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如何利用儿童文学挽回童年
扩展阅读
老同学都怎么样 2024-11-16 06:49:41
儿童怎么座高铁 2024-11-16 06:43:16

如何利用儿童文学挽回童年

发布时间: 2022-09-14 13:14:39

A. 2. 怎样理解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帮助儿童增长知识,认识社会,懂得做事做热恩的道理;
二、培养儿童阅读、求知与探索的兴趣;
三、提高儿童语言能力,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
四、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
五、培养儿童的美感,提高什么水平;
六、愉悦儿童的身心,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B. 谈谈儿童文学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它能帮助我从小认识爱、理解爱、拥有爱;儿童文学是真的文学,它教导儿童崇尚真实、追求真理;它能充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引导儿童创造美好;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它带给儿童积极乐观的人生基调和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可以说,拥有儿童文学的童年,学习和生活便有了健康而斑斓的色彩,生命的最初内蕴从此丰盈而美丽。儿童文学不仅是我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家庭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儿童文学是我学习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思想品德教育形象生动的教材,是网络知识自然有效的补充,是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需要。

C. 如何利用童话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美国着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劳埃德·亚历山大曾说过:所谓写实主义作品看上去似乎真实可信,其实是虚假的.而童话幻象看上去似乎满纸荒唐,其实是真实的;俄罗斯作家塞尔善耶维奇·普希金在一百多年前也说过:童话是假的,但其中有深意,它可以指引善良的孩子们.洪汛涛说:童话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完全属于孩子所有.这些都隐藏着某种高度的真实,同时又体现了童话对于幼儿有着重大的作用意义.

那什么是童话呢?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童话中比较浅显、简单易懂,适合幼儿听赏的那一部分即幼儿童话.童话与幼儿童话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它们是同等的一个概念.因此我们不再阐明它们的区别.

(一) 童话幻想的特点

1、幻想丰富奇特是幼儿童话的灵魂

幻想是想象的一种,它是与个人愿望联系的并指向未来的特殊想象,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童话是一种非写实性的文学,它所塑造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假想形象,所营造的环境是虚幻境界,却又具有现实意义,以此来间接反映生活.

在童话世界里,牛羊会说话、桌布可以生出山珍海味、衣服肉体能刀枪不入……随着人

类的不断发展,想象力不断提高,”哈利波特”则是当今的童话幻想之王,它的幻想奇特、丰富、形象生动鲜明, 里头的人物可以冲入墙壁、高山大海、甚至一棵大树等方式闯入另一个更奇妙的世界,在另一个世界里有更多更可怕事情发生,如:有邪恶的巫师、有吃人的怪兽、墙壁里有蛇在爬行,……。正是这种丰富奇特的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的人物正适合幼儿幻想的心理.孩子们也感到有趣、自然,但幻想不等于胡思乱想,它有一定的现实根据,它们之间往往是通过象征法结合起来的.

2、拟人和夸张是童话的主要表现手法

童话常常运用拟人的写法,所以在幼儿童话中基本上是”鸟言兽语”的拟人手法.作家运用

”以人度物”的思维方式来表现,如:叶圣陶的<<稻草人>>是借助稻草人说出了对那个苦难社会的不满.安徒生的<<丑小鸭>>,是以丑小鸭的经历道出了作者一生的坎坷及走向成功的经历.

童话离不开幻想,幻想离不开夸张,夸张是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或某种特征,故意地夸大

缩小.童话的夸张是借助想象进行适度的夸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符合生活逻辑的想象来达到的.甚至有的夸张到了变形的地步,如描写一个孩子.”有一个孩子姓圆名园,长着圆圆的眼睛,圆圆的嘴巴,圆圆的肚皮,他的身子又矮又胖,也圆滚滚的,奔跑起来就像滚动着的皮球!”这样的童话形象就是强烈到了变形的程度,童话文学中是可以允许的.

3、形象生动鲜明

读完<<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小女孩抓一把火柴,被活活冻死的画面,写出了一位穷苦可怜、瘦小孤独、盼望被人疼的小女孩形象.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是作者根据社会现实加以想象来反映封建社会帝王穷奢极欲不理朝政、腐败无能者.对这类皇帝本性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在写两个骗子所设下的骗局时写得十分奇特,因为他们把皇帝的心思、大臣们的心思及百姓们的心思都摸透了.皇帝要维护自己的虚荣,他们不惜说假话,齐赞衣服漂亮极了,使得几乎全裸的皇帝在大街上出丑,这正是皇帝愚蠢得不可救药的表现,这就辛辣的讽刺了反动封建统治者,故事的结尾又点明了骗局不可能欺骗一切人,更不可能永远骗下去,安徒生想象出最初说真话的是一个孩子,他年幼单纯,没有什么顾意,因此,一句”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就把骗局揭示了.作者这样的想象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本篇童话使用夸张手法,充分发挥奇特的想象的作用.无情的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深刻讽刺了反动统治者们的愚蠢、卑鄙、虚伪,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哈利波特》中的哈利波特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象征,无论邪恶有多强大他都能机智勇敢地去战斗、战胜一切.正是这种斗志斗勇的形象,丰富奇特的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的人物正适合幼儿的幻想的心理.孩子们也感到有趣、自然,但幻想不等于胡思乱想,它有一定的现实根据,它们之间往往是通过象征法结合起来的.

4、语言简练、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从语言风格上来讲,童话的语言要求简洁、准确、朴素,从语言表达效果上来讲,童话多用

拟人、对照、反复等表现手法,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金鱼的渔夫和凶残的老太婆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些情节景物的反复叙述,形成了有节奏的反复.这样的语言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又使情节曲折、生动有趣.

(二) 童话与幼儿想象力的关系

童话世界是一个生机万类的世界,它是一种以幻象一岸,以”真实”为另一岸,其间流淌着

对孩子们充满诱惑的奇妙的故事.以幻想为特征的谎言故事来引起儿童共鸣的艺术假定,是符合幼儿及儿童想象方式的.富于幻想色彩的奇妙故事,又以幻想滋养人类精神的故事家园,是故事逻辑所规范的童梦世界.因此,幼儿把童话故事当成了重要的学习对象,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美餐.

童话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他最切近儿童的心理。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他运用极度的、强烈的夸张造就浓烈的幻想氛围,突出所描绘的形象和环境的主要特征,同时也使作品产生诱人的美感、趣味感和幽默感。因此童话是最富于儿童特点的最受低幼儿童欢迎的文学形式。这主要因为低幼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想象也常常带有夸张性、多变性,可以说幼儿的思维就带有童话的特点。着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就说过:童话在孩子生活中“天天产生,处处产生”,爱听爱看童话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

二、幼儿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据介绍,人的一生中最富有想象力的是三岁前的幼儿,三岁前的幼儿大脑发育不但需要适当的营养,还需要较好的环境刺激.这一时期的孩子可以把一根竹竿当成一匹马、把一片树叶当成蚂蚁伞、把布娃娃当作知己并能对其念念有词.想象在幼儿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几乎贯穿于幼儿的各项活动中.儿童成长的过程,也是其形象思维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列宁曾说:”儿童的本性是爱听童话.”因此,不喜欢童话的孩子是没有的.它是属于孩子的,尤其是低龄的幼儿,因为童话这一文学样式正切合幼儿的审美心理.它的每一件精美之作都可能成为儿童构建智育和美育大厦的基石.

每个人都有想象,每个人也都会想象,想象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不论年龄,不论年代,都有着想象的意义和需要,尤其是孩子的想象力,更是神奇和美妙,那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在此,我想和大家说说我对幼儿想象探讨其中的一些奥秘与问题.

(一) 什么是想象力,幼儿的想象力有哪些特点?

想象是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儿童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世界,每个人艺术的天分,正是从孩提时代的想象力开始萌发的.表面上看,儿童的想象力显得可笑而幼稚,但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健康成长是非常珍贵的.黑格尔说过;”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富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幼稚的,幼儿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等几种.想象的特点表现为:(1)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易变化;(2)以想象的过程;(3)想象容易与现实混淆;(4)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张性.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处处是想象创造之地,天天是想象创造之时,从事想象创造之人,而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注重解放儿童的想象创造力.

(二) 想象的意义和重要性

人在实践生活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需要,而想象是解决这些问题和需要的非

常必要的条件离不开想象力.

想象在儿童生活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幼儿的游戏,还是绘画,表演以及早期学习,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发展与他们整个心理水平的发展,并且关系十分密切.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不仅是智力的体现,而且是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纲要中指出: 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幼儿期是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美的形象,尤其是艺术作品中美的形象,具有概括性、典型性、促使幼儿形象思维活动,并引起幼儿的联想,产生丰富的想象活动.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由此可见,幼教工作者注意从小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何等重要.

孩子喜好新奇向往不平凡的事物,充满神奇和变幻莫测得童话故事自然会深深地吸引他们。童话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巨大欢乐,也给与他们多方面的营养,他帮助孩子明白事理,增长知识。在童话故事中,一些枯燥无味的教训和抽象的道理都会变得十分生动具体。例如《拔萝卜》孩子们从“小耗子拉着小花猫,小花猫拉着小花狗,小花狗拉着小姑娘,小姑娘拉着老奶奶,老奶奶拉着老爷爷……最后终于把大萝卜拔起来了”说明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朴素真理。《小红帽》中告诉了孩子 “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等自我保护知识。最关键的是童话还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幻想能力。想象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有重大的作用,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幻想力,就不可能有巨大的创造力,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助长儿童富于想象和幻想的天性,而童话正是激发儿童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样式。----这是当初确定在我班进行童话欣赏的初衷也是最主要的目的。另外童话能培养美感和陶冶情操。优秀的童话往往集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于一体,给孩子以美的享受,使他们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

三、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一) 幼儿想象力培养的现状

现实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常常无意之间阻止了孩子们想象力的发展,使幼儿的想象力受到力量约束及被埋没.

在见习中就有些例子可以证明的.如中班语言课上,老师提问孩子”如果小红帽没有猎人救,她还可以怎样保持自己呢?”小朋友们有的说拿棍子打、有的说拿枪来打、还有的说拿石头砸…… 这时却有位小朋友说:”小红帽可以飞起来,飞回去跟妈妈呀!”老师一听却说:”小红帽是人,她怎么能飞呢.”再如,大班美术课中,老师叫孩子们画海底世界,有鱼、螃蟹、虾、水草等,结果有个孩子在蓝天上画了一朵白云,白云上面坐着一个长着翅膀的人,老师问他:”这是什么,是人还是妖精?”那位小朋友听见老师的语气有点生硬,就低声地说:”那是奥特曼天使.””我可没有见过有奥特曼天使,你把它改为一只小鸟不更好吗?”…… 这些做法明显地阻碍了幼儿的想象力的发展.也是对幼儿自尊心的不尊重.或者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时抓不住重点内容,不知道应提什么问题.结果使得整个活动零乱、顺序颠倒.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 怎样才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

1、在想象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想象画是指幼儿在已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活动,将头脑中的原始材料重新加工、改

造、组合、产生新的形象、新的构思和新颖题材的图画.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一些绘画基础,但思维还没有什么定势,最受不了外界影响和束缚.往往会出现异想天开的想象,这正是最宝贵最难得的.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2、续编故事

续编故事是指教师讲述故事的一部分内容,在情节转折处中断故事后,引导幼儿编出故事的其余部分,并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的一种教育活动

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提出活动内容,交代清楚任务,让幼儿知道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讲故事,老师讲述故事的一部分,要求幼儿注意倾听,想想这个故事是否完整,缺了哪一部分(开头、结尾或中间).让幼儿把故事的其余部分编完.例如: 我们给幼儿讲<<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讲述小蝌蚪认错了几种动物妈妈的这一部分,并提问故事后一部分是如何发展.提问:”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是怎么找到的?”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拥有自由的空间和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想象.故事<<小花狗新房子>>的后来部分是:”小花狗一个人坐在新房子里哭了起来.”教师可提问:”小花狗为什么一个人躲在房子里哭呢?”让幼儿先得知结果,才能更积极地去投入想象的海洋中.同样故事<<小白兔去哪了?>>是一篇比较合适让幼儿想象故事中间部分的.如故事的开头是:”一天清晨,兔妈妈对小兔子说:”今天是你姥姥生日,你先带着蛋糕到老老家,我把地里的萝卜拔完就去.”可是兔妈妈拔完萝卜赶到姥姥家时才发现小白兔还没到呢!兔妈妈和兔姥姥刚要去找小白兔,只见小白兔气喘吁吁地跑到姥姥家,这是怎么回事呢?它到底去哪儿了?干什么去了呢?”

2、看图讲述

看图讲述是指教师启发幼儿在观察图片,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根据图片提供的线索,运用

恰当的词句和完整连贯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图意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图片.教师出示的图片可以是单幅图、多幅图和无文字图片.单幅图较适合小班幼儿,多幅图较适合中大班,无文字的图片较适合大班幼儿.

(三) 在游戏中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

1、表演游戏

(1)桌面表演游戏

桌面表演是在童话讲述或让幼儿看完故事(它是将童话故事中的角色画在硬纸上,由幼儿拿着在桌面上按童话故事的内容进行表演.

游戏表演开始,教师讲清楚游戏的玩法,并作为示范使幼儿更清楚明了地操作图片.在第一遍中教师讲述时可放慢些速度,并给予指导,在第二、三……遍时可逐渐加快速度,并给予指导,让幼儿在一定的熟练程度上,请幼儿上台边讲边表演.除图片我们还可以用布偶、小玩具代替进行活动,其效果更生动、更形象.表演中幼儿拿着图片、布偶或玩具.实际上已充当了不同的角色,也是为幼儿亲身表演做了一个认知的基础.

(2)情境表演游戏

A、简单的情境表演

游戏是幼儿的玩耍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观察幼儿的生活就可以发现: 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玩各种各样的游戏,而且甚至迷恋,可以说幼儿是是生活在游戏中.幼儿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

情境表演即角色表演,是让幼儿亲身投入到故事的内容去进行充当故事中的角色人物.上要做更多的工作,表演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分配角色上,教师要有选择地安排,要熟悉幼儿的能力特点.这种表演可以由几个幼儿轮流担任,但第一个表演者要能力较强的幼儿担任,这样起示范作用,教师应尽可能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表演中来,使游戏具有广泛性.

当然不是所有的幼儿童话都适合童话故事表演,因为幼儿的年龄太小,表演能力还比较弱.如小班的<<小马和小骡>>,教师在讲述中让幼儿观看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表演”你给我戴帽,我给你扣纽扣.”帮助幼儿理解”相互帮助”的意思.然后观察图片上小马和小骡是怎样互相帮助的.简单易懂的故事道理是较合适小班的.中、大班可选择较复杂的故事内容进行情境表演. 总之教师要懂得选择恰当的作品,一般地说适合表演的作品有三个条件: 一是要有较多的简单对话台词;二是要有简单的动作表演性,才能更形象地把内容表现出来;三是要有较强的故事性.如<<白雪公主>>就比较合适进行故事表演游戏.而像叶圣陶的<<稻草人>>,严文井的<<四季的风>>就不合适表演了.

B、 较复杂的情境表演

幼儿在进行复杂情境表演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幼儿观察,丰富知识印象,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的愿望.当幼儿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就会兴致勃勃地反映出来,这能充分表现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重视幼儿的意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稳定幼儿的兴趣.这样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我们班的王欣荣小朋友说河边有医院.我问他:”小河边有医院吗?”他说:”我们都希望我们这里的小河边能有医院,当人不小心掉进河里时,大人们救起他,马上可以请医生看病.很方便表现孩子真诚的愿望,美好的心愿,而且幼儿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3)善于观察幼儿玩游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注意运用启发式语言.有一次游戏中,我发现”医院”里的医生没有给病人配药,我问这病人怎么了?为什么走了?不看病吗?医生说:”他没事,他说话不礼貌,所以掉了一颗牙齿,没关系的.不用吃药,以后有礼貌,不说脏话就会马上长出新牙的.”那个病人也说:”是的,医生还叫我多刷牙,讲话要注意有礼貌,经常帮助人,我的病就会好的,没问题.(4)此外,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及多进行适当的训练,都能很好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喜欢乱涂乱画,事后还乐意告诉家长:这是狗,这是桥.这正是幼儿想象力的萌芽.家长应该给予鼓励,以发展他的想象力.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但决定心理发展的是环境和教育.要注意孩子周围环境,丰富多彩的家庭.社会环境能启发和促进幼儿的想象力,父母同时为孩子准备食物营养和精神营养,使大脑发育良好,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放手,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给他们自由想象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孩子的想象和创造成果,要从幼儿的角度去体会,多给予鼓励性评价,在他们创造的尝试过程中,可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集中注意的能力.

童话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还有种种的设计与组织方式.只要能够给幼儿带来知识和娱乐,只要能够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任何方式都可进行尝试和探索.

童话无疑更属于孩子们,尤其是低龄儿童,没有比童话更容易开启小孩心灵中智慧之窗的了.还不能接受判断的小孩却能敏锐地感受童话.

孩子的思维是游戏思维,他们往往会把”乙事物的功能弄到甲事物的功能上去.孩子们的想象力往往是幼稚的.丰富的想象力更有助于幼儿学习的进步.那些充满神奇与幻想的童话,不仅是孩子良好的课外读物,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不可多得的营养材料.它可以燃起孩子活泼而又温暖的情感,鼓励孩子们展开那五彩缤纷的、充满神奇色彩的想象的翅膀,又能让孩子们相信那激动人心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从而帮助孩子们去理解生活,理解世界.让他们能快乐、自由、积极地想象去求索、去创造.他们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着美好的回忆,并指引孩子们以健全的人格走向未来.

D. 如何利用儿童文学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文学的意义和作用是指它的社会作用,也称“儿童文学的社会功能”。它是依靠儿童对作品的阅读、欣赏、接受,在心理上得到愉悦的满足,精神上受到美的熏陶,对其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一种作用。通常也称为儿童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它可以归结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娱乐作用。
一、儿童文学的认识意义和作用
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是指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帮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丰富生活经验、增长知识、启迪心智时所发挥的作用。比如,儿童通过阅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就可以了解普法战争时期法国被迫割让亚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而丧权辱国的历史;通过阅读比安基的科学童话《尾巴》,就会获得关于动物尾巴功能的知识等等。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是多方面的。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可以“多识于鸟虫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儿童文学也是如此。
但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必须以作家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为前提,以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生动性为条件。因为儿童文学形象本身既保存了生活本身的生动性、丰富性的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质,并顺应儿童的心理需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揭露的是19世纪中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黑暗现实,但作品中是以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四次美丽的幻想和悲惨生活、悲剧命运的强烈对比来反映的,易于儿童读者接受。因此,对于儿童来讲,儿童文学的认识价值是独到的,不仅会使儿童拓展认识领域、提高认识能力,还能给他们留下生动而难忘的记忆。
二、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和作用
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在于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使儿童在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感染和影响。
凡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具有强大的教育感染力量。别林斯基说过:“文学有巨大的意义,它是社会的家庭教师。”(《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潜水艇的创制者西蒙·莱克在自传中所写的第一句话是:“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许多卓有成就的杰出人物在谈及童年往事的时候,都非常感谢文学给他们人生道路的启迪。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个一心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坚强不息的革命战士保尔·柯察金这个艺术形象,就曾鼓舞和教育了我国整整几代人,从普通的农垦战士到杰出的吴运择、张海迪等,而且它还必将影响和教育后来人。这是儿童文学的目的。
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是以认识作用为基础的。当读者从儿童文学作品中获得某种认识之后,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情感、情绪的变化,即由认识而动情,再由动情而移性,在不知不觉中,性格情操得到陶冶,思想感情得到净化,道德行为得到规范。因为,儿童文学作家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时候,绝不是纯客观的反映,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必然包含着他对生活的评价、对真理的追求,包含着他的爱和憎。作家不仅为儿童描绘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面,而且让儿童懂得纷繁复杂的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
儿童文学教育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作品中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程度,它寄寓于美感作用之中,并通过美感作用来实现。只有这样,儿童文学才能有力地促进儿童快速健康地成长。
三、儿童文学的美感意义和作用
亦称“审美作用”或“审美享受”。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一样,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它集中表现了生活美、自然美,并创造了艺术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其丰富的美感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凡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应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儿童文学也是这样。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儿童文学作家在进步世界观的指导下,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炼为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以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情趣,发展其欣赏能力,敏锐地加深他们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和领悟。像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在读者的心里所激起的感情却愈来愈纯洁,愈来愈高尚,使读者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样,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笔下亦能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像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神往生活中崇高的美的力量。
儿童文学的美感作用绝非抽象、空洞的东西。它与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同时产生,而又直接影响到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的发挥。高尔基指出:“儿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辉的不平凡的事物。”这种天性和追求,正是“决定用正确思想、英雄人物进行教育的基础”(《把文学给予儿童》)。杰出的儿童文学家都竭力利用这个基础,以适合儿童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断地给一代代人以美的享受。
四、儿童文学的娱乐意义和作用
儿童文学的娱乐作用,是指通过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得到愉悦和消遣,以及通过娱乐包藏较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
快乐是人们共同的需要,游戏则是儿童的天性。别林斯基曾呼唤儿童文学应给孩子以欢娱,“给他们快乐,而不是沉闷,给他们故事,而不是说教”。儿童文学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娱乐性而且读者的年龄愈小,相对应的作品的娱乐性愈强。例如,以儿歌、小诗、图画故事、生活小故事、连环画、短小的童话等为主的幼儿文学的娱乐性就比以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诗、儿童科学文艺、儿童影视剧等为主的童年文学的娱乐性强。像儿歌类中的绕口令、问答调、游戏歌、谜语歌等充盈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常伴以儿童的群体游戏,充满了娱乐性。
儿童文学的娱乐作用是和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有机结合并统一于作品之中的,并非独立存在。例如,世界儿童文学中娱乐主义的鼻祖卡罗尔(英国)的童话名着《艾丽丝漫游奇境记》,隐藏在表面的荒诞不经的滑稽热闹下面的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广泛的社会透视。又如当代世界娱乐主义童话大师瑞典的阿·林格伦的童话与小说,人们从中既可以看到作品中所描绘出的儿童的种种淘气行径与恶作剧的游戏活动,同时也可以看到作品中所表述出的作家对儿童人格的某种深刻独到的理解和对旧的教育观念的不满等等,而且林格伦这些作品的内涵及其深远的社会意义也决非“娱乐”便可以全部囊括的了。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娱乐作用绝非逗乐凑趣,而是作家所开掘的内涵丰富的儿童生活的情趣和意蕴的物化形式,是作家通过艺术创造给儿童以欢乐,并使他们在欢乐中感悟人生的一种作用。

儿童文学 (literature for children),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偏于文学,适合9至99岁阅读,老少均可品味。

E. 孩子的童年怎样度过更有意义

一.注重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是幼儿幸福童年的保证。
学习品质的培养主要是着眼于幼儿的长远发展,为其后继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和家长要充分尊重和维护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兴趣和好奇心,逐步培养他们主动、坚持、注意、反思、想象、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些良好品质的获得,是幼儿幸福乃至一生幸福快乐的保证。那种忽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过度追求知识技能的做法,只会让幼儿的生活变得更加枯燥和单调。强调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并具体体现在“教育建议”之中。例如:“经常抽时间与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注重对幼儿阅读阅读兴趣的激发:“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注重对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更加注重对幼儿好奇心与探究欲望的激发。
二.注意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幼儿幸福童年的体现。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体、智、德、美等全面和谐发展,才是幼儿幸福的真正体现。而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必然会剥夺幼儿享受幸福童年的权利。在当今社会中,部分家长盲目地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并美其名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家长其实是对孩子的发张特点和目标缺乏清醒的认识,也误解了幼儿幸福童年的真正含义。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出发,分别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出相适应的目标和教育建议,以期实现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例如:健康领域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身心健康”、“动作发展”、“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而实现各目标的建议更是非常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需要和兴趣的。如,“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多走路、少坐车,自己上下楼梯、自己背包”。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也便于教师和家长的操作。
三.注意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幼儿幸福童年的要求。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但是各自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在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发展程度不一定相同。我们要尊重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引导落后,激励先进,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程度上实现最大发展尊重差异,保护个性,是每个孩子快乐地进步,这才是幼儿幸福童年的真正诉求。以尊重幼儿发展的差异性为指导思想,强调要“使幼儿以自身的速度与方式达到其所呈现的‘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而社会上的部分人却将理解为“成长标准”,认为所有的孩子只有达到的要求才算达标,这样的理解让人痛惜。其实,所提出的目标和建议,只是教师和家长发展和观察不同幼儿的指导和参考,根本不是评价快慢、优劣的工具。例如:3——4岁幼儿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十秒左右、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2米左右。只是强调在普遍情况下,3——4岁幼儿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它给某些不能达到这种水平的幼儿一个方向,但并不是硬性的规定。家长和教师可依据孩子的原有水平,开展适合其特点的游戏和活动,使之向10秒和2米的目标不断进行和迈进。

F. 现代儿童文学的四种叙事视角

任何叙事都是为了产生影响——说服、劝诫、告知、控制,或感染受众。为了取得预期的影响效果,作家作为文本故事的叙事者,必然会选择特定的立场、语气、语言、结构等进行叙事,这就是叙事视角,也称叙事观点、叙事角。叙事视角在现代叙事学中被表述为一个聚焦问题,即“我们通过谁的眼光来观察故事事件”。
叙事视角最早由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来,之后引起了小说理论家的重视。珀西·卢鲍克在其《小说写作技巧》里,把叙事视角看做在错综复杂的小说写作技巧中起支配作用的一个问题,认为只有在持什么叙事视角的基础上,叙事者才得以发展他们的故事。一般认为小说叙事视角的选择和运用也会影响到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关系到艺术构思的巧妙与拙劣、成功与失败、全局与基础。叙事视角能使叙事者有效地叙述故事,描画场景,刻画人物,升华思想。叙事视角既是统一作品形象的枢纽,又是显示作家艺术个性与写作立场的手段。
叙事视角的多样化选择是现代文学包括现代性儿童文学确立起独立品质的标志之一。不同叙事视角的选择与运用,既与叙事者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密切相关,又与创作技巧和艺术趣味不可分离。叙事视角的运用集中体现在少儿小说、童话、少儿散文等叙事性文学中。
1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是儿童文学的核心叙事视角。选择儿童视角的叙事者——成人作家,由于身心的变化与人生经历的复杂,实际上已不可能复归到纯真的儿童状态。成人作家在儿童文学创作中选取“儿童视角”,首先必须使自己来一番角色转换,使自己重新“回到”童年状态,以儿童的感受形式、思维方式、叙事策略和语言句式,去重新诠释和表现对象世界。对此,陈伯吹曾有过非常形象的表述:“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陈伯吹在这里说的实际上正是他积数十年创作经验所得出的一条定律:真正为儿童写作就必须选择与坚持“儿童视角”。
为儿童写作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更是一门检验作家儿童观与写作立场的艺术。英国作家格尔姆在《怎样为孩子写书》中认为:“想开采这个矿脉的诸君,必须留心的是,绝对不可以认为是小孩的东西嘛,随便写写就可以了,或者以为有诚意写作,就会获得儿童的感激,这种自我陶醉或随便的想法是很严重的错误。如果你想成功,必须有相反的态度,也就是放弃命令的姿态,准备一切服从小孩,因为小孩是在支配你的写作。”“准备一切服从小孩”,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为儿童写作必须转变角色与立场,必须从“成人中心”转变到“儿童本位”,“回归”到童年状态。儿童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感悟,唯有与他们平等对话才能真正传达出他们的所思所想,笔下的世界才能成为真正的儿童世界,或者说儿童憧憬的世界。如果忽视或轻视儿童的感情、感悟,或想当然地以成人的经验取代儿童的经验,那么作家创造出的世界只能是成人的儿童世界,而不是儿童的儿童世界。
儿童文学作家大多是人生经历丰富的成年人,这就要求作家应该沉潜于儿童的心灵世界中,同儿童的精神息息相通。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有不一样的判断尺度,也少有成人社会中的功利主义色彩,因而更能表现出入性真实的一面。儿童文学作家要表现的是儿童“绝假存真”的生命本真。而不是只对儿童的稚态童真作表面的叙写。自从儿童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出现以来,所有经典的、传世的儿童文学作品无不包含着作家对儿童独特精神状态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常说的儿童文学作家的“童心”也即此意。因此,以儿童视角创作的作品常常以“卫护童年”的主题出现。一般说来,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作家从儿童自身生活层面与儿童经验世界入手直接描写儿童生活的、关注儿童心灵的作品,大多属于儿童视角。还有不少作品直接以第一人称切入,主人公以儿童“代言人”的身份出场。
应当指出,儿童视角并非是儿童文学的专利。实际上成人文学创作(主要是小说创作)中也有不少选取儿童视角的精彩之作,如萧红的《呼兰河传》、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汪曾祺的《黄油烙饼》、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等。由于儿童视角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世界,呈现不易为成人所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他种面貌,以儿童的鲜活感受建构人们对世界的崭新体验,因而给成人文学带来了别具一格的灵动气象,甚至塑造了全新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空间,因而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不但为现代作家所重视,也为评论家所激赏,如赵园在《论小说十家》中就认为“萧红的作品提供了真正美学意义上的‘童心世界’”。王富仁甚至认为“所有杰出的小说作品中的‘叙述者’,都是一个儿童或有类于儿童心灵状态的成年人”有意味的是这些以儿童视角叙事的作品也往往成了少年儿童选择的对象,成了他们实际上喜欢阅读的“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赢得少年儿童的广泛喜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成人视角
采用成人视角的叙事者显然是成人作家。成人视角的特点是:叙事者站在成人经验世界的立场,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和描写现实世界,叙述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与建构少年儿童的经验世界,重在体现作家的主体意识体现成年人的人生感悟与生命经验,并以此来引导、影响乃至规范小读者。这类作品的叙事大致有以下三个维度:
第一,向少年儿童传达作为过来人的人生经验和生命感受,强调文学作品要“告诉儿童真的世界和真的生活”,表现出成人社会现实尘世的沉重和丰富驳杂并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这类儿童文学创作总是和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与成人文学流脉趋于一致。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崛起的文学研究会作家群,他们高举“为人生”的旗帜,强调作品“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这一艺术特征在叶圣陶的短篇童话集《稻草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稻草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童话现实主义精神的开篇之作。作家站在成人立场,选取观察社会、批判社会的视角,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上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人间百态与破产农民的艰难生存,抒发了作家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与对下层民众的同情,体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解民于倒悬”的社会良知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精神痛苦,从而引领小读者关心现实人生,在社会历练中长大成人。这种叙事策略在以现实主义创作思潮为主导的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的儿童文学创作有着大体一致的风格和特色,这就是:坚持儿童文学直面人生、反映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形态发展变化的特点,始终高扬现实主义的旗帜,直接把人间百态引入创作视野,使儿童文学与时代脉搏和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直接或间接地揭示出中国社会“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一般而言,他们笔下的文学世界表现为写实多于幻想,思考多于抒怀,凝重多于灵动,脚踏当下世俗生活,甚少神游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天国。但由于强调表现社会人生,有的作品对儿童的生活经验与理解能力把握不准,存在着偏重作家主体意识而忽视小读者接受心理的“成人化”气息。
第二,童年记忆、童年情结内化为儿童文学叙事的重要资源与途径,作者以亲历者身份与角度直接叙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或者以童年生活作为创作素材,表现出对童年、故乡、母亲和土地深深的热爱和留恋,具有强烈的寻根色彩与生命意识。
童年情结是童年时代埋下的长期萦绕心田的感情纠葛。童年情结往往潜滋暗长,终生挥之不去,如恋父(母)情结、祖孙隔代亲情情结、同胞手足情结、童伴游乐情结、保姆养育情结、故土乡音情结、民风习俗情结、家乡特产饮食情结、民间节庆岁时情结、山川风物情结等。作家的叙事与童年经验往往紧密相连,而童年情结则是构成童年经验的重要基础与表现。童年是人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童年经验是人生今后知识积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这类题材的作家通常都有一个难忘的童年,童年的生活情景成为他们创作的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因而带有明显的自传体色彩,常常见于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中的若干篇章、冰心《寄小读者》、巴金《我的幼年》等。有时作家还会把这类作品的主旨强调到极致,以至于形成“童心崇拜”的创作倾向。这类作家把童心作为逃避丑恶的成人世界的“净土”,把回到童心本真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如丰子恺的散文及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散文和诗歌就有明显的“童心崇拜”的创作倾向。
第三,作家站在教育主义的立场,在文学作品中极力张扬文学对儿童的教化功能。文学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调适心理等多种功能。教育是永远需要的,尤其对于少年儿童。我们不能想象,要是人人都按照“法廉美修道院”的院规“于你所愿干的事”来进行社会活动,那世界将会怎样。教育的重要性在成年人心目中是如此牢不可破,因此,教育主义也就自然成了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中历时最长、势力甚大的一种倾向。一方面,它谆谆告诫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则,怎样形成社会群体的共识;另一方面,它又随时提醒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不应该怎样。然而,正如许多具体的事物一样,文学作品是一个整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文学的功能是多质的、综合的。文学当然具有教育作用,排拒了教育作用的文学自然是不完善的文学。但是,文学并非只有教育作用,这是常识。如果我们把教育性强调到绝对化的程度,乃至推向一元独尊的地位,如果我们把教育性看成儿童文学的唯一属性,过分追求道义灌输与宣教功能,乃至不适当地移用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来取代儿童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那么,儿童读者生长、变化着的审美意识和阅读经验,就有可能被挤压到褊狭的角落,甚至遭到蔑视与排斥,作为儿童文学创作主体的成人作家的主体意识、审美理想、艺术个性、才气、禀赋、追求等,也有可能被教化的使命感规范而冷冻。这种倾向如果推向极致。儿童文学的思维空间与审美空间必然会受到严重局限,安徒生那样的天才就会在“主题先行”“重大题材”面前束手无策。新时期儿童文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功能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文化反思与美学审视。不满足和不满意于儿童文学单一的教化功能,已经成为新时期儿童文学界的一种普遍认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警惕另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即一味张扬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与快乐原则,甚至容忍庸俗、恶搞、粗劣,价值观混乱,是非不清,制造文字泡沫,误导小读者。郭沫若认为:“文学于人性之熏陶,本有宏伟的效力,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识不知之间,导引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这一观点见于郭沫若1922年发表的《儿童文学之管见》一文,虽然距今已经快一个世纪了,但对帮助我们全面理解与把握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功能,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3两代人对话、对比的视角
儿童文学实质上是两代人进行精神对话和文化传递的途径之一,因而两代人进行对话和对比也是儿童文学中常见的叙事视角。两代人之间,由于生活兴趣和人生经历的不同,常常会出现观念上的不一致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代沟”,儿童文学特别是少年文学就成为沟通“代沟”的最好途径。如陈丹燕的小说《上锁的抽屉》,写的就是因为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我”锁上了自己的日记本而和母亲发生的“冲突”小说以“我”和母亲的和解而结束。又如刘心武的小说《我可不怕十三岁》、秦文君的长篇小说《男生贾里》的某些篇章也属于这种视角。这种视角还常常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相对照,在对照中写出童心的美和成人的某种丑。这种创作模式与“童心崇拜”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一致。它主要用于儿童小说和少年小说中。曹文轩的早期小说就充满着这样的对比:《红枣儿》中小婷婷的诚实、善良与“叔叔”的狡诈、欺骗;《静静的水,清清的水》中鸭宝的纯洁、率直和卖假药的“爸爸”的龌龊、卑鄙。
4少年作者的视角
这是近年来儿童文学界出现的较为特殊的一种叙事视角,作者多是一些未成年的少年(也有一小部分儿童)。他们以自己的眼光来观察同龄人,观察世界,来写同龄人,写世界。例如广东深圳高中女生郁秀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又如有多位北京少年作者参与写作的“自画青春”系列小说。这些作品常常直接描写少年作者自身或同龄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描写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烦恼和体悟。因此,他们的作品大都显得比较真实。也因为他们表达的是大多数同龄人的实在感受,具有亲历性和亲和性的特点,所以很能引起同龄读者的共鸣。但由于这类作品缺乏成人作家厚重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技巧,因而也常会得之直率而失之“轻浅”。

G.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有哪些

1、教育性。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即它对教育性特别强调。儿童的可塑性很大,古人曾用素丝来作譬喻,说它:“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其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意教育性。2、形象性。抽象的说教是儿童不容易也不乐意接受的。对儿童进行教育要借助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儿童年龄越小,越依赖于形象化的手段。儿童小说要求和戏剧一样富于动作性,更多的以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儿童诗需要更多的“比”、“兴”,以加强形象性。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有声有色,娓娓动听。儿童文学应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来。3、趣味性。儿童知识、生活经验不丰富,理解力薄弱,对那些复杂的整理不易理解,对成人的生活经验和某些思想感情也难以体会。他们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内容就不喜欢看,甚至不看。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在轻松愉快地说笑中,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或做一些有益的启示。4、故事性。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要求结构单纯,情节紧凑、生动。强调故事性,并不是单纯追求情节离奇,不从生活出发,不写人,只写事。儿童文学主要是写人,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思想。它的主人公不一定都是人,也可以使其他动物、植物,甚至无生物。这些在作品中都是人格化了的。不论写人还是写其他东西,他们的思想、性格都要着重借助故事情节表现出来,不宜多用静止的冗长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5、知识性。儿童文学作品中应巧妙地穿插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以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儿童文学应为儿童所喜爱,对儿童有益。既要做到是和儿童的情趣易为儿童所接受,又要有助于儿童的成长。

H. 1.说一说儿童文学对儿童有哪些教育意义,可举例说明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被最终定义的时间并非很长,但它的出现划分了新旧两个时期对儿童不同的培养方式、方法,以及强调塑造新一代的儿童,在于重视儿童精神方面的成长。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