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不会蹲的儿童楔形垫怎么用
扩展阅读
三岁儿童入托要什么手续 2024-09-25 01:11:34
智腾教育怎么样 2024-09-25 00:59:52
儿童午休去哪里 2024-09-25 00:42:18

不会蹲的儿童楔形垫怎么用

发布时间: 2022-09-09 04:52:55

‘壹’ 钢结构中屋面水平支撑与刚架梁连接节点的专用楔形垫圈是什么

是弧形垫块,一般车间都自己加工,现在可以买到

‘贰’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指南哪有卖的

小儿脑瘫的康复方法如下俯卧位:在楔形垫、训练床上训练,既可促进抬头又可诱发手支撑,盘腿端坐位,训练者跪于患儿背后,一手托患儿下颌,以手放于患儿头顶部往下稍用力压,可加强头颈部稳定性。采用按摩手法按摩颈部两侧及后颈部。

‘叁’ 护脊床垫是怎么回事

护脊床垫是一头为斜面的床垫,又叫斜面护脊床垫。 它是自带有定制的枕头的,能当普通床垫或普通床垫和枕头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使用方法:

第一,如下图,准备好定制的枕头,定上闹钟。

护脊床垫同腰枕等

另:

提醒:

1、针对不同的情况,矫正方法会有所不同。请联系产品提供商的专业人士。

2、在使用过程中不要太急于求成,更不要矫枉过正。每天都要睡觉的,效果很好的。

3、重视自身的感受,随时调整,感冒等特别时期不使用斜面护脊功能。

4、开始使用的一年内,多同产品的客服等专业人士沟通。

‘肆’ 有关平足怎么办

平足
平足症也是足部常见的一种畸形。患有此病者不适宜从事某些运动,如:跳高、爬山等。

人类的双足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除了负载体重外,还要适应行走、跑跳、跨越等动作,所以足的骨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它由跟骨、距骨、舟骨、骰骨、第一、二、三楔骨及第一、二、三、四、五跖骨组成。上述诸骨组合成纵弓和横弓。纵弓又分为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横弓即足底前部横行的弓形结构,足的正常功能是由骨及其足弓以及维持足弓的肌肉韧带等共同起作用。 平足症是指足弓扁平、弹性消失而有症状者。

平足症可以是由先天或后天性因素所致,如:关节诸骨、韧带或肌肉等。先天性发育异常可引起平足症。后天因素有某些职业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以及过度负重,如;搬运工人、长途步行和体重骤然增加如产妇等因素均可诱发平足症。长期因病卧床或足部受伤后,又缺乏适当治疗和锻炼、造成足及小腿肌肉萎缩、缺乏正常肌力,当负重时足弓下陷而发病。穿鞋不当,如鞋跟过高使跟骨前移下倾,纵弓遭到破坏而发病。某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可引起平足症。此外,平足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营养状况也有关。

有两种类型的平足:

1姿势性平足:表现为负重后出现平足,同时感到小腿及足部酸痛。不负重行走时,畸形消失恢复正常足状态,疼痛减轻或消失,久后行走时双足缺乏弹性。病人鞋跟内侧比外侧多,平足时因足弓下陷消失,病人站立时足底不稳定,造成足以上肌肉骨骼系统失去平衡,因而继发小腿肌肉酸胀,膝髋关节酸痛。如果让平足症患者赤足站在涂有白粉的纸上,印在纸上的足印就可做出平足症的诊断。

2痉挛性平足:这类平足可以是由于足及踝部韧带挫伤所致,或是足部骨骼发育异常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引起。此类病人即使长期休息,症状亦难以缓解。

本病重在预防为主,而治疗的目的则是针对站立和行走的改善。如发现有遗传倾向者,应经常练习用足底外缘行走。早期采用体疗法也能奏效,具体方法如下:用足趾行走,,也可做屈趾运动。另外,可穿用平足鞋垫或平足矫形鞋,将鞋跟内侧垫高,使负重线向外移,以此预防和减轻脚的疲劳。常用的方法是在足跟内侧楔形垫高(0.3~0.5cm),目的是使后脚内翻。另外还可以在足纵弓垫以毡、皮革或橡胶等支持垫(0.9cm)。如果畸形严重或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采用各种外科手术治疗。

图片:http://ke..com/view/424878.htm

‘伍’ 脚桥天生十分低,但是要体育运动(体育特长生)应该用什么方法补救

足弓低不—定就是平足症。但平足症患者的足弓总是低平的,此外尚有足外翻、弹性消失、在久站或行走时有疼痛症状。造成平足症的原因甚多,尚无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今按发病原因,分类如下。

1.先天性平足症
[编辑本段]
先天性结构性平足症:此类患者足骨结构上有畸形。有的出生后即有僵硬畸形,有的在10岁左右,生长发育迅速,活动增加,才发生畸形与症状;有的亦可因生活与医疗条件较佳,得到较好的照顾而不出现症状。这些畸形中有跗骨桥,垂直距骨及副舟骨等。
先天性姿态性平足症:先天性姿态性平足症、无结构上畸形,有以下数种情况。
(1)尚未下地行走或刚会走路的婴儿,足底脂肪组织多,再加上足部内、外在肌不发达,外观上似无纵弓,而实际上有纵弓存在,这叫做假性平足。
(2)患儿父母之一或两人均有或轻或重的平足症。患儿出生后,即有韧带松弛,肌肉乏力,负重时足弓下沉且有外翻,不负重时足弓恢复正常。这种病儿若平足程度轻,生活及医疗条件好,能及时得到医疗上的指导,穿矫正靴,锻炼足肌,亦可不发生平足症的症状。若平足程度重,又缺乏医疗上指导,便会产生平足症。
(3)外翻足;患儿足内侧三角韧带松弛,致足自其胫骨—F方正常位向外旋转,结果下肢力线自第一,二两跖骨间,向内侧转移,有时甚至移至第一跖骨内侧,患儿多并有膝外翻畸形。患儿无疼痛亦无任何不适,仅见内髁明显突出,跟骨和跟腱的轴线向外翻转。若足不负重,畸形消失,纵弓无塌陷。小儿行走时,足趾常内转,使载重线移至足的中央或外缘,在不自觉中自动矫正畸形,待畸形消失后步态仍恢复正常。故应鼓励患儿以此步态行走。若患儿行走时足趾不内转,可在鞋底加妥马氏鞋跟,即在鞋跟内侧加高0.42cm、内缘向前伸延1.25cm,站立时体重移向足外缘,使足得以内转。此鞋跟要持续应用,直至小腿和足恢复正常关系为止。

2.后天性平足症
[编辑本段]
后天性结构性平足症:患足本为正常,既无结构上畸形,又无功能上异常。后因外伤造成骨与软组织畸形,或足跗骨有化脓性感染。骨被破坏发生畸形,或患脊髓灰质炎或大脑性瘫致足肌瘫痪,或患血管性疾病,足肌慢性缺氧,发生萎缩等。这些皆可能发生足弓下塌,发生疼痛,形成后天性结构性平足症。
后天性姿态性平足症:患儿无结构上畸形,因足部韧带不够坚强,维护足弓的内外在肌的力量与所担负的重量不相适应,致足弓下塌形成平足症。此种情况最易发生在两个年龄阶段;①幼年期:身体生长发育迅速,活动能力增加,足肌力量不能适应身长、体重和活动能力的急剧增加,②中、老年期,体重不断增加,而肌力不能随之增加。足弓的稳定,赖坚强的足内外在肌维护之,任何使肌肉萎缩无力,便可导致姿态性平足症的发生。如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身长体重迅速增加,而营养差、睡眠不足,或平日不锻炼,突然长途跋涉或站立过久;中老年人躯体发胖、孕妇体重骤增,久病缠绵病床多时,一旦下地负重,着鞋不合适,造成足肌萎缩或痉挛等。上述种种原因,均可造成足肌力量不足以维护足弓,承担身体重量,纵弓被压下塌,而产生平足症的症状。

【临床表现】
[编辑本段]
由于足部结构上的异常,发生的先天性和后天性结构性平足症,都是特殊的平足症,另有专题讨论。以下有关的临床症状和治疗的讨论,均以后天性姿态性平足症为重点。其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三期。
初期:在站立和行走过久后,感到足部疲乏,酸痛不适,足底发热,足底中心及足背可出现浮肿。病人除足弓低平,足外翻外,无明显足部姿态改变。足部活动,有轻度内翻限制。余无异常。舟距关节可有轻度压痛。上述症状,一经休息便完全消失。
中期;亦称痉挛期。初期未治疗,将发展到痉挛期,主要表现为腓骨肌痉挛,足呈外翻、外展及背伸位,活动月显受限,内侧距舟部因内纵弓下陷内倾,呈突出畸形。此时疼痛加重,行走和站立均不能持久。即使较长期休息,也常不能恢复。
晚期:也称强直期。痉挛的腓骨肌未得到治疗,时久痉挛的肌肉发展为强直,足骨间大小长短韧带,均发生强直,使足固定在外翻、外展及背伸位。这种畸形虽经长期休息或麻醉下也不能使之恢复正常。但病人疼痛减轻或无疼痛时,尚可胜任短途行走,而跑、跳或长途跋涉,极为困难。行走步态沉重无弹性,不能吸收震荡力,故膝、髋、及腰等负重关节日久将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而有疼痛。
上述分期,临床上不能截然划分,某些患者可自初期直接进入强直期,有的亦可长期停留在初期。长期平足症患者,可以引起足部的继发性改变,其较常见者有:①拇外翻:因纵弓塌陷,横弓随之消失,前足变宽,拇趾的近节趾骨受拇收肌的牵拉,发生外翻。②创伤性关节炎:主要发生于距舟、舟楔、跟骰及跖趾关节,关节间隙由于软骨萎缩而变窄,关节边缘产生骨赘、第一跖骨头内侧常有骨赘形成,引起拇囊炎肿。
平足症也是足部常见的一种畸形。患有此病者不适宜从事某些运动,如:跳高、爬山等。

人类的双足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除了负载体重外,还要适应行走、跑跳、跨越等动作,所以足的骨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它由跟骨、距骨、舟骨、骰骨、第一、二、三楔骨及第一、二、三、四、五跖骨组成。上述诸骨组合成纵弓和横弓。纵弓又分为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横弓即足底前部横行的弓形结构,足的正常功能是由骨及其足弓以及维持足弓的肌肉韧带等共同起作用。 平足症是指足弓扁平、弹性消失而有症状者。

平足症可以是由先天或后天性因素所致,如:关节诸骨、韧带或肌肉等。先天性发育异常可引起平足症。后天因素有某些职业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以及过度负重,如;搬运工人、长途步行和体重骤然增加如产妇等因素均可诱发平足症。长期因病卧床或足部受伤后,又缺乏适当治疗和锻炼、造成足及小腿肌肉萎缩、缺乏正常肌力,当负重时足弓下陷而发病。穿鞋不当,如鞋跟过高使跟骨前移下倾,纵弓遭到破坏而发病。某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可引起平足症。此外,平足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营养状况也有关。

有两种类型的平足:

1姿势性平足:表现为负重后出现平足,同时感到小腿及足部酸痛。不负重行走时,畸形消失恢复正常足状态,疼痛减轻或消失,久后行走时双足缺乏弹性。病人鞋跟内侧比外侧多,平足时因足弓下陷消失,病人站立时足底不稳定,造成足以上肌肉骨骼系统失去平衡,因而继发小腿肌肉酸胀,膝髋关节酸痛。如果让平足症患者赤足站在涂有白粉的纸上,印在纸上的足印就可做出平足症的诊断。

2痉挛性平足:这类平足可以是由于足及踝部韧带挫伤所致,或是足部骨骼发育异常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引起。此类病人即使长期休息,症状亦难以缓解。

本病重在预防为主,而治疗的目的则是针对站立和行走的改善。如发现有遗传倾向者,应经常练习用足底外缘行走。早期采用体疗法也能奏效,具体方法如下:用足趾行走,,也可做屈趾运动。另外,可穿用平足鞋垫或平足矫形鞋,将鞋跟内侧垫高,使负重线向外移,以此预防和减轻脚的疲劳。常用的方法是在足跟内侧楔形垫高(0.3~0.5cm),目的是使后脚内翻。另外还可以在足纵弓垫以毡、皮革或橡胶等支持垫(0.9cm)。如果畸形严重或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采用各种外科手术治疗。

‘陆’ 平足能不能当兵

平足是不能当兵的!扁平足是以足纵弓降低或消失为特征的畸形足。
因韧带松弛所致的扁平足好发于青少年,具有遗传倾向。轻、中型无症状者不需要治疗。以往曾提倡赤足在沙滩、草地上行走,训练小腿及足部肌肉,增加对足跗间关节的稳定作用和提高足纵弓。也曾推荐穿各种矫形鞋,希望矫正扁平足。但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扁平足并没有矫形作用。只能减轻局部不适和疼痛。
因此,对有症状的中、重型扁平足、年龄在10岁以下者,可采取被动或主动牵伸小腿三头肌、缓解因该肌痉挛所致的小腿及足部不适。穿鞋底后内侧加厚0.3~0.6cm的thomas矫形鞋,或在鞋底内面加一厚0.5~0.75cm的足纵弓支持垫,均能减轻或消除疼痛和不适,但无矫形作用。如果症状较重,严重影响生活,可以通过手术矫正。不宜穿有跟的鞋,平足患者应特别注意。
足弓是人类脚的重要结构。有了足弓,使足富有弹性。即可吸收地面对脚的冲击力量,又可锁定中足关节,使脚变得坚硬,更好地推动人体活动。扁平足(平足)指的是正常足弓的缺失,或称为足弓塌陷。值得注意的是,平足不等于平足症,也不是所有的平足都需要治疗。如果平足者合并有疼痛等症状时,就被称为平足症,才可能需要治疗。其实,平足的人很常见,而平足症并不常见。
很多平足者特别是儿童平足没有症状,也不需要治疗,只有少部分儿童平足可能会逐渐引起整个身体体态的变化,有一部分平足可能合并足部骨结构异常,如垂直距骨、跗骨联合等。在成人平足中,50岁以上的女性较多。成人平足初发时,足在非负重状态下足弓存在,负重后足弓即消失。此时由于关节的活动性尚存在,称为可复性平足或柔性平足。如果出现关节病变、活动受限,畸形不能复位,就称为僵硬性平足。

‘柒’ 宝宝舟型头怎么办,五个月,不肯平躺

孩子头颅不对称,往往是由于早产、各种先天性因素、后期睡姿导致的。我们今天只谈由于睡姿不对而导致的宝宝头睡偏了,不谈其他因素,因为那些属于新生儿畸形范畴。

宝宝头睡偏了,纠正之前要先看看属于哪一种偏,对号入座针对性调整睡姿。一般常见的包括舟状头、短头(扁头)、斜头,看看你家宝宝属于哪一种?具体见下图:

斜头
斜头是因为婴儿睡眠时喜欢把头歪向一边,时间久了一侧颅骨受压变形,导致不对称。

要想纠正就要让孩子把头偏向另外一边睡。

舟状头
舟状头是因为婴儿总是两边侧着睡,很少仰着睡导致的。

要想纠正就要让孩子多仰卧。

短头(扁头)
扁头和舟状头恰恰相反,是因为婴儿总是习惯仰卧导致的。

要想纠正就要让孩子多侧着睡,而且要两边交替侧睡,以防斜头。

宝宝头睡偏了,也有轻重之分

如果只是轻微的睡偏头,在孩子会趴、会坐以后,随着月龄增长,多数孩子即使你不干预,长大后也不会太明显;

如果严重的话,就需要家长干预,调整睡姿,甚至就医了。

宝宝头睡偏了,调整越早越好

一般4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现头睡偏了的情况,可以通过调整睡姿达到很好的纠正效果。

如果超过4个月,一是宝宝颅骨已经没有那么软了,不好纠正;二是孩子头部自主活动能力变强,你很难让他按你的要求来做。如果不严重也就算了,顺其自然即可;如果非常严重,就需要就医,借助“婴儿颅骨矫形固定器”来矫形。

育儿贴士:婴儿睡觉时,总喜欢一个姿势不变,时间一长,可能就把他圆圆的小脑袋压变形了。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完美头型,家长不要掉以轻心,适当干预,防止宝宝偏头,要比后面再调整容易多了。

‘捌’ 幼儿足内翻的治疗方法

幼儿足内翻的治疗方法

幼儿足内翻的治疗方法,足内翻是一种发育性畸形,在孩子一出生时就能发现。一旦患病将影响宝宝正常行走,还会损害其身心健康,所以很多家长都很重视,下面分享幼儿足内翻的治疗方法。

幼儿足内翻的治疗方法1

本治疗方法对于9个月以内就开始治疗(最好是在出生后不久就开始)的孩子效果最理想。

对于9~28个月之间的孩子,本治疗方法仍然有效,可以矫正全部或大部分的畸形。28个月以后,潘塞缇方法仍然有效,但大多数的孩子同时将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1、手法治疗-经过数周的手法治疗,将足的各块骨头整复回接近正常的位置,足的畸形逐步地被矫正。

2、打石膏-每次手法治疗之后,足和小腿被打上石膏,保留5~7天,以保持足的位置。

3、重复步骤1和2直到足被矫正到正确的位置。

4、手术,肌腱转移平衡术,跟腱延长术。

5、支具,当最后一次石膏被除去之后,将安上一个可以穿戴的支具。

(1)坚持穿戴3个月,每天穿戴23个小时。

(2)之后的2~4年中,每次睡眠时穿戴。

支具是治疗中一个关键部分。即使脚看上去已经恢复正常,但如果不是每次睡眠时间都穿戴的话,脚也会有可能再转回去,即使是在矫形超过两年半以后仍然如此。

6、康复训练

3~6个月为翻身发育期。翻身发育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四项:

A颈立直反射动作,主要见于新生儿,是在Moro反射与颈立直反射支配下,由于肌紧张分布差造成的。

B头背屈曲,角弓反张:翻身动作从肩向一侧回旋开始,按脊柱伸展,头背屈呈角弓反张位,多只能翻至侧卧位。

C自动翻身:属皮质下支配,多无目的性,以骨盆带抬高,躯干屈曲开始,可完成整个翻身动作。

D有目的的翻身:在皮质的支配下有目的性翻身,肩与骨盆可同时向一侧回旋,并可成四爬位或坐位,动作可灵活调节。

不会翻身,发育多停留在A项或B项,说明处在原始反射支配下,中脑和皮质水平的立直和平衡反应未发育成熟。

7、翻身训练

(1)训练时,将患儿取仰卧位,训练者也可用双手分别握住患儿两臂上举过头,将两臂左右交叉,从而带动患儿身体向两边侧转身。

(2)患儿取仰卧位,训练者,训练者握其两脚踝部,向左翻时,右腿曲向左侧扭动,并同时逗引其头向左侧旋转,这样身体的重心就随着头,腿的带动翻过来,这样很好得训练了肢体的转移重心,上下肢得以协调。

(3)患儿取仰卧位,训练者握其两脚踝部,让患儿向左翻身时,使患儿右腿屈曲,跨过左腿中线,使左臂屈曲,并逗引其头部慢慢向左倾斜使患儿身体随着球的'滚动来完成翻身动作。

(4)患儿横躺在楔形垫的斜面上,斜面可以辅助患儿躯干的旋转。

婴儿足内翻防治原则

足内翻又被称为马蹄足,目前的新生儿当中比较常见,你去各个省市的儿童骨科去看,这种情况的新生儿非常多,有的单足内翻,有的是双足内翻。

处理方法

1、孕妈们如果三维检查出胎儿有足内翻的情况,不要着急,更不要上来就考虑要不要留胎儿的问题。咱们需要做的是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之下,考虑是不是做一个羊水穿刺或者无创DNA检查。

2、因为胎儿如果有足内翻的畸形出现,就要考虑胎儿智力是不是有问题,上面的两项检查就是针对胎儿智力方面进行的检查,这个很有必要。

3、如果胎儿智力方面没有问题,只是单纯的足内翻,宝宝是可以留的。

幼儿足内翻的治疗方法2

什么是足内翻

足内翻畸形是跟舟骰关节呈半脱位状态,使足固定于一种内收、旋后内翻姿势。初生婴儿一侧或双侧足跟较小,前足内收、内翻、足内侧皮纹增多、足外侧和背侧拉紧变薄,足跟不能放平如马蹄状,这就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

足内(外)翻多由于胎儿足部在宫内受压而长期处于某种异常姿势造成形状异常。有遗传因素,属于多基因遗传。

足内翻的症状

足内翻属于生理异常,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想及时发现必须要知道:

1、出生后即出现单侧或双侧足部程度不等之畸形,足部呈踝关节跖屈位,内翻、内收畸形。

2、患儿学行走时,用前足或足外侧缘着地行走,随着年龄渐大,畸形渐加重,严重者足背着地行走,负重处出现滑囊和胼胝。

3、X线摄片,患足正侧位:出生后,X线片上可以看到距骨、跟骨、骰骨的骨化中心,有时可见到第三楔骨,所有的跖骨和趾骨均已出现,而跗舟状骨要到3岁才出现骨化中心。

4、根据三条线估计畸形:

1)在正位片上测定跟距角,若小于30°,表明足部无内翻。

2)测量第一跖骨纵轴和距骨纵轴所交叉的角,正常为0°—20°。

3)X线侧位片测量距骨纵轴和跟骨跖面所形成的角,正常35°—55°,如果小于30°,则表明足下垂。如果距跟角小于15°,第一跖骨与距骨纵轴交叉所成的角大于15°,表明距舟关节半脱位(Simon15°定律)。

足内翻的治疗方法

足内翻在孩子越小的时候治疗效果越好,所以一旦确诊,必须及时治疗。

1、从出生后即开始,愈早治疗,效果愈好。治疗方法根据年龄和畸形程度而不同。

2、手法矫正法:一般适宜6个月以内或较轻型者。从出生后即开始,愈早愈好。由医师教会母亲或带领患儿,先矫正足前部内收,再矫正距骨下关节内翻,然后矫正踝关节的跖屈。手法应轻柔,以免损伤骨骺。每种矫正位置保持10秒钟,每次10—15分钟。每日运算元次,一般主张喂奶前进行。

3、石膏管形外固定矫正:适应于3月—1岁每2—3月更换一次。

4、手术治疗,适用于6个月以上,手法无法矫正者。术式按年龄而异。

(1)足内后侧软组织松解术,适用于6个月至6岁患儿。

(2)足外侧柱缩短术,适应于畸形严重3岁以上患儿,在足内侧、后侧软组织松解术同时,行跟骰关节骰骨或跟骨楔形切除,或行跟骨外侧楔形截骨术。

(3)三关节融合术,适应于12岁以上畸形严重之患者。

‘玖’ 我的女儿9岁了,膝关节有轻微外翻,膝盖运动量大后容易受伤。医生说用DR.HONG的鞋子可以矫正,真可以吗

正常儿童出生后至1岁,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膝内翻,至1岁半时,双下肢变直,这属于生理性膝内翻,一般不需要治疗;2岁至2岁半时,由于骨骼的发育,双膝又会出现外翻,之后双下肢逐渐变直,到7岁时接近正常水平,这属于生理性膝外翻,一般也不须治疗。超过这个范围,仍存在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者,则需要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手法矫正:适用于年龄较小,内外翻程度较轻,佝偻病仍未痊愈的患儿。将患肢上下端固定,于畸形最明显处,用手法轻轻施压20—30次,压力要适度,禁忌暴力,每日3—4次,连续进行,不可间断。

2.支具治疗:采用支具的三点矫正理论进行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定制专用矫形支具,夜间坚持佩戴。注意需专门支具制作师制作,目前市场上支具较多,质量和效果差别较大。

2.垫高鞋底矫正法:鞋底的内侧或外侧垫高0.8—1厘米,膝内翻者垫高鞋底外侧半,膝外翻者垫高鞋底内侧半,以改变走路时负重力线,使畸形逐渐矫正。

3.折骨法:只适用于5岁以下的膝内翻患儿,在双侧小腿弯曲最明显的部位,用力将胫腓骨折断,然后用石膏固定,一般固定1.5—2个月时间,即可愈合。

4.手术矫正法:适用于4岁以上的膝内翻,8岁以上的膝外翻,或内、外程度较重的患者,可采用楔形截骨或骨骺阻滞方法矫正。
查看更多好大夫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