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试分析如何评价学前儿童学习品质
扩展阅读
model动漫怎么画 2024-09-25 20:27:59
高考基础问题怎么解答 2024-09-25 20:20:37

试分析如何评价学前儿童学习品质

发布时间: 2022-09-04 02:57:23

⑴ 如何客观,有效的评价学前教育质量

评价学前教育的质量,从幼儿发展与幼儿园课程两个部分。

“幼儿发展”评价指标包括“体能”、“ 习惯”、“自我意识与自理”、“ 认知”、“语言能力”、“社会性”、“美感与表达”等七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若干个评价重点与标准。

“ 幼儿园课程”评价指标包括 “课程实施方案”、“环境创设与利用”、“生活活动”、“运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保健和特殊照料”、“与社区家长的互动” 等八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若干个评价重点与评价标准,标准又分“合格标准”与“优秀标准”。

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也不可小觑。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智发展极不成熟,需要家长及幼师积极的引导。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为家长和幼师,应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

⑵ 什么是幼儿的学习品质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过有关学习品质的内容,提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既然强调了学习品质的重要性,那到底什么是学习品质呢?而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呢?接下来会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学习品质的含义

学习品质是指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行为、思想、认识、作风上所呈现出的综合特征。幼儿学习品质是幼儿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整个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行为等诸多要素。也就是说幼儿会以怎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去认知事物,影响着幼儿的整个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

二、学习品质=知识、技能?

经常会有同学常犯一个错误认识就是将学习品质与知识、技能混为一谈。事实上,幼儿的学习品质的确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内容而存在,它是个体在面对具体的知识、技能时所表现出来的,却又不同于知识、技能本身。比如,一位拥有超强听力(能听到很细微的或从远处传来的声音)的孩子,未必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一个孩子年仅三岁,力气不够大,肢体动作也不太协调,却愿意与妈妈一起抬桌子、扫地,帮助妈妈做事情。前者有相关的知识、技能,却没有相应的品质;后者知识、技能有所欠缺,却有相应的品质。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技能与学习品质之间的交叉、融合会越来越多,它们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的方法

1.要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

要想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像技能或者知识一样,仅仅通过反复的练习就能够学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说明部分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游戏伴随着幼儿成长,对于幼儿来说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幼儿通过游戏探索环境,从接触物体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游戏犹如火花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在游戏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当然,除了游戏之外,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也可以利用各项生活环节,融入教育策略,也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品质。从自主来园,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自主盥洗,形成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进餐,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午睡,发展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离园,形成幼儿自主学习的品质等方面。通过生活中自主的方式,也有助于形成良好学习品质。

2.要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幼儿是积极主动学习者,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为幼儿创造条件和机会,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好奇心是孩子学习和探究新事物最重要最持续的动力,是孩子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先决条件,对于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要加以尊重和保护,要不厌其烦的回答孩子所提出的问题,给孩子合理的解释,要满足孩子好奇心。幼儿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并且这种对事物的好奇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兴趣则是幼儿对于某种事物活动所引起的积极性。孩子的好奇心会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孩子对充满好奇的事物和感兴趣的事情才会关注才会发现才去会钻研,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好奇点让孩子去做感兴趣的事情,只要不危及孩子的安全与健康,我们就鼓励孩子,支持孩子,引导孩子去大胆尝试,成人和孩子对话时要俯下身子,仔细倾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耐心倾听,不打断孩子的谈话,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给出合理化的建议,更不能把成人的意志强加于孩子。比如,当孩子提出“我明天想到建构区玩,因为我想玩磁力片”时,教师以“好的,希望你有耐心,好好玩,坚持到底”之类的话回应,这是积极的、正向的;但对儿童的支持性不够。如果成人的回应是“哦,好啊!那你准备怎么玩呢?”“你准备和谁一起玩呢?”或许可以给予儿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⑶ 简述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评价的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
1、对学前儿童知识经验的评价
2、对学前儿童探究方式和方法的评价
3、对学前儿童情感、态度的评价

⑷ 如何做好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

教师在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的精神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促进幼儿发展,必须首先借助观察、评价等手段了解幼儿。为了向北京市幼儿园教师提供一套儿童发展评价的工具,我们在“八五”期间进行了专题研究(北京市教育“八五”规划课题)。通过实验研究,我们认识到,要使发展评价为促进幼儿发展服务,绝非一套高质量的评价方案所能解决的,它既与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有关,也与幼儿园的运行机制具有密切联系。当前,幼儿园开展幼儿发展评价工作,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评价要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来源于:冯洁育婴工作室
1.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儿童发展评价能否取得促进幼儿发展的实效,取决于教师的评价观,其核心是对评价目的的认识。教育评价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早期教育评价注重评价的鉴定功能,其目的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现代教育评价则强调评价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即通过评价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创设“适合儿童的教育”。近年来,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中“通过评价创设适宜每个儿童的教育”的观念,从理论上开始得到人们的认同,但在实践中,并未能完全落实到教师的评价行为上,有的教师仍然热衷于根据评价结果给儿童“排队”,“贴标签”,区分“好孩子”、“差孩子”;有的甚至还不负责任地告诉家长,“×××是弱智”。将评价重点放在“鉴定儿童”上,教师往往难以正确认识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很容易对当前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孩子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因此,当前幼儿园开展评价工作,首先要转变教师评价观,引导教师把评价的重点放在了解儿童、研究儿童上。
2.充分利用评价结果
儿童发展评价能否取得促进儿童发展实致的另一关键因素是对评价结果的利用。有些教师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对全班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评价,获得了大量的评价数据。但由于不知如何运用这些结果,因此反映,评价的实际效用并不大。这是当前幼儿园儿童发展评价中存在的较普遍的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幼儿园使用的评价体系或测量工具与其教育目标体系不吻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儿童发展评价研究仍处起步阶段,对于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指导教育过程的探索还很不深入。
儿童发展评价如果不能被运用到实际教育过程中,只是为评价而评价,只是获得了一些“死”数据,就变得毫无意义。解决这一问题,可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要采用经过科学程序编制、实践检验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相适应、指标结构涵盖幼儿发展要素的指标体系;第二,要指导教师提高分析、处理和运用评价结果的意识和能力。运用某一评价体系对本班每位幼儿进行观察和评价后,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分析本班儿童发展整体水平,为制证班级教育计划提供依据。只有班级教育目标符合儿童发展基本规律和一般年龄特点,适应本班幼儿总体发展水平,教育过程才能充分发挥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评价,全面把握本班幼儿发展的整体状况,如在每一具体发展领域及其指标上,全班幼儿存在几种发展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在制订教育计划时头脑中具体的儿童。
分析每个幼儿发展的个别特点,为因人施教提供依据。儿童发展评价的目的是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教育,即根据每个幼儿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人独特性,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等。这要求教师通过观察、情景观测等手段获得儿童发展的丰富信息后,对照评价标准,确定每个儿童在各个发展领域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存在明显问题的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个另指导计划,以便在教育进程中,加强对不同幼儿的指导。
分析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为改善幼儿园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据。儿童发展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改善教育过程,因此,评价者不仅要了解儿童发展的现状,还要深入到儿童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在检查和反思自身工作的同时,分析家庭及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引导家长通过日常生活观察、评价幼儿,搜集评价信息;不仅要以评价为依据,改善幼儿园的教育过程,还要及时向家长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家长认识自身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自觉改善家庭教育。
幼儿发展评价应有利于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的提高
如何组织、实施幼儿发展评价工作,如何对教师的评价工作进行再评价,不仅关系到评价工作的质量,而且对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方向、幼儿园保教质量与效益的全面提高都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幼儿园评价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1.评价应与幼儿园日常工作相结合
近几年,有的幼儿园实施儿童发展评价时主要是在学期末进行总结性评价。由于评价内容、评价对象较多。需要半个月或更长的时候才能完成本班的评价工作,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使幼儿、教师精疲立竭,而且由于接近学期末,评价结果也无法及时反馈,为改善教育过程服务,因此评价工作的效益较低。
以幼儿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幼儿发展评价工作,应以日常观察为搜集评价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通过与幼儿交谈、游戏,可搜集到大量真实的幼儿发展信息,评价本身应该也完全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这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观察意识及捕捉、分析幼儿发展信息的能力,熟悉所运用的评价体系并事先做好观察记录准备,如准备好根据评价指标设计的观察记录表(应尽可能全面地列出所要观察的发展领域的具体指标及行为特征,以便及时,准确地记录等。
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也是搜集评价信息的重要途径,都可以成为观察的特定情景。情景观察是幼儿发展评价中十分重要的搜集评价信息的方法,是指有意识地安排某种活动,引发幼儿行为,从而进行观察与记录。幼儿教师具有运用此种方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可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中,随时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进行观察,如在美工活动中观察幼儿小肌肉动作发展状况及操作工具、材料的能力。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与在测验情景中的行为相比更具真实性。放弃这种大量的情景观察机会,专门组织个别测查,不仅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而且也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因为幼儿在一次测验中的行为,并不一定能代表其典型行为。
强调评价应与日常教育工作结合,并不排斥在某一教育阶段结束后集中进行总结性评价,否则难以全面把握一个幼儿经过一个教育后的进步及尚存在的不足,但总结性评价应以日常形成性评价为依据。也就是说,进行总结性评价之前,将日常工作中搜集、积累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对于判断依据不足的方面,实施专门的测查或观察。这样,既能保证评价信息的真实、客观,又能减轻教师在期末时的负担,不至于影响正常教育活动。
2.评价应能调动教师改进工作的积极性
儿童发展评价的最重要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幼儿,为改进教育过程提供依据。幼儿教师是评价的实施者,是评价结果的运用者,教师对此项工作的态度,决定着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必须调动教师进行评价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在毫无精神负担的情况下进行此项工作,并从实践中亲身感受到评价对改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的益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幼儿园的管理工作要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保障教师评价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解儿童上。如果在管理上,任意将评价功能扩大化,则可能使儿童发展评价工作偏离正确方向。
目前在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中,已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将儿童发展水平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指标,于是有些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工作成效,有的在学期初给儿童较低评价,学期末给较高评价;还有的接其他教师班时,给予幼儿较低的评价,一段时间后,再给予高评价。
简单地将儿童发展水平与教师工作质量评价挂钩,并不符合教育和儿童发展的规律。教师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儿童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幼儿发展较好还是较差,都不能完全说明教师工作质量较高或较低;教育因素作用到幼儿身上,转化为可以观察或测量到的行为,成为幼儿基本素质的一部分,也并非短时间内可实现的,因此,将教师工作与幼儿发展水平作为对教师进行奖惩的依据,不仅可能致使评价失实,还可能误导教师利用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训练幼儿,以求获得明显的短期效益,如此以来,儿童发展评价就完全失去了其自身的意义。
在幼儿园的管理中,将儿童发展评价工作纳入对教师工作的考核中,应注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以下内容为重点:第一,能否认真、科学地开展评价工作,获得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第二,能否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改善教育过程;第三,能否及时向幼儿家长反馈评价信息,与家长共同分析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对策。

⑸ 评价学前儿童学习品质

这个需要专业的人帮你解释,我还真帮不了,他们很不错, 公众号 儿童学习天地

⑹ 简述幼儿的学习品质的特点

容易分心
由于儿童正处于学前期,其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身体平衡能力差、协调能力差,易冲动。我们应当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另外,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比如说,班里有位同学过生日,妈妈在幼儿上课期间将蛋糕送入班内,此时注意力不集中的那些幼儿就会发现这些事情,然后大喊:“谁谁谁,你妈妈给你带蛋糕来了。”此时你再怎么让幼儿把心收回,安静上课,幼儿也是不自觉的回头望一眼蛋糕。这样,幼儿就不能集中注意力上课,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1.1.2自控能力差
幼儿上课注意集中的时间短,容易东张西望,做一些小动作去打扰其他小朋友,尤其是幼儿在看图书时,特别喜欢看《植物大战僵尸》和《走迷宫》的书,而这些书有很少,幼儿都争吵着要看,每次看不一会就有小朋友喊:“老师,我想看《植物大战僵尸》的书。”没过几分钟又开始喊。幼儿自控能力差,不能延迟满足。
1.1.3情绪波动大
由睡眠不安、生病、饥饿、轻微的脑组织损伤、攻击性行为等引起的幼儿身体状况不佳,会影响幼儿情绪,引起幼儿的多动。如因争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继而动手打人,或因睡眠不足,疾病等引起的情绪不稳定导致注意力减弱。
1.2 无关刺激的的干扰
幼儿处于学前期其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如教师在上课或者游戏时避免穿着过于花哨甚至穿奇装异服;在使用教具时尤其是使用幻灯片,其背景不易过于刺激,否则会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导致幼儿上课注意力分散

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从哪些方面对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儿童学习进行评价

1、科学有效地评价幼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幼儿园教育适宜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将评价幼儿作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指出幼儿园教师应能“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并“有效运用评价结果,指导下一步教育活动的开展”。

2、幼儿园教育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评价方面下功夫,科学地评价幼儿。科学评价幼儿应做到有理有据,有理即评价要有合理的依据,有据即评价要有可靠的证据。缺少依据或证据的评价都是主观武断的。因此,要提升教师评价幼儿的能力,教师需要从确立评价标准和收集评价证据两方面进行努力。

确立评价标准。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它是我国历时7年研究制定的国家对3至6岁幼儿身心发展结构及水平的合理期待,有助于解决教师在评价幼儿时因缺少合理依据而导致的各种问题,提升教师科学评价幼儿的能力。

《指南》为教师提供了评价幼儿身心发展情况的维度框架。幼儿的发展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在评价幼儿时,必须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结构及其组成,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形象,知道从哪些方面评价幼儿。这样可以避免评价内容狭隘、评价标准的价值导向存在偏差以及评价过程存在主观偏见等问题。

《指南》还为教师提供了评价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参考依据。《指南》不是按照年龄班(小班、中班、大班)而是按照具体年龄来描述幼儿身心发展不同水平的典型表现,分别对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它提示教师在评价幼儿的发展水平时,要以幼儿实际年龄为依据,而不能以所在班级为依据,因为即使同在一个年龄班的幼儿,年龄相差最大可达近12个月,因此教师不可将他们进行横向比较,而要以《指南》为依据,公正客观地评价幼儿的发展水平。

收集评价证据。当评价标准确定后,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能反映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水平的证据。档案袋评价、真实性评价等,这些方法注重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收集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观察、谈话和作品分析等都是教师收集评价证据的重要方法。

⑻ 学前教育评价方法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育评价的方法,欢迎参考~

一、教师对幼儿评价要全面、恰当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和教师的接触最多,教师是幼儿最可依赖的,教师的评价对幼儿自我认识成长影响最大,因此,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是比较全面恰当的。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建立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我们现在提倡的幼儿教育是心中有儿童的教育,作为幼儿园的教师不仅对全班幼儿要有整体的了解,而且对每个幼儿也要有全面细致的了解。既要看到每个幼儿的长处,也要看到幼儿的不足,同时还要看到幼儿不断变化发展的一面。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个性特点,他们在性格上有内向的也有外向的,有活泼的也有孤僻的;有的幼儿把自己全暴漏在教师面前,有的则需要教师通过活动观察、个别谈话以及家长交流,才能把握其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做出评价,这样的评价才能是比较准确全面的。

二、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要依赖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具体直观的,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评价幼儿的语言应简明易懂;评价方式应直观,让幼儿感觉到并能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是正面积极的,以鼓励和引导为主,教师要认识到,对幼儿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幼儿进步和产生继续努力的动机。为了激励他们,教师一定要对幼儿多实施正面的评价,更多地关注他们的进步;加强对幼儿的纵向比较,使幼儿倍加对活动的兴趣,增加对自己的自信心,多说一些“你能行”、“你一定会做好的”等,要告诉幼儿的一些做法,和幼儿一起进行探索活动,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使幼儿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中不断发展。

三、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是具体客观的

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而不能凭教师的主观印象或个人的意愿办事。如对一些能力强的幼儿,不能认为他们事事都行、样样都行,给与他们的都是表扬和肯定;而对一些能力弱的孩子,有时往往看不到他们的进步,总认为他们最笨,甚至不理不睬,对他们批评、否定多,总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对自己缺乏自信,总觉得不如别人。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对幼儿一视同仁,给予每个孩子的关怀教育和爱应该是一样多,对每个幼儿的评价要全面和一分为二;对能力强的幼儿既肯定优点,也要找出不足,使他们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别人;对能力弱的幼儿要给予关注,随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让他们看到希望,同时还要告诉幼儿在哪些方面还要继续努力。这样做可以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只要努力就会把事情做好。

四、学习国外的教育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在幼儿评价中的应用

成长记录袋是新兴的教育评价方式,是国外的舶来品。“你喜欢画画吗?”“你最喜欢哪个故事?”“你在家里最喜欢干什么?” “你最喜欢玩什么样的玩具?”幼儿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教师可以在耐心倾听的同时把它记录下来,连同日常观察记录,幼儿的绘画及手工作品,一起放进一个有形的容器里,用以反映幼儿身心发展的状况和特点,这是对成长记录袋的一种通俗的理解。而从专业角度来看,成长记录袋是“儿童作品及相关资料的有益收集,用以反映幼儿的兴趣、态度,以及在特定领域中的努力、进步和成就。”成长记录袋就象用照相机来拍摄一组有主题的照片,记录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故事”它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评价方式的局限性,较好地体现了评价改革的新理念。我园教师在实践中尝试运用成长记录袋来描述 、评价和促进幼儿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它有灵活多样的形式和用途,可以在幼儿评价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幼儿园教育评价的方法

⑼ 幼儿评价方式方法

作为5年幼儿教育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闲谈一下幼儿教学的方式。
第一,幼儿语言的传递。
用成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不合适的,会造成孩子不理解成人的传达含义。需要用一些亲切的,偏低龄的语言,比如: 你先想一想好吗?嗯,你试试看。你自己努力完成的,所以你很棒。这个时间是游戏时间,你可以好好的玩一会儿。现在是完成作业时间,我们不可以做别的哦。等等。
第二,幼儿心理的把握吧,
具体体现在教学方式中表现为教学设计要遵循孩子心理发展,由易到难。采用游戏,生活情景,合适的教具切入。对他们的行为,反馈做好预设,充分准备好临时会发生的情况的预估。
第三,教学的起伏。
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必须在授课过程中设计好,每10分钟有个起伏,可以是幽默的段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表演。半小时基本需要暂停下,做些游戏。

⑽ 幼儿学习品质的评价标准体系

学习品质是儿童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儿童良性学习循环的起点,是儿童终身学习的基础。但是,什么是学习品质?它包括哪些要素?该如何理解并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这些问题是很多幼儿园教师所困惑的。下文选自《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培养》一书,主要解答了关于学习品质概念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走向对学前儿童学习品质概念的理解
用学习品质来作为学习方式的一般术语是符合要求的,但仅仅这一个总称性定义还不够。如果不对学习品质的要素进行清晰地描述,那么这一术语就不能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精确的内容。
(一)学习品质的结构要素
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第一教育目标技术规划小组认为,学习品质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对新任务、新挑战的开放和好奇;主动性,完成任务的坚持性,专注;反思和解释的品质;想象和发明的能力;对任务的认知方式。这五个方面合在一起,被称为“影响儿童进入学习情境的变量”(Kagan et al., 1995, p. 23)。第一教育目标技术规划小组的报告简要描述了“学习品质”中所包含的各个维度。回过头来看本章开头的内容,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
虽然多年来第一教育目标技术规划小组列出的内容一直拥有当之无愧的影响力,并被广泛使用,但近年来,很多组织和个人已经扩展、改写或重构了这些维度。此外,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研究者调查了很多处于这一概括性术语下,但是尚未被研究者贴上学习品质要素标签的结构要素。这些结构要素包括:学习的内在动机、好奇心、参与性、执行力、集中注意力、兴趣、喜欢接受挑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自我调节和坚持完成任务。
(二)学习品质框架的标准
如果我们从已有研究资料中提炼学习品质的特点,并把它们综合为一张长列表,相信教师们一定会有学习品质概念如此宽泛的感觉。实际上,对教师、其他专业人士和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样的列表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们需要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可以覆盖学习品质的必备要素,并将它们系统地组织起来。这样的框架应该符合以下三个标准。
1. 概念上有意义
这个框架应该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视角、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进行组织,而且还应该与其他人对这一领域相关内容的组织方式一致。这一标准将帮助使用这一框架的人们将框架与其他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并产生明确的联系和聚焦。
2. 基于专业证据
这个框架应该建立在专业实践和研究证据之基础上,强调与儿童学习成果紧密相连的构成要素。
3. 具有实践性
这个框架应该对学前教育实践者的日常工作和教育政策制定者的教育决策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框架应该是易于理解、容易记忆和描述的,应适用于不同场景,并且应该集中关注那些学前教育实践者和教育政策制定者可以用来操作的内容。
我提出的这个框架,如下图1.1 所示,已尽力去符合上述三个标准。

二、热情和投入:积极学习品质的两个基本维度
贯串全书的学习品质研究框架由两个基本维度组成:对学习的热情(Enthusiasm)和学习中的投入(Engagement),每个维度又包含许多具体的要素。我坚定地认为,学习品质的概念必须包括情感和行为两方面,也就是,情感/ 动机维度和行动/ 行为维度。虽然有人可能认为,这两个术语的内涵不够精确,但本书仍将情感/ 动机维度定义为“热情”,将行动/行为维度定义为“投入”。
我们来回忆一下本章开头讲到的四岁的莫妮卡。毫无疑问,莫妮卡在活动中表现出了积极的学习品质——既有情感的,又有行为的。虽然她矜持的性格使她的情感流露有些低调,但她还是以自己的方式,既热情又投入地学习着。
莫妮卡的例子说明了最新理论和研究中的很多发现:情感是所有行为的主要驱动力(Hyson, 2004; Izard & Ackerman, 2000)。在莫妮卡产生积极学习行为,如坚持性或专注力(她将彩色水滴到滤纸上,专注了15分钟不受干扰)之前,需要情感(如兴趣、好奇、高兴等)的带动,也需要像想要学习、想要胜任活动之类的动机的激励。当然,互动关系是双向的:莫妮卡在滴水游戏中的成功和主动参与,进一步增强了她的愉悦感、成就感和掌控力——这些感觉进而激励她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其他有挑战性的项目中,并坚持完成。
这两个维度的每一个方面——对学习的热情(情感/动机维度)和学习中的投入(行动/行为维度)——都包括许多具体的要素。这些要素符合之前描述的标准:它们在概念上是有意义的,是以研究证据为基础的,是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本书在后面的章节会更详细地讨论这些要素。在此部分,我将简单解释一下它们的必要性,并用开头讲到的莫妮卡的例子说明每个要素。
(一)情感/动机:对学习的热情
如图1.1显示,在我看来,对学习的热情(Enthusiasm for Learning)包含三个要素:兴趣、快乐、学习动机。
兴趣。学前儿童对周围世界具有与生俱来的兴趣和好奇。情感发展理论和研究(Hyson,2004; Izard & Ackerman, 2000)把兴趣作为一个基础情感。兴趣对促进儿童的注意力、探索性、坚持性行为等的发展非常重要。想想莫妮卡:当她首次坐在艺术桌边时,第一次看到圆圆的滤纸、装了彩色水的小滴管,这些东西的新奇性吸引着她,令她好奇。她的脸上表现出兴趣:她的眼睛在看材料时睁得很大。对于一些儿童来说,这种兴趣转瞬即逝,但对莫妮卡来说,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在别人的帮助下,她对这种精美的、细致加工的活动有了深层的兴趣,这使得她进一步参与和完成任务(Renninger, 2000; Renninger & Hidi, 2002)。与学习品质的其他要素一样,学习兴趣必须受到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快乐。快乐也是情感/ 动机维度的一部分。与兴趣驱动儿童一样,快乐(愉悦、幸福、享受)也是儿童参与学习的有力推动。就像我们在莫妮卡用滤纸和彩色水所做的拓展活动中看到的,儿童常常对那些使他们感到快乐的活动非常投入。莫妮卡创造美丽模型的成功给她带来了快乐,或者如皮亚杰(Piaget, 1962, p.91)描述的那样,是“有缘由的快乐”。这些感觉很可能会激励她在未来探寻类似的活动,进而建立长期的、积极的学习螺旋。
学习动机。似乎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有了观察周围的世界、寻求新挑战、掌握新技能、变得越来越能干的动机。这种动机包括了探究、控制和影响环境的欲望,以及发现学习新事物是一种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活动——即使这种学习没有受到奖励——的心理倾向(Stikpek, 2002)。
莫妮卡一个人坐在艺术桌边,不需要任何人的鼓励就能继续做有挑战性的工作,在纸上创造复杂的模型。没有人要求她参与这个活动,她之所以参与,也许只是因为她喜欢战胜这项新挑战。
(二)行动/ 行为:学习中的投入
如图1.1 所示,学习中的投入(Engagement in Learning)是学习品质框架中以行动为目标的维度。虽然有人用更为具体的意义来定义“投入”这一术语(如McWilliam, Trivette, & Dunst, 1985),但本框架使用的是下列四个实用、易记的术语:专注、坚持、灵活和自我调节。
专注。专注是投入的核心要素。在后面的章节我们将看到,集中注意力是心智过程的一个方面,这时大脑在执行非常重要的“控制功能”(Rothbart, Sheese, & Posner, 2007; Zelazo, Müller, Frye, & Marcovitch,2003)。莫妮卡的注意力保持超过了15 分钟,能屏蔽附近其他人产生的噪音,专心操作纸和滴管,来创造她想要的效果。
坚持性。莫妮卡不仅将注意力放在艺术活动上,而且她还能在有难度的任务中坚持下去或持续尝试。当任务具有挑战性时,可要求儿童坚持下去,忍受挫折,克服困难并获得积极的效果,这是入学准备的一个重要因素(Fantuzzo et al., 2004)。
灵活性。坚持是重要的,但是只会坚持可能使儿童“卡”在一种策略上(George & Greenfield, 2005)。莫妮卡及其他拥有积极学习品质的儿童也表现出灵活性、变通性、处理困难的创造性等。莫妮卡再次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例子。起初,莫妮卡突然将水从滴管中撒了出来,结果导致作品看上去不太令人满意。因此,第二次,她尝试用不同的技巧,将小滴管慢慢倾斜,把水滴有规律地挤出来。然后,她坐下来,观察作品的样子,再尝试另一种方法。
自我调节。什么是自我调节?它可以解释成儿童用自主自愿的态度、有目的地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Bodrova & Leong, 2007, p.127)。教师或许认为自我调节包括我们上面列出的一些要素,但是在这个框架中有必要再单独强调一下它。自我调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它需要成人的支持,在后面章节中将会说明这一点。具有适宜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儿童会调节他们自己的身体动作、情感表达和认知过程。莫妮卡会管理自己的行为、对新艺术活动的喜好、对材料的使用思路,几乎不需要成人来引导她开始活动。
(三)为什么将这些要素称为“积极”学习品质
在本书中,我经常使用“积极”学习品质这一术语,用来强调与儿童的积极学习和发展成就紧密相关的情感、动机和行动、行为。不是所有的学习品质都会产生好的结果:儿童可能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是易受干扰的、不投入的、不振奋的,是避免而不是渴望接受新挑战的。不难设想,在莫妮卡班上,坐在艺术桌边的另一名儿童,他拿起几张滤纸,设法用滴管操作,一开始没成功,他迅速放弃,然后失望、沮丧地离开了这个游戏。这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学习品质”,但它不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希望强化的品质。

以上摘自《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培养》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