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偷窃儿童内心在哪里
扩展阅读
儿童穿什么最时尚 2024-09-25 03:14:13

偷窃儿童内心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2-09-08 16:20:49

⑴ 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偷窃行为你尝试了吗

有的父母会觉得孩子还小,犯点错也是可以理解的,就会包容孩子的这些错。但小错不改,终究是会酿成大错的。特别是面对一些比较恶劣的行为时,更加需要父母的严肃对待,可有些父母就是不重视孩子的这些行为,往往酿成大错。

小高的父母每天都要忙于工作,少有时间陪伴他,读一年级的时候,小高就经常在外面玩到很晚才回来。有一次,小高和小伙伴玩的时候,发现小伙伴新买的机器人特别的好看,他就想要借回来玩,可是小伙伴没有给说是新买的,自己还没玩够。



3、多与孩子沟通


孩子出现偷窃的行为,父母需要多与孩子沟通,循循善诱的引导孩子,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靠偷这种行为来获得。

孩子偷东西,父母不要意气用事,动不动就是打骂孩子,惩罚他,而是要懂得运用“疏”与“堵”来让孩子认识到偷窃的严重性,并且不再去触犯。

⑵ 孩子的偷窃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家长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什么

孩子的偷窃行为源自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叫停,千万不要认知发展下去。爸爸妈妈如果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的话,要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并且也不要用过激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有很多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偷东西非常的恶劣,因此就直接会打骂孩子,其实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就会伤害到自己的孩子。

但是爸爸妈妈也需要让孩子明白偷东西的严重性,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小偷的故事,也可以让孩子看一看小偷的纪录片。当小孩子知道偷东西会有怎样的后果之后小孩子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了,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找准方向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改变偷东西的想法。

⑶ 孩子偷东西的真相,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

曾经有人做过调查,小时候没偷过钱、物的孩子极少,偷过的占绝大多数。哪怕是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哪怕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差。

有的家长知道孩子偷东西后,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得管!得打!不打不行。

然而,你知道偷东西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在经历着什么吗?
孩子偷东西,是分不同情况、有不同原因的。

绝大多数孩子都曾经偷拿过东西

分不清物品所有权

一位妈妈发愁,说孩子最近总把幼儿园的书放到书包里,带回家。妈妈问他为什么,他答:喜欢。
这位妈妈很担忧:怎么这么大点儿孩子,就会偷拿东西了?

其实,孩子并没有偷的概念。因为搞不清物品的所有权,同时又对喜欢的事物有占有的欲望,就容易出现上面例子里的情况。

孩子若有这种分不清的情况,父母需要给孩子做物权的划分。

需要清晰地告诉孩子:这是我的东西,你喜欢或者需要的话,得要跟我打招呼,经过我的同意。那是你的东西,别人如果喜欢或者需要,也得先跟你打招呼,经过你的同意。

有清晰界限的孩子,就懂得了尊重他人的物品所有权,也知道了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

孩子的正常需求,不曾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

记得曾经在一个帖子里,看过大家的吐槽,偷过什么,为什么,等等。

有些人的讲述很让人心疼:
因为小时候每次要钱气氛都不好,我干脆自己拿,当时家里状况不好,但是每次要钱不论是正事还是娱乐,都会有很低沉的气氛,让我从小就觉得要钱花钱是不对的。

要不是后来一直在外工作自己善待自己,我的心病指不定会厉害成什么样呢~不是爸妈不爱我,只是他们对金钱的观念实在太糟糕。

因为想买劳作课小剪刀,父母不给,偷了5块钱,被发现后,扫耳光,跪蹉衣板,拿皮带抽,拽头发撞墙,现在在打字,还能回想起小时候那种恐惧,就是:我是不是要死了?

偷过家里的钱,因为没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爸妈从来不给我零花钱,过年的压岁钱也全部上缴。
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偷父母的钱?

因为他们内心里认定,主动找父母要钱,父母是不会给的。于是,他们采用了偷的方式。

如果家里的钱孩子有一定的控制权,他就不需要偷。
孩子偷钱和要奶吃是一个道理。父母应该意识到,是自己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孩子道德怎样败坏。

但孩子偷拿背后的心理需求却很少被关注

长期缺爱和心理创伤

也有的孩子,他们偷窃并不是物质上真的缺少什么。他们的偷窃原因,甚至看起来并不明确,但一经了解就会发现,他们的早年亲子关系都存在极大问题。

我认识一个姑娘,父母均在外打工,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个孩子物质上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内心缺非常孤独、痛苦,空寂。

到了青春期,她开始偷东西,撒谎,旷课,交男朋友。

从家里偷得钱,买了东西给同学,请同学吃东西。
讲道理没用,打骂也没用。

于她而言,偷钱就像是偷爱。

而且偷完的钱,买了东西分给大家,还能得到同伴的关注和一点点温暖。

这是她求生的一种方式。

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说,偷窃的小孩,是个寻找母亲的小婴儿。

这样的孩子早年生活中,一般都有母亲缺席,或者母爱被“剥夺”的体验。这个孩子通过“偷”的行为所寻找的,不过是那个可以拿东西(索爱)的人。

就好像婴幼儿时期,孩子可以拿母亲的东西(在母亲面前要保暖、索爱、撒娇)一样。

而这一切只因为她是他的母亲,孩子有权利可以对她这么做。

是的,成人往往站在道德的立场上评判孩子。可是从来没有人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看孩子的内心发生了什么,或许他“偷”东西,仅仅是因为,应得却从未得到过爱。

假如父母了解这种不由自主型的偷窃代表的意义,就能比较有技巧地处理。

父母最好能做到:
容忍孩子的行为,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给以孩子高质量陪伴。

定期给孩子零花钱。

千万不要强迫孩子认错。因为粗暴的打骂指责,只能教会孩子撒谎。甚至因为内心的叛逆和嫉恨,养成顽固的偷窃习惯。

而一个惯性偷窃的孩子,背后总会藏着他父母的过错。

⑷ 心理健康之儿童的偷窃行为

心理健康之儿童的偷窃行为

有的时候,看起来孩子不大,可实际上却是“偷窃”老手,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儿童的偷窃行为,也是一种条件反射。儿童开始偷窃,主要是在外界诱因的驱使下,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儿童幼稚无知,缺乏道德认识,社会上一些坏人就乘机而入,专用“物质”引诱他们,这个“物质”诱饵,则成了儿童产生偷窃行为的刺激物。条件反射就是内外刺激,通过人的神经系统的活动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儿童偷东西的过程也就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在“物质诱饵”的刺激下,迎合了儿童内心的低级要求,经儿童自身的高级神经活动,支配儿童发生偷窃行为。天长日久,条件反射如得不到抑制,则可能受到“强化”。这种行为一旦养成习惯,就会自动化了,心理学上称为“动力定型”。若改变坏的“动力定型”,比开始塑造好的品德及行为习惯,要困难得多。

家长和老师针对不同儿童的偷窃行为,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根据形成的原因。抓住客观规律,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时,一定要做好教育工作,把坏的思想的萌芽铲除干净,消灭在最初阶段。

为了防备孩子发生偷窃行为,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有时虽然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长这里。家长如果平时不注意,买菜时占小便宜,多“拿”几根葱,或把单位的公物“顺手牵羊”带回家,都会从反面起到“身教”的不良影响。

对于那些犯了错误,有偷窃行为的孩子,家长要关心和爱护他们,不能采用打骂等粗暴手段,这只能使事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利用各种形式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也可举一些偷窃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反面例子,使孩子加深对偷窃行为后果的认识。家长对孩子正当的物质需求,应尽可能给予满足,以防止孩子从家长处得不到时,而产生偷窃念头。

家长还应该经常检查一下孩子的衣袋,书包里是否有来历不明的小东西,发现后要及问清楚,进行教育。

;

⑸ 孩子习惯性的偷东西,这样的孩子是什么心理呢

我不认为一个孩子可以因为偷东西就骂或者打他,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首先,孩子偷东西是一个心理问题。原因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比如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物质需求,让孩子觉得自己几乎不如其他孩子。为了弥补他们的不足,他们偷东西。所以有可能是他父母从小没给他零花钱…

告诉孩子什么是法律问题,什么是道德问题。因为法律层面的问题是坐牢,虽然一个橡皮一个尺子轻微,但是如果发展成重大盗窃案,到时候你们两个教育他就不是问题了。因此,我们必须对我们的孩子进行法律教育。盗窃,至少是违反治安规定的。虽然没有严重到触犯刑法,但至少是轻微的可能触法的行为。需要对孩子进行普及教育,让孩子知道这个年龄可能涉及哪些行为,哪些会违法犯罪,哪些会被侵犯,哪些会受到惩罚?

⑹ 孩子“偷窃”是怎么回事

婴儿期,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孩子还分不清主体和客体,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拿。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逐渐开始能分清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他人的,一般在二至三岁后,儿童就能逐步形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控制能力了。由于某种原因,学前儿童可能出现偷窃行为。最初,偷窃行为发生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或者与他人发生冲突,以偷窃对方的东西作为报复手段,数次得利之后,就可成为习惯。即使并无客观需要,也无明确的动机,在一定的的条件下,偷窃行为也会自然发生。 1、儿童没有"偷"的概念, 瑞士着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这样说:二至七岁是孩子"自我中心"期,此一阶段的孩子,常认为世界是围着他转的,因此他很难去采取别人的观点。同时,他们也往往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孩子的哲学思想很有趣,喜欢谁先看到谁先得到的原则。于是别人家的东西,是他先看到的,他就自然拥有它的"合法"所有权,只是自己喜欢的玩具,他会顺理成章地将它带走,年龄愈小,这种现象愈是普遍。 孩子小时侯根本就不知道"偷"的含义。孩子只是他想要、他喜欢,因此看到他喜欢、没有见过的东西就成他的了。随便把他人东西拿走,只是孩子年幼无知不懂事。如果这时候大人也不知道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或从没有在适当的时侯教育孩子,告诉孩子什么行为就是"偷";孩子如果不明白了"偷"的含义,会在外面或别人家的东西随便拿回家。怪不得有人会说,人是一种非常"自私"的动物,习惯用很"主观"的想法来界定这个世界;孩子是一种相当可怜的作品,他们从没权利说出自己的看法;弟弟手上的那只小猫是他先拿过的,即使现在不在他手上,他仍然是物的主人。如此富有"哲学"特质的孩子,绝不是一句"小偷"所能涵盖的,他需要大人用心了解。 一般幼儿(三至六岁)还没的"偷"的概念,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往往是"我喜欢就成为自己的了",很少考虑拿回去的后果。即使这时孩子多已上幼儿园,老师每天都教育: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回家。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其心理发育水平问题,还不能够真正理解其意义,更没有将老师的教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容易受情绪情感的支配而缺乏理智,控制不住地拿回他人或幼儿园的东西,据为已有。因此,孩子出现拿他人东西的现象,不一定就是什么道德品质问题,无须父母大动肝火,或老师将此问题拿到课堂上去讲。 2、心理因素 学前儿童偷窃行为的形成,可能是由于他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也可能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疏散心中的紧张,也可能是对别人行为的模仿等等。随着的儿童增长,类似行为有了偷窃的意义。不过,初期的偷窃行为往往是由于母爱不足,寂寞孤单和迷恋丰盛的物品引起的。有一些儿童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对周围的环境十分敏感,为了使自己变得引人注目,令人喜欢,就会运用一些欺骗手段和偷窃行为来达到目的。这些儿童不能凭自己的正常行为来取得满足,这是应当引起家长高度重视的。 一些大人对孩子管教太严,孩子的需要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来得到满足,因而通过其它的途径即私下拿钱或物来得到满足。有的大人不给孩子任何零钱,当其他孩子在自己面前炫耀其优势时,孩子自尊心似乎受到伤害,于是他会趁着大人不注意时,拿钱买东西在别的孩子面前炫耀,以获得所谓的心理平衡与自尊心。 显示自己,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在心理门诊中发现:这些孩子常将拿来的东西,分给其他孩子,以换取当"老大"的机会,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友好与尊重。有的孩子经常是拿了别人的东西而没有被发现,孩子理解为这是勇敢行为,英雄的表现,说明有能力。 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大人对孩子的感情投入太少,一些孩子的家庭多是国家干部或高级知识分子等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相当优越的家庭,孩子却出现一些偷窃行为。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家庭中,家中成员普遍的对孩子感情投入过少或是大人整天忙于事业,父母感情发生危机,父母离婚前后,对事业、工作的关心超过孩子对孩子的关心,父母对孩子感情投入缺乏。等到大人感到事情比较严重的时侯,早就形成了习惯,难以改变了。这些情况促使孩子有意无意地选择偷窃行为来获得父母的关心。其实这些孩子有时并不是真正需要钱或物。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家庭关系紧张或父母离婚后,他们的孩子这种不良行为比一般的家庭发生率高的多。 3、不良的教育 有的大人看到孩子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来,不是对孩子指导、教育、管教,反而默认或者大加表扬,说孩子有本事。孩子为了获得大人的认可或赞赏,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加强了这种行为,或吸引大人关注自己;这些孩子客观上不能得到父母的关心或他人的关注,而选择偷窃行为。这种情况多是发生在比较贫穷或者教养不好的家庭中。 有时孩子把家里的钱、一些小东西偷偷拿出去,未征大人同意便买了东西;大人知道后也不管教,觉得不要紧,反正是自己的孩子拿家里的东西用。慢慢地让孩子形成了不问自取的毛病。开始从家里偷小的东西,接下来偷大一点的物品,最后一直到偷到别人家里,逐渐走向深渊。 孩子偷的不良行为是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有一定关系的。孩子拿别人东西,大人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孩子多是无意的;但是把孩子拿别人东西看作是无所谓的事,进而视而不见,这与孩子的行为斥为"小偷"的做法一样有害。生活中是有这种人,孩子拿了他人东西,事后没跟大人说,父母发现后却没去责备他,孩子却自认为是被允许的行为,不属于偷窃行为,最终发展到"顺手牵羊"。有的大人认为孩子还不懂事,没有什么关系,对他情况不管不问,听之任之,开始本来孩子的行为实为正常,却因大人的放任自流,导致真正的偷窃行为。 4、环境因素 有的孩子受到电影、电视及同伴的影响,为了获得物质上享受,有意识地进行偷窃行为。孩子虽然也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可是又控制不住自己对物质的诱惑,家里及幼儿园又不能给孩子提供这些物质条件,孩子就会通过偷窃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孩子受到坏人的强迫或威胁,也会被迫偷窃。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受到不良认知的影响,认为窃书不算偷,或者认为自己偷的东西是没人要的,为自己的行为找到适当的借口,即使偷了东西,也没有犯罪感。

⑺ 喜欢偷东西的孩子是什么心理

喜欢偷东西的孩子是从小养成的坏习惯,大人管教不严,看到孩子偷东西,不加以管教,所以给孩子养成了不偷东西,心里就不舒服,不管家里是穷还是富,看见别人的东西就想偷,不偷东西,心里着急,把别人的东西偷来归为己有,心里非常高兴,这样的孩子小时候是小偷,长大了是大偷,再不严加管教长大以后一定会进监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