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儿童如何打破性别印象
扩展阅读
高野健一的歌词有哪些 2024-11-16 23:29:53
零基础怎么看寄生十二宫 2024-11-16 23:27:18

儿童如何打破性别印象

发布时间: 2022-09-02 00:43:09

❶ 家长应该如何采取正确的方式避免孩子性别认同错位

大家可能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喜欢洋娃娃或者是首饰的男孩子,在性格上会更加的敏感和谨慎。这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非常仔细的观察周围的事物,对待他人时也会表现得非常的细致小心。

只有在这种与性别相对对应的生活环境中,孩子们对于自己的性别认知才会渐渐的变得正确和合理。

3.家长要多肯定孩子的性别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仅需要对孩子的性别进行提醒,而且在有机会的情况下,一定要多肯定孩子的性别角色。比如当男孩子在运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家长们一定要表扬他们足够勇敢足够强壮。

当女孩儿在音乐或者绘画上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时,家长们可以肯定她们的优雅和端庄。当孩子的性别角色经常被鼓励被肯定,他们对于自己的性别,以及和因为性别产生的个性,才会越来越有自信。

孩子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性别认知障碍的情况,家长们一定不要忽视或者是对此采取比较负面的解决方式。因为当家长如果用错了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这种情况越变越糟。只有当家长们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耐心的去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性别,孩子们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性别,对自己产生自信。

❷ 怎样利用区域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

幼儿园中孩子们进行角色游戏时,依照性别进行角色分配和角色认知的现象,被认为是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区角设置、角色选择、角色任务、材料与玩具的选择和投放进行有意识的调整,并在游戏分享活动中进行言语强化来弱化这种刻板印象,帮助儿童形成多样化的性别角色认同。 一、什么是性别刻板印象及其是如何产生的 所谓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固定看法或信念。它并不一定有事实依据,也不考虑个别差异,仅仅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并使人们坚信不移的某类性别角色具有某种特点的固定观念。比如说,人们可能认为男性就是独立的、果断的,是一家之主,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女性则是温柔的、情感丰富的,应该打理家务和照顾孩子等。 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在性别角色认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父母根据孩子不同的性别选择襁褓的颜色,房间的色调,玩具的类型,衣服的样式等等,开始进行性别教育。儿童在学习分辨男性女性的过程中,受到家庭、媒体和教育等的影响,形成了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对玩具、课程和职业的选择,影响其个体的行为和动机等等。两性之间存在差异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将男女性别角色定型化是不合理的。那些不完全符合人们对特定性别行为的认识的孩子可能会受到排斥,承受不必要的压力,幼儿玩伴和游戏类型的选择也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其完善人格的培养。因此,幼儿园中教师需要在儿童的一日活动中渗透相关的性别教育,弱化其对性别的刻板观念。 二、在角色游戏中如何应对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 角色游戏作为幼儿最主要的游戏形式之一,包含了大量的角色选择的过程,会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幼儿所习惯的性别刻板印象。不合理的角色设置可能会强化并加重孩子对性别角色认识的定型化,反过来,如果根据幼儿的表现来调整角色游戏的设置,并采用一定的策略便可以有效地降低刻板印象对幼儿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区角的设置应多样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在游戏时,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性别相符的内容,如男孩子更多会去“警察局”,女孩子更多选择“娃娃家”。教师在保证这种具有典型性别特征的区角活动的同时,应设计更多的适合男孩女孩一起玩,没有明显性别差异的游戏区域,如“餐馆”、“医院”、“画室”、“银行”、“奥运会场”等等,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满足不同的需要。 (二)鼓励儿童不局限于性别来选择角色 由于男孩子倾向于选择需要逻辑思维的创造型游戏和剧烈的运动型游戏,他们更喜欢建筑师、消防员、警察、司机、爸爸等角色;女孩子则喜欢安静的、模仿性的、照顾型的角色,如妈妈、阿姨、护士、老师等。如果这种情况是固定不变的,甚至已经模式化了,或者是有人不按照这种规则进行选择时受到了别的小朋友的质疑或指责,教师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干预。可以鼓励孩子们进行角色转换,如让女孩子扮演“女警”、“女建筑师”等,男孩子去演“老师”、“护士”,或大家轮流来当“妈妈”,让他们感受不同的角色行为和情感体验。这样孩子们就会体会到某些职业角色并非是固定性别的人才能担当的,增加他们对各自角色的认同,从而减轻对职业角色的刻板印象。 (三)使各种角色的任务更加丰富 很多时候,儿童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任务认识有限,容易导致任务单一化,刻板化。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讨论每种职业都需要做什么工作,是不是可以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来加深对角色的了解。例如,“娃娃家”中,妈妈除了照顾孩子还要去上班,这个时候爸爸如果有时间就可以帮忙照顾宝宝或收拾一下屋子,并不一定必须出去工作或买东西;警察要指挥交通,维持秩序,有时候也应该去照顾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孩子;建筑师建好大楼之后,还要设计一下室内的装修和布置,进行一些细致的手工活……这种任务多样化的角色对幼儿来讲会更有趣,也更加有益于他们的发展。 (四)材料、玩具的选择和投放要注意避免刻板化 研究表明,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玩具的选择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在4-5岁影响程度会有显着提高。以往的研究也表明,家长可能为年幼的女儿购买卡车等男性化玩具,但却会避免为儿子购买洋娃娃等女性化玩具;在游戏中与反刻板玩具玩耍的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到来自同伴的批评和纠正、可以看出男孩受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的程度更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游戏中对这方面要格外注意。如一个男孩子在进行手工练习时,应及时地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倡导更多地男孩选择那些需要进行精细加工的材料,培养他们耐心、细腻的品质。对女孩,也应该鼓励她们更多的去玩一些结构类玩具增强思维的逻辑性,还有运动型器械,增强女孩的身体素质和耐受力。另外,幼儿对角色的选择有时会受到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的限制,尤其是那些已经被刻板化的角色所需材料的投放更应该注意。如“阿姨”的围裙不一定只能是红色的花纹,还可以用纯色或冷色调的;餐厅“服务员”不一定必须戴花头巾,可以改成更加中性的胸牌来表示;“警察局”的背景墙上可以贴上女警的照片等等,这都需要教师用心的布置。 (五)在游戏分享活动中进行言语强化 幼儿的依赖性很强,将老师看作是近乎绝对的权威。在游戏过程的分享活动是教师和幼儿交流的重要环节,教师首先应注意不要在无意识中强化孩子们的性别刻板印象。比如老师可以说“不要怕”、“不要调皮”,但不要说成是“男孩子不要这么胆小”、“女孩子不能这么调皮”。此外,还要有意识的利用言语强化的作用来弱化对角色的刻板观念。在讲到“女警察”、“女建筑师”时可以说:“某某今天表现的真勇敢,真果断,太棒了!”“大家看某某盖的房子多高大,多坚固呀!”讲到“男服务员”、“男阿姨”时可以说:“因为某某的服务热情周到,今天餐厅的客人好多呢!”、“阿姨今天做的饭真好吃,宝宝吃的好饱哦,想明天还吃这些菜式呢!”这样就可以增加孩子们对反刻板类型角色的兴趣,同时降低彼此之间的偏见。 学前期是儿童性别角色认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的过程中,应避免可能产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师通过对角色游戏的设计和指导,增加孩子体验和了解各类性别角色的可能性,从而逐步帮助幼儿形成多样化的性别角色认同。

❸ 如何正确培养幼儿的性别意识

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性别意识
(一)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也是一种较好的教育手段。“角色游戏”是指通过扮演角色来反映生活经验的游戏。这种游戏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社会需要,是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再现,因面它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游戏,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形式。它在幼儿游戏中占有着中心地位,教师要以一个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帮助幼儿成为游戏中的主体。要从角色游戏的环境、氛围、材料、时间、角色对象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合理的选择与搭配。
1.游戏中幼儿对角色的模仿
幼儿园的教育形式很多,儿童的游戏活动很早就表现性别的差异,在社会游戏中,儿童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同性别的儿童作为游戏的伙伴,同时,在游戏中儿童对同性别伙伴的社会行为也显着多于对异性伙伴。但是在对于性别教育这个问题上,教师通常都是用角色游戏来进行。
教师让幼儿玩“过家家”的游戏,这个游戏是大部分幼儿都玩过的,教师让幼儿商量分配角色,当妈妈、爸爸、爷爷、奶奶,每个角色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在活动期间我们会遇到女孩子都争着要当妈妈,我们可以让两个孩子都当妈妈,一个可以打扫卫生,一个可以给宝宝喂饭,孩子的积极性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性别意识也得到了体现。但也可以让女孩子体验当爸爸的感觉,要提醒幼儿你们是在交换角色。
2.根据性别分组游戏
幼儿园进行室内游戏和户外游戏都要有一定的规则,幼儿园老师在要进行游戏的时候对幼儿分组,男孩站在一起,女孩站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提醒幼儿认识自己的性别,在幼儿园我们看到,当老师讲男孩站这边的时候,女孩站这边,但还是有的孩子站错自己的位置,在这个时候老师就要进行及时的提醒幼儿。
3.教师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有准备、可供选择的材料
游戏材料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必备,也是影响游戏进行的重要因素。教师在选择游戏材料时,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性别意识包含在行动中,按传统的角色选择游戏材料,近一步强化幼儿的性别意识。
幼儿游戏的设计在教师的不经意中,其实已经隐含了幼儿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对幼儿的性别认识起着强化的作用。比如每一个幼儿园都在玩的“娃娃家”里,幼儿开始模仿传统的性别角色。一般都是女孩当“妈妈”,男孩当“爸爸”。“妈妈”是要在家里煮饭带孩子整理屋子的,如果“妈妈”不做家务,跑出去玩,就会被认为失职。而“爸爸”是要出去工作的,回家就是吃饭,休息。这无形中就将“女性的职责是在家里”。
我们的教师在设计此游戏时是否能保持一定的性别敏感意识,根据现实情况稍稍做一些改动呢?比如,“爸爸”“妈妈”都可以出去上班,孩子可请“保姆”带,也可请“爷爷”“奶奶”帮忙照看。“爸爸”有空时也要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妈妈”也可以出去办事。再或者,当幼儿玩娃娃家比较熟后,教师可否根据观察,建议男女幼儿互换角色,女孩尝试一下“爸爸”角色,男孩尝试一下“妈妈”角色呢?这样也许更有利于幼儿获得丰富的角色体验,扩大狭隘的性别认识。
(二)日常生活
幼儿在园的时间较长,利用一日的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
1.入厕环节
幼儿园里,无论什么年龄班级,都有厕所。虽然现在许多幼儿园都是男女同厕,但是可以组织男孩和女孩分时间阶段入厕,加强幼儿男女是有性别区分的意识,教男孩和女孩上厕所的方法,小男生站着小便,让女孩子要蹲着小便,有条件的,应进行男女分厕。
2.就寝环节
现在大多数的幼儿园虽然能按照规定做到一生一床,但床与床紧邻,男女幼儿同住一屋。值班的教师或保育员可利用这一环节强化幼儿性别角色,若条件许可,男女幼儿可分屋就寝或在中间拉上帷幔。
3.盥洗环节
全托幼儿园,在洗澡的时候,如果孩子对身体的有关部位特别感兴趣,如问到身体的部位名称时教师不应该敷衍和躲闪,应有意识地教幼儿认识身体各部分的名称,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4.整理活动
幼儿每天午休过后,教师让幼儿整理自己的被子时,这个时候就可以提醒幼儿小男生和小女生比赛看你们谁把被子叠的又好又快,让他们有男女之间的一个竞争。同时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性别,还促进了幼儿的集体意识。
(三)教学活动
性别角色教育的内容比较枯燥,幼儿并不感兴趣,为此,教师应该采用机会教育、谈话教育、直观教育等多种教育方法,传授相关的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我是从哪里来的”展开话题,根据这个话题来对幼儿跟深的提问,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和身体的每个部位,可以通过这个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活动一:“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吗?”,让幼儿热烈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
活动二:“为什么爸爸和妈妈穿的衣服不一样呢”让幼儿知道这其中的区别,并能够了解到其中的关系。
活动三:“为什么我们的头发都不一样,她为什么是长的”让幼儿通过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对比,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长的头发?
幼儿园的现在教材中,讲故事的活动中,已经被渗入了传统的性别观点。在幼儿读物中,他或她阅读的是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在对男孩、女孩的特征、能力、责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的角色期待。因此,教师在选教材,幼儿读物时,就更应该小心谨慎,通过教师的教育过程来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孩和女孩的精神束缚,建立平衡的多元的男女性别形象。尽量使教材和幼儿读物反映出来的性别特别是女性的职业要多样化,比如母亲也有当警察的,当科学家的;反映出来的角色的精神品质丰富化,比如父亲也常做家务,细心的照顾幼儿,母亲也经常看报,关心国家大事,遇事镇定等等。
(四)教师指导家长错误观念
1.励孩子向异性学习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
2.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
孩子向异性学习应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故应为他们提供共同交流,一起玩耍的机会。
3.顺其自然
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时,必须顺其自然,切忌威逼强迫,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4.幼儿园进行性别教育
幼儿园定期进行有关幼儿性别教育的专题,让家长了解性别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家长与幼儿进行亲子游戏,父母应该跟同性别孩子一起玩,把交流和示范融汇在游戏中,例如:父子共同“骑马打仗”,母女一块儿打扮布娃娃等游戏。
(五)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
改变教师传统性别角色观念,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尝试不同性别的角色,角色游戏强调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但教师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往往占据支配地位,从内容的选择、角色的分配到游戏中的行为,无不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积极应用现代性别教育观念,让幼儿有平等的体验不同角色的机会,给幼儿因性别差异带来的性格缺陷以补偿。

❹ 孩子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它对孩子的发展有何利弊

性别相关的刻板印象是后天形成的。它对孩子的发展利弊如下:

刻板印象对孩子最重要的积极影响: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包括社会交互、角色觉知、自我认同等。

对儿童发展的利弊:

在“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认同是两个有联系但不同的概念”这个前提下,我觉得性别刻板印象只有弊没有利。最明显的弊端是:刻板印象威胁,及性别歧视的维系。

刻板印象的形成:

性别标签化(女人穿裙子)—— 领域内联结(穿裙子的也穿高跟)——领域间联结(穿裙子的比较温柔)——完整的性别刻板印象。

简单来说,儿童首先通过自己的观察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信息联系起来,建立了最初级的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标签化”。

然后随着自身生理、心理(例如认知能力)的发展,加上不断增加的日常生活中与其他人互动的社会经验,儿童在性别标签化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更多的推断,依1——2——3次序形成联结,发展出完整的性别刻板印象。

可以看出,表格中的2比3要在认知上要简单。以“穿裙子——穿高跟”和“穿裙子——关心人的”为例,前者只要“看到”很多人同时穿裙子和穿高跟就可以了(同属视觉认知)。

后者还需要在“看到”穿裙子的同时和对方有互动(才能得出“关心人”这个认知)之后再将两者联系起来(视觉认知与情感认知)。另外,儿童对自己所属的生理性别对应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会相对形成得更快。

父母和社会文化其实扮演的是上面模型中提供“社会经验”的角色。

父母(通常来说)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首要途径,其言语(直接地)和行为(间接地)都对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又因为大多数父母都具备性别刻板印象,所以父母对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功不可没。

主流的大众媒体同样参与了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电视、书籍(童话故事、课本)展示的大多是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性别形象。

性别刻板印象对发展的影响:

1、刻板印象威胁

刻板印象威胁 (Stereotype threat),是指当个体或群体感知到情境中有关所属群体消极刻板印象存在时 , 由于担心和焦虑反而会验证自己或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这一过程。

简而言之,如果女生持有“女生理科比男生差”的性别刻板印象,很有可能因为这个信念而表现为理科成绩比男生差,即使本来她的认知能力比男生要好。

2、性别歧视

不想多说。随便举例子,对女性的其中一种性别刻板印象是“不够果断、领导力不足”,女性领导比例大大低于男性;又或者女人“要么瘦要么死”,导致很多女人不理性地减肥。

❺ 中班幼儿性别意识特点

1、当孩子注意到男女身体不同的时候,爸妈就可以抓住时机开始性教育

很多两三岁的宝宝可能已经发现男孩和女孩的身体是不同的,比如男孩女孩上厕所的方式不一样,穿得衣服也不一样,这个时候爸妈就可以借助一些图片来帮助孩子了解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差异。
可以在帮助孩子穿衣服或洗澡时,向孩子介绍这些身体部位的名称,越早开始孩子反而越不会感到害羞。

而且爸妈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性别的本质差异并不是简单的“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子”,而是因为生殖器官的不同。

2、尽量让孩子可以接触和认识到不同的性别角色

大多数孩子在5、6岁对自己产生清晰明确的性别认同之后,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和同性别的孩子一起玩,比如男孩就喜欢跟男孩玩,女孩就喜欢跟女孩玩;

而爸妈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和不同性别的小伙伴玩耍,鼓励孩子去尝试不同性别的活动,比如鼓励女孩子多去参加一些体育活动,男孩子也可以参与一些烤饼干、烤蛋糕之类的活动。

这一点其实也是在向孩子传达并没有什么只有男孩子/女孩子才能做的事情,只要他们喜欢的事情都可以做,而且爸妈还会鼓励他们。

3、注意避免给孩子传达性别刻板印象

所谓性别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男性和女性的思维、行为特征等固定的观念,比如“男生就是理性思维比较好,女生就是感性思维比较好”、“男性就应该在外打拼事业,女性就应该多照顾家庭”等等。

其实在对孩子教育方面,有的爸妈可能也在无意识中给孩子强化了这些性别刻板印象,比如认为女孩子就应该安安静静,不能做太“出格”的事情,或者男孩子哭的时候,就会被说“不像男子汉”“没有男子气”等等。

也就是说,“男孩子该做的事”和“女孩子该做的事”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传统观念中很多男孩能做的事情女孩也能做,甚至有的女孩子还可以做得更好;

❻ 孩子性别认同混乱怎么办

正确引导宝贝性别意识的5个建议爸爸妈妈应留意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所可能造成的影响。爸爸妈妈对性别的接受程度会影响宝贝对自身性别的认可。比如,如果妈妈因为工作和家务过于繁忙,有时会抱怨“做女人真累”,这种观点则有可能引起女儿对自己性别的悲观。性别是有差异的,但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爸爸妈妈应该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应该让宝贝理解: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不论性别如何,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才华。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1.注意养育方式对宝贝性别意识的影响。爸爸妈妈的养育方式从宝贝一出生便不断地影响他们。有的爸爸妈妈为了自己没有圆梦——想男孩生了女孩,想女孩生了男孩,就将自己的宝贝装扮成相反的性别,认为反正宝贝年纪小,意识不到其中的差异。事实上,这些模糊的态度非常容易使宝贝发生性别认同上的混乱,阻碍性别意识的正常发展。2.为宝贝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父母就是宝贝绝好的性别角色榜样,在日常生活的身体和视觉接触中,宝贝可以从妈妈身上认识女性角色,从爸爸身上认识男性角色,从父母身上发展对异性的信任,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别特征,甚至是性格特征,这对宝贝的影响是终身的。爸爸妈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让宝贝理解不同的性别角色,比如在爸爸工作辛苦时,妈妈和女儿一起安慰爸爸,体现女性的温柔和理解;爸爸和儿子一起来完成繁重的劳动,让儿子感受作为男子汉应有的坚强和力量。3.尊重宝贝先天的气质类型,不要给宝贝套上性别的枷锁。虽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性别刻板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和女性在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上已经呈现了一定的中性化。严格的界定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程度上相对的两极,人本身就具有双性化。因此在性别认同正常发展的前提下,不宜过多的限制宝贝的爱好,以免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5.重视爸爸在宝贝性别意识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心理学家们发现,爸爸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有较大差别,而妈妈对子女的态度与行为差别不如爸爸那样明显。比如,在游戏中,爸爸会严格地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标准来要求孩子(尤其要求儿子)玩那些适合其性别的游戏,而妈妈总是怕孩子磕着、碰着,并以温柔的方式不加区别的对待孩子。

❼ 怎么去培养孩子的性别观念

  • 我们当年都岁被父母骗过来都,经常说说捡来都孩子,或者天上掉下来掉。都没有认真都给我科普下,宝宝说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导致我们都上迷茫都到长大来,才知道自己上怎么诞生的。

    现在我们为人父母,需要的是改变过去的教育思路,要正确的面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买一些相关的绘本,告诉孩子,宝宝是怎么从精子卵子变成胚胎,长大出生的,让宝宝知道妈妈与宝宝的那段十月经历。

  • 3

    教会孩子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有隐私意识。父母不要将孩子物化,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独立的人格,思想。可以通过玩游戏,告诉孩子男孩的世界里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女孩的也是同理。比如洗澡,是只能在同性的澡堂里的,不要带孩子去有异性的澡堂里洗澡。上厕所分男女,不能随意去上厕所,不再外面随地大小便,要保护隐私,从小做起,不穿开裆裤。

    通过游戏告诉孩子男孩女孩分别有哪些部位是不可以给人碰的。

❽ 怎样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

1.不要混淆孩子的性别打扮
有这样的习俗,如果男孩体弱多病,要把他装扮成女孩来抚养;有些爸爸妈妈不满意孩子的性别,或者仅仅是一时好玩,随意改变孩子的性别装扮:给男孩系蝴蝶结、穿裙子,把女孩弄成“假小子”。这些都属于父母的不恰当行为。
女性化男孩和男性化女孩在年龄较大时,常常受到小朋友的歧视和捉弄,或受到老师和邻居的压力,使他们企图隐蔽自己的异性行为,但常常办不到,内心十分痛苦。同时他们又无形中被其他宝宝“隔离”开来,因而产生内向、孤独、胆小及忧郁的性格特点。
专家提醒:从孩子3岁前就该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如果是男孩,父亲要多陪孩子玩;如果是女孩,母亲要多与其相处。但也要结合儿童的脾气秉性,不必刻板地按照男强女弱的模式去塑造孩子,允许孩子发展自己与生俱来的气质。
2.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爸爸妈妈的装扮和形象,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性别的认知。如果女孩有一头漂亮的长发,经常穿公主裙,妈妈却总是板寸头和工装裤,女孩很可能会对女性形象产生迷糊,进而怀疑大人对她“你是女孩”的教导。同样,爸爸人高马大,却从不干家里的体力活、脏活和重活,若想教导儿子“你是男子汉”、“男生是家里的顶梁柱”,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缺乏应有的父母性“角色”榜样男孩在3~4岁以后应多接触父亲等男性榜样,如果此时得不到应有的男性榜样,性心理发育可能受到挫折,导致性别认同混乱。在有些女性化男孩的家庭中,常常是母亲作主、父亲惧内,这些宝宝自幼崇拜女性,处处以母亲为榜样,就可能潜移默化地发生性别认同混乱。
专家提醒:孩子对于自己性别的认知完全来自于父母的引导。爸爸妈妈无意的差错,可能会形成孩子的误解。
3.正面解答孩子的性别问题
很多孩子到了一定年纪,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啊?我和妈妈有什么不同啊?甚至,有时候爸爸妈妈上厕所或洗澡时,孩子会偷偷溜进来看几眼。不要大惊小怪、急于遮掩,甚至责骂孩子是“流氓”。孩子只是好奇,想观察爸爸妈妈的身体,大人坦然的态度和冷处理会让孩子淡然此事,大人反应过激恰恰会强化孩子的好奇。
专家提醒:有一些幼儿园和托儿所,不分男女厕所,男孩女孩一起上厕所。这不见得是坏事。男女同上一个厕所,孩子们能在很自然的状态下,对男女的性别差异和不同的生殖器官有一定的认识,促进他们的性别认知。同时家长对于孩子对于性别和身体方面孩子的好奇和疑问,应该大方正常的进行解释说明,没有必要遮遮掩掩。

❾ 性别刻板印象对于男女儿童成长有何影响如何克服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孩发展的制约

生理遗传因素只决定男女生理性别的不同,而男女性别刻板印象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即家庭、学校、社会给男女儿童的行为以不同的对待和鼓励。国内外大量的调查发现:父母和学校教师更多地鼓励男孩探索和成就行为,而更多地鼓励女孩的乖巧、温和、文静等行为。如果女孩富于挑战和攻击性,则被成人以“不象个女孩样和疯丫头”等予以训斥与制止。如此,儿童性别刻板印象就逐渐形成了,致使绝大多数女性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潜在能力。当前,应根据男女两性心理发展的规律,用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理想的性别模式标准实施性别教育,促进男女两性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尤其要大力提高女性个人素质,增强女性自立自强精神,鼓励更多的女性参与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