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周作人的儿童观是什么
扩展阅读
动漫设计类是什么专业 2024-11-17 23:13:02

周作人的儿童观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8-23 10:42:37

A. 《朝花夕拾》鲁迅的儿童观是什么

他提出了三点:

一是“理解”,即理解孩子,不能把他们当作“成人的预备”,也不能当作“缩小的成人”。

二是“指导”。他指出不能用同一模型要求孩子,指导者应该是协商者,而不是命令者。

三是“解放”,他说“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最突出的特点是是尊“天性”、贵“自然”、反对扭曲和残害。儿童就是儿童,有其天性,不同于成人。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要理解他们的特点,不能把他们当作“缩小的成人”,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大人”。

同时,对孩子不要限制太多,不应要求过于苛刻,不要只是吹胡子瞪眼吓唬他们,更不能像成人社会里的大家长那样依靠谎言和制造恐怖。这是鲁迅的一个重要思想,其要义是让孩子们活得自由,活得舒展。鲁迅的这种教育观与中国传统很不相同。

B. 儿童文学作品的作品及文学贡献

1864年年由路易斯·卡罗写的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一部讲述一个小姑娘追赶一只白兔而由兔洞进入一个充满疯狂和怪诞的世界的小说。这部小说的续集是《爱丽丝镜中奇遇》。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1964年,罗尔德·达尔着)曾多次改编成电影。讲述小男孩查理偶然得到机会,去参观隔壁威卡先生的魔幻巧克力工厂。这本书成功后,作者又为其创作了续集《查理和大玻璃升降机》。达尔的其他着名童话还包括《詹姆斯与大仙桃》《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女巫》《玛蒂尔达》.
1886年由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
1914年由伯勒斯写的《人猿泰山》。
1906年由塞尔玛·拉格洛芙写的《骑鹅历险记》。
1908年由肯尼思·格拉姆?写的《柳林风声》。
1908年由蒙哥马利写的《绿山墙的安妮》。
1937年由J·R·R·托尔金写的《哈比人历险记》。
1943年由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写的《小王子》。
1881年由卡洛·科洛迪写的《木偶奇遇记》。
1888年由奥斯卡·王尔德写的《快乐王子》。
1835年由安徒生写的《国王的新衣》。
1812年由格林兄弟写的《白雪公主》。
1922年由叶圣陶写的《稻草人》。
1979年由麦克·安迪写的《说不完的故事》。
2007年由乔安·凯瑟琳·罗琳写的《吟游诗人皮陀故事集》。
2007年有艾伦·凯特写的《猫武士》系列。
[编辑]世上着名的儿童文学系列故事
马克·吐温——汤姆历险记、顽童流浪记
安徒生——安徒生童话
乔安·凯瑟琳·罗琳——哈利·波特:1997年开始创作,在2007年完结,一共七集。
鲁益师,又译做C·S·刘易斯——纳尼亚传奇(又译做那里亚故事集)
马丁·埃柏兹
莱曼·弗兰克·鲍姆——绿野仙踪
路易莎·奥尔科特——小妇人
伊索——伊索寓言
格林兄弟——格林童话
郑渊洁——舒克与贝塔历险记 ,皮皮鲁系列,鲁西西系列等
孙幼军——小布头奇遇记
巴里——彼得潘
桑贝/葛西尼——小淘气尼古拉
亚诺士——小老虎和小熊
海明威——老人与海
杨红樱——淘气包马小跳 在中国灿烂的文学星河里,儿童文学作为一颗璀璨的新星,萌芽于晚清的“儿童文学活动”,自觉于20世纪初叶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运动”,而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一百年前,也就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这是中国历史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儿童文学从古代“自发的自然状态”走向现代“自觉的文学时代”所不可或缺的转型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像严复、黄遵宪、梁启超、周树人、周作人、陈独秀、胡适等,在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将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当时中国文化启蒙的利器,在进化论的视野里发现了代表民族未来与人类希望的“幼小者”——儿童,接受了“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鲁迅语)的“幼者本位”思想,反叛的矛头直指千古不变的中国传统的旧道德——“父为子纲”的“长者本位”思想,从儿童观上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萌生做了特别重要的思想准备。这一“幼者本位”的进化论思想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文学”精神相整合,催生了中国儿童文学。
1897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其中所揭示的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法则,给国人敲响了不自强就要亡国灭种的警钟;但同时也给人们以希望,寄希望于未来的一代,在当时思想界发生了巨大影响,所谓“自严氏之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风为之一变”。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连载《卢梭学案》,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的“主权在民”、“人人平等”的《民约论》详细介绍过来,告诉国人: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即是父子间也无权予以剥夺,所谓“彼儿子亦人也,生而有自由权,而此权,当躬自左右之,非为人父者所能强夺也”。1903年,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尔》也被翻译过来,在这部闻名世界的经典作品里,第一次出现了值得用大字来书写的话:“要尊重儿童!”并且宣称:“儿童不是一个具体而微的成人”,“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与成人很不相同”。上述新论的传播,昭示了中国思想界的一种新动向,即是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儿童的发现”的开始。
虽然在进化论与民权论那里已经看到了人类新文明的曙光——儿童,但中国“儿童的发现”却还要经历大约此后20年的准备期,比西方大约迟了一个世纪,却又与一位西方的大教育家息息相关。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五四运动爆发的前三天来华讲学,宣传他的“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五四时期中国凡对儿童及儿童文学感兴趣的人几乎全接受了杜威的观点,为中国儿童文学奠基的几位巨人——鲁迅、周作人、郑振铎、叶圣陶等,也无一例外。先进的儿童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人的发现”相整合,就萌生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儿童文学。所以说,1919年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文学革命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摇篮。正如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开创者叶圣陶所说的:“我们最当注意的还要数到儿童。”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周作人也明确指出:“人类只有一个,里面却分作男女及小孩三种;他们各是人种之一,但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小孩是小孩,他们身心上仍各有差别,不能强为统一。”所以,鲁迅呼吁:“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儿童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这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件。《大英网络全书·儿童文学》写道:“儿童一旦被认为是独立的人,一种适于他们的文学便应运而生。”因此,到了20世纪初叶,中国的儿童文学才开始发展起来,不仅在理论上有周作人《儿童的文学》来倡导,在读物上,“也有一种趋势,就是‘儿童文学’——童话、神话、故事——的提倡”(胡适:《国语运动与文学》)。魏寿镛、周侯予在《儿童文学概论》中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儿童文学成为当时的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最时髦、最新鲜,兴高采烈,提倡鼓吹”的新生事物——“教师教,教儿童文学;儿童读,读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讲演儿童文学,编辑儿童文学,这种蓬蓬勃勃、勇敢直前的精神,令人可惊可喜”。所以,茅盾后来回忆说:“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
综上所述,人们先从达尔文的进化论里发现了作为“自然人”的儿童在人类进化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与特殊意义,继而在近代资产阶级民权论那里发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儿童具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与独立精神,进而在现代儿童教育观念的传播中接受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观,与此同时,又在摧枯拉朽的五四文学革命中发现了作为“精神人”的儿童应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文学世界。四重视野的融合说明,儿童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实在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必然。 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有一个基本评价,即是起点高但发展曲折,依赖性强但潜力无限,成就突出但与世界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尚有差距。进入新世纪的儿童文学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而百年来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正可以作为今天的借鉴,提醒人们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创造条件,与时俱进,为新世纪的儿童文学创造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纵观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可以发现,国运兴则儿童文学兴,儿童文学与政治(政府)的关系十分密切,小小文学折射大千世界。一般认为,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有四个“黄金时代”:一是20世纪初叶的五四儿童文学运动,叶圣陶成为了我国近代儿童文学的拓荒者和先驱。集中展现在1920年到1925年;二是50年代的新中国儿童文学实践,集中展现在1950年到1960年的十年间;三是80年代初期的新时期儿童文学复兴,集中展现在1978年到1985年;四是90年代中期以后,集中展现在1996年江泽民同志发出抓好“儿童文学”等“三大件”至今。这四个时期都是我国政治形势明朗,国家比较稳定,经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尤其是1949年以后,儿童文学的每一步发展,不论是前进、徘徊不前,还是暂时的反复,都与政治气候密切相关,与文艺政策及儿童文学政策密切相关。儿童文学的发展特别需要文学以外的力的推动,这也是儿童文学自身发展不甚成熟的一种表现。
在中国,儿童文学的提倡从来就是与儿童教育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从事儿童文学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儿童教育者,在对儿童文学的学科归属上,也都不约而同地归属于师范教育。可以说,儿童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根,是流淌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躯体里的血脉,也是中国儿童文学今后发展的基础。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了的,至少是与今天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相适应的一种文学阶段。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应该有它的阶段,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阶段,一个渐次的发展过程。有的阶段与过程是不能跳过的,就像有人想彻底否定中国儿童文学的教育性那样,在一个4亿儿童的大国,其中还有3/4的儿童在农村,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儿童连温饱与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都不能得到完全保证的时候,以娱乐来排斥教育的做法,也许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危险行为。儿童文学应该成为儿童心灵逍遥的乐园,但儿童文学不应该仅仅成为有闲有钱阶层的儿童的消遣品,更不应该成为作者、出版者追逐名利的一种快捷的致富工具。可以主张儿童文学有多种属性,但不能借此否定儿童文学的教育属性,当然,这里对“教育”一词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广泛意义上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自古就是儿童大国,也自然是儿童教育大国,但却还不是儿童文学大国,究其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儿童文学在儿童健全成长过程中的文学价值还没有得到社会最广泛地认同与重视,社会儿童文学观还相对落后;二是儿童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认为是儿童教育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过于狭隘地理解了儿童文学至于儿童成长的价值。但两者在本质上都没有给儿童文学一个应该有的独立的文学地位。儿童观与文学观共同决定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特殊命运。三、儿童文学的学科建设严重滞后,还没有真正形成完整的富有现代特征的儿童文学学科体系。关于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发展儿童文学批评的学术环境还不尽于人意。四是独立发展儿童文学的条件还不成熟。儿童文学因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作家尚处于一个不很稳定的发展时期。有人用“三多一少”来形容当前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现状: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就是经得起读者与时间检验的精品少之又少。质量与数量的严重失衡,导致当下阅读的作品很多,具有长久魅力的作品寥寥,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日渐减少,这与近4亿少年儿童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很不相称,而就在这十分有限的作家作品中,又有多少是面向近3亿的农村孩子呢?能够走向世界的作品也是少之又少。不仅如此,儿童文学的作家队伍仍在发生分化,儿童文学的读者也在不断流失,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等对儿童读者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加之经济环境与加入WTO后外来文化的冲击,原创作品出版艰难,文学新人步履维艰,而外国奇幻作品却大行其道。也许,这些正说明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不论是对内对外都还远远不够充分,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还需要有志于儿童文学的人们继续努力,还需要更多的儿童文学的热心人与殉道者为之奔走呼号与默默奉献。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走过了一条“光辉的荆棘路”(安徒生语),每一位儿童文学家就是照亮这条荆棘小道上的一盏微不足道的“小橘灯”,但许多盏小橘灯在一起,就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精神之火”,昭示着人类的未来与希望。回顾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儿童文学家与时代一同前进,与祖国风雨同舟,与人民同甘共苦,与儿童休戚与共,写下了不朽的辉煌篇章,为儿童个体的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迈入新的世纪,儿童文学工作者倍感任重道远,时不我待,必须克服困难,加倍努力,与时俱进,把自己的今天奉献给人类最光明、最灿烂的朝阳事业——神圣的儿童文学!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可以分属两个时代六个发展阶段,即以1949年为界,前后分别属于现代与当代两个有着不同性质的儿童文学时代,以及以晚清儿童文学活动、五四儿童文学运动、20年代至40年代的战争儿童文学、50年代至60年代的新儿童文学运动、60年代至70年代的儿童文学荒芜期、80年代以来至今的新时期儿童文学等为特征的六个文学发展阶段。
一、晚清儿童文学活动——萌芽期
从1875年《小孩月报》创刊到1915年《新青年》创刊,大约20年的时间。在儿童诗歌方面,有梁启超、黄遵宪倡导并亲自实践的学堂乐歌。儿童小说方面,有梁启超、徐念慈等人的提倡,以及林琴南、包笑天等人的译述。童话方面,有孙毓修的编述和周作人的研究。理论方面,有梁启超、徐念慈、周作人、周树人等的拓荒与大力提倡。一批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刊纷纷创刊,如下:
《小孩月报》(1875)
《蒙学报》(1897)
《寓言报》(1901)
《童子世界》(1903)
《少年报》(1907)
《蒙学画报》(1908)
《少年丛刊》(1908)
《儿童教育画》(1909)
《童话丛刊》(1909)
《少年杂志》(1911)
《中华童子界》(1914)
《儿童画报》(1914)等
二、五四儿童文学运动——自觉期
从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1923年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出版,大约10年的时间。主要文学现象有:鲁迅、周作人、胡适、赵景深、郭沫若等对儿童文学的倡导。茅盾、郑振铎、叶圣陶、俞平伯、冰心等“文学研究会”成员发起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儿童文学运动”。创建的重要报刊或儿童文学园地如下:
《儿童世界》(1921)
《小说月报·儿童文学》(1921)
《小朋友》(1922)
《儿童文学》(1923)
《晨报副刊·儿童世界》(1923)
重要作品如下:
叶圣陶《稻草人》(童话)
冰心《寄小读者》(散文)
《葡萄仙子》(歌舞剧)
理论着作如下:
周作人:《儿童的文学》(1920)、《关于儿童的书》(1923)
胡适:《国语运动与文学》(1921)
严既澄:《儿童文学泛论》(1920)
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1922)
魏寿镛、周侯予:《儿童文学概论》(1924)
凌冰:《儿童学概论》(1924)等
三、战争儿童文学——发展一期
从1923年《先驱》发表《儿童共产主义组织运动决议案》开始至1948年《小英雄雨来》出版,大约25的时间。主要作家有:叶圣陶、张天翼、陈伯吹、贺宜、仇重、苏苏、金近、郭沫若、沈从文、巴金、老舍、冰心、丰子恺、蒲风、郭风、陶行知、严文井、高士其、董纯才、茅盾、管桦、华山、张乐平、黄谷柳等。
重要作品如下:
《阿丽思中国游记》(1928)
《小坡的生日》(1929)
《儿童亲卫队》(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
《阿丽思小姐》(1931)
《大林和小林》(1932)
《菌儿自传》(1936)
《奇怪的地方》(1936)
《野小鬼》(1939)
《南南和胡子伯伯》(1941)
《木偶戏》(1945)
《鸡毛信》(1945)
《红鬼脸壳》(1946)
《三毛流浪记》(1947)
《虾球传》(1947)
《凤蝶外传》(1948)
《小英雄雨来》(1948)
主要理论着作如下:
褚东效:《中国儿歌的研究》(1927)
茅盾:《关于“儿童文学”》(1935)
郑振铎:《中国儿童读物的分析》(1936)
许幸之:《论抗战中的儿童戏剧》(1938)
陈伯吹:《儿童文学的编着与供应》(1947)
赵景深:《童话评论》(1924)、《童话论集》(1927)
张圣瑜:《儿童文学研究》(1928)
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1932)
陈伯吹:《儿童故事研究》(1932)
王人路:《儿童读物的研究》(1933),
仇重、金近、贺宜:《儿童读物研究》(1948)等
四、新儿童文学运动——发展二期
从1949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至1966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停止出书,大约17年的时间。又称文革前17年。重要作家有:冰心、张天翼、高士其、秦兆阳、严文井、袁鹰、陈伯吹、贺宜、葛翠琳、金近、黄庆云、任大霖、徐光耀、刘饶民、柯岩、任溶溶、孙幼军、包蕾、洪汛涛、刘厚明、童恩正、鲁克等。
重要作品如下:
《小燕子万里飞行记》(1950)
《我们的土壤妈妈》(1951)
《揭穿小人国的秘密》(1951)
《罗文应的故事》(1952)
《我和小荣》(1953)
《海滨的孩子》(1954)
《金色的海螺》(1955)
《野葡萄》(1956)
《“小兵”的故事》(1956)
《神笔马良》(1956)
《宝葫芦的秘密》(1957)
《“下次开船”港》(1957)
《猪八戒吃西瓜》(1958)
《童年时代的朋友》(1958)
《小溪流的歌》(1959)
《小橘灯》(1960)
《小蝌蚪找妈妈》(1960)
《小布头奇遇记》(1961)
《小雁齐飞》(1962)
《小兵张嘎》(1962)等
重要理论着作如下:
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1957)
蒋风:《中国儿童文学讲话》(1959)
贺宜:《散论儿童文学》(1960)
茅盾:《60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1961)
《1921—1937儿童文学选集》、《1911—1960儿童文学论文目录索引》、《1913—1949儿童文学论文选集》(少年儿童出版社编选,1961年)等
五、儿童文学荒芜期——发展三期
从上海、北京两家少年儿童出版社停业开始到1977年《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分别在北京、上海复刊,大约10年的时间,即“文革”十年。重要作家有李心田、浩然、徐瑛、杨啸、高士其等。
重要作品如下:
《闪闪的红星》(1972)
《幼苗集》、《向阳院的故事》、《红雨》、《生命进行曲》(均为1973)等
重要文论如下:
林尽染:《紧紧掌握时代的脉搏》(1973)
姚青新:《精心的再创作,可喜的新收获》(1974)
谢佐、殿烈:《歌颂小英雄,表现大主题》(1975)等
六、新时期儿童文学——发展四期
从1977年一批儿童文学类刊物纷纷复刊至今,大约25年的时间。重要作家有:黄庆云、葛翠琳、任溶溶、郑文光、叶永烈、孙幼军、金波、樊发稼、高洪波、刘先平、圣野、任溶溶、尹世霖、张秋生、薛贤荣、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梅子涵、沈石溪、吴然、陈丹燕、黄蓓佳、金曾豪、常新港、谷应、周锐、班马、董宏猷、彭懿、郑渊洁、孙云晓、郑春华、谢华、汤素兰、杨红樱、杨鹏、张品成、彭学军、杨老黑、郁秀。
重要作品如下:
《小白杨要接班》(1977)
《神奇的窗子》(1978)
《珊瑚岛上的死光》(1978)
《飞向人马座》(1979)
《林中的鸟声》(1979)
《小灵通漫游未来》(1979)
《云海探奇》(1980)
《三个和尚》(1981)
《小狗的小房子》(1981)
《宋庆龄和孩子们》(1982)
《黑猫警长》(1982)
《骆驼寻宝记》(1982)
《神翼》(1984)
《第七条猎狗》(1985)
《千鸟谷追踪》(1985)
《中国少女》(1985)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1989)
《第三军团》(1991)
《青春口哨》(1993)
《女生贾梅》(1993)
《花季·雨季》(1996)
《草房子》(1997)
《鸽子树的传说》(1998)
《女儿的故事》(1999)
《我要做好孩子》(2000)
《非法智慧》(2001)
《男生日记》(2002)
《女生日记》(2002)
冰波:《阿笨猫全传》(2002)
汤素兰:《阁楼精灵》(2002)等
重要理论着作如下:
贺宜:《小百花园丁杂说》(1979)
蒋风:《儿童文学概论》(1982)
《儿童文学概论》(五院校合编,1982年)
胡从经:《晚清儿童文学钩沉》(1982)
鲁兵:《教育儿童的文学》(1982)
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1986)
蒋风(主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1986)、《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1991)、《世界儿童文学事典》(1992)
洪汛涛:《童话学》(1986)
王泉根:《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1987)、《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1902—1949)》(选编,1989)、《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文论选(1949—1994)》(评选,1996)、《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2000)
汤锐:《比较儿童文学初探》(1990)
陈子君(主编):《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1991)
《儿童文学辞典》(四川少儿版,1991)
薛贤荣:《寓言学概论》(1991)
金燕玉:《中国童话史》(1992)
吴其南:《中国童话史》(1992)
张之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稿》(1993)
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1993)
孙建江:《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1995)
张美妮、巢扬(主编):《中国新时期幼儿文学大系》(1996)
吴其南:《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1997)
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1997)
蒋风、韩进:《中国儿童文学史》(1998)
彭懿:《世界幻想儿童文学导读》(1998)
韩进:《中国儿童文学源流》(1999)
樊发稼:《追求儿童文学的永恒》(2000)
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2000)
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2001)
哈斯巴拉等:《蒙古族儿童文学概论》(2002)
束沛德:《守望与期待——束沛德儿童文学论集》(2003)等

C. 周作人、吴其南、蒋风、朱自强、方卫平、曹文轩、彭懿等人关于儿童文学是什么

周作人,儿童文学奠基人,后面的是为儿童文学作出过贡献的理论家,各持不同的儿童文学观。

D. 英雄联盟盒子。这期背景音乐。。S5最强神僧合集秀 神速单手秀哭女友

第一首是what makes you beautiful第二首against the sun 第三首诗animals 谢谢 可以的话 请采纳

E. 结合实际,谈谈儿童文学戏剧文学,儿童影视文学与儿童生活的关系

检索历史的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课程发展的历史,你会发现:儿童文学与语文课程在小学和中学,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渊源关系,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程。启蒙思想家“的五月第四个时期儿童的概念形成,不是唯一的驱动,在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的出现,是也一个直接影响的语言课程,在小学和中学的学校,语言课程迫切需要的变化和促进孩子们的文学创作。的做法语言课程这一历史时刻,特别是在五月第四个时期,以周作人为代表启蒙思想家的孩子,孩子们的文学,儿童的教育深刻的理解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珍贵的遗产。一个
>

(一)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在中国的崛起是需要的学校教育。现代儿童文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这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五四智力,文化部门早期启蒙D先生,赛先生,关键的长幼尊卑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从而发展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这是“儿童”的时期过程是不同的,中国的命运,关注妇女和儿童的底部,社会和西方的同时,开始改变儿童的观点,例如,这个时期儿童的传统观点的批评,是一个最典型的论述,是周作人以前的孩子是不合法的理解,而不是他作为一个缩小的成人,拿'圣经殷传“尽可能地倒了下去,他们把他当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孩子知道什么核销不理他。

近日获悉的孩子们的身体和精神,和成年人,有一点不同,但他仍然是一个完全个人的,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的生活二十年来在童年的生活,一面当然是成人生活的准备,但其自身的独立意义和价值的一面... [1]“周作人在北京话的孔德学校奠定了中国的理论基石现代儿童文学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五月第四个时期的旧旧的伦理和道德关注的儿童文学作品,它的根本目的或“解放,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文化革命和建设,通过教育的批评知识分子必须实现,因此,从在一开始研究的儿童文学和学校教育的紧密合作。周作人指出,在“儿童的文学”的讲话,在所谓的儿童的文学是文学在小学,“周作人,儿童文学是几乎文学教育小学代名词。此外,在这次讲话中,周作人第一个系统的和全面的建议,并讨论了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小学文学教育:首先,儿童的观点。周作人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的儿童。

第二个是儿童文学的价值。周作人,文学首先是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训诫的一种手段。至于文学教育产生道德教育,知识文化,教育,文学是一种副产品。 “小学教科书和文学教授,首先应该注意的'孩子',随后的结果,如阅读有趣的理智的爱和想象力的培养。”

三,儿童文学的需求。周作人人类学的理论,接受点的同构复杂的语音“,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和人口发展的阶段,该阶段具有相似的结构,因此类似的精神生活的孩子和原始的男子。的原始人类的文学需求,因此产生的歌赋,戏剧和小说,儿童文学需要过程。四,在学校的文学教育中的作用。他引述麦克林托克,提出了3文学教育的作用:“(1)符合满足本能和有趣的儿童的利益;(2)培训和指导那些有趣的,(3),以引起新的兴趣和乐趣。 “文学教育。他的年龄分期分配给儿童的不同年龄,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幼儿(3-6岁)为诗歌,寓言,童话,幼儿晚期(6-10岁),诗歌,童话故事,自然的故事,动物故事,诗歌,传说,现实主义的故事,寓言,戏剧。6个文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周作人感叹说:“中国一直的情况下,儿童青少年(10-15岁),有没有正确的认识,强调文学,文学可用于孩子们的目的,它是独一无二的,但也有不少的民间口头传统,旧书籍材料,但没有收集或修订,带来了应用程序.. .... “所以他希望能够以有一个开发团队,民间文学资源,以收集周围的古老的书鼓捣可用的材料的选择,而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然后编辑成书。为学校和家里使用。由于可以被看到从周作人是几乎一个完整的阐述儿童文学中的学校教育不仅说明的重要价值的儿童文学对学校教育,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内容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儿童文学的价值,以及文学教育的目标,针对儿童和一些基本性质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课程实践

(b)有必要促进建立儿童文学作品。在五月四运动知识分子主张给出生的现代儿童的文学的出现,从课程实践的角度的一般不满20世纪初,教育内容是确实的儿童文学的出现和成的课程领域以提供一个足够的基础在现实中。例如,早在1902年,杭州白话报(的初提倡白话报纸之一)有签名黄海丰郎的文章“子女教育”的这篇文章:“读你的有用的生活世界儿童儿童智力普通知识分子不可避免的。现在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学习有什么用? “哦,那应该读给孩子做什么?” ,不要忘记老教师最好的爱国故事,和他的座右铭,而不是孩子们的讲话,孩子们可以培养爱国主义,良性陶朱儿天。 “[2]”讲话的孩子“儿童的一个重要特性的文学,成人创造性的儿童的书籍从孩子的角度。本世纪初的白话文,以进入课程直接决定了需要的儿童文学纳入课程。随着经过几年的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汉语教学语体文本,而不是中国古典的形式,只是在开始阶段的经典“翻译”成白话,成为内容并没有改变,“普通话教学实践中,人们发现,只有经典的文字翻译成白话,内容有严重的局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和促进的文学运动,崇尚丰富的文献触摸,教学内容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查看,有些书店甚至国语教科书的文学读本,但是这一次,创作的作品,专门为儿童或空白,道了一声“系列中出版的”晨报“副刊”艺术谈“(1921)最珍惜后来为了未来世界的缘故,赶紧创造性的文学产品,在上市的重要活动适合儿童的总数。基本“(”文学谈话。“)需求量的基础上一个两难的教师面临在教育---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正是为了应对这一现实,为孩子们的创造性的文学作品涛自己编辑中国教科书适合儿童阅读,这使他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是现代语言教育的先驱。

(三)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形式五四时期在全国教学大纲。知识分子意识的儿童文学和学校教育之间初级阶段的教育,语言课程设计有一个显着的影响,其结果是开始到出现的国家教学大纲于1923年的儿童文学正式课程标准的形式之一,中的新的学术结构课程标准框架为初级学校普通话课程大纲[3]教学的第一个当然的儿童文学已经取得每学年的规定非常详细的说明,例如,第一学年,“记录要和一切重复的童话故事和童谣,猜灯谜,等呗学习“部分文体的安排,”??一切和更多的重复的童话故事第三年作为一个“童话,传记,戏剧,儿歌,谜语,故事,诗歌,和杂项的歌曲和儿歌,在第二年谜语的诵经学习“;诵经学习”;第四年的风格变化,新颖的,而不是一个童话故事,民间,而不是杂项的歌曲,成为“的传记,戏剧,小说,儿童歌曲,民歌,谜语,故事,诗歌,和其他的诵经学习“,并提出”指导阅读孩子们的报纸和参考书籍;第五年的第四年的基础强调,“重点传记,小说;第六学校今年第五年酌加的容易理解经典的中国诗歌,文学呗的做法。“1929小学学校课程暂行标准主要国家语言”的1923年小学普通话形成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它提出了五大目标之一是,以“享受相当大的孩子的文献,扩大的想象,认为 - 发人深省的,保护的感情,在阅读儿童读物的兴趣越来越大。

对于教材的选择,“标准”除了选定的文本的政治和道德??倾向的规定,例如,反映了民族主义,民主和人们的生活,并积极和乐观的概念,促进合作和互助,勇敢,和劳动,但也的审美倾向,在课程内容的状态:“有波折,有是微妙的,但也包含了一个美丽壮观的滑稽的美国和其他儿童文学,但不可怕没有意义纯粹的神话。此外,教材的选择也应风格的文字(白话),以满足孩子们的学习心理学1932小学学校课程标准的普通话是在1929年中期标准的修订,改变的主体内容,及如何向适应的儿童接受心理,但在1932年的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描述。 30的时代,新课程的过程中,儿童文学已经比较清晰普通话普通话,故事是故事,而不是相关的普通话培训的一部分。后来普通话的材料,纯儿童文学为主,所以普通话的故事只发生密切的关系。讲故事的工作仍然是在沉积装饰他的助手的位置,应该有一个单独的值。直到最近制定的新课程后,开始集普通话的启动方式,是讲故事。 [4]从1923年,以1932年的近10年,3份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可以被追溯到相同的起源,被视为儿童文学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从材料选择文本的倾向上更多的孩子,基于的具体内容大纲,并继续以补充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文学教育的小学阶段,我个人认为,这个时期是也关闭中国现代语言教育教育功能的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系统应用的主动,诚信,也有更多的收获阶段,前面所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理论探讨的重要成果。

可以得出至少有两个启示:

(一)通过以上简要回顾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在现代学校制度,在应用程序中可以被说了同样的思想背景的产品,几乎在同一时间这是一个特殊性的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表明
BR />(B)的儿童观,儿童教育的意识的过程中,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只进行孩子,对孩子的自身需求的重点需求,以儿童文学到真正成为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开发的课程,它的教育功能与周作人的新的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代表儿童文学是文学教育的儿童。思想启蒙的需要,在新的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学校教育的直接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儿童文学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基本关系,这是一个清楚的认识,这种认识上的语言教学实践后有显着的影响,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小学语文课程。在儿童文学,小学和中学的学校,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教育功能,开辟了新的资源,这些思想先行者了重大贡献的这种文学教育以儿童为目标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根本目标,又是什么呢?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这一宝贵的思想遗产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孩子,只有尊重孩子的个性,但也尊重他们的经验在世界上。周作人一段论述精辟地表达了这种思想:“充满蔑视的孩子不说,在诗歌主张合群的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对未来的设想,现在的孩子们的生活需求的方式,不禁在儿童的生活中浪费了时间,孩子的缺陷。

我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按照他的内部和外部的两侧生活的需要,适当的点供应,使他的生活满足丰富的材料和方法的效果,这当然是一些副产品,不必是唯一的目标供应产品.......小学课本的供应和文学的教授,第一个应该被注意到,在的'孩子'的是,随后的影响,如阅读的有趣的,智力的感情和想象力培养和等。[5]周作人这个想法与杜威的博览会期间恰逢与“我认为许多方面的教育的失败,因为它忽略了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作为现代教育学校教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任务或发展一些习惯的地方。这些东西的价值主要依赖于遥远的未来,孩子们必须做这些事情,他需要做一些其他的东西,这些东西只是为了准备。其结果是,他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此,没有真正的教育作用。 “[6]周作人和其他主张引进的学校教育,儿童文学的儿童文学与特殊的教育功能上的重点---(1)遵守的本能,以满足他们孩子的兴趣和乐趣;(2)培训和引导有趣。(3),以引起新的兴趣,以前没有有趣的,而是强调,有一定的功利,往往是与现实儿童的触摸体验成人的教育价值---促进诗合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故事,特别是设想的未来,不管孩子们??的生活需要,以接近这样的认识是非常深刻和准确,在,传统文化和新的文化是仍然在重叠的时代,这种认识是非常有价值的。不幸的是,虽然周作人批知识分子希望,儿童文学新文化运动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成为一个重要的资源语言课程,但的精神和本质的周作人与他人没有一贯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往往有以采取的思想教育的儿童,和甚至政治教育功能,发展的教育功能的儿童文学是往往一些变化发生今天我们重温历史,研究的思想遗产的前辈,可以帮助我们,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价值文学语言课程,走得更完善的教育实践。

F. 中外儿童文学观点的异同

儿童文学

第一章: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的发现

1、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为吸引、提升少年儿童鉴赏文学的需要而创制的一各特殊文体。

2、左右了中国几千年的“儿童观”:鲁迅说: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

导致 导致

3、人的发现 儿童的发现 儿童文学的发现

来自 来自

4、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第一次提出“人的文学”口号的周作人,在回顾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之后,曾感叹去说:“中国还未曾发见了儿童,——其实连个人与女子也还未发见,所以真的为儿童的文学也自然没有。”

5、“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茅盾语)中国儿童文学的真正发现与发展,是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的。

6、从世界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考察,一个国家与民族儿童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必然与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思想启蒙运动、女解放运动的高涨,儿童的发现、儿童问题、儿童教育、儿童文化的重视以及整个社会重视人、尊重人、解放人的思潮与整个文学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第二章:中国传统儿童文学的初步考察

1、五四以前的中国儿童文学,包括传统儿童文学的近代儿童文学,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学对社会群体“儿童观”的影响,并由此规范和制约着儿童文学的顺逆曲直。

2、传统儿童文学具有双轨运行的特点;一方面民间创作的口头儿童文学十分丰富,但长期处于被放爱被冷落的地位;另一方面作家结撰的书面儿童文学非常稀少,并又长期归诸传统蒙学教材,成为儒家启蒙教化的组成部分,历而未能形成独立的文学品格。

3、民间口头儿童文学按其押韵与否,可以分作韵文与散文两大类。韵文类主要是儿歌,古称童谣、儿谣 、孺歌、孺子歌、童儿歌、小儿语等。其中,吕坤的《演小儿语》是中国第一部儿歌专集,共收儿歌童谣46首。古代的散文类口头儿歌文学品种多样,这有民间神话、童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其中尤以民间童话最为丰富多彩。民间童话通常表现超自然的英雄故事,自然神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巫术幻觉等观念。

4、传统儿童文学遗产中的创作即作家儿童文学,主要见之于传统启蒙读物之中,情况比较复杂。传统启蒙读物大多采用朗朗上口、易读易记的韵语形式。如宋《三字经》、《百家经》,明的《龙文鞭影》清的《幼学琼林》。

5、较早接受欧风美雨冲击的江浙沿海尤其是上海,不少报刊频频讨论儿童教育问题。与儿童教育紧密相关的儿童读物和儿童文学开始出现引人瞩目的变化。第一,出现了译介外国儿童读物的热潮。晚清文坛曾有过“翻译多于创作”的局面。第二,出现了一批热心儿儿童文学读物编译、创作的文化人。如梁启超、黄遵宪、李叔同。第三、出现了专为儿童服务的报刊丛书。中国最早的儿童报纸是1903年在上海出版的《童子世界》,最早的儿童文学丛书是1909年开始出版的《童话》。

第三章:五四时期“儿童观”的转变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

1、五四儿童特点是以理论发期端,实践继其后的。从西方教育思想中借鉴了“儿童本位论”的合理内核。“儿童本位论”是最先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 出的。杜威的这套理论曾极大地影响了五四时期有中国小学教育界与儿童文学领域。“儿童本位论”代表了本世纪初期一种崭新的儿童观,它一经出现在中国,便冲击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以“父子为纲”为核心的传统儿童观,并引起了思想敏锐的新文化先驱者的极大注意。鲁迅于1919年10月写下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重要文章。深刻地指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

2、19213年,周作人发表了《童话研究》、《儿歌之研究》等文章,后在《新青年》上不断刊登安徒生、托尔斯泰等的童话译作。1918年1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人的文学》,1920年12月发表《儿童的文学》、1923年发表《儿童的书》、《关于儿童的书》等文章中,周作人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提出了一系 列儿童教育、儿童文学的新观点。他认为“我们对于教育的希望是把儿童养成一个正当的‘人’”,凡是“违反人性”的虐杀儿童精神的“习惯制度”都应加以“排斥”。他强调必须尊重儿童的社会地位与独立的人格。

3、现代儿童文学拓宽者不但通过吸纳“儿童本位论”的合理因素,从理性上认识到了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出发点、理解和服务儿童的重要性,而且通过五四时期大量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从感性上体验到了这种样式的新儿童文学的品格和风貌。

4、周作人将刘半农改译的安徒生童话《洋迷小影》重译为《皇帝的新衣》,夏丐尊将包天笑改译的《馨儿就学记》重译为《爱的教育》,林纾译的《海外轩渠录》也被人重译为《格列佛游记》与《大人国与小人国》。

4、五四时期和五四以后,西方大量讲述仙女精灵,小猫小狗之类的“无意思之意思”的童话、小说、故事都被直译进来,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贝洛尔、科洛迪、爱罗先珂、小川未明等世界着名童话家的作品都来到了中国的孩子们中间。

5、研究童话,采集儿歌,这是五四时期起始的一项很有实绩的工作,由于受到西文的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教育学、儿童学等的影响。五四时期的童话研究有三种不同的目的与途径。一是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民间的童话”。二是从教育学、儿童学的角度研究儿童适用的“教育的童话”。第三种研究途径是探讨“童话体的小说”,“五四”时期称其为“文学的童话”。如王尔德、孟代、爱罗先河的某些童话即是。

6、把寓言引入儿童文学领域,这也是“五四”时期的事。有茅盾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专供少年儿童阅读的寓言集《中国寓言初编》。

7、茅盾的童话与叶圣陶的童话堪为五四时期儿童文学创作的主要收获。

第四章: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运动”

1、《文学研究会宣言》的起草者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儿童文学的的重要文章《儿童的文学》。1921年3月,另一位发起者叶圣陶在《晨报》副刊发表的系列文章《文艺谈》中,多次谈到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1922年7月,文学研究会的两位中心人物茅盾与郑振铎应邀去浙江宁波暑假教师讲习所讲学,郑振铎讲演了《儿童文学的教授法》。同年1至4月,赵景深与周作人以书信的形式在《晨报》副刊展开了一场童话讨论。

2、赵景深:《童话论集》与《童话概论》。

3、1922年《儿童世界》创刊。

1922年1月,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于现代文坛。《小说月报》一贯重视儿童文学,念念不忘为孩子们提供“精美的营养料”。1923年,《小说月报》为孩子们开辟了“儿童文学”专栏。大晴天霹雳刊载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重视发表儿童生活题材的创作作品,注重介绍海外儿童文学信息资料,不忘给儿童们提供席位。

第五章“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左翼潮汐与”“革命范式”

1、综观30年代的中国儿童文学,其突出现象主要有如下三方面:一是左翼文艺运动给儿童文学注入新鲜血液,儿童文学以前所未有的激进姿态参与了历史的进程;二是张天翼创作的《大林和小林》等三部长篇童话把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成为继叶圣陶《稻草人》之后的第二座童话高峰;三是伴随着“科学救国”的社会思潮而出现的科学文艺热,促进了科学文艺创作的发展。

2、1931年3月5日,上海《申报》发表了何键《咨请教育部改良学校课程》一文,全面否定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就。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接受何键“咨请”,竟下令查禁“鸟言兽语”类童话,以及左翼儿童读物。以何键的咨文为引线在儿童文学界造成的混乱和倒退现象立即遭到了鲁迅以及吴研因、陈鹤琴等一批儿童文学工作者的反击。

3、1930年前后的中国儿童文学在对自身功能的选择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性时刻。这一选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右翼势力试图让儿童文学“羽翼传经”重开历史倒车的逆流遭到了批判,儿童文学的文学地位、现代精神与艺术个性进一步得到了巩固与加强;另一方面,左翼文坛从阶段斗争、民族振兴的角度出发,要求儿童文学与整个左翼文学一样注入“革命范式”的理想主义激情。如郭沫若的中篇政治童话《一只手》

1、左翼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始终紧贴着中国现实的地面动作,直接切入社会生活题材的少儿小说成为他们首选的文体。出现在他们笔下的少儿形象主要有两类:一是在风雨岁月中托儿所的苦难儿童,一是在革命洪流里成长的红色少年。前者如洪灵菲的《女孩》、草明的《小玲妹》等,后者如冯铿的小说《小阿强》、胡也频的《黑骨头》等。

2、30年代是继“五四”以后,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的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译介重点逐步倾向苏联社会主义的儿童文学。如鲁迅翻译的俄国《爱罗先珂童话集》和办联作家班台莱耶夫的中篇儿童小说《表》。

3、茅盾先后发表了《连环图画小说》(1932)、《孩子们要求新鲜》、《论儿童读物》、《对于(小学生文库)的意见》(1933)、《关于“儿童文学”》》、《读安徒生》(1935)、《再谈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在苏联》(1936)等重要文章。1936年茅盾接连写了《少年印刷工》、《大鼻子的故事》、《儿子开会去了》等作品。

4、叶圣陶的童话他们可分为两个时期:1921年年底至1922年上半年共写了23篇童话,于1923年结集为《稻草人》出版,此为第一期;自1929年下半年至1930年为第二期,续集为《古代英雄的石像》。

5、张天翼的长期童话《大林和小林》(1932)、《秃秃大王》(1933)、《金鸭帝国》(1933)与中篇儿童小说《奇怪的地方》(1936)等。是现实主义的杰作。

6、30年代的科学文艺创作受到了整个儿童文学发展思潮的影响,在注重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同时,还比较注重作品的现实意义,有的甚至隐含着深刻的政治倾向。如高士其、董纯才的创作。高士其的作品结集为《我们的抗敌英雄》(1935)、《细菌与人》(1936)、《菌儿自传》(1941)。董纯才参与编写了《儿童科学丛书》,还写了一系列科学文艺作品,以科学童话《凤蝶外传》、《狐狸夫妇历险记》等较为成功。

第六章战争年代儿童文学的时代规范与救亡主题

1、以抗战为题材或抗战为背景的创作,如茅盾的小说《大鼻子的故事》、《少年印刷工》、张天翼的童话《金鸭帝国》、舒群的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丁玲的儿童小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陈伯吹:《阿丽丝小姐》

2、描写抗战大时代中小英雄的成长,歌颂未来一代新的民族性格的孕育和形成,是整个抗战救亡时期儿童文学的基本主题。老舍的《小木头人》

3、抗战时期,儿童剧的创作演出与儿童剧团的组建,是突出的现象。各地儿童剧团演出的剧作主要有《帮助咱们游击队》、《捉汉奸》《仁丹胡子》《古庙钟声》。

4、根据地(抗战后期称解放区)的儿童文学承续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江西苏区“红色儿歌”的革命传统,在延安的土壤里,又直接得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和陕北民间文艺的浸润,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昂扬的生命活力与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5、儿童诗创作在根据地儿童文学中显得较为活跃,延安的刘御、田间、萧三、韩作黎、贺敬之、柯岗等都写过精彩诗章。儿童诗:阮章竞的《牧羊儿》、方明的《歌唱小二放牛郎》。童话寓言:严文井的《四季的风》、《胆小的青蛙》。小说创作:孙犁的《一天的工作》、秦兆阳的《小英雄黑旦子》周旦复的《小英雄》、华山的《鸡毛信》。峻青的《小侦察员》和管桦的《雨来没有死》。

第七章: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外来影响与对外交流

1、外国儿童文学与中国儿童文学的关系,在“五四”以前已相当密切。远在明朝天启五年,我国就出版了第一种伊索寓言的中译本《况义》。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新学的传入与“开发民智”的急需,我国文坛译风大开,出现了翻译多于创作的局面。

2、五四文学革命,催生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芽。发表了不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安徒生、王尔德、爱罗先河童话、拉 封丹、克雷洛夫寓言、《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格列佛游记》、《爱的教育》、《鹅妈妈的故事》等世界着名的儿童文学作品源源涌入。

3、输入火种:新的内容与题材

(一)暴露社会罪恶,描写“血与泪的人生”,同情下层人民及其少年儿童的不幸与苦难,这是现代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与接受外国儿童文学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密切相关。如包蕾的儿童剧《雪夜梦》就是受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影响而写成的,茅盾的《少年印刷工》、叶圣陶的《一个练习生》受到了苏联班台莱耶夫的反映流浪儿新旧两种生活的儿童小说《表》的影响。

(二)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实斗争,激励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与革命精神,这是现代儿童文学又一方面的主题,这与接受外国儿童文学尤其是苏联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三)歌颂真善美,鼓吹精神文明,对少年儿童进行德智美的教育,这是现代儿童文学的一大重要内容。这方面也曾受到外国儿童文学的广泛影响。“五四”时代不少热心儿童文学的作家都曾受到过泰戈尔作品(《新月集》)的影响。郭沫若写出了《新月》、〈晴朝〉、〈天上的街市〉等富于童心美的儿童诗。叶圣陶的早期童话〈小白船〉、〈芳儿的梦〉,许地山的〈落花山〉,陈伯吹的小说〈学校生活记〉,丰子恺的〈华瞻的日记〉都 可以看到“爱的教育”的思想闪光。

4、文体革新:横的借鉴与纵的传承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在文学样式方面学习、借鉴外国儿童文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直接向外国儿童文学“引进”,这有艺术童话、儿童戏剧和科学文艺。(2)参照外国儿童文学的文体,对已有的中国儿童旧文体加以更新改造,这有儿童小说与儿童诗。(3)受外国儿童文学的启发,将古老的传统文体发掘出来,移植到儿童文学园地。这就是寓言。

5、观念转变:心理学与本位论的影响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在对儿童文学特殊性的认识与实践方面也受到过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改变中国人传统“儿童观”的误区,加快现代儿童文学的文体成熟与现代性进程,具有特殊的意义。

下编 一九四九年以后

一、俄苏儿童文学:50年代的强势影响

1、从文学史考察,前苏联儿童文学成就的96%以上是由俄罗期作家所建立的。将前苏联儿童文学与俄罗期儿童文学,统称为“俄苏儿童文学”。

2、在俄苏儿童文学创作中,以张扬现实主义精神的少年儿童小说取得的成就最大。盖达尔、尼 诺索夫、阿列克辛是三位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家,60年代后的重要小说作家则有阿列克赛耶夫、巴鲁兹金、热列 兹尼科夫、雷巴科夫、李哈诺夫、波戈廷等。“人与自然”一向是俄苏儿童文学的传统内容,也是出版量最大最稳定的少儿读物。俄苏儿童文学中的诗歌与幼儿文学创作也有相当成就,普希金、马雅可夫期基、马尔夏克、米哈尔科夫等都为孩子们写过优秀的诗歌。相对而言,俄苏童话创作比较薄弱,但70、80年代,由于摈弃左倾思想,童话创作生产力已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3、俄苏文学被广泛译介进来,如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比安基的《森林报》,卡塔耶夫的少年小说《团的儿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在9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翻译了一部苏联儿童文学从十月革命胜利到90年代的新作,结集为《苏联时期儿童文学精选》。

4、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曾深受“苏式文论”的影响。在儿童文学理论也一样。50年代,我国出版了15种左右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书籍。如密德魏杰娃编的《高尔基论儿童文学》、柯恩德的《苏联儿童文学论文集》(第一集)格列奇会尼科娃的《苏联儿童文学》。

5、俄苏儿童文学忠实于由别林斯基建立起来的,后经高尔基、盖达文等完美的传统。构成俄苏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四大基本话语——坚持儿童文学的共产主义教育方向性原则;主张文作品应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必须通过“世大的艺术感染力”,用艺术的儿量去“撬动少年儿童心理上的巨石”;张扬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基本观念与理论框架,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内化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尺度。

二、西方儿童文学:全球意识中的东西对话

1、进入改革开放的80、90年代,译介西方儿童文学再一次形成热潮,而且期翻译数量之多,门类之广,对中国儿童文学影响之深,远胜于“五四“前后与20年代的第一次译介热潮。综观这次热潮的译介与传播,影响状况,可以看出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译介走向多元化、系统化、序列化。这种趋势中国儿童文学从“以俄为师“的一元模式中走了出来,把眼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学格局。、系统化表现在:对某一文体、某一地区、革一经典作家作品的系统性翻译,以求成龙配套,形成系列,如叶君健重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序列化是指有意识有计划投入外国儿童文学译介工程的整体建设,分门别类,协同互补,除了翻译作品,又有外国儿童文学资料工具书、西文儿童文学史、西文儿童文学研究专着的编撰出版。

第二、注重现代意识与全球意识,激扬中国儿童文学的创新精神。考察80、90年代中外儿童文学的译介、交流,最引人瞩目而且对新时期儿童文学产生实质性影响最大的,是以下三类作品:

一是有关体现现代世界教育潮所倡扬的“学会做人”的理念,充分肯定具有创造性思维和鲜明个性的少儿形象的作品,这主要是少儿小说、童话等叙事性文学。比如塞林格描写“一个年轻孩子浪迹在不太友好的成人世界里”的新现实主义小说(问题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女作家S。E。辛顿塑造的虽有过失却从烈火中救出几个孩子的现实少年英雄小说〈世外顽童〉瑞典林格伦的童话、小说《长袜子皮皮》三部曲、《小飞人》三部曲、《淘气包艾米尔》三部曲与《疯丫头玛迪琴》等,被译介到中国。林格伦作品中的独特的反传统少儿形象,充分的游戏精神与热闹风格、深刻理解与把握儿童心理的写作姿态以及大胆的童话文体改革等,曾带给80年代中国儿童文坛旋风般的影响。“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作品的走红,“热闹型”童话的迅速崛起,游戏精神美学旗帜的高扬,都与林格伦进入中国直接相关。

第二类是有关体现现代科技创新,以人类科技文明与无边烛照未来一代精神天地的作品,这就是科幻小说。20世纪30至60年代为黄金时期,涌现出如美国的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英国阿瑟。C。克拉克等一大批优秀作家。60、70年代是西文科科幻的“新浪潮时期”,英国人米切尔。莫考克发起了一场刻意示新、将科幻融入主流文学的改革运动,其主要特点是:抛弃传统科幻小说的套路,由通俗向文学过靠拢,进而进入严肃文学领域。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文科幻进入回归传统的“塞伯朋克时期”,呼唤科幻小说从“新浪潮”回归传统回到人们熟悉的高科技场景。科幻小说的译介是我国当代儿童文学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50年代渐成气候,60、70年代因“文革”等原因被近停顿,80、90年代勃然而兴,成为翻译界、出版界的突出现象和兴奋点。1990年至1995年,福建少儿出版社推出一辑《世界科幻小说精品丛书》,1997年又推出了美国着名科幻小说作家詹姆斯。冈恩主编的4卷本《科幻之路》。中国当代以科幻小说为主体的科学文艺创作呈现出时断时续的马鞍形特点。50至60年代初发展势头较好,除高士其、顾均正等老一代作家外,还涌现出郑文光、童恩正、刘兴诗、于止、萧建亭、鄂华、鲁克等一支富有生机的中青年创作队伍,但以后开始滑坡,1964、1965两年作品近乎绝迹,而接下去的十年“文革”则是一段安全荒芜的岁月。在70年代末迎接“科学的奏”的时代精神鼓舞下,科学文艺创作也迎来了前年未有的高潮。郑文光、童恩正、刘光诗、萧建亨等老将以及叶永烈、吴贮存器、尤异、金涛、魏雅华等新秀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但从1982年以后由于科幻小说自身和来自非文学的因素等多种原因却跌入了低谷。叶永烈认为衷落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科学界的压力,他们不理解科幻文学,却以科学论文的眼光来挑剔科幻小说。一些文章指责我们的科幻创作是伪科学业。他们搞不清科学幻想小说与现实世界是有距离的,并且许多人为的因素制约了科幻小说的发展。一直到90年代末由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倡,这才有所起色。90年代后半期与世纪之交的科幻小说创作明显受到西文新科幻的影响。一是在题材上,几乎与西文亦步亦趋,着力表现现代高科技影响下的人间百态,以及有关电脑网络、生物克隆、处星人探寻、未来世界预测等内容。二是在表现手法与文化观念上,同样也有与西文科幻相类似的两种类型;一是通过现代科技的最高成果和预期结果,来展现人类未来生活画卷的”未来世界型“的作品,二是以眼前的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观照历史,去对未来的社会格局作出种种预测,并以此来幻想、建构未来社会的“政治寓言》作品。

第三类是有关体现人类面对的共同自下而上困境与拯救,传导守护地球家园,增进全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作品,这主要是与环保、生态、动植物,大自然相关的读物。

三、双向互动:儿童文学是没有国界的

1、随着西文儿童文学译介的深入,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工作者由此拓宽了视野,激起了变革的勇气智慧。首先引起浓厚兴趣的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与儿童心理学理论。汤锐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完成了《比较儿童文学初探》的研究。刘绪源有创作《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就是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与自然的母题。

2、80、90年代的中国儿童文学也努力从事自身文学观念的更新与建构,而且站在本体文化与全球意识的立场上,审视着世界各地的儿童文学,评析研究,比较对话,在世界儿童文坛发出来自东方的声音。第一部力图系统评述世界儿童文学优长得失的专书,是由韦苇编着的《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以后又写了〈外国童话史〉、〈西文儿童文学史〉。此外还有马力白匀〈世界童话史〉吴秋林的〈世办寓言史〉陈蒲清的〈世界寓言通论〉。

G. 如何认识传统文学的遗产与现代语文的生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检索中国儿童文学史和中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课程,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儿童观”的形成,不仅促动了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出现,也直接影响了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变革,而语文课程的迫切需要又极大地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这段历史时期语文课程的实践,尤其是五四时期以周作人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对儿童、对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的深刻认识,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遗产.

(一)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出现是学校教育的需要.中国的现代儿童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五四时期思想界、文化界的早期启蒙者受德先生、赛先生的影响,批判中国文化中的长幼尊卑观念,由此发展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妇女和儿童,也就是说,和西方“发现儿童”的过程有所区别,中国是在关注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和儿童的命运的同时,开始了儿童观的转变,例如这一时期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一个最典型的论述是周作人提出的:“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1〕”周作人此次在北京孔德学校的演讲奠定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登上历史舞台的理论基石.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儿童文学的关注缘于对旧伦理旧道德的批判,其根本目的还是“人的解放”,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文化的革命与建设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因此从一开始,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就和对学校教育问题的探讨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就指出,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在周作人看来,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文学教育的同义语.也是在这篇演讲中,周作人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地提出和论述了小学文学教育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是儿童观.周作人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儿童期有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二是儿童文学的价值.周作人认为,文学首先是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训诫的手段.至于文学教育能够产生道德教化、智力培养等作用,则是文学教育的副产品.“所以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需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象的修养等.”
三是儿童需要文学的原因.周作人采用人类学理论,接受了“同构复演说”的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发展阶段和人类群体的发展阶段具有相似的结构,因而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为有文学的需要,所以产生了歌赋、戏曲和小说,儿童当然也有文学的需要.四是学校文学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麦克林托克的说法,提出文学教育的三种作用:“(1)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2)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3)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五是文学教育的内容.他采用年龄分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例如幼儿前期(3-6岁)为诗歌、寓言、童话;幼儿后期(6-10岁)为诗歌、童话、天然故事(动物故事);少年期(10-15岁)为诗歌、传说、写实的故事、寓言、戏曲.六是文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周作人慨叹“中国向来对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又因为偏重文学,所以在文学中可以供儿童之用的,实在绝无仅有,但是民间口头流传的也不少,古书中也有可用的材料,不过没有人采集或修订了,拿来应用……”所以他希望能够有一个开发小组,收集各地的民间文学资源,从古书中挑选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订,同时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然后编辑成册,供学校和家庭使用.从上可以看出,周作人几乎是对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个全面的阐述,不仅说明了儿童文学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价值,也提出了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内容资源的开发,尤其是他对儿童文学的价值、以及以儿童为对象的文学教育的目标和一些基本性质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