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都割麦子了,麦子怎么割啊什么流程
我是农村的,我们家每年都要割麦子,首先看地里的麦子的颜色,必须发黄了才可以,然后就是天气很好,麦子是干的,这样打完麦子不用晒太久。其次联系打麦机到地里收麦子就可以了,很简单。收完在家晒一下就行
⑵ 农村打麦子的工具叫什么
梿枷。
拼音:lián jiā。
脱粒用的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板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子粒掉下来。
梿枷起源于我国,历史悠久。据《国语·齐语》记载,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当时的齐国(在今山东半岛),首先使用梿枷打麦。梿枷,那时称“枷”或称“拂”。从唐朝算起,这种打场的农具定名为“梿枷”,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明代着名科学家徐光启所着《农政全书》,对“梿枷”作了专门记述。现在,各地油菜、麦子等谷物脱粒主要使用脱粒机,但在偏远乡村,梿枷依旧是脱粒的主要工具。
(2)儿童用什么割麦子扩展阅读: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很多以前用的农具也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镰刀
最主要的收麦工具。用镰刀割麦子,分“走镰子”割和“围镰子”割。
“走镰子”就是弯着腰,左手搂麦,右手握镰,向右后方割拉。男人们一般都采取这种姿势,速度快,但麦茬较高。“围镰子”是妇女们常常采用的姿势,半下蹲,虽然效率较慢,但割出的麦茬比较低,累了还可以就势座下歇歇。
2、架子车
一种交通、运输工具。具有悠久的历史,系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农村主要运输及交通工具,是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因其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在农村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3、辘轴
打场是用碌碡将晒干的谷物反复滚压辗打,使粮食与秸秆和粮糠分开。打场结束后,用木叉将秸秆挑出后,剩下的是粮食与粮糠,便可以开始扬场了。
⑶ 小时候农村收麦子的场景,您还记得吗
大片的麦田全部要靠人工收割,从天刚开始亮一直干到晚上摸黑,为了抢时间,有时候会把饭送到地里面吃,辛苦可想而知。但是再累再苦大人们也不舍得歇一下,时间就是一粒粒的粮食,不能浪费一分一秒。麦收的季节天气是万变的,那时候天气预报还不太准,看着是艳阳高照的天气,有可能突然间阴云密布。农民最怕的就是在麦收期间下雨,粮食要是收不到仓囤里面,一年就算白忙活了。
有时候远处的田间会传来卖东西的吆喝声,我就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听是不是吆喝卖冰棍的,如果是,大人们就会给我几毛钱,买上几根五分钱一根的冰棍,大人们也凑着稍微休息一下,吃着冰凉的冰棍,精神便清爽了很多。
⑷ 秋天农民是拿什么东西收麦子的
秋天农民拿的镰刀收的麦子,
如果多亩地,
农民就用联合收割机收麦子的。
希望能帮助到你。
⑸ 重庆一小学组织学生校内收麦子,这些麦子是哪来的这种活动有什么意义
现在有很多的学生似乎是生活在蜜罐当中一样,这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辛苦,而且相对于来说,家长也都会把学生的所有事情都给弄好。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的小学生也是会有浪费的现象。虽然说老师跟家长已经多次的告知了,学生是绝对不能浪费的,但是学生面对着自己不喜欢吃的菜,也是会选择拒绝。可是他们不知道每一份饭的来之不易,而重庆有一所小学组织学校当中的学生去收麦子。
让孩子有一个不挑食的好习惯但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而且千万不要做出浪费的行为。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让孩子做到所有的菜都必须要吃,也不要养成挑食的坏习惯。有一些家长就非常的溺爱自己的孩子,认为孩子不想吃,家长帮助孩子吃完就可以了。但这样孩子在长大之后,他们有选择的权利吗?他们也是需要把这些东西都给吃完的。
⑹ 剥小麦作文
今天上午,爸爸带我和姐姐去农科院实验田里看麦子。
现在是五月,麦子还未成熟,要等到六月,也就是天气最热的时候,麦子才会成熟。
五月的夏天,麦子已经渐渐的开始泛出金黄色。我摘了一棵麦子,爸爸对我说:五月的麦子是淡黄色的,等到六月的时候就变成了金黄色。我摸摸麦子,感觉非常扎手,因为麦子上面有许多又长又尖的小刺,这是麦子用来防御敌害的最佳武器。爸爸说:如果不小心扎着的话,手上就会长一些小痘痘,又红又肿,又痛又痒,非常难受。我着急得说:那该怎么办呀?爸爸说:下次小心别摸就行了。
麦子是经农民伯伯的精心呵护才长成的。它们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变成一棵麦子,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让我来讲给你们听:农民伯伯先用犁把土翻松,把一粒粒种子种到土里面。然后浇水、施肥。过了几天,小种子就悄悄地钻出了地面,来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农民伯伯还帮它锄草、松土。小麦苗渐渐的长高了,绿绿的麦苗在田野里随风起伏。在雨水的浇灌下,小麦苗长出了长长的麦穗。因为雨水和阳光充足,里面的麦粒就会一天比一天饱满。经过好几个月的生长,到了六月盛夏,它们就变成了耀眼的金黄色。
夏天是麦子成熟的季节,农民伯伯用镰刀(现在有的也用收割机)把麦子割下来进行脱壳、晒场,然后将晒干后的麦仁装进口袋。一部分自己留着作口粮,一部分当下次种麦子的种子,还有一部分卖给国家。国家把从农民伯伯那儿买的麦子运到工厂里,工人们再把这些麦仁磨成面粉。我们现在吃的面包、馒头、饺子、包子等面食,都是用小麦磨成的面粉制成的。看来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了麦子,也应该更加珍惜粮食!
我摘的麦子现在还留着,因为秋天种比较合适。我打算今年秋天在院子里把它种下去,等到明年的六月,麦子就会成熟了。
通过这篇日记,我认识了麦子,也了解了麦子的生长过程。我很高兴,因为我又增长了一些新知识!
⑺ 24节气对孩子的意义
24节气对孩子的意义
24节气对孩子的意义,我们大家都知道是有二十四个节气的,而且不一样的节气是有着不一样的寓意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下面分享24节气对孩子的意义。
24节气对孩子的意义1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时间知识体系,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黄河中游农业地区的时序指南,它同时也是中国多民族、多地区的时间坐标,是中国人的自然哲学观念的生动体现,甚至还是海外华人与故乡历史文化发生联系并强化文化认同的文化时间。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理解有关。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一套思维方式,如阴阳五行的观念,主要用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来理解时间的流转。古人会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变化的关键期,阴气处于最高点,但阳气开始发生,所谓“冬至一阳生”。中国人从来没有事物关系固定的看法,习惯在运动流转中理解世界,理解时间。最寒冷的时期,看到阳气发生所带来的温暖的气息,在近似绝望的环境中营造希望的心境。这也是节气带给我们的生活服务价值的特殊体现。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人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价值。
传统时间制度与观念,代表一种文化归属。在每个节气点,通过共同的仪式活动以及共享食物,带来一种共同的感受,凝聚大家的文化认同感。马来西亚华人的“二十四节令鼓”的发明,就是他们意识到二十四节气作为华人族群的文化标志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认同的精神价值。 此外,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农事活动与养生方面仍然发挥着持续的生活服务价值,尤其带给人们的一种尊重顺应自然的价值观,也非常重要。因为人类最终逃不出自然的时间秩序,违背这些客观规律,就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比如今天人们对自然环境过度利用所带来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气候灾难等。
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给我们祖国传统文化以很高的荣誉与地位,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既是骄傲也是责任,如何进一步保护与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借助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的契机,全社会需要进行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普及与价值功能认识的再动员,实现其在社区、家庭、学校的落地生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节气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人们直接感知与节气相关的知识与文化,从而把节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其实它本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我们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
节气不仅与农时、养生相关,也不仅是一般饮食,还与许多花花草草,与生活中审美的东西联系在一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仪式甚至特定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二十四节气才不会仅仅是过去留下来的传统遗产,而是成为一种不断再生产的文化资产,成为我们生活中天道与人道互相感应的周而复始、循环不绝、永葆生机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
24节气对孩子的意义2
二十四节气对幼儿的教育意义
一、 二十四节气活动在幼儿园开展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的指南针。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并且有天生的探索和学习的内在需求。二十四节气活动的核心是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本能,同时也帮助他们与中国文化和历史联系起来。
《指南》中指出: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以培养幼儿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感。因此,我们挖掘“二十四节气”教育价值并应用于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丰富了幼儿的体验经验,提高了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主动性,促进了幼儿学习的整体性发展。
二、 现阶段二十四节气在我园应用的实践路径
与幼儿生活相契合,将二十四节气按照年龄梯度整合为三年全面的体系化课程,支持孩子们在主动互动中感受文化魅力,传承文化精髓。
(一)层层分解,三维推进——探索二十四节气教育目标及内容
围绕“科学规范、健康成长、开启快乐人生”的办园理念,秉承“明德 启智 崇礼 博爱”的园训,以二十四节气活动丰盈“启智蒙学浸润文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健康快乐、乐学好问、文明礼貌、知恩友爱的中国小乐童”为教育目标,具体活动目标体现“认知、能力、情感”三个维度。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季节更替变化,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和实际,运用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对二十四节气文化予以选择,甄选适宜我园幼儿发展的二十四节气教育内容,构建二十四节气课程内容,分为“春之蛰动”“夏之蝉鸣”“秋之韵歌”“冬之暖阳”四个板块进行主题教育活动,使内容、教育与主题有机整合,结合幼儿最近发展区,注重二十四节气与五大领域的渗透,充分发挥综合教育功能,让二十四节气走进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
课程内容涵盖面广,从儿童视角,以“二十四节气”为望远镜探索世界:植物和植物生命周期,天气和季节,太阳、地球和月亮,身体和健康,细菌与卫生,温度,生态与环境,水循环,农业与食品等。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二十四节气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
(二)处处可玩,时时可做——进行课程环境创设
营造节气美感和氛围,使幼儿在节气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使幼儿在感受和体验节气的过程中收获快乐,进而有益于幼儿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例如,利用在节气活动中的美工作品进行班级和走廊环境布置,教师绘画二十四节气图进行走廊装饰,营造节气文化氛围。
(三)由浅到深,由近及远——优化课程建设内涵
1、一日活动融入二十四节气
根据幼儿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在一天的教育中充分融入节气元素,激发幼儿对节气内容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利用晨间时间为幼儿开设“一一丫丫”小主播广播站,预约一名幼儿在节气当天,进行与之相关的“小播报”;在食谱中增加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餐食,幼儿在进餐中便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饮食习俗。
2、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体验、感受、表达
根据年龄特点,分大、中、小班,开展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教育活动,支持幼儿在直接参与、体验、操作中内化对节气的认识。小班幼儿以认知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品尝传统美食活动和体验传统民俗游戏为主。例如,品尝节气时令水果,立夏时节开展“斗蛋”游戏。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中班幼儿进行美工、美食制作及种植园体验活动。例如,谷雨时节正是牡丹花开之时,是欣赏牡丹的好时节,带领幼儿欣赏牡丹花,并进行美工活动;清明时节开展生活体验室活动,制作青团。大班幼儿在调查走访、探索研究之后进行创作、表演活动,并赏析有关节气的古诗词。例如,春分时节欣赏关于春分节气的'谚语或古诗,芒种时节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幼儿在社区调查关于芒种的习俗和节气特征,以简单的符号或绘画记录。三个年级段都会将孩子在体验之后表达自己的身心感受作为目标内容。在日常教育和活动中渗透节气文化,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节气文化和节气内涵的熏陶,进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传统节日中的节气文化
挖掘传统节日节气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二十四节气的教育内容,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内容,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要抓手,从各个方面对幼儿进行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渗透,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春季,“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孩子们既通过欣赏古诗《清明》,了解二十四节气“清明”与“清明节”的关系,又通过体育活动“放风筝”“荡秋千”“蹴鞠赛”,科学活动“蚕花会”“美丽的梧桐树”,健康活动“包青团”“清明冷食”,语言活动“清明一叹”,亲子活动“脚下的清明节”等探寻节气内涵,感受节气风俗。
夏季,以“芒种”节气为切入点,“当端午遇上芒种”结合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和艺术活动。开展生活体验室活动包粽子,进行体验式节日活动插艾叶、编彩绳等,感受端午节的魅力;结合气候特征,和孩子们一起收割麦子,并使用秸秆开展创意美术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加深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理解,也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传统节气文化。
(四)家园共育,三教联动——拓宽节气教育途径
有效培养幼儿传统文化核心素养,还需发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重要价值,形成三教联动,提高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并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社区的优势互补。借力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教育资源,充实节气教育内容,拓宽节气教育途径。如,邀请“农事达人”(爷爷奶奶)进课堂;谷雨、小满、芒种时,邀请当地花卉种植人员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种植活动。挖掘利用家长资源,使幼儿学习的时间、空间、材料得以拓展。
(五)双向选择,尊重差异——探寻可观测的评量手段
教师、幼儿以及家长都是课程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间双向选择、沟通、协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评价的主体维度
多样的评价形式能够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在师幼互动的评价形式以外,调动家长参与二十四节气活动评价,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及时收集幼儿之间的评价,使活动评价的形式更加多样,对活动过程中幼儿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效果作出价值判断。
2、评价的内容维度
我们根据每个节气及每个年龄段的活动目标,制定了以幼儿兴趣、感受力、探索能力、调查能力等为维度的评价方案,学期末组织骨干教师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达到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动态发展、指导活动方案设计改进的目的。
三、今后工作的设想
传统文化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反思,提升践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坚持“儿童视角”,在实践中将培育指标与园本课程相结合、教育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方法相结合,开发有趣并吸引儿童的“STEM”课程,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策略,优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让弘扬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的身上生根发芽。
24节气对孩子的意义3
二十四节气代表的意义: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
9、芒种:“芒种”是“忙种”的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10、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便是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20、小雪:意味开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法知识,不知道的人不多。是我国古代人计算时令变化的,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扠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⑻ 割麦与拔麦相比,你觉得哪个要更好一些
麦子正在夏季成熟,收割时天气正热。空气中满是热浪,地面可以看到升腾的蒸汽,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直向鼻子里钻,让人闻着就觉得身上发痒。
很多人对麦芒都非常恐惧,太扎人了。而且沾在衣服上就下不来,光膀子又不敢,只能硬忍着。
但人们干活的热情很高,而且都是在抢收,谁都害怕会突然下雨,因为那时候的收麦持续时间是很长的,基本上都得半个月到二十天左右,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割、拉、碾、扬、晒、装、运等等,这么多的活,必须每一项都做到完美。而在这些活中,个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割和晒。
割麦子那个时候我不会割,但是会往回家拉麦子啊,那时候有一个小推车,是爷爷给我做的,一次可以推三四捆麦子,算是给家里出了一份力气,想着长大后可以拿镰刀割麦子可以拿架子车甚至开着车来拉麦子,但是现在不种麦子了,这些就只能是停留在心中一个美好的愿望了。
割麦子的时候天气很热,早上要起个大早,天快亮的时候趁着田间的露珠去地里割麦子,这个时候麦秆柔软不容易裂开。早上干到十点多就热的干不了了,到下午三点又去山上割麦子,一直干到晚上七点甚至是八点天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