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乐园 » 如何和儿童相处
扩展阅读
摩洛哥的城堡叫什么动漫 2024-09-23 13:08:36
丰谷特曲经典多少钱 2024-09-23 13:08:26

如何和儿童相处

发布时间: 2022-04-02 00:32:10

❶ 家长如何跟孩子相处

家长想要培养孩子礼貌,可是却不断跟孩子发生冲突,又导致自己生气,最后也导致孩子在这事上更拧巴了。像这样一种教育,就有点南辕北辙了。培养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这个目标是非常好的,但是你有没有关注,你在培养孩子有礼貌的过程当中,你自己对孩子的行为礼貌吗?你去强迫孩子跟他不认识的人打招呼,或者说强迫孩子说一句他不想说的话,你是不是已经不礼貌了?一个不礼貌的家长怎么能教会孩子礼貌呢? 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会表现出害羞,可能在某一天,因为某个原因,不想跟其他人打招,我们做家长的点到为止就可以了,同时我们自己做出一个很好的表率,见到什么人热情跟别人打招呼。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要太在乎孩子今天的表现怎么了。我们自己做出表率,热情跟他人打招呼,把孩子郑重介绍给其他人。孩子看到了一个好的榜样,慢慢会学会这些事情的。不要着急,要允许孩子做得不好、做错事,允许他有一个改善过程。 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儿童的道德,有时候会设计一些小细节。我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妈妈和一个孩子两个人登山去了,走得又累又渴,带的水都喝光了,包里就剩两个苹果了,一个大苹果,一个小苹果。休息下来的时候,妈妈考验孩子说,就剩两个苹果了,谁吃大的,谁吃小的,想看看孩子懂不懂得孝敬妈妈。孩子说,我每一个上咬一口。妈妈立刻就有些生气,没想到孩子说,我尝尝哪个甜,把甜的给妈妈吃。这样,妈妈就觉得很欣慰。我看到的资料是把这个例子作为好例子呈现出来的,但是我非常不认可这个家长的做法,它作为一个道德教育的细节是非常不可取。因为这个母亲是恶意试探孩子,孩子如果说我要吃大的,妈妈肯定会批评孩子,或对孩子表现出失望。那么这个大苹果该谁吃?妈妈吃了就正确吗。这样的教育太复杂了,而且不自然。出于一个母亲天性,当我知道孩子也是又渴又累时,我会本能地把大苹果给孩子吃,孩子可能会推让,也可能不会推让,就直接吃了。但这并不会教坏孩子,因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地从和妈妈相处的各种细节中体会到那种深刻的爱,他长大了也会把这种爱回报给妈妈的。所以,在跟孩子相处中,不要动用太多的聪明和技巧,不要跟孩子耍心眼,以朴实为好。我们把纯洁的善意投注给孩子,最后孩子回报你的就是简单、朴素、善意。 还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小文章,是一位家长写了他跟孩子相处的一个小故事,他肯定认为是正确才写出来,报纸也发出来了。说的是有一天6岁的孩子想吃橘子,而家里面只剩两个橘子了,当时爸爸妈妈孩子三个人都在。孩子拿着这两个橘子时有些为难,说就剩两个了,给谁吃。父母两个人为了培养孩子孝心,就让孩子自己选择给谁吃,孩子犹豫了半天,他其实已经知道父母的用心,最后含关眼泪说妈妈一个爸爸一个,父母虽然有些不忍心,但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就狠狠心,两个人一人一个就把橘子吃了。 我非常不认可这种教育方法,家长这样的行为不会教给孩子孝顺,教给孩子的是自私,家长希望孩子懂得爱父母爱他人,自己却表现得那么自私,怎么教给孩子爱呢?你为什么不能把橘子掰开好几瓣,或者干脆说今天妈妈不想吃,你吃吧,让孩子心无愧疚地吃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是你的态度,而不是你的技巧教给孩子如何做人的。 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别人听你所讲的话,就要设身处地为听话的人想一想,要打动别人的心,自己的行为就必须合乎人情。”如果家长自己的行为不合乎人情,怎么可能教给你孩子有人情味呢,怎么可能打动孩子的心呢。所以我觉得跟孩子相处,首先要有一份真诚的爱心,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场合谈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我听到一个人谈到这样一件事,他是把这件事当作一个正面例子讲给大家的。他说他妈妈非常遵守中国传统文化,他小的时候,他妈妈要求孩子们跟家长讲话不许说“你”,必须说“您”。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他自己先吃完一碗饭,站起来给自己盛完饭之后,问他妈:“妈,你还要饭吗?”没想到他妈一下子生气了,把筷子摔了,问道:怎么跟我说话,第 一,怎么能跟我说“你”呢?第 二,你问我要饭吗?我是要饭的吗? 他举这个例子,是想要说明他妈妈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是要求非常高的人,对他们有很好的教育。讲这个故事的人,他自身成长得不错,妈妈可能在很多方面做得确实不错,但是就这一个例子来说,我非常不认可,我不认为它是个教育的正面例子,恰觉得它是个反面例子。一个母亲那么苛刻,对孩子态度那么粗暴,并且故意曲解孩子的用意,对孩子的善意进行恶意歪曲,这怎么可能教给孩子善良和孝顺呢。 所以,家长一定要关注我们的理念和我们的行为是否和谐,是否统 一,这是非常重要的。跟孩子的相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我们与其给孩子讲很多的道理,告诉孩子说应该怎么做,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品德,不如关注一下我们自己跟孩子相处的时候,表现的是怎样一种面貌,家长面对孩子,你的行为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的语言是无声胜有声的。 “爱”和“溺爱”不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现在一说孩子出现问题,就说孩子被溺爱坏了。这其实是一个误导。有很多人以为,溺爱就是爱得太多了,所以认为我要少爱孩子一些,对孩子狠一点。 因为爱和溺爱本质的完全不同,所以成全的东西,或者说最后的教育走向是完全不一样的。溺爱下的管制和批评,会阻碍一个儿童潜能的发展,会让他的恶习生长出来。人的天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点的东西,在正常的情况下,孩子的自然表达一定是善和美的;恶和坏的东西一定是不良刺激下才能产生。就像人的肌体一样,正常的情况下是健康的,肿瘤、癌症等疾病在不良的刺激下才会产生,道理是一样的。而一个孩子在真爱的环境中,也就是在自由、宽容和欣赏的环境中,正常潜能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千万不要把溺爱理解为爱得太多了。 我有一次看见一个老人带着一个孙子在操场上玩,操场铺的是塑胶跑道,有小颗粒的东西,那个孩子有一岁半左右,刚刚学会走路,走得很不稳当,摇摇晃晃的,操场很平,也没有人,也没有学生在那块上课,正是孩子学走路和玩耍的好地方。孩子摇摇晃晃走的时候,老人就在后边喊着,慢点慢点,别摔倒了!大家想想,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是不是应该摔跤的,不摔跤能学会走路吗?老人是出于爱孩子,一个劲的喊别摔倒,这首先会吓着孩子,从本质上说,其实就剥夺了孩子的尝试权和犯错误权。孩子被吓得不敢走了,站住,突然对地上的塑胶小颗粒很好奇,就蹲下身来用小手摸。奶奶马上就说,别弄那个,那个脏,不好!孩子就不敢摸了。孩子站走来,不知所措,突然看到旁边有一个小树棍,好奇地拿起那个小棍,奶奶又说这个脏,给扔掉了。我看了一会,老人跟孩子相处跟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不论做什么,奶奶都要唠叨,这种唠叨的后果就是降低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不敢去尝试,干什么都胆战心惊,会阻碍他潜能的发展。孩子多摔几跤才能学会走路。到他长大了,自然就摔不着了。我们一定要警惕这些小细节中的教育破坏性。 还有一天我坐北京到天津的动车,一个姥姥和妈妈领着一个小男孩坐在我旁边。小男孩大概有8、9岁,孩子可能是第一次坐动车,一上来感觉非常的新鲜,觉得这火车跟飞机似的。这儿看看,那儿看看,弄弄这个,弄弄那个。这个孩子行为很简单,并没有破坏性的行为。结果这个姥姥和妈妈一直训着孩子,不断地嚷到:不要弄那个,干吗弄那个。可能是她们平时在生活种习惯了这样不断地唠叨和教训孩子,皱着眉头说,你能不能乖乖坐一会?!一个8、9岁的孩子,怎么可

❷ 如何与孩子相处的技巧

今天和家长分享亲子相处中17个正确批评孩子的技巧,不仅避免和孩子冲突,还会让你和孩子更贴心!

1、先听听孩子的解释

当孩子犯错后,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给他一个申诉的机会,也让他自己的批评更有针对性。

2、让孩子学会换个立场

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问问孩子“如果是别人,该说什么”。

3、父母也要自我批评

在批评孩子之前,先来一番自我批评,拉近和孩子心理距离,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4、批评孩子注意场合

家长批评孩子最好单独进行,不应该在公开场合,比如公共场所、当着孩子同学或朋友的面、当着众多亲朋好友的面。

5、批评时别翻旧帐

本来一个很小的错误,偏要延伸到其他事情上。这样的批评只会让孩子对你抵抗,甚至不承认错误。

6、批评时就事论事

批评孩子只评价事实,不分析动机,剥掉孩子最后一丝遮羞布,带她强加罪名无异于火上浇油。

7、批评时不要动手打孩子

不给孩子充足的空间去反思错误,而是一味地打骂,这种急于求成的批评,往往造成反效果。

8、学会暗示和沉默

父母保持沉默,孩子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家长能心平气和的启发孩子,孩子自然会很快的明白家长的用意。

9、批评要尽量简短

尽量使用最简练的语言,花费最短的时间来完成。受批评的感觉总是不舒服的,谁都希望这种感受尽快结束。

10、语音语调不能高

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

11、想批评前可以借鉴他人

父母用他人类似的错误行为,暗示孩子,不要犯同一个错误的,这么做,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12、给孩子一点心理安慰

孩子犯错受批评后情绪往往低落。父母应及时给孩子一些安慰,让孩子感到你们依然爱他。

13、父母应该“统一战线”

父母教育孩子时,如果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孩子所想的就不是如何去认识和改正错误,而是寻求庇护。

14、别把坏情绪发泄给孩子

收到坏情绪影响是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就不是客观公正的,比如:“你一天到晚……”“你从来都是……”等指责很可能激化矛盾。

15、增加身体接触

搂着孩子的肩膀说话,或拉着他的手讲道理,用眼睛正视孩子,能达到恩威并用的效果。

16、批评和鼓励相结合

批评后加一点鼓励不仅能促使孩子尽快改正错误,还能引导孩子向自己擅长的方向发展。

17、避免语言伤害

禁忌谩骂、诋毁、嘲笑、蔑视等侮辱性语言。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给予孩子生命的同时,也能懂得如何去爱孩子,让自己不断走在自我成长的路上,不只是自学会爱,并且教会孩子爱的能力!

❸ 怎样和孩子相处

和孩子相处其实很简单,就是与他做朋友。讲话时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先听他把话讲完,再友好的轻轻地和他交流,交流时也要看着他的眼睛。这样做的效果是他不会对你大吵大闹,并且愿意给你讲真话。和孩子玩儿游戏也是相处的很好的办法。讲故事,每个孩子都相当喜欢,当你亲切的给他讲故事时,他会瞪着黑亮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你。
能做到这些,你就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和依赖,那么今后的相处也会很轻松和愉快的。当孩子哭闹和故意不讲理时,这时就需要耐心,亲切的看着他,鼓励他讲出他的理由,静静地等着他解释,在知道他的真实想法后再决定怎么样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避免对孩子误解,误解多了他就会对你不信任和叛逆。千万记着,不要对孩子大吵大喊,他是会悄悄模仿你的,一旦他也学会并习惯了大吵大叫,他就会说出一些特无情和愤怒的话来的,你会很伤心和愤怒。那么,你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就没了,关系就会很不好。

❹ 如何跟孩子相处你们是怎么做的

要多和孩子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父母说自己的想法,父母应该多和孩子沟通,耐下心来听一听孩子的宪法,这样做,父母和子女之间才不容易产生隔阂,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最有利的。其次,相亲相爱,但是彼此都有空间。父母需要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相亲相爱,但是这种关系是有距离的,彼此有空间的。家长应该允许孩子有合理的隐私,要给与孩子足够的尊重,不要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决定。再次,合理的期望和要求。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鞭策,所以父母对于孩子有要求、有期望这是应该的。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力,也有自己的成长速度,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应该尽可能的合理,可以稍微高一点让孩子去挑战,但是不能太高。

❺ 如何和孩子相处

分3个方面,第一,情感上,如果你真的很喜欢小孩子,首先就不要让他们感觉,你是城里的,他们是山区的,小孩其实心里对这个很有芥蒂,不要让他们自卑。第二,融入到小孩子的玩耍中。要做到99%时间里都是和蔼,但是1%的时候是生气的,让他们明白,虽然你是个和蔼的人,但是一旦生气,就会很严肃很激烈,小孩都有趋向性,就是俗话说的儿童讨好性。第三,对每个孩子都要称赞,拉近心灵上的距离,可以在平时教课的时候创办一些你自己的活动,给与孩子们一些小奖励,并且融入到他们的圈子里,开他们一样的玩笑。3-5年纪的男孩子,正是爱玩的时候,可以举办一场足球赛之类的。

❻ 怎样正确的与孩子相处呢

与孩子正确相处,重点是拉近与孩子距离,让孩子觉得你是他的一个朋友,而不单纯的是他一个能力,这样孩子跟你交朋友更愿意以后有什么事情和你去交流,你能够更及时的了解到孩子的动向,有问题及时帮助他,没问题及时引导他。

父母要与孩子做朋友,但也不是说毫无底线的做朋友,因为父母应该是一个好的朋友,但也得有自己严厉的一面,传统的家庭结构之中就是有一个比较严厉,有一个比较仁慈,比较宽容,这样孩子才会有一个压力熟悉的点,并且有一个人能够对他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至于以后毫无约束,这也算是传统家庭结构之中比较正确的一面吧。

❼ 如何与小孩子相处

与孩子的相处其实是一门艺术。最和谐的关系应该是你爱护他、约束他、指导他;他爱戴你、尊重你、服从你。可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似乎并不十分容易。我们总是会在生活中遇到许多害怕父母的孩子,在父母面前做事小心翼翼,就怕吃“竹笋烤肉”。当然,怕孩子的父母也不少见,当他们把孩子眼前的糖果拿走的时候,孩子立刻哭的翻天覆地,没办法,只能让他想吃多少吃多少。这两种关系,似乎都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以及孩子的成长。
金宝贝老师Emilie:宝宝逆反,顺势诱导
宝宝2岁前后开始出现逆反是常见的事情,他在专注某件事情的时候,得不到满足会就会闹个不停,这个时候你越强制他反而越来劲。比如有次我在上课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在参与游戏,有个小朋友却在旁边吵着问他妈妈要糖吃。妈妈不肯,无奈地向我求助,我就跑过去和这个孩子说:“你要吃糖吗?我可以拿给你。可是你不能吃那么多,吃多了牙齿会蛀掉,你知道蛀牙会怎么样吗,蛀牙的话要把蛀掉的牙齿拔掉,会流很多的血,非常痛的。”这样一说,宝宝似乎想起了流血的疼痛,很快就不闹了,我再将他的注意力引导课程上就非常容易了。
网友(爆炸毛毛虫):和宝宝一起发现自己的优点
我和宝宝一起发明了一种游戏,我们准备了一本本子,每天将宝宝做对的事情写在上面。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全家人就和宝宝一起分享这本本子,我当着他的面告诉他这段时间他又做了多少好事,被我们发现了多少优点,这条是他的爸爸记录的,这条是我记录的,这条是奶奶记录的。当着面表扬宝宝会让宝宝更加有自豪感,从此加油表现的更好。
网友(甜甜爸):转移注意力胜过对孩子说“不”
许多家长在看到宝宝做错事的时候,都急于对宝宝说“不”,或者说一些不该出现的字眼,反倒产生反作用。比如以前我会说“不,你不准这样做。”“不,你不能。”这样的说法,我发现反而会激起宝宝的叛逆,他看到你很激动,反倒会产生快感,乐于看你激动的表情。还有的时候,比如一次宝宝在吃脏手,你大喊“不能吃手”,但他接受到的信息中“吃手”两个关键字最熟悉,反倒激发他更投入的吃手,这时如果把注意力引开,比如塞个平常他没接触过的东西比说更管用,这也不能怪孩子,毕竟他们对大人的话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抓取信息,所以一定要耐心加上一些用心,了解宝宝的特点。
金宝贝老师Mandy:尝试与宝宝共情
所谓共情,就是表达出于宝宝同样的感情,这种共鸣感会让宝宝觉得他被你所理解,宝宝其实和我们成人一样,需要被理解。比如有的宝宝吃饭时间玩玩具,家长通常都会命令宝宝放下手里的玩具来吃饭,可是效果一般都不好。那不如蹲下来告诉宝宝:“这个玩具真的很好玩,妈妈和你一样也最喜欢它,可是玩具和宝宝一样也要休息和吃饭哦,你还是和我吃好饭后再找它玩吧。”另外一方面,就像我们课堂上以身示范的道理一样,示范带来的共情效果也非常好,比如还是吃饭这件事,如果家长过于关注孩子吃饭的细节很容易让孩子对吃饭产生逆反情绪,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和大人同时进餐,大人吃饭时显示出很开心很好吃的表情,孩子会感受到,并尽力模仿大人,反倒会自然享受吃饭的快乐。
与孩子相处的技巧虽然看起来很难学,但有时候其实我们只要顺着宝宝的心思换位去想,就会豁然开朗了。

❽ 怎样与孩子相处

第一,情感上,如果你真的很喜欢小孩子,首先就不要让他们感觉,你是城里的,他们是山区的,小孩其实心里对这个很有芥蒂,不要让他们自卑。
第二,融入到小孩子的玩耍中。要做到99%时间里都是和蔼,但是1%的时候是生气的,让他们明白,虽然你是个和蔼的人,但是一旦生气,就会很严肃很激烈,小孩都有趋向性,就是俗话说的儿童讨好性。
第三,对每个孩子都要称赞,拉近心灵上的距离,可以在平时教课的时候创办一些你自己的活动,给与孩子们一些小奖励,并且融入到他们的圈子里,开他们一样的玩笑。3-5年纪的男孩子,正是爱玩的时候,可以举办一场足球赛之类的。
最后要注意的是,其实这个年纪的小孩很容易满足,他们玩心正浓,所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是很重要的,在教课的同时,许以他们一定的课余活动奖励。同时要记住,孩子终归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圈子,有的时候他们并不需要老师的参与,老师能给与他们自由的时间,那他们也会从心里感激老师。跟孩子的相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我们与其给孩子讲很多的道理,告诉孩子说应该怎么做,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品德,不如关注一下我们自己跟孩子相处的时候,表现的是怎样一种面貌,家长面对孩子,你的行为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的语言是无声胜有声的。 “爱”和“溺爱”不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现在一说孩子出现问题,就说孩子被溺爱坏了。这其实是一个误导。有很多人以为,溺爱就是爱得太多了,所以认为我要少爱孩子一些,对孩子狠一点。

❾ 怎样和孩子相处最好的方式

一、不要应付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提问是家长经常会面临的问题,有时候会很无理,有时候会很滑稽,也有时候会很荒谬。但是,寻求答案的过程,正是孩子探索未知的开端;拒绝和敷衍孩子,就等于无形中将孩子的好奇心给扼杀了。父母的言传身教,更多的就是多一点耐心,而不是不耐烦;记录下问题,约个时间一起去搜索资料也不错。这样,孩子将会一直保持着好奇心,保持的探索的兴趣。

二、要与孩子保持平等地位

在传统的教育里面父与子是有着严格的界限的,孔老夫子也这么认为。父亲在儿子面前,有绝对的权威,不容置疑的权威。都说孩子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其实,和孩子之间,除了做父母的身份,还可以做朋友,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可以是平等的。

三、要说话算数

对于父母的承诺,孩子是记得一清二楚,妈妈说过下周末去公园,孩子一定会在那一天早早做好准备的。或许父母可以以一个理由不去,但不能不兑现对孩子的承诺。父母的推脱和各种理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说过的话不算数,这样不仅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更可能会使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不负责的人。

四、陪孩子的时候不要只顾玩手机

父母对于孩子的照顾可以无微不至,但决不能溺爱。对孩子的爱要体现在“用心”上,比如:孩子在玩沙时,自己不会自顾自个儿的聊天,在家里的时候,不会只顾玩手机。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要主动参与,要作为一个玩伴,而非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能够全身心陪孩子确实比较困难,但是在下班后,多给孩子一起亲子时间,陪他一起玩游戏会让一家人更加的和谐友爱。设想一下,你嫌烦,只顾自己玩手机,那么,孩子该会多孤单。

五、倾听孩子

孩子发脾气常被贴上“无理取闹”的标签,而事实上孩子发脾气并非无理取闹,大多数都是他发泄情绪的一种表现。我们父母所要做的只是陪着他,倾听他,脾气发完后他还是那个活泼可爱的宝宝了。

孩子的哭泣是自我疗伤的一个过程,有的时候他会为了一点小事情而伤心的哭泣,这个时候,他伤心的已不是这个事情的本身,而是想起了以前的一些让他难过的事情,当时没有发泄出来,现在正在自我疗伤,在康复过程中。