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如何训练自闭症儿童的味觉
扩展阅读
儿童疫苗如何补救 2024-09-23 23:06:01
关于读书的歌词是什么 2024-09-23 22:48:55

如何训练自闭症儿童的味觉

发布时间: 2022-09-18 00:56:14

㈠ 孩子得了自闭症,家长在家里怎么干预治疗

儿童孤独症家庭干预方法包括言语训练、共同注意训练、社交训练、感统训练等。
1.言语训练:目的是为了使患儿从发生到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可以通过示范让患儿模仿,提供物品、书籍等让患儿练习等方法进行训练,循序渐进,同时及时给予鼓励。
2.共同注意训练:目的是提高患儿注意力。家长可通过让患儿注视说话者的脸、让患儿模仿广播体操动作、与患儿进行互动游戏等方式提高其注意力。

3.社交训练:目的是提高患儿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家长可通过动作示范让患儿了解点头、摇头等肢体语言的意义,让患儿帮忙传话使其适应与他人交流,模拟购物等场景锻炼患儿交往能力等。
4.感统训练:可以改善患儿的视觉、听觉、触觉、平衡觉等,可增强患儿的身体意识、感知觉发展、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等,为复杂的学习和社交能力的发生发展提供条件。①视觉训练。让患儿看固定的物品、移动的物品以及复杂的图片。②听觉训练。让患儿听一些简单的声音和指令性的声音。③味觉训练。让患儿品尝各种的味道,可使用味觉瓶。④嗅觉训练,可以让患儿闻一些具有味道的东西。⑤触觉训练,可通过挠痒痒游戏等。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需要医生、患儿、家庭、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在进行治疗的同时,家长要对患儿进行长期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当患儿做出正确的行为时及时通过食物、玩具、言语等予以鼓励,随时对患儿进行巩固和教导,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㈡ 自闭症儿童的感官知觉怎么训练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个爸爸妈妈都希望他们可以健康长大,但是现在有不少孩子受到了自闭症的困扰,这其中不少孩子都是因为家长对自闭症了解不多,当孩子出现症状后没有做到及时干预治疗,而导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让自闭症对孩子产生的伤害越来越大,所以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一岁半宝宝自闭症会有哪些症状。
2.出现明显的社交障碍
首先一岁半自闭症儿童会出现明显的社交障碍,对于正常宝宝来说,一岁半对亲人应该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而且可以和家人进行简单的游戏互动,但是自闭症儿童却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身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在与别人交流时也会避开别人的眼睛,自己玩的时候反而会感觉很快乐。
3.出现严重的语言障碍
其次对于自闭症儿童都会出现严重的语言障碍,一岁半宝宝应该具备较为简单的语言能力,而且可以将语言与人物进行正确对应,但是有些自闭症孩子只会自言自语,对语言的领会能力差,会出现经常将词语说错的情况,另外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在年龄较小时还会说一些较为简单的词语,随着年龄的增大,语言功能逐渐减退,甚至丧失。
自闭症儿童在生活中的很多行为习惯都表现的非常刻板,甚至对家里的一些物品位置摆放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一旦发生移动都会让他们的情绪发生比较大的波动。尤其是他自己的私人物品发生位置改变时,更容易引起他情绪的爆发。
怎么判断一岁半宝宝自闭症及表现孩必康自闭症训练法(节选)
自闭症孩子也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现在一般在三岁才会真正确诊自闭症,但是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生活中有以上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孩子越小,治疗难度越小,恢复能力越快,而且对于有自闭症孩子的爸爸妈妈来说,一定要更加爱护自己的孩子,多与他们进行感情语言的交流,让他们更好的适应整个社会。家长在生活中应该多关心孩子,多注意孩子的日常行为,在孩子有什么异常的时候及时治疗,孩子严重的话可以使用《孩必康自闭症康复训练法》治疗好。

㈢ 自闭症孩子挑食应该如何解决

许多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反映,自己家的孩子很挑食,只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水果,吃饭的时候也坐不住,到处跑来跑去,要家里人追着喂才能吃上几口,那么,自闭症孩子挑食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我们要界定一下挑食,家长们可以看看孩子是否有以下的情况,如果存在,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1、不吃整类食物。食物分为四大类,谷物淀粉类(比如米饭、面包等),蛋白质食物(肉、鸡蛋、豆类),水果蔬菜类,奶制品。不吃任何一整类食品,都算作挑食。

2、不吃某种质地的食物。比如只吃很脆的食物,或只吃很软的食物。

3、不吃某种特性的食物。比如,只要是绿颜色的食物都不吃,那么就没法摄入蔬菜的营养;只吃热的食物,那么就没有办法吃到新鲜的水果了。

4、不吃固态食物,只吃流食。比如只喝粥不吃米饭。

5、只吃 5 样或者更少的食物。比如,只吃面条。

自闭症儿童的挑食行为是如何形成的?自闭症儿童在饮食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如何改善儿童挑食行为?

1、由味觉、嗅觉不敏感的生理原因或者知觉特异的心理原因,引起自闭症儿童本体觉方面会出现感官的超强感觉现象,也会出现味觉和嗅觉不敏感的现象。

这种超强感觉促使他们对某种食物偏好,超量食用,或者导致他们的味、嗅觉不敏感,导致他们难以感知食物的味道。

2、由于环境适应性弱,缺乏安全感引起自闭症儿童对环境感知速度较慢,适应性较差,安全感比较低,出现这种现象可能只是一个极其的简单原因--餐具不同。

自闭症儿童也可能会因为一次不愉快或者受伤害的饮食经历,而把某种食物列为不喜欢甚至危险的对象。

3、由于自闭症儿童存在行为刻板单一,抗拒接纳新事物的原因,儿童会很刻板地遵循日常的规律,重复日常行为。比如,薯片和橙汁饮料有着不同的包装和形状,可能会他难以适应,另外,学校饮食规律的变化也会影响他对食物的接受。

4、儿童兴趣爱好的异常,同样也影响着儿童对食物的选择。比如某个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一种气味,但凡有这气味的不同口味食品他会全部拒绝,若他比较讨厌一种形状,只要是有这种形状的食物他也同样排斥。

5、有些儿童可能对于某些食物存在过敏,或者自身属于过敏体质,那么他们在食用某些食物后,比如蛋黄、海鲜类、酸奶、巧克力或是饮料,身体出现瘙痒,儿童可能会通过抓挠、啃咬或者情绪突变的方式,来表现或减轻不适,最后拒绝这类食物。

一、自闭症儿童适合吃什么

自闭症患者平日多食粗粮、绿叶菜,有利于身心健康。绿叶菜属于碱性,可中和饮食中糖、肉、蛋及代谢中产生的过多酸性物。

1、可清除血中的毒物素,如:萝卜、青菜、油菜、菠菜、芥蓝、大白菜、胡萝卜、花菜、甘蓝等。

2、粗粮:红薯、薯仔、玉米、芥麦等。

3、水果:果汁(原汁)、橘子、釉子、甘蔗、青梅、苹果、香蕉等。

4、绿菜:海带、紫菜、黑木耳、豆鼓(含b族多)。

二、自闭症不适宜吃的食物

1、谷类食物

我们所说的谷类食物主要指大麦、燕麦和黑麦等制成的食物,不包括大米和薯仔等我们经常食用的食物。因此,自闭症的家长应注意尽量避免给孩子食用诸如黑面包、燕麦片、面食类(如馒头、包子、饼干)之类的东西。

2、酪蛋白食物

由于自闭症儿童无法彻底分解牛奶中的酪蛋白,造成消化道内带有鸦片活性的短钛链增多,从而影响他们的症状,因此,控制自闭症儿童不吃或尽量少吃奶制品对他们来说是有利的。除此之外,还有鸡蛋、鲜奶蛋糕、奶酪、冰激凌、酸奶等食物也同样富含酪蛋白,家长应该控制其孩子对这些食物的摄入。值得提出的是,由于牛奶含有丰富的营养,因此家长在控制这些食物的同时,应注意补充各类替代品,如豆奶或蔬菜等。

3、含色素的食物

硫酸盐对人体的消化功能有着非常的作用。如果人体的胃肠道内缺乏硫酸盐,那么消化道的可同透性就会增加,带着鸦片活性的钛就容易进入血液,自闭症患者的症状也将变得恶化。因此,在消化过程中,任何需要使用硫酸盐的食物都不利于自闭症患者的好转。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色素食品,在人体内消化时都需要硫酸盐,这些食品包括巧克力、橘子汁、彩色泡泡糖等。因此,这些食物应尽量避免给孩子吃。

4、水杨酸盐食物

含水杨酸成分高的食物对自闭症患者有不良作用。因为水杨酸对人体的胃肠道有严重的负作用,会导致消化道的可通透性增加,这些食物包括橘子、橙、胡柚、柠檬、番茄等。值得提醒家长的是,阿司匹林也含有大量的水杨酸。因此,家长不仅应注意尽量避免给孩子吃这类食物,在孩子感冒发烧时也尽量不要使用阿司匹林。

在控制上述4类食物后,家长还可根据自己孩子对食物的不同反应来选择其他的食物加以控制。如有些自闭症儿童食用牛肉和茄子后会有不良的情绪或行为反应。制定一份记录表,写下你的孩子每天所吃的食物和当日情绪、行为表现,观察3-6个月,看自闭症儿童的症状有无好转,将有助于你找到这些特定的,对你孩子有影响的食物。

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解决孩子的挑食问题,帮助孩子增加新食物的食用,我们将特教老师总结的帮助了很多自闭症孩子解决挑食问题的成功经验,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1、情景干预

•避免使用一些儿童敏感材质的餐具。

•用嘴巴,舌头和脸颊进行模仿游戏。

•让孩子用重餐具,增加感觉反馈强度,这能帮孩子掌握正确的用餐动作。

•让孩子在用餐时,用随身播放舒缓的音乐,这样会让他们更容易入座。

•在用餐前,为孩子做深度按压或全身运动,以此降低孩子的触觉防御性。

•尽量在用餐过程中保持轻松愉悦的氛围。不要对孩子提有挑战性的要求。

•每次用餐时,控制新菜(食物)的数量。

•单独安排时间,进行一些喂食操作的训练,修正目前存在的问题。

•尝试选用同一种颜色或者系列的餐具,培养孩子的兴趣。

•选用印有文字的餐具,将其与吃饭这件事联系在一起。

•在其他游戏时间,将一些食物融入游戏过程。比如:用奶酪搭积木,蔬菜的角色扮演游戏等。

2、营造促食的心理环境

家庭和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环境的布置、亲子师生共同烹任及共餐,以及创设故事或游戏情境等,让儿童对该食物产生认知、缩短距离感并尝试信任、愿意接纳。

3、零食供给控制

偏食行为矫正期间,除正餐外尽量减少零食的供给,减少食物的选择性。过多的零食或者用零食作为强化物会影响自闭症儿童食欲,以及会让他们对零食产生依赖感。我们采取从不喜欢到喜欢的上菜顺序调控,让他没有选择,只能吃提供的饭菜。

4、选择孩子可能接受的食物

同处理大多数行为问题一样,我们要尽量用积极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挑食问题。因此,既不要立刻增加孩子的食物,也不要马上让孩子吃我们认为有营养的食物。相反,要选择孩子很可能接受的食物,这种食物的质地和口味最好同孩子偏爱的食物相似。

比如孩子喜欢的食物是薯片,可勉强接受的食物是腰果,讨厌的营养食物是鸡蛋,我们就从腰果开始入手,提高孩子对这类食物的食用,成功机会会大很多;在这个成功的基础上再转战到“最讨厌的营养食物” 是很有希望的。

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完全不接受对其喜欢的食物做任何变动。如果孩子喜欢吃某种牌子的鸡块,你最好不要买另一种!如果是这样,用完全不同于孩子平常所吃的食物,更有可能取得成功。这样,孩子就不会怀疑你试图欺骗他。要克服孩子对食物的抵制,信任十分重要。

如果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你希望他做什么,并让他自己选择这样做,则效果最好。有时候必须用垃圾食品或者甜食开始,虽然我们不喜欢这样做。要牢记,首要目标是增加孩子所吃的食物种类,并减少对尝试新食物的抵制。

5、在孩子状态最好时引入新食物

应该在孩子状况最好时引进新食物。因此,吃饭时间并非最佳时间。没有人喜欢在吃饭时大动干戈。此外,也许以前吃饭时经常发生争执,因此,此时引进新食物,只会使孩子更加抵触。

应该选择孩子很有可能服从而你又不匆忙的时间。如果你和孩子心情都好,孩子就有可能合作,你就更有耐心地、不动声色地处理孩子的抗拒。在孩子玩耍之后、郊游回家之时、情绪高涨之时或在孩子感到饥饿但还没有饿得很厉害时引进新食物,孩子可能更愿意尝试,也不会让他竭力抵抗。

如果在孩子从事特别喜爱的活动之前引进新食物,就可以在孩子尝试新食物后把活动当做强化物。比如孩子爱拍皮球,则引导他吃一口新食物即可给他皮球。此外,喜爱的活动会刺激孩子吃得更快。当然,如果他没有尝试新食物,就不要让他参加活动。让孩子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参加某种喜爱的活动,形成常规,有助于孩子明白尝试新食物后就能从事喜爱的活动,并因此乐于接受。

6、循序渐进引进新食物

先让孩子尝尝极少量的新食物,哪怕只尝一点点。只要尝了这一点点,孩子就可以吃一口他特别喜爱的食物。为了增强孩子特别喜爱的食物的强化价值,我们建议,只有在孩子尝试新食物时,才能吃到喜爱的食物。

因此,在选择孩子特别喜爱的食物时,只选择哪些其他时间可以收起来的食物。如前所述,孩子吃完新食物后,就能从事特别喜爱的活动。要逐渐增加新食物的数量,孩子只有吃完,才能得到强化。应该做好准备,让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食物,即使孩子曾经拒绝过某种食物,也要继续尝试给他吃。

如果孩子很不情愿吃某种食物,可以用行为塑造的方法让他慢慢接受。开始,让孩子看这种食物。接着,让他走过去,拿起食物,并送到嘴边。这可以当做非言语模仿练习来完成。你示范这一动作,并说:“这样做。”如果孩子照着做,就用其特别喜爱的食物强化他。

要逐渐提高获得强化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闻这种食物、用手指摸这种食物,然后舔吃手指或舔这种食物。要把接触食物的活动穿插在与食物无关的简单有趣的活动中(例如,鼓掌),这有助于孩子服从命令、保持行为动力。

此外,也要逐渐延长孩子接近新食物及其进食环境的时间。有些孩子需要逐渐消除各种感官对新食物的过敏,要让他们感受到新食物对他们没有什么威胁。通过反复的接触,孩子不但会容忍这种食物,而且会慢慢地喜欢上此食物。

通过以上的干预方法,孩子会逐渐增加对新的食物的摄取,家长们需要牢记,实现目标需要时间,千万不可急功近利。只要孩子改善了挑食的问题,以后就无需再担忧,是非常值得去干预的。孩子不挑食了,营养跟的上了,身体健康,是星爸星妈们所最期盼的。

㈣ 怎样训练自闭症儿童认知能力各位朋友给点建议.

训练内容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及时强化。

认知训练是有一定层次的,从认识有无到认识属性(大小、多少、长短、轻重等)。认识内容也是有层次的:认识颜色——认识形状和五官——认识家人——认识男女——认识各种实用物品图片。
认知训练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训练等几个方面。如视觉训练时可以遵循以下的顺序:看固体物品(如玩具、图片、实物等)——看移动物品(如滚动的球、移动的灯光等)——看复杂的图案(从图中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目光对视(拿孩子喜欢的物品让他看,马上又把物品拿开吸引孩子目光的追踪)。听觉训练则可以从让孩子听喜欢的歌曲与声音,过渡到听简单的声音与命令,再逐步让他寻找移动的声源,到后来鼓励孩子模仿一些简单的声音。其他感知的训练也要遵循孩子的心理兴趣,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㈤ 孩子是自闭症,家长在家可以进行哪些训练

由于家长们不是专业人士,因此在家训练可从以下几点展开,但是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家庭训练应掌握的原则

(1)恰如其分地估计孩子的能力,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宁肯开始订的起点稍低一点。

(2)永远对孩子抱有希望,不管他的能力有多差,开始训练的起点有多么低。

(3)学习活动内容要丰富,安排要恰当,一般在精力集中的时候安排认知及语言内容;精细活动则安排在后半段或者插在认知及语言项目的中间,大运动则安排在上午及下午的开始或者晚上。每天晚上要安排亲子活动。每天安排外出活动,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为孩子增加认识周围世界的机会。

(4)学习任何一个项目都要多重复,尤其是精细的动作和粗大动作,要有一定量的要求。

(5)重视生活自理训练的项目,这对他将来自立很重要。

(6)教学内容既要注意实用性,也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7)教育训练必须坚持长久,不能任意中断训练。

2.创设适宜的家庭训练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环境就是家里的生活空间。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家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环境。如果教学目标是穿衣服,那么房间、浴室就是自然的教学地点;如果教学目标是帮助妈妈完成一件事,那么客厅、阳台、房间或厨房等也应是自然的学习环境。语言训练的教学环节更应该是家里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做什么就教孩子说什么,进行有些项目的教学,则必须有一个固定的场所。

(1)为孩子安排一个专门学习的小房间,如果没有条件可隔出一块靠墙角的地方或者在客厅的茶几上或者厨房的餐桌上教也可以。

(2)准备好学习的用具:小椅子、小桌子、几个塑料小筐、小夹子无数个(用来卡片或做精细练习用),各类卡片(人物、动物、蔬菜、水果、交通工具……),彩色笔、铅笔、白纸、各种小玩具……

(3)除课表外墙上尽量不贴任何东西,在孩子座位后放置一钟表

(4)孩子学习时要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应避免大声喧哗,如把电视机声音放得很大。

(5)学习空间里布置一个孩子玩耍的角落,摆放孩子喜欢的小型玩具以备课间休息时用,孩子要背对这些玩具坐,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

(6)训练室以外的其他房屋的墙壁,贴上与孩子当前学习有关的图片或挂上一两幅挂图,以备孩子随时去指认

(7)有计划地在家中的常用用品、用具上贴上文字(不要太多,一个阶段2、3个)可随时教孩子认字。

(8)大厅内可放置一辆童车、一个大球和其他大一点的玩具,以便孩子课余时自由玩耍。

(9)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上完课要帮助大人收拾教具,并放回原处摆放整齐。

(10)上下课要有信号。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或什么样的讯号是坐下来上课或者可以出去玩、吃点心。生活、教育训练应有规律,以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3、具体的组织方法

上课与下课遵守的总原则是:愉快地开始与愉快地结束;准时、有规律,正好利用他们刻板的特点,帮他们建立生活规律。

1.上课

(1)通常“坐下来”是训练的第一步:①可在日常生活中练“坐下吃东西”、“坐下来等一会”。发出指令“坐下”后,要等孩子真的坐好了才给他东西吃。②选能坐得长久的训练项目(插雪花片、分拣豆子)进行练习。③能力强的孩子可通过练习画画,练习书法来培养他能“坐下来”的习惯。

(2)用有趣的信号宣布上课:①放一段孩子喜欢的音乐。②拉着手唱着歌走向训练室。③敲击孩子喜欢的乐器。当孩子来到训练室,坐在椅子上时,教者要告诉他: “上完课还可以听音乐,敲击乐器……”

(3)在教者与孩子的互动活动和愉快的情绪中开始上课:①一起玩儿一件好玩的玩具。②相互击掌。③相互指一下五官。④给孩子玩一下教具,收回来再上课。

(4)从最容易的项目开始,或从复习旧的内容开始,使孩子一下子就能成功,并得到鼓励。(5)训练刚开始的时候,不要一下子要求孩子一定要上满一节课(20分钟或30分钟)上了几分钟就可以离开课桌玩一下(如给他一个小玩具)。

(6)对孩子难以完成的内容,不要老去重复,可换成一项容易完成的任务给他。

(7)切忌催促孩子“快点”,要给他思考的时间,必要时可辅助他完成。

(8)上课的语言要简洁,除了发指令就是奖励的话语,确保教者的话都是有用的。

2.下课

(1)象征性的下课。在训练之初,上几分钟课就宣布“下课”,使孩子不感觉上课是种负担。

(2)在孩子表现最好的时候下课,让孩子能悟出:“好好学习就可以下课”,切忌在他表现好时加长课时。别忘了对孩子说:“你今天上课的做得好!”一定要点出具体好在哪里,千万不要笼统的说好。

(3)让孩子在最开心的时候下课。可以因为课题完成得好,得到奖励很开心;也可以是教者与孩子在课快结束时的互动而开心。

(4)最忌讳闹着下课,当孩子出现了抗拒情绪时要及时调整,或降低课题的难度或减少课题的数量,然后告诉孩子:“做完XX就下课。”完成任务后立即奖励他,让孩子明白:“哭闹是不能下课的。”

4、在家庭训练中还可以科学地应用下列方法

1)消退。对于以“获得”

(物品、注意)和“逃避/防止”(做事、去某个环境)为目的的种种问题行为(比如发脾气等),采取“消退法”是首选。对孩子的这些行为要故意不理睬,而且要能坚持住原则并能持之以恒,同时对孩子好的表现要大力表扬。经过一个阶段,孩子的问题行为可以逐渐减少。

2)惩罚。有些问题行为必须立即消除,比如咬人、严重破坏东西、严重自伤等,这时采取一定的惩罚手段就显得很有必要。咬人和严重毁坏东西的行为发生后,除了严厉谴责:“这样不对”之外,要立即把孩子送去隔离。对于严重自伤的行为要采取限制身体的措施,可立刻抱住他的身体等。

3)转移。对于一些具有“自我娱乐/自我满足”或“释放/舒缓”功能的自我刺激行为(如摇手、念念有词等,还有一些固执、重复行为),要找一个替代行为让他学习,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有意义的事物上,同时,要注意为其建立有效的社会行为,多教他做互动活动和游戏。比如帮成人做事,一块儿玩拼图游戏或球类游戏。

4)阻断。即把行为的刺激源切断。比如,处理孩子摔东西、撕东西的行为;首先通过改变环境来减少不良行为,如把贵重的、易碎的东西放到儿童拿不到的地方;把能撕的东西(如报纸、书籍)收藏起来。引导儿童对生活中实用的、正常的活动感兴趣,是解决孤独症儿童破坏行为、自我刺激行为的最佳办法。

5)系统脱敏。指孤独症患者在安逸而放松的心境下逐渐地接近所惧怕的事物,或是逐渐提高恐惧的有关刺激强度,使惧怕事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比如,处理孤独症儿童惧怕到人多的餐馆就餐的行为,就可以为他安排这样一个程序。

以上的内容也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具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还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才能给出。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对症下药孩子才能进步的更快。

㈥ 谁知道自闭症孩子怎么进行认知训练

智障儿童的认知训练,和正常儿童的认知发育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遵循这个规律,孩子就算学得慢,总是在沿着上坡走,科学研究表明,除了深重度的智力障碍是无法接受训练的,中重度、中度和轻度的智障儿童都可以在科学连贯的训练中得到进步,并把自身的潜力挖掘出来。 从认知训练角度来说,孩子学习任何一个课题(项目),都要走“感知——理解——表达——泛化(扩展)”这条线路,以学颜色为例,孩子把红色做为颜色学习的第一步,要先“感知”红色是咋回事、再“理解”什么是红色、再用语言或非语言沟通方式“表达”红色,再把红色“泛化”到生活中,比如过马路时见到红灯知道停下来。如果不了解这个学习规律,要教颜色时,拿出一堆五颜六色的气球,一个个教给孩子“这是红气球”、“这是绿气球”、“这是蓝气球”、“这是黄气球”,这种教法如果遇上一个连视知觉都有问题(无法分辨红色与其它颜色的不同,就是说,他连红色物体与红色物体的配对这一关都过不了),孩子只会被一堆气球搞兴奋或搞迷糊。 说到这,必须要提ABA教学法了。我得承认,以前对ABA有点误会,认为它是一种刻板地教孩子做这做那的训练自闭症孩子的方法,大概就是指令发出了、孩子去执行。后来现ABA是个适合所有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法,甚至在与正常孩子的沟通中,都可以运用ABA。上周末我去朋友家玩,与她四岁的聪明儿子玩了整整三个小时,全程使用ABA的教学课题,包括记忆搭积木、动物表演、讲故事、木头人游戏、视觉训练之找不同,孩子大人都非常开心。举一个例子,在玩“记忆搭积木”游戏时,我认为孩子很聪明,直接上六块积木,中间一张白纸一挡,我搭好六块积木后,打开白纸,让孩子记忆十个数,再挡上白纸,发指令“跟我搭一样的”,孩子的表现让我知道这个课题设置难了,马上后退,撤掉两块积木,变成四块搭,明显这个设置符合孩子的能力,他在记忆模型时说“太简单了”,但真正搭时又忘掉了某个细节,我马上给予辅助,再给他快速看一眼,他搭完后我把两堆积木摆在一起,让孩子自己去总结“哇,一样的”,然后我们快乐地击掌欢呼。等孩子稍微熟悉这个游戏规则后,我让他也当当老师,他摆积木造型,我去记忆搭,而全程是由妈妈当裁判帮我们数数。这种快乐的三人合作游戏,真的再让我们玩几个小时都不会觉得厌烦。 那ABA到底是何方神圣?我大概描述一下,ABA是应用行为分析法的英文缩写,通过一个个回合式教学来进行,精髓是分解课题、给予辅助、及时强化。 一、分解课题 课题是指孩子应该学会的一个能力,这样说来,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习的课题成百上千,ABA强调把每个能力分成最小、最简单的单元进行教学,这个过程就是“分解课题”。比如教认识颜色,从红色开始教(先不教其它颜色),第一步应该是配对分类,让孩子“把一样颜色的放一起”,这就是刚才我说的学习规律的“感知”阶段。说到这,可能有许多人要问“为什么教颜色时不直接告诉孩子颜色的名称,比如拿着红气球、红杯子等教‘红色’,而是先让孩子去配对去分类呢?”因为在认知发展规律中,知觉算是最基础的能力,如果人在视觉上都无法分辨并理解一个物体与其它物体的不同,又怎能理解更复杂的物体命名和功用呢? 接着讨论“分解课题”之学习颜色的例子,第一步是配对分类,如果孩子能在有干扰物的情况下把红色与红色物体快速正确地放在一起,说明孩子已经感知到了红色,注意:随着教学的深入,老师的指令语已经从最初的“一样颜色的放一起”变成了“红色的放一起”,在孩子具备这个能力后,进行第二步训练——理解,就是让孩子“拿红色给老师”,如果孩子能在有多个其它颜色物体的干扰物中间快速正确地拿一个至多个红色物体出来,说明孩子已经具备了理解红色的能力,就进行第三步的训练,让孩子表达红色,比如老师问“它是什么颜色的?”孩子回答“红色”。 ABA强调无论教孩子什么能力,比如物品认知、形状、数学、说话、画画等,都要遵循这个分解课题、循序渐进的原理。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很刻板,但教学的执行者是谁?是老师。试问:你手上有一个孩子,你设计好了课题、把一步步课题分解得很细,进入教学后你发现孩子对这块的能力超乎你的预期,他学得很快、掌握得很透彻,那你还会按照写好的教案去一步一步细细教吗?——肯定不会,水涨船高嘛。 二、给予辅助 智障儿童之所以学东西很慢,是因为大脑发育的问题,让他们无法象正常儿童那样顺利地接受外界信息并输出这些信息,他们很难通过观察而自然地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孩子一个新的课题时给予辅助,刚开始时可能是手把手的完全辅助,随着孩子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渐减少辅助。这是ABA的一个主题原则。比如教孩子画一个苹果,一开始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他画,然后不再手把手教、而是给他一个视觉提示,即苹果图片让他照着画。再是老师先示范画一个苹果,收走,让孩子自己去画。最后是直接让孩子画一个苹果。细想一下,其实我们正常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也经历过无数别人的“给予辅助”,包括父母、老师、同伴,记得我小时候学包饺子,是妈妈手把手教并示范了许多回,我才学会。 做一个合格的特教老师,一定要掌握辅助的方法和技巧,不会辅助得太慢太晚而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不会过多给予辅助而让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 三、及时强化 在课堂上听的最多的几句话,就是“耶”、“太棒了”、“你好聪明”,这就是强化。强化的意思就是在孩子做出一个正确反应后,老师给予的反馈。在孩子反应后,及时给予强化会让孩子愿意配合,更愿意继续学习那些新的、好的行为和能力。 其实“强化”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生孩子之前、在学校当老师时,系统学习过《教育心理学》,里面就有一章专门讲“强化”,在正常儿童的教育中,强化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小时候爱学哪门功课,主要是因为喜欢教那门课的老师,而为什么喜欢那个老师,当然是那个老师对自己好总表扬自己了。 特殊孩子虽然在认知发育上存在多多少少的障碍,但爱听表扬是全人类的共性。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对你的要求有了正确反应,而你不强化他,他怎么知道他的反应是正确不正确?如果他不确定这点,那为什么还愿意继续跟随你的教学呢? 分解课题、给予辅助和及时强化是ABA教学的内涵,了解这几个基本概念后,我们来探讨一下智障儿童认知训练中有哪些课题可以去做呢? 按照儿童认知发育的规律,我把训练步骤大概理一理—— 1、模仿:动作模仿、仿说、使用物件模仿,随后进行听指令的教学 2、视知觉:从配对和分类开始 3、搭积木(也可以和配对、分类同时进行):搭积木属于使用物件的模仿,练习孩子的视觉空间、顺序等。如果孩子搭积木不行,就要退回到动作模仿。 4、自己的认识(五官、名字等)、日常用品认知、水果蔬菜动物卡片认知、人物认知 5、功能性配对:比如了解牙刷和牙膏都是刷牙用的。 6、分类:先把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玩的给归归类,再进行类别教学。 7、形状(如果孩子对颜色敏感,也可以先教颜色) 8、颜色 9、对比性认知: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等 10、方位词:上下、里外、前后、左右、中间、旁边 11、肯定与否定的教学 12、数的概念:唱数、任意起止数、点数报总数、按数取物、认识自然数、序数、量的多少、数的大小、数的分解与合成、加减运算、应用题 13、时间教学:钟表、一天的时间、星期几、年月 14、所有课题的结合(泛化),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些课题只是特教专家和老师们根据多年实战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个大致套路,并不表示孩子非要学会前一项、才能进行后一项的学习,有许多课题是可以穿插着同时进行的。而且孩子能学的课题绝不仅仅为上述十几项,课题是无穷无尽的,只要老师和家长肯用心,就能从基本课题上演化出许多子课题,即纵向上可以不断延伸。 认知训练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除了用慈绳爱索牵引孩子外,家长和老师还需要掌握更多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到我们的孩子。给爱注入智慧,这份爱会更加有意义。 除了对认知训练的步骤和课题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确了我家孩子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再也不会盲目地跟随别人的脚步。栋栋属于复杂的脑损伤,医学上诊断为“脑瘫加自闭”,脑瘫是主、自闭是辅,这就要求我这个当妈妈的,既要了解脑瘫康复的知识,又要了解自闭康复的知识,这双重的任务要求我除了对生活对生命继续保持阳光乐观的心态之外,还要更加努力上进,我学得越多,对栋栋的病情就会了解得越多,那对他的康复就会帮助得越多。 现在,我明确了目前栋栋要做的主要康复项目,包括运动训练(PT)、感统训练、中医按摩以及DOMAN训练(给予五大感官大量的持续的信息输入)。 在跟一些病友交流中,有遇到和栋栋一样情况的孩子,即基础能力比较弱,连最简单的“拍手”这样的模仿都不会做、脑子里没有相同物体的配对意识、“拿”和“放”这样的指令都听不懂,这样的孩子要从哪些方面找到认知的切入点?我想从一些理论知识方面分析一下。 认知是一个大脑神经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感觉、注意、记忆(经验)、知觉、分析推理、策略生成、预估与调整、表达等。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感觉的训练” 即感官通路的训练是认知训练的基础,这包括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本体觉和前庭觉的训练,其实这些就是改善脑功能的训练。借用一个好友对认知训练的观点“要想富、先修路”,这个路就是感官通路,关于感官通路方面的训练,DOMAN方法值得大家去借鉴。 在认知的训练上,注意力的集中是继基础感官能力训练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基础,这些注意力的训练包括视觉和听觉方面的。 记忆是建立在不断积累的感觉经验上的,这些感觉经验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和味觉的,大脑接收到新的感觉信息,透过对感觉记忆的解读,从而形成了知觉,在知觉的基础上,我们的大脑才有了形状、颜色、方位、时间、大小、量度、质地等概念,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才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因此,想要给孩子进行认知训练,先要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说句大实话,以栋栋目前的能力,即使他会走路,那些课程对他来说都是有难度的,这个难度是指他跳起来都很难够到。既然如此,还是让栋栋老老实实地先打好认知基础吧,这个认知基础就是修好感官通路。 还有一些病友总问我“我的孩子认知很差,怎么办呀?从哪方面入手教啊?”其实想给孩子进行认知训练,最基本的前提是你已经清楚分析并了解了你家孩子的情况,就象我在文章开头说的,如果你的孩子连颜色形状这些概念都没有搞明白时,学习数学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家长们多了解一些认知训练方面的知识,知道学习一个课题(能力)的前提条件,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到你的孩子。举几个例子—— 模仿训练的前提是孩子具有一定的视觉专注与视觉记忆、基本的互动意识、基础的本体感意识、基本的欲望表达与动作能力。 配对训练的前提是孩子具备拿和放的能力,并具备基础的模仿和听指令能力。 物品认知训练的前提是孩子具备基本的配对和分类能力。 学习形状和颜色的前提是孩子有一定的配合能力和模仿能力、分类及配对能力、一定的认知能力。 学习方位词的前提是孩子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空间的概念、具备一定的身体形象感。 学习数概念的前提是孩子具备配对分类能力、具备颜色形状大小长短等认知能力。 知道了每一个课题学习的前提条件,其实就是知道了认知发育的规律。按照孩子具备的基础能力给他设计课题,让他跳起来就够得着,是比较科学并明智的。

㈦ 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应该怎样进行康复训练

患有自闭症儿童,应该去专业康复医院,用专业的训练体系来进行康复训练。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闭症是什么症状。

孤独症有明确的医学界定,也称自闭症,又称孤独性障碍 。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着局限性,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 自闭症者“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背”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他们叫作“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

怎样预防自闭症,预防是降低孤独症出生风险的重要措施, 因此,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发育不同,出现社交障碍、兴趣爱好狭窄、行为动作单调刻板、言语发育迟缓等时,应该及时到正规专业机构诊治,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儿童孤独症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症状有所减轻甚至好转,这仅仅只是一些家长的美好愿望而已。

㈧ 自闭症的孩子教育方法有哪些

1自闭症孩子的教育方法一: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指导、训练自闭患儿时,要灵活地创造适合的学习情境,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一般家庭在得知孩子为自闭症或是自闭症倾向时,多会造成有形无形的压力,通常焦虑.紧张.无助,甚至埋怨自己或家人,对问题的解决毫无意义,患儿的状况不是父母所造成的,此时更重要的是正确调整心态,视之为不可避免的现实,更加团结起来一起合作帮助患儿,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