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观察与指导幼儿的行为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调整并实施教学计划,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样一来,学会科学地观察幼儿,就成为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使观察的过程得不到完善,从而影响了观察的质量。有鉴于此,笔者拟结合实际,谈谈幼儿教师应该怎样科学观察幼儿。
一、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观察者首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例如,某教师对一位新生晨间入园适应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记录中仅有一句“xx走到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愿上幼儿园”。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不大的观察,教师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有效的教育切人口。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新生在入园时都有哭闹现象,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只有通过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父母处理方法、幼儿情绪变北过程等细节的观察,才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园教育策略。
二、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美工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三、提出递进性要求,深入观察幼儿
在连续性个案观察中,有些教师受观察主题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或针对幼儿发展情况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有位教师在第一次观察时,发现某幼儿洗手方法不正确,便实施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在第二次观察时,她就将注意力放在证实已经实施的教育策略是否起作用、幼儿是否已经学会正确洗手上了。看到预期目标已经达到,观察活动也就终止了。这种停留在原有目标层次的观察很难使观察活动层层递进,深入进行。
四、注重观察记录的客观性
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真实而客观的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老师们应避免以下两种不当的表现。
表现之—:从有些教师的观察记录中,我们发现他们持续观察的时间较短,没有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了解,教师往往只抓住幼儿说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就结束了观察。用这种不够到位的观察来指导教育行为,难免带有主观性。
表现之二:有些教师记录的观察内容并非亲眼所见,而是根据其他幼儿反映的情况记录的,这就很难保证真实、客观、全面,教师据此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不一定与实际相符。
五、提高对观察结果分析的有效性
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是教师开展新的教育活动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求做到客观、有效。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有待改进:
表现之一:分析与观察内容不吻合,如观察的是某个孩子的行为,分析的却是某一类孩子的行为,这样以点代面,欠客观。
表现之二:分析观察内容时,习惯于以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幼儿发展中的问题,在观察分析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该幼儿一向比较胆小、怯懦”“这个孩子一直比较霸道、不讲礼貌”。教师简单地给幼儿贴上了标签,却没有结合观察内容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表现之四:教育分析中过分依赖家长的配合。例如,在对幼儿进餐环节的观察中,教师发现部分幼儿放碗筷的动作很重,于是将“联系家长配合指导”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其实,教师只需在幼儿园进餐时提出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醒幼儿,就有可能又快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见,教师除了考虑家庭教育因素之外,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幼儿园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科学观察幼儿,是需要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学习的基本功。
② 幼儿老师怎样观察儿童
什么是观察?也许有人会说,观察还不是看?我们作为幼儿教师,每时每刻都在看着孩子、在观察孩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观察有审视、查看的内涵,而我们平常所说的“看”,并没有这样的内涵。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实施教育,观察要先行。教师应当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真实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观察儿童是任何人都能学会的一种技能,但这种技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很少有人是天生的观察者。科学地观察幼儿,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一项教育技能。客观、真实地观察、了解幼儿是我们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和促进其学习和发展的前提。那么,教师应怎样观察呢?
1.制定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观察总带有一定目的,落实在一个具体的观察中,我们需要很清楚地知道“我想了解什么”,有了清晰的一项,才有可能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看到你的观察对象或目标,才能有效地记录到能反映你观察期望的有意义的行为和经验。同时,还要注意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是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
例如:某教师对一位新生晨间入园适应情况进行了观察,观察记录中仅有一句“**走到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愿上幼儿园”。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不大的观察,教师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有效的教育切入口。教师只有通过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父母处理方法、幼儿情绪变化过程等细节的观察,才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园教育策略。
2.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
观察不一定是事先有准备的,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会有许多自发的场景会成为观察的对象,教师要能够在随机的场景中意识到观察的价值,同时重视幼儿在此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并对发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层分析,才能得到比较客观、真实的结论。
例如:某教师的记录是这样的:“**到美工区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有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犯了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
3.提出递进性要求,深入观察幼儿。
我们的教育不是追求短暂的昙花一现效应,而是为幼儿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从《指南》中各年龄段的“典型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从小持续纵向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提出递进性的发展要求,同时进行持续观察,使幼儿良好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为止。
4.注重观察记录的客观性。
良好的观察记录不仅是幼儿成长的轨迹,也是教师了解幼儿以及制定下一步教育策略的基础。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真实而客观的反映。要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长时间持续观察,不能根据其他幼儿反映的情况记录,注重“眼见为实”,才能保证观察的真实、客观与全面。
5.借助《指南》的引领,提高对观察结果分析的有效性。
观察是我们了解幼儿的第一步,真正了解幼儿还需要我们对观察记录和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估。我们要熟记《指南》中的领域及其目标,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整体形象,并借助各年龄段的“典型表现”来分析、了解幼儿,深入研究他们在活动中的一些比较典型的、重要的、具有意义的表现背后的原因、兴趣和学习特点。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比较客观、全面、积极地看待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总之,“观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备的素质,要想提高观察能力,就必须不断尝试和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方法。《指南》提出了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目标,每个人的背景和学习方式不同,只有教师深入观察、客观评价并提供适当的支持,才能更有利于促进每个个体的发展。用蒙台梭利的话来说“每一位教师要将自己的眼睛练得如同鹰眼一般敏锐,能观察到儿童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儿童最殷切的需要。”
③ 幼儿园如何观察和评价幼儿
如果是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话,每天观察和评价幼儿是家常便饭。每天有计划有目的去观察指定的幼儿,具体一天观察多少位小朋友自己定,这个得看老师的工作经验。有了目的去观察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那么心里就会有了对孩子的评价。
如进区域活动,中班的一位孩子进去一个区域很快又出来了,又进一个区域又很快出来,如此反复,为什么孩子每次进去一个区域都呆不久呢?是因为什么原因?那老师就要思考,是孩子对区域的活动或物品不感兴趣还是因为有其它原因,老师可以针对性去和孩子交谈,询问孩子原因。当然,这个询问也是很有讲究,老师要委婉试探性去询问,不要直接了当,不要带情绪带批评询问,这个也适合平时和孩子的相处交谈方式。
从孩子口中得知原因后就可以和孩子进行引导教育,下午放学后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孩子今天进区域的情况,或者说你自己的看法建议。
还有平时的一日生活中,只要老师心中有孩子,在一天中,无论哪个活动环节,总会发现孩子们表现好与不好的地方。多用赞扬肯定的话语评价孩子,不要用否定、负面情绪的语言。
老师在幼儿园就是一面镜子,老师怎样,孩子也会学得怎样。老师对孩子交心,孩子自然也能感受得到彼此的关怀,更有利于老师们的班级工作开展。有家长的信任支持,孩子对老师,对园的喜爱,班级工作无论开展方方面面都是会非常顺利,也无疑是成功的。
④ 如何更好的观察孩子
观察力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很有价值,它是孩子获取更多关于身边事物信息、丰富表象、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基础,对于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奠基意义。如果孩子总是好奇周围的事物,小手不停地触摸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总是不能在观察之后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培养观察力是良好的学习能力的一部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力,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在幼儿园中班时帮助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在幼儿园大班时保护和激励孩子的好奇心,二年级时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稳定性。孩子拥有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地学会了学习,将受益终身。二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此时正是培养观察力的关键期。观察启发孩子积极思维,激发孩子浓厚的兴趣。错过这个关键期,等到三年级时课程丰富,信息量增大时,再去培养孩子观察力,就难以追赶了。
1、要让孩子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要使孩子的观察取得成效,家长必须预先明确地向孩子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告诉孩子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要看什么,有可能看到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独立地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观察兴趣可通过郊游、参观、访问等多种途径来培养。最终要让孩子们在观察时能自觉、准确地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知道应该注意看些什么。
2、 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准备没有足够的知识,不仅不能理解所观察的事物,而且对于事物的某些特征也难以觉察。观察前,有关知识的准备越充分,观察的效果就越好。反之,观察时会“视而不见”。
3、观察要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心理学研究发现,年龄越小,孩子的注意稳定性越差。一般来说,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或进行某一活动的时间平均是15分钟,7~10岁的儿童是20分钟,10~12岁的儿童是25分钟。因此,小学二年级学生一般能专心观察事物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观察应该是全身心投入的,不能走马观花式,也不能漫不经心。在观察时,家长除了要调动起孩子的所有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还应引导孩子感情的投入、想象和思维的参与。只有这样,孩子在观察时才能体会到乐趣。
4、教会孩子进行观察的程序和方法首先,家长要教会孩子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在观察活动中,家长要用语言引导孩子的观察,使他们掌握观察的顺序。例如,引导孩子先整体后部分,先轮廓后细节,先近后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着手,经各方面的分析再回到整体。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全面完整地观察事物的顺序。其次,教会孩子在观察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再次,教会孩子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和任务来确定观察的方法。比如,在观察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可能一次就达到目的,可采用定期观察法,了解各个阶段事物发展的特点,最终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⑤ 幼儿园如何进行观察与指导
1.给予相应的课程支持。
观察记录真实反映了幼儿的需要、兴趣、发展特点和水平,所以,观察记录是幼儿园调整环境与课程的依据。
2.透过我们的行为观察,帮助我们引领孩子的成长。
面对当下的问题思考最佳的回应方式和支持策略。另一方面,反思也是我们幼儿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面对幼儿的种种表现,思考自己的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后面该如何调整以更好的支持幼儿的发展。如何才能更好的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
3.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用数据支持孩子的成长。
高水平的观察记录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用于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家访、家园沟通栏等都会跟有效的增强家园沟通的实效。
提出问题
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板块去观察孩子的行为呢?
这几乎涉及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从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行为去观察孩子。
比如,从孩子使用材料的情况去观察孩子。
比如,从孩子的能力发展和情绪情感去观察孩子。
比如,从孩子间的社交行为、师幼关系去观察孩子。
比如,观察需要特殊关注的儿童。
……
我们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根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选择适宜的观察方法;
确保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材料,以呈现其真实的状态;
应持续观察,以确保能够观察到幼儿典型的行为和持续的发展过程;
应尽可能减少教师对过程的控制和干预,确保幼儿的自然状态。
⑥ 教师如何对幼儿进行观察
观察法是幼儿教师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比起国外的教师更多地借助仪器设备进行记录,中国的教师往往更偏好使用纸笔记录的方式。
那么,你对观察法又了解多少呢?
一、观察法的分类
1.日记描述法:又称儿童传记法,是针对观察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以日记形式记录观察对象行为表现的方法。日记描述法是幼儿研究的传统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边观察边记录,能系统地获取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变化,能提供长期、较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2.轶事纪录法:轶事纪录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记录的内容既可以是典型的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异常的行为表现;可能是表现儿童个性的事件,也可能是反映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的行为事件。他运用简单、方便、灵活,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个性特征,了解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探讨影响幼儿发展的各种因素,有助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干预。但轶事纪录法也有主观性偏强的特点。
3.实况详录法:实况详录法指详细、完整地记录观察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行为,并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的方法。
4.取样观察法:按照事先确定的标准,在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作为样本,并以样本的结果推论总体状况的方法。这样既可以节省资源,又可以使观察具体有客观性。
二、观察法的实施
1.观察前的准备:实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观察问题、制定观察计划、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选择观察记录的共育与方法,进行理论准备。
2.预备观察:正式观察前要进行预备观察,一方面是对观察者的自我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一些干扰因素。
3.正式观察:根据预先设定的观察计划、选择的观察方法和记录方法进行观察。在实施正式观察的过程中要避免集中干扰现象。
4.观察反思:反思自己的推论、疑惑或猜测,记录自己的情绪、记录客观事实。
三、观察法的优缺点
1.优点
1)观察法获得的资料比较客观、可靠。
2)观察法不需要幼儿做出超越自身的行为,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3)观察法可以考察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
2.缺点
1)不能做到绝对客观,难免带有一些主观性。
2)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适合大样本调查。
3)无法探究事物内部联系、内部核心等内在问题。
4)观察过程中的无关变量容易影响观察结果。
⑦ 在一日活动中如何观察幼儿
一、谈谈对儿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主要方法:
幼儿园现行的观察记录大都是参考了档案记录法。为儿童活动记录或各项儿童活动整理记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观察被研究对象,如实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并对研究对象行为记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寻找原因、改进教育行为的一种方法。幼儿园的观察记录目的也在于教育者发现并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教育,最终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因此结合档案记录,观察记录就不只是纯粹的活动记录了,它的使命是让教师在对每个儿童进行关注时,能更好的遵循新《纲要》的精神,让它更有利于针对每个儿童的教育和对特殊儿童的行为矫正,让教师自主、深入的去寻求掌握观察儿童的方法,提高观察的敏锐力,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所以它体现的是被观察对象的一系列发展进程,也体现了教师与观察互动、儿童与观察互动、家长与教师互动、是真正起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 观察记录的方法与形式:
我园开展了“幼儿成长手册”的记录工作,教师对每个幼儿每天一小记,每月一大记,期末一总记。主要是收集幼儿作品及相关资料,反映幼儿的兴趣、态度以及幼儿在特定领域中的发展情况。可以是活动过程中的客观记录与分析、可以是“童言稚语”或是思维的“异想天开”、可以是幼儿的作品、也可以是幼儿的“肺腑之言”。主要使用“过程式观察记录”的方法,它具体结合了随即式、叙述式、原始口述式三种观察记录形式,并进行系统的整理,把整个学习过程展现出来。
(二) 观察记录的途径:
1. 点滴记录:教师随机记录孩子在某一自然场景中表现出的有趣的、有意义的行为和语言,而这些点滴的记录同时也是幼儿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知识面广泛与否的真实写照,它可以以小见大。由于这些孩子有趣的回答,把原本复杂、残酷的战争表述得异常的简单与生动,也引起了其他幼儿对此事的关注。
2. 成长记录:为即时记录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行为、语言,并同时与家长达到共识,我园自行设计的《成长手册》就是一本集全面、快速、有效、沟通为一体的成长档案册。在《成长手册》就是一本集全面、快速、沟通为一体的成长档案册。在《成长手册》中,我们分为三个年龄段,针对不同的年龄进行不同的教育观察侧重点。如在小班年龄段以打勾记录生活方面(如进餐、午睡、礼貌、情绪等)为主,有需要时则加入简短的文字记录;而中大班则以与同伴相处的合作性方面、解决困难的独立性方面、活动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着手进行文字记录。同时我园的《成长手册》还包括了孩子们每学期身体发展方面的各项测查记录,这样家长不仅可通过记录及时、全面的了解孩子当天的在园情况,还能系统性看到孩子生长发育的情况。
3. 跟踪记录: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有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会为达到他的目的拐弯抹角,想方设法,会连续几天来为之“努力”,情绪上反反复复。成人却有时无法了解到孩子真正的目的,所以成人要学会对孩子的话多留一个心眼。而这教育的契机正是因为有了跟踪记录,让老师也始料不及事态的发展状况。
4. 作品记录:主要是记录幼儿的绘画作品、手工作品、及数学课上的分类记录练习等。促使孩子们更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了。
二、运用这些方法时的经验和难点。
观察记录的经验与体会:
(一) 观察记录中的交流。
教师凭借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得以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最终准确、科学地分析、评价幼儿,找到适宜的教育对策。
1. 与幼儿的交流:起先,孩子们对于我们的记录工作很是好奇,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整天拿支笔在记录,为什么拿相机拍他们?而每当我们冲他们对准镜头时,敏感的孩子会躲开镜头,大方的孩子却来摆个POS,让我们啼笑皆非!渐渐地,聪明的孩子们也感觉到我们的记录是与他们有关的,就会上前来问:“老师,你在写什么呀?”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消除他们的疑虑与不安,我们就把记录的读给孩子们听,把拍下的照片夹进他的档案袋给他看。师生交流就自然和谐的开展着。孩子们自从知晓了老师是在记录他们进步的地方,就更积极地投入活动,尽量把自己优秀的方面展现给老师看。而我们读记录的方式也受到幼儿的欢迎,每当宣读记录时,连平时最调皮的孩子也安静了下来,他们会为自己的出色而感到骄傲,也会为别人的进步而感到高兴,他们各自分享着各自的快乐,自信心在老师对他的关注下悄然升起。
2. 与同班老师的交流:班上的两位老师,平时都各自记录各自发现的点滴,到一周末了,就会坐下来进行交流,根据记录进行各案分析,发现问题,找到原因,商讨对策,联系家长,共同教育,最关键的是反思再教育。例如:我班有个叫朱舒昊的男孩,一段时间内被告状率直线上升,每天都有不止一个的孩子来告他的状,我们也对他进行了说服教育,小男孩的态度也很虚心接受,但一段时间过后,告状率还是居高不下,这就引起我们两位老师的教育反思了。后来经过仔细的跟踪观察,发现原因是出在朱舒昊的交往方式上,他不善用语言去交流,而直接用行动去支配交往,这样其他孩子不懂他的方式,就经常误解他,以为朱舒昊欺人,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才是为什么他的告状率高的原因所在了。于是,我们老师一方面教给他积极的交往方式,让他主动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要让别的幼儿知道你想干什么;另一方面,在班上也帮朱舒昊在大家面前澄清一些他的原始初衷,让其他幼儿谅解他,并主动和他玩,宽容的接受他。同时也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达到教育的共识。后来该幼儿的告状就明显减少了,他的交往能力也逐渐提高了。
⑧ 如何有效观察解读幼儿
操作方法
01
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观察者首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
02
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美工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03
提出递进性要求,深入观察幼儿
在连续性个案观察中,有些教师受观察主题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或针对幼儿发展情况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有位教师在第一次观察时,发现某幼儿洗手方法不正确,便实施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在第二次观察时,她就将注意力放在证实已经实施的教育策略是否起作用、幼儿是否已经学会正确洗手上了。看到预期目标已经达到,观察活动也就终止了。这种停留在原有目标层次的观察很难使观察活动层层递进,深入进行。
04
注重观察记录的客观性
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真实而客观的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老师们应避免以下两种不当的表现。
表现之—:
从有些教师的观察记录中,我们发现他们持续观察的时间较短,没有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了解,教师往往只抓住幼儿说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就结束了观察。用这种不够到位的观察来指导教育行为,难免带有主观性。
表现之二:
有些教师记录的观察内容并非亲眼所见,而是根据其他幼儿反映的情况记录的,这就很难保证真实、客观、全面,教师据此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不一定与实际相符。
05
提高对观察结果分析的有效性
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是教师开展新的教育活动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求做到客观、有效。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有待改进:
表现之一:
分析与观察内容不吻合,如观察的是某个孩子的行为,分析的却是某一类孩子的行为,这样以点代面,欠客观。
表现之二:
分析观察内容时,习惯于以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幼儿发展中的问题,在观察分析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该幼儿一向比较胆小、怯懦”“这个孩子一直比较霸道、不讲礼貌”。教师简单地给幼儿贴上了标签,却没有结合观察内容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表现之三:
列举的教育措施不具体。在对观察内容的分析中,经常出现“需加强教育”这句话,至于用什么方法,开展什么样的教育活动,却没有结合观察事实进行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的说明。这样的观察分析会导致教师简单说教,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表现之四:
教育分析中过分依赖家长的配合。如在对幼儿进餐环节的观察中,教师发现部分幼儿放碗筷的动作很重,于是将“联系家长配合指导”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其实,教师只需在幼儿园进餐时提出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醒幼儿,就有可能又快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见,教师除了考虑家庭教育因素之外,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幼儿园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科学观察幼儿,是需要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学习的基本功。教师应以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成功的观察者和教育者。
⑨ 作为幼儿园教师,可以从哪几方面观察幼儿的健康状况
可以从身体,心理两个方面观察幼儿的健康状况。
1、身体健康
幼儿健康首先指的是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组织的构造正常,各个生理系统能良好地发挥作用,有效抵御各种疾病。同时,这种组织结构的正常要与不同时期幼儿的身高、体重的增加速度成正比,虽然不同时期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但总体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2、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幼儿的心理发展健全,能正常地对待外界的各种变化,从情绪到内心均能适应并调整。其重要标志是情绪反应适度,社会适应良好,能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和新生活。
在幼儿心理健康中,智力发展正常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因为智力发展正常决定了幼儿生活、学习、交往的基本条件。
总之,幼儿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这二者是浑然一体的,不可割裂开来。一个健康的幼儿,应该是身心发展都处于健康状态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