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亲爱的家长,您在教育陪伴4~5岁这个年龄段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有什么
孩子从上幼儿班到上初中这阶段,是两个大转折。幼儿时,天真.活泼.可爱,这时,家长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 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也许父母的烦恼就增加了。他们会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越难管教。做为孩子,他或她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出现所谓逆反心理。
这种逆反心理大致出现在10~20岁的孩子,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周老师说,这个时段的孩家长要注意:-是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家长越是不想让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东西,他们就越想知道和得到,这时家长要注意与孩子在情感上进行真诚、而耐心地交流。二是有些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常常采取专制的手段管教孩子。当孩子成长到了产生逆反心理的时期,就会出现独立意识强、故意要显示自己能耐的心理,加上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所以就显得更加与父母对抗。家长在此时要针对孩子自尊心强的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决权,即使孩子出了些差错也不要过多责怪。 三是多数父母缺乏心理学知识,不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孩子一旦与父母发生抵触,做父母的总喜欢摆出长辈的架子、采取“高压”政策来管教孩子。这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逐渐升级,甚至出现说谎、逃学等不良行为。
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但不懂教育的父母却耐心地将孩子一个个地变成庸才才善罢甘休。”这句话对我们做父母的来说真的很可怕。对于每一个有个性的孩子来说,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且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相同,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针对孩子的自身情况因材施教,要针对不同时期的儿童发展特点,做出不同的教育,让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
很多家长总认为孩子教育交给了老师,星期天也把孩子交到辅导班里,于是,自己就可以放心工作,对孩子放手,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
有的家长说:“老师,我们这个孩子在家不听话,很调皮,但是就听老师的话,你给我们管严一点,在学校不听话,你该打就打,不要留情,我们绝对没意见。”家长说这样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绝对是真诚的,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期望,好像卸掉了自己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把孩子完全交到了老师手里。
周老师说,家长们也是孩子的教育者,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陪伴孩子最长,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家长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作用。在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你们态度神色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中都会影响儿童,不过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如果你们在家庭里粗野暴躁,夸张傲慢或酩酊大醉,再坏一些,甚至侮辱母亲,那么你们已经大大地伤害了你们的儿童,你们已经对儿童教育得很坏了,而你们的不良行为将会产生最不幸的后果。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
有的家长因为自己不识字而内疚,总认为欠缺很多东西,不能给孩子学习上的辅导和帮助,于是,当我们问及你的孩子作业怎么没有完成时,家长就会说:“老师,你看我不识字,也不能辅导他,昨天也见到他写作业了,不知道他写的什么。”即使我们家长再不认识字,但是做人的道理总会懂得,我们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态度,总能让孩子们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孩子们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只要我们家长细心观察,一样能看到孩子写的作业质量,有的孩子作业就写的密密麻麻,乱成一片,让老师根本就分辨不出一个完整的字体,不认识字的家长也应该具有审美能力吧,希望家长一定要陪伴孩子们成长,不要逃避责任。更不要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开脱,别忘了孩子是您未来的所有希望。因为我们很多时候不光光是教育孩子学习,更重要是要让孩子学会做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才是我们的育人目的,教育孩子做人要诚实、善良、要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表现在如何“教”上,而是表现在父母如何“做”上,父母如何“做”的身影,对于思维能力薄弱的幼儿来说远比父母“教”的声音的影响要大得多。我们做家长的也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教育着我们,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如果我们能下班回到家就读书,孩子一定会很喜欢阅读,如果我们做家长的回到家就看电视,而让孩子自己单独在一个房间里学习,他怎么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呢?虽然人困在了书桌旁,但是心已飞在了电视旁,如果我们能很敬业的努力工作,孩子也会很刻苦地对待自己的学习,也不会玩世不恭地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大大咧咧的学习态度,对待学习冷漠到了极致,即使成绩考的很差也无动于衷。
周老师讲,学校精心的哺育孩子,那么,家长的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是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从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克服烦躁心里和怕苦畏难心理,纠正粗心大意的习惯;生活中按时作息,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挑食,不乱花钱,不乱抛乱扔,不以自我为中心,要经得起批评与挫折。使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二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忠告各位家长一句:孩子做作业时我们家长不要看电视,玩电脑,打麻将。还孩子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三是把孩子当作一个朋友,多理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作为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不可能每次都是第一。对孩子讲“我们不求无怨无悔,但求问心无愧”我不求孩子办大事,但求踏实的做好每一件小事。可以不在乎结果,但必须重视过程。孩子考砸的时候,帮她分析原因,找差距,在以后的考试作业中不犯类似错误,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每个人都有惰性,孩子贪玩是天性,我们大人也一样,一天工作累下来你也想休息休息,和朋友们打打牌,聊聊天……所以,对于孩子的贪玩不能一味指责,而是要鼓励他快些把手头的学习做完了再去玩。不定时的检查作业,抽查功课让孩子知道我们在时刻的关注着他。家长在有些时候还是要做出牺牲的,陪着孩子看看书、看看电视,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怀和爱意,我相信“有失必有得”,你会发现孩子的心和你近了,孩子也变得懂事了,你还会发现自己所付出的是值得的。
四是培养健全的人格,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如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建议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参加,让他们有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只有在活动中孩子们才能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自己真正的快乐!
五是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时间该做作业,什么时间该去玩乐。我们应该赏识孩子的错误,孩子犯了错我们要帮助他们分析、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六是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老师是孩子的知识传授者,道路指引人,做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配合学校做好工作。老师也不是圣人,和我们家长一样无法做到完美无缺,而且老师都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周老师针对学生而言要求家长努力做到:
笫一,设定目标。将每学科设定为日目标,月目标,年目标。如清华大学分数设定为650分,现只有500分,按此差距差150分。将这150分按年目标设定,一年两学期,每期增长应是75分,再按月计划,5个月算,每月增加15分。
再将分数分解到每科,实际每科年增10分左右。以此类推。
第二,注重方法很重要
一是预习环节。
(1)要分类预习。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是课前预习,二是阶段预习,三是学期预习。课前预习,就是在上新课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就是用较长、较多的时间预习—章或多章的内容;学期预习,就是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内容。这三种预习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学生应该在学习的空闲时间自觉地安排和分类预习。
(2)选择好预习时间。这里所指的预习时间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最好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后的剩余时间里,根据时间的多少来确定预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当然,也可以安排在其他课外时间里预习。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抓紧时间在上课前几分钟把马上要讲的课文快速浏览一遍,也比一点不预习好得多。
(3)迅速浏览新课。预习时,先把要预习的内容快速浏览—遍,使自己对新课心中有数,初步知道新课中哪些是—看就懂的,哪些是看不懂的,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细读第二遍。
(4)带着问题细读第二遍。通过第—遍对新课文的快速浏览,自己对新课的内容已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带着第一遍浏览时发现的问题,认真细读第二遍。阅读第二遍时,速度要放慢一些,一边细读,一边思考与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停下来反复思考,对不认识的生字、生词,要立即查工具书搞明白,实在搞不懂的问题,就把它记下来带到课堂上,听课时再去解决。
(5)要边阅读边记笔记。第二遍阅读的时间,就是做笔记的时间。预习笔记有两种:—种是记在书上,另—种是记在本上。在书上做笔记,就是边细读,边在书的空白处或有关内容下圈点勾画或批注;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就是—边细读,一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纲要记在本上。
(6)要找出重点和疑点。预习中,—定要把新课内容的重点和疑点找出来,然后把重点和疑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所找的重点和疑点时,一定认真的一边听、一边思考,听出老师讲解的思路。经老师讲解后,有些问题仍不明白,就要抓紧时间和机会向老师发问,直到把预习中找出的疑点弄明白为止。
(7)阅读与查资料相结合。在预习阅读过程中,对不认识的生字,不懂的生词和不懂的内容,要立即查字典、词典和其它参考资料,把生字、生词在书上注音、注解。
(8)独立思考发现问题。预习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预习中要先思考,后查资料;先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先看清意思,然后再做笔记。
(9)不要全面预习。预习时,不要—下子全面铺开,全面预习是不现实的,一是时间难保证,二是精力难保证,三是质量难保证。预习要先选择自己感到吃力的内容先预习,时间紧时,先查出生字、生词和列出不明白的地方,时间更紧迫时,就先把新课快速阅读—遍。“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认为作业时间紧,就放弃预习。
(10)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方法。预习时,不能千篇—律,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预习,抓不同的要点。比如,预习理科时,要把重点放在数学的定理、定律、公式、概念和原理上;文科预习的重点放在排除生字、生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风格上。
二是改错环节。 每次作业,都要先改正错题,然后再写新的作业。如果不能及时改错,容易把错误带进新写的作业中。改一道错题比写十道新题更有用,因为你在改错中可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争取不再“被同样的石头绊倒”,另外养成及时改错的习惯,对你学习新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请同学们重视改错,并且养成及时改正错误的好习惯。 三是阅读环节。 语文的阅读理解是重要之重要,阅读理解在整个语文考试中占大比重分。首先要有广泛阅读的兴趣,所谓读书破万卷,方可下笔如有神。 其次,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辅导。针对各年级的不同难度的阅读理解进行训练。 最后,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方法。
1.明主旨。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方面,这就是主题。议论文总有一个中心论题,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观点加以论证,科普文章常指出某一个课题,通过实例或实验给以科学的分析解释,即使是新闻报道,也以某一事件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将该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及结果等几方面交代清楚,从而引起读者的普遍关心。因此,迅速把握文章的主题、中心、大意很关键。
2.抓要点。阅读理解短文的信息较为密集,考试时并不要求每句都透彻理解并瞬间强记所有信息,在领会短文大意之后,可根据试题迅速抓住有关段落或句子核查与分析,然后作出合理判断。
3.理顺序。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地点的大小、方向方位、物品的贵重好坏、课程的内容时间、人物的思想品质等,必须根据试题要求进行重点的比较和整理,然后作出判断。
4.破疑点。快速阅读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疑点,如对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确切、人物事件的关系不清楚、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明朗等等,有时读完一篇较难的短文,甚至有"如入云里雾中"的感觉。如何突破疑点从而改善阅读的心态呢?第一,借助试题破疑点;第二,比较用语的异同破疑点。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
熟读。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
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 "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忌断章取义。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周老师说, 学生阅读理解题时要有一定的方法。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文章中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答题时间。从先易后难是做阅读理解题目。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其他较有把握的题目。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题目。
四是复习环节。
课后复习法:所谓课后复习法就是我们刚听完老师的讲课之后,利用下课的10分钟来消化和吸收刚刚讲过的知识,因为老师刚讲完,所以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达到了巅峰的状态,此时我们只要稍加的复习巩固,就能牢牢的记住所学知识。
睡前记忆法: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一天中早晨醒来和晚上临睡前记东西的效果最好。早晨可能大家没有时间,但是晚上一定有,既然我们错过了早晨当然不能错过晚上,在临睡觉前我们需要把今天所学的所有知识系统的过滤一遍,虽然是一天的知识,但是也花费不了很多时间,而且记忆的效果很好。
章节复习法:不管是那门学科都分为大的章节和小的课时,一般当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课时就会把整个章节串起来在系统的讲一遍,作为复习,我们同样可以这么做,因为既然是一个章节的知识,所有的课时之前一定有联系,因此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采用联系记忆法把这些零碎的知识通过线串起来,更方便我们记忆。
考前突击法:俗话说的好,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很多学生平时不下功夫,总是在考试前做突击,虽然这种方法不可取,但是不得不说考前突击的记忆还是非常深刻,尤其是当你看到一个知识点而考试中有考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你对它的记忆便会更深,虽然不是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但是也有其一定的效果。
轮番复习法:虽然我们学习的科目不止一项,但是有些学生就喜欢单一的复习,例如语文不好,就一直在复习语文上下功夫,其他科目一概不问,其实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当人在长时间重复的做某一件事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疲劳,进而产生倦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做复习的时候不要单一复习某一门科目,应该使它们轮番上阵,看语文看烦了,就换换数学,在烦了就换换英语,这样可以把单调的复习变为一件有趣的事情,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间隔记忆法:有些学生喜欢把所有的知识拿到一起来复习,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复习方法,这是因为集中复习内容过多,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细胞的疲倦,从而降低记忆效果。因此我们需要采用间隔记忆法,每隔一段时间对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当然间隔时间不能过长,毕竟人的记忆力有限,时间过长,难免有遗忘。
纠错整理法:考试的过程中难免会做错题目,不管你是粗心或者就是不会,都要习惯性的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因此你既然错过一次,保不准会错第二次,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在同样的问题上再次失分。
周老师要求学生家长,要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
一是主动学习的习惯。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二是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
三是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四是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五是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六是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七是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里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八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九是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是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
十二是阶段复习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十三是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习惯。(1)界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2)搜集相关问题的所有信息。(3)打破原有模式,从八个方面尝试各种新的组合。包括改变方向,改变角度,改变起点,改变顺序,改变数量,改变范围,改变条件,改变环境等等。(4)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5)让大脑放松,让思维掠过尽可能多得领域,以引发灵感。(6)检验新成果。以上六步是解决作业难题的有效方法。
通过学习以上方面的技巧,相信家长们一定有所启发和帮肋。
㈡ 幼儿园语言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有哪些
1、内容、目标不科学,缺乏针对性
现阶段大部分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目标是按照当地教育部门下发的教师指导用书来完成的。部分教师因缺乏系统培训和指导,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来完成,不能因地制宜、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调整教学目标、计划。
不能与幼儿成长规律有机结合,导致教学内容与幼儿需求不符,降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效果。同时,因为缺乏针对性教育,导致幼儿对语言知识掌握较少,难以真正达到教学预期效果。
2、教育活动主体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很多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选择不合理,未遵循幼儿学习特点、年龄特点来设置教学情境,导致教学方法固化单一,使得语言活动索然无味,更不能发挥教育作用。导致教师说,幼儿听,表达少,练习少,不想说,不敢说,语言活动毫无意义。
3、急于求成,评价片面化
部分教师因为年轻,性格比较急躁,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急于求成,因而会采用一些拔苗助长的方法,这些方法短期内确实能对幼儿产生作用,却会给幼儿的身心留下阴影,导致其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产生抵触。
另外,在评价幼儿表现之时,教师过于重视形式,没有全面了解幼儿情况,仅以自己的态度和思想去分析和研究,导致对幼儿的评价不合理,打击其积极性,造成幼儿表现不佳,继而影响教学质量。
4、未渗透以生为本的理念
以生为本是当前最理想的教学理念之一,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积极融合该理念,改变教学观念,为幼儿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然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部分教师并未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依然以教师为主导,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仅容易让幼儿产生抵触和厌烦心理,也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导致其性格自卑、更加内向,甚至阻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㈢ 青少年常见的性心理问题有哪些
青少年常见的性心理的问题有以下这些:
首先是体像意识的困扰
表现为青少年的男女对自己的身体以及第二性征没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意识
其次是随着生理发育成熟
到青春期往往会出现对自己形体的不安和情绪微妙的变化
最后是性认知的偏差和性冲动的困扰
不少青少年对“性”持有不正确的认识
表现出难以启齿、无所适从
以致对自己的性冲动感到羞愧、自责、苦恼和困惑
并产生厌恶与恐惧、害怕心理等
㈣ 学前儿童常见的性行为问题,都有哪些
学前儿童一般被我们认知为0岁到6岁期间被称为学习前童,其实学习儿童可以根据每一个儿童的发育,其有不一样行为和心理年龄实习儿童是作为发育过程中父母要教育好对象。目前来看,学前儿童作为儿童中可能也会存在相应的性行为,只是和成年人所出现的性行为有相应区分。
根据每一个年龄段的儿童所出现性行为的情况是不同的,基本上如果当婴儿在控制手部动作时,会仔细的摸索自己的身体,就会发现在猴笼生殖器的时候会比玩手指更好,这时候孩子会处于焦虑和情绪兴奋的状态,那这时可能就会带有学前儿童的性行为的状态,作为父母的也要多关注一下。
对于学前儿童性行为这样的情况,出于好奇,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抚摸或者一些轻微的性行为作为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也应该做到相应的正确指导和管理,而并不是以严肃的主旨状态,会对孩子造成逆反心理。
㈤ 幼儿小班区域活动一般存在哪些困惑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部分,是幼儿非常喜欢并且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一个游戏活动。活动中,幼儿在情感和经验上获得快乐和满足。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我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及《纲要》目标,有目的、有计划为幼儿提供区域材料,设置各种区域。现结合实践谈谈小班幼儿区域材料投放的一些体会:
一、区域材料投放应与幼儿兴趣、身心发展、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相适合。
幼儿很喜欢摆弄和操作物体,对所有的东西也很有好奇心,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而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本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探究的刺激物,材料的投放使幼儿在与环竟中获得经验。
1、材料投放应从幼儿兴趣需要出发。
小班幼儿年龄小,有较强的亲子依恋,尤其是刚入园的孩子,他们从一个熟悉、安全的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大家庭,不免有恐惧、胆怯的心理,为了让幼儿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创设了娃娃家,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因为那里有他们喜欢的娃娃、各种家具、玩具及舒适的环境,使幼儿满足对家庭的依恋,找到家的感觉,情感上得到满足。但是一段时间后幼儿对幼儿园的生活已经适应,玩娃娃家产生了消极的行为,为此我根据幼儿的需要,在娃娃家主要投放的是一些积木、奶粉罐子、一些化妆品、梳子等等,幼儿对这些东西感到很新鲜玩的兴趣也很大,去探索的欲望也很强,特别是有一次我班的杨佳诚小朋友发现用罐子叠起来可以叠的很高,他的这一举动带动了其他小朋友参与的兴趣,在这参与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去想如何把它叠的更高而不掉下来,这就萌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因此根据这一兴趣,我又创设了一个结构区,在结构区中我添置了纸板盒以及一些大积木等等,让幼儿进行垒高,探索哪一种材料可以叠得很高。
2、材料投放应具有教育价值。
幼儿活动是学中玩、玩中学。材料的投放应是有目的性的,我在手工区中根据本周的主题添置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头以及投放了各种涂色用具,并结合主题中的内容如:给石头宝宝排排队,让石头宝宝穿上漂亮的红衣服和绿衣服等等,这样幼儿在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红色、绿色。
二、材料投放要考虑到与幼儿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主动探究。 1、材料丰富,形式多样。
材料投放的多种多样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我在实践中为幼儿投放材料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有豆子、石头、盒子、夹子、卡片、图形卡片、立体小动物图形、饮料瓶、牛奶盒。娃娃家:各种各样操作玩具,木制玩具,大盒子、小盒子、小床、小桌子椅子等。美工区:各种各样的纸张、颜色不一的水粉颜料、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这些材料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活动形式可在桌面上,墙面上,小椅子上。
2、为幼儿提供个别化学习机会
幼儿本身有个体差异,教师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要尊重和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使幼儿产生安全感。给每个幼儿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在材料投放上,既照顾全体,又考虑到个别幼儿。这样的幼儿可根据兴趣、需要选择,教师也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指导与帮助,幼儿会在不同水平上获得不同的经验。
三、为幼儿创设温馨、合作、富有趣味的区域环境,使幼儿观察、认识事物,获得相关的经验。
1、材料应是卫生、安全、有序的。
3岁是秩序的敏感期,小班幼儿正是这个阶段。从小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品质,有秩序。我在材料摆放时考虑到有序性,提醒幼儿把东西放回原位。提供材料应是卫生的、安全的。3岁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差,教师要细心观察,易给幼儿造成伤害的材料应拿走。可投放牛奶盒子、箱子、干净的瓶、布、按扣。这些自然物和废旧物幼儿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幼儿又能玩出新花样。
2、考虑幼儿年龄特点投放材料
小班幼儿特点好模仿,喜欢游戏。自我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往往在区域活动时因想玩同一个玩具进行争执。为了满足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我在材料投放时增加数量。
㈥ 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问题和困惑
教育孩子方面会有以下问题和困惑:
1、过分溺爱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2、忽视的培养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3、心灵施暴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4、物质刺激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见义勇为奖”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5、体罚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
(6)儿童常见性困惑有哪些扩展阅读:
儿童教育的重点:
1、身体
当前许多父母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智力开发,识字阅读等.然而大多数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身体健康。假设你的孩子确实是一名“神童”,智力超常,却体弱多病。试问"神童"可以维持多久?若要身体好,基础要打牢。儿童时期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儿童的早期教育把体育放在首位是比较科学和恰当的。
2、性格
家长应重视孩子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做到在家庭生活的琐事中,在点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教育。比如若孩子跌倒了,要让他自己坚强地爬起来,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针之痛等。不要小看这些平凡的随机教育,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会铸就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以及较强的独立活动能力,使孩子的人生绽开分外绚丽的花。
3、智力
当前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时走进了一个误区,即认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智力开发,实际上真正的智力开发应让孩子开阔视野,多接触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㈦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都有哪些
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和年龄有关。学龄前的儿童常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是容易产生分离性焦虑,比如在深圳这个地方,有的父母因为工作,把孩子送回老家,或者主要由保姆代养,也就是当自己的抚养人突然发生改变,或者离开熟悉的环境的时候,儿童会出现一种焦虑和恐惧的情绪状态,表现为哭闹不安、不能够很好的入睡、食欲下降,这个时候就是产生了分离性的焦虑。这种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如果孩子需要更换抚养人或者要把他送到其他地方去代养的时候,一般应该采取逐渐过渡的方式,比如先由新的抚养人和家长一起共同带上几天,然后慢慢的父母退出来,不要突然把孩子送出去,孩子一旦见不到自己熟悉的抚养人的时候,会产生很严重的心理上的焦虑情绪,而且有可能导致今后对人产生不信任感。上幼儿园的时候,很多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很难送到幼儿园去,其他孩子一般送1星期左右就会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可是自己的孩子送1-2个星期以后,还是不愿意上幼儿园,这个时候一般建议家长采取过渡的方式,可以先由家长陪伴自己的孩子,先陪半天,然后再接回来,逐渐让孩子适应陌生的环境,减少分离性焦虑的发生。儿童期发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发脾气和任性,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快2岁的时候非常的不听话,有什么要求必须立即满足,不然就会躺到地上大哭或者发很大的脾气。其实在幼儿期发脾气和任性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孩子有独立性的一种表现。主要的解决方法是,家长在孩子第1次发脾气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不要让孩子认为通过发脾气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一般建议家长在孩子发脾气或者任性的时候,可以采用一种忽略的方式,也就是说离开他,而且在走之前告诉他,你要赶快起来,不要再哭闹,要不然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个时候孩子会观察到自己这样做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会慢慢改变自己的这种行为。
㈧ 幼儿园大班建构区开展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惑提出问题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区域活动的创建和材料的投放不合理
虽然教师知道材料投放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但往往很盲目,无法真正做到追随孩子发展的需求,而有计划地投放和调整区域与材料,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教师缺少有目的的观察;二是教师对幼儿缺少适时的介入指导和系统的评价。
2、自制教具大多过于粗糙,幼儿缺少操作的兴趣
由于教育经费紧张或一时难以购置适宜的教具,教师经常花费大量时间自制教具,但由于设计和制作的经验太少,时间又过于仓促,致使制作出来的教具往往很粗糙,不便于幼儿反复操作,容易损坏,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更换,幼儿就会对教具失去兴趣,课程也就无从发展。
解决策略:
1、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设置和安排区域区域的创建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例如小班幼儿缺少生活经验,动手能力较弱,因此区域设置不宜太多、太复杂,一般设置两至三个区域即可。
中班幼儿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动手操作能力有所发展,区域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加,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认知兴趣;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较快,教师不仅要增加区域的数量,而且投放的材料应更富有挑战性。
2、教师应有必要的操作演示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能力,将之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这样幼儿在进入区域活动前,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分组向幼儿演示、推荐新的教具,一方面让幼儿了解教具正确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㈨ 幼儿常出现的问题困惑
前事的操纵是指大人在下达命令时要控制和修改行为的前事。首先,在下达命令前,父母或教师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
(1)在目前的情况下我要不要下达这种命令?
(2)我是不是可以用就事论事而不以耀武扬威的方式来下达命令?
(3)我有没有充分的准备,能够贯彻命令,要孩子彻底服从?
命令的下达必须基于目前情况切实的需要,而不是大人随心所欲地颐指气使。如果父母或教师随意指挥孩子,会显得家中或教室中杂乱无章,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弹。大人下达命令时,要把这种命令带给孩子的困扰和嫌恶减少到最低,一旦命令下达,大人要有充分的把握执行到底。另外还应该注意到孩子不执行命令是不是因为不了解大人的指令或没有能力完成指令。
其次,大人下达命令或提出要求时,要注意方式。命令清晰具体、直截了当,明白指示出合理的时间;而不应含糊笼统,一个命令伴随多个要求,对行为的要求没有适当的标准,时间上含糊不清,甚至以责问与威胁的口吻提出要求。如:
“小民,不要再跟小英说话,这是教室又不是菜市场,一点规矩都没有。我不是告诉过你们。功课写好才可以讲话吗?你再说话,我就要赶你出去!”
“美美,你来看看你的房间,成什么体统?难道台风在你房里过境了?你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把房间整理干净?我又不是你的佣人,难道要我伺候你一辈子?”
“小民,不要再跟小英说话,这是教室又不是菜市场,一点规矩都没有。我不是告诉过你们。功课写好才可以讲话吗?你再说话,我就要赶你出去!”
“美美,你来看看你的房间,成什么体统?难道台风在你房里过境了?你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把房间整理干净?我又不是你的佣人,难道要我伺候你一辈子?”
这种指令叫人无所适从,而且毫无效果。
大人在下达指令时应注意:首先引起孩子的注意;命令的语言简洁明了、清晰易懂;要求一个命令一个动作,明确直接;给予孩子适当的反应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不要解释、提醒,或是追加其他指令。
采取必要的行为矫治方法
1. 消退法
有些孩子的反抗行为旨在引起他人的注意,是在试探他人的反应。对于这样的情况,大人最好在下达指令后,如果孩子不遵照实施,立即转头做其他事或是离开现场。孩子的违抗没有得到注意,慢慢就会消减。但是这种方法不适于用来消退那些旨在躲避大人注意的违抗行为,如果孩子就是不愿意起身做事情,那么不予理会的方式只是大人软弱的妥协,适得其反。
2. 隔离法
如果孩子在看电视,不愿做功课,家长可以关掉电视,将孩子带到另一个房间,关上门,去除电视对孩子行为的强化效果。
3. 代币制
例如,小春在妈妈下达洗澡的指令后,通常要三十分钟才起身,一洗就是一个多小时。妈妈与她约定,如果在二十分钟内动身,四十分钟内完成,就可以得1分。一个星期如果积满十分,就可以看一次电影。行为有了改善后,再逐渐缩短时间,提高标准,直到行为合理为止。
扰乱集体活动行为的表现与对策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很特别的小火车的故事。“集体活动时间,张老师打开了今天的绘本。小朋友安静下来,三十张期待的面孔围成一圈面向老师。刚讲到第二句,老师就被一声“砰”的声音打断了。她停顿了几秒,然后又继续讲,但却有几个小朋友把头扭向声音传来的地方。当老师讲到第二页时,在同一个地方传来了“吱吱”的笑声,然后紧接着是几个小朋友的低语。老师停下来:“桐桐,你现在要安静地坐好听我讲故事。”
三岁半的桐桐一扭一摆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对老师甜甜地笑了一下,安静地坐好,把小手放在腿上。老师继续讲故事。半分钟后,桐桐旁边的儿童大叫起来:“啊,桐桐踢我!”老师说:“桐桐,请你把脚收好!”
老师继续讲故事,可是桐桐马上又扭动起来,他起身走到另一个区域——积木区。他挤进两个小朋友中间,他们不得不移动身体给桐桐让出地方。老师继续讲故事,但是她给了桐桐一个愤怒的眼神。
桐桐慢慢地把手伸到身后,拉出了一块积木。他仔细端详积木,然后递给旁边的东东,大声说:“看我拿了什么。”旁边坐着一个老师说:“嘘!”桐桐又拿了一块积木,然后拿两块积木互相敲打起来。几个儿童笑了起来,很多儿童转而注释桐桐。另一个教师站起来走到桐桐旁边,试图拿回积木。桐桐反抗,并且哭叫“这是我的积木!”刚开始,所有的儿童都关注着桐桐,但很快有一些开始互相交谈,还有几个儿童站起来走到了别的地方。老师合上了书,宣告集体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