情绪而拒绝接纳妈妈的审判。所以妈妈的这种判官角色也会成为与孩子沟通的一大障碍。

五、批评型妈妈

场景一:

孩子晚上很晚才回家,妈妈生气地对他说:“你翅膀硬了,想飞了是吗?我们管不了你了,是吗?”孩子很气愤地说:“是的,我不用你管!”

场景二:

妈妈在教孩子做一道题,教了很多次,孩子还是不会,这时妈妈说:“你真笨得可以,谁教你都会疯掉。”孩子生气地把笔扔在地上说:“我不学了!”

这种类型的妈妈也是试图在证明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试图让孩子认同自己的观点和情绪。但她们喜欢用一种很“冒险”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例如,利用嘲笑、讽刺、开玩笑、贴标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批评型妈妈的这种语言和行为,会造成亲子之间很大的代沟和隔阂,而且还会对孩子的自尊造成很大的伤害。

虽然以上的几种妈妈在与孩子的沟通中,都企图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观念,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但很不幸的是,妈妈在给孩子灌输正确观念的同时,都忘记了认同孩子的情绪,因此也导致了亲子沟通的障碍。

另外,妈妈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的各种态度,无一例外地向孩子传递着令孩子沮丧、受挫的信息,那就是:孩子,你错了。

很明显,类似的沟通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帮助,或密切亲子关系,相反,这种沟通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害处,如,扼杀了孩子表达的勇气、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剥夺了孩子自我反思的机会、阻断了孩子想自己负责的行为……

因此,每一位做妈妈的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自己是否有过不经意间扮演这种角色的经历?如果没有,那当然是最好;如果妈妈确实发现了自己曾经或者经常扮演这些角色,为了与孩子之间有效的沟通,为了使亲子关系更加密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妈妈们就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角色了。

希望以上的五种方法能够给予妈妈们以下帮助,如果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可以与我探讨下。

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3

宝宝在两岁的时候是很调皮的,他们可能会经常做出一些让家长生气的事情,在幼儿教育中,家长想和他们讲道理,但是家长们看着两岁大的孩子说,这么小的孩子话都不会说还能和他们讲道理吗?是的,我们可以用一下三个方法和宝宝讲道理。

1、用孩子体会过的感受讲道理

我们往往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有一个很深的记忆。美美不到1岁时,对家里的电饭煲煮饭时冒的`蒸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想伸手去触摸,我们都很担心会烫着她,于是就教育她说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你可能会被烫伤的,但是她就是听不下去。终于,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她停止了这个危险的举动,愿意就是她摸暖气管时被烫了一下,我告诉她这就叫“烫”(后来我摸了暖气片,真的是很烫),于是她就记住了。当她再伸手去摸锅里的蒸汽时,我就告诉她“烫,暖气烫了你,白汽也烫”,还带她走到暖气边。这时她就开始边说“烫”边后退,也就不再靠近蒸汽了。

2、让孩子从大人的感受中懂得道理

孩子其实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他们经常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观察模仿。如果大人有不高兴的情绪,他们也会琢磨这个表情的含义。美美不爱吃丝瓜,有一天我做了一个丝瓜炒鸡蛋给她吃,她吃了之后马上就吐出来。起初我们以为是有什么籽,不过把籽全都去除了再给她吃她还是吐。我板起脸来告诉她,如果不爱吃可以告诉妈妈,这样吐得一地脏脏的,妈妈不高兴。她看了我的表情后,低着头也不高兴了,竟然抓起我的手咬我。我告诉她把妈妈咬疼了,她是明白什么是“疼”,因为孩子摔了碰了的时候我都告诉她这叫“疼”。我问她现在妈妈疼了,怎么办呢?美美看着我,想了想,用小手轻轻地摸了摸我的手,相当于给我揉了揉,因为平时我就这样对她的。我非常感动,表扬了孩子。这个就和丝瓜联系了起来,接下来虽然她不想吃,但是也含在嘴里,看着我。最重要的是,她以后很少再咬人了。

3、让孩子从大人的示范中明白道理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孩子听不懂复杂的话,但是父母平常的做法会给孩子一个示范性的作用。孩子在发展自我意识的时候,我知道很多父母都会不自觉地说“这是你的,不要给别人”。久而久之,孩子的确会特别保护自己的玩具以及食物,谁也不能动,包括最亲近的人。美美在这个方面就显得比较没有“心眼”。她也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东西,但是在家里我们会经常和她交换物品,包括吃的也不是只给她自己吃。所以,当她在外面玩,看到别的孩子为了争夺玩具而哭泣时,她会主动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人。美美当然也有自己物品的归属感,无非是我们不让她独占罢了。同样,如果不希望孩子登到高处危险地向下看,大人也最好不要当孩子的面站在凳子上或床上关窗户。

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4

一、孩子生气时,父母要保持冷静。

孩子火冒三丈时,父母可千万别跟着激动,否则接下来只会吵得不可开交。此时父母的最高行为原则是:孩子越火,父母越冷。

二、尊重孩子的隐私。

孩子希望受到尊重。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空间,允许他们保有自己的隐私,侦查举止会破坏孩子对家长信任。父母和孩子可以制订一个专属的“孩子的隐私合同”,写下什么事情父母可以知道,哪些事情属于孩子的隐私。

三、批评孩子的行为,而非人格特质。

告诉孩子,他有些地方做错了。当父母批评行为本身,孩子知道他只要改进行为,就有可能改善他在父母心目中形象。父母如果对孩子说“你这个笨蛋!”“你这个不争气的人!”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对他这个人有成见,可能打消了改变的念头。

四、当孩子分享心事时,不要做出早就了解的模样。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认为自己的感受是独特而唯一的,所以当大人一眼就看穿他们的行为动机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无趣而且不愉快。当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一些成长的心得,父母应该积极配合,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听孩子的心声。

五、当顾问,不当领导。

在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时,父母说话时的语气十分重要。如果用命令口吻,可能会吃闭门羹,换一种语气就会更贴近孩子的内心,如“我建议你可以考虑……”。

六、不说“但是”。

有些父母常希望和孩子交流,于是他们耐着性子听完了孩子要说的事,接下来就说:“我了解你的意思,但是你的想法是错的。”父母使用“但是”一词,会让孩子渐渐感受到父母并为未认真倾听自己,不过摆姿态,从而厌倦交流。家长可以用“如果……会更好”句型来取代“……但是……”。

七、澄清语意的沟通法。

孩子很容易对父母的意见有过多错误的解读,因而造成不必要的情绪反弹。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父母可以用一个很好的沟通方式,就是做语意上的澄清—— “我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是……”。

八、做建设性的批评。

孩子行为不当时,父母应使用建设性的批评技巧来开口,以成功地协助孩子矫正行为。例如,孩子早上出门,来不及吃早饭。建设性的批评做法,则应该是谈事件、感觉、期望和好处。如“你今早出门没吃早饭。我很担心,你这样做会伤身体。我希望从明天开始,你每天都吃早饭,这样一来,你就更有精神,也能长得更高!”

所以,父母在与孩子亲子沟通时,要多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不再是父母一言行,和谐的与孩子相处。掌握上述的八大法则,轻松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打破隔阂。

❽ 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的方法有哪些?下面我为你整理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的方法一、要了解和理解孩子

父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天天都在看着孩子成长、变化,好像是最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其实如果父母没有与孩子进行很好的交流与沟通,那么父母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会很遥远。

父母要了解孩子,就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摒弃自己对孩子教育的陈旧观念和落后思想,这样才会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父母与孩子交谈,必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他们的角度听他们的体会,从他们的立场听他们的呼声,了解孩子的情感,了解孩子的爱好与兴趣,体贴他们的困难,肯定他们的长处。父母若能透彻地认识沟通的对象,使亲子关系更加密切,孩子一旦有问题,就能顺利得到解决。

子是天真、幼稚的,父母是理智、成熟的。大人与小孩认识能力会有一些差异。父母要学会读懂孩子的心,用孩子的思想去探讨琢磨他们内心的感受。

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必须基于良好的环境关系。父母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为平等关系,若能把孩子当作朋友看待,孩子就会在父母面前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敞开心扉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愿望。由此可见,良好的沟通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上。

父母与孩子是相互深爱对方的,但他们对爱的需求不一样。父母喜欢全方位地、包揽式地疼爱孩子;而孩子则希望父母是一种平等的朋友。父母用无私的爱去关心和保护孩子,孩子却未必接受;孩子所希望的美好情感,却难以从父母那里拥有。有很多孩子认为父母是以爱为借口来约束自己,这种无私约束,实际在束缚孩子手脚,有许多父母则认为孩子真是不懂事理。

当家长与孩子在两个背道而驰的情感轨道里越走越远时,父母与孩子双方是难以理解、了解的,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代沟,要想抹平这个代沟,双方就必须进行很好沟通、磨合,才能真正走进对方的心灵。

爱是发自心灵的,同时也是有艺术的,父母在关爱孩子的同时,多考虑孩子的情感需求。人的情感需要经常不断的交流与沟通,求大同存小异,这样才能逐步达到较好的境界。

有些父母认为工作或做生意太忙,以没有时间为借口,不能经常和孩子沟通,这样是对孩子不负责的表现,家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谈心。奇怪的是有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毫不吝啬,但对与孩子沟通却不愿意去做。若要想和孩子相处得更好就得进行有效的沟通,只有和孩子沟通才说明了家长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也有些家长因自己打麻将、跳舞、应酬等原因,借口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就采取训斥惩罚的方式来管教,可想而知这是得不到应有效果的。

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的方法二、要尊重和信任孩子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或听到有些父母对孩子说:“你们懂得什么?大

人说话不要乱接话茬儿,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你知道啥?”“我是你爸爸,对错都得听我的,你有什么发言权?”如果我们大人能用对待我们所尊重的人的态度,与孩子交流沟通,那就不容易出更多的问题。其实,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权利。

父母还要尊重孩子的社会行为。比如:孩子愿意参加爱国卫生运动,到社区和同学们去做宣传讲卫生、讲秩序的宣传工作,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以耽误学习为理由进行干涉和阻止。

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的方法三、及时进行沟通

有的父母是当孩子出现了问题,才着急找孩子沟通谈心,缺乏防患于未然心理,而和孩子交谈的内容多是责备与批评;有时是心不在焉的,浮皮潦草和孩子谈了几句,就自己做别的事去了,使孩子感到非常扫兴;还有时则是资料性的沟通,给孩子买几本书,交待几句像是例行公事式的谈话,而非是重视的交流与沟通。孩子很少有机会单独跟父母沟通,尤其是父亲,就更难得有此心思和机会。这样长此下去,孩子有想法、有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教育,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出现问题。

❾ 如何有效的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当婴儿成长为幼儿,意味着出现了其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即从个体性的家庭生活进入集体性的幼儿园生活。孩子能否顺利融入集体生活,沟通能力尤为重要。孩子怎样才能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从小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呢?沟通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善借游戏活动激发沟通能力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刚入园的小朋友,老师要主动邀请他一起玩游戏、听故事、唱歌、跳舞、画画,逐步培养宝宝与同伴交往的习惯。即使在玩的过程中,小朋友之间闹纠纷,老师也不要强行把幼儿拽到一边,更不能责骂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从中引导,让幼儿自己解决矛盾,友好相处。

游戏需要情节,也需要角色,儿童正是通过扮演角色,模拟成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情景。老师要帮助孩子学会扮演角色,模仿成人社会生活情节。比如,坐在一把小椅子上当司机,为同伴开车;拿一个玩具听诊器当医生,为同伴看病。让幼儿体验不同的角色的所思所想,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主动的地位。

巧用情感交流架起沟通之桥

一些从小很有才华的儿童,就因为“不合群”,长大以后一直“怀才不遇”,自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不仅才华得不到发挥,而且一生总是“不顺”。任何人都不会喜欢性情乖戾、忧郁的人,人人都喜欢与快乐而热情洋溢的人在一起。独生子女虽然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由于小家庭之间的封闭、孤独而不善交往。

所以老师要经常和孩子相处,建立亲密的情感,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爱、被认可。老师的爱是孩子向外发展、探索外界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的指路明灯。当孩子不与同伴交流时,老师可以给予引导。但当孩子已经参与到同伴游戏中去后,应尽量让其独立完成同伴游戏与交往。如果在交友过程中出现异常时,老师可耐心引导,千万不可简单制止,引起孩子的反感。

培养礼让习惯提高交往能力

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沟通愿望,教给他们沟通技能。

培养礼貌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应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 “谢谢” 、“对不起”等等。如果幼儿在活动中礼貌用语用得好,就及时表扬。

让孩子学会容忍与合作。在沟通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冲突的事,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让,与同伴友好合作,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多数人的'意见。

学习遵守集体规则。孩子在沟通时,会自己制定一些规则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谁破坏了这些规则,谁就会受到集体的排斥。只有自觉遵守集体规则的人,才能受到大家的喜爱。

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孩子们在沟通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老师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如小伙伴摔倒了要急忙扶起来,同伴的玩具不见了可帮着去寻找等等。要让孩子知道乐于助人的人就会有很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