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教师如何支持儿童互动
扩展阅读
小爱同学天猫精灵哪个蠢 2024-09-29 13:20:39
浙教版初中英语知识点 2024-09-29 13:18:59
肝病知识讲座活动 2024-09-29 13:17:33

教师如何支持儿童互动

发布时间: 2022-08-18 10:08:04

㈠ 教师如何支持和推进幼儿游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显着的特色之一,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动,是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儿获得快乐的原动力。正如我国着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在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所言,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通过实践性研究,专家发现:玩游戏比上课更能发展孩子的体能、认知和社会性,是儿童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和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的最佳窗口。
幼儿的学习生活往往与游戏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纲要
提出:作为教师应合理科学地安排组织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寓教育与一日生活中,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教育功能,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实施教育,并善于发现并利用周边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组织教育内容。满足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需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快乐和自信。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幼儿向另一个幼儿建议:
来玩跳绳的游戏吧
。可见,幼儿的游戏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兴趣或愿望,而不是由别人所能够支配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游戏都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让幼儿自己发挥呢?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幼儿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以保证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
一、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的环境,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
在幼儿游戏前,我们可以给幼儿准备许多有利于游戏的材料,以保证幼儿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比如在角色游戏区,放上幼儿自制的电话,两个幼儿商量后,就可能玩打电话的游戏,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放上听诊器、白大褂的时候,三四个幼儿一商量,可能会玩起医院游戏;在一块空地上放上沙包,他们可能不由自主地就玩起丢沙包的游戏
所以,我们应尽可能的给幼儿创造一个能引发他们游戏的环境,包括游戏用的场地及游戏用到的材料等等。但要注意其适宜性,既不能琳琅满目,给幼儿过多的刺激,使幼儿无所适从,又要适量的增加引起幼儿兴趣的东西,以便更长时间的启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二、给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以保证幼儿能够尽情的玩游戏。
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是他们的生活,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因为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有很多的社会行为,如遵守游戏的规则、积极的帮助他人、幼儿相互交流合作、和同伴的和平共处等,幼儿都是在游戏中学会的,因此,教师每天都要给幼儿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来保证幼儿的游戏,是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体验成功的愉快,由此来获得自信和满足。三、教给幼儿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以保证幼儿的游戏能够顺利地进行。
掌握一定的游戏活动技能是顺利开展游戏的前提条件,也是激发幼儿游戏活动兴趣的良好保证。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示范,让幼儿明白游戏的名称、玩法及规则,可以先教会个别的幼儿玩游戏,然后让他们用互相学习的方法学会玩游戏;也可以讲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应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对个别的幼儿进行指导,掌握游戏的时间,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游戏。
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游戏的方法,对幼儿游戏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及了解游戏中的材料是否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等情况对幼儿进行指导。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㈡ 幼儿园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1.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和保障。

相关研究表明:师幼互动行为与师幼关系相依而存。良好的师幼、同伴关系,营造了友爱、和谐、温馨、融洽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集体中感到安全、愉快,幼儿会表现出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思维、语言和行动都处在积极状态,这为师幼互动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师阳光般的灿烂的笑容与表情,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动作,对幼儿表现出的关注与尊重,是构建和谐、融洽师幼关系的重要元素。教师和幼儿因此拉进了距离,课堂因此而充满欢乐,活动因此而生动有趣,师幼互动的通道因此而畅通。

2.创设幼儿喜爱的、自主探究和表现的活动环境,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是师幼互动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大家都知道“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是《纲要》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幼儿园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就必须培养幼儿成为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人,一个自主学习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把主动学习的过程还给孩子。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自主学习状态是师幼互动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说,幼儿有效的自主学习是师幼互动有效应的重要标志。从讲座中的教学案例可以发现:教育环境的创设首先要能准确地承载着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其次教育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身心特点,体现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游戏和富有探究性、表现力的活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再次教育环境中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发展水平,既不能远远超越幼儿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水平,又不能简单重复原有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水平,真正起到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作用。

3.借助于适合幼儿活动的材料,充分让幼儿与活动材料有效互动,是师幼互动的有效措施。

首先,材料的投放要科学,要能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没有知识性的错误;其次,材料投放的时机要适宜,真正能发挥支持幼儿学习的作用;第三,根据幼儿学习形式的不同,而选择不同数量、不同形式的材料;第四,材料的投放要体现学习内容的渐进和上升,尽可能多样化且有层次性,不可千篇一律、反复、雷同;第五,教师和幼儿能充分地演示、操作、利用现有材料,以最小的投入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第六,材料要便于幼儿操作、展示和评价。
4.利用幼儿同伴间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与同伴的有效互动,是师幼互动的有效方法。

幼儿同伴间在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表达方式、创造力和个性等方面存在的相互差异,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学习的重要资源。他们在相互观察、模仿中相互启示,在指导、帮助中共同提高,在协商、合作中学会交往,在讨论、争议中增长心智。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交往中增长知识,启发心智,获取活动成功的信心,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学习交往、分享与合作。

5.善于把握教育契机,灵活机智地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幼儿,是实现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

教学因幼儿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征而呈现出不确定的特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超出预设的活动计划。那么,如何应对幼儿不同的表现与反应,抓住教育契机,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回应幼儿,促进幼儿更快更好地发展呢?我想:首先教师要能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对幼儿行为的关注能使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幼儿不同表现和反映的问题所在;其次,敏感地觉察幼儿不同行为与表现的心理需要,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职业敏感性,教师的职业敏感型来自于教师对幼儿的密切关注和用专业的眼光解读幼儿,这是灵活机智地采用适当的应答方式的前提;再次,教师要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应答,目的就是开启幼儿的心智,支持幼儿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关注,是前提,是基础,是构建有效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没有关注,就不会有发现,就不能敏感地觉察幼儿的心理需要,就不可能有适当的方式应答;而敏感地觉察幼儿的需要,是职业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只有敏感地觉察幼儿的需要,才能以积极的、有效的方式回应幼儿,使师幼互动富有成效。

6.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运用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的效果。

感情充沛、有童趣、有色彩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能调动幼儿快乐的情绪情感,能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简短明确、儿童化的语言能使幼儿听得真切、清除、明白,能提高师幼互动的效果;适合与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的语言能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积极的学习状态;语言所展示的问题有情境性、趣味性、游戏性,能有效地促进师幼互动;开放性的问题能使幼儿的经验、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幼儿的探究、操作和表现富有创造性,有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富有激励性的、多样化的评价语言能使幼儿体验成功,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过多的语言介入易干涉幼儿的思考、操作和表达,不利于幼儿学习。

㈢ 如何与幼儿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

一、创造和谐、愉悦、自由、宽松的互动环境 师幼互动应建立在轻松、自由的基础上,在教师和幼儿都保持愉快心情的情况下,相互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还要重视与幼儿间的情感交流,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尊重他们的人格,多与幼儿进行积极、平等的交流互动;同时,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还应学会用正确、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的各种行为,多给以赞扬和鼓励等肯定性的评价,对存在的行为问题也应该以正面引导为主,针对实际情况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与关爱,使幼儿在被尊重和被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尊感和被支持感,从而产生强烈的互动动机。 二、分组教学,减少人数,提供师幼互动的机会 在以往的集体活动中,由于幼儿人数多,教师既要忙于完成教学内容,又要顾及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往往是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在进行分组教学后,减少了活动中幼儿的人数,这就大大提高了幼儿个体与教师的交流频率,为师幼互动提供了机会。如在体育游戏“小小解放军”中,幼儿要进行匍匐爬行的练习。如果全班同学同时进行,由于人数太多,又受活动时间的限制和其他一些无关刺激的干扰,往往会影响师幼互动的效果。再有,在语言活动中亦是如此,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通常是一些能力强的幼儿抢先回答了,一些能力弱的幼儿却失去了思考和解答的机会。分组教学后,幼儿人数少了,无关刺激相对减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并能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幼儿,捕捉到每组幼儿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上一组活动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案,来指导下一组幼儿,在反思和实践中提高活动质量,促进师幼共同发展。 三、关注幼儿,及时捕捉,创造师幼互动的条件 新《纲要》指出,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幼儿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能否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能否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如在实践活动“泥巴乐”中,我们发现幼儿在捏汽车的时候,并没有依照挂图上汽车去捏,而是发挥了一定的想象力,捏出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汽车,捕捉到幼儿这一兴趣点,我们对孩子的创造力进行了表扬和鼓励,幼儿在得到老师的支持和信任后,活动更为积极了。当然,教师在活动中的关注指向不能仅仅停留在师幼互动上,还应利用这一时机,隐性指导幼儿,同时促进幼儿师幼互动、境动互动等多向互动。 四、调整角色定位,有效引导,发挥师幼互动的作用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往往将自己定位于幼儿的教育者、管理者、保护者,从而将幼儿置于被教育、被保护、被管理的地位,形成不对称的师幼互动关系。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点明了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承担的角色。师幼互动的目的就是解放孩子,让孩子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动,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但是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幼儿就会像一盘散沙,变得自由散漫。这种放任自流,缺乏有效指导,对幼儿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特别是在体育活动中感受最深,在组织幼儿分组练习不同的动作时,如果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玩,结果往往是一片混乱。实际上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和裁决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了发挥互动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在分组活动中应认真观察,分析幼儿都比较喜欢玩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器械,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以此为依据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如在“投掷沙包”活动中,幼儿玩一会儿就厌烦了,看到这种情况后,教师可让幼儿采取比赛的方式,通过记录确定谁是冠军,大大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这样幼儿在师幼互动中也得到了真正的锻炼。 五、因材施教,建立多元化的互动模式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根据教育任务与内容的不同,根据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方式。从互动范围看,既应有教师与全体幼儿的互动,有教师与小组的互动,还应有教师与个体的互动,三种方式互为补充。从互动主体的作用看,既应有以教师主体为本位的师幼互动,又应有以幼儿主体为本位的师幼互动。从互动方式看,既可采用语言方式,又可运用动作方式或以环境、材料为媒介的其他互动方式。每个幼儿的个性都有所不同,如有的孩子积极、主动、独立性强,他们能在各项自主活动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有的孩子被动、依赖性强,常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鼓励和帮助;有的孩子比较外向,而有的孩子比较内向。对能力强、喜欢展示自己行为能力的“求注”幼儿,应多采取赞赏式或评价式等支持性互动方式向幼儿表示关注,鼓励幼儿继续努力;对能力差、喜欢向老师“求助、求慰”的幼儿,应多采取“帮助式”“照顾式”“抚慰式”等支持性互动方式,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增强信心;对喜欢向老师“告状”的幼儿,宜多采取调解式或讨论式等引导性、合作性的互动方式,以引导幼儿通过讨论化解纠纷;对情绪低落、不喜欢参与活动的幼儿应多采取激趣式、鼓励式或帮助式等支持性互动方式,使其振奋情绪,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总之,教师在与不同特点的幼儿进行交往与互动时,应采用不同的交往方式和方法,以此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六、正确处理师幼互动中公平与差异的关系 如何正确地面对并尽量缩小师幼互动中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幼儿的潜能,这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教育上的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建立在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的一种相对公平。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由于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和内容,分配相应的互动时间所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是合情达理的。但如果教师将自身的亲疏、好恶带到与幼儿的主动交往中,表现出对幼儿的偏爱和歧视,人为地造成教育上的差异,那么,它不仅不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反而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基本精神。因此,教师应从职业道德出发,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才能使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幼儿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健康的成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教师应热切地关注每一位幼儿,在师幼互动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并以极大的热情去回应孩子,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做好积极的、有效的师幼互动。

㈣ 幼儿园师幼互动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有效的互动策略,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策略内涵、具体操作、实际例子理解以及题目练习等方面对激励式、追随式、挑战式这三种支持性策略进行细致剖析。
(一)激励式互动策略
教师为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鼓励幼儿的持续性活动而与幼儿进行的互动行为。
1.情境感染: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和感染激励幼儿的学习与活动兴趣。
如在数学活动中,创设“小猴子举办聚会分桃子”的情境,引导幼儿自由操作,从而体会数的分解与组合;又如在美工活动中,教师设置“小鸟飞来了”的情境,在油画棒的顶端贴上小鸟的图案,以画纸为天空,用画笔在画纸上自由画直线或曲线去表现小鸟飞,以此激发幼儿的兴趣。
2.语言催化:教师运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的语言激励幼儿的活动兴趣。
如区角活动中,小班幼儿在益智区用橡皮筋在钉板上构图时,教师说:“橡皮筋小朋友想在这块体操板上跳舞呢,你们来试试看,它会跳出什么舞呢?”当教师看到幼儿的操作之后,及时肯定:“看,红色橡皮筋正在跳着三角舞呢!”
3.情感分享:在互动中,教师给予幼儿情感态度上的支持和肯定。
如在手工活动中,明明小朋友给自己的手工作品上画了两只蓝色的眼睛,教师及时鼓励:“哇,你的小猫有着圆圆的蓝色大眼睛,可真好看啊!”
(二)追随式互动策略
教师在与幼儿的积极互动中减少和避免直接的要求或指令,以平等宽容的心态追随幼儿,在观察分析幼儿的基础上与之展开有效的互动,进而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主动学习。
1.环境创设:教师创设能够支持幼儿自由探索的环境;教师创设能引发幼儿和他人进行积极互动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通过活动环境中的充分互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变换调整:教师及时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变换原先的应对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幼儿活动与发展的需要,尽可能照顾到幼儿个体需要与幼儿全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如在幼儿的自主表演活动中,小组人数与活动规则要求不符,教师根据这一情况,将表演内容细化,灵活改变了分组的人数规定。
3.耐心等待:互动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的耐心等待。但是,等待的互动策略并不意味着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可以暗暗地辅助支持,通过材料的中介,暗示幼儿并耐心等待幼儿的发现和迁移性学习。
如在主题活动“造房子”中,红红尝试多次都没有搭建好“高楼”,在红红似乎想要放弃时,教师在一边默默投放了有关的图片和双面胶,不一会儿,红红小朋友边看图片边开始研究起来,然后尝试用双面胶粘住盒子的四个角,这一次,“高楼”建成了。
4.及时反思:教师及时地对自己和幼儿的互动行为进行反思,从互动过程带给幼儿影响去推断自己行为的适宜性和合理性。
(三)挑战式互动策略
在互动中,教师捕捉恰当的教育时机,在“质疑”的基础上给幼儿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平台”,进一步推动幼儿的问题解决与思维发展。
1.问题质疑: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适时适宜的问题质疑,以激发幼儿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愿望,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商量、冲突,直至问题解决。
如在初春二月,孩子们对蚂蚁产生了兴趣,他们自发到幼儿园各地寻找蚂蚁,可是一直都没找到,老师质疑道:“怎么会没有呢?你们想想,平时都在哪里见到了蚂蚁呢?”于是孩子们到幼儿园的操场、草地、花坛边去寻找,教师的问题质疑鼓励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行为。
2.启发思考:教师借助具体情境,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及丰富多彩的材料,激发幼儿不断思考、主动探究和交流。
如在教育活动的互动过程中,经常可以听到教师问幼儿:“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办法解决?”等。
3.推动深化:在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在幼儿的经验水平上帮助他们即时生成既有兴趣又有挑战的主题内容,在与幼儿的支持性、挑战性互动中有效深入推进幼儿的学习和探究。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当幼儿的探索问题比较零碎或仅停留表面时,教师可采取主动参与或加入活动的方式,或以合作者身份一起讨论、交流。
②当幼儿由于对材料的陌生或探究问题引发争论而无法继续活动时,教师则可以启发式、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的讨论和争议,及其幼儿新旧经验之间的认知冲突。
③当幼儿因为对活动形式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降低或失去活动兴趣时,教师可以通过材料环境的调整、语言的激发与鼓励等支持幼儿持续活动。

㈤ 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1、创设幼儿喜爱的、自主探究和表现的活动环境,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2、借助于适合幼儿活动的材料,充分让幼儿与活动材料有效互动。

3、利用幼儿同伴间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与同伴的有效互动。

4、善于把握教育契机,灵活机智地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幼儿。

㈥ 构建积极的师幼互动,该怎么做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往往更关注已知的事物。例如,当小班学生看到花瓣时,他们会玩游戏。小班和大班的孩子有不同的知识和经验,所以他们有不同的需求。设计符合年龄特点的游戏活动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好的沟通。为了在师生之间建立积极有效的互动,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

提供信息。早期教育旨在通过参与教育,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积极活动中的支持者和观察者。如果教师想要在教师和儿童之间实现有效的互动,他们还必须看到教师的有效和及时的干预。例如,如果教师在儿童活动中看到了儿童个体整体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因素又难以鼓励,那么这也是教师内部教育理念的全面落实,教育行为中的教育能力和明确的教育手段。

㈦ 1.教师如何与孩子互动

与孩子互动的方法,

1、很多孩子的问题开始听上去好像是想得到一个具体的就事论事的答案,听起来多少有点简单。但是大量的孩子提问的目的在于想得到“间接”的答案。我们成年人只有注意孩子问题中的“自我表露”,才能理解他们的问题——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



2、孩子提出的问题常常是十分严肃的讨论的开始。懂得赞赏孩子提出问题的人,才会把孩子视为平等的对话伙伴。

3、虽然孩子对于很多问题希望得到答案,通常的经验表明,他们常常在内心里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答案。当你给出答案的时候,孩子会用他自己的答案和成年人的答案做比较。所以,关切地、友好地向他们提出反问常常不失为一种好的回答。

4、孩子提出的问题有其内在的目的,成年人应该弄明白它。孩子提出问题的方式常常能够告诉我们,孩子的情绪怎样,他们心里想的什么。

5、孩子的问题常常产生于积极的行动,而不是长篇说教,所以为孩子创造机会,获得更多的行动经历,对他们是很有帮助的。

6、孩子提出的问题也能产生于孩子所犯的错误。由于孩子没有我们成年人这么丰富的经验,所以,可以而且必须允许孩子们做一些事情或试验,即使这些事情和试验在我们看来,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就是不能对孩子和他人造成伤害或构成危险。

7、不允许,也不能把孩子提出的“尴尬”问题归罪于孩子。作为成年人更应该弄清楚,为什么孩子提出的问题会使自己感到尴尬、难堪。

8、提问和回答是我们“交流文化”的一个固定的组成部分。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就意味着精心呵护我们的这种“交流文化”。

9、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许在画册或儿童书中可以找到答案。孩子可以在书海里遨游,而电视、电脑游戏是不能达到读书的效果的,类似的动作片不能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答案。

10、孩子的问题产生于他们所参与的成年人的负责任的生活。市场化的儿童文化,把孩子放到一个封闭的保护空间了,或特殊的培养机构里,都不能帮助孩子找到生活的答案。相反,要让孩子们在一个与成年人有着稳固关系的、安全的环境中自然成长,才能使他们找到人生的答案。

㈧ 课堂上怎么和孩子互动

课堂有效互动“四个一”。
1、设计好一个话题:一个优秀的话题是提高课堂师生间有效互动的前提。话题要有开放性、简易性,人人都可参与,个个都有话可说,话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起点,还要考虑到要达到的终点,用话题在起点和终间搭起桥梁。让课堂始终围绕着主线,活儿不乱。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2、营造好一种氛围:课堂要发扬民主,创造一种和谐,平等,互研互助的学习场,让学生敢说、想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他们做朋友,共同研讨。如果教师总是一副严肃刻板,把自己摆在权威的位置,课堂的互动是单调的,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走,课堂是呆板,缺乏生成,没有灵性的课堂。课堂的有效互动也无从谈起。

3、运用好一种方式:新课标指出,自主、合作、探究应该成为课堂主要的学习方式。面对教育改革。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在课堂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就可以大胆的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讲一讲,研一研,互相探讨,让课堂成为他们遨游知识的海洋,心灵碰撞的天堂。教师做好导演,把握方向,把握标准,适时点播。此为以生为本,如是做,课堂有效交流会越交流越有效。

4、把握好一种评价:有价值的评价对课堂知识的生成,课堂氛围的把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都有良好的作用。日常的课堂中,经常看到,不管学生回答的怎样,教师总是你真棒。可是真的棒吗?遇到真的棒是又该说什么呢?所以课堂评价应有针对性,哪里对了,哪里错了,该怎么做。让评价起到调节课堂,指向真知,点燃兴趣,启发思考的作用,这样的评价才能达到有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